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节日的由来 中国的传统节日的由来。

\u4e2d\u56fd\u6240\u6709\u4f20\u7edf\u8282\u65e5\u7684\u6765\u5386

1.\u9664\u5915\uff0c\u53c8\u79f0\u5927\u5e74\u591c\u3001\u9664\u5915\u591c\u3001\u9664\u591c\u3001\u5c81\u9664\u7b49\u3002
\u9664\u5915\u6765\u81ea\u5148\u79e6\u65f6\u671f\u7684\u9010\u9664\u7684\u4e60\u4fd7\u3002\u5148\u79e6\u65f6\u671f\uff0c\u6bcf\u5e74\u5c06\u5c3d\u7684\u65f6\u5019\uff0c\u8981\u4e3e\u884c\u201c\u5927\u50a9\u201d\u7684\u4eea\u5f0f\uff0c\u51fb\u9f13\u9a71\u9010\u75ab\u75a0\u4e4b\u9b3c\uff0c\u79f0\u4e3a\u201c\u9010\u9664\u201d\uff0c\u540e\u53c8\u79f0\u9664\u5915\u7684\u524d\u4e00\u5929\u4e3a\u5c0f\u9664\uff0c\u5373\u5c0f\u5e74\u591c\uff1b\u9664\u5915\u4e3a\u5927\u9664\uff0c\u5373\u5927\u5e74\u591c\u3002\u9664\u5915\u901a\u5e38\u4f1a\u88ab\u79f0\u4e3a\u5927\u5e74\u4e09\u5341\uff0c\u4f46\u662f\u5176\u5b9e\u7531\u4e8e\u9634\u5386\u5386\u6cd5\u7684\u539f\u56e0\uff0c\u9664\u5915\u7684\u65e5\u671f\u53ef\u80fd\u662f\u814a\u6708\u4e09\u5341\uff0c\u4e5f\u53ef\u80fd\u662f\u814a\u6708\u4e8c\u5341\u4e5d\uff0c\u4f46\u4e0d\u8bba\u5982\u4f55\uff0c\u5b83\u90fd\u662f\u9634\u5386\u5e74\u7684\u672b\u5c3e\u3002
2.\u6625\u8282\uff08\u4e2d\u56fd\u56db\u5927\u4f20\u7edf\u8282\u65e5\u4e4b\u4e00\uff09
\u5173\u4e8e\u6625\u8282\u7684\u5386\u53f2\u8d77\u6e90\uff0c\u7531\u4e8e\u7f3a\u5c11\u4e0a\u53e4\u65f6\u671f\u6587\u732e\uff08\u79e6\u59cb\u7687\u711a\u4e66\uff09\uff0c\u73b0\u5b58\u53e4\u6587\u732e\u6ca1\u6709\u660e\u786e\u8bb0\u8ff0\u6625\u8282\u7684\u6765\u5386\uff0c\u5bfc\u81f4\u6625\u8282\u7684\u8d77\u6e90\u4f20\u8bf4\u6709\u8bf8\u591a\u8bf4\u6cd5\uff0c\u5176\u4e2d\u6709\u51e0\u79cd\u8f83\u5177\u4ee3\u8868\u6027\u7684\u8bf4\u6cd5\uff0c\u6625\u8282\u6e90\u4e8e\u201c\u814a\u796d\uff08\u5929\u814a\uff09\u8bf4\u201d\u3001\u6e90\u4e8e\u201c\u5929\u7687\u6c0f\u5b9a\u5c81\u8bf4\u201d\u3001\u6e90\u4e8e\u201c\u5deb\u672f\u4eea\u5f0f\u8bf4\u201d\u3001\u6e90\u4e8e\u201c\u9b3c\u8282\u8bf4\u201d\u3001\u6e90\u4e8e\u201c\u53e4\u4ee3\u4e30\u6536\u796d\u7940\u8bf4\u201d\u3001\u6e90\u4e8e\u201c\u821c\u7ee7\u90e8\u843d\u8054\u76df\u9996\u9886\u4f4d\u8bf4\u201d\uff08\u6709\u8bf4\u821c\u7ee7\u5929\u5b50\u4f4d\uff0c\u4f46\u201c\u5929\u5b50\u201d\u4e4b\u79f0\u8c13\u6700\u65e9\u59cb\u4e8e\u6625\u79cb\u6218\u56fd\uff0c\u4e8e\u6c49\u4ee3\u624d\u6d41\u884c\uff09\u7b49\u7b49\u3002
3.\u7aef\u5348\u8282
\u6d41\u4f20\u751a\u5e7f\u7684\u201c\u5386\u53f2\u4eba\u7269\u7eaa\u5ff5\u201d\u89c2\u70b9\uff0c\u4f9d\u636e\u5357\u671d\u6881\u4eba\u5434\u5747\u7684\u300a\u7eed\u9f50\u8c10\u8bb0\u300b\u53ca\u5b97\u6aa9\u7684\u300a\u8346\u695a\u5c81\u65f6\u8bb0\u300b\uff0c\u8ba4\u4e3a\u7aef\u5348\u8282\u8d77\u6e90\u4e8e\u7eaa\u5ff5\u5c48\u539f\u3002\u8fd8\u6709\u8ba4\u4e3a\u662f\u7eaa\u5ff5\u4f0d\u5b50\u80e5\u3001\u7eaa\u5ff5\u66f9\u5a25\u7b49\u3002
4.\u6625\u9f99\u8282\uff08\u4e8c\u6708\u4e8c\uff09
\u9f99\u62ac\u5934\uff0c \u519c\u5386\u4e8c\u6708\u521d\u4e8c \uff0c\u4fd7\u79f0\u9752\u9f99\u8282\uff0c\u4f20\u8bf4\u662f\u9f99\u62ac\u5934\u7684\u65e5\u5b50\uff0c\u5b83\u662f\u6211\u56fd\u519c\u6751\u7684\u4e00\u4e2a\u4f20\u7edf\u8282\u65e5\uff0c\u540d\u66f0\u201c\u9f99\u5934\u8282\u201d\u3002\u4fd7\u8bdd\u8bf4\uff1a\u201c\u4e8c\u6708\u4e8c\uff0c\u9f99\u62ac\u5934\uff0c\u5927\u5bb6\u5c0f\u6237\u4f7f\u8015\u725b\u3002\u201d\u6b64\u65f6\uff0c\u9633\u6c14\u56de\u5347\uff0c\u5927\u5730\u89e3\u51bb\uff0c\u6625\u8015\u5c06\u59cb\uff0c\u6b63\u662f\u8fd0\u7caa\u5907\u8015\u4e4b\u9645\u3002\u201c\u4e8c\u6708\u4e8c\uff0c\u9f99\u62ac\u5934\u201d\u4e4b\u8bf4\u3002\u5b9e\u9645\u4e0a\u662f\u8fc7\u53bb\u519c\u6751\u6c34\u5229\u6761\u4ef6\u5dee\uff0c\u519c\u6c11\u975e\u5e38\u91cd\u89c6\u6625\u96e8\uff0c\u5e86\u795d\u201c\u9f99\u5934\u8282\u201d\uff0c\u4ee5\u793a\u656c\u9f99\u7948\u96e8\uff0c\u8ba9\u8001\u5929\u4fdd\u4f51\u4e30\u6536\uff0c\u4ece\u5176\u613f\u671b\u6765\u8bf4\u662f\u597d\u7684\uff0c\u6545\u201c\u9f99\u5934\u8282\u201d\u6d41\u4f20\u81f3\u4eca\uff01
5.\u814a\u516b\u8282
\u81ea\u4e0a\u53e4\u65f6\u4ee3\u8d77\uff0c\u814a\u516b\u662f\u7528\u6765\u796d\u7940\u7956\u5148\u548c\u795e\u7075\uff08\u5305\u62ec\u95e8\u795e\u3001\u6237\u795e\u3001\u5b85\u795e\u3001\u7076\u795e\u3001\u4e95\u795e\uff09\u7684\u796d\u7940\u4eea\u5f0f\uff0c\u7948\u6c42\u4e30\u6536\u548c\u5409\u7965\u3002\u636e\u300a\u793c\u8bb0\u00b7\u90ca\u7279\u7272\u300b\u8bb0\u8f7d\uff0c\u814a\u796d\u662f\u201c\u5c81\u5341\u4e8c\u6708\uff0c\u5408\u805a\u4e07\u7269\u800c\u7d22\u98e8\u4e4b\u4e5f\u3002\u201d\u590f\u4ee3\u79f0\u814a\u65e5\u4e3a\u201c\u5609\u5e73\u201d\uff0c\u5546\u4ee3\u4e3a\u201c\u6e05\u7940\u201d\uff0c\u5468\u4ee3\u4e3a\u201c\u5927\u8721\u201d\uff1b\u56e0\u5728\u5341\u4e8c\u6708\u4e3e\u884c\uff0c\u6545\u79f0\u8be5\u6708\u4e3a\u814a\u6708\uff0c\u79f0\u814a\u796d\u8fd9\u4e00\u5929\u4e3a\u814a\u65e5\u3002
\u5148\u79e6\u7684\u814a\u65e5\u5728\u51ac\u81f3\u540e\u7684\u7b2c\u4e09\u4e2a\u620c\u65e5\uff0c\u540e\u6765\u4f5b\u6559\u4f20\u5165\uff0c\u4e3a\u4e86\u6269\u5927\u5728\u672c\u571f\u7684\u5f71\u54cd\u529b\u9042\u9644\u4f1a\u4f20\u7edf\u6587\u5316\u628a\u814a\u516b\u8282\u5b9a\u4e3a\u4f5b\u6210\u9053\u65e5\u3002\u540e\u968f\u4f5b\u6559\u76db\u884c\uff0c\u4f5b\u7956\u6210\u9053\u65e5\u4e0e\u814a\u65e5\u878d\u5408\uff0c\u5728\u4f5b\u6559\u9886\u57df\u88ab\u79f0\u4e3a\u201c\u6cd5\u5b9d\u8282\u201d\u3002\u5357\u5317\u671d\u5f00\u59cb\u624d\u56fa\u5b9a\u5728\u814a\u6708\u521d\u516b\u3002
\u4e2d\u56fd\u7684\u4f20\u7edf\u8282\u65e5\u5f62\u5f0f\u591a\u6837\uff0c\u5185\u5bb9\u4e30\u5bcc\uff0c\u662f\u4e2d\u534e\u6c11\u65cf\u60a0\u4e45\u7684\u5386\u53f2\u6587\u5316\u7684\u4e00\u4e2a\u7ec4\u6210\u90e8\u5206\u3002\u4f20\u7edf\u8282\u65e5\u7684\u5f62\u6210\u8fc7\u7a0b\uff0c\u662f\u4e00\u4e2a\u6c11\u65cf\u6216\u56fd\u5bb6\u7684\u5386\u53f2\u6587\u5316\u957f\u671f\u79ef\u6dc0\u51dd\u805a\u7684\u8fc7\u7a0b\u3002\u4e2d\u56fd\u53e4\u4ee3\u7684\u8fd9\u4e9b\u8282\u65e5\uff0c\u57fa\u672c\u4e0e\u539f\u59cb\u4fe1\u4ef0\u3001\u5929\u8c61\u7269\u5019\u3001\u5386\u6cd5\u8282\u6c14\u3001\u796d\u7940\u795e\u7075\u4e0e\u7956\u5148\u7b49\u8981\u7d20\u6709\u5173\u3002\u4ece\u8fdc\u53e4\u5148\u6c11\u65f6\u671f\u53d1\u5c55\u800c\u6765\u7684\u4e2d\u534e\u4f20\u7edf\u8282\u65e5\u6e05\u6670\u5730\u8bb0\u5f55\u7740\u4e2d\u534e\u6c11\u65cf\u4e30\u5bcc\u800c\u591a\u5f69\u7684\u793e\u4f1a\u751f\u6d3b\u6587\u5316\u5185\u5bb9\uff0c\u4e43\u4e2d\u534e\u6c11\u65cf\u7279\u6709\u7684\u7279\u8272\u8282\u65e5\u3002

\u6269\u5c55\u8d44\u6599\uff1a
\u5f62\u6210
\u53e4\u8001\u4f20\u7edf\u8282\u65e5\u591a\u6570\u6e90\u81ea\u539f\u59cb\u4fe1\u4ef0\uff0c\u8282\u65e5\u5f62\u6210\u4e8e\u53e4\u4eba\u62e9\u5409\u65e5\u796d\u7940\uff0c\u4ee5\u8c22\u5929\u5730\u795e\u7075\u3001\u7956\u5148\u6069\u5fb7\u7684\u6d3b\u52a8\u3002\u8bb8\u591a\u4f20\u7edf\u8282\u65e5\u66fe\u5165\u56fd\u5bb6\u201c\u7940\u5178\u201d\uff0c\u540e\u4e3a\u65b9\u4fbf\u8bb0\u5fc6\u6709\u4e9b\u8282\u65e5\u5728\u65e5\u671f\u4e0a\u6709\u6240\u8c03\u6574\uff08\u5982\u7aef\u5348\u8282\u65e5\u671f\u7531\u201c\u5348\u6708\u5348\u65e5\u201d\u4e8e\u6c49\u4ee3\u6539\u4e3a"\u4e94\u6708\u521d\u4e94"\uff09\u3002\u4e2d\u534e\u4f20\u7edf\u8282\u65e5\u5f62\u5f0f\u591a\u6837\uff0c\u5185\u5bb9\u4e30\u5bcc\uff0c\u662f\u4e2d\u534e\u6c11\u65cf\u60a0\u4e45\u7684\u5386\u53f2\u6587\u5316\u7684\u4e00\u4e2a\u91cd\u8981\u7684\u7ec4\u6210\uff0c\u662f\u6784\u6210\u6587\u660e\u56fd\u5bb6\u7684\u57fa\u672c\u6846\u67b6\u3002
\u8282\u65e5\u7684\u8d77\u6e90\u548c\u53d1\u5c55\uff0c\u662f\u4eba\u7c7b\u793e\u4f1a\u201d\u9010\u6e10\u5f62\u6210\uff0c\u9010\u6e10\u5b8c\u5584\u7684\u6587\u5316\u8fc7\u7a0b\u201c\uff0c\u662f\u4eba\u7c7b\u6587\u660e\u8fdb\u5316\u53d1\u5c55\u5f97\u4ea7\u7269\u3002\u4e2d\u56fd\u7684\u4f20\u7edf\u8282\u65e5\uff0c\u627f\u8f7d\u7740\u539f\u59cb\u4fe1\u4ef0\u3001\u5929\u6587\u3001\u5730\u7406\u3001\u672f\u6570\u3001\u5386\u6cd5\u7b49\u4eba\u6587\u4e0e\u81ea\u7136\u6587\u5316\u5185\u5bb9\u3002\u6709\u4e9b\u4f20\u7edf\u8282\u65e5\u5728\u79e6\u540e\u88ab\u9644\u4f1a\u4e0a\u4e00\u4e2a\u201c\u5386\u53f2\u4eba\u7269\u4f20\u8bf4\u201c\u201d\u4f5c\u4e3a\u201c\u8d77\u6e90\u201d\uff0c\u4f46\u5b9e\u9645\u8003\u5bdf\uff0c\u8fd9\u4e9b\u8bf4\u6cd5\u8fdc\u8fdc\u665a\u4e8e\u8282\u65e5\u8bde\u751f\uff0c\u662f\u540e\u4ee3\u5efa\u6784\u51fa\u6765\u7684\u3002\u7edd\u5927\u591a\u6570\u6c11\u4fd7\u8282\u65e5\u6765\u81ea\u53e4\u4eba\u4eec\u65e5\u5e38\u751f\u6d3b\u7684\u9700\u8981\u4e0e\u4fe1\u4ef0\uff0c\u4e0e\u82f1\u96c4\u4eba\u7269\u53d1\u751f\u5173\u7cfb\u5f80\u5f80\u662f\u4eba\u4e3a\u5efa\u6784\u66ff\u5165\u7684\u7ed3\u679c\u3002
\u6709\u73b0\u5b58\u6587\u732e\u8bb0\u5f55\u7684\u4f20\u7edf\u8282\u65e5\u81f3\u5c11\u53ef\u4ee5\u8ffd\u6eaf\u5230\u300a\u590f\u5c0f\u6b63\u300b\u3001\u300a\u5c1a\u4e66\u300b\uff0c\u5728\u5148\u79e6\u65f6\u671f\uff0c\u4e00\u5e74\u4e2d\u5212\u5206\u5f97\u4e8c\u5341\u56db\u4e2a\u8282\u6c14\uff0c\u5df2\u9f50\u5907\u5b8c\u6210\uff0c\u540e\u6765\u6709\u4e9b\u4f20\u7edf\u8282\u65e5\uff0c\u4e5f\u4e0e\u8fd9\u4e9b\u8282\u6c14\u5bc6\u5207\u76f8\u5173\uff0c\u8282\u6c14\u4e3a\u8282\u65e5\u7684\u4ea7\u751f\u63d0\u4f9b\u4e86\u524d\u63d0\u6761\u4ef6\u3002\u6bcf\u4e2a\u4e2d\u534e\u4f20\u7edf\u8282\u65e5\u90fd\u6709\u81ea\u5df1\u7684\u6765\u6e90\u4e4b\u5904\u4e0e\u5f62\u6210\u7684\u5fc5\u8981\u6761\u4ef6\u3002
\u53c2\u8003\u8d44\u6599\uff1a\u4e2d\u56fd\u4f20\u7edf\u8282\u65e5-\u767e\u5ea6\u767e\u79d1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春节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中秋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思念亲人。正如诗中所说:“每逢佳节倍思亲。”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阳”。重阳节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
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
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仙翁说罢,用手一指,一只仙鹤展翅飞来,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鹤向汝南飞去。
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啄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重阳节已近晚秋,大气凉爽,空气清新,能见度高,这大概也是人们选择登高远眺的原因吧!
重阳节的习俗很多,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情趣盎然。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各地过重阳节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有的地方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 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类。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清初莆仙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惊闻佳节近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玉杵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近代以来,人们又把米果改制为一种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将优质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掺水磨成稀浆,加入明矾(用水溶解)搅拌,加红板糖(掺水熬成糖浓液),而后置于蒸笼于锅上,铺上洁净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浆,蒸若干时即熟出笼,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又叫"老人节",1989年,我国重阳节正式定名为老人节。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定为全国的敬老日。中华民族素有尊老敬老传统美德,重阳节前后,党和政府以各种形式开展敬老活动,比如召开座谈会、老人宴、银发旅、搞体检、赠礼品、帮劳动等等,丰富多彩。多数地方还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参考资料:www.baidu.com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下面列举的这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题条件,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 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凭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到汉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采,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
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这里所介绍只是汉民族的一些较大的传统节日,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习俗,众多的民族节日,是一份有待挖掘的文化宝藏。
春节简介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一月一日:元旦
(“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元是开始,第一的意思;旦是会意字,上面的“日”表示太阳,下面的“一”表示地平线。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象征一天的开始。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公历1月1日,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元旦节。我国历代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如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等等。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会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清明节前一天:寒食
(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之推。介之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之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后来便形成了在寒食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四月五日: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
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这风俗已传到了国外。)
农历七月初七:七夕情人节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我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后有妇女于此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中秋节还要吃月饼。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烘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阴历九月初九。我国古代以九为阳,九月九日正是阴月阳日,故名“重阳”。相传东汉时汝南人桓影,听到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代,内装茱萸,缚在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借以避难。桓景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里的鸡、狗、羊全部死掉。从此,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做茱萸代、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因“高”与“糕”音同,所以重阳节又有吃“重阳糕”的习俗。唐代诗人王维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记载了当时的风俗习惯。由于该诗感情真挚,至今脍炙人口。)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农历腊月初八:腊八节
(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腊月初八这一天,旧俗要喝腊八粥。传说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春节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 涓浗浼犵粺鑺傛棩鐨勬潵鍘鏈夊摢浜
    绛旓細涓浗浼犵粺鑺傛棩鏉ユ簮浜庣邯蹇典紵浜猴紝浼犺锛屽巻娉曪紝绁ぉ鎴栫キ绁栫殑娲诲姩锛屽畻鏁欎俊浠帮紝棰佸竷娉曚护绛銆備竴銆佷腑鍥戒紶缁熻妭鏃ユ潵婧愪簬绾康浼熶汉鐨勫吀鍨嬭妭鏃ユ槸绔崍鑺 绔崍鑺傛槸鐖卞浗璇椾汉灞堝師鎶辩煶璺虫报缃楁睙鑷敖鐨勯偅涓澶╋紝浜轰滑閮芥暚浣╁眻鍘燂紝绾风悍甯︿笂鑹惧彾鍖呯殑绫虫姇鍚戞报缃楁睙銆傜洰鐨勬槸鐢ㄥ畠鏉ュ紩璇卞皬楸煎皬铏撅紝闃叉灏忛奔灏忚櫨鍟冮鐖卞浗璇椾汉灞堝師銆傝繖涓妭鏃ュ湪...
  • 涓浗浼犵粺鑺傛棩鐨勬潵鐢鍜屼範淇(鑷冲皯3涓)
    绛旓細1. 鏄ヨ妭鈥斺旀槬鑺傛皯闂翠織绉拌繃骞锛屼紶璇村勾鏄竴绉嶆吔锛屼細鍚冩帀瀹堕噷绉嬫敹鐨勭伯椋燂紝姣忓勾寮濮嬬殑鏃跺欙紝骞村吔浼氭潵鍒颁汉闂达紝涓轰簡鍚撹窇骞村吔锛屼汉浠細鐕冪儳绔瑰瓙鍚撹窇瀹冿紝鍚庢潵娓愭笎鍙戝睍涓虹噧鏀剧垎绔癸紝骞村吔杩囧幓浜嗭紝瀹堕噷涔熷氨瀹夊叏浜嗭紝鎵浠ュ氨鍙繃骞淬2.绔崍鑺傗斺斾紶璇存瘡骞寸殑浜旀湀鍒濅簲鏄竴骞翠腑闃存皵鏈閲嶇殑涓澶╋紝杩欎竴澶╀細楝兼嚭娌°佷簲姣掓í琛...
  • 涓浗鑺傛棩鐨勭敱鏉
    绛旓細鍏冨鑺傛槸涓浗鐨勪紶缁熻妭鏃,鏃╁湪2000澶氬勾鍓嶇殑瑗挎眽灏辨湁浜,鍏冨璧忕伅濮嬩簬涓滄眽鏄庡笣鏃舵湡,鏄庡笣鎻愬′經鏁,鍚浣涙暀鏈夋鏈堝崄浜旀棩鍍т汉瑙備經鑸嶅埄,鐐圭伅鏁經鐨勫仛娉,灏卞懡浠よ繖涓澶╁鏅氬湪鐨囧鍜屽搴欓噷鐐圭伅鏁經,浠ゅ+鏃忓憾姘戦兘鎸傜伅銆備互鍚庤繖绉嶄經鏁欑ぜ浠妭鏃ラ愭笎褰㈡垚姘戦棿鐩涘ぇ鐨勮妭鏃ャ傝鑺傜粡鍘嗕簡鐢卞寤峰埌姘戦棿,鐢变腑鍘熷埌鍏ㄥ浗鐨勫彂灞曡繃绋嬨傚湪姹夋枃甯...
  • 涓浗鎵鏈浼犵粺鑺傛棩鐨勬潵鍘
    绛旓細銆婃槬鑺傘嬬敱鏉 鏄ヨ妭锛屾槸鍐滃巻鐨勫瞾棣栵紝鎴戝浗鍙よ佺殑浼犵粺鑺傛棩銆傚彜浠o紝浠ョ珛鏄ヤ负鏄ヨ妭锛屼互姝f湀鍒濅竴涓哄厓鏃︽垨鍏冩棩銆傝緵浜ラ潻鍛藉悗锛屾垜鍥藉紑濮嬩娇鐢ㄥ叕鍘嗭紝浠ュ叕鍘1鏈1鏃ヤ负鍏冩棪锛屼互鍐滃巻姝f湀鍒濅竴涓烘槬鑺傘1949骞9鏈27鏃ワ紝涓浗浜烘皯鏀挎不鍗忓晢浼氳绗竴灞婂叏浣撲細璁氳繃浜嗕娇鐢ㄢ滃叕鍏冪邯骞存硶鈥濓紝灏嗗叕鍘1鏈1鏃ユ寮忓畾涓衡滃厓鏃︹濄傛垜鍥芥皯闂...
  • 浼犵粺鑺傛棩鐨勭敱鏉鍜屽吀鏁
    绛旓細浼犵粺鑺傛棩鐨勭敱鏉鍜屽吀鏁1 鈼嗕簲鍥 闈掑勾鑺 鐨勭敱鏉 5 鏈4鏃ユ槸涓浗闈掑勾鑺傘1919骞5鏈4鏃,浠ュ寳浜ぇ瀛︿负涓荤殑3000浣欏悕瀛︾敓鍦ㄥぉ瀹夐棬鍓嶄妇琛屾姉璁泦浼,瑕佹眰鈥滃浜夊浗鏉冦佸唴鎯╁浗璐尖濄佲滃彇娑21鏉♀,鈥滄嫆 缁濆拰绾︾瀛椻濈垎鍙戜簡闇囨儕涓鐨勪簲鍥涜繍鍔ㄣ備负浜嗙邯蹇佃繖涓鍏锋湁鍘嗗彶鎰忎箟鐨勬棩瀛,1939骞撮檿鐢樺畞杈瑰尯闈掑勾缁勭粐瑙勫畾,5鏈4鏃ヤ负涓...
  • 涓崕浼犵粺鑺傛棩鐨勭敱鏉
    绛旓細绔崍鑺傜敱鏉涓庝紶璇: 绔崍鑺傛槸鍙よ佺殑浼犵粺鑺傛棩,濮嬩簬涓浗鐨勬槬绉嬫垬鍥芥椂鏈,鑷充粖宸叉湁2000澶氬勾鍘嗗彶銆傜鍗鑺傜殑鐢辨潵涓庝紶璇村緢澶,杩欓噷浠呬粙缁嶄互涓嬪洓绉: 婧愪簬绾康灞堝師 鎹婂彶璁般嬧滃眻鍘熻淳鐢熷垪浼犫濊杞,灞堝師,鏄槬绉嬫椂鏈熸鎬鐜嬬殑澶ц嚕銆備粬鍊″涓捐搐鎺堣兘,瀵屽浗寮哄叺,鍔涗富鑱旈綈鎶楃Е,閬埌璐垫棌瀛愬叞绛変汉鐨勫己鐑堝弽瀵,灞堝師閬鍘昏亴,琚刀鍑洪兘鍩,...
  • 涓浗浼犵粺鑺傛棩鐨勬潵鍘
    绛旓細鐧惧涓轰簡绁堟眰鍜屽钩锛岀敤鑲夐鍖呮垚棣勯エ锛岀О鍏朵负鈥滄祽鈥濅笌鈥滃悲鈥濓紝甯屾湜鍚冨悗鑳藉钩鎭垬涔便5. 涓鑺傦細涓鑺傚悆鏈堥ゼ鐨勪範淇楄捣婧愪簬鍏冧唬銆傚綋鏃讹紝鏈卞厓鐠嬩负浜嗕紶閫掕捣涔夋秷鎭紝灏嗙焊鏉¤棌鍏ユ湀楗间腑锛屾垚鍔熻仈缁滀簡璧蜂箟鍐涖備负浜嗗簡绁濊儨鍒╋紝鏈卞厓鐠嬪皢鏈堥ゼ浣滀负鑺備护绯曠偣璧忚祼缇よ嚕锛屾鍚庝腑绉嬭妭鍚冩湀楗肩殑涔犱織渚挎祦浼犲紑鏉ャ
  • 涓浗鐨勪紶缁熻妭鏃鏈夊摢浜?涓浗浼犵粺鑺傛棩鏉ュ巻
    绛旓細涓浗浼犵粺鑺傛棩鐨勬潵鍘鍜岄淇楁槸:1銆佸厓瀹佃妭鏉ュ巻:鍏冨鑺傜殑褰㈡垚鏈変竴涓緝闀跨殑杩囩▼,鏍规簮浜庢皯闂村紑鐏绂忓彜淇椼傛嵁涓鑸殑璧勬枡涓庢皯淇椾紶璇,姝f湀鍗佷簲鍦ㄨタ姹夊凡缁忓彈鍒伴噸瑙,涓嶈繃姝f湀鍗佷簲鍏冨鑺傜湡姝d綔涓哄叏鍥芥皯淇楄妭鏃ユ槸鍦ㄦ眽榄忎箣鍚庛傛鏈堝崄浜旂噧鐏範淇楃殑鍏磋捣涔熶笌浣涙暀涓滀紶鏈夊叧,鍞愭湞鏃朵經鏁欏ぇ鍏,浠曞畼鐧惧鏅亶鍦ㄦ鏈堝崄浜旇繖涓澶┾滅噧鐏緵浣涒,浣涘...
  • 涓浗浼犵粺鑺傛棩鐨勭敱鏉
    绛旓細1銆佸畻鏁欎俊浠 涓浗浼犵粺鑺傛棩鐨勭敱鏉涓庡畻鏁欎俊浠板瘑鍒囩浉鍏炽傚畻鏁欎俊浠颁笉鍚岋紝瀵艰嚧瀹楁暀鏁欒鍚勫紓銆備腑鍥芥皯淇楄妭鏃ユ繁鍙楀畻鏁欏奖鍝嶏紝璁稿鑺傛棩閮芥潵婧愪簬瀹楁暀銆備經鏁欏湪涓浗姘戦棿淇′话涓崰鏈夐噸瑕佸湴浣嶏紝濡備經鏁欑殑浜屾湀鍗佷簲鏃ヨ柂灏芥棩銆佽闊宠彥钀ㄨ癁杈版棩绛夈傚彜浠d汉浠繕濂夎嚜鐒朵负绁炴槑鍔犱互宕囨嫓锛屽榫欏浘鑵惧磭鎷滐紝杩欑宕囨嫓瀵逛腑鍗庢皯鏃忓奖鍝嶆繁杩溿傚洜姝わ紝...
  • 涓浗浼犵粺鑺傛棩鐨勭敱鏉
    绛旓細涓浗鍚勪釜浼犵粺鑺傛棩鐨勭敱鏉锛氶櫎澶曡捣婧愪簬绉︽椂鐨勨滈愰櫎鈥濓紱鏄ヨ妭璧锋簮浜庘滅珛鏄モ濇椂鑺傦紱鍏冨鑺傝捣婧愪簬姹夋甯濇椂鏈燂紱娓呮槑鑺傝捣婧愪簬鍛ㄤ唬锛涚鍗堣妭鏄负浜嗙邯蹇靛眻鍘熺殑銆1銆侀櫎澶 闄ゅ鏈鏃╂簮浜庡厛绉︽椂鏈熺殑鈥滈愰櫎鈥濄傛嵁銆婂悤姘忔槬绉嬄峰鍐銆嬭杞斤紝鍙や汉鍦ㄦ柊骞寸殑鍓嶄竴澶╋紝浠ュ嚮榧撶殑鏂瑰紡鏉ラ┍闄も滅柅鐤犱箣楝尖濓紝鏉ュ勾鎵嶄細鏃犵梾鏃犵伨銆傝繖灏...
  • 扩展阅读:中国传统节日8个 ... 24个传统节日大全 ... 8个传统节日的由来 ... 传统节日的由来及风俗 ... 八大传统节日 ... 我国的传统节日的由来 ... 十二个传统节日的由来 ... 各个节日的由来和风俗 ... 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传说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