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纂写一篇关于未成年人犯罪方面的论文,请高手指点? 金华电大,写未成年犯罪论文,为什么会不合格呢

\u6211\u5728\u5199\u4e00\u7bc7\u5173\u4e8e\u672a\u6210\u5e74\u72af\u7f6a\u7684\u8bba\u6587\uff0c\u8c01\u6709\u76f8\u5173\u8d44\u6599\uff0c\u6216\u8005\u5efa\u8bae\u4ec0\u4e48\u7684\u53ef\u4ee5\u5e2e\u52a9\u561b \u8dea\u6c42\u554a \u6073\u8bf7\u5404\u4f4d\u5e2e\u5e2e\u6211\uff01\uff01\uff01

\u60a8\u627e\u8d44\u6599\u53ef\u4ee5\u5230seek68\u6570\u5b57\u56fe\u4e66\u9986\uff0c\u4e2d\u82f1\u6587\u8d44\u6599\u90fd\u6709

\u662f\u4f60\u5199\u7684\uff0c\u8fd8\u662f\u7f51\u4e0a\u7684\uff0c\u5b66\u6821\u6709\u67e5\u91cd\u5427\uff0c\u6240\u4ee5\u6ca1\u8fc7\u3002

摘要] 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程度最高的问题之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和特点.制约和决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本文试结合心理学、社会学的有关知识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 原因分析 心理学分析 社会学分析

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2001年“四五”普法启动时,中央电视台和司法部在网上做过一个调查,以了解社会对一些法律问题的关注情况。后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所列出的10个法律问题中最为人们所关心的就是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从这项调查看,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程度最高的问题之一。[1]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和特点
(一)从犯罪主体来说,未成年人犯罪日益向低龄化方向发展。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不良文化影响等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比20世纪70年代提前了2至3岁。近年来,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杀人、强奸、抢劫等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日益增多。[2]
(二)从犯罪手段来说未成年人罪犯作案的手段呈现凶残化和智能化。所谓凶残化是指未成年人在作案时,不计后果、残无人道,在犯罪过程中,对被害人没有丝毫同情怜悯之心,有的残害被害人肢体,有的为消灭证据而灭口。所谓智能化,一是指未成年人在犯罪中使用的工具越来越先进。例如在通讯工具上使用手机、对讲机等,在代步工具上使用摩托车甚至小轿车。二是实施高科技犯罪未成年人越来越多的采用一些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进行犯罪,例如网络犯罪等。三是未成年人反侦察能力不断增强,实施犯罪之前精心部署,作案后伪造现场,毁灭、转移证据。
(三)从犯罪类型来说,暴力犯罪、财产犯罪和性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并且暴力犯罪日益突出,不断向着严重化达到方向发展。根据公安部相关统计数字,1997年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类型比例如下:抢劫占46.3%;抢夺占23%;盗窃占6.6%;强奸占4.8%。[3]
(四)从犯罪的组织形式来说,团伙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目前,未成年人犯罪中已有70%是团伙犯罪。[4] 由于未成年人缺乏足够的体力、智力、胆量和经验,单独作案往往难以成功,结成团伙可以互相壮胆,减少作案阻力,使犯罪易于得逞。当前,有的未成年人犯罪团伙拥有严密的组织系统、作案纪律和防侦破措施,已经形成黑社会组织的雏形。这种团伙如果被不法人员掌握和控制或随着团伙骨干成员年龄的增长,将会演化为带有黑社会性质的有组织的专业化犯罪集团,对社会危害性具有倍乘效应。
二、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分析
任何现象的产生和存在都有其特定的原因和条件。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未成年人犯罪也不例外。制约和决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因此为了探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必要运用多种学科作为工具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下面是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进行的分析。
(一)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心理学分析
一切犯罪行为都是在一定的心理支配下进行的。未成年人虽然心理尚未成熟,但他们的犯罪行为也是受心理支配的。为什么未成年人犯罪具有显著区别于成年人犯罪的特点?这是与作为犯罪主体的未成年人在这一特定年龄阶段下所固有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分不开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未成年时期的年龄特点所形成的矛盾也是贯穿未成年人成长的全过程的,虽然这些矛盾与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产生并无必然的联系,但是如果这些矛盾得不到合理的解决,很可能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动因。
1.未成年人身心矛盾
(1)精力过剩与调节能力低的矛盾
未成年人生理机能迅速发育,使他们的活动量增大,日常学习生活之余仍有大量过剩的精力和体力,但是由于他们心理水平的提高相对缓慢,缺乏足够的调节和控制过剩精力的能力。因此,过剩的精力常常用之不当,在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下,往往将过剩的精力用于抢劫、强奸等暴力性的犯罪活动中。
(2)兴奋性高和控制力低的矛盾
由于未成年人腺体的发育,内分泌非常旺盛,大脑常常处于兴奋的状态,导致他们的情绪兴奋性高容易冲动,但是由于他们的大脑皮质尚未成熟,自我控制能力欠缺,容易出现冲动性和情景性犯罪。
(3)性机能发育成熟和道德观念缺乏的矛盾
未成年时期,性机能逐渐发育成熟,从而产生强烈的性意识,有接触异性的需求,有了性的欲望和冲动。然而,他们又缺乏组建家庭和负担家庭的法律道德责任和经济能力,从而产生了生物性和社会性的矛盾。如果,这一时期的未成年人不能正确处理好这对矛盾,那么就不可能正确对待两性关系,就有可能放纵自己,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控制,从而强化这对矛盾,导致性方面的违法犯罪。例如,有的未成年人在色情、淫秽制品的刺激下,为了发泄生理冲动,不惜实施强奸、轮奸等性犯罪;或者为了嫖娼而不惜实施抢劫、盗窃、诈骗等财产性犯罪。
2.未成年人个性心理结构内部的矛盾
(1)孤独感和强烈的交往需要的矛盾
现在,未成年人的生理成熟年龄普遍提前, 生理上的突飞猛进,尤其是性器官的发育成熟,使他们的性意识、性冲动,性体验等接踵而至,这给他们带来了种种困惑或疑虑,产生各种神秘不安的复杂心理。与此同时,他们的心理成熟却明显滞后。他们没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来为因生理成熟产生的种种困惑解难释疑,无法合理地为自己减轻心理的重负。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成人感逐渐增强,对于内心的困惑和疑虑不愿轻易向他们吐露,于是表现出明显的心理闭锁。未成年人处于这种自我封闭之中在心理上与成年人产生隔阂,不愿相互交流思想、感情,因而产生孤独感。但是这种孤独感并不是他们所希望的,他们渴望被人理解,希望与人交往,希望在人际交往中有一定的地位,希望能在同龄人中出类拨萃,以维护自尊。因而人际交往的需要较为强烈,这种在心理上既感到孤独,又渴望交往的矛盾,可能使青少年陷于苦恼的境地。他们不愿与父母老师沟通,却希望与同龄伙伴拉帮结伙,有的甚至离家出走,出外寻找“友谊”。由于他们的社会阅历少,认知狭窄、片面,分不清是非美丑,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容易被人引诱,上当受骗,稀里糊涂地就加入犯罪团伙,不知不觉地就走上犯罪道路。
(2)好奇心强和辨别是非能力低的矛盾
未成年人对一切感到新奇,对自己不了解的现象,不理解的问题都表现出十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由于他们社会经验不足,认识能力尚未发展成熟,对许多社会现象和科学的准则还没有自己定型的见解和观点,容易受暗示而模仿,自觉不自觉地受一些不良因素地影响,看问题时以偏概全、固执己见,自己认为正确符合自己兴趣爱好的知识就不加考虑的片面接受,以致受到不良的社会风气和一些宣扬暴力、色情的不良亚文化的影响而走上犯罪道路。
(3)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
随着成人感的产生和增强,未成年人对自己估计过高强烈要求独立自主,想从心理上改变过去依赖成年人和受人监护的状态,即取得与成年人相同的地位,离开父母的管束,完全独立。但是,由于他们没有经济来源,且社会生活经验欠缺,不能适应错综复杂的社会,因此未成年人在生活上还要依赖于父母,在社会上还要依赖成年人。这种在心理上想独立,而实际生活中又不得不依赖父母的矛盾可能激发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冲突,加大代沟的裂痕。在现实社会中,有的因对父母的严格管束十分不满而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和报复心理,进而实施家庭暴力,甚至出现了弑亲现象。
(4)强烈的情绪冲动和理智控制较弱的矛盾
未成年时期,情绪的兴奋性高,情绪的波动性大,具有极大的冲动性,既表现为热情活泼,又易急躁,激动,好感情用事。有时,当个人需要受到限制而不能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挫折感,进而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这时理智的控制能力却显得无能为力,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不计后果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向有关当事人或无辜群众实施攻击行为,进行报复。
(5)自我意识的矛盾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已经形成的心理特点和正在发生进行的全部心理活动的认识,以及自己与外界事物相互联系的认识。未成年人由于独立性意向的发展,开始将对外界及外界事物与自己的关系的关注转变为对自己心理活动的关注。这样自己既是观察者,同时又是被自己观察的被观察者,自我意识被分成两个处于不同地位的部分:前者为理想的自我;后者为现实的自我。一般来说,现实的自我总是落后于理想的自我这样一来,二者的不一致便产生了自我意识的矛盾.未成年人自我意识的矛盾通常表现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过高的自我评价,另一种则是过低的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的自我评价往往导致个体自我意识确立过程中的过分自负或过分自卑这两大心理缺陷。
①过低的自我评价。处于这种意识状态的未成年人,在把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进行比较时,对理想的自我期望较高,又无法达到,对现实的自我不满意,又无法改进。他们在心理上的一个特征就是自我排斥。由于在成长过程中,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的距离过大所导致的自我矛盾冲突,他们往往会产生否定自己、拒绝接纳自我的心理倾向。这类未成年人往往降低人的社会需求水平,对自我过分怀疑,压抑自我的积极性,并可能引发严重的挫折感和内心冲突。他们的心理体验常伴随较多的自卑感、盲目性、自信心丧失和情绪消沉、意志薄弱、孤僻、抑郁等现象,尤其是面对新的环境、挫折和重大生活事件时,常常会产生过激行为,酿成悲剧。近几年来发生的未成年人暴力事件中相当一部分就是由此类心理问题所导致的。
②过高的自我评价。这是一种与过低的自我评价相对立的自我意识状态。在这种自我概念的支配下,个体往往扩大现实的自我,形成错误的不切实际的理想的自我,并认为理想的自我可以轻易实现。这种类型的未成年人往往盲目乐观,以我为中心、自以为是,不易被周围环境和他人所接受与认可,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和不满。因此极易遭受失败和内心冲突,产生严重的挫折感,导致苦闷、自卑、自我放弃。有时会引发过激行为和反社会行为。
(二)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社会学分析
未成年时期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人生阶段。因此,未成年人的身心特征本身并不是决定犯罪发生的必然原因。但是,由于这一特定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性、不稳定性,使得他们极易在社会化过程中接受错误、消极的影响,进而产生形成犯罪心理、实施犯罪行为的可能性。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的形成要经历一个不完全社会化或者错误社会化的过程,这是一个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未成年人的社会化主要是在家庭、学校等直接生活的微观社会环境中实现的。
1.家庭的不良影响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未成年人一生中经历的第一个场所,是他们社会化过程的起点。在未成年人社会化过程中,家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不良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不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原发性的影响。
(1)家庭结构有缺陷
家庭的残缺,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催化剂”。夫妻关系是家庭存在的基础,当夫妻双方感情破裂,或者因为离婚、死亡、服刑以及其他原因失去了夫妻中的一方或双方时,致使家庭结构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在这种家庭中,尤其是失去丈夫的家庭,家庭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教育子女的责任就落到了妻子一方,再加上家务劳动的压力、时间、精力等的限制,疏于管理和教育,极易导致未成年人放任自流,误入歧途。另外,由于家庭结构不完整,导致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交流失衡,人际关系冷漠,未成年人很容易形成孤僻、冷漠、自卑等不良性格特点和反叛心理。他们在家里得不到爱和精神生活的满足,往往会向外寻求精神支持和寄托。这样,由于他们心理尚未成熟,社会经验不足,在不良环境的影响和坏人的教唆、引诱下,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2)家庭教养方式不当
家庭的教养方式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一些家长没有遵循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造成教养方式不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很直接的、很重要的原因。据广东省少管所反映,在该所服刑的少年犯中有80%和家庭教养方式不当有关。[5]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娇宠、溺爱
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率在逐年升高,就是因为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往往对子女采取的是一种百依百顺、即使子女犯了错误也对其包庇的态度,使孩子从小养成了自私任性、好逸恶劳、骄横霸道、自我中心的不良性格和行为习惯。这种未成年人进入社会后,当他们的个人利益和需要不能在正常的范围内得到满足时,很可能不顾社会道德、法律规范,从而发生违法犯罪行为。
②简单粗暴
与溺爱正相反,有些家长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些家长发现孩子犯了错误后,无视子女正常的自尊和独立的人格,对他们动辄打骂。一方面,家长的举动给子女提供了学习模仿的榜样,很容易使他们形成残忍、粗暴、好斗的性格,形成把暴力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的观念。另一方面,引发、强化了子女的逆反心理,造成子女和父母感情破裂,形成情绪对立、互不信任的局面。他们在心理上视父母为敌,离家出走,流落到社会去找小兄弟取得“同情”、“温暖”,有的在别有用心的教唆犯的引诱、威胁下,堕落成罪犯。
③放任自流
父母放弃了教育子女的责任,对子女的一切行为举止采取不加干涉的态度,放任自流。在这种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极易形成冷酷的、自傲、自狂、目空一切、自以为事、玩世不恭的不良性格。他们在父母的放任下过早的走向社会,由于缺乏父母的指导和监督,并且自身认知水平不高,缺乏正确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在社会上各种不良因素的诱导和影响下,很容易形成犯罪心理,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④期望过高
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倾注了全部的爱,同时也对子女的学习成绩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子女尽最大的努力也难以达到,这时孩子就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甚至焦虑不安,产生了逃避和逆反心理。当这些压力超过了他们的承受能力时,在逃避和逆反心理的支配下很可能会离家出走,以至误入歧途;有的甚至做出弑亲等过激行为。
⑤缺乏情感沟通
有的父母整天忙于工作或生意或只注重对子女的物质需求的满足,而忽视了与子女的主动沟通,再加上未成年人心理上闭锁性,造成子女和父母缺少情感沟通,子女心理上的迷惘和疑惑得不到父母的及时指点,内心的欲望和需求得不到满足,现实的心理无以宣泄,心理上得不到慰藉,久而久之,心理问题积重难返,进而形成抑郁、敏感多疑、易怒、冷漠、孤僻、缺乏责任感和同情心等心理障碍和人格缺陷,由于他们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在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下,很容易实施暴力犯罪。
(3)父母行为不良
家庭中的社会化很多都是在无形中进行的,父母的言谈举止、态度等对未成年人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未成年人好奇心强,可塑性大,善于模仿,但其分辨是非、控制自己意志的能力较弱。所以父母有赌博、酗酒、盗窃、卖淫、嫖娼等不良行为,都会给子女以暗示的影响,并使他们模仿大人的不良行为行事,在其心灵中孕育下违法犯罪的种子。
(4)家庭气氛不和睦
“家庭气氛可以成为未成年人违法和犯罪的直接原因,和睦、不和睦或冲突的家庭气氛,与违法行为率关系甚大。不和睦的家庭比和睦的家庭,其子女违法行为者明显增多。”[6]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夫妻之间经常充斥着吵骂、指责、揭短、厮打,弥漫着一种冲突或不和谐的气氛,会给子女带来极大的挫折感和不安全感,长此下去会造成性格内向、孤僻自卑等人格障碍。有些子女为逃避这种不和睦的家庭气氛,极易离家出走,流落街头,一旦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就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5)家庭过于贫困
由于父母的工作压力较大或者父母双方都下岗,家庭条件过于贫困,容易使孩子在同龄人中产生自卑感,很容易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和敌视社会的心理,为了满足自己从家庭中无法得到的物质欲望,往往铤而走险。家庭居住的环境和周边条件不良,周边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治安管理、文明程度等都是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孩子容易受周围不良青年的影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学校教育的缺失
学校也是未成年人社会化的重要场所。良好的学校教育,可以对家庭教育的不良影响起到弥补和矫正的作用,帮助未成年人抵制和消除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但是,学校教育还存在某些不尽如人意的缺陷和失误,不利于未成年人的社会化,对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1)忽视思想品德教育
由于在教育观念上片面强调智育的重要性,学校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有这方面的教育也往往是方法简单、陈旧或是流于形式,而且内容空洞、脱离实际,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再加上在教师队伍中,确实有一些素质差,职业道德低下的人。一种是课堂上可以讲些大道理、道貌岸然,一离开课堂却完全是另一个样子。这样就更加削弱了教育的权威性,甚至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这样就很容易使成长中的未成年人排斥主流文化,而对不良亚文化产生认同,进而在不良亚文化的吸引和感召下,形成不良亚文化群体与主流文化相对抗,经过相互感染和认同,最后堕落为未成年人犯罪团伙。再一类是在一些学校中,成绩好的是好学生,成绩差的就是坏学生,并以此为依据,人为的把学生分成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使得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挫伤,失去了进取心和自信心,造成了一些学生的厌学、辍学,流失到社会上形成不良群体,无所事事,在坏人的教唆下,很容易堕落为犯罪团伙,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另外,未成年人在心理发育和人格形成的过程中,缺乏应有的道德引导和培养,很不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对社会上的各种消极因素的“免疫力”极低,在外界诱因的作用下,极易产生犯罪心理,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2)法制教育效果不佳
目前,学校法制教育落后,效果不佳,造成学生法制观念淡薄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法制教育课老师基本上是非法律专业毕业生,而且多数由政治老师兼任,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出现解释法律知识准确程度不高的问题,上课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让学生死记硬背。另外,法制教育也只是停留在法律知识的传授上,不能使学生形成与法律规范的要求相适应的价值观,不能使法律规范的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需要和行为,不能使学生用法律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守法的行为习惯,没有收到预防犯罪的效果,反而让一部分学生由于了解法律规定而钻法律的空子,心怀侥幸,而走上犯罪道路。
(3)青春期性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滞后
目前,学校的青春期性教育基本上仍是空白。而未成年人的青春期基本上都是在学校期间度过的,未成年人进入青春期后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开始对性有所感知,性意识处于从萌芽到日渐明确和成熟的阶段,他们对性的理解具有模糊性,但是由于获得正确性知识和性教育的渠道不畅通,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指导,使得他们在性知识上表现为愚昧无知,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把探索的目光投向了色情网站及淫秽音像制品等。由于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成熟不同步,以及道德法制观念的淡薄,在外界的刺激下,加上他们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往往会出现越轨行为。
未成年时期面临着心理矛盾冲突的急剧发展和紧张繁重的学习负担及家长望子成龙所造成的巨大压力,这使得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产生了各种心理困惑、心理失衡甚至心理疾病。但是,由于目前的学校教育中,忽视心理健康教育 ,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只是将心理教育的内容纳入思想品德教育中,这使得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答和引导而更加严重。当他们不能承受时,很可能走向极端,通过暴力等方式宣泄出来,造成暴力、强奸等犯罪。
3.同龄群体不良交往的影响
马克思说过:“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7] 同龄人的相互交往在未成年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极少数未成年人之所以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并恶性发展,是与其未成年同龄群体的不良交往息息相关的。团伙犯罪一直在未成年人犯罪中占有很高的比例。不良交往往往是未成年人走上团伙犯罪道路的起点。一些被家庭和学校排斥和抛弃的不良少年,在不良亚文化的吸引和感召下,由于相同的感受聚集起来,通过不健康的娱乐、游荡、交谈等方式形成不良交往的亚文化群体。法国犯罪学家塔尔德(Gabriel Tarade)在其专著《模仿规律》(Laws of Imitation)中指出:“模仿的程度,和人与人的距离成正比。关系密切的人,越彼此模仿,即发生模仿的可能性和模仿的强度越大。”[8]他们通过密切的接触、相互观察和模仿,使得原有的错误的社会意识、不良的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得到强化。美国“犯罪学之父”萨瑟兰(Sutherlabd)认为:“犯罪是在交往过程中,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习得的。对犯罪行为学习的主要部分发生在亲密的群体中。这种群体的主要成员是犯罪人所熟悉的伙伴、朋友等。犯罪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两项内容:一是犯罪的技术;二是犯罪动机、驱动力、合理化和态度等特定方向。”[9]这样,他们经过犯罪的学习,初步具备了实施犯罪的条件,通过违法尝试,加速下滑,沦落为犯罪团伙。未成年人犯罪团伙,以其独特的行为方式,如暴力、抢劫等与社会对抗,社会危害性极大。
4.文化市场的失控
由于文化市场的失控,不良文化泛滥已经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直接诱因。各种充斥着暴力、色情淫秽内容的音像制品及网络游戏等等未成年人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腐蚀作用。美国学者班杜拉(Bandura)认为:“电影、电视常常生动地描绘暴力的画面,并且剧中的暴力被说成一种可以接受的行为,它甚至反映了一种英雄气概,那些娴于暴力的英雄从未因此而受到法律或社会的制裁。由此,人们将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暴力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用于处理日常事务或人际关系。”[10]未成年人处于求知和学习的人生阶段,其主要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的习得方式就是模仿。这样,媒体上大量的暴力渲染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耳濡目染,久而久之,一部分未成年人在性格上表现出极强的攻击性,并且残忍、好斗。遇事,头脑简单,很容易把暴力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导致暴力犯罪。另外,一部分影视、纪实作品为吸引观众,对黑社会性质、恶势力团伙犯罪信息进行大量报道,对犯罪动机、作案过程进行过分详细的描述。这给一些善于模仿的有劣迹的未成年人提供了模仿、学习的条件,他们不仅学会了作案手段,还学会了反侦察,反审讯的伎俩,成为了犯罪的“高手”、“专家”。未成年人性器官开始发育、性机能逐步成熟,生理结构的明显变化引发了心理上的变化,好奇心增强,对自身的生理变化有着强烈的神秘感和好奇心 ,特别是对于与生理变化有关的信息有着更加浓厚的兴趣。媒体中的色情内容,正切合了未成年人的这些特征,满足了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需要。一些未成年人,由于自我控制能力差,抵挡不住诱惑,抑制不住生理和心理躁动,便产生尝试的念头,很可能诱发强奸等性犯罪的发生。
另外,沉溺于上网也是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原因。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北京海淀检察院近期对海淀看守所在押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调查发现:73名有上网经历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中,39人承认自己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因上网引起或与上网有关,占53.4%。[11] 网络中通过互发电子邮件或聊天、在线游戏等手段进行交往,可以向对方隐瞒真实身份、年龄甚至性别等特征。由于网络本身的这种隐蔽性,上网便成了很多处于心理闭锁期的未成年人缓解内心紧张、释放内心积郁的理想选择。网络游戏、网络聊天过程中,虚拟的人物可以不受法律和道德的规范,未成年人的心理随意性被无限放大。在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矛盾时他们往往难以协调,这种状况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的纠正和引导,就有可能导致未成年人为了满足自我需要而不择手段地侵犯他人的利益。有些未成年人长期痴迷于网络,由于他们没有经济来源,为了支付高昂的上网费用,很可能实施抢劫、盗窃等财产性犯罪。

注释:
[1]:中央政法委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领导小组,《预防闲散未成年人犯罪研究报告》(R),中国档案出版社,北京,2002年出版,第6页。
[2]:王秉中主编,《罪犯教育学》(M),群众出版社,北京,2003年出版,第218页。
[3]:王大伟, 《中小学生被害人研究——带犯罪发展论》(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北京,2004年版,第128页。
[4]:同[1],第5页。
[5]:http://www.oy.net.cn/doc/view/24/8648.html
[6]:(日)森武夫,《犯罪心理学》(M),知识出版社,北京,1982年出版,第85页。
[7]:《马克思恩格思全集》,第3卷,第515页。
[8]:周国平,《犯罪学新论》(M),厦门大学出版社,厦门,2004年出版,第110页。
[9]:杨焕宁,《犯罪发生机理研究》(M),法律出版社,北京,2001年出版,第63 页。
[10]:张小虎,《转型期中国社会犯罪探析》(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2002年出版,第105页。
[11]:http://www.jcrb.com/zyw/n310/ca274605.htm

  • 鎯崇簜鍐欎竴绡囧叧浜庢湭鎴愬勾浜虹姱缃柟闈鐨勮鏂,璇烽珮鎵嬫寚鐐?
    绛旓細鎽樿] 鍦ㄦ垜鍥,鏈垚骞翠汉鐘姜閫氬父鏄寚宸叉弧14鍛ㄥ瞾涓嶆弧18鍛ㄥ瞾鐨勬湭鎴愬勾浜哄疄鏂界殑鍒戞硶鍜鏈夊叧鍒戜簨娉曞緥鎵瑙勫畾鐨勭姱缃涓恒傛湭鎴愬勾浜虹姱缃棶棰樺凡缁忔垚涓虹ぞ浼氬叧娉ㄧ▼搴︽渶楂樼殑闂涔嬩竴銆傛湭鎴愬勾浜虹姱缃殑鐜扮姸鍜岀壒鐐.鍒剁害鍜屽喅瀹氭湭鎴愬勾浜虹姱缃殑鍘熷洜澶氱澶氭牱,閿欑患澶嶆潅銆傛湰鏂囪瘯缁撳悎蹇冪悊瀛︺佺ぞ浼氬鐨勬湁鍏崇煡璇瀵规湭鎴愬勾浜虹姱缃鐨勫師鍥犺繘琛屽垎鏋愩...
  • 鏍规嵁涓崕浜烘皯鍏卞拰鍥芥皯娉曞吀,澶氬皯鍛ㄥ瞾浠ヤ笂绠楁槸鏈垚骞?
    绛旓細锛1锛夊湪瀹氱姜鏂归潰锛屽垜娉曠17鏉¤瀹氫簡涓嶆弧14鍛ㄥ瞾涓嶈兘鎴愪负鐘姜涓讳綋锛屾弧14鍛ㄥ瞾涓嶆弧16鍛ㄥ瞾鍙互鎴愪负鏁呮剰鏉浜恒佹晠鎰忎激瀹宠嚧浜洪噸浼ゆ垨姝讳骸銆佸己濂搞佹姠鍔佽穿鍗栨瘨鍝併佹斁鐏佺垎鐐搞佹姇姣掔姜鐨勭姱缃富浣擄紝骞存弧16鍛ㄥ瞾鍙互鎴愪负浠讳綍缃殑鐘姜涓讳綋銆傚彲瑙佺姱涓婅堪8绉嶇姜鐨勬弧14鍛ㄥ瞾涓嶆弧16鍛ㄥ瞾鏈垚骞翠汉鍜屾弧16鍛ㄥ瞾涓嶆弧18鍛ㄥ瞾鐨勮繖涓ょ被...
  • 鍦ㄦ垜鍥,浠涔堟牱鐨鐘姜浼氳鍒ゆ鍒戠珛鍗虫墽琛?
    绛旓細姝诲垜绔嬪嵆鎵ц鏄緷娉曞姝诲垜鐘氦浠樻墽琛岀殑鍒跺害銆傜浉瀵逛簬“鍒ゅ姝诲垜锛岀紦鏈熶簩骞存墽琛”鑰岃█銆傛簮浜庡晢浠o紝浠庢眽浠e紑濮嬫墽琛屾鍒戝湪绉嬨佸啲涓ゅ锛屽埌鍞愭湞娉曞緥浣滀簡鏄庢枃瑙勫畾銆備絾瀵逛簬濂虫鍒戠姱浣滀簡闄愬埗鎬ц瀹氥傚攼浠f湁“濡囦汉鐘姜闈炴柀鑰咃紝缁炰簬闅愬"銆傘婂ぇ娓呭緥渚嬪淇眹绾澶ф垚銆嬭浇锛“濡囧コ璇ユ柀鏋鑰咃紝...
  • 鏈垚骞翠汉鏄惁浜敤浜鸿韩鑷敱
    绛旓細浜轰竴鍑虹敓灏变韩鏈変汉韬嚜鐢辨潈锛岄櫎闈炰綘鐘硶锛岃璀﹀療鎷樼暀鎴栬呭潗鐗㈡垨鑰呭湪灞ヨ涔夊姟鏁欒偛鏃舵湡锛屽叾浠栨儏鍐靛浠讳綍浜鸿繘琛岄檺鍒朵汉韬嚜鐢辩殑閮芥槸杩濇硶鐨 灏辩畻鏄洃鎶や汉涔熶笉鑳芥嫎绂佹垨鑰呴檺鍒鏈垚骞翠汉鐨勪汉韬嚜鐢 浣嗘槸 鐩戞姢浜轰笉寰楄檺寰呫侀仐寮冩湭鎴愬勾浜猴紱涓嶅緱姝ц濂虫ф湭鎴愬勾浜烘垨鑰呮湁娈嬬柧鐨勬湭鎴愬勾浜猴紱绂佹婧哄┐銆佸純濠淬傜洃鎶や汉瀵规湭鎴愮殑浜...
  • 銆婃皯娉曞吀銆瀵逛簬鏈垚骞翠汉鐨勫仴搴锋垚闀挎湁浠涔堝奖鍝?
    绛旓細杩欐槸绔嬫硶涓烘皯鐨勪竴澶ц繘姝ワ紝鏈夊埄浜庡悇涓勾榫勬鐨勩佹洿澶氱殑鏈垚骞翠汉鑾峰緱琚敹鍏荤殑鏈轰細锛屾洿澶氬湴鍥炲綊姝e父鐨勫搴敓娲伙紝鍑忓皯闈掑皯骞寸姱缃鐨勫彂鐢燂紝骞舵洿澶氬湴浣撶幇鍑哄琚敹鍏讳汉鍜屾敹鍏讳汉鐨勫悎娉曟潈鐩婄殑鍚岀瓑淇濇姢銆傛皯娉曞吀澧炲姞浜嗘敹鍏讳汉搴斿叿澶囨棤涓嶅埄浜庤鏀跺吇浜哄仴搴锋垚闀跨殑杩濇硶鐘姜璁板綍鏉℃鐨勬潯浠讹紝淇濋殰琚敹鍏讳汉鎷ユ湁鑹ソ鐨勭敓娲荤幆澧冿紱...
  • 涓崕浜烘皯鍏卞拰鍥芥皯娉曞吀鎵嬫妱鎶ュ啓浠涔堝唴瀹
    绛旓細5銆佸崄鍏懆宀佷互涓婄殑鑷劧浜轰负鎴愬勾浜恒備笉婊″崄鍏懆宀佺殑鑷劧浜轰负鏈垚骞翠汉銆傛垚骞翠汉涓哄畬鍏ㄦ皯浜嬭涓鸿兘鍔涗汉锛屽彲浠ョ嫭绔嬪疄鏂芥皯浜嬫硶寰嬭涓恒傚崄鍏懆宀佷互涓婄殑鏈垚骞翠汉锛屼互鑷繁鐨勫姵鍔ㄦ敹鍏ヤ负涓昏鐢熸椿鏉ユ簮鐨勶紝瑙嗕负瀹屽叏姘戜簨琛屼负鑳藉姏浜恒傚叓鍛ㄥ瞾浠ヤ笂鐨勬湭鎴愬勾浜轰负闄愬埗姘戜簨琛屼负鑳藉姏浜猴紝瀹炴柦姘戜簨娉曞緥琛屼负鐢卞叾娉曞畾浠g悊浜轰唬鐞嗘垨鑰呯粡鍏...
  • 甯垜鎯充竴涓硶瀛︽湰绉戠殑姣曚笟璁烘枃棰樼洰
    绛旓細80. 鏈垚骞翠汉鍒戜簨璇夎绋嬪簭鐨勭壒鐐81. 璇曡浜烘皯妫瀵熼櫌瀵规皯浜嬭瘔璁肩殑鐩戠潱82. 浜烘皯妫瀵熼櫌瀵归檮甯︽皯浜嬭瘔璁煎鐞嗘潈鐨勬帰璁83. 鍒戜簨璇夎涓庢牱姝g‘閫傜敤鎻愬84. 鍏充簬鍙告硶鎹熷璧斿伩鍒跺害鐨勬帰璁85. 鎴戝浗鍒戜簨璇夎涓殑鍐嶅绋嬪簭86. 鍙告硶琛屾斂鏈哄叧鍦ㄥ垜浜嬭瘔璁间腑鐨勮亴鑳藉拰浣滅敤87. 璁烘鍒戝鏍稿埗搴88. 鍏充簬寮哄埗鍖荤枟绋嬪簭鐨勬帰璁89. 濡備綍姝g‘...
  • 鎬庝箞璇佹槑涓鐢熷涔犳皯娉曞吀鏄噸瑕佺殑?
    绛旓細鈥滃鏋鏈垚骞翠汉鏈弧8鍛ㄥ瞾锛屽睘浜庢棤姘戜簨琛屼负鑳藉姏浜猴紝浠栫殑缃戠粶鎵撹祻琛屼负鏄棤鏁堢殑锛岀洃鎶や汉鍙互瑕佹眰杩旇繕锛涘浜8鍛ㄥ瞾浠ヤ笂鐨勬湭鎴愬勾浜猴紝灞炰簬闄愬埗姘戜簨琛屼负鑳藉姏浜猴紝浠栫殑鎵撹祻琛屼负闇瑕佹牴鎹績鏅烘垚鐔熺姸鍐垫潵鍖哄埆瀵瑰緟銆傗濅腑鍥芥硶瀛︿細姘戞硶鍏哥紪绾椤圭洰棰嗗灏忕粍鎴愬憳銆佺涔﹂暱锛屼腑鍥戒汉姘戝ぇ瀛︽硶瀛﹂櫌闄㈤暱鐜嬭蕉浣滃嚭浜嗚В閲娿傛皯娉曞吀锛堣崏妗堬級...
  • 涓浗鍏皯(鏈垚骞翠汉)闅愮鏉
    绛旓細鍏佷腑鍗庝汉姘戝叡鍜屽浗鏈垚骞翠汉淇濇姢娉 绗笁鍗佷節鏉 浠讳綍缁勭粐鎴栬呬釜浜轰笉寰楁姭闇叉湭鎴愬勾浜虹殑涓汉闅愮銆瀵规湭鎴愬勾浜鐨勪俊浠躲佹棩璁般佺數瀛愰偖浠讹紝浠讳綍缁勭粐鎴栬呬釜浜轰笉寰楅殣鍖裤佹瘉寮冿紱闄ゅ洜杩芥煡鐘姜鐨勯渶瑕侊紝鐢卞叕瀹夋満鍏虫垨鑰呬汉姘戞瀵熼櫌渚濇硶杩涜妫鏌ワ紝鎴栬呭鏃犺涓鸿兘鍔涚殑鏈垚骞翠汉鐨勪俊浠躲佹棩璁般佺數瀛愰偖浠剁敱鍏剁埗姣嶆垨鑰呭叾浠栫洃鎶や汉浠d负...
  • "娴峰唴瀛樼煡宸,澶╂动鑻ユ瘮閭."鐨勪綔鑰呮槸璋?
    绛旓細瀛楀瓙瀹夈傜粵宸為緳闂(浠婂北瑗挎渤娲)浜恒傜帇鍕冧笌鏉ㄧ偗銆佸崲鐓ч偦銆侀獑瀹剧帇浠ヨ瘲鏂囬綈鍚,骞剁О鈥滅帇鏉ㄥ崲楠嗏,浜︾О鈥滃垵鍞愬洓鏉扳濄傜帇鍕冪殑绁栫埗鐜嬮氭槸闅嬫湯钁楀悕瀛﹁,鍙锋枃涓瓙銆傜埗浜茬帇绂忊枴鍘嗕换澶父鍗氬+銆侀泹宸炲徃鍔熺瓑鑱屻傜帇鍕冩墠鍗庢棭闇,鏈垚骞鍗宠鍙稿垜澶父浼垬绁ラ亾璧炰负绁炵,鍚戞湞寤疯〃鑽,瀵圭瓥楂樼,鎺堟湞鏁i儙銆備咕灏佸垵(666骞)涓烘矝鐜嬫潕璐ゅ緛...
  • 扩展阅读:适合未成年的网上兼职 ...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征文 ... 已满16岁不满18岁犯罪的量刑标准 ... 防范未成年人犯罪征文 ... 未成年人告知笔录模板 ... 新刑法已满12岁犯罪 ... 中国第一例未成年死刑 ... 未成年人犯罪上报机制 ... 未成年人犯罪手抄报简单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