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活教育”一切为儿童

城市幼儿园需要什么样的 游戏 环境?南京市鼓楼幼儿园江北新区分园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这所分园位于扬子江隧道口,东边有一个老山森林公园,同时又地处国际 健康 城,于是幼儿园里就有了扬子江畔 游戏 场、老山森林 游戏 场、小小 健康 城博物馆……

早在20世纪初,陈鹤琴就提出:“ 游戏 是儿童的工作, 游戏 是儿童的生命。”在陈鹤琴1923年创办的这所园里,鼓幼人坚信高质量的 游戏 依赖高质量的环境,并一直进行着 游戏 环境的研究。

“在城市幼儿园 游戏 环境变革的研究中,我们经历了从布置到创设、建设的过程,通过对‘活教育’思想中有关环境、 游戏 内容的梳理总结,寻找环境创设的经验和策略。”园长崔利玲说。

对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传承与发展,是鼓幼人始终坚守的使命。在崔利玲看来,百年来,在经历了专业的修偏、 社会 的质疑、发展的阵痛,特别是新时代的跨越后,“回归陈鹤琴”“让中国幼教更中国”,应成为新时期幼教人的追求。

从“活教育”孕育看“一切为儿童”

儿童的生活是什么?陈鹤琴说:“玩,是小孩子的整个生活。”

从创办鼓楼幼稚园起,陈鹤琴亲任园长整整30年。在西方进步主义思想的熏陶和国内新教育运动的影响下,在鼓幼这块试验田里,陈鹤琴将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运用在教育实验研究中,努力创建中国化、科学化、大众化的教育体系。

他反对把儿童的思想禁锢在书本中、把儿童的活动限制在课堂里的做法,提倡中国的幼儿教育要实验在中国的土地上生长起来的“活教育”,“活教育”的中心是儿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儿童就是能动的核心。学校的一切中心活动是为儿童。“活教育”是“前进的、活泼的、有生气的教育”,教师要“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儿童要“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在鼓幼,活泼泼的教师和儿童随处可见,因为他们着迷于正在进行的活动。

“大自然、大 社会 都是活教材,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陈鹤琴将心理学和教育学紧密相连,他提出的这些思想不仅成为‘活教育’的精髓,同样符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 社会 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要求,是带有鲜明爱国色彩和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理念,是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崔利玲深有感触地说。

在鼓幼园史室内,收藏着一幅陈鹤琴书写的“一切为儿童”字匾,真实地反映了陈鹤琴心系儿童、从儿童出发的愿望,体现了“基于儿童,育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他认为“儿童不是小大人,儿童的心理与成人的心理不同,儿童时期不仅作为成人之预备,亦具他的本身的价值,我们应当尊重儿童的人格,爱护他的烂漫天真”,他呼吁成人要“以爱德来代替权威”“以爱以德来感化儿童”“热爱儿童、尊重儿童、了解儿童”“把儿童当儿童”“一切为儿童”。

“活教育”思想,也正是建立在“一切为儿童”这一理念之上的。陈鹤琴认为,要使幼稚园教育中国化、科学化,首先要从课程改革入手。他和老师们通过三次课程实验,从幼儿园的办园宗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设备标准到教师的要求,逐项进行研究,提出了幼稚教育的三大目标、15条主张、17条教学原则、学习的四个步骤、五指活动等,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合时代需要、符合民族精神的“活教育”理论体系。

1932年,由陈鹤琴主持、根据鼓楼幼稚园课程实验成果制定的全国《幼稚园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实施,这是我国幼儿教育史上的第一部幼儿园课程标准。在1947年的《活教育》刊物中陈鹤琴谈道,“活教育”的形成就是基于当年在鼓幼的实验,为“活教育”运动的到来铺平了道路。鼓幼,成为“活教育”孕育的最早摇篮。

从单元课程再构看“一切为儿童”

上世纪7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作为行业窗口单位的鼓幼成为国际交流的接待单位。频繁的国际间教育交流激活了鼓幼教育改革的热情。人们重新审视陈鹤琴教育思想,对“活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就在幼儿园的麦田需要麦种时,南京师范大学(原南京师范学院)教育系的郝和平、肖湘宁、周欣走进鼓幼。这三位恢复高考后南师首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秉承陈鹤琴院长科学实验的精神,来到老院长创办的幼儿园,开展“活动教育”研究。“活动教育”的研究给仍停留在分科教学模式上的幼教同行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也就是从这时起,鼓幼开始了单元课程的第四次实验征程。

“在课程建构中,我们秉承陈鹤琴教育思想,保持了单元教学当年的雏形,以满足 社会 、家庭、个人多方需求为目标,强调教师对儿童的观察、分析与指导,通过丰富的教育环境的创设,让儿童在 游戏 与 社会 生活中亲身感受、主动学习,在原有基础上获得适宜的、最大化的发展。”崔利玲说。

单元课程以环境为支点,以 游戏 为载体,遵循“预设为主、生成为辅”的编制策略,注重内容的“鲜活”、形式的“灵活”、效果的“激活”,研究 探索 出“走出校园,生活在前”“经验先行,探究在前”“分层指导,儿童在前”的主动学习教育策略,提出了“半程示范法”“家园共育101条主张”“一日生活皆课程”等理念。

在副园长何凯黎看来,单元课程的再构,让教育过程成为儿童自发生成、自愿参与、主动 探索 、自主建构的过程,体现了“活”的教育思想和改革精神,有鲜明的园本课程特色,有利于鼓幼实现对“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这一教育目标的追求。

“在课程改革方面,鼓幼一直是坚持的、是前进的。”崔利玲说,1923年至1952年期间,鼓幼曾经历三次课程实验,特别是办园初期的首次课程实验,在经历了自由散漫期、论理组织期的阵痛后,进入设计组织期,在向左转、向右转的过程中,鼓幼不断调整课程的方向,向前迈进。鼓幼开始第四次单元课程的再构,同样经历了三个阶段,“虽然我们还没有完成预定目标,但正努力坚定地向着‘每个生命都活泼泼地生长’的理想前进。”

从研究精神传承看“一切为儿童”

回望鼓幼的 历史 ,陈鹤琴、张宗麟、钟昭华,都是从鼓幼小园子里走出的大教育家。鼓幼早期实验中教师的理论功底、研究态度、实干精神,召唤着鼓幼人持续提升专业素养,提醒教师摒弃成人的逻辑,尊重儿童的天性,以儿童为中心,坚持生活在前、探究在前、儿童在前,让儿童自己去看、去听、去感受,让儿童自己探究、观察、实验、发现。

这样的理念体现在鼓幼日常一点一滴的教育活动中,儿童的一日生活就是教师研究儿童、研究环境、研究课程的实验场。

“南非小羊来做客”系列活动,就源自教师的一次观察。当教师发现室外的小木屋激起了孩子们饲养小动物的念想时,教师考虑的是不仅要把少数人的兴趣变成多数人的兴趣、把即时的兴趣变成持续不断的兴趣,还要在活动前期储备各种支持性指导策略,以便在实际活动中沿着儿童行为、语言、态度等线索快速诊断、决策,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差异化指导,支持并促进每个儿童在原有基础上尽可能多的、最大化的发展。

“这是鼓幼教师要具备的教育智慧,敬业、乐业、专业、创业是对每一位教师的要求。”副园长朱水莲说,现在,鼓幼的每个人或是先行者、或是验证者、或是学习者,在鼓幼的任何班级,都能看到观察记录本、观察小卡、便签条、成长档案……

鼓幼是一片麦田。近百年来,鼓幼人沿着陈鹤琴“活教育”的思想前行,始终不忘陈鹤琴提及的“办幼稚教育就是要大田种麦,办鼓楼幼稚园就是要为大田提供中国麦种”。

上世纪40年代,鼓幼就以中心制的单元教学播撒出麦田的种子,现在鼓幼依旧硕果累累,将研究儿童的成果化作不断向前的动力。为宣传陈鹤琴教育思想,鼓幼三次组建全国范围的课程协作体,还开展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实验推广项目、“大麦田”行动计划,让更多地区的幼儿教师真正领悟“活教育”的博大精深,领悟“一切为儿童”的真谛。

“作为‘活教育’的受益者、传承者,我们要坚守中国幼儿教育的文化之根,坚定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幼教道路的决心,以‘一切为儿童’的情怀,培养更多活泼泼的中国娃,培养更多现代中国人。”崔利玲说。

《中国教育报》2021年10月24日第1版



  • 浼犳壙鈥娲绘暀鑲鈥涓鍒囦负鍎跨
    绛旓細浠栧弽瀵规妸鍎跨鐨勬濇兂绂侀敘鍦ㄤ功鏈腑銆佹妸鍎跨鐨勬椿鍔ㄩ檺鍒跺湪璇惧爞閲岀殑鍋氭硶,鎻愬′腑鍥界殑骞煎効鏁欒偛瑕佸疄楠屽湪涓浗鐨勫湡鍦颁笂鐢熼暱璧锋潵鐨勨娲绘暀鑲鈥,鈥滄椿鏁欒偛鈥濈殑涓績鏄効绔,鍦ㄦ暣涓涔犺繃绋嬩腑鍎跨灏辨槸鑳藉姩鐨勬牳蹇冦傚鏍$殑涓鍒涓績娲诲姩鏄涓哄効绔銆傗滄椿鏁欒偛鈥濇槸鈥滃墠杩涚殑銆佹椿娉肩殑銆佹湁鐢熸皵鐨勬暀鑲测,鏁欏笀瑕佲滄暀娲讳功,娲绘暀涔,鏁欎功娲烩,鍎跨...
  • 瀛︿範鍩瑰吇娲绘暀鑲璇诲悗鎰
    绛旓細瀛︿範鍩瑰吇銆娲绘暀鑲銆嬭鍚庢劅鏈功鐨勪綔鑰呴檲楣ょ惔鍏堢敓鏄腑鍥借憲鍚嶇殑鏁欒偛瀹躲鍎跨蹇冪悊瀛﹀銆佹暀鎺堬紝涓浗鐜颁唬骞煎効鏁欒偛鐨勫鍩轰汉锛屼粬鐨勬暀鑲茬悊蹇靛拰鎬濇兂姣旇挋鍙版鍒╄繕瑕佹棭杩20骞达紝浠栧湪鍎跨鏁欒偛瀛︽柟闈㈠仛鍑虹殑宸ㄥぇ璐$尞鑷充粖浠嶅奖鍝嶇潃褰撲唬鍎跨鏁欒偛銆備綔涓哄辜鍎挎暀甯堢簿璇绘涔︽劅鍔ㄥ張鏁僵鑰佸厛鐢熴傗滄椿鏁欒偛鈥濇槸闄堥工鐞存暀鑲蹭綋绯讳腑鏈涓洪噸瑕佺殑涓...
  • 鍗椾含榧撴ゼ骞肩鍥姙瀛︾悊蹇
    绛旓細绠$悊瑙傦細浼犳壙銆佽瀺鍚堛佸垱鏂颁互鈥滀紶鎵裤佽瀺鍚堛佸垱鏂扳濅负鍔炲绮剧锛屾眹鑱氶紦骞肩鐞嗘櫤鎱у強鏁欒偛鏁欏鎴愭灉锛岄氳繃涓嶆柇鐨勬敼闈╁拰鍒涙柊锛岃娲绘暀鑲鐞嗚涓庝笘鐣屽厛杩涚殑鏁欒偛鐞嗚涓嶆柇铻嶅悎锛屼綋鐜扳滄湁鎬濇兂銆佹湁鐗硅壊銆佹湁鍝佷綅鈥濄傚効绔ヨ锛涓鍒囦负鍎跨鈥滀竴鍒囦负鍎跨鈥濇槸闄堥工鐞寸殑澶欐効锛屾暀鑲茶鏁晱鍎跨鐨勫ぉ鎬э紝灏婇噸鍎跨鐨勯渶姹傦紝涓哄効绔ョ殑缁堣韩...
  • 扩展阅读:一分钟激励短片 ... 教育孩子的经典视频 ... 妈妈 示范 教育 ... 录一段视频鼓励孩子 ... 家庭教育小视频5分钟 ... 幼儿教育 核心刊物 ... 两个教育者 学校和家庭 ... 青少年 教育 欺凌 ... 教育 高质量 体现在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