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桢居士《观世音菩萨的修行方法及证悟过程》

第一段

观世音菩萨宏愿解脱一切众生的痛苦。自古以来,在世界各地,有数不清的灵感奇迹,都和观音有关。因为观世音菩萨和这世界上的人类,有这样深厚密切的缘份,所以效彷观世音菩萨的修行方法,最易得到感应和成就。

在《楞严经》里,有一段极重要的经文,是记载观世音菩萨自己讲述他修行的方法及经过。这是在一次法会上,二十五位大菩萨遵照释迦牟尼佛的咐嘱,讲述每个人的修行经验。二十五位讲完之后,释迦佛叫文殊师利菩萨作一个总结。在文殊师利的结论中,他指出:对这个世界上的人而言,观世音菩萨以耳根修禅定的法门为最契机。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我选了这个题目,希望各位都能获益。

在讨论观音菩萨的修法之前,将若干有关联的佛陀教示温习一下,也许可以帮助各位的了解。

佛法的目的是解除众生的苦痛。佛说:人生的一切苦痛,都是因妄想执著而来,而妄想执著则是从我们的攀缘心所产生。

什么是攀缘心呢?

攀缘心这个「缘」字是指人的一切感觉的对像,诸如五官所接触、领会到的外界的山河大地形形 *** ,及脑筋里面所生起的一切思想、意见及知识都包括在内。「攀」的意思即是执著,抓住不放。所以,攀缘心者,是我们人类「见物即执著」的心理状态。不但执著,而且相信这种现像是真实的。

这种执著,即是妄想执著。因为这种妄想执著,妄生分别,认妄作真,所以生出贪瞋痴种种行为,造成种种痛苦。简单的讲,我们是生活在颠倒之中。

佛陀传下了很多法门,叫我们如何可以认清颠倒。这许多法门的中心教法,是叫我们不要攀缘(止),集中心力来观照宇宙人生的真相(观),这即是禅那,也译作静虑。所以,习禅并不叫人像顽石枯木一样地呆坐,而是叫人全心全意将心力专注一处(一点或一事都可以),使生理心理逐渐起变化,以达到三昧的境界。这种专注浸沉,往往是层层深入,所谓过了一重山,又是一重山。要到那么一天,妄想执著犹如捕风捉影,连名相都不存在时,方才有个消息。

现在我们先将《楞严经》上记载观世音菩萨所讲述他用耳根修禅定的过程,这段经文重录如下:

初于闻中 入流亡所 所入既寂 动静二相

了然不生 如是渐增 闻所闻尽 尽闻不住

觉所觉空 空觉极圆 空所空灭 生灭既灭

寂灭现前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

各位请记住:

一、观世音修行用的是耳根,因此我们所讲的,都以听闻为主体。

二、观世音菩萨所说的是他修行的过程,因此是由浅入深。我们大多数人都只能说是在修行的初期,因此关于观世音的初期修行经验,特别对我们有用。我将尽可能解释得详尽些,希望各位能够有所收获。

在研究观世音的修行过程中,对「我」、「闻性」、「闻」、「听」及「声」这五个名词,有先认识清楚的必要。这五个名词,实际上也代表妄想执著的五个层次。「声」是最浅最粗的妄想执著,而「我」则是最深最细也是最难消除的妄想执著。下面我当一一指出观世音菩萨如何一层层地消除妄想执著,以完成本性显现的修持。

「声」、「听」、「闻」及「闻性」通常容易混作一谈,其实其中有很重要及根本的区别。观世音的初期修行,即是从认识这种区别开始。据传说观世音是在海滩边习禅定的,他每天听到海潮声音的来去。清晨醒来,万籁俱寂,潮声远来,打破了清静;不久潮声退去,耳边又恢复清静,随后潮声再来,静又消失了。观世音研究这潮声的来去,发觉潮声及清静这两个对像,在听觉(指所闻的闻性)中是此起彼伏的;潮声生,清静灭;潮声灭,清静生。可是两者有一相同之点,即是都不久存,都有生灭;而听觉则不然,它却老是在那儿。因为有听觉,所以能听到潮声,潮声去了,听觉并不随之而去;因为那时听到的是静。如果听觉随潮声而去,则不但分不出静,而且潮声再来时,又何能再听到次一个潮声?因此,潮声有来去生灭,而听觉则并无来去生灭。(注一)

这个「声音」有来去生灭的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世人的妄想执著,实在是因为「跟追」这暂时生灭的声音而来。为使各位得一深刻的印象起见,我再举一个例:

我现在打一下钟,「当——」我问:「有钟声没有?」大家回答:「有钟声。」待钟声过去,我又问:「现在有钟声没有?」大家回答:「钟声没有了。」这答得很对,钟声是来了又去,也可以说是有生有灭。可是现在让我再打钟一下「当——」而我又问:「各位听见吗?」各位都说:「听见。」一会儿钟声消失,我又再问:「各位听见吗?」有人答:「听不见了。」这话可有了语病,好比盲人说不能看见一样,为什么呢?因为盲人并不是看不见,不过所看见的是黑暗而已。我们现在并不是听不见,不过听见的不是钟声,而是静或其他声音而已。试想如果你的听觉没有了,你怎能知道钟声已息。又如果听觉没有了,你又怎能现在还听到我说话。可见消失的只是钟声,而不是你能听的听觉。钟声有来去,有生灭,而听觉则老是在那儿,并无来去,也没有生灭。这不动而能听的听觉,佛法中叫它为「闻性」。

上面的例子,说明「闻性」和「声」的区别。一天到晚,在我们耳边忽生忽灭、一刻不留的是「声」。一直在那儿,不生不灭的是「闻性」。聋子也一样有「闻性」,但是听不到声音。

那么什么叫做「听」?而「听」和「闻」又有什么区别呢?

大家都晓得,耳朵是听声音的。说得更详尽些,外面的波动震动耳膜,因此传达到脑子里的听神经,就听到声音。所以,「听」是「闻性」经耳及脑两器官而生声音感觉的一种作用。可是各位可晓得,发生有声音的感觉,却并不一定需要耳朵。二十多年前,在加拿大的蒙特里城(Montreal)有一位范宣德(Vincent)博士用电极接触着人的脑子来做实验。他将一位太太的脑壳打开一部分,当一对极细的电棒微触脑子的某一点时,这位太太忽然说她听到了某种熟悉的歌声。但当时并没有人在唱歌。当电棒移开时,歌声亦即终止;电棒再触此点时,同样的歌声却又重来,她这个有歌声的感觉,显而易见,是只用了脑子,并未用到耳朵;我们叫这种作用为「闻」。正如梦中听人说话,也没有用耳朵,所以也只是「闻」,而不是「听」。

现在我们对这四个名词,应该已有比较清楚的概念了。让我再来总结一下:「闻性」是人一直有的听的本能,它无来去,也没有生灭。闻性由脑子及耳而起的闻的作用称为「听」;其单由脑子而起闻的作用称为「闻」。「声音」则是听或闻的对像,它是有来去、有生灭的。事实上,每一个单独的声音,都是刹那生灭的。对此四个名词有了认识之后,我们就比较容易了解观世音所讲的修行过程了。

第二段

观世音菩萨说:

「初于闻中」,是说:「我在修行的初期,运用听觉。」这里我要请各位特别注意,在这修行的初期,观世音菩萨也和我们一样:一、有「我」的强烈观念;二、知道运用「闻性」;三、有「闻」及「听」的作用;及四、听到「声音」,譬如上面所讲的潮声。为什么我在此处要强调观世音在修行的初期,也像我们凡夫一样,有「我」、「闻性」、「闻」、「听」及「声」等妄想执著呢?这是因为要反映以后观世音怎样逐一消除这种妄想执著。

上面已说过,观世音是在海滩边修禅定的,因听潮声的来去,悟到声音在闻性中刹那生灭,并非永久的、实有的;而人之妄想烦恼,却都因执著这声音而来。所以,观世音采用「入流亡所」的方法,使声音不再成为烦恼的根源。

「入流亡所」(注二)应该分开来研究,现在我们先讨论「入流」。「入」是佛法中的一个专有名词,是表示人的各器官与外界接触的现象。所以,佛法中有所谓「六入」,那是眼、耳、鼻、舌、身五外部器官与外界的接触,及脑意识与外界思想的接触的总称。此处的「入」则是「耳入」,是外界的波动震著耳膜,使人发生有声音的感觉的现象。

「流」的意义是「不住」。《金刚经》里常提到「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不住」即是说不要将「入」留停下来,要让它一接「即流」。所以,观世音所说的「入流」,即是《金刚经》中的「不住声生心」。

再说得详细些,「入流」就是说不要停留每一个因耳朵与外界接触所感到的单独的声音(单音),而要让每个单音像流水般的继续不绝的流去。这句话听上去好像很容易,实则很难。我们人的毛病,就是在留住这种单音,而将它们连贯起来,于是组成名词,连成句子,产生意义;妄想执著由此而生,烦恼苦痛由此而来。各位不信,让我们来试一试。

现在我请任何一位在座发三个单音,各位听着。

「观」。──「世」。──「音」。──

现在我问:「各位听到了什么?」很多人回答:「观世音」。诸位答「观世音」的,就没有做到「入流」。因为你们没有让「观」「世」「音」三个单音一「入」即「流」,而是将这三个单音都留住下来,连贯了起来,组成「观世音」这个名词;并且很多位的脑子里,将平时所知关于观世音菩萨的都连想了起来,这就是妄想执著啊!各位,不论「观世音」这个名词是好或坏,它一样妄想执著。所以,要去掉妄想执著,就得「入流」。

这样一试,各位也许反过来要说,那倒真不容易,人的脑子中就有这么的机能,将单音留住下来,连贯起来,叫我们怎能「不住」而让它「流」呢?这话也不尽然,我们仔细想一想,「入流」也并不这么难。此刻各位的耳朵和外界接触而产生的音声实在多得很:有汽车经过的声音,有小孩在外面吵闹的声音,有邻座呼吸的声音,还有很多其他的声音,可是各位很自然地将这些声音都「流」而「不住」。所「不流」的,只是我在讲的声音。为什么呢?因为各位在注意我讲的话,要想知道我在说些什么,因此不让这些「入」流去,而将这些「入」留住,因此就听见我的话,也因此就产生许多思想上的反应。又譬如你听到的三个单音,如果各位不将它们留住,每个单音都任它一触即流,单独的一个「观」声,一个「世」声,或一个「音」声,都产生不出观世音这个名词及因之而有的一切意义。各位自己可以将这个道理推而广之,自会觉得「入流」这个办法,确是很妙。

「亡所」的亡是「亡失」、「消除」的意思;「所」是所听到的对像及因听到而引起的一切对像的简称。在佛学经书里,常提到「能」、「所」两个名词。「能」是指能起此作用的主体,譬如能听的我、能看的我。「所」是指此作用所及的对像,譬如所听到的声音、所看到的色彩。世界上有许多现象,都由此相对的「能、所」观念造成,是妄想执著的主要形态。所以,「亡所」是说在修行中「亡失了听到的对像及因此对像而产生的一切对像。」让我来举一个例子:

记得有一次有一位居士说:「地下车(指纽约的Subway)的声音真闹,一坐进地下车,就被乱哄哄的闹声弄得心烦。」当我们分析这句话的时候,就会发现下列的层次:

1.坐进地下车,耳朵与外界接触(「入」)。

2.将每个单音留住了下来(不流而住),乃发觉有声音(听到的对像──这是第一个「所」)。

3.这声音是轰轰轰的(单音连贯起来,造成有意义的对像──这是第二个「所」)。

4.这轰轰的声音是地下车的声音(联想起其他的对像──这是第三个「所」)。

5.地下车的闹声真烦心(又联想起以往的经验,引起烦心的对像──这是第四个「所」)。

现在让我们将这些对像一层层的反推回去。

1.尽管知道是地下车的闹声,但不去联想起以往因听到地下车闹声而烦心的经验──「亡」第四个「所」。

2.尽管听到轰轰的声音,但不去管它是飞机的轰轰声呢,还是地下车的轰轰声,还是其他的轰轰声──「亡」第三个「所」。

3.尽管听到有声音,可是不去分别它是轰轰声呢,还是吱吱声,还是其他各种的声音──「亡」第二个「所」。

4.每个单音,任它一触即流(入流),不予留住连贯,闻性中不起有声音的感觉──「亡」第一个「所」。

到此阶段,所有的「所」──对像,都已亡失,此种境界,便是「入流亡所」。

各位现在明白了「入流亡所」的整个意义。观世音菩萨在他修行的初期,即是用的这个方法:在闻性中,耳入不住,亡失对像。

第三段

观世音接下去说:「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这三句是说因「入流亡所」的不断训练,功夫渐深,在闻性中此时已没有任何可听的对像(「所已寂」),也没有了耳根和外界接触的现象(「入已寂」);闻性中清清净净,但并不昏沉或木然而无知觉(因此说「了然」)。此时感觉到的,是既没有动的形相(声因动而来),也没有「静」的形相(与动相对的静)。在这个阶段,已经是「定」的境界了。不过「定」有程度的深浅,要一层层的深入,现在还只能说是初定的境界。在这境界中,前面指出的五项妄想执著──「我」、「闻性」、「闻」、「听」及「声」,还只能说是去掉了「声」及「听」。可是因为去掉了「声」「听」这两种妄想执著,人类的许多苦痛,已经可以减去很多。世人能到此境界,已能够有很多快乐自在的受用。这时候佛陀所教的「不要攀缘」可以说已经达到,接下去是要「集中心力来观照宇宙人生的真相」。观世音到此境界,并不停止,而是努力深入推究,使「定」的程度日益加深,所以说:

如是渐增

讲到此处,我想说一个寓言。因为在这以前的修行境界,有很多位可能已经达到。但自此以后,则都是定中用功夫,不容易为一般人所了解。先说一个寓言,不但希望增加各位的兴趣,也借此说明我本人的立场。

各位知道青蛙在他生足之前,只能在水中生活,要等长大,足生出来后,方能到岸上去。有一天一只母蛙从岸滩上回来,对一群祇能在水中过活的小蛙说:「孩子们呀!那岸上可真舒服啊!阳光是这样的温暖,微风吹来,又是那么地凉爽!」各位,小蛙可能体会到此中的舒服滋味。小蛙们吵著叫母蛙解释得更清楚些,可是母蛙用尽它所能想像得到的形容词,无法使小蛙了解真滋味。一直要等到小蛙自己长出脚来时,一跳上岸,恍然大悟,原来那天母蛙所讲的是如此。

在座的可能有母蛙在,但我本人却祇是小蛙。因此,我所讲的,只算是小蛙传述母蛙的话。如果各位中有的也是小蛙,那么我们只能说是小蛙和小蛙瞎猜瞎摸一番。但希望我们这群小蛙,有那么一天,大家长出脚来,跳上岸去,那时才能真正了解观世音菩萨所讲的真相。

观世音菩萨接下去讲:

闻所闻尽,尽闻不住

因为在此阶段,「闻」及「闻性」还在,观世音在定中,继续深入推究这「能闻的我」和「所闻的对像」究竟有什么区别?推究来,推究去,推到尽头,才恍然大悟,原来「能闻的我」和「所闻的对像」,其中并无分别,因此说「闻所闻尽」。第一个「闻」,是说「能闻」,也即是指「能闻的我」或「能闻的闻性」,接下去「所闻」即是「所闻的对像」。推到尽头,觉悟并无分别可求,所以说「尽」。这时因「闻性」及「闻」的观念已不存在,心中自在净乐,一般的苦痛,除生死外,可谓已完全消除。可是观世音并不以达到此境界为满足,也不停止,再继续深入推究,所以「尽闻不住」。就是说,能闻所闻,推到尽头,了知一无分别,但仍不停止,于是又接下去是:

觉所觉空,空觉极圆

定的境界,再深一层。在此境界,已只有一种「觉」在定中。但是什么人在「觉」呢?是「我」在觉。因此,只要有觉的念头存在,还是有一个「我」。观世音再深入推究,观察这「能觉的我」及「所觉的对像」究竟有什么区别呢?研来研去,研到尽头,原来「能觉的我」与「所觉的对像」也没有分别,同是不可捉摸的「空」,因此说「觉所觉空」。

在这个定的境界中,不复有肉体的我的存在,生死的苦痛至此解脱。而这「空」的感觉,则是穷极三界,没有时间的限制;圆徧一切,也没有空间的边际。所以,观世音菩萨说,他在这个阶段的境界是「空觉极圆」。但是这境界还没有到圆满的地位,观世音在空中继续修进,接下去是:

空所空灭

这时定的境界,自又更深一层。可是在这境界中,仍有一个空的感觉存在。是什么人在空中感到空呢?此时虽已没有肉体的我的存在,可是意识中的「我」还很微细的隐隐存在;也就是说,还有极轻微的妄想执著,没有除净。这时的境界,很容易被误解而认为已到修行的顶峰,其实还差最重要的一个最后关键,所以切不可停止,要百尺竿头,更上一级,加紧推究这「能空的我」和「所空的对像──空」又有什么区别呢?推究到头,不但「能空」「所空」原无分别,忽然连「空」也失其所在,因此说:「空所空灭」。

到了这个境界,一切有生有灭、可生可灭的念头、感觉、观照,如「闻」、如「觉」、如「空」、如「我」,都完全寂灭,妄想执著已一丝不存,人生的一切苦痛,已都解脱,正如黑暗消灭,所有的全是光明,所以说: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这已经是母蛙上岸的景象,所以「寂灭现前」切不可误作「现」在「我」的面「前」解。六祖慧能为防人误解,曾特别指出《坛经.机缘品》:「是则寂灭现前,当现前时,亦无现前之量。」此时已没有「我」的观念,所以「现前」是整体充满的意思。并没有前后、多少的比较观念。因此接下去说: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

所有人世界的一切妄想执著,以及在禅定中所经过的层层深入的一切境界,统统不再留碍,也再没有本体或对像可以留碍。本性显现,这时观世音菩萨所能描写的只是:

十方圆明

「十方」,指没有一个固定的中心点(没有「我」),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方向;「圆」是圆满不缺,无所不及,无有边际;「明」则是无有障碍。这是用人类的语言文字,勉强表达本性的境界。「十方圆明」不但说明在本性之外,再找不到任何一物,没有佛,没有众生,而且连虚空也找不到。这就是佛学经书里面的所谓「本性」,所谓「体」,也叫做「佛性」、「如来藏」、「真如」都代表这同一的境界。

在《楞严经》上记载着观世音菩萨接下去又讲了两句,那是说的由「体」起「用」,是证悟后,在本体空性中,自动显起的大慈大悲、普度众生的作用。这时的境界:烦恼即是菩提,菩提即是烦恼,一切法不离本性,一切法即是本性。可是这种境界,以我们凡夫俗子的执著心理来思维度量,很容易和世间的妄想混为一谈。如若执著了「用」,反会妨碍禅定的进修,所以这两句就留下不解说了。好在各位如能悟「体」,「用」自然会有。这原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我这样的小蛙,还得先好好的在「入流亡所」上痛下功夫,至少可以去掉一些人间的执著烦恼,也希望大家的烦恼苦痛,可以因为学习观世音菩萨的修法而为之减轻。

佛法中强调人身难得,有若晨星,而万万千千的人中能有机缘听到佛法的,更是稀少。我不妨再加一句:听到了像观音菩萨的修行法门这样难得的佛法,能有机会及时依之而修行的,则更是稀少中的稀少。我衷心祈望各位都是稀少中的稀少者!多谢各位。

注一:此处所谓「听觉」(闻性)并无来去生灭,是与声音及静比较而言。倘依真如本性来讲,则听觉(闻性)仍旧是生灭法。再讲得彻底些,凡是一有名相,就有生灭,连「本性」这个名相,也是生灭法。只有「生灭两圆离」,到不可说不可说的境界,方才算真实。

注二:《楞严经》历代疏解甚多,对「入流」多作逆流讲,即须陀洹果。意思是说众生循声流转,谓之为出;观世音反闻自性,谓之为入。这里的讲法,和前人的注解,并不完全相同,是想用最浅而易懂的说法,使初期修行的学人,容易了解实行,有不妥之处,还望大德指正。



  • 娌堝妗㈠眳澹婅涓栭煶鑿╄惃鐨勪慨琛鏂规硶鍙婅瘉鎮熻繃绋嬨
    绛旓細杩欓噷鎴戣璇峰悇浣嶇壒鍒敞鎰,鍦ㄨ繖淇鐨勫垵鏈,瑙備笘闊宠彥钀涔熷拰鎴戜滑涓鏍:涓銆佹湁銆屾垜銆嶇殑寮虹儓瑙傚康;浜屻佺煡閬撹繍鐢ㄣ岄椈鎬с;涓夈佹湁銆岄椈銆嶅強銆屽惉銆嶇殑浣滅敤;鍙婂洓銆佸惉鍒般屽0闊炽,璀涓婇潰鎵璁茬殑娼0銆備负浠涔堟垜鍦ㄦ澶勮寮鸿皟瑙備笘闊冲湪淇鐨勫垵鏈,涔熷儚鎴戜滑鍑″か涓鏍,鏈夈屾垜銆嶃併岄椈鎬с嶃併岄椈銆嶃併屽惉銆嶅強銆屽0銆嶇瓑濡勬兂鎵ц憲...
  • 濡備綍淇
    绛旓細鍦ㄨ鏄庝粈涔堟槸姹傜,浠涔堟槸淇涔嬪墠,鎴戝厛涓惧嚑涓緥瀛愯鍚勪綅鏉ヨ瘎瀹: 绗竴涓緥瀛:鍦ㄥ簞涓ュ瑙傞煶娈跨殑姝d腑,鏈変竴灏婁簲褰╃殑瑙備笘闊宠彥钀鍦e儚,鏃佽竟鏄竴灏婄瑧瀹规弧闈㈢殑绔ュ瓙鍍忋傛湁涓澶╂垜姝eソ鍦ㄦ涓,鐪嬭鏈変竴瀵瑰勾杞荤敺濂,寰堣檾璇氬湴璺湪瑙備笘闊宠彥钀ㄥ墠闈㈢姹傘傝繖浣嶅勾杞荤殑澶お鐪嬭鎴戝湪杈逛笂,寰堣嚜鐒剁殑闂垜:銆岃闂綘鏅撳緱杩欓噷鐨勭绛掑湪閭i噷...
  • 浠涔堟槸淇?鎴戣嚜宸卞浣曚慨绂?
    绛旓細鍦ㄨ鏄庝粈涔堟槸姹傜,浠涔堟槸淇涔嬪墠,鎴戝厛涓惧嚑涓緥瀛愯鍚勪綅鏉ヨ瘎瀹: 绗竴涓緥瀛:鍦ㄥ簞涓ュ瑙傞煶娈跨殑姝d腑,鏈変竴灏婁簲褰╃殑瑙備笘闊宠彥钀鍦e儚,鏃佽竟鏄竴灏婄瑧瀹规弧闈㈢殑绔ュ瓙鍍忋傛湁涓澶╂垜姝eソ鍦ㄦ涓,鐪嬭鏈変竴瀵瑰勾杞荤敺濂,寰堣檾璇氬湴璺湪瑙備笘闊宠彥钀ㄥ墠闈㈢姹傘傝繖浣嶅勾杞荤殑澶お鐪嬭鎴戝湪杈逛笂,寰堣嚜鐒剁殑闂垜:銆岃闂綘鏅撳緱杩欓噷鐨勭绛掑湪閭i噷...
  • 璇烽棶涓轰粈涔堜經绛斺滆鑿╄惃鎽╄瘍钀ㄢ濆拰鍏堢瓟鈥滃簲浜戜綍闄嶄紡鍏跺績?鈥
    绛旓細鍥犳浣涢檧璇鑿╄惃鎽╄瘍钀ㄥ簲濡傛槸闄嶄紡鍏跺績锛屽苟涓嶆槸绉拌繖鎵瑰ぇ姣斾笜涓鸿彥钀ㄦ懇璇冭惃锛屼篃涓嶆槸绉拌繖鎵瑰杽鐢峰瓙銆佸杽濂充汉锛屽彂闃胯ㄥ缃椾笁钘愪笁鑿╂彁蹇冪殑涓鸿彥钀ㄦ懇璇冭惃锛岃屾槸鍛婅瘔閭d簺鍙戜簡鏃犱笂鑿╂彁蹇冪殑鍠勭敺瀛愩佸杽濂充汉锛屽氨鍍忓悇浣嶄竴鏍凤紝鏄憡璇夋垜浠紝澶ц彥钀ㄦ槸鎬庢牱淇殑锛岃鎴戜滑閮戒互澶ц彥钀ㄤ负姒滄牱锛屽姝ゅ幓淇紝鍘婚檷浼忔垜浠殑濡勬兂蹇冦
  • 鐕冪伅鍙や經鐨勫杈版槸鍝ぉ?
    绛旓細鐪嬬湅 鍦ㄦ垜浠棩甯哥敓娲讳腑鐨勪經鏁 浣滆咃細娌堝妗鍗氬+ 浠ュ強鍚戠煡璇嗗垎瀛愪粙缁嶄經鏁欏惂 锛岀綉涓婃湁 闄勶細璇镐經鑿╄惃鍦h癁(闃村巻)姝f湀鍒濅竴鏃ワ細寮ュ嫆浣涘湥璇 姝f湀鍒濆叚鏃ワ細瀹氬厜浣涘湥璇 浜屾湀鍒濆叓鏃ワ細閲婅喀鐗熷凹浣涘嚭瀹 浜屾湀鍗佷簲鏃ワ細閲婅喀鐗熷凹浣涙秴鐩 浜屾湀鍗佷節鏃ワ細瑙備笘闊宠彥钀鍦h癁 浜屾湀寤夸竴鏃ワ細鏅搐鑿╄惃鍦h癁 涓夋湀鍗佸叚鏃ワ細鍑嗘彁鑿╄惃鍦h癁 ...
  • 璋佽兘缁欐垜璁茶鍚勭浣涚粡鐨勪笉鍚岀敤娉
    绛旓細- 銆婃涓ョ粡銆嬫敞锛堜笂锛夛紙鐜嬫不骞冲眳澹 娉級- 銆婃涓ョ粡銆嬫敞锛堜笅锛夛紙鐜嬫不骞冲眳澹 娉級- 銆婃涓ョ粡銆嬩笌涓浗瀹楁淳锛堟潕蹇楀崕锛- 鎱ф濈殑绂呰鎬濇兂涓庛婇妤炰弗銆嬩笁鏄э紙闄堣嫳鍠勶級- 銆婇妤炰弗缁瑙備笘闊宠彥钀鑰虫牴鍦嗛氱珷銆嬩妇瑕 - 銆婃涓ョ粡銆嬫偓闀滐紙鎲ㄥ北锛4. 銆婇樋寮ラ檧缁忋嬬爺绌讹細- 銆婁經璇撮樋寮ラ檧缁忋嬪師缁忋佺櫧璇濆強娉ㄩ噴锛...
  • 璇婚噾鍒氳埇鑻ユ尝缃楄湝缁忕殑涓昏浣滅敤?
    绛旓細鎸侀噾鍒氱粡鐨勭洰鐨勬槸涓轰簡澧炵鎱с佹秷涓氶殰銆佸嚭鐢熸銆佹姤浣涙仼銆佸害浼楃敓锛屾眹闆嗙殑鐩殑鏄寮烘縺鍔卞悓淇滑瀵规娈婅儨澶т箻缁忓吀鐨勬棤涓婁俊蹇冦傛寔閲戝垰缁忕殑鐩殑缁濅笉鏄负浜嗘眰鎰熷簲锛屽洜涓猴細鈥滃嚒鎵鏈夌浉锛岀殕鏄櫄濡勨濃滀笉鍙栦簬鐩革紝濡傚涓嶅姩鈥濃滆嫢浠ヨ壊瑙佹垜锛屼互闊冲0姹傛垜锛屾槸浜鸿閭亾锛屼笉鑳借濡傛潵銆傗濓紞锛嶉夎嚜娌堝妗銆堥噾鍒氱粡銆...
  • 璋佽兘缁欐垜璁茶鍚勭浣涚粡鐨勪笉鍚岀敤娉
    绛旓細銆婅涓栭煶鑿╄惃鏅棬鍝併嬭褰(瀹濋潤娉曞笀璁茶堪) 銆婂娉曡幉鍗庣粡鏅棬鍝併嬭鏄(娓╁厜鐔瑰眳澹憲) 銆婃櫘璐よ鎰垮搧銆嬬爺绌: 銆婃櫘璐よ鎰垮搧銆嬪師鏂(鍞愮浇瀹惧浗涓夎棌鑸嫢濂夎瘡璇) 銆婃櫘璐よ鎰垮搧銆嬭璁(娴庣兢娉曞笀) 銆婃涓ョ粡蹇典經鍦嗛氱珷銆嬬爺绌: 銆婂ぇ浣涢《棣栨涓ョ粡澶у娍鑷宠彥钀ㄥ康浣涘渾閫氱珷銆嬫祬閲(瀹e寲涓婁汉) 銆婄淮鎽╄瘶缁忋嬬爺绌: 銆婄淮鎽╄瘶缁忋...
  • 浠涔堟槸淇?鎴戣嚜宸卞浣曚慨绂?
    绛旓細鍦ㄨ鏄庝粈涔堟槸姹傜,浠涔堟槸淇涔嬪墠,鎴戝厛涓惧嚑涓緥瀛愯鍚勪綅鏉ヨ瘎瀹: 绗竴涓緥瀛:鍦ㄥ簞涓ュ瑙傞煶娈跨殑姝d腑,鏈変竴灏婁簲褰╃殑瑙備笘闊宠彥钀鍦e儚,鏃佽竟鏄竴灏婄瑧瀹规弧闈㈢殑绔ュ瓙鍍忋傛湁涓澶╂垜姝eソ鍦ㄦ涓,鐪嬭鏈変竴瀵瑰勾杞荤敺濂,寰堣檾璇氬湴璺湪瑙備笘闊宠彥钀ㄥ墠闈㈢姹傘傝繖浣嶅勾杞荤殑澶お鐪嬭鎴戝湪杈逛笂,寰堣嚜鐒剁殑闂垜:銆岃闂綘鏅撳緱杩欓噷鐨勭绛掑湪閭i噷...
  • 浠涔堟槸淇?鎴戣嚜宸卞浣曚慨绂?
    绛旓細鍦ㄨ鏄庝粈涔堟槸姹傜,浠涔堟槸淇涔嬪墠,鎴戝厛涓惧嚑涓緥瀛愯鍚勪綅鏉ヨ瘎瀹: 绗竴涓緥瀛:鍦ㄥ簞涓ュ瑙傞煶娈跨殑姝d腑,鏈変竴灏婁簲褰╃殑瑙備笘闊宠彥钀鍦e儚,鏃佽竟鏄竴灏婄瑧瀹规弧闈㈢殑绔ュ瓙鍍忋傛湁涓澶╂垜姝eソ鍦ㄦ涓,鐪嬭鏈変竴瀵瑰勾杞荤敺濂,寰堣檾璇氬湴璺湪瑙備笘闊宠彥钀ㄥ墠闈㈢姹傘傝繖浣嶅勾杞荤殑澶お鐪嬭鎴戝湪杈逛笂,寰堣嚜鐒剁殑闂垜:銆岃闂綘鏅撳緱杩欓噷鐨勭绛掑湪閭i噷...
  • 扩展阅读:妙喜居士念诵大全 ... 观音菩萨最灵的图片 ... 身上有菩萨跟着的人 ... 观音在浙江普陀山修行 ... 观世音妙缘1一20 ... 观世音十句经 治病 ... 观世音之观音妙缘全集 ... 佛教影片《观音妙缘》 ... 观世音之观音母完整版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