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天文分什么.历法分什么 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与中国古代的农业有什么关系

\u4e2d\u56fd\u53e4\u4ee3\u7684\u5929\u6587\u5b66\u548c\u5386\u6cd5\u662f\u4ec0\u4e48\uff1f

\u4e2d\u56fd\u662f\u4e16\u754c\u4e0a\u5929\u6587\u5b66\u53d1\u5c55\u6700\u65e9\u7684\u56fd\u5bb6\u4e4b\u4e00\uff0c\u51e0\u5343\u5e74\u6765\u79ef\u7d2f\u4e86\u5927\u91cf\u5b9d\u8d35\u7684\u5929\u6587\u8d44\u6599\uff0c\u8fd9\u5f15\u8d77\u4e86\u5404\u56fd\u5929\u6587\u5b66\u5bb6\u7684\u6ce8\u610f\u3002

\u300a\u6625\u79cb\u300b\u4e2d\u5173\u4e8e\u54c8\u96f7\u5f57\u661f\u7684\u63cf\u8ff0
\u4e2d\u56fd\u5728\u4f20\u8bf4\u4e2d\u7684\u5e1d\u5c27\uff08\u7ea6\u516c\u5143\u524d\uff12\uff14\u4e16\u7eaa\uff09\u7684\u65f6\u5019\u5c31\u5df2\u7ecf\u6709\u4e86\u4e13\u804c\u7684\u5929\u6587\u5b98\u53f8\uff0c\u4ece\u4e8b\u89c2\u8c61\u6388\u65f6\u3002\u90a3\u65f6\u4e00\u5e74\u5206\u4e3a\uff13\uff16\uff16\u5929\uff0c\u5206\u4e3a\u56db\u5b63\uff0c\u7528\u95f0\u6708\u6765\u8c03\u6574\u6708\u4efd\u548c\u5b63\u8282\u3002\u8fd9\u4e9b\u90fd\u662f\u4e2d\u56fd\u5386\u6cd5\uff08\u9634\u3001\u9633\u5386\uff09\u7684\u57fa\u672c\u5185\u5bb9\u3002
\u6625\u79cb\u65f6\u671f\uff08\u516c\u5143\u524d\uff17\uff17\uff10\uff5e\u524d\uff14\uff17\uff16\u5e74\uff09\uff0c\u4e2d\u56fd\u5929\u6587\u5b66\u5df2\u7ecf\u5904\u4e8e\u4ece\u4e00\u822c\u89c2\u5bdf\u5230\u6570\u91cf\u5316\u89c2\u5bdf\u7684\u8fc7\u6e21\u9636\u6bb5\u3002\u8bb0\u5f55\u8fd9\u4e00\u6bb5\u5386\u53f2\u7684\u300a\u6625\u79cb\u300b\u548c\u300a\u5de6\u4f20\u300b\uff0c\u90fd\u8f7d\u6709\u4e30\u5bcc\u7684\u5929\u6587\u8d44\u6599\u3002\u4ece\u9c81\u9690\u516c\u5143\u5e74\uff08\u516c\u5143\u524d\uff17\uff12\uff12\u5e74\uff09\u5230\u9c81\u54c0\u516c\u5341\u56db\u5e74\uff08\u516c\u5143\u524d\uff14\uff18\uff11\u5e74\uff09\u7684\uff12\uff14\uff12\u5e74\u4e2d\uff0c\u8bb0\u5f55\u4e86\uff13\uff17\u6b21\u65e5\u8870\uff0c\u73b0\u5df2\u8bc1\u660e\u5176\u4e2d\u6709\uff13\uff12\u6b21\u662f\u53ef\u9760\u7684\uff0c\u8fd9\u662f\u4e16\u754c\u4e0a\u6700\u65e9\u7684\u5929\u8c61\u8bb0\u5f55\u3002\u5f53\u65f6\u8fd8\u6709\u5929\u7434\u5ea7\u6d41\u661f\u7684\u6700\u65e9\u8bb0\u8f7d\uff0c\u4e5f\u6709\u4e16\u754c\u4e0a\u5173\u4e8e\u54c8\u96f7\u5f57\u661f\u7684\u6700\u65e9\u8bb0\u5f55\u3002
\u968f\u7740\u89c2\u6d4b\u8d44\u6599\u7684\u79ef\u7d2f\uff0c\u6218\u56fd\u65f6\u671f\u5df2\u6709\u5929\u6587\u5b66\u7684\u4e13\u95e8\u8457\u4f5c\uff0c\u9f50\u56fd\u7684\u7518\u516c\uff08\u7518\u5fb7\uff09\u8457\u6709\u300a\u5929\u6587\u661f\u5360\u300b\u516b\u5377\uff0c\u9b4f\u56fd\u7684\u77f3\u7533\u8457\u6709\u300a\u5929\u6587\u300b\u516b\u5377\u3002
\u548c\u6625\u79cb\u65f6\u671f\u5929\u6587\u5b66\u76f8\u8054\u7cfb\u7684\u662f\u5386\u6cd5\uff0c\u5230\u6625\u79cb\u540e\u671f\uff0c\u91c7\u7528\u7684\u5386\u6cd5\u662f\u4e00\u5e74\u4e3a\uff13\uff16\uff15\u65e5\uff0c\uff11\uff19\u5e74\uff17\u95f0\uff0c\u8fd9\u79cd\u5386\u6cd5\u53eb\u53e4\u56db\u5206\u5386\u3002\u53e4\u56db\u5206\u5386\u6bd4\u771f\u6b63\u7684\u5e74\u957f\u5ea6\u6bcf\u5e74\u591a\uff11\uff11\u5206\u949f\u3002\u6b27\u6d32\u53e4\u7f57\u9a6c\u4eba\u5728\u516c\u5143\u524d\uff14\uff13\u5e74\uff0c\u5373\u6bd4\u4e2d\u56fd\u665a\uff15\uff10\uff10\u5e74\u7684\u65f6\u5019\u624d\u77e5\u9053\u91c7\u7528\u53e4\u56db\u5206\u5386\u3002\u7531\u4e8e\u519c\u4e1a\u751f\u4ea7\u7684\u9700\u8981\uff0c\u5728\u6625\u79cb\u6218\u56fd\u65f6\u671f\uff0c\u8fd8\u9010\u6b65\u5f62\u6210\u4e86\u4e8c\u5341\u56db\u8282\u6c14\u7684\u5212\u5206\uff0c\u5e73\u5747\uff11\uff15\u5929\u8bbe\u7f6e\u4e00\u4e2a\u8282\u6c14\uff0c\u8fd9\u662f\u4e2d\u56fd\u53e4\u4ee3\u7684\u72ec\u7279\u521b\u9020\u3002\u5b83\u544a\u8bc9\u4eba\u4eec\u592a\u9633\u79fb\u5230\u9ec4\u9053\u4e0a\u4e8c\u5341\u56db\u4e2a\u5177\u6709\u5b63\u8282\u610f\u4e49\u7684\u4f4d\u7f6e\u7684\u65e5\u671f\uff0c\u51e0\u5343\u5e74\u6765\u5bf9\u4e2d\u56fd\u519c\u7267\u4e1a\u7684\u53d1\u5c55\u8d77\u4e86\u91cd\u8981\u4f5c\u7528\u3002

\u519c\u4e1a\u751f\u4ea7\u4e0e\u5b63\u8282\u3001\u5929\u8c61\u6709\u7740\u6781\u4e3a\u5bc6\u5207\u7684\u5173\u7cfb\uff0c\u4e2d\u56fd\u53e4\u4ee3\u7684\u5929\u6587\u5386\u6cd5\u77e5\u8bc6\uff0c\u5c31\u662f\u5728\u519c\u4e1a\u751f\u4ea7\u7684\u5b9e\u8df5\u4e2d\u4e0d\u65ad\u79ef\u7d2f\u8d77\u6765\u3001\u53c8\u76f4\u63a5\u4e3a\u519c\u4e1a\u751f\u4ea7\u670d\u52a1\u7684\u3002\u4e2d\u56fd\u53e4\u5386\u91c7\u7528\u9634\u9633\u5408\u5386\uff0c\u5373\u4ee5\u592a\u9633\u7684\u8fd0\u52a8\u5468\u671f\u4f5c\u4e3a\u5e74\uff0c\u4ee5\u6708\u4eae\u5706\u7f3a\u5468\u671f\u4f5c\u4e3a\u6708\uff0c\u4ee5\u95f0\u6708\u6765\u534f\u8c03\u5e74\u548c\u6708\u7684\u5173\u7cfb\u3002\u53e4\u4eba\u6839\u636e\u592a\u9633\u4e00\u5e74\u5185\u7684\u4f4d\u7f6e\u53d8\u5316\u4ee5\u53ca\u7531\u6b64\u5f15\u8d77\u7684\u5730\u9762\u6c14\u5019\u7684\u6f14\u53d8\u6b21\u5e8f\uff0c\u628a\u4e00\u5e74\u53c8\u5206\u621024\u6bb5\uff0c\u5206\u5217\u5728\u5341\u4e8c\u4e2a\u6708\u4e2d\uff0c\u4ee5\u53cd\u6620\u56db\u5b63\u3001\u6c14\u6e29\u3001\u7269\u5019\u7b49\u60c5\u51b5\u3002\u8fd9\u79cd\u7531\u592a\u9633\u8fd0\u52a8\u800c\u786e\u7acb\u768424\u8282\u6c14\u53cd\u6620\u4e86\u4e00\u5e74\u56db\u5b63\u7684\u53d8\u5316\uff0c\u4e0e\u519c\u7267\u4e1a\u751f\u4ea7\u5bc6\u5207\u76f8\u5173\uff0c\u56e0\u6b64\u53c8\u53eb\u519c\u5386\u3002\u5728\u6c49\u521d\u7684\u300a\u6dee\u5357\u5b50-\u5929\u6587\u8bad\u300b\u4e2d\u9996\u6b21\u51fa\u73b0\u4e86\u5b8c\u6574\u768424\u8282\u6c14\u540d\u79f0\uff0c\u4e0e\u73b0\u4eca\u901a\u884c\u7684\u540d\u79f0\u4e00\u81f4\u3002\u8282\u6c14\u4ea7\u751f\u4e8e\u4e2d\u56fd\u53e4\u4ee3\uff0c\u5b83\u53cd\u6620\u4e86\u5730\u7403\u7ed5\u592a\u9633\u516c\u8f6c\u65f6\u5730\u7403\u4e0a\u6625\u590f\u79cb\u51ac\u56db\u5b63\u7684\u53d8\u5316\uff0c \u53cd\u6620\u4e86\u519c\u65f6\u5b63\u8282\uff0c\u5728\u519c\u6751\u5bb6\u55bb\u6237\u6653\u3002\u968f\u7740\u4e2d\u56fd\u53e4\u5386\u5916\u4f20\uff0c\u534e\u4fa8\u8db3\u8ff9\u6240\u5230\u4e4b\u5904\uff0c\u8282\u6c14\u4e5f\u5e7f\u4e3a\u6d41\u4f20\u3002\u8282\u6c14\u662f\u6839\u636e\u592a\u9633\u5728\u661f\u7a7a\u95f4\u89c6\u8fd0\u52a8\u7684\u89c6\u4f4d\u7f6e\u6765\u51b3\u5b9a\u7684\u3002\u8282\u6c14\u4e5f\u53eb\u4e8c\u5341\u56db\u8282\u6c14\uff0c\u662f\u76f8\u95f4\u6392\u5217\u7684\u5341\u4e8c\u4e2a\u4e2d\u6c14\u548c\u5341\u4e8c\u4e2a\u8282\u6c14\u7684\u7edf\u79f0\u3002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人们从远古时期开始就已经对天文现象进行观察,经过世代连续不断的努力,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天文学知识,并逐渐形成了内容丰富且具有独特风格的天文学体系。中国古代天文学在许多领域曾长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在世界天文学史和中华民族文化史上,都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最主要组成部分是历法,换一句话说,历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核心。中国古代历法不单纯是关于历日制度的安排,它还包括对太阳、月亮和土、木、火、金、水五大行星的运动及位置的计算;恒星位置的测算;每日午中日影长度和昼夜时间长短的推算;日月交食的预报等等广泛的课题。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古代历法的编算相当于近现代编算天文年历的工作。为此,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展开了一系列的观测与研究活动:譬如对历法诸课题的共同起算点——历元的选定,对一个又一个天文学概念的阐述,对种种天文常数的测算、各种天文数表的编制,对具体推算方法、天体测量方法和数学方法的抉择和改进等等。这些就构成了中国古代历法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当然,中国古代天文学还包涵更广泛的内容,如中国古代特有的、精良的天文仪器的设计与制造,关于宇宙理论的探讨,以及对一系列天象特别是奇异天象的长期系统的观测与记录等,它们与历法一起,组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十分丰富多彩的体系。

中国古代天文学体系经历了发生、发展、完善、没落,最终融入近现代天文学的漫长演变过程。下面我们拟分六个阶段(即如下六节)简要地加以介绍。

西周以前的天文学知识

这是一个天文学知识开始萌芽和初步积累的漫长历史时期。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从对星辰出没、日月运动的观测中,人们逐渐形成了与这些需要密切相关的年、月、日等时间长度的概念,进而产生了初始的历法系统。由于占卜活动的需要,人们对天象变化、尤其是异常天象的出现,极为关注,这也刺激了人们对天象观测的重视,并由此逐渐形成了天象记录的传统。这些都给后世的发展以深刻的影响。

一、观象授时时期

我们的祖先,生息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人们在自己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渐发现日月星辰的升落隐现,自然界寒来暑往,猎物的出没和植物的荣谢等自然现象,对于人类的生存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有意识地观察和认识这些自然现象,以期顺乎自然,求得自身的发展,便成为先民们感兴趣的问题之一,从中也就逐渐萌发出天文学知识的嫩芽。

太阳对人们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就是以太阳的出入作为作息时间的客观依据。太阳出入造成的明暗交替出现的规律,必定给先民们以极深的感受,于是以太阳出入为周期的“日”,应是他们最早认识到的时间单位。

自然,月亮的圆缺变化,是又一明显的和意义重大的天象。说它意义重大,是因为月亮的亮光对于人们夜间活动的安排是关键的要素。经过长期的观测和计数,人们逐渐发现月亮圆缺的周期约为30日,这便进而导致一个较长的时间单位“月”的产生。

对于更长一些的时间单位“年”的认识,要较“日”、“月”困难得多,但这是对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意义更为重大的一种周期,因为寒暑、雨旱,以及渔猎、采集乃至农业生产活动无一不与它有关。所以,人们对它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由物候——草木枯荣、动物迁徙、出入等的观察入手,大约是探索一年长度的最早方法,随后才是对某些星象的观测。后者所得结果要较前者来得准确。

据传说,在颛顼帝时代,已设立“火正”(1)专司对大火星(心宿二,天蝎座α星)进行观测,以黄昏时分大火星正好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时,作为一年的开始,亦即这一年春天的来临。由此不难推得一年的长度。这是我国古代观象授时的早期形态。据研究,这大约是公元前2400年的事。

又据《尚书·尧典》记载,在传说中的尧帝时,“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其具体的观测方法与结果是:“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即以观测鸟、火、虚、昴四颗恒星在黄昏时正处于南中天的日子,来定出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以作为划分一年四季的标准。据推算,这大约是公元前2000年时的实际天象。

由上述记载,我们还可以推知,当时已有原始圭表的出现,否则人们就无从确定某星辰南中天的问题。这时的圭表还仅用于厘定方位,尚未用于测定日影的长度。观测星辰南中天来确定季节,可以减少地平线上的折射和光渗等的影响,其精度自然要比观测星辰出没来得高。此外,从“日中”和“宵中”(指昼夜平分)、“日永”和“日短”(分别指白昼最长和最短的日子)等说法,可知其时已应用了某种测量时间的器具(这一点由下述《夏小正》的有关记载亦可证)。这些都说明,此时已进入观象授时相当发达的时代。其标志是:所观测的恒星已由一颗增加到多颗,由观测恒星东升改为南中天,并已使用了某些器具。

更值得注意的是,《尧典》还记述了这时人们已经采用了“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初始历法。这里以一年为366日,当是人们对恒星周年运动周期的测算得到的结果。由于一年的长度与月的长度不存在整数倍的关系,该初始历法已采用了置闰月的方法予以调整,这显然是一种阴阳历,是我国古代长期使用的阴阳历的最早记载。

在《夏小正》一书中,则载有一年中各月份的物候、天象、气象和农事等内容,它集物候历、观象授时法和初始历法于一身,相传它是夏代行用的历日制度。就观象授时法而言,它是以观测黄昏时分若干恒星(鞠、参、昴、南门、大火、织女、银河等)的见、伏或南中天的时日,以及北斗斗柄的指向,作为一年中某一个月份起始的标准的。有人认为,《夏小正》乃是一种分一年为10个月,每月36日,另有5至6日为过年日的初始历法。(2)据《夏小正》记载,正月“初昏斗柄悬在下”,六月“初昏斗柄悬在上”,其间的五个月为半年;五月“时有养日”,十月“时有养夜”亦以五个月为半年。也有人认为,《夏小正》还是分一年为十二个月的太阳历。由此看来,《夏小正》乃是一种不考虑月相变化的纯阳历的见解,这是可信的。

《尚书·尧典》和《夏小正》的记载,都反映了观象授时法的重要成果,同时又反映了夏代出现的两种不同系统的历法(阴阳历和阳历)的雏形。它们是由观象授时向有一定规范的初始历法过渡的两种不同形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商周历法

由甲骨文的有关卜辞,我们可以知道商代行用的历法乃是阴阳历。

首先,年有平年、闰年之分,平年12个月,闰年13个月,闰月置于年终,称十三月,是为年终置闰法。这时的岁首已基本固定,季节和月名有了基本固定的关系。但在甲骨卜辞中还偶有十四月甚至十五月的记载,这说明这时人们还不能较好地把握年月之间的长度关系,对于闰月设置的多少,还没有一定之规,多半是由经常性的观测来决定,当发现季节与月分名相悖时,便加进一个闰月加以调节,带有较大的随意性。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西周。

在甲骨文中有“至日”、“南日”或“日南”的记载,它们指的都是冬至日(春秋时期人们还称冬至为“日南至”)。其中有一块卜辞说:“壬午卜,扶,奏丘,日南,雨?”(壬午这一天,贞人扶占卜,举行奏丘的祭仪,迎接太阳南至,会下雨吗?)在《周礼·春官·大司乐》中则有这样的记载:“冬至日,于地上之圜丘奏之”,以迎祭天神。二者说的是同一祭祀活动,可证“日南”即为“冬至”(3)。这说明殷商时期已使用圭表观测日影长度的变化,并由之确定冬至日,已知冬至日,一回归年长度的数值便不难算得。

其次,殷商历法是以新月为一月的开始,月有大月和小月,大月30日,小月29日。起初仅以大、小月相间安排历日,这表明人们以为一朔望月长度等于29.5日。后来,更有连大月的出现,即在若干个大、小月相间的月份后,安排两个连续的大月,这证明人们已经知道,一朔望月的长度应略大于29.5日,这是对朔望月长度测算的一次重大进步,虽然此时对连大月的安置尚无一定的规则。

再次,殷商时期已明确使用干支纪日法,建立起了逐日无间断的日期记录的系列,从而提供了较准确地探求月、年等更长的时间单位的重要基础,同时也为历史年代学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干支纪日法顺序循环,几乎没有中断地连续使用到今天,成为世界上最长的纪日方法。

再其次,商代已将一天分为若干不同的时段,甲骨文中可见的时段专名有:明(旦)、大采、大食、中日、小食、小采、昏(暮)等,这是一种把白昼均分为六个时段的方法。有人认为,把一天分为百刻的制度,亦自此始。(4)

这些便是商代历法对于年、月、日、时刻安排的大体情况,西周历法与之大同小异。在金文中,亦有不少十三月的记载,并以“胐”(新月)为一月的开始,均为明证。但《诗·小雅·十月之交》有:“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的记载,据研究,这当指公元前735年11月30日发生的一次食分很大的日偏食,(5)这是我国典籍中关于朔日的最早记述。由此看来,大约在西周后期已有以朔代替胐为月首的尝试。由于朔并无具体的天象与之对应,它必须在测知比较准确的朔望月长度后,以推算的方法求得,所以朔的概念的建立和应用,乃是历法史上的一大进步。

此外,金文中经常出现初吉、既生霸、既望和既死霸四种名称,对此,古今众说纷纭。一为定点月相说,认为它们分别代表每月特定的某一天或某二、三天,近二千年来人们多宗此说。一为四分月相说,认为西周时是将一个月均分为四份,每份约为七天,初吉等依次为各份的专有名称,此说起于近代王国维,一度广为史学界接受。本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后,新说又起,现在有一种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初吉系指初干吉日,即每月上旬的吉日;既生霸和既死霸分别指每月的上半月和下半月;既望则指满月或其后的一、二天。(6)这些解释孰是孰非有待进一步论证。

三、对天象的观测与记录

从远古时期开始,人们就已经注意对天象特别是奇异天象的观测。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我们看到了古人对有关天象的真切记录,这些记录往往是与预卜人事凶吉等占卜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它们涉及日月食、日珥、新星等异常天象。

“贞,日有食”;“癸酉贞日夕又食,唯若。癸酉贞日夕又食,匪若”等,这是关于日食的记录。“六日□午夕,月有食”;“庚申,月有食”;“旬壬申夕,月有食”等,这是关于月食的记录。它们都是发生在公元前十三世纪以前的交食现象的记述。

“乙卯允明,三舀食日,大星”,这是指在一次日全食时,人们不但看到了明亮的星星,还看到了在黑暗的太阳边缘上有三条火焰升腾而起,当是关于日珥现象的记录。

“辛未有新星”;“七日己巳夕,□有新大星并火”。这是关于新星的记录。

此外,有人认为在甲骨文中还有太阳黑子、彗星等的记事,这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证认。

总之,甲骨文中已经有相当丰富的天象记录,说明我国古代重视天象的观测与记录的传统,至迟在殷商时期就已经形成,这对后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体系的奠基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这时生产力得到很大的发展,促使包括科学技术在内的古代文化得到长足的进步。就天文历法而言,前进的步伐亦明晰可见,这主要表现在对天文现象的观测与描述由定性向定量的转变,阴阳历的定型,和关于宇宙的理论的涌现等等,这些都为我国古代特有的天文历法体系奠定了基础。随着周室衰微和诸侯蜂起,打破了由周王朝少数天文学家垄断天文历法的局面。各诸侯国由于发展农业生产以及政治上的需要,都极其重视天文历法的研究,这给流散四方的畴人子弟以施展才能的良好机会。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天文学家,“鲁有梓慎(活动于公元前550年前后),晋有卜偃(活动于公元前650年前后),郑有裨灶(活动于公元前500年左右),宋有子韦(活动于公元前480年左右),齐有甘德,楚有唐昧,赵有尹皋,魏有石申夫(亦名石申,后四人皆活动于公元前四世纪),皆掌著天文,各论图验”。(7)他们或者前后相继,或者同时并立,在天文历法界内形成了各树一帜、百家争鸣的局面,更促进了天文历法的发展。

一、天文观测的定量化与系统化

1.二十八宿系统的形成和距度的测定

二十八宿是沿天球黄、赤道带,将其临近天区划分成28个区域的恒星区划系统,其名称依次为: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璧,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1978年,湖北随县发掘的战国早期曾侯乙墓中,出土有一只漆箱盖,上面绘有二十八宿的全部名称,这是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二十八宿恒星系统的完整记载。究其实,二十八宿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形成的年代还要早些,当不迟于春秋时期。据研究,约于公元前六世纪,人们已经对二十八宿各标准星之间的赤道度距(称二十八宿距度)进行过测量,(8)其数值留存在唐代的《开元占经》一书中。二十八宿系统的建立,为日、月、五星以及若干天象发生位置的确定,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和定量化的背景依据,是为这一时期天文观测定量化和系统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2.恒星区划命名的系统化与《石氏星经》

将天上的恒星按一定的方法进行区划和命名的工作,在战国时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其中尤以石申和甘德的工作最为显著,他们对恒星的区划都自成系统。据《开元占经》记载,包括二十八宿在内,属于石申区划的星官有120个,计星815颗,属于甘德区划的星官有146个,计星687颗。他们的工作为我国古代传统星官的区划和命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石申还定出了120个星官的标准星具体坐标值,这样各星官的位置和该星官中非标准星的位置都相对准确地规定了。此中,最主要的是对121个标准星(北斗星座选取2个标准星)具体坐标值的测定,它们构成了一个完全数量化的成熟的星表,这就是著名的《石氏星经》。这一成果亦载于《开元占经》之中。对这121颗恒星坐标值的研究表明,许多恒星的坐标值确与石申所处时代的理论值相吻合,但另有一些却与东汉前期的理论值相一致,这说明《石氏星经》并不全是石申当年的测量结果,而是石申创始的天文学派在数百年间长期观测的总汇。即便如此,《石氏星经》亦不愧为世界上最早的星表之一,石申也无愧为恒星坐标测量工作的先驱。

3.五星观测的数量化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五大行星运动的观测与研究有了重要的进步,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对五星运动周期的测量。人们已经把行星的恒星周期(行星运行一周天所需的时间)和会合周期(行星两次晨见东方的时间间隔)区别开来。石申和甘德都指出木星的恒星周期为12年(应为11.86年),其实,这一认识的产生当不迟于春秋时期。石申还指出火星的恒星周期为1.9年(应为1.88年)。而甘德又测得木、金、水三星的会合期分别为400日(应为398.9日),587.25日(应为583.9日)和136日(应为115.9日)。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五星占》中,也载有木、土和金三星的会合周期,依次为395.44日、377日(应为378.1日)和584.8日,此当为战国末年的观测结果,与甘德当年所测的精度互有短长。

二是对五星动态的定量描述。石申和甘德已发现火星和金星的逆行现象,他们都曾形象地用“巳”字形来描述其运行的视轨迹。在《五星占》中则更具体地对木、土、金三星在一个会合周期内的动态作了定量描述,如把金星的动态分为:晨出东方—顺行—伏—夕出西方—顺行—伏—晨出东方六大阶段,每个阶段则定出所经时日与每日运行的速度,其中对两次顺行还定出二或三个不同的速率。这就是后世得到进一步发展的行星动态表的雏形。行星会合周期的测定和动态表的编制,已使得对行星位置的预报成为可能。

二十八宿距度的测定、《石氏星经》的出现,以及初始的行星动态度的编制等等,都证明春秋战国时期业已有相应的测量仪器的出现,有些研究者称之为“先秦浑仪”。(9)虽然我们还说不清这种浑仪的具体结构,但它应是汉代以后日益完备的浑仪的直接祖先,则是勿庸置疑的。

4.二十四节气的完备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家的一大创造。它曾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发展过程,起初大约仅有二至(冬至、夏至)和二分(春分、秋分),一直到战国时期才逐渐形成完备的二十四节气系统:由冬至起算,每经一年的1/24日交一个节气,其名称分别为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此中奇数统称为中气,偶数统称作节气。二十四节气分别标志着太阳在一周年运动中的24个大体固定的位置,是对太阳周年运动位置的一种特殊的描述形式,它们又能较好地反映一年中寒暑、雨旱、日照长短等变化的规律。所以,它们不但具有重要的天文意义,而且对于农业生产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二十四节气自战国时期得以完备之后,一直成为我国传统历法的重要内容之一,至今在广大农村仍有旺盛的生命力。

5.天象观测与记录的多样化和系统化

自春秋始,对于异常天象的观测与记录,呈现多样化的明显趋向,如彗星、流星雨、陨石等的明确记录均首见于此时。《春秋》庄公七年(前687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这是世界上关于天琴座流星雨的最早记载。僖公十六年(前644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这是最早的陨星记事;文公十四年(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这些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等等。

此外,对若干天象记录的系统化又是一大特征。如《春秋》一书中,就有37次日食记录,据考证,其中31次记录是准确可靠的,(10)说明这时人们对日食观测的重视并已使之制度化了。又如,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帛书中,绘有形态各异的29幅彗星图象,并赋予各不相同的名称,这显然是对大量彗星观测作系统的收集与归纳的结果。其中彗尾的形态或长或短,或宽或窄,或直或屈,彗尾的条数或多或少,彗头画成圆圈或圆点,有的圆圈中又画有一个圆圈或圆点,表明人们已经注意到彗头的结构层次,这些都说明战国时期人们对彗星观测已经达到了比较精细的程度。

二、古四分历法

东汉时期的四分历,故通称古四分历。该历的朔望月长度可由回归年长度和闰周推得:十九年七闰,即十九年有19×12+7=235个朔望月,有19×

取得如此明确的回归年和朔望月的长度值,在调整两者之间的关系时,也未曾寻得如此规整的闰周,于是在历日的安排中,往往出现多闰或失闰的现象。所以,古四分历的出现,标志着阴阳历完成了从不稳定的、带有某种随意性的形态向明确的、规整的形态的过渡。

在欧洲,古代希腊人默冬在公元前432年所发现的闰周,罗马人于公元前43年采用的儒略历所取的回归年长度,分别与古四分历相同,所以,古四分历的这三个基本数据在当时世界上是居于领先的地位的。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分别使用黄帝、颛顼、夏、殷、周、鲁六种历法,合称古六历。其实,它们都是四分历,即都采用上述三个基本天文数据,只是所规定的历法起算年份(历元)、每年开始的月份(岁首)和每日起始的时刻有所不同而已,历元不同是由于各家观测年代的先后与观测精度的差异造成的,而后二者则纯属人为的不同规定。

到战国时期,古四分历的内容日趋丰富。如它们都以为冬至时太阳位于牵牛初度,这说明对于太阳所处恒星间位置的推算,已是这时历法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二十八宿的测定结果亦已引入历法中,也当无疑问。此外,二十四节气以及五星位置的推算也已是历法的组成部分。

  • 涓浗鍙や唬澶╂枃鍒嗕粈涔.鍘嗘硶鍒嗕粈涔
    绛旓細涓浗鍙や唬澶╂枃瀛︾殑鏈涓昏缁勬垚閮ㄥ垎鏄巻娉,鎹竴鍙ヨ瘽璇,鍘嗘硶鏄腑鍥藉彜浠eぉ鏂囧鐨勬牳蹇冦備腑鍥藉彜浠e巻娉曚笉鍗曠函鏄叧浜庡巻鏃ュ埗搴︾殑瀹夋帓,瀹冭繕鍖呮嫭瀵瑰お闃炽佹湀浜拰鍦熴佹湪銆佺伀銆侀噾銆佹按浜斿ぇ琛屾槦鐨勮繍鍔ㄥ強浣嶇疆鐨勮绠;鎭掓槦浣嶇疆鐨勬祴绠;姣忔棩鍗堜腑鏃ュ奖闀垮害鍜屾樇澶滄椂闂撮暱鐭殑鎺ㄧ畻;鏃ユ湀浜ら鐨勯鎶ョ瓑绛夊箍娉涚殑璇鹃銆備粠鏌愮鎰忎箟涓婅,涓浗鍙や唬鍘嗘硶鐨...
  • 涓浗鍙や唬鐨勫ぉ鏂囧鍜鍘嗘硶鏄浠涔?
    绛旓細鍜屾槬绉嬫椂鏈熷ぉ鏂囧鐩歌仈绯荤殑鏄巻娉曪紝鍒版槬绉嬪悗鏈燂紝閲囩敤鐨勫巻娉曟槸涓骞翠负锛擄紪锛曟棩锛岋紤锛欏勾锛楅棸锛杩欑鍘嗘硶鍙彜鍥涘垎鍘銆傚彜鍥涘垎鍘嗘瘮鐪熸鐨勫勾闀垮害姣忓勾澶氾紤锛戝垎閽熴傛娲插彜缃楅┈浜哄湪鍏厓鍓嶏紨锛撳勾锛屽嵆姣斾腑鍥芥櫄锛曪紣锛愬勾鐨勬椂鍊欐墠鐭ラ亾閲囩敤鍙ゅ洓鍒嗗巻銆傜敱浜庡啘涓氱敓浜х殑闇瑕侊紝鍦ㄦ槬绉嬫垬鍥芥椂鏈燂紝杩橀愭褰㈡垚浜嗕簩鍗佸洓鑺傛皵鐨勫垝鍒...
  • 鍘嗘硶澶╂枃瀛鍚嶈瘝
    绛旓細鍘嗘硶鏄牴鎹ぉ璞¤寰嬭閲忔椂闂淬侀绀哄鑺傜殑娉曞垯锛屼腑鍥藉彜浠eぉ鏂囧鍙蹭笌鍘嗘硶鏀归潻绱у瘑鐩歌繛銆傛椂闂寸殑绮剧‘璁板綍瀵圭敓娲昏嚦鍏抽噸瑕侊紝鐜颁唬鏃ュ巻璇︾粏瑙勫畾姣忎竴澶╋紝鏄巻娉曞湪鐢熸椿涓洿瑙傜殑浣撶幇銆傚勾銆佹湀銆佹棩鏄巻娉曞熀鐭筹紝鐞嗚涓婂簲杩戜技澶╃劧鏃堕棿鍗曚綅鍥炲綊骞淬佹湐鏈涙湀銆佺湡澶槼鏃ワ紝浣嗗湪瀹炶返涓紝鐢变簬闈炴暣鏁板叧绯伙紝鍘嗘硶涓殑骞存湀闇鍖呭惈鏁存暟鏃ワ紝...
  • 鍙や唬澶╂枃鍘嗘硶鏂囧甯歌瘑
    绛旓細浣嗘槸涓浗澶╂枃瀛﹁繖濂椾綋绯讳篃鍒剁害浜嗕腑鍥藉ぉ鏂囧鐨勫彂灞曘傛瘮濡傛棩鏈堥,鏍规嵁绔嬫硶棰勬姤瀹冨簲璇ユ湁鍟,浣嗘槸娌℃湁鍙戠敓銆傚鏋滃湪瑗挎柟,鎭愭曟槸瑕佸鍘嗘硶杩涜淇浜嗐傚湪涓浗鍛,缇よ嚕鍚戠殗甯濆彥棣,鎭枩鐨囧笣鐨勫ぇ鎭╁ぇ寰锋劅鍔ㄤ簡涓婅媿(鍗充娇濮氬磭涔熷共杩囪繖鏍风殑浜)銆 3.涓浗鍙や唬澶╂枃鍒嗕粈涔.鍘嗘硶鍒嗕粈涔 涓浗鏄笘鐣屼笂澶╂枃瀛﹀彂杈炬渶鏃╃殑鍥藉涔嬩竴銆 鐢变簬鐢熶骇...
  • 澶╂枃鍘嗘硶鐭ヨ瘑
    绛旓細澶╂枃鍘嗘硶閫氬父鎸囦腑鍥藉彜鍘嗛噰鐢ㄩ槾闃冲悎鍘锛屽嵆浠ュお闃崇殑杩愬姩鍛ㄦ湡浣滀负骞达紝浠ユ湀浜渾缂哄懆鏈熶綔涓烘湀锛屼互闂版湀鏉ュ崗璋冨勾鍜屾湀鐨勫叧绯汇備互涓嬫槸鐢辨垜鏁寸悊鍏充簬澶╂枃鍘嗘硶鐭ヨ瘑鐨勫唴瀹癸紝甯屾湜澶у鍠滄!澶╂枃鍘嗘硶鐭ヨ瘑 1銆佸叕鍘:鍗虫牸閲屽巻銆 鍥犱负瀹冪殑鍩虹鏄お闃充腑蹇冭繛缁袱娆$粡杩囨槬鍒嗙偣鎵闇鐨勬椂闂——鍥炲綊骞, 鏁呭張绉伴槼鍘嗐...
  • 鍙や唬澶╂枃鍘嗘硶鏄浠涔?(濡:鍒濋槼,鍥涙椂)
    绛旓細鍙や唬鐨勫巻娉曡捣婧愪簬鍟嗕唬浠ュ墠锛岀粡杩囬愭鏀硅繘锛屽埌浜嗘竻浠e凡缁忚揪鍒颁簡瀹屽杽鐨勫湴姝ャ傚巻娉曚笌澶╂枃鏈夊瘑鍒囧叧绯伙紝鍥犳锛屽湪浠嬬粛鍙や唬鍘嗘硶鐨勫悓鏃讹紝涔熶細娑夊強涓浜涓浗鍙や唬澶╂枃瀛鐨勫父璇嗐備竴銆佸勾銆佸瞾 骞村拰宀佹槸涓や釜涓嶅悓鐨勬蹇点傚崄浜屼釜鏈堟瀯鎴愪竴骞达紝闂板勾鏈夊崄涓変釜鏈堛傚钩骞存湁354鏃ワ紝闂板勾鏈383鏃ャ傚お闃充竴鍛ㄥぉ涓轰竴宀侊紝鍗冲湴鐞冨叕杞殑...
  • 鍙や唬澶╂枃鍘嗘硶鏄浠涔?(濡:鍒濋槼,鍥涙椂)
    绛旓細鍏瓑鍒嗕负鍏妭(鍒嗚嚦鍚棴),浜屽崄鍥涚瓑鍒嗕负鑺傛皵銆佷腑姘,涓冨崄浜岀瓑鍒嗕负鍊欍 鍙や汉鍑粈楹艰瀹氳妭姘斿憿?鍑澶╂枃銆傚叿浣撶殑鍔炴硶鏄:鏄兼祴鏃ュ奖,澶滆冧腑鏄熴 鍙や汉鐢ㄥ湡鍦祴鏃ュ奖銆傚鑷虫棩褰变竴灏轰簲瀵,褰辨渶鐭;鍐嚦鏃ュ奖涓涓堜笁灏,褰辨渶闀裤傚叾棣鑺傛皵鐢辨绫绘帹銆傝瑙併婂緦姹変功.鍘嗘硶銆嬨 鎵璋撳鑰冧腑鏄,鏄瀵熷垵鏄忔椂鍒荤殑涓ぉ鏄熷骇銆傜櫧澶╄鏃ヤ笉...
  • 鍙や唬澶╂枃鍘嗘硶鐩綍
    绛旓細鍚屾椂锛屾亽鏄熴佹棩鏈堥銆侀粦瀛愩佹祦鏄熼洦绛夌幇璞$殑鐮旂┒锛屼互鍙婂褰楁槦銆佸彉鏄熴佹柊鏄熶笌瓒呮柊鏄熺殑鎺㈢储锛屼赴瀵屼簡澶╂枃瀛︾殑鐭ヨ瘑浣撶郴銆傚湪鍗犲崪鏂囧寲涓紝澶╂枃鍒嗛噹鍗犮佹棩鍗犳湀鍗犮佽鏄熷崰绛夛紝灞曠ず浜鍙や唬澶╂枃涓庝汉鏂囩敓娲荤殑绱у瘑鑱旂郴锛岃岄槾闃充簩姘斻佷簲琛岀悊璁哄垯铻嶅叆浜澶╂枃鍘嗘硶鐨勫摬瀛︽濊冦傝繖浜涚悊璁虹殑绉疮锛屽瀹氫簡鐜颁唬澶╂枃瀛︾殑娣卞帤鍩虹銆
  • 涓浗鍒惰澶╂枃鍘嗘硶瀵瑰悗涓栨湁浣曟剰涔?
    绛旓細1.鍘嗘硶锛屾槸鏍规嵁澶╄薄鍙樺寲鐨勮嚜鐒惰寰嬶紝璁¢噺杈冮暱鐨勬椂闂撮棿闅旓紝鍒ゆ柇姘斿欑殑鍙樺寲锛岄绀哄鑺傛潵涓寸殑娉曞垯銆備緷鍘嗗瞾銆佸巻骞淬佸巻鏈堬紝鍒嗕负鏄熻景鍘嗐佸お闃冲巻銆佸お闃村巻銆侀槾闃冲悎鍘嗐傛讳綋鍘嗘硶鍒鍥涚锛氶槾鍘嗭紙鏈堜寒鍘嗭級銆侀槼鍘嗭紙澶槼鍘嗭級銆佹槦杈板巻锛堝寳鏂楀巻锛夈侀槾闃冲悎鍘嗐備互鏈旀湜鏈堜负鍩烘湰鍗曚綅鐨勫巻娉曟槸闃村巻锛屼互澶槼骞翠负鍩烘湰鍗曚綅鐨勫巻娉...
  • 涓浗鍙や唬澶╂枃鍘嗘硶涓庣幇浠eぉ鏂囧巻娉曠浉姣,涓よ呬箣闂村埌搴曟湁浣曞樊鍒?
    绛旓細涓浗鍙や唬澶╂枃鍘嗘硶鏄牴鎹彜澶╂枃瀛︺佸彜浠f暟瀛︾瓑鍙ょ瀛﹀鎭掓槦澶╄薄鐨勮娴嬶紝浠庤屾荤粨鍑鸿寰嬪苟搴旂敤鍒扮敓浜х敓娲讳笂鐨勪竴绉嶅巻娉曘傚彜浠eぉ鏂囧巻娉曚笉浠呭寘鎷鏄熻薄鐨勮娴嬶紝杩樻湁澶╂枃涓庡崰鏄燂紝闃撮槼浜旇銆備腑鍥藉彜浠eぉ鏂囧巻娉曡繕瀵瑰お闃虫湀浜殑杩愬姩杩涜浜嗙爺绌讹紝浠庤屾荤粨鍑轰簡闃村巻闃冲巻绛夊勾鍘嗭紝浠ュ強鏃ヨ杩癸紝涔熷氨鏄垜浠钩甯歌鐨勯粍閬撱備笉浠呭姝...
  • 扩展阅读:中国天文学家排名前十 ... 简述中国古代的历法 ... 中国古代历法一览表 ...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书籍 ... 古代天文历法思维导图 ... 古代天文学家一览表 ... 中国在天文方面的成就 ... 最早的天文历法 ... 天文历法基本知识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