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叔同事业巅峰时选择出家,看生命真正的意义在何方?

现代人认为,信佛修佛的人,多是因遭遇不幸,或姻恋失败,或是要解决身体疾病,所以李叔同的出家原因,百年来众说纷纭。 人们无法理解,正值事业巅峰、一生富贵的他,为什么要义无反顾遁入空门?

李叔同被称作所谓“新文化运动先驱”,但在“五四”运动的前一年,这位积极探索西方文化的激昂之士,绕了一大圈,却返回了中国传统,而且走得更深更远。

“五四”以后,受实证科学主义的影响,中国人渐渐转向无神论,也就更不能理解李叔同的出家之举了。

早慧的“神童”

1880年9月23日,李叔同生于天津名门望族。他降生之日,一只喜鹊口衔松枝送至产房内,人们都说这是佛赐祥瑞。其父李筱楼当时已是68岁,老来得子,非常高兴,给他起名文涛,字叔同,他排行第三,小字三郎。李叔同的母亲王氏,是李筱楼的五姨太,当时是20岁。

李叔同的父母都信佛。李筱楼名世珍,祖籍浙江嘉兴,曾中头名进士,与李鸿章、吴汝伦并称清朝三大才子。他官至吏部主事,致仕后经营盐业、兴办银庄,终成津门巨富,与当朝仕宦多有往来。晚年李筱楼尊崇王阳明理学,信仰禅宗佛学。他乐善好施,曾创办慈善救济团体,开办义学,有“李善人”之称。

幼年李叔同即受佛教薰染,5岁时,家里延请高僧为病重的父亲诵《金刚经》,唯李叔同能入内室,与其父同聆佛法。

李筱楼死后,李鸿章亲自为其祭仪点主。灵柩在家停放七日,众多和尚昼夜诵经,此事给小叔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幼时他与弟弟的游戏,便是学和尚做法事,“两个人都用夹被或床罩当袈裟,在屋里或炕上念佛玩。”李叔同的大娘郭氏及长嫂,也是虔诚的佛教徒,曾教叔同念诵《大悲咒》等佛经。

聪慧异人的李叔同,学舌时就跟着老父摇头晃脑地背诵对联了;6、7岁时,他攻读《昭明文选》,琅琅成诵;8岁读四书五经,他过目不忘;13岁临摹历朝名家碑帖,他就以篆刻和书法闻名,被人称作“神童”。

然而,人生的苦空,李叔同过早就感受到了。15岁时,他就写下:人生犹如西山日,富贵终如瓦上霜。

16岁,李叔同考入辅仁学院学习八股文。枯燥的八股他写得文采斐然,常得嘉奖。八股文章试卷格式严谨,文字必须写进印好的方格之内,但文思泉涌的李叔同,书难尽意,便觉纸短文长,常常一格之中夹写两字,于是就有了“李双行”的外号。当时他还师从名家学习传统的诗词及篆刻方法。

少年的李叔同比较叛逆。他沉迷当时被称为“贱业”的戏曲,喜欢唱戏、客串,还为心仪的坤伶捧场,甚至陷入迷恋而未果。

18岁时,李叔同与门当户对的俞家女成婚。这是母亲为他聘娶的天津茶商之女,后为他生下三个儿子(一子夭折)。

当时的社会风气认为,传统文化难以立国,受此影响,李叔同仰慕西方的思想和技术。哥哥从家产中拨出巨资供其置家,李叔同首先就买了一架昂贵的钢琴。

维新变法时,李叔同无比兴奋,刻下“南海康梁是吾师”的印章,以表其志。变法失败后,他一度被怀疑为同党。1898年10月,李叔同带着母亲与家眷迁居上海,租住在法租界。

“二十文章惊海内”

到上海以后,这位19岁的津门才子,以年少鲜有的才华及桀骜不羁,很快驰名上海滩。每写文章,他必定“技惊四座”。多年以后,李叔同以一句“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概括了这个时期的状态。

他与上海新学界的领袖人物许幻园、文人袁希濂、儒医蔡小香、名士张小楼,结成“天涯五友”。这志趣相投的五人,相互酬唱,宣扬民权思想,品茗论艺,沉浸在琴棋书画、风花雪月之中,享受着风流倜傥的快意人生。

1901年,李叔同考入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就读经济特科班,与黄炎培等人师从蔡元培。南洋公学的办学特点是中体西用,他接受了较系统的儒家经典教育,也吸纳西方文化。他的英文成绩是甲等,被评为“口齿清楚,文法娴熟”,对日文他也略有掌握。

当时李叔同最喜法学,曾写过名为“论强国对弱国不守公法之关系”的论文,读书时期还翻译了法学著作《法学门径书》和《国际私法》,两本书出版后在当时影响很大。

期间,李叔同曾报名应试科举,答卷针砭时弊,自然名落孙山。三场均未考中,仍回南洋公学就读。

1902年罢课风潮,蔡元培辞职,为了支持学潮,李叔同等很多同学都主动退学。后来他参加了“沪学会”,开办补习科,举行演说会,提倡移风易俗,探讨所谓“新文化、新伦理、新道德”。

1905年李叔同创作《祖国歌》,一经发表即风靡大江南北,广为传唱。之后他出版了《国学唱歌集》,以《诗经》、《离骚》、唐宋诗词等为歌词,富有传统文化内涵,显示了他深厚的“国学”底蕴。

李叔同宣传男女婚姻自主的思想,编写了《文野婚姻新戏剧本》;他将新思想新知识融入戏曲,创作了《黄天霸》等京剧戏目。他亲自上场,从小生唱到老生,赢得满堂喝采;他与上海书画名家一起办《书画报》,名声大振,成为上海的书画名流。

丰子恺描述过当时李叔同在上海模样:“丝绒碗帽,正中缀一方白玉,曲襟背心,花缎袍子,后面挂着胖辫子,底下缎带扎脚管,双梁厚底鞋子,头抬得很高,英俊之气,流露于眉目间。”

“问何如声色将情寄,休怒骂,且游戏。”这是李叔同对自己当时状态的写照。这位富家公子哥,家在上海有钱庄,出手阔绰,年少轻狂。除与文人往来,还常与歌郎、艺妓交际,为之写歌赋诗,极具纨绔之风。

烟花柳巷,声色犬马,这种寄情声色的游戏人生,虽如鱼得水,他自己也是有担忧的,22岁的李叔同写信给许幻园:“终日花丛征逐,致迷不返,将来结局,正自可虑。”

留学日本,学习西方文化

1905年四月,母亲王氏病重,李叔同速延请名医,未能奏效,因上街置办棺木,没能亲自送终,成为憾事。其母当时只有45岁。

悲痛欲绝的李叔同扶柩回津,为母亲举行了西式丧仪。追悼会上,家人不穿白色孝服,全部改穿黑色服装。不用锣鼓唢呐,李叔同用西洋的《弥撒》为母亲填挽歌,自弹自唱。

母亲死后,李叔同一度改名为“李哀”,自言“看破一层世相”,“幸福时期已经没有了”。然后将发妻和两个儿子托付给二哥,自己远走日本留学,学习西方文化。

到了日本,李叔同入乡随俗。那时还是大清,他就立即剪掉辫子,改成西方最时髦的三七分。戴没脚眼镜,脱下长衫马褂,换上西装、尖头皮鞋。没多久,他便能说一口纯正流利的日语了。他花巨资在东京上野租私人洋楼,装修成文艺气息浓厚的宅子,取名“小迷楼”。

李叔同入东京美术学校油画科,接受西方写实主义绘画教育,同时就读音乐学校,研究乐学与作曲。学习钢琴时,他不惜动手术,以拉长手指的距离。后来他出版发行了中国近现代第一本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

李叔同还研究戏剧,与同学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在东京为中国两淮水灾募捐,义演《茶花女》时,他男扮女装,成功反串了茶花女,其优美婉丽,被称超过日本俳优。在《黑奴吁天录》的演出里,他还一人饰男女两个角色。

留学日本五年,李叔同大量接受西方的现代艺术,身体力行实践西方现代思想,其个人生活也是反传统的。期间,他与一日本模特自由恋爱,并且成婚。

回国任教

1910年,31岁的李叔同带着日籍夫人回国。不久他带着日籍夫人去上海居住,原配夫人及两个儿子被他留在了天津。

他被南京高等师范聘请做图画、音乐教师,后来又应杭州师范之聘,兼任两个学校的课。教书期间,他加入西泠印社,从事金石研究与创作。

至友、同事夏丏尊说:“就学问讲,他博学多能,其国文比国文先生更高,其英文比英文先生更高,其历史比历史先生更高,其常识比博物先生更富,又是书法金石的专家,中国话剧的鼻祖。他不是只能教图画音乐,他是拿许多别的学问为背景而教他的图画音乐。”

李叔同的案头书,是一本明代刘宗周的《人谱》,在封面上,李叔同写了“身体力行”几个字。他常拿书中古贤人的嘉言懿行教导学生,自己也行不言之教,做事极致认真,一丝不苟,连走路他都目不斜视。

此时的李叔同,脱下洋装,换上灰色粗布袍、黑布马褂和布底鞋,金丝边眼镜也换成了黑色钢丝边眼镜。他对艺术的理解开始回归正统,走回儒家文艺理念。他认为文人修身,重于修艺,艺德重于技能的训练。“工图画者其嗜好必高尚,其品行必高洁”,“士先器识而后文艺”。“一个文艺家如果没有器识,无论技术何等精通熟练,亦不足道”,器识,就是指修养与境界。李叔同将“艺德”的养成,作为培养学生的基本准则,“要做一个好文艺家,必先做一个好人”,他培养学生的最高目标是“应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

依循传统的“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李叔同非常重视音乐教育,认为音乐对人的性情有非常大的陶冶作用,他倡导“以美淑世”的美育理想,认为艺术有提升道德的力量。

李叔同大胆引入西方美术、音乐的同时,也非常重视中国传统绘画及音乐韵律,尝试中西艺术的融合。他以学问和人格折服了学生和同事。他每月寄钱给刘质平,资助他在日本的留学费用,直至他学成,而且不求偿还,还叮嘱刘质平不可告诉他人。做教师的七年里,他先后培养出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众多名人。

在美术领域,李叔同创造的诸多第一,改变了中国美术史。他最早在中国介绍西洋画,首创中国报纸广告画,最早创作、倡导中国现代木版画。他撰写的《西洋美术史》、《欧洲文学之概观》、《石膏模型用法》等著述,皆创下当时国人研究的第一。

李叔同是将西方戏剧引入中国的先驱,也是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他最早将西方乐理引入中国,最早介绍西洋乐器、引进五线谱,最早在国内推广钢琴音乐;他作曲作词的《春游》,是我国最早的三声部声乐作品;脍炙人口的《送别》,借鉴西方乐曲的同时,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歌词意味深远,充满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意境。

这位学贯古今,融汇中西的全才、通才,在事业渐趋登峰造极中,内心却无处为安。在李叔同看来,文艺还是属于“术”的范畴,文艺再好,也只是末枝小道,不是终极真理。而人生的无常、生命的倏忽,却是旖施绚丽生活中不可回避的本质。

绝尘而去 剃发为僧

1916年,李叔同假期到杭州虎跑寺断食,开始是想借此疗治长期折磨他的神经衰弱症。期间的一些神奇体验,让他悟到很多东西,同时他也接触了很多佛经,对名利情执的虚妄,有了进一步了悟。第二年,李叔同又去听法,自己改名为“李婴”, 示脱胎换骨之意。

1918年,他黄历新年期间在虎跑寺度过,成为在家弟子,取名演音,号弘一。回校后虽照常教课,但茹素诵经,世味日淡。

1918年黄历七月十三日,李叔同将多年视若珍宝的藏品,包括书籍、字画印章、折扇、金表等都外赠或销毁,然后到杭州灵隐寺受具足戒,正式剃发出家,那时他39岁。

其实出家前,李叔同曾借喻荷花,抒怀“昏波不染,成就慧业”。也曾致信刘质平,“不佞以世寿不永,又以无始以来,罪业之深,故不得不赶紧修行……”那时朋友都以为他不过是说说而已,一般的文人雅士也常作此言,没想到他是当真的。

黄炎培的回忆文章中,记述了李叔同与日籍夫人的诀别:弘一出家后,日籍夫人从上海赶到杭州,通过两位朋友去找丈夫。“走了几个庙,找到了,要求叔同到岳庙前临湖素食店共餐。三人有问,叔同才答,终席,叔同从不自动发一言,也从不抬头睁眼向三人注视。饭罢,叔同即告辞归庙,雇一小舟,三人送到船边,叔同一人上船了。船开行了,叔同从不一回头。但见一桨一桨荡向湖心,直到连人带船一齐埋没湖云深处,什么都不见,叔同最后依然不一顾,叔同夫人大哭而归。”

弘一写信告知天津家人自己出家,让家人也吃斋念佛,还嘱咐两个儿子用功读书。天津家人常给他写信,弘一信都不拆开,托人在信封后面写:“该人业已他往,均原封退还。”原配妻子俞氏,不到50岁病故,当时家人给弘一写信报丧,也没收到回复。后来,有人发现,弘一法师曾为亡妻抄经回向。

李叔同的同事姜丹书,曾与出家前的李叔同有过一段对话:

姜丹书:“你想出家?”

李叔同:“是的。”

姜丹书:“为何?”

李叔同:“无所为。”

姜丹书又问:“君固多情者,忍抛骨肉耶?”

李叔同 “譬患虎疫死,将如何?”

如若患暴病而死,或者霍乱来了,即便内心难舍妻子儿女,又有什么办法吗?

绝尘而去,绝不回望张顾,李叔同如此了断世缘,与他纯粹的出家目的有关。他的禅房里,自书“虽存若殁”四字。在他看来,出家就是为了生死大事,妻儿、朋友的情缘均可以断。短暂的人生中,亲人早晚是要分别的,大限总要到来,出家不过是将它提前罢了。

翩翩不羁的公子,变成名副其实的苦行僧

出家早年李叔同几乎不见客,除了讲经,对殷勤求访者,他以一句“老实念佛”回复,不多发一言。

夏丏尊曾见,弘一与众多和尚挤在一间拥挤的禅房里,然后于河边采水,以鲜竹漱牙,毛巾破如抹布。夏丏尊要给他换一条新的,弘一说:“哪里,还受用着哩,不必换。”在他看来,破烂的席子、毛巾,白菜萝卜苦咸菜,都好,一切都好。

他双目低垂,脸容肃穆,过去那个生活讲究精致、翩翩不羁的公子,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苦行僧。房中只有一张板床。外出云游,也是一席一被一伞,有时自己还挑行李。洗衣缝补,他全都自己动手。每日黎明即起,冷水擦身,但凡染病,从不经意。他患病在床,有人前往问候,他说:“你不要问我病好了没有,你要问我佛念了没有。”

弘一严格持守最严谨最刻板的律宗戒律,成为恪守佛门“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的典范。他日食一餐,过午不食。素菜之中,也不吃菜心、冬笋、香菇等,因为其价格比其它素菜要贵很多。

1924年,弘一求见印光,被概不见客的印光拒在山门之外,他从天明等到日暮,终于见到印光,与之同修了七日。这七日深刻影响了他以后的修行生涯。弘一悉心研究已中断700余年的律宗,撰写著作,躬行实践。后半生里,他不辞劳苦云游各地,四处弘扬律宗。

每前往讲律,行前弘一都约法三章:不为人师,不开欢迎会,不登报吹名。为防人接船,有时他还特地临时改搭他船。除讲律外,他闭门谢客,市长等高官都难以请到他。晚年弘一在福建讲经,忽然接到一少年来信,指责他忙于交际应酬。弘一反省自己,深感惭愧,当即回信表示:“即当遵命闭门精修,摒弃一切。”

1937年底,厦门轰炸不断,弘一集众演讲,尽力助众生渡劫。他弘法闽南,时值厦门陷落,好友劝他去内地避险。他作偈曰:

亭亭菊一支,

高标矗晚节。

云何色殷红,

殉道应流血。

非佛书不书 非佛语不语

出家之后,弘一发誓:非佛书不书,非佛语不语。他认为“耽于书术,增长放逸,佛所深诫”,毅然割断自己曾醉心的话剧、油画、西洋音乐等艺术。原本他诸艺俱废,后来还是保留了书法,因为可以“写佛语结缘利生”。弘一最常写的就是“以戒为师”,也常写:“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弘一的书法,敛神藏锋,大巧若拙,已经是一种心灵的迹化了。他下笔一丝不苟,不矜才使气,不激不厉。刘质平回忆说,弘一写字书极慢,五尺整幅要写两个小时方成。

在谈写字方法的演讲中,弘一曾对僧人说:“倘然只能写几个好字,若不专心学佛法,虽然人家赞美他字写得怎样的好,那不过是‘人以字传’而已!我觉得,出家人字虽然写得不好,若是苛民有道德,那么他的字是很珍贵的,结果都是能够‘字以人传’;如果对于佛法没有研究,而是没有道德,纵能写得很好的字,这种人在佛教中是无足轻重的了……”

他自认罪孽深重,非酷戒不足以灭障

李叔同被称作所谓“新文化运动先驱”,但在“五四”运动的前一年,这位积极探索西方文化的激昂之士,绕了一大圈,却返回了中国传统,而且走得更深更远。

他一生富贵,漫天才情,内心却有着无处为安的苦闷,这是执于现实的人很难理解的。“五四”以后,受实证科学主义的影响,中国人渐渐转向无神论,当然也就更不能理解李叔同的出家之举了。

当人们还在感叹李叔同绝伦的才华时,他对自己年轻时代的诗歌及荒唐的生活,全部做了彻底的否定。1923年,西泠印社印了一本他的《漱筒诗集》,被弘一斥之为“多涉绮语,格调也卑,无足观也”。绮语,指轻浮无礼、不正经、令人邪思之言;1929年,开明书店请弘一写字模,开始他应允了,后又反悔,反悔的重要原因是:有些字,出家人书写甚不合宜,如刀部中,残酷凶恶之字甚多,又女部中更不堪言,尸部中更有极秽之字……

弘一不断省察自己既往的“放浪无赖”,他曾对丰子恺说,自己出家之前,一味地书呆子气,人情世故什么的一点儿都不懂。在《最后之忏悔》中,他写道:“我从孩提起就一直造恶,一天比一天堕落,身体虽然不是禽兽,而心则与禽兽无甚区别……”

60岁的时候,弘一用一句“不堪回首”,概括自己从幼年以后的种种经历,自认罪孽深重,非酷戒不足以灭障。

在那个普遍排斥传统、排斥宗教信仰的大背景下,弘一宣说:佛法非迷信,佛法非宗教,佛法非哲学,佛法非违背科学。他出家不是因为厌世,也不为避世,实在是因为参透了人生。既然身体都是虚幻的存在,荣华富贵、旷世之名声,或者子孙家业,更是身外之物。世间学术、绘画音乐等文艺,也不过是暂时的虚幻美景,而返本归真、追究终极真理,才是生命的真正意义。

出家后,李叔同那因无常世事而躁动的心,终归于安宁。

“这个世界,我总要来。 ”

1942年春,弘一前往灵瑞山讲经, 不久住在温陵养老院,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为大众讲经 , 并向院中老人讲说净土法要 。黄历二十三日,弘一示现些微疾病,但拒绝医药、探视,只是专一念佛。

二十七日,弘一绝食,只饮水。二十八日,他写好遗嘱,交代妙莲法师负责后事。九月一日下午,弘一在一张纸上写下“悲欣交集”,交给妙莲法师,并嘱咐:如在助念时,见我流泪,并非留恋世间、挂念亲人,而是悲喜交集所感。他还特别叮嘱,当他呼吸停止时,要待热度散尽,再送去火化,身体停龛时,要用四只小碗填龛四脚,再盛满水,防止蚂蚁爬上来,这样在焚化时,可以避免损伤蚂蚁。他自认自己福气不够,说火化时,“不必穿好衣服,只穿旧短裤,以遮下根而已。”

说完,弘一默念佛号不辍。临终前,弘一法师还说了这样话:“这个世界,我总要来。”“释迦牟尼佛与我们这个世界有不尽的因缘,我们与未来的世界亦然。”

四日戌时(晚上7点至9点),弘一右胁而卧,安详圆寂,终年63岁。这天是公元1942年10月13日。

第二天一早,夏丏尊收到了弘一的一封信:

丏尊居士文席:朽人已于九月初四日迁化(日期是嘱人后填写)。曾赋二偈,附录于后: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尔亡言;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谨达,不宣。音启。

“悲欣交集”通常的解释是,一面欣喜自己的解脱,一面悲愍众生的苦恼。

出家28年,弘一法师最后的遗物,是一件百衲衣、少量衣被和一把雨伞。百衲衣上的二百多个补丁,都是他亲手缝补的。

弘一法师圆寂后七天,尊其遗嘱:“龛用养老院的,送承天寺焚化。”荼毗后,获舍利子一千八百粒,舍利块有六百块。

弘一法师被尊为律宗第十一世祖,与印光、太虚、虚云并称为“民国四大高僧”。

参考资料:

《李叔同全集》

夏丏尊《生活的艺术》

丰子恺《怀李叔同先生》,

姜丹书《弘一大师咏怀录》

欧七斤、盛懿《出旧入新:南洋公学经济特科班对李叔同的影响》

陈海量、姜丹书等《弘一大师永思集》

林子青《弘一法师年谱》

  • 浠庢潕鍙斿悓浜嬩笟宸呭嘲鏃堕夋嫨鍑哄,鐪鐢熷懡鐪熸鐨勬剰涔夊湪浣曟柟?
    绛旓細1918骞撮粍鍘嗕竷鏈堝崄涓夋棩,鏉庡彅鍚灏嗗骞磋鑻ョ弽瀹濈殑钘忓搧,鍖呮嫭涔︾睄銆佸瓧鐢诲嵃绔犮佹姌鎵囥侀噾琛ㄧ瓑閮藉璧犳垨閿姣,鐒跺悗鍒版澀宸炵伒闅愬鍙楀叿瓒虫垝,姝e紡鍓冨彂鍑哄,閭f椂浠39宀併 鍏跺疄鍑哄鍓,鏉庡彅鍚屾浘鍊熷柣鑽疯姳,鎶掓鈥滄槒娉笉鏌,鎴愬氨鎱т笟鈥濄備篃鏇捐嚧淇″垬璐ㄥ钩,鈥滀笉浣炰互涓栧涓嶆案,鍙堜互鏃犲浠ユ潵,缃笟涔嬫繁,鏁呬笉寰椾笉璧剁揣淇鈥︹︹濋偅鏃舵湅鍙嬮兘...
  • 浠庢潕鍙斿悓浜嬩笟宸呭嘲鏃堕夋嫨鍑哄,鐪鐢熷懡鐪熸鐨勬剰涔夊湪浣曟柟?
    绛旓細1. 鏉庡彅鍚岋紝杩欎綅鍦浜嬩笟宸呭嘲鏃堕夋嫨鍑哄鐨勫悕浜猴紝鍏惰儗鍚庣殑鍘熷洜涓鐩翠紬璇寸悍绾傛湁浜鸿涓轰粬鏄洜涓洪伃閬囦笉骞革紝濮绘亱澶辫触锛屾垨鏄瑙e喅韬綋鐤剧梾锛屼絾浜嬪疄鐪熺浉绌剁珶濡備綍锛2. 鏉庡彅鍚岋紝1880骞村嚭鐢熶簬澶╂触鍚嶉棬鏈涙棌锛屽叾鐖舵潕绛辨ゼ鏄竻鏈濊繘澹紝瀹樿嚦鍚忛儴涓讳簨锛屽悗缁忚惀鐩愪笟銆佸叴鍔為摱搴勶紝鎴愪负娲ラ棬宸ㄥ瘜銆鏉庡彅鍚屼粠灏忎究鍙楀埌浣涙暀鐨勮柊鏌擄紝...
  • 鏉庡彅鍚缁忓巻绻佸崕鏈鍚庡仛鍜屽皻,浣犳庝箞鐪嬪緟杩欎簨杩欎汉鍛?
    绛旓細涓栫晫涓婄殑鎵鏈夌敓鐗╀箣涓紝澶ф浜虹殑灞傛鏄渶澶嶆潅鐨勶紝鐢变簬鏅哄姏銆佹ф儏鐨勫樊寮備箣澶э紝璁╀汉涓嶅お瀹规槗浜嗚В鍙︿竴涓汉銆傛墍浠ヨ瘎閴村彜浜哄叾瀹炴槸涓浠堕涓烘粦绋界殑浜嬨傛垜浠彧鑳戒粠閭d簺鏁呬簨涓幓瀵讳竴浜涜瘽澶磋屽凡銆傚叧浜鏉庡彅鍚岋紝寮樹竴娉曞笀锛杩欏墠鍚庤韩浠界殑绐佺劧杞崲锛屽嚑涔庢槸闆嗕腑鍦ㄦ湁鍏充粬鐨勬墍鏈夎瘽棰樹腑鐨勭劍鐐广傛瘯绔燂紝澶у鏁颁汉涓鐢熶箣涓篃骞...
  • 鏉庡彅鍚屽嚭瀹鐨勬繁灞傚師鍥
    绛旓細鏉庡彅鍚屽嚭瀹讹紝鏈変笁澶у師鍥狅細鐜板疄涓嶅鎰忋佸绾㈠皹涔嬩簨鐑︽伡銆佸浣涙暀鐨勫悜寰銆備竴銆佺幇瀹炰笉濡傛剰 涔嬪墠灏辫浠栧湪瀛︽牎浠昏亴锛屼粬褰撹繃鍥炬鏁欏憳銆侀煶涔愭暀鍛橈紝鍦ㄦ潅蹇楃ぞ褰撹繃缂栬緫锛屼粬鐨勫伐浣滄秹鍙婂緱寰堝箍锛屽寘鎷編鏈佹枃瀛︺侀煶涔愮瓑绛夛紝浠栫殑鎵嶈兘鍜屽璇嗛兘鏄瘚搴哥疆鐤戠殑锛屽鏋滆鏄粬宸ヤ綔涓嶉『蹇冿紝鎵嶆兂鍒板嚭瀹讹紝鍙兘鎬т笉澶с備簩銆佸绾㈠皹...
  • 寮樹竴娉曞笀(鏉庡彅鍚)褰撴椂涓哄暐瑕鍑哄,鑰屼笖鍚﹀畾浠栧墠鍗婄敓鐨勬垚灏卞憿,寰堥毦鐞嗚В...
    绛旓細浣犲緢闅剧悊瑙d粬鍑哄锛閭e氨绠鍗曡涓嬪惂銆寮樹竴娉曞笀鍑哄鍓嶅彲璇存槸闆嗙惔妫嬩功鐢讳簬涓韬簡锛屽鑹烘湳鏈夊緢娣辩殑浣撴偀锛屼絾鐢熶笉閫㈡椂锛屽綋鏃舵槸涓浗鏈榛戞殫鐨勬椂鍊锛屽唴澶栭兘鏄垬涔憋紝浜烘皯鑻︿笉鑱婄敓锛屽績涓兘鏄偛鍝銆傝繖鏃朵粬鐨勫績涓細鍑虹幇杩疯尗锛屽洜涓鸿壓鏈晳涓嶄簡鍥斤紝鑸炲彴涓婅〃鐜扮殑鍐嶅ソ锛屼汉姘戞湁閭d釜蹇冩儏鐪嬪悧銆傛劅瑙夎繖鏃跺欎粬鐨勫績鎬佸儚鏄...
  • 鏉庡彅鍚屽嚭瀹鐨勫師鍥犲綊绾?
    绛旓細鍏舵锛屾潕鍙斿悓涔熸槸鍑轰簬瀵逛經鏁欑殑鏁话鍜屼俊浠帮紝鎵閫夋嫨鍑哄銆備粬瑙夊緱浣涙暀鐨勭簿绁炲拰閬撳痉鏄汉浠拷姹傚唴蹇冩竻鍑鍜屾寮忕殑鎸囧紩锛屽叾涓壒鍒噸瑕佺殑鏄叓姝i亾鍜屾垝寰嬨傛潕鍙斿悓娣辨繁棰嗘偀鍒扮敓鍛界殑鎰忎箟锛屽苟閫氳繃瀛︿範浣涙暀鏁欎箟锛屾壘鍒颁簡闄嶆湇璇告伓鐨勯亾璺備簬鏄嚭瀹舵垚涓轰簡浠栦慨琛屽拰瀹炶返浣涙硶鐨勬渶濂芥柟寮忋傛潕鍙斿悓鐨勫嚭瀹朵篃鏄嚭浜庡绀句細鐨勮础鐚拰鍥為涔...
  • 鏉庡彅鍚涓轰粈涔鍑哄鐨勬繁灞傚師鍥
    绛旓細鏉庡彅鍚屽嚭瀹讹紝鏈変笁澶у師鍥狅細涓銆佺幇瀹炰笉濡傛剰 涔嬪墠灏辫浠栧湪瀛︽牎浠昏亴锛屼粬褰撹繃鍥炬鏁欏憳銆侀煶涔愭暀鍛橈紝鍦ㄦ潅.蹇楃ぞ褰撹繃缂栬緫锛屼粬鐨勫伐浣滄秹鍙婂緱寰堝箍锛屽寘鎷編鏈佹枃瀛︺侀煶涔愮瓑绛夛紝浠栫殑鎵嶈兘鍜屽璇嗛兘鏄瘚搴哥疆鐤戠殑锛屽鏋滆鏄粬宸ヤ綔涓嶉『蹇冿紝鎵嶆兂鍒板嚭瀹讹紝鍙兘鎬т笉澶с備簩銆佸绾㈠皹涔嬩簨鐑︽伡 浠栫殑瀹跺涵鐘跺喌寰堝ソ锛岀埗杈堜负浠栫暀涓...
  • 鏉庡彅鍚鍏堢敓涓轰粈涔堣鍑哄?
    绛旓細鎴栬鍑哄鍋氬拰灏氭槸寰堟棭灏卞湪蹇冮噷钀岀敓鐨勫康澶淬傛瘮濡傝鍦ㄦ潕鍙斿悓鐨勬寶鍙嬪涓忓皧鍏堢敓鐪嬪埌鏉庡彅鍚岀殑瑷琛屼妇姝㈡棤涓涓嶅儚涓涓拰灏氾紝鑰屼笌浠栫殑鑱屼笟锛岃佸笀鏍兼牸涓嶅叆鐨勬椂鍊欙紝灏辩敓姘旂殑瀵逛粬璇达紝鈥滀綘杩欐牱瀛愶紝杩樹笉濡傜储鎬у仛浜嗗拰灏氾紒鈥濇潕鍙斿悓寰瑧涓嶈锛屽叾瀹炲湪浠栧績涓棭灏辨湁浜嗗潗鍜屽皻鐨勬兂娉曘傛墍浠ヨ鏉庡彅鍚屽嚭瀹鐨勫師鍥犳槸鐪嬬牬绾㈠皹涔熷ソ锛...
  • 浠庨娴佸叕瀛愬埌涓浠i珮鍍鏉庡彅鍚涓轰綍鍑哄?
    绛旓細鍥犳,褰撴潕鍙斿悓鏈缁堝仛鍑鍑哄鐨閫夋嫨鏃,涓嶄粎瑕佺潃鐪间簬浠栨墍澶勭殑绀句細鍘嗗彶鐜,杩樿鑰冭檻浠栫殑姘旇川銆佹ф牸绛夊洜绱犮傞偅涓浠g煡璇嗗垎瀛愭櫘閬嶇粡鍘嗕簡杩欐牱涓涓粠甯屾湜鍒板够鐏殑鎬濇兂杞彉杩囩▼銆傚綋杈涗亥闈╁懡鎴愬姛鏃,鏉庡彅鍚闈炲父婵鍔ㄣ備粬鍐欎簡銆婃弧姹熺孩姘戝浗鑲囬犲~婊℃睙绾㈠織鎰熴:濞囧▏鏄嗕粦灞,鍦ㄥ北椤朵笂,鏈変汉灏栧彨銆傜湅鍥婂簳,瀹濆垁濡傞洩,鍑犲鎭╀粐銆傚弻鎵嬪妶鏉鹃紶...
  • 涓轰粈涔鏉庡彅鍚鏈夐挶鏈夊悕鏈夋墠,鍗寸獊鐒惰窇鍘诲綋浜嗗拰灏?
    绛旓細杩欎竴寰呭氨鏄6骞淬傜瓑鍒颁粬鍥炲浗鐨勬椂鍊欙紝鍥藉唴宸茬粡鍙戠敓浜嗗法澶х殑鍙樺寲锛屼粬鎴愪负浜嗕竴浣嶈佸笀锛屾暀涔﹁偛浜恒傛湁涓澶锛屾潕鍙斿悓鍋剁劧鍚埌鏈変汉璇达細鍍忔垜浠繖绉嶄汉锛屽嚭瀹褰撳拰灏氬掓槸鎸哄ソ鐨勩備粬涓涓嬪氨琚Е鍔ㄤ簡锛屽氨璺戝埌瀵哄簷鍋氫簡涓娈垫椂闂村拰灏氾紝鍥炲埌瀛︽牎涔嬪悗浠栬交鏂锛岃缁忓康浣涖備笁骞村悗锛屼粬鐪熺殑鍘诲綋浜嗗拰灏氾紝浠庢鍐嶄篃娌℃湁杩樹織銆
  • 扩展阅读:李叔同临终秘诀 ... 李叔同为何不长寿 ... 李叔同一生最爱的女人 ... 李叔同两个儿子近况 ... 弘一法师谈自己前世 ... 弘一法师说一生有三见 ... 弘一大师的最经典语录 ... 李叔同日本妻子下落揭晓 ... 李叔同故居背后的故事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