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爱录43.8-9》心得感悟

  爱问:“先生以博文为约礼功夫。深思之未能得略。请开示”先生曰:‘礼’字即是‘理’字。理之发见可见者谓之文。文之隐微不可见者谓之理。只是一物。约礼只是要此心纯是一个天理。要此心纯是天理,须就理之发见处用功。如发见于事亲时,就在事亲上学存此天理。发见于事君时,就在事君上学存此天理。发见于处富贵贫贱时,就在处富贵贫贱上学存此天理。发见于处患难夷狄时,就在处患难夷狄上学存此天理。至于作止语默,无处不然。随他发见处,即就那上面学个存天理。这便是博学之于文,便是约礼的功夫。博文即是惟精。约礼即是惟一。

        爱问:“‘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以先生精一之训推之,此语似有弊”先生曰:“然。心一也。未杂于人谓之道心。杂以人伪谓之人心,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矢其正者即人心。初非有二心也。程子谓人心即人欲,道心即天理。语若分析,而意实得之。今曰‘道心为主,而人心听命’,是二心也。天理人欲不并立。安有天理为主,人欲又从而听命者”?

      徐爱问:“先生说‘博文’为‘约礼’之功夫,我思虑再三始不能 解,请您不吝赐教。”

    先生说:“‘礼’即‘理’。‘理’显示可见的为‘文’,‘文’隐蔽不能见的为‘理’,原本是一物。‘约礼’仅要己心完全是一个天 理。要己心纯为天理,务须在‘理’的显示处苦下功夫。譬如,理在侍 亲时显现,心即在侍亲上存此天理;理在身临富贵贫贱时显现,心即在身临富贵贫贱上存此天理;理在身处患难困厄中显现,心即在身处患难 困厄上存此天理。无论行止语默,时时如此,理显现在什么地方,就在 那上面学一个存天理。这就是从文中博学,亦为约礼的功夫。‘博文’ 即‘惟精’,‘约礼’即‘惟一’。”

      徐爱问:“《朱熹章句·序》中‘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 命’,从先生对精一的解释来看,此话似乎不妥当。”

    先生说:“正是的。心亦一个心。没有夹杂人为因素的称道心,夹杂人为因素的称人心。人心若能守正即为道心,道心无能守正即为人心, 非人生来就有两颗心。程子认为人心即私欲,道心即天理,如此好象把 道心人心分离开来,但意思正确。而朱熹认为以道心为主,人心听从于 道心,如此真正把一颗心分为两颗心了。天理、私欲不能共存,怎么会 有以天理为主要,私欲又听从于天理的呢?”

        学习致良知以来,有一个感受是:自己的内心越来越宁静而厚重了。以前,总是想一些浅表的道理、做一些浅表的事情、说一些浅表的话语。想到的道理大多是一些实用性的方法论,比如管理的方法、人际关系的相处之道、情商之道等,事情也多是自己的企业如何生存发展、上什么项目、给员工压任务、销售如何去打开局面,也有公益项目如何开展之类的设想,而说话更是喜欢引经据典、急于表达自我,往往未经深入思考便抢先发言,甚至是为了说而说,听到别人的恭维之词便心生窃喜、听到反驳的意见便心塞愤懑,总想说服对方,其结果是企业人心不聚、员工责任心欠缺,公司发展步履维艰,公益活动越来越流于形式,组织的凝聚力也逐渐下滑。我一直在思考: 这到底是怎么啦?为什么人的心是如此难聚?我们应该从哪里去着手改进?

        平时看过的文章、道理也不少,可一旦用于实践总是四处碰壁,其根本还是没有在心上功夫、去伪存真,没有找回那份初心,找回那个至纯至善的心。外在的欲求再多弥补不了内在的缺失,心中的高度不够事业的高度当然不够。阳明心学的修习让人能找到那个源头----天理良知,世界的本源、心的本性,而其注重实践的“知行合一”系统又让人不会“思而不学则殆”,既不会“冥行妄作”也不会“茫茫荡荡悬空思索”。与这么多百亿千亿级的企业家、优秀的中小企业家、智慧的心学老师们砥砺前行,每一天都是蜕变、涅槃、脱胎换骨的过程,心中充满了喜悦。本文的“博文约礼”、“道心人心”之理进一步阐述了天人合一之道,本人的心得感悟有两点。

        我们在求道问学时经常只注重博闻强记,关注文字本身的意思,从小到大受了那么多年的教育,却还是在事上求证不得,连最简单的孝道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知行合一了呢?所以在学习时,我们忽略了下功夫去领悟文背后的寓意,更未在日常行为中去做到,博文和约礼表里不一,虽见多识广、精于算计却无法在事上去洞察践行。同修张强总的感悟值得借鉴: 博文就是广泛经历各种事情,就是事上磨炼,博文为了惟精,约礼就是去人欲存天理,复得天理,约礼为了惟一。因此博文约礼就是知行合一,就是致良知。

        海亮集团是一家多元化企业,规模达千亿级,总裁冯亚丽总是一位巾帼女杰,她的身上兼具了大气、亲和、包容、智慧等成功企业家所有的特质,即使优秀如此,在修习阳明心学后“柳暗花明又一村”,从自身的内心出发,修身治企,对公司的企业文化升级定位,调整公司的发展方向从资源型转向生态环保型,实现了华丽的转身。成功的企业家学习能力都很强,亚丽总的分享从道心展开,“得人心者得天下,建设企业文化,实质就是以文化育人心。王阳明的心学,就是经营'人心'的学问。'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王阳明认为,良知本来就在我心中,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人人具足,是一种不假外求的内在力量。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找回'本心',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建设积极正确的企业文化,才能确保企业健康永续发展。"企业经营就是经营人心,我们学习了西方管理学往往会制订一系列严格的制度、系统,让人遵循规则,这固然没有错,但是如果这一切没有基于人心内自具的良知之上,没有基于利国利民的本心之上,再完美的制度也只会是空中楼阁,在实施过程中也会阻力重重。

      海亮集团自上而下启动了一场以致良知为目的地的心灵之旅,“心有主,我制外;心无主,外制我。”在成功的企业里,都有一种优秀的文化,一个强势的灵魂。企业家只有自己的心灵安定下来,不为外物所动时,本身所具备的巨大智慧便会显露出来。“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阳明先生认为人人皆具圣贤之性,只要我们有至善之心、坚定的立志利他报国,与时代同频共振,擦去受到世俗浊流蒙蔽的心尘,让心从狭隘自私回归允执厥中,由内而外,必然会得道者多助,基业长青上下齐心。亚丽总的企业在致良知文化的指引下,稳步发展巩固根本内生外延,迎来了事业的又一个春天。

      关于理,自古以来各种门派的释义异彩纷呈莫衷一是,而阳明先生对“理”的体悟更深且其诠释 更浅显,先生云:“‘理’之发见可见者谓之‘文’,‘文’之隐微不 可见者谓之‘理’,只是一物。”也就是对于天下事,隐微于内的是“理”,显 现于外的是“文”,二者互为表里,实质原为一体,并无二致。我们要通过在事上磨砺,广泛实践,博文以惟精,修练一颗致良知的心,存天理去人欲,让本心清澈澄明,从而约礼以惟一。

        《尚书.大禹漠》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当我们的人心合乎天理之时,就是在道心上,当我们掺杂私心杂念时,就是在二心上了。但是人心如果不修,会被尘世的浊流玷污,渐渐的良知蒙上灰尘,虽然圣贤之道仍具心中,可是却无法显现出来,我们在学习致良知的过程中,就是要不断在心上下功夫,拂拭人心上的灰尘让它回归道心。

        同修晓桃总分享, “人心即人欲,道心即天理。凡事都在于自己的内心,心修好了,事就容易成。” 在致良知的读书会上立平老师讲了“愿力最大”,告诉我们在做人做事的时候,心的力量最强大!如果我们立志成为一个圣人,心里觉得这个事情一定成,其实已经成功了一半!我们本来都有一颗圣贤之心,可是为了名利,渐渐地只看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只关心个人得失、企业得失,在是非面前经受不住考验,日积月累已知不知偏离了良知之道有多远,白立新老师在上海千人大会上说,“慢慢的,把自己给活小了,成了小人“,志向小、心眼小、德行小,人小了做事又怎会正大光明、又怎会做大做强、又怎会健康持久?

        致良知志愿者、中信医疗健康的臧宇歆总两年前是美国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的精算师,工作条件优越,待遇丰厚,可以说是人人羡慕的天之骄子。他的目标就是工作到40岁挣到了够花的钱,就可以提早退休。在担任致良知学习的志愿者后,他的人心逐渐开始放大,心中的良知之镜越来越清晰,找到了本性自足的那颗道心。他深情的分享,“从前的我没有这份心力,是因为我太'聪明'了,太会算计了,我做每一件事情仿佛都在计较它于我的利害得失。而这一次,在不断坚持服务的过程中,我渐渐打开了我那层坚硬的枷锁,我不再去特意为了功名利禄而做一件事了,因为 我发现我做的一切其实都在为自己积攒善缘,正能量如泉水一般从心中涌出,而我从前甚至都不知道我有这样一个泉眼的存在。这个泉眼就是我的良知 。 而它也同样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只是我们平日有太多的借口障碍住了它”,宇歆总在持续的无私奉献做自愿者的过程中,找回了自我、找到了良知。在耍小聪明的时候因为存有私欲,所以人会贪图安逸,志向也只是追求小康自保,根本无暇虑及利他、报国、帮助唤醒他人的生命,只拥有一颗人欲之心。然而,阳明心学激发了他心中本来所拥有的良知,他甘心做一位默默无闻的志愿者,抛下一颗傲慢之心,弯下腰去服务别人,象一个勤劳的小蜜蜂。当一个人学会弯腰的时候,他的人格就挺直了腰杆;当一个人学会低头的时候,他的品德就仰起了头颅!宇歆兄找到了道心,从人心回到道心,并点燃唤醒一个个沉睡和蒙蔽的生命!“我渐渐明确,我的志就在于唤醒自己那颗沉睡的心,并点燃更多的人,多一个,再多一个,再多一个。我们的心量本来就是无穷尽的,因为我的心、你的心、他的心都是一颗心,我的心与大自然,乃至整个宇宙其实都是相同的,所以何愁没有能量,何愁没有力量。有了足够的心量,我们这颗心就可以装下整个宇宙。因为天理即在人心,宇宙亦在我的心里。”当你拥有一颗道心之时,它可以容纳整个宇宙,夷希微就是高大上!

      清华控股、中国最大的校企掌门人徐井宏总身在国企,却依然充满了激情斗志,立志与国家民族的时代主旋律同频共振!他说,“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在国有企业还有这么大激情?他们大都认为我获得的回报与创造的价值不成比例。其实这仅仅是以财富在衡量。而我自己,无时无刻不感到命运之幸和时代之伟,能尽己之力,为国家,为清华做出一些贡献,还有什么比这更让生命有意义和价值呢?”道之根本在于心,在于良知,在于将良知付诸实践,知行合一。井宏总的分享生动的诠释了道心和人心之关系,二者本为一体,当私欲去了、心怀天下了,人心即道心;当心中只有个人私利、计较得失了,人心即人欲。“天理人欲不并立。安有天理为主,人欲又从而听命者”?阳明先生之说是矣。

        知名餐饮企业千喜鹤的刘延云总企业经营非常成功,去年年收入突破230亿元,家庭幸福事业稳定,他在学习了致良知后满怀豪情地喊出,“我要从实现百万人就业,到培育百万颗心灵”!此处百万颗心灵,即百万颗道心,百万颗致良知之心,功何其伟!

        回到本文开篇,关于我自己的问题,相比这些成功的企业家,最大的差距还是在于一颗至善至诚的道心!自己在公司发展的这些年,出于人欲、功利,在取得一点小成绩后即前怕狼后怕虎,急于守成,结果时代在变、形势在变,恰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近些年互联网经济的大潮中抗拒变化,公司也逐步落伍。而对于员工,我们也未能从心的源头上去关怀去引发,小惠未徧,根本不了解他们的核心需求,也未创造出让其大展宏图充分发展的平台,结果自己贪图安逸了,员工也一样丧失了进取心,上行下效。自己有时会心生怨怒,认为员工素质差,却不知人人皆有道心、圣贤之道,而企业文化的建立正是应该成为一面镜子让员工和自己一起互相照射,擦去日久蒙蔽的灰尘,让人心去人欲,回归道心!而公益之道亦是如此,不解决人心之根本,追求形式为了公益而公益,只会失去拥戴徒劳无功!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以圣贤为终、以道心为标、以同修为镜、以老师为导,砥砺前行,沿致良知之道坚定践行,困惑定会拨云见日,心也会找到回家的路!

         

   

   

  • 銆婂緪鐖卞綍43.8-9銆嬪績寰楁劅鎮
    绛旓細涓庤繖涔堝鐧句嚎鍗冧嚎绾х殑浼佷笟瀹躲佷紭绉鐨勪腑灏忎紒涓氬銆佹櫤鎱х殑蹇冨鑰佸笀浠牓鐮哄墠琛,姣忎竴澶╅兘鏄湑鍙樸佹秴妲冦佽劚鑳庢崲楠ㄧ殑杩囩▼,蹇冧腑鍏呮弧浜嗗枩鎮銆傛湰鏂囩殑鈥滃崥鏂囩害绀尖濄佲滈亾蹇冧汉蹇冣濅箣鐞嗚繘涓姝ラ槓杩颁簡澶╀汉鍚堜竴涔嬮亾,鏈汉鐨勫績寰楁劅鎮熸湁涓ょ偣銆 鎴戜滑鍦ㄦ眰閬撻棶瀛︽椂缁忓父鍙敞閲嶅崥闂诲己璁,鍏虫敞鏂囧瓧鏈韩鐨勬剰鎬,浠庡皬鍒板ぇ鍙椾簡閭d箞澶氬勾鐨勬暀鑲,...
  • 扩展阅读:徐爱录43.10-43.14感悟 ... 徐爱录43.8-43.9读后感 ... 徐爱录43.10一43.14 ... 徐爱录43.3-43.5读后感 ... 徐爱录43.3-43.5心得体会 ... 徐爱录心得体会43.6-43.9 ... 徐爱录43.6到43.9心得 ... 徐爱录43.6一43.7读后感 ... 徐爱录43.10-43.14心得体会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