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告诉我史记的作者以及他的生平吗?谢谢 《史记》的作者是谁?其生平经历是怎样的?

\u53f2\u8bb0\u4f5c\u8005\u662f\u8c01?

\u300a\u53f2\u8bb0\u300b\u4f5c\u8005\u662f\u53f8\u9a6c\u8fc1\u3002
\u300a\u53f2\u8bb0\u300b\u6700\u521d\u79f0\u4e3a\u300a\u592a\u53f2\u516c\u300b\u6216\u300a\u592a\u53f2\u516c\u8bb0\u300b\u3001\u300a\u592a\u53f2\u8bb0\u300b\uff0c\u662f\u897f\u6c49\u53f2\u5b66\u5bb6\u53f8\u9a6c\u8fc1\u64b0\u5199\u7684\u7eaa\u4f20\u4f53\u53f2\u4e66\uff0c\u662f\u4e2d\u56fd\u5386\u53f2\u4e0a\u7b2c\u4e00\u90e8\u7eaa\u4f20\u4f53\u901a\u53f2\uff0c\u8bb0\u8f7d\u4e86\u4e0a\u81f3\u4e0a\u53e4\u4f20\u8bf4\u4e2d\u7684\u9ec4\u5e1d\u65f6\u4ee3\uff0c\u4e0b\u81f3\u6c49\u6b66\u5e1d\u592a\u521d\u56db\u5e74\u95f4\u51713000\u591a\u5e74\u7684\u5386\u53f2\u3002
\u592a\u521d\u5143\u5e74\uff08\u524d104\u5e74\uff09\uff0c\u53f8\u9a6c\u8fc1\u5f00\u59cb\u4e86\u300a\u592a\u53f2\u516c\u4e66\u300b\u5373\u540e\u6765\u88ab\u79f0\u4e3a\u300a\u53f2\u8bb0\u300b\u7684\u53f2\u4e66\u521b\u4f5c\u3002\u8be5\u8457\u4f5c\u524d\u540e\u7ecf\u5386\u4e8614\u5e74\uff0c\u624d\u5f97\u4ee5\u5b8c\u6210\u3002

\u6269\u5c55\u8d44\u6599\uff1a
\u521b\u4f5c\u80cc\u666f
\u4e1c\u5468\u65f6\u671f\u738b\u9053\u5e9f\u5f1b\uff0c\u79e6\u671d\u6bc1\u5f03\u53e4\u4ee3\u6587\u5316\u5178\u7c4d\uff0c\u4ee5\u81f4\u660e\u5802\u3001\u77f3\u5ba4\u7684\u73cd\u8d35\u56fe\u4e66\u5178\u7c4d\u6563\u5931\u9519\u4e71\u3002\u6c49\u671d\u5efa\u7acb\u540e\uff0c\u8427\u4f55\u4fee\u8ba2\u6cd5\u5f8b\uff0c\u97e9\u4fe1\u7533\u660e\u519b\u6cd5\uff0c\u5f20\u82cd\u5236\u7acb\u7ae0\u7a0b\uff0c\u53d4\u5b59\u901a\u786e\u5b9a\u793c\u4eea\uff0c\u54c1\u5b66\u517c\u4f18\u7684\u6587\u5b66\u4e4b\u58eb\u9010\u6e10\u8fdb\u7528\uff0c\u300a\u8bd7\u300b\u300a\u4e66\u300b\u7b49\u88ab\u6bc1\u5f03\u7684\u53e4\u4e66\u4ea6\u4e0d\u65ad\u5728\u5404\u5730\u88ab\u7231\u597d\u6587\u5b66\u7684\u4eba\u58eb\u641c\u5bfb\u5e76\u732e\u51fa\u3002
\u53f8\u9a6c\u8fc1\u5176\u4eba
\u53f8\u9a6c\u8fc1\uff08\u524d145\u5e74\u6216\u524d135\u5e74-\u4e0d\u53ef\u8003\uff09\uff0c\u5b57\u5b50\u957f\uff0c\u590f\u9633(\u4eca\u9655\u897f\u97e9\u57ce\u5357)\u4eba\u3002\u897f\u6c49\u53f2\u5b66\u5bb6\u3001\u6563\u6587\u5bb6\u3002\u53f8\u9a6c\u8c08\u4e4b\u5b50\uff0c\u4efb\u592a\u53f2\u4ee4\uff0c\u56e0\u66ff\u674e\u9675\u8d25\u964d\u4e4b\u4e8b\u8fa9\u89e3\u800c\u53d7\u5bab\u5211\uff0c\u540e\u4efb\u4e2d\u4e66\u4ee4\u3002\u53d1\u594b\u7ee7\u7eed\u5b8c\u6210\u6240\u8457\u53f2\u7c4d\uff0c\u88ab\u540e\u4e16\u5c0a\u79f0\u4e3a\u53f2\u8fc1\u3001\u592a\u53f2\u516c\u3001\u5386\u53f2\u4e4b\u7236\u3002
\u53f8\u9a6c\u8fc1\u65e9\u5e74\u53d7\u5b66\u4e8e\u5b54\u5b89\u56fd\u3001\u8463\u4ef2\u8212\uff0c\u6f2b\u6e38\u5404\u5730\uff0c\u4e86\u89e3\u98ce\u4fd7\uff0c\u91c7\u96c6\u4f20\u95fb\u3002\u521d\u4efb\u90ce\u4e2d\uff0c\u5949\u4f7f\u897f\u5357\u3002\u5143\u5c01\u4e09\u5e74\uff08\u524d108\uff09\u4efb\u592a\u53f2\u4ee4\uff0c\u7ee7\u627f\u7236\u4e1a\uff0c\u8457\u8ff0\u5386\u53f2\u3002\u4ed6\u4ee5\u5176\u201c\u7a76\u5929\u4eba\u4e4b\u9645\uff0c\u901a\u53e4\u4eca\u4e4b\u53d8\uff0c\u6210\u4e00\u5bb6\u4e4b\u8a00\u201d\u7684\u53f2\u8bc6\u521b\u4f5c\u4e86\u4e2d\u56fd\u7b2c\u4e00\u90e8\u7eaa\u4f20\u4f53\u901a\u53f2\u300a\u53f2\u8bb0\u300b\uff08\u539f\u540d\u300a\u592a\u53f2\u516c\u4e66\u300b\uff09\u3002
\u88ab\u516c\u8ba4\u4e3a\u662f\u4e2d\u56fd\u53f2\u4e66\u7684\u5178\u8303\uff0c\u8be5\u4e66\u8bb0\u8f7d\u4e86\u4ece\u4e0a\u53e4\u4f20\u8bf4\u4e2d\u7684\u9ec4\u5e1d\u65f6\u671f\uff0c\u5230\u6c49\u6b66\u5e1d\u5143\u72e9\u5143\u5e74\uff0c\u957f\u8fbe3000\u591a\u5e74\u7684\u5386\u53f2\uff0c\u662f\u201c\u4e8c\u5341\u4e94\u53f2\u201d\u4e4b\u9996\uff0c\u88ab\u9c81\u8fc5\u8a89\u4e3a\u201c\u53f2\u5bb6\u4e4b\u7edd\u5531\uff0c\u65e0\u97f5\u4e4b\u79bb\u9a9a\u201d\u3002
\u53c2\u8003\u8d44\u6599\u6765\u6e90\uff1a\u767e\u5ea6\u767e\u79d1-\u53f2\u8bb0

\u300a\u53f2\u8bb0\u300b\u662f\u4e2d\u56fd\u7b2c\u4e00\u90e8\u7eaa\u4f20\u4f53\u901a\u53f2\u5de8\u8457\uff0c\u5176\u4f5c\u8005\u662f\u53f8\u9a6c\u8fc1(\u516c\u5143\u524d145\uff5e\u7ea6\u516c\u5143\u524d90\u5e74)\uff0c\u5b57\u5b50\u957f\uff0c\u590f\u9633(\u4eca\u9655\u897f\u97e9\u57ce\u53bf\u5357)\u4eba\uff0c\u897f\u6c49\u53f2\u5b66\u5bb6\u3001\u6587\u5b66\u5bb6\u3001\u601d\u60f3\u5bb6\u3002\u5176\u7236\u53f8\u9a6c\u8c08\u7cbe\u901a\u767e\u5bb6\uff0c\u6709\u5fd7\u4e8e\u8bba\u8457\u201c\u5929\u4e0b\u4e4b\u53f2\u6587\u201d\uff0c\u672a\u80fd\u5982\u613f\u3002\u53f8\u9a6c\u8fc1\u5c11\u5e74\u65f6\uff0c\u968f\u7236\u5e76\u5e08\u4ece\u8463\u4ef2\u8212\u3001\u5b54\u5b89\u56fd\u5b66\u4e60\u7ecf\u53f2\u3002\u4e8c\u5341\u5c81\u65f6\uff0c\u53f8\u9a6c\u8fc1\u5f00\u59cb\u6f2b\u6e38\u5168\u56fd\u540d\u5c71\u5927\u5ddd\uff0c\u63a2\u8bbf\u53e4\u8ff9\uff0c\u8003\u5bdf\u6c11\u4fd7\u98ce\u60c5\uff0c\u91c7\u96c6\u6c11\u95f4\u4f20\u8bf4\uff0c\u4e0d\u4e45\u88ab\u64e2\u5347\u4e3a\u90ce\u4e2d\uff0c\u5e76\u5e38\u968f\u6b66\u5e1d\u5de1\u89c6\u5404\u5730\u3002\u7236\u4ea1\u540e\u7ee7\u4efb\u592a\u53f2\uff0c\u4e3a\u5b8c\u6210\u7236\u4eb2\u9057\u5fd7\uff0c\u5e7f\u6cdb\u641c\u96c6\u8d44\u6599\uff0c\u4e8e\u516c\u5143\u524d104\u5e74\u5f00\u59cb\u64b0\u5199\u300a\u53f2\u8bb0\u300b\u3002\u516c\u5143\u524d99\u5e74\uff0c\u53f8\u9a6c\u8fc1\u53d7\u674e\u9675\u6848\u7275\u8fde\u4e0b\u72f1\uff0c\u88ab\u65bd\u4ee5\u5bab\u5211\uff0c\u7cbe\u795e\u4e0a\u53d7\u5230\u5f3a\u70c8\u6253\u51fb\uff0c\u4f46\u4ed6\u5fcd\u53d7\u5de8\u5927\u7684\u75db\u82e6\uff0c\u5c06\u5168\u90e8\u5fc3\u8840\u6295\u5165\u5230\u300a\u53f2\u8bb0\u300b\u7684\u8457\u8ff0\u4e2d\u3002\u5230\u516c\u5143\u524d91\u5e74\uff0c\u53f8\u9a6c\u8fc1\u7ec8\u4ee5\u975e\u51e1\u7684\u6bc5\u529b\u3001\u624d\u534e\u5b8c\u6210\u8fd9\u90e8\u5386\u53f2\u4e0a\u7684\u4f1f\u5927\u8457\u4f5c\u3002

作者是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卒于公元前90年,56岁终。字子长,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民国,鲁迅)。司马迁是西汉夏阳龙门人。夏阳(今陕西韩城南),县名,靠近龙门。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龙门,龙门山,很有名气。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之间。当地名胜古迹很多。司马迁从小在饱览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

司马迁生卒年代,史无明文。近人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认为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大约卒于汉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享年56岁。据说司马迁家自唐虞至周,都是世代相传的历史家和天文家。司马错是秦惠王时伐蜀的名将,司马昌是秦始皇的铁官,到了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又做汉武帝的太史令,恢复了祖传的史官恒业。
司马迁的少年时代,“耕牧河山之阳”。司马迁在这“山环水带,嵌镶蜿蜒”(《韩城县志序》)的自然环境里成长,既被山川的清淑之气所陶冶,又对民间生活有一定体验。
十岁,司马迁随父亲至京师长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国学习;家学渊源既深,复从名师受业,启发诱导,获益不浅。这个时候,正当汉王朝国势强大,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时候,张骞奉使通西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汉武帝设立乐府……;也是司马迁在京城里丰富见闻,热情迸发的时候。
大约二十岁,司马迁开始外出游历——“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回到长安以后,做了皇帝的近侍郎中,随汉武帝到过平凉、崆峒,又奉使巴蜀,他到得最南边是昆明。
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举行大规模的巡行封禅,步骑十八万,旌旗千余里,浩浩荡荡。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史官,本应从行,但病死在洛阳。司马迁接受了父亲的遗志,赶到泰山,参加封禅,随后沿着东海,绕道长城塞外回到长安。

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马迁三十八岁时,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机会阅览汉朝宫廷所藏的一切图书、档案以及各种史料的机会,他一边整理史料,一边参加改历。等到太初元年(前104年),我国第一部历书《太初历》完成,他就动手编写《史记》。
天汉二年(前99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带兵三万,攻打匈奴,打了个大败仗,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利逃了回来。李广的孙子李陵当时担任骑都尉,带着五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战。单于亲自率领三万骑兵把李陵的步兵团团围困住。尽管李陵的箭法十分好,兵士也十分勇敢,五千步兵杀了五六千名匈奴骑兵.单于调拨更多的兵力,然而仍然无力与李陵相抗衡。就在单于准备退军之时,李陵手下有一名士兵叛变,将李陵内部军情告发。告诉单于李陵后面没救兵,而且教单于部下制作连发连射的弓箭。单于于是继续与李陵作战。最后李陵寡不敌众,只剩了四百多汉兵突围出来。李陵被匈奴逮住,投降了。
大臣们都谴责李陵不该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听听他的意见。
司马迁说:“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五千,他深入到敌人的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他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的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马上去死,准有他的主意。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
汉武帝听了,认为司马迁这样为李陵辩护,是有意贬低李广利(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的哥哥),勃然大怒,说:“你这样替投降敌人的人强辩,不是存心反对朝廷吗?”他就把司马迁下了监狱,交给廷尉审问。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司马迁在狱中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点意见?”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第二年汉武帝杀了李陵全家,处司马迁以宫刑。宫刑是个大辱,污及先人,见笑亲友。司马迁在狱中,又备受凌辱,“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抢地,视徒隶则心惕息。”(司马迁《报任安书》)几乎断送了性命。他本想一死,但想到自己多年搜集资料,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要写部有关历史书的夙愿,因此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忍辱负重,苟且偷生,希图出现一线转机。
太始元年(前96年)汉武帝改元大赦天下。这时司马迁五十岁,出狱后当了中书令,在别人看来,也许是“尊宠任职”,但是,他还是专心致志写他的书。直到征和二年(前91年)全书完成,共得130篇,52万余言。
[编辑本段]生平
生平简介

司马迁的少年时代,“耕牧河山之阳”。司马迁在这“山环水带,嵌镶蜿蜒”(《韩城县志序》)的自然环境里成长,既被山川的清淑之气所陶冶,又对民间生活有一定体验。
十岁,司马迁随父亲至京师长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国学习;家学渊源既深,复从名师受业,启发诱导,获益不浅。这个时候,正当汉王朝国势强大,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时候,张骞奉使通西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汉武帝设立乐府……;也是司马迁在京城里丰富见闻,热情迸发的时候。
大约二十岁,司马迁开始外出游历——“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回到长安以后,做了皇帝的近侍郎中,随汉武帝到过平凉、崆峒,又奉使巴蜀,他到得最南边是昆明。
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举行大规模的巡行封禅,步骑十八万,旌旗千余里,浩浩荡荡。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史官,本应从行,但病死在洛阳。司马迁接受了父亲的遗志,赶到泰山,参加封禅,随后沿着东海,绕道长城塞外回到长安。 �
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马迁三十八岁时,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机会阅览汉朝宫廷所藏的一切图书、档案以及各种史料的机会,他一边整理史料,一边参加改历。等到太初元年(前104年),我国第一部历书《太初历》完成,他就动手编写《史记》。
天汉二年(前99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带兵三万,攻打匈奴,打了个大败仗,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利逃了回来。李广的孙子李陵当时担任骑都尉,带着五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战。单于亲自率领三万骑兵把李陵的步兵团团围困住。尽管李陵的箭法十分好,兵士也十分勇敢,五千步兵杀了五六千名匈奴骑兵.单于调拨更多的兵力,然而仍然无力与李陵相抗衡。就在单于准备退军之时,李陵手下有一名士兵叛变,将李陵内部军情告发。告诉单于李陵后面没救兵,而且教单于部下制作连发连射的弓箭。单于于是继续与李陵作战。最后李陵寡不敌众,只剩了四百多汉兵突围出来。李陵被匈奴逮住,投降了。
大臣们都谴责李陵不该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听听他的意见。
司马迁说:“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五千,他深入到敌人的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他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的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马上去死,准有他的主意。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
汉武帝听了,认为司马迁这样为李陵辩护,是有意贬低李广利(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的哥哥),勃然大怒,说:“你这样替投降敌人的人强辩,不是存心反对朝廷吗?”他就把司马迁下了监狱,交给廷尉审问。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司马迁在狱中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点意见?”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第二年汉武帝杀了李陵全家,处司马迁以宫刑。宫刑是个大辱,污及先人,见笑亲友。司马迁在狱中,又备受凌辱,“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抢地,视徒隶则心惕息。”(司马迁《报任安书》)几乎断送了性命。他本想一死,但想到自己多年搜集资料,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要写部有关历史书的夙愿,因此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忍辱负重,苟且偷生,希图出现一线转机。
太始元年(前96年)汉武帝改元大赦天下。这时司马迁五十岁,出狱后当了中书令,在别人看来,也许是“尊宠任职”,但是,他还是专心致志写他的书。直到征和二年(前91年)全书完成,共得130篇,52万余言。
发愤著《史记》
司马迁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被封为太史令后开始阅读、整理史料,准备写作,到太始四年(公元前91年)基本完成全部写作计划,共经过十六年。这是他用一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并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拿整个生命写成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 "书",共五个部分,一百三十篇约五十二万六千多字。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四年上下三千年的历史。它同时也是一部文学名著,是中国传记文学的开创性著作。它的主体部分是本纪、世家和列传,其中列传是全书的精华。

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司马迁早在二十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轶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开扩了眼界,扩大了胸襟。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迁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也就是说,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这便高度评价了司马迁的科学态度和史记的记事翔实。
司马迁要坚持"实录"精神,就必须面对现实、记录现实,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忌讳"的问题。可是他在给人物作传记时,并不为传统历史记载的成规所拘束,而是按照自己对历史事实的思想感情记录。从最高的皇帝到王侯贵族,到将相大臣,再到地方长官等等,司马迁当然不会抹杀他们神奇、光彩的一面,但突出的是揭露他们的腐朽、丑恶以及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尤其揭露了汉代统治阶级的罪恶。他虽是汉武帝的臣子,但对于他的过失,司马迁丝毫没有加以隐瞒,他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盛行的封禅祭祖、祈求神仙活动的虚妄。在《封禅书》中,他把汉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计祈求不死之药的荒谬无聊行为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
司马迁想为封建统治者提供历史的借鉴作用,反映的是真实的历史,这是非常可贵的。本着实录的精神,司马迁在选取人物时,并不是根据其官职或社会地位,而是以其实际行为表现为标准。比如,他写了许多诸如游侠、商人、医生、倡优等下层人物的传记。在司马迁心目中,这些人都有可取之处。司马迁首创了以人载事,始终叙述一个人生平事迹的写法。着重写其"为人",并注意其"为人"的复杂性,是司马迁的笔法。他在作传时,把自己的看法寓于客观的事实叙述之中,来表示自己对人物的爱憎态度。比如项羽这个人物,司马迁同情他,以非常饱满的热情来写这位失败英雄。他既称赞项羽的骁勇,又对他的胸无大志、残暴自恃作出批评。可是,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并没有发议论,但是他对项羽的爱憎态度却于叙事之中明显地表现了出来。这便是司马迁作传的最大特点,即真实性和倾向性的统一。
[编辑本段]祠墓
司马迁祠墓坐落在韩城市南10公里芝川镇的韩奕坡悬崖上,始建于西晋永嘉4年。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位。司马迁祠墓建筑自坡下至顶端,依崖就势,层递而上。登其巅,可东望滔滔黄河,西眺巍巍梁山,南瞰古魏长城,北观芝水长流,可谓山环水抱,气象万千。壮观的自然形式和秀丽的风光,映衬出司马迁的高尚人格和伟大的业绩。
祠墓建筑群自下至上迭有坊矗立。坡下东北方竖一木牌坊系清代重建,上书“汉太史司马祠”六个大字。由此沿坡上行,经太公庙至岔道口,坡南有平台之地,建有新迁的元代建筑“禹王庙”、“彰耀寺”、“三圣庙”等,现已辟为展室。自岔道而上,又有一牌坊,系元明建筑物,上书“高山仰止”四字,喻司马迁德高如山,世人至为敬仰,从此迤逦而上,牌坊上书“河山之阳”四字,语出《太史公自序》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走完99级台阶登道就进入了祠院,祠院大门上书 “太史祠”寝宫,古柏参天,环境幽静,置身其中,如登青云,如临仙境。
[编辑本段]忆古思今
中国历史悠久,史籍浩如烟海,历史内容丰富多彩,历史人物风姿万千。我们中华民族有一部令子子孙孙为之骄傲、为之神往的历史。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面对悠久而丰富的历史,究竟怎样去了解它、认识它并从中获得教益,受到启迪与鼓舞?这就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了。看来,怎样读史,确是值得认真思考、认真研究的。依我的肤浅看法,首先是了解和认识最基本的历史事实和历史过程,其次是着眼于从历史中获得思想上的启示。这种启示,一是可以通过对历史事实和历史过程的认识而获得,一是可以从历代史学家对历史和史学的评论中去发掘。这两个方面都很重要,而对于后一个方面我们似乎还有许多事情可做,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去深入思考。
中国历史上每一个有责任感的、有成就的史学家,都会以他们的心血凝聚起来的思想,留给后人许多有益的启示。对此,我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太史公司马迁。司马迁写的《太史公书》--后人称作《史记》,一方面展示了他那时的一部辉煌的中国通史,一方面凝聚了他对史学和历史的深刻的理解与认识。2000多年来,赞叹它、研究它的人不绝于时,证明它有巨大的魅力和不朽的地位。对于这样一部宏伟的历史著作所展示的历史长卷来说,在历史运动中的个人,都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这些角色和他们所活动的历史舞台及其背景,对今天的人们有些什么样的重要启示呢?对于这样的问题,不同时代的人都会有他那个时代的思想范围内的一些认识,而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人也会有属于他那个领域或视角范围内的一些认识,这是一部说不尽的"史家之绝唱"。尽管如此,在太史公的深邃的思想领域中,必有一些最根本的、对不同时代的不同的人们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思想观念。
比方说,人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人们应该用什么方法或态度对待历史和现实的关系?这是有关社会公众同历史学之关系的最根本的问题,直至今天,还不断有人提出类似的问题来。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太史公早已作了精辟的回答。他写道:“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帝王者各殊礼而异务,要以成功为统纪,岂可绲乎?”(《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这几句话是非常深刻、非常重要的。第一,他指出现实中的人们之所以要了解历史、认识历史,是把历史作为现实的一面镜子来看待,加以对照,作为借鉴,既不是把历史与现实等同起来,也不是要现实去模仿历史,二者是不应当混同的。这是明确地指出了古今的联系和区别:因有联系,故可“自镜”;因有区别,故“未必尽同”。第二,他指出了以往帝王“各殊礼而异务”,他们的制度、政策往往是不同的,但都是要达到治理国家的根本目的。可见“自镜”决不是混同古今。这两点,很辩证地阐明了“居今之士”何以要“志古之道”。可见,拒绝历史经验,是愚昧的;生搬硬套历史经验,也是不高明的。
又如,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否有自身的法则(即今天我们所说的规律)?如果有的话,人们认识这种法则有什么意义?这是人们学习历史、研究历史一个带根本性质的问题,而首先是认识历史之本质属性的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应当坦率地承认,这也是千百年来人们为之争论不休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太史公司马迁也触及到了。他从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考察中,得到了如下的认识?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史记·货殖列传》序)这是把耕种、开采、加工、交换,以及交换中的贵贱变化等人们的分工及相互关系,视为符合于“道”的自然现象。太史公在讲到类似的经济现象时还说:“事变多故而亦反是。是以物盛则衰,时极而转,一质一文,终始之变也。”又说:“无异故云,事势之流,相激使然,曷足怪焉。”(《史记·平准书》后论)他认识到:事物发展到极盛就会转向衰落,有利的客观形势发展到了顶头也会转向不利的方面,这是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冲突而造成的,是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显然,人们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其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对过往历史有一个大致正确的看法,而且还在于对现实的历史运动和未来的历史前景,会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和比较客观的态度。
再如,历史运动主要是由人的活动组成的;离开了人的活动也无从讨论人类社会历史运动的各种问题。那末,作为一个个体的人,究竟应当在历史活动中扮演什么角色呢?这不仅涉及到人对自身生命价值的认识,还涉及到作为个体的人在社会生活、历史运动中所具有的价值。历史上的思想家、教育家们对此有种种说法,都给人以有益的启迪。他们所论大多是理性的阐说,这无疑能够提高人们的认识,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在这方面,太史公从史学家的角度,冷静地观察那些经过历史潮流汹涌澎湃冲刷之后(如大浪淘沙之后),仍然没有逝去的历史人物,并对他们的精神世界、社会活动进行分析和综合,从而提出了撰写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这原则既是太史公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又是他告诫后人如何做人的准则。太史公在综论他为《史记》作人物列传时是这样说的:“扶义倜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史记·太史公自序》)“扶义倜傥”,主要是讲德行、风采;“不令己失时”,是讲善于把握时机、机遇;“立功名于天下”,是讲以天下为己任的事功目标。显然,在太史公看来,他所要写进《史记》的历史人物,一般都是属于这种类型的人。然而,太史公却又并不是用绝对的观点来对待这个准则的;他的史笔之下,也活画出一些世侩小人,而正因为有这些人的存在,才更衬托出那些写入历史书的杰出人物的真正本色。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所谓“扶义倜傥”等等,这正是太史公所希望于后人的,后人应以为“自镜”,做一个正派的、适应历史潮流的、有益于天下的人。
太史公
司马迁的《史记》一书,留给后人许多启示;这些启示大多同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结合在一起,这是《史记》之所以受到后人传诵、崇敬的主要原因。这里所举出的三个方面的启示,着重于人们为什么要重视历史、认识历史、记住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历史演进的法则何在,在历史演进中人应当有什么作为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在司马迁时代,在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是带有根本性质的问题;就是在当今,也仍然是带有根本性质的问题。总起来说,任何时代的人们,在认识与处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上,在对待史学与社会及人生的关系上,都可以从《史记》中得到必要的启示。
[编辑本段]补充资料
补注1:司马迁出生年份的争论
前145取自《太史公自序》的《正义》,所依据的是唐代张守节《正义》注称:“太初元年,迁年42岁。”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往上推42年,则是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王国维,梁启超等主此说。前135取自《太史公自序》的《索隐》,依据晋代张华《博物志》称“大夫司马迁,28岁古六月乙岁卯,石也”。也就是说,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升为太史令,年28岁,由此上推二十八年,即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应为司马迁生年。郭沫若等主此说。一般采用前说。
持“建元六年说”者,千方百计证明《博物志》是对的,而认为张守节《正义》的记载是错误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博物志》该条所录的是汉代记籍簿,它记载着司马迁的姓名、年龄、居住地、官爵、拜官年月和俸禄等等。如此详细而真切,是录自汉代文书,其真实无疑。这是一种原始材料,它的价值远远超过一般史书中的材料。其二,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有一句话:“今仆不幸早失二亲。”如按《正义》所言司马迁生于景帝中元五年,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其父司马谈死时,司马迁应是36岁。按常理,36岁死去父母说不上“早失二亲”。如按《博物志》所言,司马迁生于武帝建元六年,即26岁父死,说早失父母尚说得过去。其三,司马迁《报任安书》作于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如果他生于景帝中元五年,这一年应是55岁,他做郎中是在20岁左右邀游各地回来后的事,那么,他应该说待罪辇毂下30余年了。显然,司马迁不会连自己做过的事都记不清楚。只有晚生10年,即武帝建元六年,才符合其说。
持“景帝中元五年说”者除依据张守节的《正义》外,还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或论据。其一,王国维在《太史公行年考》中认为后人引用《博物志》所以年“二十八”应是“三十八”之误。《正义》注称太初五年,司马迁“处四十二”是正确的。其二,根据〈史记•游侠列传〉所载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下令将各地毫强和资财三百万缗以上的富户迁往茂陵,郭解财产不多,也被强行迁徙,司马迁也见到郭解,他说:“吾观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若司马迁生于建元六年,当时年仅九岁,决不可能对人有如此深刻的观察和心理活动。如果按司马迁生于景帝中元五年,年龄为十九岁,似更合适。其三,根据《汉书•儒林传》,司马迁曾向孔安国学习古文,然据《史记•孔子世家》和《资治通鉴》,孔安国在元朔二年为博士,元朔二年司马迁年方九岁,一个九岁的孩子是不可能去太学向一个经学大师求教和商量问题的;如果生于景帝中元五年,此年十九年,似较合理。司马迁生平经历的争议很多,出生年代是争论最多的。
司马迁担任的太史公是崇天迷信的汉武帝设立的,也是他削弱丞相权力的权谋。太史公具体职权不同于西汉汉宣帝以后到东汉时期的太史令。集解如淳曰:“汉仪注太史公,武帝置,位在丞相上。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序事如古春秋。迁死后,宣帝以其官为令,行太史公文书而已。”。《汉书》记载: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又以六体试之,课最者以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他的女儿是汉昭帝丞相杨敞夫人,《汉旧仪》、《西京杂记》等记载直到汉宣帝时候,太史公这个职务才不再由司马迁子孙担任,所以也有认为司马迁没有被汉武帝判处宫刑,汉武帝这样迷信的皇帝不会把自己为崇天敬神设立的太史公下蚕室。很多史料也记载李陵只是司马迁荐举任职,而司马迁可能在李陵投降匈奴以前就去世了。司马迁在汉武帝时期担任太史公兼中书令,去世后他的子孙依然以世官担任太史公,直到汉宣帝时期废除太史公,降为太史令,取消了司马氏世官太史的地位。
西汉的汉文帝时已经废除了肉刑、相坐的刑法,司马迁不论是因为替李陵辩解(并非诅咒贰师将军),还是因为荐举了李陵而获罪,都不会被问死罪,而所谓汉景帝本纪言辞的问题也不存在,在当时史官是独立于皇帝的,皇帝无权察看史官的记载,司马迁记载的汉朝很多恶行实录,都是在这种中国古代的史官特权下得以保存下来,直到东汉时期皇帝才开始干预史官记载,设置兰台令史负责史书,不再让太史负责记载历史。汉武帝对太史是非常尊敬的,不仅提升为太史公,而且由司马氏作为世官世袭,司马谈、司马迁,以及司马迁子孙一直担任太史公,直到汉宣帝时期。
补注2:司马迁出生地的争论
《太史公自序》云:“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此龙门在何处,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说在今陕西韩城,一说在今山西河津县。
最早持陕西韩城说者是唐代的张守节,他在《史记》“正义”中说:龙门山在夏阳县(今韩城)。同时,韩城鬼东乡徐村住有冯、同二姓,均自认为是太史公后裔。他们自称,原本为司马姓氏,因为司马迁受宫刑,后人感到不光彩,改了姓氏:在司马的“司”字左边加一竖,成为“同”字;在“马”字左边加两点,成为“冯”字,并列陕西韩城芝川镇司马迁庙为佐证。
持山西河津县说者认为,自古以来,龙门(包括龙门山、禹门口)都记载在山西河津县。黄河自西北而东南出禹门口,急转弯由北而南流去,正是司马迁所说的“耕牧河山之阳”的地方。据悉此处曾有“汉太史司马故里”碑,只可惜此碑兴修水利时被毁之。而且现在该村仍有司马姓氏的居民。

《史记》作者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大约卒于汉武帝征和三年。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 研究天文历法。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临死的时候, 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司马迁幼年时就很刻苦,十岁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后来跟着董仲舒、孔安国 学过《公羊春秋》、《古文尚书》。汉武帝元朔三年,司马迁二十岁,满怀求知的欲望,走访神州大地,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到处考察古迹,听取民间故事,采集传说。通过对历史遗迹和西汉 建国前后的史实的实地调查,司马迁开阔了胸襟,增长了知识,为后来编写《史记》作了很好的准备。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有条件看到大量的图书文献和国家档案,这对司马迁编写《史记》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开始编写《史记》。天汉二年,李陵率兵随李广利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向司马迁询问对李陵的看法,于是,司马迁认为,李陵投降,是因为众寡不敌,又没有救兵,责任不全在李陵身上。汉武帝贬责司马迁有意替李陵回护开脱,且李广利又是汉武帝爱姬李夫人的哥哥。于是,汉武帝把司马迁投进监狱,处以腐刑(宫刑)。三年后他被赦出狱,更加发奋写作《史记》。大约在征和二年,基本上完成了编撰工作。司马迁死后许多年,他的外孙杨恽才把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名著公诸于世。

《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国策》、《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地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 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对《史记》的研究与考证
[编辑本段]
《史记》在比较广泛地传播流行,大约是在东汉中期以后成为司马迁著作的专称,也开始于这个时候。在这以前,《史记》都称为《太史公书》、《太史公记》和简称“太史公”。据现知材料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到唐朝时候,由于古文运动的兴起,文人们对《史记》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当时著名散文家韩愈、柳宗元等都对《史记》特别推崇。宋元之后,欧阳修、郑樵、洪迈、王应麟各家,以及明朝的公安派、清朝的桐城派,都十分赞赏《史记》的文笔。于是《史记》的声望与日俱增,各家各派注释和评价《史记》的书也源源不断出现。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俗称“三家注”的《史记集解》(刘宋时裴骃(裴松之子)注)、《史记索隐》(唐 司马贞,注补:司马贞,字子正,唐河内(今沁阳)人。开元中官至朝散大夫,宏文馆学士,主管编纂、撰述和起草诏令等。唐代著名的史学家,著《史记索隐》三十卷,世号“小司马”。司马贞以《史记》旧注音义年远散失,乃采摭南朝宋徐广《史记音义》、裴骃《史记集解》、齐邹诞生《史记集注》、唐刘伯庄《史记音义》、《史记地名》等诸家的注文,参阅韦昭、贾逵、杜预、谯周等人的论著、间己见,撰成对后世很有影响的史学名著《史记索隐》,该书音义并重,注文翔实,对疏误缺略补正颇多,具有极高的史学研究价值,与南朝时期的宋国裴骃的《史记集解》、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合称“史记三家注”。后世史学家誉称该书“价值在裴、张两家之上。” )和《史记正义》(唐 张守节注)。《集解》兼采当时裴骃所能见到的前人有关《史记》诸书的研究成果,并一一注明作者名字。一丝不苟。《索隐》进一步指出了《集解》中考证不当的错处。并对《史记》原文提出辨正,发语警辟。《正义》的作者长于舆地之学,对《史记》中地名的考证尤为精辟。读《史记》原文,同时注意看一看这三家注,对原书会有更进一步的理解。1959年中华书局重新标点排印的《史记》,就是与这三家注合刻的本子。

裴骃,裴松之的儿子,字龙驹。继承家学,博览宏识,亦以注史著称于世。司马迁的《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裴骃为《史记》作注而垂名于中国史坛。他反复研究《史记》,“服其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秋,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他博采经传百家及先儒学说,凡对作注有所裨益,便广而录之;凡所注引,务必去其浮言游辞,取其精旨要义;如各家说注不同,则兼收并蓄,不肯偏弃;如有未详之处,宁缺不议,不凭臆想,妄加解说。终于写成《史记集解》八十卷不朽之作,成为现存最早的《史记》注本。与唐司马贞《史记索引》、张守节《史记正义》合称“史记三家注”。

《史记》成书后,由于它“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汉书·司马迁传》),被指责为对抗汉代正宗思想的异端代表。因此,在两汉时,《史记》一直被视为离经叛道的“谤书”,不但得不到应有的公正评价,而且当时学者也不敢为之作注释。唐初,《隋书·经籍志》在介绍《史记》、《汉书》的流传时说:“《史记》传者甚微”,司马贞说“汉晋名贤未知见重。”(《史记索隐》序) 我们注意到汉晋时期对《史记》也有一些积极的评价,如西汉刘向、扬雄“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汉书·司马迁传》)西晋华峤也说:“迁文直而事核。”(《后汉书·班彪传论》。据李贤注,此句为“华峤之辞”。)在晋代,也有人从简约的角度夸奖《史记》。张辅说:“迁之著述,辞约而事举,叙三千年事唯五十万言。”(《晋书·张辅传》)这些评价虽然不错,但在今天看来,却还远不足以反映出《史记》的特殊地位,因为得到类似评价的史书并不止《史记》一家。如《三国志》作者陈寿,“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晋书·陈寿传》)南朝刘勰说“陈寿三志,文质辨恰。”(《文心雕龙?史传》)华峤所撰《后汉书》在西晋也颇受好评,时人以为“峤文质事核,有迁固之规,实录之风”。(《晋书?华峤传》)至于说到简约,那也不是《史记》独有的,如“孙盛《阳秋》,以约举为能”,(《文心雕龙·史传》)干宝《晋纪》,“其书简略,直而能婉,咸称良史”。(《晋书·干宝传》)总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并没有把《史记》看得很特殊。这与我们对待《史记》的态度大不相同。 自宋以后,研究《史记》的著述增多了,较有代表性的如清梁玉绳的《史记志疑》、崔适的《史记探源》、张森楷的《史记新校注》、日本学者泷川资言的《史记会注考证》,以及清赵翼的《廿二史札记》和王鸣盛《十七史商榷》的有关部分,都是重要的参考书籍。张文虎著《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一书对《史记》的史文及注文进行了精审的校订。他根据钱泰吉的校本和他自己所见到的各种旧刻古本和时本,择善而从,兼采诸家,金陵局本就是经过他的校考之后刊行的。

日本学者泷川资言撰《史记会注考证》,《考证》资料比较详实。各种版本《史记》包括标点本多只附录三家注,《考证》则以金陵书局本为底本,引录三家注以来有关中日典籍约一百二十多种,其中国人著作一百零几种,日人著作二十几种,上起盛唐,下迄近代,别择缀辑于注文中,时加审辨说明,将一千二百年来诸家众说,以事串联,较为系统地介绍出来,大大节省搜检群书之劳,为研究者提供极大方便,显然比三家注优越。
《考证》资料丰富还表现在《正义》佚文整理上。三家注原各自单独成书,自宋代合刻于《史记》正文下,妄加删削,大失原貌,尤以张守节《正义》最为严重,后世通行本《史记》三家注皆袭此。可是张书既不像《索隐》有单刻本流传,也不像《集解》有宋版《史记》集解本存世,以致佚文极难搜集。泷川从日本所藏几种古本《史记》校记中,辑得《正义》佚文一千二三百条,补入书内。这些资料有人认为并非全部是张书原文,但它们对探求《正义》原貌或理解《史记》,俱有裨益。 《考证》内容繁富。裴骃等三家注解一般局限于就事论事,泷川却综合历代研究成果,联比考索,对史实、文字、词语进行考辨、校订、解释,从而揭示出某些史事演变窜易、文字歧异正误、疑难文句意义,以及记载矛盾、失误,等等。对前人未加解说或解之未详的亦往往加以考说。再《史记》一书,多采旧典。泷川常于正文之下,指出此事见于某书;与他书文字有异,也予注明。由于《左传》、《国语》、先秦诸子具在,因而春秋史事出处,几乎逐节逐事交待明白,便于溯本求源,比勘研究。《考证》特别注重地理,每一地名,必注今地名,有助于了解事件的演变和人物的活动。此外,正文、注文全部断句,这在标点本未问世之前,不能不说是一项成果。
全书末附有泷川所撰《史记总论》,论述了司马迁事历和《史记》作书资料、体例、流传、演变、版本等事,不失为研究司马迁其人其书的有用材料。
应当指出,《考证》一书是有缺点的,有的还是比较突出的。首先在资料方面仍有遗漏,黄震、鲍彪、吴师道、张鹏一、雷学淇等人说法就未罗致。尤其令人遗憾的是,金石文字和近人论著汲取不多,甚至连王国维的《殷卜辞中所见先王先公考》也只字未载。其次在材料抉择去取之间,也有偏守一说、疏漏失当之处;从而摘引某些评论,既违背考证体例,见解又颇为迂腐。在某些问题上,则徘徊两可,甚少发明。再次,泷川资言在训诂方面,有时失于强自为解,断句亦有失误。但从总体讲,张森楷《史记新校注稿》虽于六十年代影印问世,却已部分残缺,其他《史记》校证,固不乏精审之作,然未成书,因此《考证》纵然有不少缺点,仍瑕不掩瑜。在当前《史记》新集释性注本未出现之前,《考证》堪称是资料最丰富的《史记》注本,是研治《太史公书》和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参考书。
《考证》虽参校了一些本子,可是不作校记而径改径补。后来水泽利忠在五十年代撰《史记会注考证校补》,以补其阙。它以《考证》本为底本,广校众本达三十多种,参考中日校记资料近四十种。其中宋本八种、元本二种、日本古本四种、炖煌写本残卷三种、日本古抄本残卷十几种,现存版本网罗殆尽。
《考证》辑录《正义》佚文,省略出处,《校补》为之一一注明。又据二十多种日本古抄本校记等资料增辑《正义》佚文二百余条,其中保存了少数失传的古书文字。同时对《考证》迻录三家注张冠李戴错误,也加以订正。 汇集历代学者的注释,加上他自己的考证,内容相当丰富,造诣非浅。

自汉代至清代,《史记》的研究专著达101部,单篇论文1435篇,囊括了名物典章、地理沿革、文字校勘、音韵训诂、版本源流以及疏解、读法、评注等领域,方法是抄摄材料,排比引证,基本是微观的甲说乙说的"文献"研究。详见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一、二所合编的《史记研究的资料和论文索引》,也可参阅载于《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第四集的陈乃乾《二十四史注补表谱考证书籍简目》。他们所举较为重要的有: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和《考史拾遗》。

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和清赵翼《廿二史札记》中有关前四史部分,清梁玉绳《史记志疑》,清郭嵩焘《史记札记》,清沈家本《史记琐言》,近人陈直《史记新证》。上述诸书中,清人之作以钱大昕、梁玉绳、郭嵩焘之作最为特出。近人陈直之作,则多取甲骨文、金文及秦汉权量、石刻、竹简、铜器、陶器之铭文印证《史记》,独辟蹊径,创获尤多。因所著《汉书新证》成书在前,《史记新证》稿中关于汉武帝以前西汉史之考证与之重复者,均已删去。

汇集《史记》各家注释考订之作,有近人张森楷《史记新校注稿》,成书于二十年代,惜未定稿。1967 年由杨家骆编纂整理,交由台湾中国学典馆筹备处印行,但文有残缺。南京图书馆收藏有张森楷《史记新斠注》稿本。从文学研究来看,因时代文化环境与研究者知识场域的局限,近代以前的学者多侧重于感性的直观式评点的单篇读感,缺少具有综合性、逻辑性的宏观义理阐释和文、史兼顾的文学本体论分析。20世纪以来,司马迁与《史记》的学术研究队伍日益壮大,学者除了对司马迁生年、生平、家世和《史记》的名称、断限、体制、取材、篇章残缺与补窜、义例等具体问题的考证之外,更加扩展了《史记》的综合集成研究。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进化论影响了一个世纪的学者,他们以文献为本,汲取本土考古学成果,结合西方史学学理与方法,考证精严,论断谨慎,逻辑分析严密,极大地推动了大陆《史记》从"史料学"到"《史记》学"的进展,突破性成果较多。例如王国维首用甲骨文、金文证明《史记》记载的三代历史为可信,从王国维与郭沫若同用汉简考证司马迁的生年到陈直的《史记新证》,都可看出考古文献得到了极大利用。而这一百年的考据研究主要集中于司马迁的行年、《史记》疑案、马班异同考论、《史记》与公羊学、《史记》三家注等领域。学者借鉴西方心理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的学理,又带动了司马迁人格与社会、民族、民俗思想的更进一层研究,而《史记》的文学研究仍是百年来的重头戏。

有关《史记》的工具书,以前述《史记研究的资料和论文索引》最为有用。索引内容,包括版本、目录、题解、关于《史记》全书及各个部分的研究、司马迁生平事迹及其学术贡献的研究、稿本和未见传本目录、有关《史记》的非专门著作日录、唐宋元明笔记中有关《史记》的文字条目、外国研究论文和专著目录等,甚为详备。此外,尚有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编的《史记及注释综合引得》,黄福銮《史记索引》、钟华《史记人名索引》、段书安《史记三家注引书索引》等书。其中黄福銮《史记索引》对查索《史记》中的人名、地名、事件、词汇及习俗语,最为有用。其中多文选入语文书。

  作者,当然是,司马迁
  生平:(编史记时)
  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马迁38岁时,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机会阅览汉朝宫廷所藏的一切图书、档案以及各种史料的机会,他一边整理史料,一边参加改历。等到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中国第一部历书《太初历》完成,他就动手编写《史记》。
  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带兵三万,攻打匈奴,打了个大败仗,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利逃了回来。李广的孙子李陵当时担任骑都尉,带着五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战。单于亲自率领三万骑兵把李陵的步兵团团围困住。但是李陵的箭法十分好,兵士也十分勇敢,五千步兵杀了五六千名匈奴骑兵.单于调拨更多的兵力,然而仍然无力与李陵相抗衡。就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4]在单于准备退军之时,李陵手下有一名军候侯敢叛变,将李陵内部军情告发。告诉单于李陵后面没救兵,而且教单于部下制作连发连射的弓箭。单于于是继续与李陵作战。最后李陵寡不敌众,只剩了四百多汉兵突围出来。李陵被匈奴逮住,投降了。
  大臣们都谴责李陵不该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听听他的意见。
  司马迁说:“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五千,他深入到敌人的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他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的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马上去死,准有他的主意。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
  汉武帝听了,认为司马迁这样为李陵辩护,是有意贬低李广利(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的哥哥),勃然大怒,说:“你这样替投降敌人的人强辩,不是存心反对朝廷吗?”他就把司马迁下了监狱,交给廷尉审问。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司马迁在狱中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点意见?”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第二年汉武帝杀了李陵全家,处司马迁以腐刑。腐刑是个奇耻大辱,污及先人,见笑亲友。司马迁在狱中,又备受凌辱,“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抢地,视徒隶则心惕息”(司马迁《报任安书》)。几乎断送了性命。他本想一死,但想到自己多年搜集资料,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要写部有关历史书的夙愿,因此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忍辱负重,希望出现一线转机

司马迁 西汉时期的史官 因为为李陵说情触犯了汉武帝受刑 在狱中完成了史记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芝川镇)人。著有《史记》,《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司马迁赋》八篇;《隋书·经籍志》有《司马迁集》一卷。
司马迁早在20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轶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对以后编写《史记》有很大帮助。
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38岁时,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机会阅览汉朝官藏的图书、档案以及各种史料。他一边整理史料,一边参加改历。等到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我国第一部历书《太初历》完成,司马迁就开始撰写《史记》。
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辩护,而被关入监狱,并处以宫刑(当时叫腐刑)。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司马迁出狱,后当了中书令。直到汉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史记》全书得以完成。司马迁被称为“史圣”

  • 璋佽兘鍛婅瘔鎴戝彶璁扮殑浣滆呬互鍙婁粬鐨鐢熷钩鍚?璋㈣阿
    绛旓細璋佽兘鍛婅瘔鎴戝彶璁扮殑浣滆呬互鍙婁粬鐨鐢熷钩鍚?璋㈣阿  鎴戞潵绛 5涓洖绛 #鐑# 璇ヤ笉璇ヨ瀛╁瓙寰堟棭瀛︿範浜烘儏涓栨晠? 鍖垮悕鐢ㄦ埛 2011-05-05 灞曞紑鍏ㄩ儴 浣滆呮槸鍙搁┈杩併 鍙搁┈杩(绾﹀墠145锝炲墠90骞),鍗掍簬鍏厓鍓90骞,56宀佺粓銆傚瓧瀛愰暱,鎴戝浗瑗挎眽浼熷ぇ鐨勫彶瀛﹀銆佹枃瀛﹀,鎬濇兂瀹,鎵钁椼婂彶璁般嬫槸涓浗绗竴閮ㄧ邯浼犱綋閫氬彶,琚瞾杩呯О涓...
  • 璋佹湁鍙茶鐨璧勬枡?
    绛旓細杩戜汉鐜嬪浗缁淬婂お鍙插叕琛屽勾鑰冦嬭涓哄徃椹縼鐢熶簬姹夋櫙甯濅腑鍏冧簲骞(鍓145骞,澶х害鍗掍簬姹夋槶甯濆鍏冨厓骞(鍓86骞),浜勾56宀併傛嵁璇村徃椹縼瀹惰嚜鍞愯櫈鑷冲懆,閮芥槸涓栦唬鐩镐紶鐨勫巻鍙插鍜屽ぉ鏂囧銆傚徃椹敊鏄Е鎯犵帇鏃朵紣铚鐨勫悕灏,鍙搁┈鏄屾槸绉﹀鐨囩殑閾佸畼,鍒颁簡鍙搁┈杩佺殑鐖朵翰鍙搁┈璋,鍙堝仛姹夋甯濈殑澶彶浠,鎭㈠浜嗙浼犵殑鍙插畼鎭掍笟銆 鍙搁┈杩佺殑灏戝勾鏃朵唬...
  • <鍙茶>绠浠
    绛旓細浠婃湰銆鍙茶銆嬩篃鏄竴鐧句笁鍗佺瘒,鏈夊皯鏁扮瘒绔犳樉鐒朵笉鏄徃椹縼鐨勬墜绗,姹夊厓甯濄佹垚甯濇椂鐨勫崥澹灏戝瓩琛ュ啓杩囥婂彶璁般,浠婃湰銆婂彶璁般嬩腑鈥滆鍏堢敓鏇扳滃氨鏄浠栫殑琛ヤ綔銆傘婂彶璁般嬪彇鏉愮浉褰撳箍娉涖傘婁笘鏈嬨併婂浗璇嬨併婂浗绛栥嬨併婄Е璁般嬨併婃姹夋槬绉嬨嬨佽瀛愮櫨瀹剁瓑钁椾綔鍜屽浗瀹剁殑鏂囦功妗f,浠ュ強瀹炲湴璋冩煡鑾峰彇鐨勬潗鏂,閮芥槸鍙搁┈杩佸啓浣溿婂彶...
  • 鍙搁┈杩佷笌銆鍙茶銆
    绛旓細鍙搁┈杩佺殑绁栬緢涓栦唬閮芥媴浠诲彶瀹橈紝浠栫殑鐖朵翰鍙搁┈璋堟槸姹夋湞鐨勫お鍙蹭护銆傚徃椹縼38宀佹椂(鍗崇埗浜插幓涓栧悗涓夊勾)锛屽湪涓炵浉鐨勭鍔涗妇鑽愪笅缁т换鐖惰亴锛屼负澶彶浠ゃ傚徃椹縼42宀侀偅骞达紝姹夋甯濅笅浠ゅ疄琛屽お鍒濆巻锛屼粬寮濮嬬潃鎵嬭憲銆鍙茶銆嬨傚徃椹縼鍦ㄥ姩绗斾箣鍓嶏紝瀵瑰皢瑕佽杞界殑鍘嗗彶浜嬩欢锛岄櫎浜嗘帉鎻″ぇ閲忔枃鐚祫鏂欏锛屾棤涓嶈繘琛屽疄鍦拌冭瘉銆傚徃椹縼澶滀互缁ф棩...
  • 銆鍙茶銆鐨勪綔鑰鍙搁┈杩佹槸鎬庝箞姝荤殑?
    绛旓細绗竴銆佸徃椹縼鍙兘鏄嚜鏉韬骸銆傘鍙茶銆嬪畬绋夸箣鍚庯紝鐢熷懡瀵逛簬鍙搁┈杩佽岃█锛屽凡缁忔棤瓒宠交閲嶄簡锛岀壒鍒槸鍙楀鍒戜箣鍚庯紝浜轰滑瀵逛粬鎵璋撹椽鐢熸曟鐨勮瑙h鏄礂鍒锋椂鍊欎簡銆傛垜鍙搁┈杩佹槸涓嶆槸涓椽鐢熸曟鐨勪汉锛岄偅涔堝熀浜庤繖浜涳紝浠栧彲鑳鑷潃锛屾垜鏄粠銆婃姤浠诲畨涔︺嬪垎鏋愬嚭鏉ョ殑銆備篃灏辨槸璇达紝鍙搁┈杩佹湁鑷潃鐨勮繖绉嶆剰鍥撅紝浠庛婃姤浠诲畨涔︺嬮噷闈...
  • 璋佹湁銆鍙茶鏁呬簨銆嬮噷鎵鏈夋晠浜嬬殑绠浠嬫垨鑰呮槸姣忎釜鏁呬簨鐨勫唴瀹???
    绛旓細銆鍙茶路浜斿笣鏈銆嬭杞:鈥滈粍甯濊,灏戝吀涔嬪瓙,濮撳叕瀛,鍚嶆洶杞╄緯銆傗 鍑℃槸涓崕鍎垮コ,閮芥妸榛勫笣鍜岀値甯濆苟绉颁负鑷腑鍗庢皯鏃忕殑濮嬬,鍗冲崕澶忓効濂,鐐庨粍瀛愬瓩銆傞瞾杩呭厛鐢熶篃鎶婇粍甯濅綔涓轰紵澶х殑姘戞棌璞″緛銆備粬鍦ㄤ竴棣栬瘲涓:鈥滄垜浠ユ垜琛鑽愯僵杈曗,灏辨槸璇磋鐢ㄨ嚜宸辩殑椴滆鏉ヤ繚鍗腑鍗庢皯鏃忋傛瘡閫㈡竻鏄庤妭,涓浗浜烘皯绾风悍鏉ュ埌榛勫笣闄,浠ュ磭鏁殑蹇冩儏,...
  • 璋佽兘鍛婅瘔鎴鍙搁┈杩佹槸鍝釜鏈濅唬鐨刟?
    绛旓細澶垵鍏冨勾锛夛紝涓庡ぉ鏂囧瀹跺攼閮界瓑浜哄叡璁⑩滃お鍒濆巻鈥濄傚悓骞达紝寮濮嬪姩鎵嬬紪銆鍙茶銆嬨傚叕鍏冨墠99骞达紙澶╂眽浜屽勾锛夛紝鏉庨櫟鍑哄嚮鍖堝ゴ锛屽叺璐ユ姇闄嶏紝姹夋甯濆ぇ鎬掋傚徃椹縼涓烘潕闄佃京鎶わ紝瑙︽掍簡姹夋甯濓紝琚崟涓嬬嫳锛屽仛浜嗕腑涔︿护銆備粬鎸夌収姹夋湞娉曚护鐨勮瀹氬嚭閽辫祹缃紝鍙椾簡鈥滆厫鍒戔濄傚叕鍏冨墠96骞达紙澶鍏冨勾锛夎幏璧﹀嚭鐙憋紝鍋氫簡涓功浠わ紝...
  • 銆鍙茶銆嬩笂鏈変粈涔堟晠浜
    绛旓細浠庡仛澶彶浠ら偅澶╁紑濮,浠栧氨寮濮嬨鍙茶銆嬬殑璧勬枡鍑嗗鍜屾挵鍐欏伐浣,38宀佷竴鐩村綋澶彶浠,鐒跺悗灏卞紑濮嬪啓銆婂彶璁般嬨 姝e綋鍙搁┈杩佷笓蹇冭憲杩,涓撳績鍐欍婂彶璁般嬬殑鏃跺,宸ㄥぇ鐨勭伨闅鹃檷涓村埌浠栫殑澶翠笂,鎴戝垰鎵嶈浜,涓閮ㄦ枃瀛﹀彶,灏辨槸鏂囦汉鐨勮緵閰稿彶,鏂囦汉鐨勪笉骞告墠缁欐垜浠枃瀛﹀彶涓婄暀涓嬩簡杩欎箞浼熷ぇ鐨勪綔鍝併傚湪姹夋甯濆ぉ姹変簩骞,涔熷氨鏄叕鍏冨墠99骞,...
  • 璋佽兘鍛婅瘔鎴,鍏充簬鍙搁┈杩佺殑缁忓巻銆佹垚灏卞拰璐$尞!鎬ョ敤!
    绛旓細绛夊埌澶垵鍏冨勾(鍓104骞),涓浗绗竴閮ㄥ巻涔︺婂お鍒濆巻銆嬪畬鎴,浠栧氨鍔ㄦ墜缂栧啓銆鍙茶銆嬨 澶╂眽浜屽勾(鍓99骞),鏉庨櫟鍑哄鏀绘墦鍖堝ゴ鎴樿触琚繕,鍙搁┈杩佹浛鏉庨櫟璇翠簡鍑犲彞瑙i噴鐨勮瘽,瑙︽掍簡姹夋甯,鎶婁粬鎶曚笅鐩戠嫳,绗簩骞存眽姝﹀笣鏉浜嗘潕闄靛叏瀹,澶勫徃椹縼浠ュ鍒戙傚鍒戞槸涓ぇ杈,姹″強鍏堜汉,瑙佺瑧浜插弸銆傚徃椹縼鍦ㄧ嫳涓,鍙堝鍙楀噷杈,鈥滀氦鎵嬭冻,鍙...
  • 鍙搁┈杩佹槸濡備綍鍐欏嚭鍙茶鐨?
    绛旓細杩欎簺閮戒负浠栦互鍚庤兘澶熷啓鍑哄彶璁版彁渚涗簡閲嶈鐨勭礌鏉愩 涓婇潰浠栫殑缁忓巻閮藉彧涓嶈繃鏄竴浜涜緟鍔,鑰屾渶鍒烘縺浠栬鍘诲啓鍙茶鐨鍘熷洜鏄粬鐖朵翰鐨勬銆備粬鐨勭埗浜叉槸涓浣嶅敖鑱屽敖璐g殑鍙插畼,浣嗘槸姹夋甯濆幓娉板北灏佺鐨勬椂鍊欏嵈娌℃湁璁╀粬鐨勭埗浜茶窡闅,浠栫殑鐖朵翰鎰熻鍙楀埌浜嗘瀬澶х殑渚颈,涓鐥呬笉璧枫備粬鐨勭埗浜蹭复姝讳箣鍓鍛婅瘔浠:鈥滃瓭濮嬩簬渚嶅鍙屼翰,涓瓑灏辨槸渚嶅鍚涚帇...
  • 扩展阅读:四大名著的作者 ... 《巴黎圣母院》的作者是谁 ... 史记白话文完整版 ... 《史记》简介资料 ... 《史记》全文 ... 史记作者是谁哪个朝代 ... 《史记》原著全文 ... 史记分为哪五部分 ... 《老人与海》的作者是谁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