辽宁省民风民俗 辽宁省春节习俗

\u8fbd\u5b81\u7684\u7279\u8272\u6c11\u98ce\u6c11\u4fd7 \u4f5c\u6587\uff0c\u6025\u6025\u6025~~~

\u3000\u3000\u76d8\u9526\u7ea2\u6d77\u6ee9\u89c2\u8d4f\u4f1a

\u3000\u3000\u76d8\u9526\u7ea2\u6d77\u6ee9\u89c2\u8d4f\u4f1a\u4ece2001\u5e749\u6708\u5728\u76d8\u9526\u7684\u5927\u6d3c\u53bf\u53cc\u53f0\u5b50\u6cb3\u53e3\u4e3e\u884c\uff0c\u662f\u8fbd\u5b81\u91d1\u79cb\u56fd\u9645\u65c5\u6e38\u8282\u7684\u91cd\u8981\u7ec4\u6210\u90e8\u5206\u3002

\u3000\u3000\u6bcf\u52309\u6708\u89c2\u8d4f\u201c\u7ea2\u6d77\u6ee9\u201d\u7684\u6700\u4f73\u5b63\u8282\uff0c\u516b\u65b9\u6e38\u5ba2\u7eb7\u81f3\u6c93\u6765\u3001\u4e91\u96c6\u76d8\u9526\uff0c\u4ee5\u6c42\u4e00\u7779\u201c\u7ea2\u6d77\u6ee9\u201d\u7684\u58ee\u4e3d\u4e0e\u6d69\u8361\u3002

\u3000\u3000\u201c\u7ea2\u6d77\u6ee9\u201d\u662f\u7531\u751f\u6210\u5728\u8fbd\u4e1c\u6e7e\u6ee9\u6d82\u4e0a\u7684\u5927\u7247\u201c\u78b1\u84ec\u83b1\u201d\u5f62\u6210\u7684\uff0c\u8fd9\u79cd\u690d\u7269\u5728\u6bcf\u5e74\u56db\u4e94\u6708\u4efd\u957f\u51fa\u5730\u9762\uff0c\u81f3\u4e5d\u5341\u6708\u95f4\u4fbf\u6162\u6162\u5730\u7531\u7eff\u53d8\u7ea2\u3001\u7531\u7ea2\u53d8\u7d2b\uff0c\u8c61\u4e00\u5e45\u5de8\u5927\u7684\u7329\u7ea2\u8272\u7684\u5730\u6bef\u94fa\u5c55\u5728\u5ef6\u7ef5\u4e30\u4f59\u534e\u91cc\u7684\u5e73\u9614\u6d77\u6ee9\u4e0a\uff0c\u851a\u4e3a\u72b6\u89c2\u3002

\u3000\u3000\u8fd9\u79cd\u201c\u7ea2\u6d77\u6ee9\u201d\u53ea\u5728\u76d8\u9526\u7684\u6cbf\u6d77\u6ee9\u6d82\u51fa\u73b0\uff0c\u5176\u4ed6\u6cbf\u6d77\u5730\u533a\u5c1a\u672a\u53d1\u73b0\uff0c\u800c\u201c\u78b1\u84ec\u83b1\u201d\u5728\u5176\u4ed6\u5730\u533a\u751a\u81f3\u76d8\u9526\u5883\u5185\u5176\u4ed6\u5730\u65b9\u4e5f\u6709\u751f\u957f\uff0c\u5374\u4e0d\u50cf\u8fd9\u91cc\u7684\u53d8\u7ea2\u53d8\u7d2b\u3002\u56e0\u6b64\uff0c\u76d8\u9526\u201c\u7ea2\u6d77\u6ee9\u201d\u582a\u79f0\u201c\u81ea\u7136\u4e4b\u8c1c\u201d\u3001\u201c\u4e16\u754c\u5947\u89c2\u201d\u3002

\u3000\u3000\u201c\u7ea2\u6d77\u6ee9\u201d\u4e00\u5e26\u8fd8\u6816\u606f\u7740230\u591a\u79cd\u9e1f\u7c7b\uff0c\u5176\u4e2d\u6709\u4e39\u9876\u9e64\u3001\u9ed1\u5634\u9e25\u7b49\u56fd\u5bb6\u4e00\u3001\u4e8c\u7c7b\u73cd\u7a00\u91ce\u751f\u4fdd\u62a4\u52a8\u7269\u4e09\u5341\u591a\u79cd\uff0c\u662f\u56fd\u5bb6\u7ea7\u81ea\u7136\u4fdd\u62a4\u533a\u3002\u4e30\u5bcc\u7684\u81ea\u7136\u8d44\u6e90\u548c\u4f18\u7f8e\u7684\u81ea\u7136\u666f\u89c2\uff0c\u795e\u5947\u7684\u201c\u7eb8\u6d77\u6ee9\u201d\u5df2\u88ab\u5217\u4e3a\u201c\u8fbd\u5b81\u4e94\u5341\u4f73\u666f\u201d\u4e4b\u4e00\uff0c\u6210\u4e3a\u8fbd\u5b81\u7701\u65c5\u6e38\u5c40\u5bf9\u5916\u6574\u4f53\u63a8\u51fa\u7684\u56fd\u9645\u65c5\u6e38\u7cbe\u54c1\u3002

\u3000\u3000\u201c\u7ea2\u6d77\u6ee9\u201d\u7684\u666f\u89c2\u7279\u8272\u53ca\u65c5\u6e38\u4ef7\u503c\u5f97\u5230\u4e86\u65c5\u6e38\u754c\u4eba\u58eb\u7684\u9ad8\u5ea6\u8bc4\u4ef7\uff0c\u5e76\u88ab\u4e13\u5bb6\u5b66\u8005\u5212\u4e3a\u9ad8\u7ea7\u65c5\u6e38\u8d44\u6e90\u3002\u4f46\u662f\u7ea2\u6d77\u6ee9\u7684\u751f\u6001\u4fdd\u62a4\u72b6\u6001\u4ee4\u4eba\u582a\u5fe7\uff0c\u76ee\u524d\uff0c\u4e13\u5bb6\u4eec\u6b63\u5728\u89c4\u5212\u5efa\u8bbe\u8fbd\u6cb3\u4e09\u89d2\u6d32\u751f\u6001\u65c5\u6e38\u533a\uff0c\u4fdd\u6301\u9002\u5ea6\u5f00\u53d1\uff0c\u4fdd\u6301\u751f\u6001\u5e73\u8861\uff0c\u4f7f\u76d8\u9526\u7ea2\u6d77\u6ee9\u65e5\u540e\u6210\u4e3a\u4e1c\u5317\u5730\u533a\u4e43\u81f3\u5168\u56fd\u91cd\u8981\u7684\u751f\u6001\u65c5\u6e38\u533a\u3002

\uff03\u8fc7\u5e74\u90a3\u4e9b\u4e8b\u513f\uff03\u6625\u8282\u4e60\u4fd7\u6c11\u98ce

各地民风民俗:(供参考)
一..藏 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藏族是一个古老而热情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生活中的禁忌。
1、两个久别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时,你的手不能搭在对方的肩膀上。
2、不能跨过或踩在别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别人的衣服上,更不能从人身上跨过去。
3、妇女晾衣服,尤其裤子,内裤不能晾在人人经过的地方。
4、不能在屋里吹口哨或大声哭叫。
5、家里人出远门,客人刚走,中午和太阳落山后及藏历大年初一不能扫地或倒垃圾。
6、外人不能当着已故人的亲属的面提已故人的名字。
7、今年该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干,如捻毛线、织毛衣、地毯等。
8、黄昏时,不能随便到人家里走,尤其人家将有分娩的孕妇及刚生产的产妇或重病人时,陌生人更不能去。
9、过了中午以后,不能把家里的任何财产拿出去。
10、一个陌生人到你从来没有到过的大山及悬崖峡谷,不能大声喧哗。
11、不能跨或踩吃饭的用具、锅碗、瓢盆等。
12、家里有两个人同时出门,并且朝相反方向走,不能同时出家门,必须前后出门而且出门时间要隔开。
13、妇女到晚上不能梳头和洗头,也不能披着头发出门。
14、在使用扫把和簸箕时,不能直接用手传递,必须先放在地上,然后另一个人从地上捡起来。
15、每当亲朋好友到你家串门或看望你时,会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为礼物送你,客人临走时把东西腾出来,不能全部腾空,必须留一点在里面或换一点自家的东西装上。
16、有缺口或有裂缝的碗不能用来吃饭,也不能给客人倒茶。

二..彝 族
彝族火把节,也就是彝族年。彝族人的眼里,火象征光明、正义、兴盛,象征着能够摧毁一切邪恶的强大力量。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欢乐、爱情和幸福的节日。
三.香港年俗
农历新年是我国传统上一个盛大的节日,相信无一个个中国人不识。然而,在香港过农历年,在习俗上和气氛上却和传统的截然不同。
近年来,已很少香港人在农历新年时按传统在家里贴春联、年画的了,取而代之的则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贴上“生意兴隆”、“出入平安”等的挥春。虽然如此,但贴挥春的原意和贴春联和年画一样,取其吉利之意,希望来年事事顺利,平平安安。
此外,舞狮、舞龙灯等也会在一些新界乡村、围村中出现,在新年的市区街头上也很难看到的大型的舞狮、舞龙灯的表演了。至于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止的,不过自一九八二年开始每年农历年初二的晚上,在维多利亚港上都会举行盛大的烟花表演,这已成为这十多年来迎春的一个节目了。
香港被称为“美食天堂”,春节有关吃的习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会在春节期间吃“团年饭”,一般是在家里设宴,于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饭。而饭后的一大节目,首选相信是逛花市了,农历新年期间,港九多处都设有年宵市场,其中以维多利亚公园的花市最大、最热闹。香港市民习惯于晚饭后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时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欢度佳节。
在香港过农历新年,最开心的莫过于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在春节拜年时,到处可以听到“讨”利是的欢笑声。“利是”原为“利事”,取大吉大利宽好意头,同时也成为了春节时与亲人不可缺少的习俗。

四.澳门年俗
澳门年俗,别有风情。 "谢灶"是澳门保存下来最传统的中国年俗之一。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门人谓之"谢灶"。澳门人给灶神按中国传统也用灶糖,说是用糖糊灶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说坏话。我在澳门花街的一澳门人家的灶头见过一张圣诞老人像,奇怪的是,圣诞老人像边贴着"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的联儿。
澳门人过年是从腊月二十八开始的,腊月二十八日在粤语中谐言"易发",商家老板大都在这岁晚之时请员工吃"团年饭"以示财运亨通,吉祥如意。澳门的年味,从腊月二十八这天便能真切的感受到的。
五.台湾春节习俗拾趣
春节,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最为隆重的民间传统佳节。在与福建省一水之隔的台湾,其历史文化、风士人情、生活习俗、亲缘血统等等均与祖国大陆,尤其是福建闽南地区一脉相承,因而岛内民众的春节习俗自然与祖国大陆民间大同小异。
由于宝岛居民的祖先(多为闽南和客家人)去台开发,距今年代久远且屡经沧桑,那里的春节习俗也逐渐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模式和色彩。
六.有趣的江苏春节习俗
春节的江苏民间,除了贴春联、挂年画、守岁、舞狮子、大拜年等和全国一样的习俗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现辑录数则以飨读者。
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武进人年初一早晨,将先祖画像悬挂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谓之"拜神影子。"他们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惟恐把"财气"、"如意"扫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
江宁人有春节"打神鼓"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气氛热烈。
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
淮阴人还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之习俗。是夜带孩子到田头空地点燃火把,为孩子驱除病邪,边烤边唱:"烤烤头,醒醒脑,烤烤脚,步子矫,烤烤肚皮不拉稀,满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见。"
无锡渔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庙之习,祈求水神保佑,祭鳌赕佛,谓之"上�",禹王庙拆除后,此俗渐渐淡漠。
春节期间,江苏地区的旧习俗中还有许多禁忌,诸如年初一不动剪刀,免得口舌之争;不动菜刀,以免杀身之祸;不吃稀饭,怕出门遇雨;不扫地,怕把财运扫光等等。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学的习俗也逐渐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娱乐休闲活动,却一直延续下来。

七.桂林春节习俗
•从"小年夜"到除夕
春节踏着农历12月24日零时的钟声,走入桂林的城乡。从腊月二十四到三十,人们忙着置办年货,打扫居室内外,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过节的传统食品种类繁多,且寓有美好的愿望:腊月二十九蒸年糕,年糕有甜、有成、有荤、有素,吃了年糕(高),新的一年生活、工作蒸蒸日上,步步高升。
除夕的晚餐,人们喜欢阖家团聚,菜肴中必有"圆子"、"欢喜",取其团团圆圆,欢欢喜喜之意。

中国少数民族春节习俗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他们虽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但是他们大多数都以春节作为本民族的重大节日来欢庆。

八.达斡尔族:年年高
北方的达斡尔族有拜年的习惯,春节时,人们穿上节日盛装,逐家走访,互相祝贺。每家都备有蒸糕,拜年者一进门,主人就用蒸糕款待。“糕”在汉语中与“高”谐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节日期间,达斡尔族还举行歌舞、体育活动,一直持续半个月。

九.蒙古族:酒肉不尽
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却是另一番景象,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这样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装的男女,跨上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串包时,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人们边歌边舞。

十.壮族:迎英雄
居住在中国南方的壮族,称春节为“新年节”。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在壮族民间还有过晚年的习惯,壮族称做“吃立节”。“吃立节”是在这个月的30号,相传在100多年前,壮族的一支农民武装在抗击外来侵略者后凯旋归来,这时春节已过,壮族群众为了欢迎他们,就在这个月的30号为他们重过春节。

十一.布依族:姑娘抢挑第一担水
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达旦地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的姑娘。而那里的景颇族人民喜欢在春节前举行打靶活动,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她们把绣好的荷包用线吊在竹杆上,在树尖中左右摇摆,请小伙子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酒作为奖品送给谁。荷包里一般装有一枚硬币,几粒谷子和几颗装饰用的珠子,作为幸福的象征。

十二.哈尼族:荡秋千
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妇女们都忙着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饼子。而小伙子们则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几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
十三.傣族:掷糠包
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
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历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他们把泼水看成是驱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十四.高山族:“围炉”
居住在中国台湾省的高山族,他们在过春节时则是另一番情趣。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叫做“围炉”。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围炉”时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净后带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长寿。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个席位,把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对他的思念。

十五.满族:挂旗过年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节日期间,男孩成帮结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样的木爬犁,在山岗上、冰面上嗖嗖飞驰。少女和年轻的媳妇们穿着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伙地玩嘎拉哈(猪或牛的膝关节骨)。从初一到初五的晚上,人们还自愿组织起来扭秧歌拜年,阵容较强的秧歌队,不仅在本村扭,还到外村去扭。围观的群众常常乐得前仰后合,忘记了疲劳和寒冷。甚至还有热心的观众—直尾随着秧歌队走乡串户,直到天明才归。

十六.白族:“放高升”
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男女青年都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接受对方的爱情了。

十七.侗族:芦笙会
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十八.彝族:跳虎
在云南省双柏县小麦地冲的彝族人过年时有着“跳虎节”的特殊风俗,正月初八,全村成年男子集于村后土地庙遗址,杀狗献“咪司”(“咪”意土,“司 ”意主人,迷司即为土主神之意),随后由本村“毕摩”祭土主请虎神。8位村民化装成老虎翩翩起舞,“老虎们”两耳高耸,尾巴粗壮,浑身虎纹,额上绘一汉字“王”,颈上挂一个大铜铃,威风凛凛。“毕摩”念罢祭辞请虎神后,虎王率众老虎入村。整个跳虎节期内,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观虎跳跃和驱赶邪恶鬼怪的一派欢乐气氛中,当地老百姓都深信只有通过一年一度的传统跳虎、敬祭虎神和祈愿老祖宗的保佑后,全体村民才能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一年比一年更美满幸福。

十九.撒尼族:食汤圆
除夕,撒尼语叫“思搓期”。除夕之夜供祖,吃年饭,是很肃穆的。午后,家家门前插上绿树枝,枝上挂一顶草帽。这是无言的告示:请勿入内!不许谈话!就连家中的人也是不可以高声言谈的。
撒尼语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汤圆”和“过新年”是同一个词,叫“阔期玛”。因为过新年必食汤圆。从正月初一起的半个月内,人们纵情欢乐。初一晚上举行篝火晚会,民歌对唱、三弦胡独奏,古朴抒情。嘭嘭咚咚的大三弦高亢激昂,人们伴随音乐载歌载舞。
初二祭山神,初四送火星为的是驱逐灾害,显示人的力量。
每年春节初二日午后,农民要把牛牵出来,绕着寨心走几圈,在它的额上戴红布扎的花朵,表示对它一年贡献的敬意。还喂它米饭和肥猪肉,表示对自己亲密伙伴的慰劳。
撒尼人从除夕至初五,都有祭祀祖先的活动。从他们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可以发现这个民族的凝聚力和传统道德中美好的东西。

桃花源上接五强溪,下连武陵,相传是古代秦人躲逃连年战乱和苛捐兵役的避难之所。他们在这与世隔绝的地方自劳自食,繁衍子孙,独成一方风水。至今这里古扑的民风民俗,仍展示着她作为洞天福地的往日的情愫。

桃花源有秦人洞,秦人洞里有一村庄名三合村。三合村有数十户人家,他们大都姓秦,因此该村也叫秦人村。这些姓秦的村民是否是进洞避乱的古代秦人的后裔?没有谁去做具体的考证,反正一个“秦”字贯古今,他们的衣食住行习俗确实与当今现代社会风尚有许多不同。

衣: 以前这里人们的衣料全为家织土布。各家备有纺车、织机,自产棉花,自纺自织,织成的土布再用植物染料染成或青或兰或灰或紫的颜色。衣裳多为自家制做,将染色的土布裁成片,再一针一线用手工连缀。也有上门做衣的裁缝,一个灰包,几根针,几络线,一双形似当今带把小铝锅的生铁熨斗就是他们的全部工具。衣服的式样是男为封襟衣。女为大件衣,一色的布扣襻,裤子全为大折裆裤,4尺大的裤腰,在肚前一抄一折,再系上布带。如今,村里年轻人的服式与洞外人的几乎没什么两样,但不少老年人仍穿着对襟衣,大件衣,折裆裤。不过老年人衣服的布料再也不是土纺土织的了,而是去市面上挑选。去村里走走,仍可寻见木制的纺车和织机。虽然这些都闲置不再用,但也展示着历史。即使在普遍使用缝纫机的今天,村里仍有提火熨斗拿灰包的土裁缝。

食:当然是主食大米,与洞外的村民几乎没什么两样。这里所指的“食”,是专指加工大米的工具。秦入村里的村民们以前加工大米的工具是碟子、石碓、风车。碟子圆形,有上下两扇。下扇固定在木架上,中间有一硬木轴,上扇绕木轴在下扇上转动。上下两扇磨擦的面有规则地嵌有许多硬木片以为齿,齿缝间用黄土夯紧将齿固定。碟子的作用是将壳肃去粗壳。用碟子加工时将稻壳堆在上扇盛壳的容斗内,以人力推动上扇转动,稻壳通过木齿磨擦,从上下礧面的缝隙间洒下去了粗壳的糙米。糙米再经过石碓加工便成为熟米。如今村民食用的大米大都是机器加工的,但村里仍有作坊可为村民用古法加工大米。确实有的村民原来作坊里用礧子、石堆加工大米,他们(特别是老年人)认为,这比机器加工大米味更香质更柔。

住:以前村民的住房全是清一色的竹篱茅屋。茅屋傍山而建,各自独立,确是“鸡犬两相闻”。屋内存设简陋,石板木块是凳,木板相拼为床,葫芦(俗称芦瓜)剖开成瓢,砖头砌垒即灶。如今茅屋为木屋所代替。木屋又全是小青瓦、白粉墙,仍具古代遗风。家家户户虽然有了电视机、电冰箱,那剖开的芦瓜瓢却一脉相沿。

行:秦人村虽紧临国道,但村里不通公路,在田园上纵横交织的是阡陌交通田园上的这些阡陌并非说优于水泥路、柏油路,但的确也有它的优点。它透着芳草的青味和泥土垢湿气,赤脚踩在上面使人感到温乎乎的舒坦,更使人感受大地脉膊的跳动。
版纳民居

民居建筑是某个民族一定社会历史时期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份,也是传统文化的缩影。西双版纳的傣族、哈尼族、布朗族、基诺族、拉祜族的民居建筑,因受气候、海拔、地形、建筑材料等自然环境以及人口、经济、宗教、科技、思想等社会环境的影响,有着多种不同的形式和建筑风格。

雅桑木底盖竹楼

远古时候,傣家人没有房子住,只能住山洞,是一个叫帕雅桑木底的人学会建盖房子后,才教大家建盖傣家竹楼的。

次,下大雨了,帕雅桑木底躲在一棵大树下避雨。他看见身旁一片片簸箕大的麻芋叶挡住了雨点,芋叶下面是干的。他想到,人也可以搭起芋叶一般的窝棚来避雨,于是,他用树枝搭起一个棚架,上面盖上树叶、茅草,盖成一个平顶窝棚。他从山洞搬出来,住到窝棚里面。

不久,一阵大雨降下,树叶和茅草挡不住雨水,雨停了,屋内还不停地漏下水来,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帕雅桑木底只能搬回山洞住。
一次,帕雅桑木底带着一只狗上山打猎。又下大雨了,他躲在大树根下避雨,而那只狗却撑着前腿坐在地上,昂着头,尾巴拖在地上。雨水顺着成斜坡形的狗毛往下流,狗胸前的地面却是干的。帕雅桑木底又想到盖一间屋面是斜坡的屋子来避雨。他砍来两高两矮四棵树杈栽在地上,用树叶、茅草盖成一个斜坡屋面,前边高,后边矮,让雨水顺斜坡往下流。因为是学看狗坐地的姿势盖的房,桑木底把房子叫“杜玛些”,即狗头窝铺的意思。桑木底从山洞搬出来,住进“杜玛些”。老天又下雨了,雨水顺着斜坡屋面流下,屋内是干的。后来,又刮风又下雨,雨滴被风吹成歪脚雨,飘落到屋内,流到地面的雨水也流入屋内,屋内又全是水了。帕雅桑木底觉得“杜玛些”还是不好,但又想不出要盖一种什么样的房子。
天王帕雅英看到帕雅桑木底不停地盖房,受了感动,决心给他指点。一天,下着雨,天王帕雅英变成一只美丽的凤凰飞下人间,落在帕雅桑木底面前,对他说:“你看看我的两只翅膀吧,看它能不能遮风挡雨。”凤凰立定两只长脚,把双翅微微向两边伸开,形成一个“介”字形的姿势。帕雅桑木底听见凤凰会说话,吃了一惊。他双手合掌,对凤凰拜了一拜,认真观察雨水如何顺着双翅和颈毛、尾巴流下,凤凰身下地面是干的。帕雅桑木底边看边想,决心盖一间象雨中站立的凤凰式样的房子。
帕雅桑木底砍来许多树木劈成柱子,割来茅草编成草排。这房子立在柱脚上,分上下两层,人住上层,不会受潮。屋脊像凤凰展翅,左一厦右一厦,前一厦后一厦,都是斜坡形,可挡四面雨水。这种高脚竹楼果然能遮风避雨,桑木底住在里面,十分舒适,他给这种房子起个名字叫“轰恨”(傣语:凤凰起飞)。

帕雅桑木底盖成了“轰恨”之后,傣族家人纷纷来向他学盖房。从此,一家又一家,一寨又一寨的傣家竹楼盖起来了,人们都从山洞搬进了高脚竹楼。
傣家人住上竹楼之后,一直没有忘记建房始祖帕雅桑木底。为了纪念帕雅桑木底的功绩,傣族把楼房改了名,由“轰恨”改称“恨帕雅桑木底”,这名称一直沿用到现在。
赞哈唱歌驱魔贺新房

在傣族村寨,无论哪一家新房落成,都要要举办贺新房活动,其中少不了请赞哈(歌手)来唱歌贺新房。你知道这个习俗的来历吗?它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
古时候,大江里住着一条蛟龙,这条蛟龙每年都要到天宫游玩一次。蛟龙借以登天的是一棵笔直高大的埋波那树。这棵树长在江岸边的一个大土堆上,蛟龙派蛇魔乌沙拉两夫妇俩专门为他看守这棵大树。

一个夏天的中午,太阳火辣辣地蒸烤着大地,乌沙拉丙夫妇借以藏身的那个土洞也热得像一个大火塘。蛇魔夫妇以为这样热的天气不会有人来砍树,就爬出土洞,放心地去江中洗澡去了。
恰在这时,一个名叫帕雅桑木底的人冒着酷热,到山上砍盖新房的柱子。他看到土堆上那棵高大笔直的埋波那树,实在是最好的木料了,便把树砍倒,抬回去做新房的柱子。

蛇魔乌沙拉丙夫妇在江水里痛痛快快地洗了半天澡,才返回他俩住的土洞。他俩发现土堆上的蛟龙登天树被砍走了,吓得愣在那里,半天说不出话来。过了好一阵,他俩决定一定要去把树找回来。公蛇魔对母蛇魔说:“你往东边找,我往西边找,说什么也得把龙王的登天梯找回来!”
那公蛇魔往西边爬了一百约(约:傣族长度单位),母蛇魔也往东爬了一百约,他俩 找了三天,也没有找到蛟龙登天的那棵埋波那树。
两个蛇魔碰面之后,一刻也不敢在家停留,又急忙分头到南边和北边去找。母蛇魔往南边爬了二百约之后,看到一个村寨。只见寨子里人声嘈杂,叫叫喊喊正在盖新房。母蛇魔见寨子人多,便钻进草丛,观察正在建盖的那间新房,仔细察看新房的每一根木料。她突然发现立在新房中间那根中柱正是自己和丈夫寻找的那棵埋波那树。母蛇魔急忙赶回家去告诉丈夫自己的发现。公蛇魔一听,便高兴地说:“好,下午好好休息,等天黑以后,我俩去把那棵柱子拔出来栽在土堆之上。”
天黑下来了,母蛇魔带着公蛇魔往村寨爬去。他俩找到那间新房,便一上一下地缠住那根中柱,想用力把它拔出来拖走。可是,木柱的根端深埋在土洞中,身上的孔洞里也穿斗着不少横木,十分牢固。他俩一直拔到天亮也无法把柱子拔出来。
天亮了,帕雅桑木底一家把行李什物从旧房中搬出来,要搬到新房中去。他们走进新房,发现有两条大蛇缠绕在中柱上。那两条大蛇见人来一点儿也不害怕,仍紧紧地缠在木柱上。帕雅桑木底拿起一根竹棍要去打那两条蛇,那两条蛇也不逃走,而是顺着柱子爬上去,缠绕在木柱的顶端再也不下来。
帕雅桑木底正在无计可施时,乡亲们簇拥着两位赞哈一起赶来祝贺新房落成。赞哈走上竹楼,唱了几句祝福的歌,乐得乡亲们“水水水”地欢呼起来。欢呼声震天动地,吓得缠在中柱顶端那两条大蛇掉下地面来,没命地爬出房子,躲进了草丛中。帕雅桑木底一家就搬进了新房。
从此以后,傣族人家每当新房落成,房主人一定置办酒席请乡亲们来贺新房,而且一定要请赞哈来歌唱,以便用歌声把房中的邪魔赶去,让新房主人一家平安幸福。
动物们帮助帕雅桑木底盖竹楼

傣家竹楼的屋子架上,有着不少部件是动物肢体的名称,什么“狗脊背”、“白鹭翅膀”,什么“象舌头”、“猫下巴”……要问这些名称的来由,还得听听这古老的传说。

帕雅桑木底原以狩猎为生,平时对狗、猫、雀、兽十分喜爱。后来,他把捕到的飞禽走兽都饲养起来,在他的住房附近,处处是小鸟的窝、动物的巢穴。
有一年,勐巴纳西地方一连下了几个月的大雨,平地变成了汪洋,帕雅桑木底的竹楼被洪水淹没了。他急忙扎了一张竹筏,撑上一根竹竿在洪水中逃命。不少动物在洪水中拼命挣扎,天上的飞鸟也被暴雨打落在洪水中。帕雅桑木底可怜那些飞禽走兽,便从洪水中把它们救上竹筏,运到洪水淹不到的高坡上放生。
不知过了多少昼夜,风停了,雨停了,洪水退了,大地重新露了出来。帕雅桑木底回到原先居住的地方,竹楼不知被洪水冲到哪里去了。得重新盖一间住房,他开始砍木料,劈柱子,割茅草。被帕雅桑木底从洪水中救出的那些小动物知道救命恩人在盖新房,就从四面八方赶来帮助他。动物们在一块商量之后,都愿意从自己身上拿出一样东西来安在桑木底的屋架上,帮助他迅速盖好新房,以报答救命之恩。小猴子把自己的脖子和头献出来给桑木底做“环垛”(木锤),大象献出舌头做“宁掌”(竹楼部件),蚂蝗把身子献给桑木底作拴草排的扎篾,乌龟愿躺在楼梯脚下做“丁补”(竹楼部件),老龙愿把身子作楼梯,团鱼献出鳖甲给帕雅桑木底做篱笆,白鹭献出双翅作草排,狗献出脊背,小猫献出下巴,老鼠也献出尾巴;燕子和麻雀则飞到山上为帕雅桑木底抬来茅草盖屋脊……所有的动物都为帕雅桑木底盖新竹楼献出一部份躯体,为他出力。由于动物们的全力帮助,帕雅桑木底很快就盖好竹楼。
从那以后,帕雅桑木底把动物们所献出的东西全记在盖竹楼的图样上,传给后人。所以,竹楼的屋架上便出现了“狗脊背”、“猫下巴”“象舌头”、“白鹭翅”等名称。人们还往往在竹楼的楼梯上刻龙头图案,以纪念老龙的献身精神。

海城高跷秧歌属于大鼓高跷,是辽南高跷的一支,是民众十分喜爱的民间舞蹈,经过300多年的不断演变,已经形成了舞蹈、杂技、音乐、小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海城县志》:“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牛庄古镇三义庙就有高跷、旱船沿街跳舞表演”。在清初,东北的海上贸易主要集中在辽南近海,随后海城古镇牛庄成为当时关内外物资集散地和辽东最早的水上商埠。随着“闯关东”移民的涌入和辽南经济贸易的发展,南北方的艺术也在海城得到了广泛交流。当时秧歌会上的高跷表演还只局限于在跷上耍刀弄棒,艺人称其为“武跷”。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城的民间艺人不断探索、改进了传统高跷的艺术形式和技巧,把中国传统的民间戏剧搬到高跷上,逐步形成了海城高跷独特的火暴、欢快、泼辣、粗犷的表演风格。每年农历正、二月间,扭秧歌、踩高跷成为海城人的民俗之一。
大秧歌,是明清时在继承唐代以来东北大秧歌传统特色而形成的地方乡土艺术。开始时,是少数民间闲散艺人在街头表演的谋生手段,逐渐变成了节庆或庙会期间的娱乐活动。
婚俗:“三天回酒当天走,七天回酒住一宿”,新娘子拜完天地后,在要进房门的时候,由两个几辈老人都健在的所谓“全科”人或漂亮的小姑娘或媳妇在一左一右递来两个盛酒的酒壶,这叫“宝贝壶 ”,新娘子接了必须把它放在新房的窗台上,婚后把它带回娘家去,叫“回酒”。婚后三天的回酒,不能在娘家住,必须当天回婆家,过七天的回酒,可以在娘家宿上一夜。
一般满族婚娶旧俗,子女成年,男女方父母首先要给儿女 对照八字,如若合婚,双方父母才能由媒人带领"相看",也叫"相亲",俗称"看门户"。如双方相看中意才能定婚。
嘎拉哈,也就是“抓拐”。拐,通常是取猪、羊或是鹿等动物身上比较小的关节骨,满族女孩把它抓来抛去,据说可以锻炼手的灵巧性,做得一手好针线活。

  • 杈藉畞鐪佹皯椋庢皯淇
    绛旓細姹熷畞浜烘湁鏄ヨ妭"鎵撶榧"涔涔犱織,鐢卞ぇ鏃楀紑璺,閿i紦鎵嬫祽韬娇鍔插湴鎿傞紦鍔╁叴,鍒濅笁"鎵撳榧"銆佸垵涓"涓婁竷榧",鍗佷笁鑷冲崄浜旀墦"璧よ唺榧",姘旀皼鐑儓銆 鍗楅氫汉鏈夊湪瀹堕棬鍙f垨鍫傚墠鎻掕姖楹荤銆佸啲闈掋佹煆鏋濈殑涔犱織,鍙栨剰鐢熸椿寮鑺辫妭鑺傞珮,闀垮勾闈掔繝銆 娣槾浜鸿繕鏈夊垵鍏粰瀛╁瓙"鐑ゅご椋"涔嬩範淇椼傛槸澶滃甫瀛╁瓙鍒扮敯澶寸┖鍦扮偣鐕冪伀鎶,涓哄瀛愰┍闄ょ梾閭,杈圭儰...
  • 杈藉畞鐨勭壒鑹姘戦姘戜織 浣滄枃,鎬ユユ~~
    绛旓細鐩橀敠绾㈡捣婊╄璧忎細 鐩橀敠绾㈡捣婊╄璧忎細浠2001骞9鏈堝湪鐩橀敠鐨勫ぇ娲煎幙鍙屽彴瀛愭渤鍙d妇琛岋紝鏄杈藉畞閲戠鍥介檯鏃呮父鑺傜殑閲嶈缁勬垚閮ㄥ垎銆傛瘡鍒9鏈堣璧忊滅孩娴锋哗鈥濈殑鏈浣冲鑺傦紝鍏柟娓稿绾疯嚦娌撴潵銆佷簯闆嗙洏閿︼紝浠ユ眰涓鐫光滅孩娴锋哗鈥濈殑澹附涓庢旦鑽°傗滅孩娴锋哗鈥濇槸鐢辩敓鎴愬湪杈戒笢婀炬哗娑備笂鐨勫ぇ鐗団滅⒈钃幈鈥濆舰鎴愮殑锛岃繖绉嶆鐗╁湪姣忓勾鍥涗簲鏈堜唤...
  • 鎶氶『鐨涔犱織
    绛旓細杩欏潡濂犲熀鐭充竴鑸槸1绫冲楂,0.3绫冲乏鍙冲,鐭充笂杩樻嫶鏉$孩甯冩潯瀛愩傝叞绔欒倗姘忔弧鏃忕殑杩欑鐢ㄧ煶闀囧畢涔犱織,鍦ㄦ柊瀹惧悇鍦板啘鏉戞弧鏃忎腑杈冧负鏅亶銆 杩欑鐢ㄧ煶闀囧畢鐨勪範淇,鍘熸湰鏄眽鏃忔枃鍖,鍚庢潵鎵嶈婊℃棌鎺ユ敹銆 濠氬珌涔犱織 鎶氶『鍦板尯婊℃棌鍏堟皯鐨勫瀚椋庝織涓庡叾瀹冨厔寮熸皯鏃忔湁浜涗笉鍚屻傚湪濠氬Щ鐨勯夋嫨涓,婊℃棌鍏堟皯鈥滀笉璁″叾鍝佷綅涔嬮珮涓嬧, 鈥滀竴鏃朵箣璐瘜...
  • 涓滃寳鐨姘戦姘戜織鐨勮祫鏂
    绛旓細1銆佹槬鐗涳細绔嬫槬鏃ュ姖鍐滄槬鑰曠殑璞″緛鎬х殑鐗涖傛偿鎹忕焊绮樿屾垚锛屼篃鍙滃湡鐗涒濄傜珛鏄ユ棩澶╁瓙鐜囩兢鑷d笢閮婅繋鏄ワ紝闉槬鐗涗互绀哄姖鍐滆曪紝澹皯閮藉嚭鍩庡洿瑙傘2銆佹槬甯栧瓙锛氬張鍙О鏄ュ笘銆佹槬绔笘銆佹槬绔笘瀛愯繖鍑犵绉板懠銆傝繖鏄竴绉嶅湪"绔嬫槬"鏃ュ壀甯栧湪瀹腑闂ㄥ笎涓婄殑涔︽湁璇楀彞鐨勫笘瀛愩傝瘲浣撹繎浜庡璇嶏紝澶氫负缁濆彞锛屾枃瀛楀伐涓斤紝鍐呭澶ч兘...
  • 璁茶涓滃寳鏈夊摢浜姘戜織娲诲姩鍚?
    绛旓細涓滃寳浜鸿繃骞磋绌剁儹闂广佸枩搴嗭紝骞翠織涔熷氨鐗瑰埆澶氥傚悆甯︾‖甯侀ズ瀛愪氦濂借繍杩囧勾鍚冮ズ瀛愭槸鍖楁柟浜虹殑涔犱織銆備笢鍖楁皯闂村湪闄ゅ鏈夊畧宀佺殑涔犳儻銆傚ぇ骞翠笁鍗佹櫄涓婅緸鏃ц繋鏂帮紝涓瀹氳鍚冮ズ瀛愶紝鍦ㄤ紬澶氱殑楗哄瓙涓彧鍖呬笂鍑犲彧甯︽湁纭竵鐨勶紙鐜板湪浜轰滑璁茬┒鍗敓锛屽氨鐢ㄨ姳鐢熸垨鍏朵粬鏋滀粊鏉ヤ唬鏇裤傦級锛岃皝鍚冨埌浜嗚繖鏍风殑楗哄瓙灏遍绀虹潃鍦ㄦ柊鐨勪竴骞撮噷浼氫氦濂借繍...
  • 杈藉畞鐪鍑屾捣甯姘戜織姘戦宸插彉璐,鍗囧,涔旇縼,鐩栫尓鍦,涓嶇鍟ュ悕灏辨槸鍔為厭甯...
    绛旓細浣嗗鏋溾滅ぜ鈥濊秴瓒婁簡鈥滄儏鈥濓紝灏变細鍔犻噸鍐滄皯鐨勮礋鎷咃紝姣掑寲绀句細椋庢皵锛屽氨鎴愪簡涓绉嶇ぞ浼氬叕瀹炽傝鎯冲埞浣忚繖鑲¢锛屼竴鏂归潰锛岃浠ュ缓璁剧ぞ浼氫富涔夋柊鍐滄潙涓哄鏈猴紝鎶婅浆鍙樺啘姘戣蹇点佺Щ椋庢槗淇椾綔涓哄煿鑲叉柊鍐滄皯鐨勯噸涓箣閲嶏紝澶у姏鍊″鏂囨槑绉戝鐨勫涓у珌濞堕姘旓紝鏁欒偛鍜屽紩瀵煎啘姘戦愭笎鍏绘垚鑹ソ鐨姘戦姘戜織銆傚彟涓鏂归潰锛岃鍦ㄥぇ鍔涘紭鎵拰钀ラ...
  • 杈藉畞鐪佸唴 鍝噷鏈夋瘮杈冩湁鐗硅壊鐨勫簷浼
    绛旓細杈藉畞澶ц繛闀挎捣鍘垮绁栧簷浼 杈藉畞鐪涓逛笢鍑ゅ嚢灞辩壒鑹姘戦姘戜織搴欎細 鏄ヨ妭鏈熼棿锛屽崈灞遍鏅尯鎺ㄥ嚭浜嗗啲瀛f梾娓稿搧鐗屾椿鍔ㄢ斺斿崈灞辨槬鑺傛皯淇楁枃鍖栧簷浼氾紝鍗冨北鍖楅儴鏅尯鐨勪紭鎯犻棬绁ㄦ瘡浜烘20鍏冿紝銆2011骞2鏈3鏃モ2鏈17鏃ワ紙姝f湀鍒濅竴鈥旀鏈堝崄浜旓級鍦ㄥ崈灞变妇琛岀殑绗叓灞婂崈灞辨槬鑺傛皯淇楁枃鍖栧簷浼氫笂锛屽皢鎺ㄥ嚭鈥滅帀鍏旇繋鏄ョ郴鍒楁椿鍔ㄢ濓紝鍖呮嫭闄ゅ澶...
  • 瀹佸畨甯姘戦姘戜織
    绛旓細銆姘戦姘戜織銆曞畞瀹夊競鏄竴涓泦姹夋棌銆佹弧鏃忋佹湞椴滄棌銆佸洖鏃忕瓑澶氫釜姘戞棌鐨勮仛灞呭湴锛屾皯闂存枃瀛︿篃浣撶幇鍑哄姘戞棌鐨勭壒鐐癸紝鍚勬棌浜烘皯閮芥湁鑷繁鐨勬皯闂存枃鍖栥傞『娌诲崄骞翠互鍚庯紝瀹佸彜濉旀椂婊℃棌灏卞拰姹夋棌绛夊悇姘戞棌鍏卞悓鐢熸椿鍦ㄨ繖閲屻傜敱浜庨暱鏈熸潅澶勶紝鍚勬皯鏃忔枃鍖栦簰鐩稿奖鍝嶏紝鍥犺屽舰鎴愪簡瀹佸彜濉旀弧鏃忔枃鍖栫殑鏃㈡湁鈥滃北閲庝箣椋庘濆張鏈夆滀腑鍦熶箣绀尖濈殑...
  • 婊℃棌姘戦姘戜織
    绛旓細姘戦姘戜織鐨勬弧鏃 婊℃棌鍒嗏滅孩銆侀粍銆佽摑銆佺櫧鈥濆洓鏃椾汉銆傛槬鑺傛椂,绾㈡棗浜哄湪闂ㄤ笂璐寸孩鎸傛棗,榛勬棗浜哄湪闂ㄤ笂璐撮粍鎸傛棗,钃濇棗浜哄湪闂ㄤ笂璐磋摑鎸傛棗,鐧芥棗浜哄湪闂ㄤ笂璐寸櫧鎸傛棗銆傝繖浜涙寕鏃楀浘妗堜紭缇,鑹插僵椴滆壋,璞″緛鐫涓骞寸殑鍚夌ゥ寮绔傝妭鏃ユ湡闂,鐢峰鎴愬府缁撲紮鍦版斁闉偖,鎴栦箻鍧愯嚜鍒剁殑鍚勫紡鍚勬牱鐨勬湪鐖妬,鍦ㄥ北宀椾笂銆佸啺闈笂鍡栧棖椋為┌銆傚皯濂冲拰骞磋交...
  • 鏈濋槼姊ㄦ爲娌熺殑鍝簺缇庢櫙鍊煎緱娓稿瑙傝祻?
    绛旓細鏈濋槼姊ㄦ爲娌熶綅浜庝腑鍥杈藉畞鐪鏈濋槼甯傦紝鏄竴澶勮嚜鐒堕鍏夊拰浜烘枃鏅浜よ瀺鐨勭編涓芥櫙鍖恒傝繖閲屽北娓呮按绉锛岄鏅鐢伙紝鍥涘鍒嗘槑锛屽悇鏈夌壒鑹诧紝鏄父瀹滑娴佽繛蹇樿繑鐨勫湴鏂广備互涓嬫槸鏈濋槼姊ㄦ爲娌熺殑涓浜涚編鏅紝闈炲父鍊煎緱娓稿鍓嶆潵瑙傝祻銆傞鍏堬紝姊ㄦ爲娌熺殑鑷劧椋庡厜鏄叾鏈澶х殑榄呭姏鎵鍦ㄣ傛槬澶╋紝涓囩墿澶嶈嫃锛屾ⅷ鑺辩洓寮锛屾磥鐧藉闆紝鑺遍鍥涙孩锛屽惛寮曚簡...
  • 扩展阅读:中国民风民俗 ... 欧洲十大民风民俗 ... 辽宁传统文化与民俗 ... 辽宁省内一日游最佳去处 ... 春节的民风民俗100 ... 辽宁省的民俗文化 ... 东北最浓厚的特色文化 ... 辽宁特色文化 ... 辽宁民俗风情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