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简介文言文

1. 司马迁简介

1、简介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个人成就 ①文学方面。公元前91年(征和二年),《史记》全书完成。

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②思想方面。

司马迁借老子之口说出了被他改造过和发展了的至治理想。保留了道法自然的内核,有意识地剔除了反映原始社会“小国寡人”和奴隶社会“使民”如何的思想,体现了深得道家精髓的“与时迁移”思想。

其核心是天道自然,要旨是人民的足欲。 ③天文方面。

司马迁继承父亲遗志遗业,完成“推古天变”之任务,并明确表述为“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其结论表述在《天官书》中,即据春秋242年之间日食三十六、彗星三见等星象,联系点天子衰微、诸候力政、五伯代兴及到战国及秦汉之际的社会变乱动荡,而总结出天运三十年一小变,一百年一中变,五百年一大变,三大变为一纪,三纪而大备的“大数”,最后才认为“天人之际续备”。这是司马迁天文学之应用的最重要之范例,在整个星学历史上占有最高地位。

2.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著有《史记》,又称《太史公记》,他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0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馆长一职)。

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建元六年,窦太后死后,汉武帝罢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重新发动尊儒,这便是有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元朔二年,司马迁从夏阳[念"假"] 迁居长安,后随家迁于京城,从孔安国学《尚书》,从董仲舒学《春秋》。随后他继承父业为太史令。

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在主持历法修改工作的同时,正式动笔写《太史公书》。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他因“李陵事件”,为投降匈奴的李陵求情,因其直言触怒了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遂遭受宫刑。

在狱中司马迁发奋图强,自强不息,忍受了非常人所能忍受的痛苦,继续编写《史记》。司马迁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于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

公元前90年,司马迁逝世,终年56岁。对于司马迁的死因,因史料无明确记载,至今仍为未解之谜。

3. 司马迁的简介

司马迁(前145—约前87),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出身史学世家,父亲司马谈官至太史令。司马迁十岁时随父到长安,先后拜学于董仲舒和孔安国。

二十岁开始游历名山大川,继父亲太史令的职位后,又随汉武帝到泰山、长城、河北、辽西等地出游,增长见识。任太史令期间,饱览朝廷藏书,并开始整理史料,以完成父亲的遗愿。

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年),李陵 投降匈奴,司马迁因上疏为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被处以宫刑。司马迁受此大辱,愤不欲生,但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决心「隐忍苟活」,发愤写作,终于完成了伟大的历史名著《史记》。

《史记》记载了上起轩辕黄帝,下至汉武帝时当代史事,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不论在史学上还是在文学上都有其巨大的价值,故被鲁迅称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以他的《史记》,实现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

4.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5. 司马迁介绍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前90年),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他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

后来回到长安,做了郎中。郎中守卫宫殿门户,管理车骑,随从皇帝出行。

他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35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他父亲司马谈死后,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马迁接替做了太史令。

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同年,开始动手编《史记》。

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被捕下狱,做了中书令。

他按照汉朝法令的规定出钱赎罪,受了“腐刑”。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

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55岁那年最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除《史记》外,司马迁还作赋8篇,均已散失,唯《艺文类聚》卷 30引征《悲士不遇赋》的片段。

又作《报任安书》,记述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发愤修史的抱负。

6. 司马迁简介

个人简介 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著有《史记》,又称《太史公记》,他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0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馆长一职)。

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建元六年,窦太后死后,汉武帝罢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重新发动尊儒,这便是有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元朔二年,司马迁从夏阳[念"假"] 迁居长安,后随家迁于京城,从孔安国学《尚书》,从董仲舒学《春秋》。随后他继承父业为太史令。

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在主持历法修改工作的同时,正式动笔写《太史公书》。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他因“李陵事件”,为投降匈奴的李陵求情,因其直言触怒了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遂遭受宫刑。

在狱中司马迁发奋图强,自强不息,忍受了非常人所能忍受的痛苦,继续编写《史记》。司马迁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于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

公元前90年,司马迁逝世,终年56岁。对于司马迁的死因,因史料无明确记载,至今仍为未解之谜。

夏阳,县名,靠近龙门。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

龙门,龙门山,很有名气。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

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之间。

当地名胜古迹很多。司马迁从小在饱览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

司马迁生卒年代,史无明文。近人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认为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大约卒于汉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享年60岁。

据说司马迁家自唐虞至周,都是世代相传的历史家和天文家。司马错是秦惠王时伐蜀的名将,司马昌是秦始皇的铁官,到了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又做汉武帝的太史令,恢复了祖传的史官恒业。

司马迁出生地韩城位置 司马迁的少年时代,“耕牧河山之阳”。司马迁在这“山环水带,嵌镶蜿蜒”(《韩城县志序》)的自然环境里成长,既被山川的清淑之气所陶冶,又对民间生活有一定体验。

十岁,司马迁随父亲至京师长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国学习;家学渊源既深,复从名师受业,启发诱导,获益不浅。这个时候,正当汉王朝国势强大,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时候,张骞奉使通西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汉武帝设立乐府……;也是司马迁在京城里丰富见闻,热情迸发的时候。

大约二十岁,司马迁开始外出游历——“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回到长安以后,做了皇帝的近侍郎中,随汉武帝到过平凉、崆峒,又奉使巴蜀,他到得最南边是昆明。

据司马迁自己说,他少年时期曾经“耕牧河山之阳”,也就是说他儿童时期曾经在家乡从事过一些农业劳动。后来他的父亲司马谈到长安做了太史令,司马迁随父亲也到了长安,在父亲的指导下,他刻苦读书,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础,他拜了很多名师做老师。

司马迁的家族,就是他这个家族,世代都是史官,而作为史官,他有责任来记载帝王圣贤的言行,也有责任来搜集整理天下的遗文古事,更有责任通过叙事论人而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借鉴。那么他的父亲司马谈就有志于整理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试图撰写一部规模空前的史著。

就是写一部史书,从他父亲开始就已有这么一个理想,他的父亲做太史令之后,就开始搜集阅读史料,为修史做准备。但是司马谈感到自己年事已高,要独立地修成一部史著,无论是时间、无论是精力,还是才学知识都还不够,所以司马谈寄厚望于他的儿子司马迁,希望他能够早日参与其事,最终实现这样一个宏愿。

于是,他让儿子在读万卷书的基础上,开始行万里路,他要求他儿子来进行一次为期两年多的一次全国的漫游。所以我这里要介绍司马迁的漫游,于是司马迁从20岁开始,就做了一次漫游,司马迁是为写《史记》做准备的一次实地考察,他亲自采访,获得了许多第一手材料,保证了《史记》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那么他这个漫游,也是《史记》实录精神的一种具体体现。 比如说他漫游到汨罗江畔,在汨罗江畔,在当年屈原投江自沉的地方,他高声朗诵着屈原的诗,他痛哭流涕,所以他写《屈原列传》写得那么有感情,他是亲自去考察过,他是在学习屈原的基础上来写屈原的。

比方说,在韩信的故乡淮阴,他也搜集了许多有关韩信的故事,你比如说他亲自去问别人,说当年韩信受胯下之辱,这大家知道,这个典故,韩信为什么能够受胯下之辱而不发怒?而不愿意去做出非法的事来,忍了。韩信那么高的个子,从一个流氓两个腿之间爬过去,如果按照他的个性,一刀就把他杀了。

但是如果把他杀了,后来还能够建功立业吗?韩信后来帮助刘邦推。

7. 司马迁的简介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8.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公元前145或前135~前87?)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父司马谈,汉武帝建元、元封之间任太史令,是一位具有多方面修养的学者。他在《论六家要旨》中,对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之学”,概括出重要的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分别以评论:对阴阳等五家,既有所肯定,也指出其不足,而完全肯定了道家。

这说明司马谈接受的是西汉初年占主导地位的黄老思想的影响,与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不完全合拍。司马谈十分重视自己史官家世的传统和史官的职责,曾慨叹说:“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

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

(《史记·太史公自序》)所有这些对司马迁后来所从事的事业都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司马迁的童年是在家乡黄河边上的龙门山下度过的。

10岁时,随父亲司马谈到长安,开始了对古代文献的研读,并直接受学于当时著名儒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20岁,南游江淮,据《史记·太史公自序》,他这次“上会稽,探禹穴,上九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以后他在任郎中、太史令以及中书令时,或奉旨出使,或陪驾巡幸,游历了更多的地方。这些经历,使他有机会亲身领略祖国壮阔的自然风貌,调查了解许多历史故实,订正和补充文献上的疏漏,也使他有可能接触广大人民的实际生活,增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了解。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

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

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

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他因直言进谏而遭宫刑,却因此更加发愤著书,创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学臣著《史记》,为中国人民,世界人民流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一、继父志,任史官司马迁,宇子长,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出生于龙门山下(在今天的陕西省韩城县)。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承父亲司马谈的遗志,当上了太史令,开始从皇家藏书馆中整理选录历史典籍。

司马迁的祖先并不十分显要,其家族世代掌管太史的官职。但是司马迁和他的父亲都以此为荣,在他们的心目中,修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

他们为此奉献了自己一生的精力。司马谈一直准备写一部贯通古今的史书。

在父亲的直接教导下,司马迁十岁时便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后来,他又跟着董仲舒学习《春秋》,跟孔安国学习《尚书》。

司马迁学习刻苦,进步非常快,极有钻研精神。司马迁的父亲病危时,拉着儿子的手,流着眼泪对他说:"。

我死了以后,你一定要接着做太史,千万不要忘记我一生希望写出一部通史的愿望。

你一定要继承我的事业,不要忘记啊!"这一番谆谆嘱托极大地震动了司马迁,他看到了父亲作为一名史学家难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也知道父亲将自己毕生未竟的事业寄托在自己的身上。司马迁低着头,流着泪,悲痛而坚定地应允道:"儿子我虽然没有什么才能,但我一定完成您的志愿。

"司马迁做了太史令以后,就有了阅读外面看不到的书籍和重要资料的机会。这为他以后著《史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可是,资料整理工作非常繁复。由于当时的那些藏书和国家档案都杂乱无序,连一个可以查考的目录也没有,司马迁必须从一大堆的木简和绢书中找线索,去整理和考证史料。

司马迁几年如一日,绞尽脑汁,费尽心血,几乎天天都埋着头整理和考证史料。司马迁一直记得父亲的遗志,他决心效法孔子编纂《春秋》,写出一部同样能永垂不朽的史著。

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在主持历法修改工作的同时,正式动手写他的伟大著作《史记》。

9. 司马迁的简介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我国西汉时期著名史学家。

10岁能“诵古文”,20岁开始游历,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游踪遍及南北。归来后,初仕郎中,曾出使西南各地。

汉武帝元封八年(公元前108年)继承他父亲司马谈的官职,任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等。他博览皇帝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

他发愤著书,公元前91年完成《史记》。 《史记》简介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通史,开创了纪传体和书表的编写体例。

本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迹)、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十表(记事年月)、三十世家(记侯国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事功)五个部分,共五十二万字。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长达3000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比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社会面貌,对后世史学研究有深远影响。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评价《史记》说:“故本纪以述皇王,列传以总侯伯,八书以铺政体,十表以谱年齿。” 陈涉何以入“世家”? 陈涉,出身低微,是所谓“瓮牖绳枢之子,辘隶之人”,起义后虽自立为王,但为时仅六个月。

他之所以列入“世家”,是因为他敢于在秦王朝的严密统治下首先发难,如此非常之功确实值得大书特书。司马迁在这篇传记的最后写道:“陈涉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卒亡秦,由涉首事也。”

说明他不以成败论英雄。 司马迁名言 ·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司马迁直言受宫刑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 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

李广利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与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

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兵,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却听说他投降了,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现在却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

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尽力为李陵辩护。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风范。

司马迁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们如今见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他对汉武帝说:“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

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

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

司马迁的意思似乎是将军李广利没有尽到他的责任。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讽刺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

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

司马迁在狱中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点意见?”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

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 据汉朝的刑法,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

司马迁官小家贫,当然拿不出这么多钱赎罪。腐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人格。

司马迁当然不愿意忍受这样的刑罚,悲痛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可后来他想到,人总有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

他觉得自己如果就这样“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无价值的。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孙膑等人,想到了他们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骄人成果。

司马迁顿时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力气,他毅然选择了腐刑。面对最残酷的刑罚,司马迁痛苦到了极点,但他此时没有怨恨,也没有害怕。

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正因为还没有完成史记,他才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



  • 鍙搁┈杩佺畝浠嬫枃瑷鏂
    绛旓細鍙搁┈杩(鍓145鈥斿墠87骞村悗),瀛楀瓙闀,鎴戝浗瑗挎眽浼熷ぇ鐨勫彶瀛﹀銆佹濇兂瀹躲佹枃瀛﹀,瑗挎眽澶忛槼(浠婇檿瑗块煩鍩,涓璇村北瑗挎渤娲)浜,钁楁湁銆婂彶璁般,鍙堢О銆澶彶鍏璁般,浠栬杞戒簡涓婅嚜涓浗涓婂彜浼犺涓殑榛勫笣鏃朵唬,涓嬭嚦姹夋甯濆お鍒濆洓骞(鍏厓鍓100骞),鍏3000澶氬勾鐨勫巻鍙层 鍙搁┈杩佷互鍏垛滅┒澶╀汉涔嬮檯,閫氬彜浠婁箣鍙,鎴愪竴瀹朵箣瑷鈥濈殑鍙茶瘑,浣裤...
  • 鍙搁┈杩鍐欑殑鏂囪█鏂
    绛旓細1. 鐢ㄦ枃瑷鏂囧啓鍙搁┈杩佽嚜浼 鍙搁┈杩:銆婂彶璁•鍗蜂竴鐧句笁鍗 澶彶鍏嚜搴忕涓冨崄銆 鈥︹﹀お鍙插叕瀛﹀ぉ瀹樹簬鍞愰兘,鍙楁槗浜庢潹浣,涔犻亾璁轰簬榛勫瓙銆傚お鍙插叕浠曚簬寤哄厓鍏冨皝涔嬮棿,鎰嶅鑰呬箣涓嶈揪鍏舵剰鑰屽笀鎮,涔冭鍏涔嬭鎸囨洶: 鏄撳ぇ浼:鈥滃ぉ涓嬩竴鑷磋岀櫨铏,鍚屽綊鑰屾畩娑傘傗濆か闃撮槼銆佸剴銆佸ⅷ銆佸悕銆佹硶銆侀亾寰,姝ゅ姟涓烘不鑰呬篃,鐩存墍浠庤█涔嬪紓...
  • 寰欐湪绔嬩俊鏂囪█鏂缈昏瘧
    绛旓細涓銆佽瘧鏂 绉﹀瓭鍏凡缁忎换鍛戒簡鍗瀰锛屽崼闉呮兂瑕佸疄鏂藉彉娉曞浘寮烘斂绛栵紝鍞亹澶╀笅浜哄鑷繁浜х敓闈炶銆傛硶浠ゅ凡缁忓畬澶囷紝浣嗘病鏈夊叕甯冿紝锛堝崼闉咃級鎭愭曠櫨濮撲笉淇′换锛屼簬鏄湪鍥介兘甯傚満鍗楅棬绔嬩笅涓鏍逛笁涓堥暱鐨勬湪鏉嗭紝鎷涘嫙鐧惧鏈夎兘澶熸惉鍒板寳闂ㄧ殑灏辫祻缁欏崄闀掗粍閲戙傜櫨濮撳姝ゆ劅鍒版儕璁讹紝娌℃湁浜烘暍鍘绘惉鏈ㄦ潌銆傦紙鍗瀰锛夊氨鍙堝甯冨懡浠よ锛氣滄湁鑳藉...
  • 澶瓙涔嬮亾鑷冲ぇ涔,鏁呭ぉ涓嬭帿鑳藉澶瓙銆傚か瀛愮洊灏戣船鐒?鐨鏂囪█鏂缈昏瘧
    绛旓細瑗挎眽路鍙搁┈杩銆婂彶璁奥峰瓟瀛愪笘瀹躲嬪師鏂囪妭閫夛細瀛愯矾鍑猴紝瀛愯础鍏ヨ銆傚瓟瀛愭洶锛氣滆祼锛岃瘲浜戔樺尓鍏曞尓铏庯紝鐜囧郊鏃烽噹鈥欍傚惥閬撻潪閭紵鍚句綍涓轰簬姝わ紵鈥濆瓙璐℃洶锛氣滃か瀛愪箣閬撹嚦澶т篃锛屾晠澶╀笅鑾兘瀹瑰か瀛愩傚か瀛愮洊灏戣船鐒夛紵鈥濆瓟瀛愭洶锛氣滆祼锛岃壇鍐滆兘绋艰屼笉鑳戒负绌戯紝鑹伐鑳藉阀鑰屼笉鑳戒负椤恒傚悰瀛愯兘淇叾閬擄紝绾茶岀邯涔嬶紝缁熻岀悊涔嬶紝...
  • 鐢板繉璧涢┈鏂囪█鏂鍔犳敞閲
    绛旓細浣滆绠浠锛鍙搁┈杩锛堝叕鍏冨墠145骞-鍏厓鍓86骞达級锛屽瓧瀛愰暱锛屽乏鍐繆澶忛槼锛堜粖闄曡タ闊╁煄甯傦級浜恒傛槸涓浗鍘嗗彶涓婅憲鍚嶇殑鍙插瀹躲佹枃瀛﹀鍜屾濇兂瀹躲備粬鐨勩婂彶璁般嬪紑鍒涗簡鍙蹭功鐨勭邯浼犱綋锛屽牚绉扮涓閮ㄤ腑鍥介氬彶銆傝鍚庝笘灏婄О涓哄彶杩併澶彶鍏銆佸巻鍙蹭箣鐖躲傝懍浜庣幇闊╁煄甯傝姖宸濋晣涓滃崡楂樺矖涓娿傚厓鏈斾笁骞达紙鍏厓鍓126骞)锛屽徃椹縼20宀侊紝...
  • 鐜嬬喀鑰,棰戦槼涓滀埂浜轰篃銆傚皯鑰屽ソ鍏,浜嬬Е濮嬬殗鐨勫師鏂囧強鍑嗙‘鐨勭炕璇!璋㈣阿...
    绛旓細涓銆佸師鏂囷細銆婄帇缈﹀皢鍏点嬭妭閫夎嚜姹 鍙搁┈杩銆婂彶璁般嬪嵎73 鐜嬬喀鑰咃紝棰戦槼涓滀埂浜轰篃銆傚皯鑰屽ソ鍏碉紝浜嬬Е濮嬬殗銆傜Е濮嬬殗鏃㈢伃涓夋檵锛岃蛋鐕曠帇锛岃屾暟鐮磋崋甯堛傜Е灏嗘潕淇¤咃紝骞村皯澹媷锛屽皾浠ュ叺鏁板崈閫愮嚂澶瓙涓硅嚦浜庤姘翠腑锛屽崚鐮村緱涓癸紝濮嬬殗浠ヤ负璐ゅ媷銆備簬鏄鐨囬棶鏉庝俊锛氣滃惥娆叉敾鍙栬崋锛屼簬灏嗗啗搴︾敤鍑犱綍浜鸿岃冻?鈥濇潕淇℃洶锛氣滀笉杩...
  • 銆婂瓟瀛愪笘瀹躲(鍙搁┈杩)鏂囪█鏂缈昏瘧
    绛旓細浣滆呮垨鍑哄:鍙搁┈杩 鍙ゆ枃銆婂瓟瀛愪笘瀹躲嬪師鏂: 瀛斿瓙鐢熼瞾鏄屽钩涔¢櫖閭戙傚叾鍏堝畫浜轰篃,鏇板瓟闃插彅銆傞槻鍙旂敓浼,浼鐢熷彅姊佺亥銆傜亥涓庨姘忓コ閲庡悎鑰岀敓瀛斿瓙,绁蜂簬灏间笜寰楀瓟瀛愩傞瞾瑗勫叕浜屽崄浜屽勾鑰屽瓟瀛愮敓銆傜敓鑰岄涓婂湬椤,鏁呭洜鍚嶆洶涓樹簯銆傚瓧浠插凹,濮撳瓟姘忋 涓樼敓鑰屽彅姊佺亥姝,钁簬闃插北銆傞槻灞卞湪椴佷笢,鐢辨槸瀛斿瓙鐤戝叾鐖跺澶,姣嶈涔嬩篃銆傚瓟...
  • 涓冭嚦涔濆勾绾ц瘲,璇嶃佽鏂囥鏂囪█鏂鐨勪綔鑰绠浠
    绛旓細銆婇檲娑変笘瀹躲 鍙搁┈杩 瀛楀瓙闀 瑗挎眽鍙插瀹躲佹枃瀛﹀銆佹濇兂瀹 銆婂攼鐫笉杈变娇鍛姐 鍒樺悜 瀛楃煕鏀 瑗挎眽缁忓瀹躲佺洰褰曞瀹躲佹枃瀛﹀ 銆婇殕涓銆 闄堝 瀛楁壙绁 鏅嬫湞浜 銆婂嚭甯堣〃銆 璇歌憶浜 瀛楀瓟鏄 鏀挎不瀹躲佸啗浜嬪 銆婃湜姹熷崡銆 娓╁涵绛 瀛楅鍗 鍞愪唬钁楀悕璇椾汉銆佽瘝浜 銆婃笖瀹跺偛路绉嬫濄 鑼冧徊娣 瀛楀笇鏂 鍖楀畫鏂囧瀹躲佹斂娌...
  • 鐢鏂囪█鏂鍐鍙搁┈杩鑷紶
    绛旓細鍙搁┈杩锛氥婂彶璁•鍗蜂竴鐧句笁鍗 澶彶鍏鑷簭绗竷鍗併嬧︹﹀お鍙插叕瀛﹀ぉ瀹樹簬鍞愰兘锛屽彈鏄撲簬鏉ㄤ綍锛屼範閬撹浜庨粍瀛愩傚お鍙插叕浠曚簬寤哄厓鍏冨皝涔嬮棿锛屾剭瀛﹁呬箣涓嶈揪鍏舵剰鑰屽笀鎮栵紝涔冭鍏涔嬭鎸囨洶锛氭槗澶т紶锛氣滃ぉ涓嬩竴鑷磋岀櫨铏戯紝鍚屽綊鑰屾畩娑傘傗濆か闃撮槼銆佸剴銆佸ⅷ銆佸悕銆佹硶銆侀亾寰凤紝姝ゅ姟涓烘不鑰呬篃锛岀洿鎵浠庤█涔嬪紓璺紝鏈夌渷...
  • 瀛欐鍙搁┈杩佹枃瑷鏂缈昏瘧
    绛旓細鎵╁睍璧勬枡 銆婂瓩瀛愬惔璧峰垪浼犮嬫槸瑗挎眽鍙插瀹鍙搁┈杩鍒涗綔鐨勪竴绡鏂囪█鏂,鏀跺綍浜庛婂彶璁般嬩腑,鏄腑鍥藉彜浠d笁浣嶈憲鍚嶅啗浜嬪鐨勫悎浼,浣滆呯潃閲嶅啓浜嗗瓩姝︹滃惔瀹暀鎴樷,瀛欒啈浠ュ叺娉曗滃洿榄忔晳璧碘濄侀┈闄甸亾涓庡簽娑撴櫤鏂,浠ュ強鍚磋捣鍦ㄩ瓘銆佹涓ゅ浗涓灞曞啗浜嬫墠鑳,浣夸箣瀵屽浗寮哄叺鐨勪簨杩,浠ヤ笅瀵瑰彟涓や綅鍐涗簨瀹剁殑鏁呭唴瀹瑰仛浠嬬粛璇存槑:1銆佸瓩鑶戜紶:瀛欐姝诲悗,杩...
  • 扩展阅读:司马迁史记简介30字 ... 司马迁祠简介30字 ... 司马迁高中必背文言文 ... 典籍里的中国司马迁简介 ... 司马迁《史记》白话文 ... 司马迁编撰史记的过程 ... 司马迁生平简介300字 ... 兵马俑简介50字左右 ... 司马迁个人档案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