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中一些民俗的来历 呼兰河传 的内容简介

\u4f60\u6700\u559c\u6b22\u300a\u547c\u5170\u6cb3\u4f20\u300b\u91cc\u9762\u7684\u54ea\u4e2a\u4e60\u4fd7?\u4e3a\u4ec0\u4e48?\u8bf4\u660e\u7406\u7531

\u6211\u6bd4\u8f83\u559c\u6b22\u6cfc\u6c34\u8282\uff0c\u56e0\u4e3a\u90a3\u8c61\u5f81\u7740\u628a\u4e00\u5207\u7f8e\u597d\u7684\u4e8b\u7269\u7559\u4e0b\uff0c\u628a\u4e0d\u597d\u7684\u6e05\u9664\u3002

\u547c\u5170\u6cb3\u4f20\u8fd9\u672c\u4e66\u4e3b\u8981\u5185\u5bb9\u662f\u4ec0\u4e48\uff1f

  (一)中元节的由来

  “中元节”之名起于北魏,“中元”是道教的说法。道教经典称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又将“三元”与“三官”相配,说天官神主赐福,生于正月十五;地官神主赦罪,生于七月十五;水官神主解厄,生于十月十五。1道家以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地官赦罪之辰,届时地官检查、考校天上地下神仙、凡人、动物的表现,以便定罪免刑。东汉《老子章句》引《道经》:“七月十五日,中元之日,地官校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2又《修行记》说:“七月中元日 ,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鬼囚徒,亦得解脱。”3因此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道教会举行“中元普度”,作法事以三牲五果普度十方孤魂野鬼,顺带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而民间都会准备丰富的牲礼,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另一方面中元同时也是佛教的“盂兰盆会节”,首创者据说是南朝梁武帝萧衍。4“盂兰盆”一词来自佛教的说法,被称为“屋兰玛纳”(梵文ULLAMBANA),是“解救倒悬”的意义,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着、苦不堪言。印度佛教仪式中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为旨意,为了使众生免于倒悬之苦,替孤魂野鬼诵经布食。

  在民间亦有很多形式别样的“荐新祭祖”的节庆活动,其意义与“中元节”的主旨是相同的,如“麻谷节”(河北)、“田了节”(广东)、“鲜果节”(布依族)、“抢猪节”(畲族)、“丰年祭”(高山族)、花衣节(广东)、施孤节(广西)……5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道教、佛教,还是民间的这类节俗都是围绕着祭祀祖先、超度亡魂、庆丰收、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相同的目的展开的。自魏晋以来,佛道融合,将神佛混为一体,已是民间普遍信仰。又因为这些活动基本都定于七月十五这一日子,所以它们之间的界线逐渐模糊,而形成今日饶富慎终追远、博爱精神的“中元普度”习俗。

  那么为什么道教、佛教、民间都会把这样的祭祀的活动设定在七月十五左右进行呢?《礼记•月令篇》上有记载:“是女也(七月),农乃登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6这其中包涵了两层意思:首先,七月是收获的季节;其次,按中国择日规律,七月十五是下半年的第一个望日,同时往往也是立秋后的第一个月圆之日。因此,在民间人们不一定严格按照这个时间进行祭祖,但由于第一个原因的影响,他们往往会选择在七月十五左右进行祭祖活动;而天子则一定会选择在这天象征性的以新谷祭祀祖庙,表达对祖先的敬意。由于祖先崇拜在中国人的信仰中占了相当重要的地位,所以“荐新”的习俗得以存活数千年,甚至在它已从国家祭典中消失以后,民间都还保持着“荐新”的习俗,并且集中在农历七月十五举行。我想这就是现在“中元节”的最初起源。

  (二)中元节的传说

  有关中元节的传说很多,最主要的有以下三种说法:

  按民间说法,传说七月十五日地府洞开,鬼魂四出,民间有“七月半,鬼乱窜”的民谣。有祀者,回故里接受子孙的祭拜;无祀者,有公众请佛道做法事“普度”,不使孤魂野鬼流浪为害。7

  按道教说法,农历七月十五为地官寿诞,地官大帝会为鬼魂赦罪祈恩,释放狱中众鬼囚,让囚徒饿鬼解脱享食饱满免于众苦,从七月初一起重返人间享受一个月的香火、施食,以激起其向道之心。经由祭典与道士作法的过程,信徒协助地官,超度亡魂饿鬼,使他们得以早日解脱,避免在人间作祟,因此道士都在这一天诵经、作法、事以三牲五果普度十方孤魂野鬼。

  道教称天、地、水为“三元”;元者,即是一切事物之开始。道教认为天地水三元之气,为最初生成人类,长养万物之根本,又把三元配置于农历的三个日子,称为“三元日”;上元日正月十五,中元日七月十五,下元日则为十月十五;故此“中元”的意思,即是七月十五日。“三元日”,相传为道教“三官大帝”的生日;上元日为“上元一品天官赐福大帝”之生日;中元及下元日分别为“中元二品地官赦罪大帝”及“下元三品水官解厄大帝”之生日。三官大帝的地位,仅次于玉皇上帝,统御万灵,故此三元日为道敦的重要节日,在此三日均举行斋醮法事。

  三官的传说很多,但以中国古代尧、舜、禹三帝配三官的传说较为合理。因为在古代尧帝定天时,施七政,所以当了“天官”,天官主赐福,所以多为一般民间所供奉;舜帝把中国分为十二州,使人民能够过着安定的生活,所以当上了“地官”;而且舜帝事亲??间,这天家家户户杀鸡宰羊,烧香及金银衣纸祭飨祖先;这种孝祭祖先的行为,推而及之,普度无主孤魂,使他们在这天亦特别得到很多人的祭祀,所以叫做“中元普度”;至于禹帝治理洪水使人民得以保家,因此当上了“水官”。8

  按佛教说法,根据《盂兰盆经》记载: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他的十大弟子当中,有一位名叫大目犍连的尊者;后来尊者修成了阿罗汉的果位,自己已解脱生死,得到种种神通。大目犍连尊者在得道之前,父母早已双亡;他为了报答父母生育之恩,便以天眼观察,看到他的亡母,竟然生在饿鬼道中,腹大如山,喉细如针,无饮无食,只剩皮和骨相连而已;尊者看了,怎能不悲痛欲绝?便盛了一钵饭菜,使出神通力,拿给他的母亲吃;但食物刚到口边,忽然化为火炭;目连不胜悲哀,于是便去见释迦牟尼佛,把所遇到的情形向佛陀陈说, 佛陀开示尊者道:“你母亲在世时,造下许多罪孽,所以死后才堕入饿鬼道受种种的苦报,这不是你一个人的力量所能救度的,必须仗恃十方僧众的威神力,方能解脱。每年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的三个月中,所有僧众都会聚集在一起精进修行;七月十五日为三个月修行结束的日子,在此日必定有很多僧众修行成道;故此你欲救母亲脱离饿鬼之苦,必须在此日备办各种上好饮食(素食),来供养得道的僧众;这样做的功德非常大,不但能使你母亲脱离饿鬼道,甚至是过去七世的父母,亦能得生天上享福;假如父母在世,亦能使他们增福延寿。”

  后来尊者便照着佛陀的教导去做,除了讽诵经典外,并将珍馐美味(素食)置于盆中,用来供奉佛菩萨及布施给僧人,帮其母脱离饿鬼道,这便是有名的“盂兰盆会”。我国最早举行盂兰盆会者为梁武帝,唐代诸帝亦皆重视此会,到了宋代,盆供之富丽庄严与供养佛僧之情形渐减,而逐步演变为荐亡之事。9

  (三)中元节的意义

  现代社会,很多中国人都热衷于庆祝美国的“万圣节”,却耻于谈到中国有一个类似“万圣节”的鬼节——“中元节”。一讲到中元节,有不少中国人会马上义正词严地指出,“中元节”是中国人“迷信、落后和愚昧”的文化体现。

  可又有多少人知道,现代意义上的“中元普度”包涵着的是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和精神。同样是鬼节,美国“万圣节”和中国“中元节”相比较,无论站在哪个角度,“中元节”都比“万圣节”更胜一筹,更有民族性的代表。然而遗憾的是,现在很少有中国人去探讨这个中国“鬼节”的缘由、习俗以及方式,使“中元节”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传统节日渐渐被忽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关于“鬼怪”的传说和陋俗。

  中元节的习俗具备了中国从上古时代起就信奉魂灵不灭之说,特别是巫风盛行的楚越地区,礼魂观念广泛存在,无形中为佛道文化的渗入留存了社会心理缝隙。10再借以古有的“荐新祭祖”活动,事实上所要表达的是一种中国人的仁爱和孝道思想,极富世俗意味的传统节日。这些俗信俗行,体现道、儒和佛文化的融合,其核心就是慎重道远的“孝”和推己及人的“仁”。我们在庆祝中元节的同时,应该跳脱鬼的角度,期勉互爱。

  (四)中元节的习俗

  “中元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秋祭荐新,据《东京梦华录》所载,宋时还留有这样的习俗“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11这样的秋尝节俗加上儒家的慎终追远,加上道家的地官赦罪,再加上“神通第一”的摩诃目键莲救母解倒悬,“中元节”便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岁时风景。古时中元节的节俗较多,这里我们只选取至今仍然存在的几个民俗活动给以介绍。

  风景之一:普度

  “放焰口”这一中元节民俗活动是受佛教影响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佛教六道轮回中有“饿鬼道”,这些鬼腹大如山,咽细如针,饭食到口即为口中火焰烧成灰炭,因此虽有饮食亦不能受。“放焰口”即为救度饿鬼,为其施食的活动。发展到现代,这一节俗已渐渐被人们所遗忘。但与此类似的“普度”仪式在台湾仍比较流行。

  普度活动一般带有以下三个目的:一、祭奠先祖亡魂;二、荐享无主冤魂;三、超度新死亡鬼。过去,带着这些目的,民间各地举办了各式各样的普度活动,如湖南宁远“中元,各家购纸烛、金锞、银锞,或纸箱及冥包等类,焚化。且于三日前,折冬青一枝,置神龛上,并供酒食、馐馔,如待大宾,云每年是节,祖宗灵魂必归家一次。”12又如山东民俗以“清明日、中元节、十月朔为三冥节,城隍出巡,仪仗甚丰,妓等白衣白裙手捧链索扮作女囚(囚魂),若戏中所演纸苏三者。乘敞轿随行,谓藉以谶除罪恶”。13再如近世湖北监利于“七月七日,祭祖祢、谓之迎亡。连享七日,焚楮荐之,曰送亡。新死者,则于是月朔(初一)迎祭,与此夕奠送”。14

  在台湾普度的形式又分为公普和私普。私普就是以街、庄等居住单位为主的普度,从七月初一到三十,大家商议好时间轮流普度。普度时都会在门口摆设长长的供桌,摆上丰盛的菜饭以及其它的食物等,每盘菜上都要插上一枝香,俗称“拜门口”。同时,家家门前、檐下都挂盏圆形纸灯,一面写“阴光普照”或“庆赞中元”,一面为“路灯”,这是用来照引路途,使这些孤魂野鬼能找到可以供养他们的地方,又叫“树灯篙”。

  公普又称为“庙普”,一般都在七月十五举行,俗语又叫“拜七月半”。通常以寺庙为中心,由庙寺主事者来主持。这一天,人们往往在街头巷口搭起法师座和祭孤堂,设起普度坛。普度坛中央悬挂着“盂兰盆会”的横幅或三官大帝像。祭孤台上立着几块灵位,有“男孤魂之位”和“女孤魂之位”,这是召唤各方没有主儿的“饿鬼”前来受祭。为了怕施食时“小鬼”抢不过“大鬼”,还特设“儿童男女孤魂之位”的灵牌。在坛前边摆有上下两层桌子:上桌放一个斗灯,下桌放神像、香炉之类。斗灯内放白米、古剑、铜镜、剪刀、小秤等物,以作避邪之用。另外,坛前还特设一排长桌,以供民众摆牲之用。中午过后,各家各户便挑起三牲、粿品、水果、纸钱、衣帽、竹笠等祭品前来祭拜。主事者分别在每一件祭品上插上一把黄、绿、红各种颜色的三角纸旗,并写上“盂兰胜会”、“甘露门开”等字形,以作纪念。之后便请和尚、道士各念其经,进行祭拜,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

  风景之二:放水灯

  “放河灯”的民俗起源甚早。原始社会,限于对大自然认识的局限,较长时间,人们认为火是万物之源,成为顶礼膜拜的图腾,吉祥温暖的象征,战胜寒冷饥饿的神灵。又因为民间的悼念亲人祭奠,常在每月初一、十五和逝世忌日进行。汉晋以后,宗教影响日益扩大。南北朝梁武帝崇拜佛教,倡导办水陆法会,僧人在放生池放河灯。唐肃宗于759年诏天下设放生池81所。北宋真宗在1016年定佛诞日为放生日,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届时举灯玩月,放河笙歌,“僧尼道俗盆养供佛”。宋代道教得到提倡,规定中元节各地燃河灯、济孤魂、放焰口、演目莲戏,不少诗人留下杭州西湖放灯欢腾的诗篇。此后,放河灯在七月半举行并随道教、佛教传播而流行全国。这一天,人们在家设酒馔、烧纸钱祭祖,到寺庙、道观参加放河灯等法事或道场活动。15如清代皇宫放灯:“每岁中元建盂兰道场,自十三日至十五日放河灯,使小内监持荷叶燃烛其中,罗列两岸,以数千计。又用琉璃作荷花灯数千盏,随波上下。中流驾龙舟,奏梵乐,作禅诵,自瀛台南过金鳌玉蝀桥,绕万岁山至五龙亭而回。河汉微凉,秋蟾正洁,至今传为胜事。” 16

  北京竹枝词有“绕城秋水河灯满,今夜中元似上元”这样的词句。旧时京城的“斗灯会”从七月十三至十七日晚上(尤以十五日为最),各家儿童呼伴结群,执灯遨游于天街、经坛、灯月之下,孩子们众口喊道:“莲花莲花灯啊,今儿点了明儿扔啊!” 但也有其他书中提到:“莲花灯”必须在七月十五晚12点前焚毁,如果放在第二天则视为不吉祥的事情。17

  旧时这个时节近山人家往山野或岔路口去插纸灯、焚纸、撒羹饭,称“放路灯”;近水人家用竹蔑和纸精制法船,亭台楼阁俱全,且装金刚罗汉等纸像并贴“慈航普波”等楹联,入夜,于河沿,海边,点上油烛,放入水中,焚上冥纸,随水飘流,直至烧尽沉没,称之“放水灯”。

  人们认为,上元节是人间的元宵节,人们张灯结彩庆元宵。中元由上元而来,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18

  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民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度水中的落水鬼和其它孤魂野鬼。现代女作家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

  风景之三:跳钟馗

  “跳钟馗”是旧时腊月间的习俗活动,由起开装扮成钟馗形象,沿门跳舞。俗谓此举可以驱鬼。一般从腊月初一开始,一直延续到二十四或除夕。所扮除钟馗以外,还有判官、钟馗的妹妹等。20

  据清代地方志和风俗志记载,不少地方一进腊月门就有“跳钟馗”的习俗。清乾隆年间《奉贤县志》说:腊月初一日,“乞人始偶男女傅粉墨妆为钟馗、灶王,持竿剑,望门歌舞以乞,亦傩之遗意。”这记的是江南的风俗,顾禄的《清嘉录》记述的也是江南吴地的岁时风俗,其中也提到跳钟馗:“丐者衣怀甲胄,装钟馗,沿门跳舞以逐鬼,亦月朔始,届除夕而止,谓之跳钟馗。”装扮钟馗者,青面钢髯,破帽蓝袍,手中挥舞宝剑,或者是一把板斧,张牙舞爪,气势汹汹,为非作歹的大鬼小鬼们见了纷纷望风披靡,退避三舍,换来家门清净,吉祥安宁。21

  跳钟馗的习俗,至迟在宋代已经见于文献记载了。吴自牧《梦粱录·十二月》:“自入此月,街市有贫丐者三五人为一队,装神鬼判官、钟馗小妹等形,敲锣占鼓,沿门乞钱,俗呼‘打夜胡’,亦驱傩之意也。”22

  由于 “跳钟馗”的驱鬼作用,台湾地区将其引入到了中元节庆活动中,形成了现在其特有的中元民俗活动。而我国其他地区一般在端午节(安徽省歙县城南渔梁古埠)或腊月(江南一带)才进行此项民俗活动且表演形式不同。

  风景之四:抢孤

  “抢孤”是中元祭祀活动中台湾所特有的活动。但在中国旧时民间也有过类似的节庆活动——“抢包子”。中元节期,旧时往往有设坛延僧道斋孤之俗。其坛上除锣鼓丝竹之外,要放水果包子。这本是用以祭祀、施舍孤魂野鬼的,但斋蘸仪式结束时,僧道将其抛下,众人争抢,故称。俗说已婚妇女抢到可得子,小孩抢到则一生平安。23

  台湾百年前即有许多大陆闽粤移民,生活方式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节庆礼俗也与中国大陆大同小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是台湾的三大节庆,而每逢元宵节、清明节、中元节、七夕(乞巧节) 等中国传统节日, 在台湾民间也有不同的庆祝礼俗。此外,尚有多项深具台湾特色的民俗庆典,如迎妈祖、盐水蜂炮、东港烧王船、头城抢孤等等。

  台湾有些地方在中元普度的庙会后,会将祭祀的供品提供民众抢夺,称为“抢孤”。一种说法是为了与孤魂野鬼抢夺祭品, 另一种说法是为了吓退流连忘返的鬼魂。台湾最负盛名的“抢孤”是宜兰头城镇的“抢孤”活动。“抢孤”是先搭设数十公尺高的“孤棚”,在搭建“孤棚”时有许多禁忌,如上下主普坛的人员必须吃素斋戒,戴孝者或做月子的妇女不得接近,女性不得碰触“孤棚”祭仪法器,以避免抢孤时发生不测。“抢孤”在七月的最后一天午夜举行,比赛时棚柱上涂满牛油,参赛者以叠罗汉的方式,踩在队员肩上向上攀登,登上“孤棚”后再向上攀登“孤栈”,在攀登过程中所抢下的食物则丢下供棚下的民众捡拾。

  • 銆婂懠鍏版渤浼犮嬩腑涓浜涙皯淇楃殑鏉ュ巻
    绛旓細鎸変經鏁欒娉,鏍规嵁銆婄泜鍏扮泦缁忋嬭杞:閲婅喀鐗熷凹浣涘湪涓栫殑鏃跺,浠栫殑鍗佸ぇ寮熷瓙褰撲腑,鏈変竴浣嶅悕鍙ぇ鐩妽杩炵殑灏婅;鍚庢潵灏婅呬慨鎴愪簡闃跨綏姹夌殑鏋滀綅,鑷繁宸茶В鑴辩敓姝,寰楀埌绉嶇绁為氥傚ぇ鐩妽杩炲皧鑰呭湪寰楅亾涔嬪墠,鐖舵瘝鏃╁凡鍙屼骸;浠栦负浜嗘姤绛旂埗姣嶇敓鑲蹭箣鎭,渚夸互澶╃溂瑙傚療,鐪嬪埌浠栫殑浜℃瘝,绔熺劧鐢熷湪楗块閬撲腑,鑵瑰ぇ濡傚北,鍠夌粏濡傞拡,鏃犻ギ鏃犻,鍙...
  • 銆婂懠鍏版渤浼犮嬩腑涓浜涙皯淇楃殑鏉ュ巻
    绛旓細鈥滀腑鍏冭妭鈥濈殑鏉ュ巻鍙互杩芥函鍒颁笂鍙ょ殑绉嬬キ鑽愭柊,鎹婁笢浜ⅵ鍗庡綍銆嬫墍杞,瀹嬫椂杩樼暀鏈夎繖鏍风殑涔犱織鈥滀腑鍏冨墠涓鏃,鍗充拱缁冨彾,浜鏃堕摵琛闈,鍙堜拱楹昏胺宸㈠効,浜︽槸绯诲湪妗屽瓙鑴氫笂,涔冨憡鍏堢绉嬫垚涔嬫剰銆傗11杩欐牱鐨勭灏濊妭淇楀姞涓婂剴瀹剁殑鎱庣粓杩借繙,鍔犱笂閬撳鐨勫湴瀹樿郸缃,鍐嶅姞涓娾滅閫氱涓鈥濈殑鎽╄瘍鐩敭鑾叉晳姣嶈В鍊掓偓,鈥滀腑鍏冭妭鈥濅究...
  • 鍛煎叞娌充紶涓鎻忓啓浜嗗摢浜涙粙鍏讳汉浠簿绁炵敓娲荤殑娲诲姩?
    绛旓細鍛煎叞娌充紶涓弿鍐欎簡灏忓煄涓捐鐩涗妇鐨勬棩瀛愶紝浜轰滑鏈夎烦澶х鐨勩佸敱绉ф瓕鐨勩佹斁娌崇伅鐨勩佺湅閲庡彴瀛愭垙鐨勩佺湅搴欎細鐨锛岀儹闂瑰紓甯革紝杩欎簺閮芥槸婊嬪吇浜嗕汉浠簿绁炵敓娲荤殑娲诲姩銆
  • 鍛煎叞娌灏忓煄鐨涔犱織鏈夊摢浜
    绛旓細璺冲ぇ绁炪佸敱绉ф瓕銆佹斁娌崇伅銆侀噹鍙板瓙鎴忋佸洓鏈堝崄鍏濞樺簷澶т細 钀х孩鐨<<鍛煎叞娌充紶>>璁茬殑灏辨槸鍛煎叞娌冲皬鍩庣殑鏁呬簨锛屾尯濂界殑 锛屽彲浠ョ湅鐪 鍙傝冭祫鏂欙細鍛煎叞娌充紶--钀х孩
  • 鍛煎叞娌充紶绗簩绔
    绛旓細銆婂懠鍏版渤浼犮鏄惂绾竴閮ㄨ嚜浼犱綋灏忚锛屽ス鍒╃敤涓冪瘒鏁呬簨鍔犱笂灏惧0鏉ヤ綋鐜拌嚜宸辨涔愮殑绔ュ勾浠ュ強鑷繁鎬濆康绔ュ勾鐨勫績鎯呫傛枃绗斿緢缁嗚吇娓╂煍鐨勫皬闀囨晠浜嬨備笉鏄啓灏忛晣鐨勬烦鏈达紝鑰屾槸鍐欏皬闀囩殑鎰氭槯銆佸喎婕犮傚緢鏈夋壒鍒ゆс傜瑪瑙︾粏鑵讳絾涓閽堣琛銆傚洟鍦嗗濡囥佹湁浜屼集銆佸啹姝槾锛屾晠浜嬪緢鎺ュ湴姘旓紝涔熷緢鍑勫噳銆備綋瑁佸簲璇ョ畻鏁f枃銆佸洖蹇嗗綍锛岃屼笉鏄...
  • 鎴戣钀х孩浣滃搧銆婂懠鍏版渤浼犮
    绛旓細銆婂懠鍏版渤浼犮鏄腑鍥借繎鐜颁唬濂充綔瀹,鈥滄皯鍥藉洓澶ф墠濂斥濅箣涓钀х孩鐨勬渶鍏蜂唬琛ㄦт綔鍝,鏇捐棣欐腐鈥滀簹娲叉枃鍧涒濊瘎涓轰簩鍗佷笘绾腑鏂囧皬璇寸櫨寮虹涔濅綅銆傚叏涔﹀叡鍒嗕竷绔,浠ヤ綔鑰呯殑绔ュ勾鍥炲繂涓虹嚎绱,鎻忕粯浜嗕笢鍖楄竟闄插皬闀囧懠鍏版渤鍩庣殑甯備簳鐧炬佸拰椋庡湡浜烘儏銆 绗竴绔犱粠鍛煎叞娌冲煄鐨勪弗鍐啓璧,鎻忕粯浜嗗簵閾烘灄绔嬬殑鍗佸瓧琛,涓滀簩閬撹涓婄殑鐏(銆佷袱瀹跺鍫傘...
  • 銆婂懠鍏版渤浼犮鈥斺旀垜瀹剁殑閭诲眳2020/7/5(99~106)
    绛旓細        鑰岃繖閲岄潰杩樻湁涓鎴蜂汉锛屼粬浠兘鏈夌潃鎮蹭激鐨勬潵鍘銆備篃鏈夌潃涓嶅彲鍙欒堪鐨勭棝鑻︺備粬浠粡甯镐細鍦ㄩ偅閲岄潰鍞辨瓕锛岃烦鑸烇紝褰撶劧锛岃繖鍏ㄩ兘鏄湪鐧藉ぉ鐨勬椂鍊欙紝瀵逛簬浠栦滑鏉ヨ锛岀櫧澶╁氨鏄竴鍒囥傚厜鏄庡氨鏄粬浠殑鐢熷懡锛岃屽埌浜嗘櫄涓婏紝杩欓棿灞嬪瓙灏卞儚鏄病鏈変换浣曠敓鍛戒技鐨勶紝涓嶄細浼犲嚭鏉ヤ换浣曠殑鍔ㄩ潤銆 ...
  • 鍏充簬鍛煎叞娌充紶鐨璇讳功绗旇
    绛旓細鍏充簬鍛煎叞娌充紶鐨璇讳功绗旇1 涓骞翠竴搴︾殑鏆戝亣鍙堟潵浜嗭紝鍦ㄥ紑澶磋繖鍑犲ぉ锛岀湅浜嗚惂绾㈠濮愮殑锛岃繖鏄滀竴绡囧彊浜嬭瘲锛屼竴骞呭褰╃殑椋庡湡鐢伙紝涓涓插噭濠夌殑姝岃埃銆傗濆叏涔﹀叡涓冪珷锛屾弿鍐欎簡涓婁笘绾簩涓夊崄骞翠唬涓滃寳灏忓煄鍛煎叞鐨勯鍦熶汉鎯咃紝鐪熷疄鑰岀敓鍔ㄥ湴鍐嶇幇浜嗗綋鍦拌佺櫨濮撳钩鍑°佸崙鐞愩佽惤鍚庣殑鐢熸椿鐜扮姸鍜屽钩搴告剼鏄х殑绮剧鐘舵併傜涓绔狅細涓涓棦...
  • 钀х孩銆婂懠鍏版渤浼犮璇讳功绗旇
    绛旓細钀х孩銆婂懠鍏版渤浼犮璇讳功绗旇绮鹃1 鍦ㄨ惂绾㈠コ澹殑绗斾笅,閭f槸涓涓棦鍍昏繙鍙堢儹闂圭殑灏忓煄銆(寮绡囦究鐢ㄢ滈偅鈥,鍓嶉潰娌℃湁浜や唬,鎸囦唬涓嶆槑,鍙互鏀逛负鈥滃懠鍏版渤鍩庘) 鍩庨噷鏈夋烦鏈寸殑姘戜紬,澶氬僵鐨姘戜織,绔ュ勾鐨勪箰鍥,浣嗗氨鎴戠湅鏉,鏈鏈浠や汉鎱ㄥ徆鐨勬槸閭g瑙︾洰鎯婂績鐨勯夯鏈,浠ュ強闅忎箣鑰屾潵鐨勯槄璇绘椂鐨勬矇閲嶆濊冦 鏂囦腑鏈夎澶氣滄湁瓒g殑鎯呮櫙鈥,濡傗...
  • 鎭愭栭槾妫殑涓厓鑺備紶璇
    绛旓細鐜颁唬濂充綔瀹惰倴绾銆婂懠鍏版渤浼犮嬩腑鐨勪竴娈垫枃瀛楋紝鏄繖绉涔犱織鐨鏈濂芥敞鑴氾細鈥滀竷鏈堝崄浜旀槸涓鑺傦紱姝讳簡鐨勫啢榄傛ㄩ锛屼笉寰楁墭鐢燂紝缂犵坏鍦ㄥ湴鐙遍噷闈炲父鑻︼紝鎯虫墭鐢燂紝鍙堟壘涓嶇潃璺傝繖涓澶╄嫢鏄湁涓楝兼墭鐫涓鐩忔渤鐏紝灏卞緱鎵樼敓鈥濄傚ぇ姒備粠闃撮棿鍒伴槼闂寸殑杩欎竴鏉¤矾锛岄潪甯搁粦锛岃嫢娌℃湁鐏槸鐪嬩笉瑙佽矾鐨勩傛墍浠ユ斁鐏繖浠朵簨鏄欢鍠勪簨...
  • 扩展阅读:呼兰河传中的民俗文化 ... 呼兰河传好词50个 ... 萧红的祖父真实身份 ... 呼兰河传必考题目 ... 呼兰河传手抄报5年级 ... 呼兰河传 东家什么奶奶 ... 呼兰河传适合小学生吗 ... 呼兰河传选哪个出版社 ... 呼兰河传的思维导图五年级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