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白居易的生平 白居易生平简介

\u767d\u5c45\u6613\u7684\u751f\u5e73\u7b80\u4ecb

\u767d\u5c45\u6613\uff08772\uff5e846\uff09\uff0c\u5510\u4ee3\u8bd7\u4eba\uff0c\u6cb3\u5357\u65b0\u90d1\u4eba\u3002\u5b57\u4e50\u5929\uff0c\u53f7\u9999\u5c71\u5c45\u58eb\u3002\u5176\u5148\u592a\u539f\uff08\u4eca\u5c5e\u5c71\u897f\uff09\u4eba\uff0c\u516d\u4e16\u7956\u5317\u9f50\u4e94\u5175\u5c1a\u4e66\u767d\u5efa\u8fc1\u5c45\u97e9\u57ce\uff0c\u66fe\u7956\u53c8\u8fc1\u4e0b\u90bd\uff08\u4eca\u9655\u897f\u6e2d\u5357\u4e1c\u5317\uff09\u3002\u8d1e\u5143\u8fdb\u58eb\uff0c\u6388\u79d8\u4e66\u7701\u6821\u4e66\u90ce\u3002\u5143\u548c\u5e74\u95f4\u4efb\u5de6\u88b7\u9057\u53ca\u5de6\u8d5e\u5584\u5927\u592b\u3002\u540e\u56e0\u4e0a\u8868\u8bf7\u6c42\u4e25\u7f09\u523a\u6b7b\u5bb0\u76f8\u6b66\u5143\u8861\u7684\u51f6\u624b\uff0c\u5f97\u7f6a\u6743\u8d35\uff0c\u8d2c\u4e3a\u6c5f\u5dde\u53f8\u9a6c\u3002
\u957f\u5e86\u521d\u5e74\u4efb\u676d\u5dde\u523a\u53f2\uff0c\u5b9d\u5386\u521d\u5e74\u4efb\u82cf\u5dde\u523a\u53f2\uff0c\u540e\u5b98\u81f3\u5211\u90e8\u5c1a\u4e66\u3002\u5728\u6587\u5b66\u4e0a\uff0c\u4e3b\u5f20\u201c\u6587\u7ae0\u5408\u4e3a\u65f6\u800c\u8457\uff0c\u6b4c\u8bd7\u5408\u4e3a\u4e8b\u800c\u4f5c\u201d\uff0c\u662f\u65b0\u4e50\u5e9c\u8fd0\u52a8\u7684\u5021\u5bfc\u8005\u3002\u5176\u8bd7\u8bed\u8a00\u901a\u4fd7\u3002\u548c\u5143\u7a39\u5e76\u79f0\u201c\u5143\u767d\u201d\uff0c\u548c\u5218\u79b9\u9521\u5e76\u79f0\u201c\u5218\u767d\u201d\u3002\u6709\u300a\u767d\u6c0f\u957f\u5e86\u96c6\u300b\u3002

\u6269\u5c55\u8d44\u6599\uff1a
\u6587\u5b66\u6210\u5c31
\u767d\u5c45\u6613\u662f\u4e2d\u5510\u65f6\u671f\u5f71\u54cd\u6781\u5927\u7684\u5927\u8bd7\u4eba\uff0c\u4ed6\u7684\u8bd7\u6b4c\u4e3b\u5f20\u548c\u8bd7\u6b4c\u521b\u4f5c\uff0c\u4ee5\u5176\u5bf9\u901a\u4fd7\u6027\u3001\u5199\u5b9e\u6027\u7684\u7a81\u51fa\u5f3a\u8c03\u548c\u5168\u529b\u8868\u73b0\uff0c\u5728\u4e2d\u56fd\u8bd7\u53f2\u4e0a\u5360\u6709\u91cd\u8981\u7684\u5730\u4f4d\u3002\u5728\u300a\u4e0e\u5143\u4e5d\u4e66\u300b\u4e2d\uff0c\u4ed6\u660e\u786e\u8bf4\uff1a\u201c\u4ec6\u5fd7\u5728\u517c\u6d4e\uff0c\u884c\u5728\u72ec\u5584\u3002\u5949\u800c\u59cb\u7ec8\u4e4b\u5219\u4e3a\u9053\uff0c\u8a00\u800c\u53d1\u660e\u4e4b\u5219\u4e3a\u8bd7\u3002
\u8c13\u4e4b\u8bbd\u8c15\u8bd7\uff0c\u517c\u6d4e\u4e4b\u5fd7\u4e5f\uff1b\u8c13\u4e4b\u95f2\u9002\u8bd7\uff0c\u72ec\u5584\u4e4b\u4e49\u4e5f\u3002\u201d\u7531\u6b64\u53ef\u4ee5\u770b\u51fa\uff0c\u5728\u767d\u5c45\u6613\u81ea\u5df1\u6240\u5206\u7684\u8bbd\u55bb\u3001\u95f2\u9002\u3001\u611f\u4f24\u3001\u6742\u5f8b\u56db\u7c7b\u8bd7\u4e2d\uff0c\u524d\u4e8c\u7c7b\u4f53\u73b0\u7740\u4ed6 \u201c\u5949\u800c\u59cb\u7ec8\u4e4b\u201d\u7684\u517c\u6d4e\u3001\u72ec\u5584\u4e4b\u9053\uff0c\u6240\u4ee5\u6700\u53d7\u91cd\u89c6\u3002\u540c\u65f6\u63d0\u51fa\u4e86\u81ea\u5df1\u7684\u6587\u5b66\u4e3b\u5f20\uff1a\u201c\u6587\u7ae0\u5408\u4e3a\u65f6\u800c\u8457\uff0c\u6b4c\u8bd7\u5408\u4e3a\u4e8b\u800c\u4f5c\u3002\u201d\u800c\u4ed6\u7684\u8bd7\u6b4c\u4e3b\u5f20\uff0c\u4e5f\u4e3b\u8981\u662f\u5c31\u65e9\u671f\u7684\u8bbd\u8c15\u8bd7\u7684\u521b\u4f5c\u800c\u53d1\u7684\u3002
\u8f76\u4e8b\u5178\u6545
\u767d\u5c45\u6613\u81ea\u5bb6\u917f\u7684\u9152\uff0c\u8d28\u9ad8\u51fa\u4f17\uff0c\u4ed6\u4e3a\u81ea\u5bb6\u7684\u9152\u4f5c\u8bd7\u9053\uff1a\u201c\u5f00\u575b\u6cfb\u7f47\u4e2d\uff0c\u7389\u6db2\u9ec4\u91d1\u8102\uff1b\u6301\u73a9\u5df2\u53ef\u60a6\uff0c\u6b22\u5c1d\u6709\u4f59\u6ecb\uff1b\u4e00\u914c\u53d1\u597d\u5ba2\uff0c\u518d\u914c\u5f00\u6101\u7709\uff1b\u8fde\u5ef6\u56db\u4e94\u914c\uff0c\u9163\u7545\u5165\u56db\u80a2\u3002\u201d\uff08\u300a\u767d\u5c45\u6613\u5377\u300b\uff09\u3002\u767d\u5c45\u6613\u9020\u9152\u7684\u5386\u53f2\u4e0d\u4f46\u6709\u8bb0\u8f7d\uff0c\u800c\u4e14\u76f4\u5230\u4eca\u5929\uff0c\u8fd8\u6709\u201c\u767d\u5c45\u6613\u9020\u9152\u9664\u5915\u8d4f\u4e61\u90bb\u201d\u7684\u6545\u4e8b\u5728\u6e2d\u5317\u4e00\u4ee3\u6d41\u4f20\u3002
\u53c2\u8003\u8d44\u6599\u6765\u6e90\uff1a\u767e\u5ea6\u767e\u79d1\u2014\u2014\u767d\u5c45\u6613

\u767d\u5c45\u6613\u7684\u751f\u5e73\u7b80\u4ecb

白居易
(772~846)

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生平

他生于“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生地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县)。11岁起,因战乱颠沛流离五、六年。少年时读书刻苦。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十八年,与元稹同举书判拔萃科。二人订交。以后诗坛元白齐名。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806),罢校书郎,撰《策林》75篇,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县尉。作《观刈麦》、《长恨歌》。元和二年回朝任职,十一月授翰林学士,次年任左拾遗。四年,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他此时仍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与国政。他能不畏权贵近,直言上书论事。元和六年,他因母丧居家,服满,应诏回京任职。十年,因率先上疏请急捕刺杀武元衡凶手,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次年写下《琵琶行》。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感伤的诗渐多。元和十三年,改忠州刺史,十五年还京,累迁中书舍人。因朝中朋党倾轧,于长庆二年(822)请求外放,先后为杭州、苏州刺史,颇得民心。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书监,明年转刑部侍郎,四年,定居洛阳。后历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在洛阳以诗、酒、禅、琴及山水自娱,常与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会昌四年,出资开凿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民。75岁病逝,葬于洛阳龙门香山琵琶峰,李商隐为其撰写墓志。

诗歌理论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释、道三家。立身行事,以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指导思想。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3000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上),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

“辞质而径”,辞句质朴,表达直率;
“言直而切”,直书其事,切近事理;
“事核而实”,内容真实,有案可稽;
“体顺而肆”,文字流畅,易于吟唱(《新乐府序》)。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文学创作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成讽谕、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大体上,前三类为古体,后一类为近体。前三类大致以内容区分,但有相交。四类诗中,白氏自己比较重视前两类,认为讽谕诗反映了“兼济之志”;闲适诗显示出“独善之义”;都是他人生目标的直接体现。感伤诗和杂律诗则“或诱于一时一物,发于一笑一吟,率然成章,非平生所尚”(《与元九书》)。讽谕诗是白诗中的精华。代表作有《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它们广泛反映了中唐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这些诗措辞激烈,毫无顾忌,突破了“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在古代批评时政的诗歌中十分突出。讽谕诗在形式上多直赋其事。叙事完整,情节生动,人物情节细致传神。另一部分讽谕诗则采用寓言托物的手法,借自然物象寄托政治感慨。这两类作品都是概括深广,主题集中,形象鲜明,语言晓畅明白。部分《新乐府》还采用“三、三、七”言句式,有民间通俗文艺的痕迹。闲适诗多抒写对归隐田园的宁静生活的向往和洁身自好的志趣。不少诗也宣扬了知足保和、乐天安命的思想。但也有些诗从侧面表现对现实的不满,说明他追求闲适只是无可奈何的解脱。感伤诗以叙事长诗《长恨歌》、《琵琶行》最为著名。《长恨歌》歌咏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婚姻爱情故事,既有“汉皇重色思倾国”的寄讽,更有“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感伤和同情。《琵琶行》则有“天涯沦落人”的遭际之感,且语言成就突出。此二诗叙事曲折,写情入微,善于铺排烘托,声韵流畅和谐,流传甚广。白氏还有不少赠酬亲朋篇什,情真意切,挚朴动人。但这类诗中较多叹老嗟病,伤往悼亡的伤感色彩及度脱尘嚣的佛家思想。杂律诗在白诗中最多,以一些耐人寻味的抒情山水小诗较著名,白描手法,寥寥几笔,生意盎然。另有一些铺陈故实、排比声律的长篇排律和杯光酒影、艳情风月的小诗,也颇为时人效仿。白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晚唐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罗隐、杜荀鹤,宋代王禹偁、梅尧臣、苏轼、张耒、陆游及清代吴伟业、黄遵宪等,都受到白诗的启示。
后代剧作家也多有据白诗故事进行再创作,如白朴、洪据《长恨歌》分别作《梧桐雨》、《长生殿》;马致远、蒋士铨据《琵琶行》分别作《青衫泪》、《四弦秋》。白诗词句,也多为宋、元、明话本所采用。白居易不属韩柳文学团体,但也是新体古文的倡导者和创作者。其《策林》75篇,识见卓著,议论风发,词畅意深,是追踪贾谊《治安策》的政论文;《与元九书》洋洋洒洒,夹叙夹议,是唐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文献。《草堂记》、《冷泉亭记》、《三游洞序》、《荔枝图序》等文,均文笔简洁,旨趣隽永。为唐代散文中的优秀之作。白居易还是词创作的有力推动者,《忆江南》、《浪淘沙》、《花非花》、《长相思》诸小令,为文人词发展开拓了道路。

本集和研究资料

白居易生前曾自编其集《白氏文集》(初名《白氏长庆集》),收诗文3800多篇,后散乱。现存最早的《白氏文集》是南宋绍兴刻本,收诗文3600多篇(羼入几十篇他人作品)。明马元调重刻本和日本那波道园1618年本与绍兴本基本相同。清初汪立名《白香山诗集》仅收诗。今人顾学颉以绍兴本为底本,参校各本而成《白居易集》及《外集》,附白氏传记、白集重要序跋和简要年谱。近人陈寅恪有《元白诗笺证稿》,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陈友琴编《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白居易卷》、日本花房英树《白居易研究》等,都是较重要的研究参考书籍。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他是匈奴族后裔,七世祖刘亮随魏孝文帝迁洛阳,始改汉姓。父刘绪因避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寓居嘉兴(今属浙江)。刘禹锡出生在嘉兴,19岁左右游学长安。贞元九年与柳宗元同榜登进士第,接着又登宏词科。贞元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开始踏上仕途。贞元十六年入杜佑幕掌书记,参与讨伐徐州乱军。十八年调任渭南县主簿。次年任监察御史。贞元二十一年(当年八月改元永贞)一月,德宗死,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等人推行一系列改革弊政的措施。刘禹锡当时任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与王叔文、王□、柳宗元同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称为“二王刘柳”。革新只进行了半年,就遭到宦官、藩镇的强烈反对。顺宗被迫退位,宪宗即位。九月,革新失败,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初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元和九年十二月,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次年三月,刘禹锡写了《元和十一(一字衍)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得罪执政,被外放为连州刺史。后来又担任过夔州刺史、和州刺史。宝历二年冬,从和州奉召回洛阳。二十二年的贬谪生涯至此结束。大和元年,刘禹锡任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他一到长安,就写了《再游玄都观绝句》,表现了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以后历官苏州、汝州、同州刺史。从开成元年 (836)开始,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会昌元年(841),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诗歌创作 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推崇备至。他的诗歌,传诵之作极多。刘禹锡在元和十三年曾自编其著述为“四十通”,又删取四分之一为“集略”。这是最早的刘禹锡集和选本,今都不传。《新唐书·艺文志》载《刘禹锡集》40卷。宋初亡佚10卷。宋敏求搜集遗佚,辑为《外集》10卷,但仍有遗漏。现存刘禹锡集古本主要有三种:①清代避暑山庄旧藏宋绍兴八年(1138)董□刻本,题为《刘宾客文集》,属小字本,今有徐鸿宝影印本。又淳熙十三年(1186)陆游据董本重刻,称“浙本”。明清以来通行的刻本,基本上属于这个系统。②日本平安福井氏崇兰馆所藏宋刻本,题为《刘梦得文集》,属蜀大字本,今有董康影印本、商务印书馆缩印本。③北京图书馆所藏宋刻残本《刘梦得文集》一至四卷,建安坊刻本。明、清两代的毛晋、惠栋、何焯、冯浩、黄丕烈等人曾对刘禹锡集作过初步的校勘工作,但多数是抄本,流传不广。现通行刘禹锡集版本:《四部丛刊》本《刘梦得文集》,《四部备要》本《刘宾客文集》,《丛书集成》本《刘宾客文集》。此外,尚有校点本《刘禹锡集》。 刘禹锡的生平事迹,见于新、旧《唐书》本传,唐韦绚编《刘宾客嘉话录》(一称《刘公嘉话录》),记录了刘禹锡晚年有关创作、学问等方面的谈话,颇具资料价值。今人卞孝萱著有《刘禹锡年谱》,对刘禹锡的生平和各种史料多有考订。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属山西),曾祖父白温迁居下□(今陕西渭南),遂为下□人.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祖父□,外祖陈润俱善诗.父季庚,做过彭城县令,徐州,襄州别贺.白居易生于郑州新郑(今属河南).自幼聪慧,5,6岁学作诗,9岁熟悉声韵.11岁时,因两河藩镇战乱,由荥阳逃难到徐州符离(今安徽宿县北),不久又南下到越中,投奔在杭州作县尉的堂兄.15,16岁时,立志应进士举,刻苦读书,口
舌成疮,手肘成胝.后来,父死母病,靠长兄白幼文的微俸维持家用,奔波于鄱阳,洛阳之间,生活比较艰苦.贞元十六年,白居易29岁,进士及第.十八年(802) ,又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两人订交,约始于此,后在诗坛上齐名,并称"元白".元和元年(806),罢校书郎.元和二年,帖集贤院校理.十一月授翰林院学士.
次年授左拾遗.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均依旧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预国家机密.元和六年,白居易因母丧居家,服满返京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两河藩镇割据势力联合叛唐,派人刺杀主张讨伐藩镇割据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率先上疏请急捕凶手,以雪国耻.但却被腐朽的官僚势力攻击为越职言事,并捏造"伤名教"的罪名,将他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这对他是个沉重的打击.元和十三年,改任忠州刺史.十五年,召还京,拜尚书司门员外郎,迁主客郎中,知制诰,进中书舍人.因国事日非,朝中朋党倾轧,屡次上书言事不听,于长庆二年(822)请求外任,出为杭州刺史.后又做过短期的苏州刺史.在杭州时,曾修筑湖堤,蓄水灌田千余顷;并疏浚城中六口井,以利饮用.离苏州日,郡中士民涕泣相送.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书监.次年转刑部侍郎.白居易从58岁开始,定居洛阳.先后担任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他在洛阳过着饮酒,弹琴,赋诗,游山玩水和"栖心释氏"的生活.时常与名诗人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他在舒适的晚年仍然时常想到人民.73岁时,还出资募人凿开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行船.两年后病终.葬于龙门香山琵琶峰(见彩图河南洛阳白居易墓).诗人李商隐为撰墓志.今已辟为游览胜地.白居易一生不仅留下近3000篇诗作,还提出了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歌比作果树,提出了"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著名论点.白居易继承了中国古代一贯以《诗经》为主旨的比兴美刺的传统诗论,十分强调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他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白居易生前,曾对自己的诗文进行过几次编集,初名《白氏长庆集》,后改名《白氏文集》,共收诗文3800多篇,成75卷,抄写5部.分藏于庐山,苏州,洛阳及其侄子,外孙的家里,唐末动乱,抄本散乱,又经辗转刻写,已非原貌.现存最早的《白氏文集》,是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刻本,仅71卷,收诗文3600多篇(其中还羼入几十篇他人的作品),1955年文学古籍刊行社曾影印出版.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马元调重刻《白氏长庆集》71卷,与绍兴本基本相同.另有日本那波道园1618年的活字覆宋刻本(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分前,后集,内容也与绍兴本大体相同.清汪立名则刻有《白香山诗集》40卷,仅诗,无文,其中包括辑佚而成的《补遗》 2卷,并于原注外增加笺释.1979年中华书局出版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以绍兴本为底本,参校各本,加以订补;又编《外集》2卷,搜集佚诗佚文,并附白氏传记,白集重要序跋和简要年谱.研究资料方面,新,旧《唐书》有白居易的本传,陈振孙,汪立名均撰有年谱.近人陈寅恪的《元白诗笺证稿》和岑仲勉的《白氏长庆集伪文》,对白居易的诗文多所考订.今人王拾遗《白居易生活系年》,朱金城《白居易年谱》.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陈友琴所编《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白居易卷》,收集自中唐至晚清有关评论资料.另有日本花房英树著的《白居易研究》等,都是研究白居易的较重要的参考书藉.

  刘禹锡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晚年自号庐山人,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是匈奴人的后裔。唐代中晚期诗人、哲学家。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弟。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诗现存800余首。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思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
  刘禹锡耳濡目染,加上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气度非凡。他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二十一岁,与柳宗元同榜考中进士。同年又考中了博学宏词科。
  后来在政治上不得意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
  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传诵。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皇帝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刘禹锡写的《陋室铭》,全文共81字,字字珠玑。但许多人可能不知道,这篇名作是刘禹锡一气之下挥毫写成的。
  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中进士后,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可谓官运亨通。后因他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德宗皇帝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按当时地方官府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三厦的官邸。可是,和州的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多般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县城南门,不久,又要他搬至北门,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到一间半,不久又要他搬居城中。半年之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狭小,一次比一次简陋,全家老小根本无法安身。刘禹锡觉得这县官欺人太甚,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一文,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斯时被贬为广西柳州刺史的柳宗元,与刘禹锡是同榜进士,诗歌唱酬,友谊殊深。当他读到《陋室铭》后,获知刘禹锡遭受势利小人冷遇时,愤懑不平,立即上书朝廷请求:“情愿以自己被遣之地柳州换和州,虽得重罪,死不恨。”虽未获准,但足可见“患难识知己,文人更相亲”的高贵品质。
  人世沧桑,岁月如流。势利小人早已化作黄土一,而刘禹锡的《陋室铭》,却光照历史,留传千古。元九年进士,登博学鸿词科,授监察御史,因参加王叔文变法,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因宰相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交好,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常相唱和,又并称“刘白”,诗风格清新,宛转含蓄,善于吸收民歌的精华,并多反映社会生活。

  刘禹锡诗集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堤上行

  酒旗相望大堤头,
  堤下连樯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
  桨声幽轧满中流。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江南春

  新妆宜面下朱楼,
  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
  蜻蜓飞上玉搔头。

  竹枝

  白帝城头春草生,
  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
  北人莫上动乡情。

  竹枝

  瞿塘嘈嘈十二滩,
  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
  等闲平地起波澜。

  竹枝

  山上层层桃李花,
  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
  长刀短笠去烧畲。

  竹枝

  山桃红花满上头,
  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
  水流无限似侬愁。

  竹枝

  巫峡苍苍烟雨时,
  清猿啼在最高枝。
  个里愁人肠自断,
  由来不是此声悲。

  竹枝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

  楚水巴山江雨多,
  巴人能唱本乡歌。
  今朝北客思归去,
  回入纥那披绿罗。

  竹枝

  江上春来新雨晴,
  瀼西春水縠纹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
  人来人去唱歌行。

  竹枝

  两岸山花似雪开,
  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
  永安宫外踏青来。

  竹枝

  城西门外滟滪堆,
  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
  少时东去复西来。

  竹枝

  日出三竿春雾消,
  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
  住在成都万里桥。

  步虚词

  阿母种桃云海际,
  花落子城二千岁。
  海风吹折最繁枝,
  跪捧琼盘献天帝。

  步虚词

  华表千年一鹤归,
  凝丹为顶雪为衣。
  星星仙语人听尽,
  却向五云翻翅飞。

  抛球乐

  五色绣团圆,
  登君玳瑁筵。
  最宜红烛下,
  偏称落花前。
  上客如先起,
  应须赠一船。

  抛球乐

  春早见花枝,
  朝朝恨发迟。
  及看花落后,
  却忆未开时。
  幸有抛球乐,
  一杯君莫辞。

  纥那曲

  杨柳郁青青,
  竹枝无限情。
  同郎一回顾,
  听唱纥那声。

  纥那曲

  踏曲兴无穷,
  调同辞不同。
  愿郎千万寿,
  长作主人翁。

  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浪淘沙

  八月涛声吼地来,
  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
  卷起沙堆似雪堆。

  浪淘沙

  流水淘沙不暂停,
  前波未灭后波生。
  令人忽忆潇湘渚,
  回唱迎神三两声。

  浪淘沙

  洛水桥边春日斜,
  碧流轻浅见琼沙。
  无端陌上狂风急,
  惊起鸳鸯出浪花。

  浪淘沙

  莫道谗言如浪深,
  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寒沙始到金。

  浪淘沙

  汴水东流虎眼纹,
  清淮晓色鸭头春。
  君看渡口淘沙处,
  渡却人间多少人。

  浪淘沙

  濯锦江边两岸花,
  春风吹浪正淘沙。
  女郎剪下鸳鸯锦,
  将向中流定晚霞。

  浪淘沙

  日照澄洲江雾开,
  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
  尽是沙中浪底来。

  浪淘沙

  鹦鹉洲头浪飐沙,
  青楼春望日将斜。
  衔泥燕子争归舍,
  独自狂夫不忆家。

  杨柳枝

  塞北梅花羌笛吹,
  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奏前朝曲,
  听唱新翻杨柳枝。

  杨柳枝

  御陌青门拂地垂,
  千条金缕万条丝。
  如今绾作同心结,
  将赠行人知不知。

  杨柳枝

  轻盈袅娜占年华,
  舞榭妆楼处处遮。
  春尽絮飞留不得,
  随风好去落人家。

  杨柳枝

  南陌东城春草时,
  相逢何处不依依。
  桃红李白皆夸好,
  须得垂杨相发挥。

  杨柳枝

  城外春风吹酒旗,
  行人挥袂日西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
  唯有垂杨管别离。

  杨柳枝

  扬子江头烟景迷,
  隋家宫树拂金堤。
  嵯峨犹有当时色,
  半蘸波中水鸟栖。

  杨柳枝

  迎得春光先到来,
  轻黄浅绿映楼台。
  只缘袅娜多情思,
  更被春风长挫摧。

  杨柳枝

  巫峡巫山杨柳多,
  朝云暮雨远相和。
  因想阳台无限事,
  为君回唱竹枝歌。

  杨柳枝

  凤阙轻遮翡翠帏,
  龙墀遥望麴尘丝。
  御沟春水相辉映,
  狂杀长安年少儿。

  杨柳枝

  花萼楼前初种时,
  美人楼上斗腰肢。
  如今抛掷长街里,
  露叶如啼欲恨谁。

  杨柳枝

  炀帝行宫汴水滨,
  数株残柳不胜春。
  晚来风起花如雪,
  飞入宫墙不见人。

  杨柳枝

  金谷园中莺乱飞,
  铜驼陌上好风吹。
  城东桃李须臾尽,
  争似垂杨无限时。

  踏歌词

  春江月出大堤平,
  堤上女郎连袂行。
  唱尽新词欢不见,
  红窗映树鹧鸪鸣。

  踏歌词

  桃蹊柳陌好经过,
  镫下妆成月下歌。
  为是襄王故宫地,
  至今犹自细腰多。

  踏歌词

  新词宛转递相传,
  振袖倾鬟风露前。
  月落乌啼云雨散,
  游童陌上拾花钿。

  踏歌词

  日暮江南闻竹枝,
  南人行乐北人悲。
  自从雪里唱新曲,
  直到三春花尽时。

  忆江南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
  丛兰帙浥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颦。

  忆江南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
  犹有桃花流水上,
  无辞竹叶醉尊前,
  惟待见青天。

  潇湘神

  湘水流,湘水流,
  九疑云物至今秋。
  若问二妃何处所,
  零陵芳草露中愁。

  潇湘神

  斑竹枝,斑竹枝,
  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瑟怨,
  潇湘深夜月明时。

  西塞山怀古

  王浚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蜀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闻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与《乌衣巷》诗慨谈

  吴冀龄

  刘禹锡的《乌衣巷》诗云:“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首诗,是刘禹锡组诗《金陵五题》之一,其以即小见大的手法描写贵族的盛衰变化,而后两句,千载传诵,脍炙人口。
  通常,这后两句诗的解释是:从前在王谢世族广厦华堂中筑巢燕子,现在则因为那些第宅已经荡然无存了,所以只好飞到普通老百姓家去筑巢了。此处,通过燕子迁飞筑巢的变化来反映人事变化,让人不禁感慨人世之沧桑。
  此外,施补华在《岘庸说诗》中另有说法,云:“若作燕子他去,便果。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这里,提出了“王谢堂”与“寻常百姓家”是两码事还是一码事的问题,但感慨系之,似亦无关大局。
  但是,离奇怪诞的是,有人曾从此诗本事上偷梁换柱,别出奇说。刘斧《青琐摭遗》引宋张敦颐《六朝事迹》云:“王榭,金陵人,世以航海为业。一日,海中失船,泛一木登岸,见一翁一妪,皆衣皂。至所居,乃乌衣国也,以女妻之。既久,榭思归,复乘云轩泛海。至家,有二燕栖于梁上,榭以手招之,即飞来臂上,取片纸书小诗,系于燕尾,曰:‘谈到华胥国上来,至人终日苦怜才;云轩飘去无消息,洒泪临风几百回。’及来春,燕复飞来,榭见身上有诗云:‘昔日相逢皆冥数,如今睽远是生离;来春纵有相思字,三月天南无燕飞’。至来岁,燕竟不至。因目榭所居为乌衣巷,故刘禹锡有诗云‘……乌衣巷口……’也。”这样,以“木”字偏旁换“言”字偏旁而以榭代谢,则分明是王姓,谢姓两家族族姓便轻松地变成“王榭”一人;加之又塞进了子虚乌有的燕翼传书,使原本寄帅古兴怀感慨的诗意彻底变了味,变成了刘禹锡追恋旧欢的情歌。倘此偏偏又被素有诗豪称谓的刘禹锡闻见,真不知其感慨又将如之何?奈之何?

  中医方面的贡献

  刘禹锡: 唐代文人(772-842年),知医。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尝任连州、和州刺史、太子宾客,故有刘宾客之称。最后官至礼部尚书。其诗文并有名,格调清新流畅、通俗近人。哲学上有“天人交相胜”的思想学说,其在医学上主张用简单验方治病防病。尝将其所集之方剂撰成《传信方》两卷,颇为流传,后佚。

  刘禹锡与《乌衣巷》诗慨谈
  刘禹锡的《乌衣巷》诗云:“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首诗,是刘禹锡组诗《金陵五题》之一,其以即小见大的手法描写贵族的盛衰变化,而后两句,千载传诵,脍炙人口。
  通常,这后两句诗的解释是:从前在王谢世族广厦华堂中筑巢燕子,现在则因为那些第宅已经荡然无存了,所以只好飞到普通老百姓家去筑巢了。此处,通过燕子迁飞筑巢的变化来反映人事变化,让人不禁感慨人世之沧桑。
  此外,施补华在《岘庸说诗》中另有说法,云:“若作燕子他去,便果。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这里,提出了“王谢堂”与“寻常百姓家”是两码事还是一码事的问题,但感慨系之,似亦无关大局。
  但是,离奇怪诞的是,有人曾从此诗本事上偷梁换柱,别出奇说。刘斧《青琐摭遗》引宋张敦颐《六朝事迹》云:“王榭,金陵人,世以航海为业。一日,海中失船,泛一木登岸,见一翁一妪,皆衣皂。至所居,乃乌衣国也,以女妻之。既久,榭思归,复乘云轩泛海。至家,有二燕栖于梁上,榭以手招之,即飞来臂上,取片纸书小诗,系于燕尾,曰:‘谈到华胥国上来,至人终日苦怜才;云轩飘去无消息,洒泪临风几百回。’及来春,燕复飞来,榭见身上有诗云:‘昔日相逢皆冥数,如今睽远是生离;来春纵有相思字,三月天南无燕飞’。至来岁,燕竟不至。因目榭所居为乌衣巷,故刘禹锡有诗云‘……乌衣巷口……’也。”这样,以 “木”字偏旁换“言”字偏旁而以榭代谢,则分明是王姓,谢姓两家族族姓便轻松地变成“王榭”一人;加之又塞进了子虚乌有的燕翼传书,使原本寄帅古兴怀感慨的诗意彻底变了味,变成了刘禹锡追恋旧欢的情歌。倘此偏偏又被素有诗豪称谓的刘禹锡闻见,真不知其感慨又将如之何?奈之何?

真的吗?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晚年自号庐山人,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是匈奴人的后裔。唐代中晚期诗人、哲学家。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弟。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诗现存800余首。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思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
刘禹锡耳濡目染,加上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气度非凡。他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二十一岁,与柳宗元同榜考中进士。同年又考中了博学宏词科。
后来在政治上不得意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
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传诵。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皇帝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刘禹锡写的《陋室铭》,全文共81字,字字珠玑。但许多人可能不知道,这篇名作是刘禹锡一气之下挥毫写成的。
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中进士后,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可谓官运亨通。后因他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德宗皇帝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按当时地方官府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三厦的官邸。可是,和州的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多般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县城南门,不久,又要他搬至北门,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到一间半,不久又要他搬居城中。半年之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狭小,一次比一次简陋,全家老小根本无法安身。刘禹锡觉得这县官欺人太甚,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一文,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斯时被贬为广西柳州刺史的柳宗元,与刘禹锡是同榜进士,诗歌唱酬,友谊殊深。当他读到《陋室铭》后,获知刘禹锡遭受势利小人冷遇时,愤懑不平,立即上书朝廷请求:“情愿以自己被遣之地柳州换和州,虽得重罪,死不恨。”虽未获准,但足可见“患难识知己,文人更相亲”的高贵品质。
人世沧桑,岁月如流。势利小人早已化作黄土一,而刘禹锡的《陋室铭》,却光照历史,留传千古。元九年进士,登博学鸿词科,授监察御史,因参加王叔文变法,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因宰相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交好,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常相唱和,又并称“刘白”,诗风格清新,宛转含蓄,善于吸收民歌的精华,并多反映社会生活。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河南巩义]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属河南]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2月28日)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享年75岁。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又自号乐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哪《琵琶行》、《长恨歌》等也极有名。

白居易生平

一生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白居易贞元二十六年(800)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元和六年,白居易母亲因患神经失常病死在长安,白居易按当时的规矩,回故乡守孝三年,服孝结束后回到长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疏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还说他母亲是看花时掉到井里死的,他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的诗,有伤孝道,这样的人不配做左赞善大夫陪太子读书,应驱逐出京。于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实际上他得罪的原因还是那些讽谕诗。

贬官江州给白居易以沉重打击,他说自己是 “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长。三年后他升任忠州刺史。元和十五年,唐宪宗暴死在长安,唐穆宗继位,穆宗爱他的才华,把他召回了长安,先后做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等。但当时朝中很乱,大臣间争权夺利,明争暗斗;穆宗政治荒怠,不听劝谏。于是他极力请求外放,穆宗长庆二年出任杭州刺史,杭州任满后任苏州刺史。晚年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七十岁致仕。比起前期来,他消极多了,但他毕竟是一个曾经有所作为的、积极为民请命的诗人,此时的一些诗,仍然流露了他忧国忧民之心。他仍然勤于政事,作了不少好事, 如他曾经疏浚李泌所凿的六井,解决人民的饮水问题;他在西湖上筑了一道长堤,蓄水灌田,并写了一篇通俗易懂的《钱塘湖石记》,刻在石上,告诉人们如何蓄水泄水,认为只要“堤防如法,蓄泄及时”, 就不会受旱灾之苦了。这就是有名的“白堤”。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父亲白季庚及外祖父都是诗人,在这种家庭背景下,白居易读书十分刻苦,终成诗人。但白居易和李白、杜甫一样,也嗜酒成性。 张文潜在《苕溪鱼隐丛话》中说:陶渊明虽然爱好喝酒,但由于家境贫困,不能经常喝美酒,与他喝酒的都是打柴、捉鱼、耕田的乡下人,地点也在树林田野间,而白居易家酿美酒,每次喝酒时必有丝竹伴奏,僮妓侍奉。与他喝酒的都是社会上的名流,如裴度、刘禹锡等。

他在67岁时,写了一篇《醉吟先生传》。这个醉吟先生,就是他自己。他在《传》中说,有个叫醉吟先生的, 不知道姓名、籍贯、官职,只知道他做了30年官,退居到洛城。他的居处有个池塘、竹竿、乔木、台榭、舟桥等。他爱好喝酒、吟诗、弹琴,与酒徒、诗宇航局、琴侣一起游乐。事实也是如此,洛阳城内外的寺庙、山丘、泉石,白居易都去漫游过。

每当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他邀客来家,先拂酒坛,次开诗箧,后捧丝竹。于是一面喝酒,一面吟诗,一面操琴。旁边有家僮奏《霓裳羽衣》,小妓歌《杨柳枝》,真是不亦乐乎。直到大家酩酊大醉后才停止。白居易有时乘兴到野外游玩,车中放一琴一枕,车两边的竹竿悬两只酒壶,抱琴引酌,兴尽而返。

  • 鍒樼閿銆鐧藉眳鏄撶殑鐢熷钩
    绛旓細鐧藉眳鏄(772锝846),鍞愪唬璇椾汉.瀛椾箰澶,鍙烽灞卞眳澹,閱夊悷鍏堢敓.绁栫睄澶師(浠婂睘灞辫タ),鏇剧鐖剁櫧娓╄縼灞呬笅鈻(浠婇檿瑗挎腑鍗),閬備负涓嬧枴浜.鏅氬勾瀹樺お瀛愬皯鍌,璋ュ彿"鏂",涓栫О鐧藉倕,鐧芥枃鍏.绁栫埗鈻,澶栫闄堟鼎淇卞杽璇.鐖跺搴,鍋氳繃褰煄鍘夸护,寰愬窞,瑗勫窞鍒春.鐧藉眳鏄撶敓浜庨儜宸炴柊閮(浠婂睘娌冲崡).鑷辜鑱収,5,6宀佸浣滆瘲,9宀佺啛鎮夊0闊.11...
  • 鍒樼閿鍜鐧藉眳鏄璧勬枡
    绛旓細鐢熷钩 鍏ヤ粫浠ュ墠 鑷唬瀹楀ぇ鍘嗕竷骞(772),鑷宠礊鍏冨崄浜斿勾(799),鐧藉眳鏄撶敓浜庨儜宸炴柊閮(浠婂睘娌冲崡)銆鑷辜鑱収,5銆6宀佸浣滆瘲,9宀佺啛鎮夊0闊銆11宀佹椂,鍥犱袱娌宠棭闀囨垬涔,鐢辫崶闃抽冮毦鍒板緪宸炵绂(浠婂畨寰藉鍘垮寳),涓嶄箙鍙堝崡涓嬪埌瓒婁腑,鎶曞鍦ㄦ澀宸炰綔鍘垮皦鐨勫爞鍏勩5銆6骞寸殑棰犳矝娴佺鐢熸椿涓,鐧藉眳鏄撴帴瑙﹀埌姘戦棿鐤捐嫤,骞跺彈鍒板綋鏃朵换鑻忓窞銆佹澀宸炲埡鍙...
  • 鐧藉眳鏄撶殑绠浠
    绛旓細鏅氬勾鐨勭櫧灞呮槗澶у鍦ㄦ礇闃崇殑灞ラ亾閲岀搴﹁繃,涓鍒樼閿鍞卞拰,鏃跺父娓稿巻浜庨緳闂ㄤ竴甯︺備綔銆婃睜涓婄瘒銆嬨併婇唹鍚熷厛鐢熶紶銆嬭嚜鍐点845骞,鐧藉眳鏄74宀,灏氬湪灞ラ亾閲岀涓捐鈥滀竷鑰佷細鈥,涓庝細鑰呮湁鑳℃澆銆佸悏鐨庛侀儜鎹佸垬鐪熴佸崲璐炪佸紶娴戜笌鐧藉眳鏄;鍚屽勾澶,浠ヤ竷鑰佸悎鍍у婊°佹潕鍏冪埥,鐢绘垚鈥滀節鑰佸浘鈥濄傜櫧灞呮槗鏅氬勾绗冧俊浣涙暀,鍙烽灞卞眳澹,涓哄儳濡傛弧...
  • 鏌ユ壘鍏充簬鏉庣櫧鍒樼閿$櫧灞呮槗涓変綅璇椾汉鐨勪汉鐢熺畝鍘
    绛旓細鍒樼閿锛772骞粹842骞达級锛屽瓧姊﹀緱锛屾渤鍗楁礇闃充汉锛岃嚜绉扳滃鏈崶涓婏紝绫嶅崰娲涢槼鈥濓紝鍙堣嚜瑷绯诲嚭涓北銆傚叾鍏堜负涓北闈栫帇鍒樿儨銆傚攼鏈濇枃瀛﹀銆佸摬瀛﹀锛屾湁鈥璇楄豹鈥 涔嬬О銆傚垬绂归敗璐炲厓涔濆勾锛793骞达級锛岃繘澹強绗紝鍒濆湪娣崡鑺傚害浣挎潨浣戝箷搴滀腑浠昏瀹わ紝涓烘潨浣戞墍鍣ㄩ噸锛屽悗浠庢潨浣戝叆鏈濓紝涓虹洃瀵熷尽鍙层傝礊鍏冩湯锛屼笌鏌冲畻鍏冿紝闄堣皬銆...
  • 鐧藉眳鏄撶殑涓汉绠浠
    绛旓細鐧藉眳鏄锛772骞2鏈28鏃ワ紞846骞9鏈8鏃ワ級锛屽瓧涔愬ぉ锛屾櫄鍙烽灞卞眳澹侀唹鍚熷厛鐢燂紝鍦ㄨ瘲鐣屾湁骞垮ぇ鏁欏寲涓荤殑绉板彿銆傜绫嶅北瑗垮お鍘燂紝鐢熶簬娌冲崡鏂伴儜锛屽攼浠f枃瀛﹀锛屾枃绔犵簿鍒囷紝鐗瑰埆鎿呴暱鍐欒瘲锛屾槸涓攼鏈鍏蜂唬琛ㄦх殑璇椾汉涔嬩竴銆備綔鍝佸钩鏄撹繎浜猴紝涔冭嚦浜庢湁鈥滆佸Κ鑳借В鈥濈殑璇存硶銆傜櫧灞呮槗鏃╁勾绉瀬浠庝簨鏀挎不鏀归潻锛屽叧鎬姘戠敓锛屽″鏂颁箰搴滆繍鍔...
  • 鏉庣櫧銆鍒樼閿銆鐧藉眳鏄撶殑璧勬枡銆
    绛旓細鐧藉眳鏄擄紙772骞达紞846骞达級锛屽瓧涔愬ぉ锛屽彿棣欏北灞呭+锛屽張鍙烽唹鍚熷厛鐢燂紝绁栫睄灞辫タ澶師锛屽埌鍏舵浘绁栫埗鏃惰縼灞呬笅閭斤紝鐢熶簬娌冲崡鏂伴儜銆傛槸鍞愪唬浼熷ぇ鐨勭幇瀹炰富涔夎瘲浜猴紝鍞愪唬涓夊ぇ璇椾汉涔嬩竴銆傜櫧灞呮槗涓庡厓绋瑰叡鍚屽″鏂颁箰搴滆繍鍔紝涓栫О鈥滃厓鐧解濓紝涓鍒樼閿骞剁О鈥滃垬鐧解濄鐧藉眳鏄撶殑璇楁瓕棰樻潗骞挎硾锛屽舰寮忓鏍凤紝璇█骞虫槗閫氫織锛屾湁鈥滆瘲榄斺濆拰鈥...
  • 鐧藉眳鏄涓鍒樼閿骞剁О涓轰粈涔 浜屼汉鏄湅鍙嬪悧
    绛旓細鍒樼閿涓鐧藉眳鏄甯哥浉鍞卞拰锛屽苟绉扳滃垬鐧解濄傛湰鏂囨暣鐞嗕簡杩欎袱涓ぇ璇椾汉鐨勭敓骞绠浠嬶紝娆㈣繋闃呰銆傚垬绂归敗涓庣櫧灞呮槗鏄湅鍙 鍒樼閿″拰鐧藉眳鏄撶涓娆¤闈㈡槸鍦ㄦ壃宸炵殑鏃跺欙紝褰撴椂宸茬粡鏄55宀佷簡锛岃繖涓椂鍊欎粬淇╀篃鏄畻鏈夊悕鐨勮瘲浜轰簡锛屼笉杩囦緷鏃ф湁绉嶇浉瑙佹仺鏅氱殑鎰熻銆備粬淇╄璇嗕箣鍚庯紝鏇惧姝や互鍐欒瘲鐨勬柟寮忔潵琛ㄨ揪瀵瑰鏂圭殑娆h祻銆備笉鍒...
  • 扩展阅读:李白最吓人的一首古诗 ... 刘禹锡最霸气的一首诗 ... 元稹白居易最暧昧的一首诗 ... 刘禹锡十大经典诗 ... 白居易最经典12首诗 ... 白居易必背50首唐诗 ... 刘禹锡最漂亮的一首诗 ... 王勃最惊艳的一首诗 ... 刘禹锡和白居易之间的故事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