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种新穷人越来越多,周小川说出了实情马云占主要责任

如果在过去拥有过万的年薪,那么这个人将会被很多人羡慕,并且被称为“别人家的小孩”,但在如今的 社会 中,没有欠款同时拥有一定积蓄的人反而成为了很多人所羡慕的人群。而那些拥有高收入,但几乎没有存款,偶尔还需要向朋友借钱的人,则被称为“新穷人”。

虽然看似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而且平均的收入水平也提高了很多,但在如今的 社会 中,“新穷人”却不减反增。对于我国出现的这一现状,原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就发表了他的看法,并且表示非常担忧。为此,薪资不低却欠债难还?“新穷人”数量逐年增加,周小川道出缘由。

周先生认为现在年轻人这种靠借债来提前消费的生活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他指出在2019年末,我国的储蓄率仅有总GDP产值的44.6%,而且这一比例根据往年数据对比可知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而且在未来,我国的储蓄率将会继续下降。

而另一则数据就是关于2019年全国消费贷款余额,比2015年的时候提升了近135%之多,累计总数达到了13.91万亿,简单来理解就是在4年的时间里,我国民众消费贷款足足增加了一倍以上,而且这部分开销中还不包括房贷与经营贷的款项。

按照我国的人口总数13亿来计算,那么2019年我国的这部分消费贷款平均计算后相当于每个人背负了1万元以上的债务,而这些“被平均”的人中还包括了未成年与老年人,如果将这一部分人群去除,那么人均的贷款数额将会更高。其实根据现有数据分析,我国消费贷款余额的增速几乎是在以每天20%左右的速度不断增加着。

之所以现在人们会出现这样的消费贷款余额增长迅速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当代年轻人都习惯了提前消费。如果以一个人同样每个月收入为1万元,那么对于过去的人来说,他们会将50%左右的钱款储存起来,剩下的用于平时的花销,而当代的年轻人如果月入1万,那么他们在消费了这1万元收入的同时,还会提前预支未来的款项用于享受当前的生活。

除了消费观念不同以外,现如今的借贷渠道不断增加,但是审核流程过于简易化也使得现在的年轻人通过借贷来消费,并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的生活状态所致。其实,无论是使用信用卡还是一些借款平台,如花呗、借呗、白条、微粒贷等产品,只需要简单的个人信息或者是一份工作证就可以通过银行或者是各消费贷款平台审核,从而提前预支钱款用于当下的消费。

更重要的一方面原因就是,现如今的 社会 中的诱惑越来越多,而人们“可支配的款项”有增加了很多,这就导致很多人在休息或者是购买东西的时候不会花费心思的去计算自己的开销,而是沉浸在需求被满足的喜悦之中。

其实近年来全球经济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趋势,而且有不少公司已经宣告破产,或者是正在进行裁员等处理,而这就导致大批量的年轻人将会面临着失业风险。即使是拥有千亿资产的企业,在这种大的经济市场背景下也会说破产就破产。

如果真的出现了大批量的年轻失业人群,那么将会引发一个非常严重的系统性风险现象出现,因为就目前消费贷款余额来看,如果这些年轻人失去了收入来源,就会导致之前的欠款无法及时还上,那么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使得这些年轻人所欠的债务越来越多,最终可能会导致无法偿还的后果。

超前消费从整体经济发展来看,它确实能够起到不错的促进作用,而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经济的发展,但如果毫无节制地进行超前消费,那么就会导致这种透支现象越来越严重,继而引发不可挽回的后果。现下超前消费的人群不断增加的这种现象还反映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年轻人对未来生活不再寄予大的期望。因为存款储蓄具有一定的应对未知风险的状况的能力,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保障,而当代年轻人这种即时享乐、不考虑未来后果及生存状况的条件,则表明他们已经对未来越来越没有自信了。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无论是买房还是存款创业都已经没有过去的人那么容易,所以面对种种无奈他们就采取了一种“躺平”的心态,选择每天过得开开心心的。

  • 涓浗杩欑鏂扮┓浜鸿秺鏉ヨ秺澶,鍛ㄥ皬宸璇村嚭浜嗗疄鎯呴┈浜戝崰涓昏璐d换
    绛旓細铏界劧鐪嬩技鎴戜滑鐨勭敓娲诲彉寰瓒婃潵瓒婂ソ锛岃屼笖骞冲潎鐨勬敹鍏ユ按骞充篃鎻愰珮浜寰堝锛浣嗗湪濡備粖鐨 绀句細 涓紝鈥鏂扮┓浜鈥濆嵈涓嶅噺鍙嶅銆傚浜庢垜鍥藉嚭鐜扮殑杩欎竴鐜扮姸锛屽師浜烘皯閾惰琛岄暱鍛ㄥ皬宸濆氨鍙戣〃浜嗕粬鐨勭湅娉曪紝骞朵笖琛ㄧず闈炲父鎷呭咖銆備负姝わ紝钖祫涓嶄綆鍗存瑺鍊洪毦杩橈紵鈥滄柊绌蜂汉鈥濇暟閲忛愬勾澧炲姞锛屽懆灏忓窛閬撳嚭缂樼敱銆傚懆鍏堢敓璁や负鐜板湪骞磋交浜杩欑闈犲熷烘潵...
  • 扩展阅读:中国乱象是谁造成的 ... 人类为啥丢失3岁前记忆 ... 年轻人躺平资本家慌了 ... 任长霞得罪哪个大官了 ... 美俄中三国谁最弱 ... 中国唯一没驻军的省份 ... 中国有乱的征兆 ... 谁把中国变成现在这样 ... 90后真正恐婚原因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