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清明节又叫什么? 古代清明节又叫什么节

\u53e4\u4ee3\u7684\u6e05\u660e\u8282\u662f\u54ea\u4e00\u5929 \u6e05\u660e\u8282\u53c8\u53eb\u4ec0\u4e48\u8282

\u6e05\u660e\u8282\u53c8\u53eb\u8e0f\u9752\u8282\uff0c\u5728\u4ef2\u6625\u4e0e\u66ae\u6625\u4e4b\u4ea4\uff0c\u4e5f\u5c31\u662f\u51ac\u81f3\u540e\u7684\u7b2c108\u5929\u3002\u662f\u4e2d\u56fd\u4f20\u7edf\u8282\u65e5\uff0c\u4e5f\u662f\u6700\u91cd\u8981\u7684\u796d\u7940\u8282\u65e5\u4e4b\u4e00\uff0c\u662f\u796d\u7956\u548c\u626b\u5893\u7684\u65e5\u5b50\u3002\u4e2d\u534e\u6c11\u65cf\u4f20\u7edf\u7684\u6e05\u660e\u8282\u5927\u7ea6\u59cb\u4e8e\u5468\u4ee3\uff0c\u8ddd\u4eca\u5df2\u6709\u4e8c\u5343\u4e94\u767e\u591a\u5e74\u7684\u5386\u53f2\u3002
\u6e05\u660e\u6700\u65e9\u53ea\u662f\u4e00\u79cd\u8282\u6c14\u7684\u540d\u79f0\uff0c\u5176\u53d8\u6210\u7eaa\u5ff5\u7956\u5148\u7684\u8282\u65e5\u4e0e\u5bd2\u98df\u8282\u6709\u5173\u3002\u664b\u6587\u516c\u628a\u5bd2\u98df\u8282\u7684\u540e\u4e00\u5929\u5b9a\u4e3a\u6e05\u660e\u8282\u3002\u5728\u5c71\u897f\u5927\u90e8\u5206\u5730\u533a\u662f\u5728\u6e05\u660e\u8282\u524d\u4e00\u5929\u8fc7\u5bd2\u98df\u8282\uff1b\u6986\u793e\u53bf\u7b49\u5730\u662f\u5728\u6e05\u660e\u8282\u524d\u4e24\u5929\u8fc7\u5bd2\u98df\u8282\uff1b\u57a3\u66f2\u53bf\u8fd8\u8bb2\u7a76\u6e05\u660e\u8282\u524d\u4e00\u5929\u4e3a\u5bd2\u98df\u8282\uff0c\u524d\u4e8c\u5929\u4e3a\u5c0f\u5bd2\u98df\u3002
\u6e05\u660e\u8282\u662f\u4e2d\u56fd\u91cd\u8981\u7684\u201c\u65f6\u5e74\u516b\u8282\u201d\u4e4b\u4e00\uff0c\u4e00\u822c\u662f\u5728\u516c\u53864\u67085\u53f7\u524d\u540e\uff0c\u8282\u671f\u5f88\u957f\uff0c\u670910\u65e5\u524d8\u65e5\u540e\u53ca10\u65e5\u524d10\u65e5\u540e\u4e24\u79cd\u8bf4\u6cd5\uff0c\u8fd9\u8fd120\u5929\u5185\u5747\u5c5e\u6e05\u660e\u8282\u3002\u6e05\u660e\u8282\u539f\u662f\u6307\u6625\u5206\u540e\u5341\u4e94\u5929\uff0c1935\u5e74\u4e2d\u534e\u6c11\u56fd\u653f\u5e9c\u660e\u5b9a4\u67085\u65e5\u4e3a\u56fd\u5b9a\u5047\u65e5\u6e05\u660e\u8282\uff0c\u4e5f\u53eb\u505a\u6c11\u65cf\u626b\u5893\u8282

\u6e05\u660e\u8282\u53c8\u53eb\u5bd2\u98df\u8282\uff0c\u662f\u4e8c\u5341\u56db\u8282\u6c14\u4e2d\u7684\u91cd\u8981\u8282\u65e5\uff0c\u6e05\u660e\u8282\u8d77\u4e8e\u5468\u4ee3\uff0c\u8ddd\u4eca\u5df2\u67092500\u591a\u5e74\u7684\u5386\u53f2\uff0c\u662f\u4e00\u4e2a\u53e4\u8001\u7684\u8282\u65e5\u3002\u6e05\u660e\u8282\u8fd9\u5929\u5927\u5bb6\u90fd\u8981\u4e3a\u7956\u5148\u626b\u5893\uff0c\u5bb6\u4e2d\u7684\u7076\u706b\u4e5f\u4e0d\u80fd\u5f00\uff0c\u8981\u5403\u51c9\u98df\uff0c\u90a3\u8fd9\u4e9b\u98ce\u4fd7\u53c8\u662f\u4ece\u4f55\u800c\u6765\u5462\uff1f

又叫寒食节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其一节日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就是现在的民族埽墓节。按主日说,约在四月五日前后,按农历,则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以这种岁时历法来播种、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春分后十五天,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所以,“清明”本为节气名,后来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习俗才形成清明节的。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拜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正碓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此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了!
在墓前祭祖埽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的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兄战国时代埽墓之风气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时,下韶定寒食埽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而在寒冷的冬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於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扬,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 因此,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真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
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因此成为华人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有些籍贯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来源
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纪念方式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
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

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其结果是,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渐取代扫墓的习俗。

新加坡华人也在庙宇里为死者立神主牌,庙宇因此也成了清明祭祖的地方。

清明节当天有些人家也在家里拜祭祖先。

在清明节这一天,可到先人坟地、骨灰放置所或寺庙的灵位前静默鞠躬。

不论以何种形式纪念,清明节最基本的仪式是到坟前、骨灰放置处或灵位前追念祖先。为了使纪念祖先的仪式更有意义,我们应让年轻一代的家庭成员了解先人过去的奋斗历史。

又叫寒食节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其一节日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就是现在的民族埽墓节。按主日说,约在四月五日前后,按农历,则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以这种岁时历法来播种、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春分后十五天,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所以,“清明”本为节气名,后来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习俗才形成清明节的。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拜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正碓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此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了!
在墓前祭祖埽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的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兄战国时代埽墓之风气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时,下韶定寒食埽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而在寒冷的冬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於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扬,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 因此,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真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
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因此成为华人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有些籍贯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来源
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纪念方式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
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

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其结果是,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渐取代扫墓的习俗。

新加坡华人也在庙宇里为死者立神主牌,庙宇因此也成了清明祭祖的地方。

清明节当天有些人家也在家里拜祭祖先。

在清明节这一天,可到先人坟地、骨灰放置所或寺庙的灵位前静默鞠躬。

不论以何种形式纪念,清明节最基本的仪式是到坟前、骨灰放置处或灵位前追念祖先。为了使纪念祖先的仪式更有意义,我们应让年轻一代的家庭成员了解先人过去的奋斗历史。

寒食节
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中、后这三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相传当年重耳(晋公子重耳)周游列国,历尽艰辛。一次,他挨饿难熬,百般无奈时,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后来重耳当了国王(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去找和母亲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之推。遍寻不到,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后发现介之推与其母被烧死。重耳十分后悔,便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山西省介休市当地居民仍然对此深有记忆,但只限于思想,实际节日这三天已没有吃寒食的活动)。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寒食节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

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但韩国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节进行春祭的传统。

其它的说法

寒食节,是山西民间春季一个重要节日。

寒食节的具体日期,古俗讲究在冬至节后的一百零五天。现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少数地方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寒食节的源头,应为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又往往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害,于是古人便认为火有神灵,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改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谁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于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山里。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上,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汉时,山西民间要禁火一个月表示纪念。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曾下令取消这个习俗。《阴罚令》中有这样的话,“闻太原、上党、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子推”,“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三国归晋以后,由于与春秋时晋国的“晋”同音同字,因而对晋地掌故特别垂青,纪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习俗又恢复起来。不过时间缩短为三天。同时,把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说法推而广之,扩展到了全国各地。寒食节成了全国性的节日,寒食节禁火寒食成了汉民族的共同风俗习惯。

今天,山西民间禁火寒食的习俗多为一天,只有少数地方仍然习惯禁火三天。晋南地区民间习惯吃凉粉、凉面、凉糕等等。晋北地区习惯以炒奇(即将糕面或白面蒸熟后切成骰子般大小的方块,晒干后用土炒黄)作为寒食日的食品。一些山区这一天全家吃炒面(即将五谷杂粮炒熟,拌以各类干果脯,磨成面)。

寒食节,民俗要蒸寒燕庆祝,用面粉捏成大拇指一般大的飞燕、鸣禽及走兽、瓜果、花卉等等,蒸熟后着色,插在酸枣树的针刺上面,装点室内,也作为礼品送人。

一.起源:

寒食节原发地是山西介休绵山,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比端午节的发生早358年)。据《辞源》、《辞海》“寒食节”释义:春秋时,介之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介休绵山。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母子隐迹焚身。晋文公为悼念他,介休即依介子推休于此而得名,将绵山改为,介山下令在子推忌日(后为冬至后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节。关于寒食节起源于介之推在介休绵山被焚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桓谭《新论·卷十一·离事》,后陆续载于《后汉书·郡国志·太原郡》、《后汉书·周举传》、曹操《明罚令》、《晋书·石勒传》、郦道元《水经注·汾水》、北魏《齐民要术·煮醴酪》、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等典籍。历史上,寒食清明两节相近,久而久之,便合为一个节日。《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明确记载:“(开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大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天。”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大观》载:“大致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

二.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寒食节形成了丰富的文化、活动内容:

1、禁烟冷食: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著,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

2、拜扫祭祖: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唐代编入《开元礼》“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附)”中,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

3、寒食饮食: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其中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意为企盼民富国强;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风亮节……。

4、寒食插柳: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安徽、苏州等地还盛行戴芥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据各地史籍记载:“插柳于坟”、“折柳枝标于户”、“插于檐插柳寝灶间”、“亦戴之头或系衣带”、“瓶贮献于佛神”、“门皆插柳”,故民间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

5、寒食踏青:也叫踏春,盛兴于唐宋。宋·李之彦《东谷所见》载:“拜扫了事,而后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地游览,尽欢而归”。明代《帝王景物略》记京效踏青场景为:“岁(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可谓盛极。

6、寒食秋千:秋千原为古代寒食节宫廷女子游乐项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诗中描写为 “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

7、寒食蹴球:盛行于唐,宋《文献通考》载:“蹴球,盖始于唐。植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胜负。”史载:唐德宗、宪宗、穆宗、敬宗都喜蹴球,《州府元龟》载:“唐德宗贞元十二年二月寒食节帝御麒殿之东亭,观武臣及勋戚子弟会球,兼赐宰臣宴馔。”宋代也有《太祖蹴鞠图》。

8、寒食咏诗:寒食节时,文人们或思乡念亲,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灵感顿生,诗兴大发,咏者甚多。据查,仅《全唐诗》就有唐玄宗、张说、杜甫、韩愈、柳宗元等名人名家诗词三百余首,宋金元词曲也有一百余首,成为我国诗歌艺术中一枝奇葩。此外,寒食节时期还有赐宴、赏花、斗鸡、镂鸡子、牵钩(拔河)、钻木取火、放风筝、斗百草、抛堶(瓦石器玩物)等许多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的社会生活。

三.寒食节具有以下特点:

1、节日形成早。源于春秋时,介之推被焚于介休绵山。晋文公下令在子推忌日禁火、寒食,以寒食寄哀思。到唐代时已形成全国性法定节日,是我国传统节日中形成最早的节日。

2、延续历史长。距今二千六百四十年,期间各历史时期、节日期限不等,先后有五日、百五日、一月、三日和二、五、七日,最后变为一日。

3、文化内涵深。由尊崇介之推忠君爱国,功成身退的奉献精神,清正廉明的政治抱负,隐不违亲的孝道品德发展为聚民心、凝国魂,体现中华民族根祖文化的重要节日。并形成饧、青精饭等系列养生长寿的寒食食品。

4、节日活动多。拜扫展墓、禁烟、祭祖、寒食、插柳、踏青、蹴鞠、秋千、赏花、斗鸡、馈宴、咏诗等。5、流传地域广。由介休,太原郡到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如高昌国自唐代起将三月九日定为寒食节)。

五 回顾历史的发展,寒食节已经成为我国古代社会文明的脉络之一。因此,从历史研究、社会研究和旅游观光等多个社会活动层面来看,寒食节所具有的独特的价值值得人们注意。

1、社会、历史价值

寒食节是春秋时晋文公为纪念介之推而设的节日,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历经各朝代延续至今,从未间断。虽经东汉周举、三国曹操、后赵石勒、北魏孝文帝等多次禁断,却屡禁屡兴,寒食习俗蔓延全国,深入民心。唐玄宗顺应民意,颁诏将寒食节拜扫展墓编入《开元礼》中,并定为全国法定长假,丰富多样的寒食活动,充实了社会生活,增进了社会人际和谐关系,对缓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不断前进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北魏、辽、金、元和清代兄弟民族统治者对寒食节俗的认同和参与,通过寒食文化的交流、融合,对促进民族团结和政权巩固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

寒食节蕴含的介之推忧国忧民、忠君爱国、清明廉洁的政治抱负和“功不言禄”、功成身退的奉献精神,是古代社会伦理准则,是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纽带,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寒食文化以忠孝为核心的内涵以及由忠孝延伸而来的诚信,是介子精神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民族根祖文化的基础,也是维系民族、家庭团结的道德力量。当今,更是聚民心,凝国魂,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活动方式和精神理念。

介之推所追求的政治清明,是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愿望,对于当代进行民主政治建设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此外,从唐代宫中寒食节放假七日踏青春游,演变为今天的“旅游黄金周”;由寒食禁火,演变为今天的护林防火;由寒食插柳,演变为今天的全民植树造林;由蹴鞠,演变为今天风靡全球的足球运动,意义可谓深远,不可低估。

同时,寒食节2640年的演变,是对我国古代社会多个阶层意识形态的反映,是当代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学的重要线索之一。

2、文化价值

历史上,寒食节活动由纪念介之推禁烟寒食为主,逐步演变为以拜扫祭祖为主,其中蕴含的忠孝廉洁的理念,完全符合中国古代国家需要忠诚,家庭需要孝道的传统道德核心,成为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重要载体。发展到现代,寒食节已成为缅怀革命先烈,教育青少年重要形式。同时,每逢寒食节,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回乡扫墓祭祖,成为传承中华民族根祖文化,体现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节日。

古代先民,对寒食节禁烟冷食的执着,表达了对千古先贤介之推忠贞不渝的怀念之情。寒食食品和饮料达数十种,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介休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有企盼国富民强之意;祭食面燕,介休方言为教育后人“念念”不忘介公高风亮节。寒食节插柳,意为追求政治清明……

在元杂剧及近代京剧、晋剧、现代晋剧、明代小说都有许多介之推暨寒食节的专门曲目和章回。从东汉以来,关于介之推的传说、故事及碑刻也成为研究三晋民间文学和金石艺术的重要史料。

3、艺术价值

寒食节,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文学作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介之推不言禄”,被《史记》和《资治通鉴》等历史名著反复引用,清代被收入古文启蒙读本《古文观止》,《中国散文鉴赏》第一篇就是“介之推不言禄”,成为我国古文的经典作品之一。在历代诗词作品中,题咏寒食节的诗词从战国屈原、西晋孙楚到现代从未间断,仅全唐诗就有近三百首,宋代诗词及元曲也有一百余首,涉及唐玄宗、张说等历史名人,杜甫、白居易及唐宋八大家等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成为研究我国诗词发展史的重要资料。

清明就清明,寒食节就是寒食节,寒食节在清明的前一天

寒食节
踏青节
鬼节

  • 鍦鍙や唬,娓呮槑鑺傚張鍙
    绛旓細娓呮槑鑺傚彜鏃朵篃鍙細瀵掗鑺 涓夋湀鑺
  • 娓呮槑鑺鐨勫埆绉版湁鍝簺
    绛旓細鍙堢О鐑鑺傦紝绂佺儫鑺傦紝鍐疯妭锛屽畠鐨勬棩鏈熷張璺濆啲鑷105鏃ワ紝涔熷氨鏄窛娓呮槑鑺備笉杩囦竴澶╂垨涓ゅぉ锛岃繖涓妭鏃ョ殑涓昏鑺備織鏄鐏紝涓嶈鐢熺伀鐓锛屽彧鑳介澶囧ソ鐨勭儹椋燂紝鍐烽锛屾晠鑰屽緱鍚嶃2銆韪忛潚鑺 鐩镐紶澶х娌绘按鍚庯紝浜轰滑灏辩敤鈥滄竻鏄庘濅箣璇簡璐烘按鎮e凡闄わ紝澶╀笅澶钩銆傛娓呮槑鑺傜殑鏉ュ巻鏃舵槬鏆栬姳寮锛屼竾鐗╁鑻忥紝澶╂竻鍦版槑锛屾...
  • 娓呮槑鑺鐨鍙や唬鍙硶
    绛旓細娓呮槑鑺傜殑鍙や唬鍙硶鏈夛細瀵掗鑺傘佽笍闈掕妭銆佹壂澧撹妭銆1銆佸瘨椋熻妭锛氬瘨椋熻妭鏄湪娓呮槑鑺傜殑杩欎竴澶╋紝涓嶈兘鐢熺伀鐑归オ锛屽彧鑳藉悆鍐烽锛屽洜姝ょО涓哄瘨椋熻妭銆2銆佽笍闈掕妭锛氬湪娓呮槑鑺傝繖澶╋紝浜轰滑浼氳蛋鍑哄闂紝鍒伴儕澶栭噹澶栬笍闈掓父鐜╋紝鍥犳鍙堢О韪忛潚鑺傘3銆佹壂澧撹妭锛氬彜浠d汉浠湪娓呮槑鑺傝繖澶╀細鍒扮鍏堝鍦版壂澧撱佺キ鎷滐紝鎵浠ヤ篃琚О涓烘壂澧撹妭 ...
  • 娓呮槑鑺傚湪鍙や唬鍙绉浠涔堣妭鏃 娓呮槑鑺鐩樼偣
    绛旓細1銆佸彜浠f竻鏄庤妭鍙堝彨韪忛潚鑺銆傛竻鏄庤妭锛屽張鍙笍闈掕妭锛屾寜闃冲巻鏉ヨ锛屽畠鏄湪姣忓勾鐨4鏈4鏃ヨ嚦6鏃ヤ箣闂达紝姝f槸鏄ュ厜鏄庡獨鑽夋湪鍚愮豢鐨勬椂鑺傦紝涔熸鏄汉浠槬娓革紙鍙や唬鍙笍闈掞級鐨勫ソ鏃跺欙紝鎵浠ュ彜浜烘湁娓呮槑韪忛潚锛屽苟寮灞曚竴绯诲垪浣撹偛娲诲姩鐨勪範淇椼傚湪鍙ゆ椂锛岃繕鏈変竴绉嶈娉曪紝灏辨槸鈥滀笁鏈堣妭鈥濄2銆佹竻鏄庤妭锛岃嫳鏂囨爣鍑嗚瘧鍚嶏細Tomb-sweeping ...
  • 鍦鍙や唬娓呮槑鑺傚張鍙粈涔鑺備笁涓?
    绛旓細鍦ㄥ彜浠f竻鏄庤妭鍙堝彨鈥韪忛潚鑺鈥
  • 娓呮槑鑺鏈夊摢浜涘埆绉
    绛旓細娓呮槑鑺傦紝鍙堝彨韪忛潚鑺锛屾寜闃冲巻鏉ヨ锛屽畠鏄湪姣忓勾鐨4鏈4鏃ヨ嚦6鏃ヤ箣闂达紝姝f槸鏄ュ厜鏄庡獨鑽夋湪鍚愮豢鐨勬椂鑺傦紝涔熸鏄汉浠槬娓革紙鍙や唬鍙笍闈掞級鐨勫ソ鏃跺欙紝鎵浠ュ彜浜烘湁娓呮槑韪忛潚锛屽苟寮灞曚竴绯诲垪浣撹偛娲诲姩鐨勭殑涔犱織銆傜洿鍒颁粖澶╋紝娓呮槑鑺傜キ鎷滅鍏堬紝鎮煎康宸查濈殑浜蹭汉鐨勪範淇椾粛寰堢洓琛屻傛垜鍥戒紶缁熺殑娓呮槑鑺傚ぇ绾﹀浜庡懆浠o紝宸叉湁浜屽崈浜旂櫨澶氬勾鐨...
  • 娓呮槑鑺鍦鍙や唬鍙粈涔 娓呮槑鑺傜殑鍒О
    绛旓細娓呮槑鑺傚湪鍙や唬鍙粈涔 娓呮槑鑺傜殑鍒О 娓呮槑鑺傦紝鍙堢О韪忛潚鑺銆佽娓呰妭銆佺鍗冭妭銆佺キ绁栬妭锛岃妭鏈熷湪浠叉槬涓庢毊鏄ヤ箣浜ゃ傛竻鏄庤妭婧愯嚜涓婂彜鏃朵唬鐨勬槬绁椿鍔紝鍏煎叿鑷劧涓庝汉鏂囦袱澶у唴娑碉紝鏃㈡槸鑷劧鑺傛皵鐐癸紝涔熸槸浼犵粺鑺傛棩銆傛竻鏄庤妭鏄紶缁熺殑閲嶅ぇ鏄ョキ鑺傛棩锛屾壂澧撶キ绁銆佺紖鎬绁栧厛锛屾槸涓崕姘戞棌鏁板崈骞翠互鏉ョ殑浼樿壇浼犵粺锛屼笉浠呮湁鍒╀簬寮樻壃瀛濋亾浜叉儏...
  • 娓呮槑鑺傚彜鏃跺琚О涓浠涔堣妭 娓呮槑鑺傚彜鏃跺欒绉鍟ヨ妭
    绛旓細娓呮槑涓璇嶅湪鍙や唬鍏哥睄涓嚭鐜板緱寰堟棭銆傚湪鏄ョ鎴樺浗鏃舵湡鐨勪功绫嶄腑锛屽凡缁忔湁浜嗏滄竻鏄庘濅竴璇嶃傚銆婄瀛愩嬩腑灏辨湁鈥滄竻鏄庡彂绂佲濅箣璇淬備絾娓呮槑鑺浣滀负鑺傛棩姝e紡琚杞斤紝鏄湪姹夋湯浠ュ悗銆傛竻鏄庝竴璇嶏紝鎹畫闄堝厓闈撱婂瞾鏃跺箍璁般嬪紩銆婁笁缁熷巻銆嬫棩锛氣滄竻鏄庤咃紝璋撶墿鐢熸竻娲佹槑娲併傗濆張鎹婂瓭缁忕含銆嬶細鈥滄枟鎸囦箼锛屼负娓呮槑锛屼竾鐗╄嚦姝ゆ椂...
  • 鍏充簬娓呮槑鑺鐨勮祫鏂
    绛旓細娓呮槑鑺,鍙堝彨韪忛潚鑺,鎸夐槼鍘嗘潵璇,瀹冩槸鍦ㄦ瘡骞寸殑4鏈4鏃ヨ嚦6鏃ヤ箣闂,姝f槸鏄ュ厜鏄庡獨鑽夋湪鍚愮豢鐨勬椂鑺,涔熸鏄汉浠槬娓(鍙や唬鍙笍闈)鐨勫ソ鏃跺,鎵浠ュ彜浜烘湁娓呮槑韪忛潚,骞跺紑灞曚竴绯诲垪浣撹偛娲诲姩鐨勭殑涔犱織銆 娓呮槑鑺傚彜鏃朵篃鍙笁鏈堣妭,宸叉湁2000澶氬勾鍘嗗彶銆 鍏巻鍥涙湀浜旀棩鍓嶅悗涓烘竻鏄庤妭,鏄簩鍗佸洓鑺傛皵涔嬩竴銆傚湪浜屽崄鍥涗釜鑺傛皵涓,鏃㈡槸鑺傛皵鍙堟槸鑺傛棩...
  • 娓呮槑鑺鐨勬潵鍘嗗拰涔犱織銆
    绛旓細娓呮槑鑺,鍙堝彨韪忛潚鑺,鎸夐槼鍘嗘潵璇,瀹冩槸鍦ㄦ瘡骞寸殑4鏈4鏃ヨ嚦6鏃ヤ箣闂,姝f槸鏄ュ厜鏄庡獨鑽夋湪鍚愮豢鐨勬椂鑺,涔熸鏄汉浠槬娓(鍙や唬鍙笍闈)鐨勫ソ鏃跺,鎵浠ュ彜浜烘湁娓呮槑韪忛潚,骞跺紑灞曚竴绯诲垪浣撹偛娲诲姩鐨勪範淇椼 娓呮槑鑺傚彜鏃朵篃鍙笁鏈堣妭,宸叉湁2000澶氬勾鍘嗗彶銆傚叕鍘嗗洓鏈堜簲鏃ュ墠鍚庝负娓呮槑鑺,鏄簩鍗佸洓鑺傛皵涔嬩竴銆傚湪浜屽崄鍥涗釜鑺傛皵涓,鏃㈡槸鑺傛皵鍙堟槸鑺傛棩鐨...
  • 扩展阅读:清明节有三种叫法 ... 清明节的别称或俗称 ... 清明节在古代又称 ... 清明节古时又叫什么节 ... 清明节又名叫什么节 ... 清明是农历哪一天 ... 古代清明节的称呼 ... 清明节又叫什么节呢 ... 清明节又叫什么节最佳答案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