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内心的冲突 第二章 基本冲突

第二章 基本冲突

人们能想到的是,冲突会在神经症中鼓噪、激荡,而不能想到的是,其破坏力竟然如此之大。对于神经症患者来说,看见自身的冲突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这些冲突基本都处于无意识中,所以,要让它们浮出水面,难上加难。既然如此,我们又是抓到了哪些线索,才让冲突原形毕露呢?

在第一章里,我们举过了工程师和自由设计师的例子,其中有两条明显的线索,可以证明冲突的存在。

第一个案例中,线索表现为由冲突所导致的疲惫和焦躁,第二个案例中,线索则表现为偷窃。 事实上,每一种神经症症状,都是冲突直接或间接作用的产物 ,都能表明有冲突存在其中。 人们产生出的焦虑、压抑、纠结、迟钝、孤独等,都是尚未解决的冲突所造成的影响 。梳理它们的因果关系,虽然并不能揭示其根源,却已经能让我们将注意力从现象转移到了本质层面。

而第二个表明冲突的线索,是不一致性。 比如在第一个例子里,工程师明确知道表决程序不合理,对他造成了不公,但是他却没有提出异议;在第二个例子里,自由设计师很重视友情,但却向朋友伸出了贼手。这种明显的不一致性,即使是没有经验的观察者也能看出,但患者本人却是发现不了的。正如体温升高是生病的标志,不一致性也一定证明有冲突存在。

我能随时举出很多不一致性的例子,并且都很常见:一个恨嫁的姑娘,却无法接受男人的示爱;一位溺爱孩子的母亲,却经常忘了孩子的生日;一个对自己吝啬的人,却总对别人表现得很大方;一个渴望独处的人,独处时又感到害怕;一个对自己苛刻至极的人,却对别人无限包容。

症状无法帮我们分析出冲突的本质,不一致性却能做到。 比如,一次重度抑郁的发作,说明患者正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而如果是一位对孩子尽心尽力的母亲,却偏偏总是忘记孩子生日,我们完全可以说,这位母亲关注的并不是孩子本身,而是如何树立起一个模范母亲的形象。再进一步,我们能尝试分析出冲突的双方是什么,一面是她想要成为模范母亲的理想,一面是她无意识的虐待倾向——她要让孩子品尝一下失望的滋味(因为“做个完美母亲”并不是她内心的真实想法)。

虽然我一直强调“神经症冲突是无意识的”,但有时候,它们又确实会显露出来,被意识体验到。这两种理论似乎是矛盾的, 但其实,那些浮现出的冲突,不过是真实冲突变形或扭曲后的样子* 。(******译者注:比 如有些人怕蚂蚁、怕小狗、怕蜘蛛、怕壁虎、怕坐飞机等,这些“疯狂的恐惧”,其实都是儿时害怕被抛弃的恐惧变形和被扭曲的表现 。******)

所以,当一个人发现自己无论怎么逃避也必须做出选择时,很可能已经陷入了一种有意识的冲突。他无法决定到底要不要结婚?到底要跟谁结婚?到底要选哪一份工作?到底要不要和合作伙伴继续下去?他在思考中经受着巨大煎熬,辗转于不同选项,失去抉择能力。

人们为此苦恼时,或许会寻求心理治疗师的帮助,但如果只指望治疗师的话,难免会失望。因为此时的冲突,已经是内心冲突在碰撞摩擦后的最终爆发,如果不能一路探寻下去,抽丝剥茧,找到深藏于心中的冲突,必然无法彻底解决问题。

患者内心的冲突,有可能被外化,并且被患者视为自己和环境之间的格格不入。 如果患者能发现,自己面对自我意愿时,总是有莫名地恐惧和压抑,那么就表示,他可能察觉到了自己内心的冲突,其实是由更深层次的原因造成的。

对一个人的了解越是充分,对于他身上导致神经症症状、不一致性和表面冲突的矛盾因素,就越容易发现。但必须说明的是,这样一来,我们看到的矛盾种类和数量都会增加,人们会更难看清全局。 因此,人们迫切需要知道,在所有看似不同的冲突下,是不是有一个共同的冲突根源,即基本冲突 。试想在一段不融洽的婚姻中,因为孩子、金钱、用餐时间、家政人员等导致的争执不断,看似互不相关,但其实都发源于这段关系深处的不和谐,这就像枝杈与树根的关系。

早年间人们就坚信, 人格中是存在基本冲突的 ,这种观点在宗教和哲学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光明与黑暗,天使与魔鬼,善良与邪恶,这些对立的存在,充分印证了这个观点。在现代心理学中,弗洛伊德在此领域也做出了开拓性的研究。他的第一个假设就是: 基本冲突,其中一方是对满足感的内在贪婪,另一方则是危机四伏的外部环境,包括家庭和社会等 。从儿时开始,险恶的环境就已经被内化进了人格,从此以后,它就只能以可怕的超我形式出现。

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假设,但在这里,却不适合展开过于严肃的讨论,因为那意味着,必须要把所有反对“力比多”理论的观点都详细论述一遍。与其如此,我们倒不如先将弗洛伊德的理论放在一边,直接去了解概念本身的意义。这样的话,争论就只集中在这一点了: 产生各种冲突的根源,就是最原始的利己驱动力和出于良知的自我约束力之间的对立 。在下文中你会看到,这与我头脑中的概念是大致相同的,这一理论在神经症的组成结构中,地位举足轻重,但对于它的基本属性,我却保留自己的观点。 我认为,这种冲突确实是一种主要冲突,但是在神经症的发展过程中,它却只能充当次要原因,是一些必然性根源的衍生。

我会在后面详细阐述我的观点,但在此,我要先说明一点:欲望与恐惧之间的冲突,不足以解释神经症患者内心为何如此分裂,也无法解释神经症导致的后果为何如此严重,以至毁掉一个人的生活。弗洛伊德假设的这种精神状态,暗示着神经症患者是有能力为了某个目的而拼尽全力的,只不过他的拼搏被恐惧阻碍住了。 但在我看来,神经症患者之所以产生冲突,核心原因就是因为其想法分裂,并且对立,所以丧失了全神贯注于某件事的能力 。这种状况,可要比弗洛伊德设想的严重很多。

尽管与弗洛伊德相比,我认为 基本冲突的破坏性更大 ,但在问题最终的可解决性上,我比他要乐观。弗洛伊德认为,基本冲突是普遍存在的原则,是无法解决的,我们唯一能做的,要么是更多地妥协,要么是更强地控制。但我却觉得,神经症的基本冲突未必就会最先爆发,即使真的爆发了,也是很有可能得到解决的,只要患者愿意经历过程中的艰苦。所以,我和弗洛伊德观点间的差别,并不是乐观与悲观的差别,而是我们发起讨论的前提原本就不一样,因而得到的结果自然并不相同。

弗洛伊德后来关于基本冲突的解答,从哲学层面上很吸引人。但是,即便不提他思路中的各种暗示,只说他关于生本能与死本能的理论,其本质上也是一种冲突——人类的建设性力量与毁灭性力量之间的冲突。但比起将这两者放入冲突中讨论,弗洛伊德对这两种力量的融合更感兴趣。比如,在他看来,性本能和破坏本能的聚合,为虐待和受虐冲动做出了最好的解释。

要想把我的观点运用于对冲突的研究,必须要引入道德价值的概念。而弗洛伊德则认为,道德价值和科学应该分属于不同领域,也正因此,他所构建的心理学,是一种剔除了道德价值的心理学。也正是因为他只愿朝着“忠于科学(自然科学)”的方向努力,导致其理论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治疗方法,只能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更具体地讲,尽管他已经在神经症冲突领域做了大量工作,他还是没能发现冲突在神经症中真正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对于人性的对立倾向,荣格相当重视。他惊讶于个体身上存在的诸多矛盾,并总结出:所有元素,都必定与其对立面同时存在,这是一条普遍规律。表面的柔弱,对应内心的强大;明显的外向,匹配隐藏的内向;外在或许偏向理性,内心却很可能偏向感性。荣格似乎把冲突视为了神经症的一项基本特征。不过,他还认为,这些对立面之间并不冲突,而是互补的,因此我们的目标是接纳这种对立,让自己越来越完整。荣格认为,只有那些过度片面发展的人,才会被搁浅在困境中,进而成为神经症患者。他把这些概念整理后,提出了“互补法则”。在一个完整的人格系统中,对立倾向之间确实包含了互补的元素,缺一不可,这一点我到现在也很赞同。然而我还认为,荣格所说的“互补”,指的可能是神经症冲突的外在表现。两种对立力量势均力敌,恰好证明了神经症患者为解决问题做出过努力。

举例来说,如果我们将内向、孤僻的倾向,看作是种天生倾向,是本性已定,并且不断被经验强化,与个人的感受、想法或想象有关,而与他人无关,那么,荣格的分析就是对的。这种情况下,有效的心理治疗程是:先告诉患者,他有隐藏起来的“外向”倾向,然后,告诉他如果只偏向一种倾向是十分危险的,最后,鼓励他接纳两种倾向,并且活出两种倾向的特点。但是,如果我们可以把患者的内向(我更愿意称之为神经症的孤独倾向)看作是他疏远他人,避免冲突的方式,那么,我们首先要做的,不该是鼓励他变得外向,而是要把他隐藏的冲突分析给他听。只有先解决了这些冲突,才能越来越靠近目标——自我完整。

进一步来讲, 我从神经症患者对待他人的矛盾态度中,看到了基本冲突的存在 。在详细剖析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化身博士》的故事。作者描述了一个非常矛盾的人物形象:主人公海德先生既是一个热情、善良、充满同情心、乐于助人的人,又是一个冷血、残暴、以自己为中心的人。这就是典型的神经症分裂症状,虽然,并不是所有神经症的分裂都会如此极端,然而相同的是,患者对待他人的态度,总是能表现出最基本的冲突。

在一个充满敌意的世界中,儿童会有一种孤独和无助的感觉,我把这种感觉叫作“基本焦虑”。孩子的这种不安全感来自外界环境中的不利因素,比如:直接或间接的强势管教;冷漠或喜怒无常的态度;漠视孩子的个体需求;缺少真正的引导;言行轻蔑;对孩子过度赞扬或毫无赞扬;缺少可依赖的温暖的感觉;父母发生争执,逼着孩子支持其中一方;责任感太强或太弱;过度保护;不让孩子与其他孩子接触;不公;侮辱;言而无信;敌对的氛围等。

在这里,我唯一要提醒家长们注意的是:孩子们很擅长捕捉隐藏在环境中的伪善。孩子可能会觉得父母的爱都是装出来的,可能会对父母所宣扬的爱心、诚实和慷慨产生质疑。这时孩子感受到的,有一部分确实是因为父母的伪善,但另外一些,是孩子们在感受到父母行为中的矛盾时,所做出的下意识反应。但是,各种因素总是缠绕在一起,有些藏而不露,有些显而易见,所以,在分析时,我们只能逐渐地发现这些因素对孩子成长所造成的影响。

这些情形令人不安,孩子深受其扰,然而,为了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中生存下去,他们会摸索着用自己的方法面对世界。即使他很脆弱,也很害怕,他仍会在无意识中打磨着自己的技能,以面对周遭会遇到的各种外力。这种情况下,孩子不仅发展出了临时的应对策略,还形成了长期的性格倾向,最后,成为其人格中的一部分。我将这些倾向,称为“神经症倾向”。

想弄清楚冲突形成的过程,就必须全面观察孩子们在这些情况下,可能采取,或者实际采取的各种行动,不过,将太多的注意力单纯地用在观察个体的趋势上,是没有半点用处的。关于行动的一些细节,我们可能暂时无法了解,但是却可以看清孩子们为了应对外界环境而采取的态度。最开始,我们可能看不清全局,觉得比较混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会出现三种主要的倾向: 讨好他人、对抗他人、疏远他人。

孩子们讨好他人时,实际上已经承认了自己的无助感 。正是因为感到孤独和害怕,他们才会尽力去赢得别人的喜爱,并以此找到依靠和依赖。只有这样的相处,才会让他们觉得安全。如果是家人间出现争执,他们会依附于最强大的一方,这种依附让他获得了归属感和被支持感,使他感觉自己不再那么弱小。

当孩子们捕捉到了周围环境中的敌意,并认为会威胁到自己时,就一定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决定反抗。 他们会暗暗地对别人的情感和目的产生怀疑,并且会以自己能想到的方式展开反抗。他们希望自己不断变得更强大,以打败这些人,这不仅是为了自保,也是为了报复。

孩子们疏远他人时,既不想讨好,也不想对抗,只想保持一定距离。他们觉得自己和别人的共同点太少,别人没办法理解自己。于是,他们会用书、玩具、梦想和大自然,构筑起一个自己的世界。

孤立无助,充满敌意和隔离孤独,这三种倾向都是由焦虑引发的。事实上,孩子不可能被完全地归入某一类倾向之中,因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所有的这些倾向都会出现。我们在全面观察孩子的时候,看到的其实是最终占了上风的那种。当我们观察已经发展完全的神经症时,以上情形就更加明显了。我们都曾见过这样的成年人,在他身上可以明显看到三种倾向中的某一种,但与此同时,其他两种倾向也在蠢蠢欲动。于是,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个讨好倾向占上风的人,但他的身上,依然会透露出想要对抗的倾向,和想要疏远他人的倾向;一个对抗倾向占上风的人,会和身边的一切刻意拉开距离,但仍然会在某些时刻表现出讨好他人的愿望;一个疏离人群的人,心中也会渴求友爱,但同样也会迸发敌意。

尽管如此,人们最终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还是要看占主导的倾向是哪种。这也代表了人们在面对他人时,最自然而然的方式 。一个有疏远倾向的人,会无意识地用尽方法和人保持安全距离,因为在任何需要讨好关系中,他都会感到不知所措。 通常情况下,一个人在意识层面最能接受的那种倾向,会起到主导作用。

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另外那些不占主导的倾向就毫无影响力。我们并不能断言,一个表现得俯首帖耳的人,其内心对于主宰的渴望,一定弱于对友爱的需要,只不过他表达这种攻击性的冲动时,不会那么直接。很多案例中,一个人占主导地位的倾向常常被反转,这说明这些被隐藏起来的次要倾向,可能具有非常强大的能量。我们不仅可以在童年时期能看到这种反转,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能看到。英国作家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中的斯特里克兰德就是典型的例子*。(******译者注:斯特里克兰德最初循规蹈矩,日子过得安稳踏实,后来却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变得放荡不羁,极具攻击性。******)

女性身上也会出现这样的反转:一个叛逆不羁、雄心壮志的假小子,却会在恋爱后放弃所有的宏伟大计,转而成为顺从的淑女。再或者,一个原本远离人群的人,却会在遭到重创后,变得病态般地讨好他人。

我们有必要在这里停留一下,探讨这些变化,对于以下问题的启示:成年后的经历,还有没有意义?我们是不是在童年时期就已经成型,再也不能改变?当我们能以冲突的视角来看待神经症的发展时,也就能对这些问题做出比以往更恰当的解答。比如我们可以假设:如果童年时期没有受到过分严苛的管教,那么后来的成长经历,特别是青春期的经历,仍然可以塑造他的性格。然而,如果童年时期就已经被塑造出了刻板的习惯,那么以后的经历也就难以扭转乾坤。之所以改变很难,一方面原因是他已经思维僵硬,阻碍了他接受新的体验,比如,他可能有着严重的疏远倾向,导致人们无法和他接近,或者是讨好倾向已经在他大脑里生了根,让他习惯了被人支配与利用。而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是人们总是爱用旧眼光去审视新事物,比如抱有对抗倾向的人,总会认为那些对他表现出友好的人,要么是笨蛋,要么是另有企图,这种体验还会让他不断强化固有的思维模式。当一个神经症患者真的转变了倾向时,表面看起来,好像他的成长经历确实带来了性格上的改变,但这种转变并不如看起来那么美好,实际上是迫于内外的双重压力,使他不得不放弃之前占主导地位的倾向,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然而,如果一开始就不存在冲突,这种转变也就不会发生了。

对正常人来说,三种倾向并不会互相排斥。正如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形下可以选择低头,可以选择战斗,也可以选择逃避。三种倾向互为补充,组成和谐的一体。 如果某一种倾向占据了主导,那么就意味着三种倾向发育不均衡,某一方面过了头。

然而,在神经症患者身上,这些倾向之间却水火不容,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几种原因。 神经症患者的内心是缺乏弹性的,他们被驱使着,要么讨好,要么对抗,要么疏远,不管这种反应合不合时宜。如果他做出了在此之外的举动,则会让自己惊慌失措。所以,当三种倾向同时出现,且程度强烈时,他必然会被卷入一场严重的冲突。

就像恶性肿瘤会扩散到整个器官组织一样,三种倾向并不只作用在神经症患者的人际关系中,还会波及整个人格系统,这是导致冲突范围严重扩大的另一个因素 。最后的结果就是, 这三种倾向不仅使他的人际关系受到影响,还殃及了他看待自己、看待生命的方式。 如果我们没能充分意识到这三种倾向带来的“一损俱损”的局面,就会轻易把所造成的冲突,简化为对立的词汇:如爱与恨,服从与反抗,屈服与掌控,等等。过度简化往往会产生误导,就好像我们在区分法西斯主义与民主制时,如果仅从一些对立的表象,如对待宗教与权力的不同方式进行判断,那么即使在表面上确实存在不同,也会使我们一叶障目,忽略掉它们从本质上就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代表着两种完全相反的生命哲学,彼此完全不兼容。以点概面的话,是很难看到这一层次的。

冲突源于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最终会影响到我们全部的人格,这是必然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塑造何种性格,树立起怎样的人生目标,奉行什么样的价值观,都与人际关系密不可分,而这些也会反过来影响人际关系,可以说,它们之间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 。

在我的观点中, 因为三种倾向无法兼容而引发的冲突,构成了神经症的核心,因此被称为“基本冲突” 。这里之所以用了“核心”这个词,不仅是因为“核心”能引申出 “重要”的含义,还想表明它是神经症的中心,神经症正是从这里发散开来。这个论点是我关于神经症新理论的关键,该理论的意义将在下文中具体论述。广而言之,这个理论可以视为对我早期理论的扩充,即:各类神经症均为人际关系失常的表现。

  • 璇汇鎴戜滑鍐呭績鐨勫啿绐銆绗簩绔 鍩烘湰鍐茬獊
    绛旓細鎴戣涓哄彲浠ュ綊绾虫垚涓夌偣锛岀涓锛氬紬娲涗紛寰疯涓鍩烘湰鍐茬獊鏄細鏈鍒濈殑鍒╁繁涓讳箟鍜岃壇蹇冧箣闂鐨勫啿绐锛堜篃灏辨槸鏈垜涓庤秴鎴戠殑鍐茬獊锛夛紝鑰岄湇灏煎ザ濂惰涓鸿繖涓啿绐佹槸 閲嶈鐨勮屼笉鏄熀鏈殑锛 绗簩锛氬紬娲涗紛寰疯涓烘亹鎯э紙涔熻鏄啿绐併侀夋嫨浜х敓鐨勬亹鎯э級闃荤浜嗙缁忕棁鍘诲畬鎴愯嚜宸辩殑鐩殑锛屼絾鏄粬渚濈劧浼氭湁瀹屾垚鐩爣鐨勫姩鍔涳紝浠栧彧闇瑕 鍏嬫湇...
  • 鎴戜滑鍐呭績鐨勫啿绐 绗簩绔 鍩烘湰鍐茬獊
    绛旓細鍦ㄧ涓绔犻噷,鎴戜滑涓捐繃浜嗗伐绋嬪笀鍜岃嚜鐢辫璁″笀鐨勪緥瀛,鍏朵腑鏈変袱鏉℃槑鏄剧殑绾跨储,鍙互璇佹槑鍐茬獊鐨勫瓨鍦ㄣ 绗竴涓渚嬩腑,绾跨储琛ㄧ幇涓虹敱鍐茬獊鎵瀵艰嚧鐨勭柌鎯拰鐒﹁簛,绗簩涓渚嬩腑,绾跨储鍒欒〃鐜颁负鍋风獌銆 浜嬪疄涓,姣忎竴绉嶇缁忕棁鐥囩姸,閮芥槸鍐茬獊鐩存帴鎴栭棿鎺ヤ綔鐢ㄧ殑浜х墿 ,閮借兘琛ㄦ槑鏈夊啿绐佸瓨鍦ㄥ叾涓 浜轰滑浜х敓鍑虹殑鐒﹁檻銆佸帇鎶戙佺籂缁撱佽繜閽濄佸鐙...
  • 缃笌缃氬績寰5绡
    绛旓細杩欒鎴戞兂璧蜂箣鍓嶇湅瀹屼竴鏈績鐞嗕功銆鎴戜滑鍐呭績鐨勫啿绐銆嬩箣鍚庣殑鎰熷彈:鎴戜滑鍋氬緢澶氫簨鎯,鍏跺疄涓嶆槸鍥犱负鎴戜滑闇瑕,鑰屾槸鐢ㄤ箣鏉ラ冪鍏朵粬鎴戜滑鏃犳硶闈㈠鐨勫啿绐併傚浜庝富浜哄叕鎷夋柉鏌凹绉戝か,瀵逛簬鎴戜滑鑷繁,鏈澶х殑鍐茬獊鑾繃浜庢垜浠瀯閫犵殑鐞嗘兂鍖栨剰璞′笌鐪熷疄鑷垜鐨勫啿绐併傛瘡涓汉閮芥湁鑷繁鍠滄鐨勬牱瀛,浠栨兂鍙樻垚鍙卞挙椋庝簯鐨勬嬁鐮翠粦,鎯宠浣撻潰鐨勫伐浣,鎯宠涓嶅姵...
  • 蹇冪悊鍜ㄨ甯堜富瑕佸鍝簺鍐呭?
    绛旓細寰堝鍛锛屽熀纭蹇冪悊瀛︼紙鍩虹銆佸彂灞曘佺ぞ浼氥佸彉鎬佺瓑锛夊拰鎶鑳姐備笁绾х畝鍗曚簺锛屽熀纭鐭ヨ瘑澶氫竴浜涳紝浜岀骇灏卞疄鐢ㄦф洿寮轰竴浜涳紝杩樿鍐欒鏂囧拰闈㈣瘯銆傝屼笖浜岀骇鐨勯氳繃鐜囧叏鍥芥槸30%銆傚熀纭蹇冪悊瀛 浣犺兘鎺屾彙鐨勬妧鑳斤細浣犲彲浠ュ浼氳В閲婂悇绉嶅悇鏍风殑蹇冪悊鐜拌薄锛涚粏灏忕殑绁炵粡绯荤粺鎬庢牱宸﹀彸鐫鍙樺寲鑾祴鐨勫績鐞嗘椿鍔紱浜轰滑鎬庢牱閫氳繃鎰熻鍣ㄥ畼鎺ユ敹鍚勭淇℃伅...
  • 扩展阅读:自我 本我 超我 三原则 ... 夫妻没感情的六种表现 ... 让夫妻间 心寒 的三种行为 ... 我内心的冲突在线阅读 ... 激动的心 颤抖的手 为什么 ... 最怕我们 有人趁虚而入 ... 夫妻过着过着就心寒了 ... 我会惯着你 也会换了你 ... 我们内心的冲突 思维导图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