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孔融的故事 关于孔融的故事

\u5b54\u878d\u751f\u5e73\u7684\u6545\u4e8b\uff1f

\u53e3\u6c34\u4e09\u56fd\u5b54\u878d\u7bc7\uff1a\u9664\u4e86\u8ba9\u68a8\u4ed6\u8fd8\u6709\u66f4\u591a\u6545\u4e8b

\u5b54\u878d\u8ba9\u68a8\u3002
\u5b54\u878d\uff0c\u5b57\u6587\u4e3e\uff0c\u4e1c\u6c49\u65f6\u671f\u5c71\u4e1c\u66f2\u961c\u4eba\uff0c\u662f\u5b54\u5b50\u7684\u7b2c\u4e8c\u5341\u4e16\u5b59\uff0c\u4ed6\u662f\u6cf0\u5c71\u90fd\u5c09\u5b54\u5b99\u7684\u7b2c\u4e8c\u4e2a\u513f\u5b50\u3002\u5b54\u878d\u4e03\u5c81\u7684\u65f6\u5019\uff0c\u67d0\u5e74\u67d0\u6708\uff0c\u6b63\u597d\u662f\u4ed6\u7956\u7236\u516d\u5341\u5927\u5bff\uff0c\u6765\u5ba2\u5f88\u591a\u3002\u6709\u4e00\u76d8\u9162\u68a8\uff0c\u653e\u5728\u5bff\u53f0\u4e0a\u9762\uff0c\u6bcd\u4eb2\u53eb\u5b54\u878d\u628a\u5b83\u5206\u4e86\u3002\u4e8e\u662f\u5b54\u878d\u5c31\u6309\u957f\u5e7c\u6b21\u5e8f\u6765\u5206\uff0c\u6bcf\u4e2a\u4eba\u90fd\u5206\u5230\u4e86\u81ea\u5df1\u5c31\u5f97\u7684\u4e00\u4efd\uff0c\u552f\u72ec\u7ed9\u81ea\u5df2\u7684\u90a3\u4e00\u4e2a\u662f\u6700\u5c0f\u7684\u3002\u7236\u4eb2\u5947\u602a\u5730\u95ee\u4ed6\uff1a\u522b\u4eba\u90fd\u5206\u5230\u5927\u7684\u68a8\u5b50\uff0c\u4f60\u81ea\u5df1\u5374\u5206\u5230\u5c0f\u7684\uff0c\u4e3a\u4ec0\u4e48\u5462\uff1f\u5b54\u878d\u4ece\u5bb9\u7b54\u9053\uff1a\u6811\u6709\u9ad8\u7684\u548c\u4f4e\u7684\uff0c\u4eba\u6709\u8001\u7684\u548c\u5c0f\u7684\uff0c\u5c0a\u656c\u8001\u4eba\u656c\u5f97\u957f\u8f88\uff0c\u662f\u505a\u4eba\u7684\u9053\u7406\uff01\u7236\u4eb2\u5f88\u662f\u9ad8\u5174\u3002

一、故事:
1、小时了了
《后汉书·卷七十·郑孔荀列传第六十》:年十岁,随父诣京师。时,河南尹李膺以简重自居,不妄接士宾客,敕外自非当世名人及与通家,皆不得白。融欲观其人,故造膺门。语门者曰:“我是李君通家子弟。”门者言之。膺请融,问曰:“高明祖父尝与仆有恩旧乎?”融曰:“然。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则融与君累世通家。”众坐莫不叹息。太中大夫陈炜后至,坐中以告炜。炜曰:“夫人小而聪了,大未必奇。”融应声曰:“观君所言,将不早惠乎?”膺大笑曰:“高明必为伟器。”
意思是:孔融十岁那年随父亲到达京城洛阳。当时,名士李膺在洛阳任职,如果不是名士或者他的亲戚,门人一般不通报。孔融想看看李膺是个什么样的人,就登门拜访。他对门人说: “我是李君的亲戚。” 守门人通报后,李膺接见了他。李膺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 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孔子和你家的祖先老子有师资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周礼的问题),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当时很多宾客都在场,对孔融的回答十分惊奇。后来太中大夫陈韪来到李膺府第,宾客把这件事告诉他,陈韪却不以为然地说:“小时候聪明长大后就不一定聪明。”孔融立即反驳道:“那么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无话可说。李膺大笑,说:“你这么聪明将来肯定能成大器。”
2、孔融让梨
《后汉书·卷七十·郑孔荀列传第六十》:‘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意思:说的是孔融四岁时候,与兄弟一起吃梨,但他一直拿最小的梨吃,父亲奇怪地询问他,他回答说:“我是小孩子,按理应该拿小的。”孔融的宗族因而对他感到惊奇。
3、哭坟不悴
《御览》二百六十二引《秦子》:孔文举为北海相,有遭父丧,哭泣墓侧、色无憔悴,文举杀之。
意思:据《御览》二百六十二引《秦子》记载说:孔融任北海相时,在路上看见一个人在坟墓边哭泣自己的亡父,脸色却一点都不憔悴。孔融于是将此人杀了。
4、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后汉书·卷七十·郑孔荀列传第六十》:初,女年七岁,男年九岁,以其幼弱得全,寄它舍。二子方弈棋,融被收而不动。左右曰:“父执而不起,何也?”答曰:“安有巢毁而卵不破乎!”主人有遗肉汁,男渴而饮之。女曰:“今日之祸,岂得久活,何赖知肉味乎?”兄号泣而止。或言于曹操,遂尽杀之。及收至,谓兄曰:“若死者有知,得见父母,岂非至愿!”乃延颈就刑,颜色不变,莫不伤之。
意思:孔融被害时,他的女儿七岁,男孩九岁,因年幼得以保全。寄在别人家中。二子下棋,孔融被捕,不为之动。左右的人说:“父亲被逮捕,不起,为什么?”答说:“哪里有巢毁坏了卵不破的呢?”主人有给肉汁的,男孩口渴喝了。女孩说:“今天这样的祸,难道能够久活,还要知道肉味吗?”哥哥号哭而止饮。有人对曹操说了,于是决定都杀掉。等到捉拿的人到,女的对哥哥说:“如果死者有知,得见父母,难道不是我们最大的愿望!”于是引颈就刑,颜色不变,没有人不为之悲伤的。
二、简介: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为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
孔融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汉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后兼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激战数月,最终败逃山东。不久,被朝廷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而为其所杀。

《后汉书·本传》称孔融“幼有异才”。又据《融家传》记载,孔融兄弟七人,他排行第六。在他四岁时,每次兄弟们一起食梨,哥哥们都拿大的,他却总是拣小的。家中大人问他缘故,他回答说:“我小儿,法当取小者。”为此,他受到孔氏宗族的夸赞。十岁那一年,孔融随父亲来到首都洛阳,当时河南尹李膺名声极大,“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后汉书·李膺传》)。但是他“不妄接宾客”,不是当世名人和通家都不获接见。而孔融还是个孩子,却偏要见见李膺,他对李府守门者说:“我是李君通家子弟,请通报。”李膺请他进来后问他道:“高明(称对方的敬词)祖、父与仆有恩旧乎?”孔融答道:“然。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则融与君累世通家。”在座的人听了无不惊叹,他小小年纪竟如此聪慧,是个“异童”(《世说新语·言语》注引《融别传》)。李膺也称赞他将来“必为伟器。” 三年后,父亲亡故,孔融居家守丧。他此时好学勤读,博涉阔览,渐为州里所重。东汉桓灵之际,党锢之祸迭起,宦官把持朝政,蔽塞言路,打击异己,在朝野大肆搜捕、诛杀正直之士。当时山阳张俭为中常侍(宦官首领)侯览所怨,被迫四处亡命。张俭因与孔融之兄孔褒有旧,逃避到孔家,恰巧孔褒外出,只有十六岁的孔融在家。张俭见他年少,起初不信任他,孔融说:“兄长虽然在外,难道我就不能为你做些什么吗?”于是把张俭藏在了家中。不料事情泄露,孔融与其兄孔褒一同被捕入狱,兄弟二人争死,郡县疑不能决,只好呈请上司处理,结果上面下诏问了孔褒之罪,孔融反倒因而声名显扬了。当时平原的陶丘洪、陈留的边让都是一时俊秀,孔融与二人齐名,成了当时的大名士。 孔融虽然是“大圣之后”,又在时事动乱的年代成了名士,也曾自许大志,表示要济危靖难,匡扶汉室,但他却缺乏政治识见与匡济大才。在任北海相期间,他的主要政绩是在建立学校、表显儒术、荐举贤良、吊死问生等方面。至于说到用兵打仗,这位大名士可就出尽洋相了。他在北海曾多次被黄巾起义军和袁绍的人马所围困,以至于“不能保障四境,弃郡而去”(《三国志·崔琰传》注引《九州春秋》)。一次他在都昌被黄巾军管亥部所困,多亏刘备派兵救援才解围而去。又一次在建安元年,袁绍之子袁谭率兵把孔融围在青州,一连数月,城内守兵只剩下百十来人,形势危在旦夕,而孔融却“凭几安坐,读书、议论自若”(同前)。结果只落得“城坏众亡”,自己仅以身免,妻子、儿女全都做了俘虏。一方面由于自视过高,议论不切实际,另一方面又因为所任非才,这样,在豪强纷争、群雄割据的东汉末年,孔融虽然“不肯碌碌如平居郡守”(同前),但终究是无所建树,充其量只能做个名士而已。

孔融让梨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我也应该让给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小时候,不仅学习勤奋,而且善于思考。父亲外出拜客总是带着他去。10岁那年,他随父亲来到洛阳。正逢洛阳太守李膺大府内走。这时守门人忙把拉,问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边玩去!”孔融严肃地回答说:“请你们进去通报,山东孔融来访。”守门人见他一本正经,也不知是什么来头?笑着问:“小公子,可有红贴?”孔融说:“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师生之谊,无需红贴,只管通报。”守门人怕慢待贵客,只好进去通报。这时李膺正和许多文人雅士交谈,听了通报,一时想不起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么关系,只好哈哈:“请进!”小孔融兴冲冲走进大厅,一边向主人问候,一边拱手招呼各位来宾,态度不亢不卑。李膺一边让座,一边打量着这位俊才少年,心里好生奇怪:这小孩从未见过面,而他为何自称通家呢?于是,李膺问道:“小公子,你说我们两家世代交情,我怎么想不起来啊!”孔融微笑着说:“500年前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说明孔、李两家500年就有师生之谊。今你性李,我姓孔,也是师生关系,我们两家不是累世通家吗!” 孔融语出惊人,在座客人无不暗暗称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小公子真神童也。”唯有太中大夫陈韪不以为然,冷冷地说:“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后未必有作为。”面对挑战,孔融笑着说:“这样说来,先生小时候一定很聪明。”这一巧妙对答,弄得陈韪面红耳赤无言回对,暗暗坐在一旁生气。孔融则目不斜视,装着大人模样,一本正经地喝着茶,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从神童到名士

《后汉书·本传》称孔融“幼有异才”。又据《融家传》记载,孔融兄弟七人,他排行第六。在他四岁时,每次兄弟们一起食梨,哥哥们都拿大的,他却总是拣小的。家中大人问他缘故,他回答说:“我小儿,法当取小者。”为此,他受到孔氏宗族的夸赞。十岁那一年,孔融随父亲来到首都洛阳,当时河南尹李膺名声极大,“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后汉书·李膺传》)。但是他“不妄接宾客”,不是当世名人和通家都不获接见。而孔融还是个孩子,却偏要见见李膺,他对李府守门者说:“我是李君通家子弟,请通报。”李膺请他进来后问他道:“高明(称对方的敬词)祖、父与仆有恩旧乎?”孔融答道:“然。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则融与君累世通家。”在座的人听了无不惊叹,他小小年纪竟如此聪慧,是个“异童”(《世说新语·言语》注引《融别传》)。李膺也称赞他将来“必为伟器。”

三年后,父亲亡故,孔融居家守丧。他此时好学勤读,博涉阔览,渐为州里所重。东汉桓灵之际,党锢之祸迭起,宦官把持朝政,蔽塞言路,打击异己,在朝野大肆搜捕、诛杀正直之士。当时山阳张俭为中常侍(宦官首领)侯览所怨,被迫四处亡命。张俭因与孔融之兄孔褒有旧,逃避到孔家,恰巧孔褒外出,只有十六岁的孔融在家。张俭见他年少,起初不信任他,孔融说:“兄长虽然在外,难道我就不能为你做些什么吗?”于是把张俭藏在了家中。不料事情泄露,孔融与其兄孔褒一同被捕入狱,兄弟二人争死,郡县疑不能决,只好呈请上司处理,结果上面下诏问了孔褒之罪,孔融反倒因而声名显扬了。当时平原的陶丘洪、陈留的边让都是一时俊秀,孔融与二人齐名,成了当时的大名士。

孔融虽然是“大圣之后”,又在时事动乱的年代成了名士,也曾自许大志,表示要济危靖难,匡扶汉室,但他却缺乏政治识见与匡济大才。在任北海相期间,他的主要政绩是在建立学校、表显儒术、荐举贤良、吊死问生等方面。至于说到用兵打仗,这位大名士可就出尽洋相了。他在北海曾多次被黄巾起义军和袁绍的人马所围困,以至于“不能保障四境,弃郡而去”(《三国志·崔琰传》注引《九州春秋》)。一次他在都昌被黄巾军管亥部所困,多亏刘备派兵救援才解围而去。又一次在建安元年,袁绍之子袁谭率兵把孔融围在青州,一连数月,城内守兵只剩下百十来人,形势危在旦夕,而孔融却“凭几安坐,读书、议论自若”(同前)。结果只落得“城坏众亡”,自己仅以身免,妻子、儿女全都做了俘虏。一方面由于自视过高,议论不切实际,另一方面又因为所任非才,这样,在豪强纷争、群雄割据的东汉末年,孔融虽然“不肯碌碌如平居郡守”(同前),但终究是无所建树,充其量只能做个名士而已。

荐举贤良 诱益后进

孔融一方面高才倨傲,自以为“当时豪俊皆不能及”(《九州春秋》),另一方面也颇具知人之贤。他宽容好士,有谁当面指出他的缺点,他在背后便要称道这个人的优点;如果了解别人的才能而未加荐举,就认为是自己的过失;其余哪怕有一毫之善者,也无不受到他的礼遇。正因为如此,他历官期间,“荐达贤士,多所奖进”。在北海时,他先后荐举了彭璆、王修、邴原等人,又表请朝廷为当时著名大儒郑玄在故里高密特立“郑公乡”。孔融做太中大夫时,每日宾客盈门,他感慨地说:“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

孔融这种“喜诱益后进”的作风是始终不渝的,晚年任职少府时,还向曹操竭力推荐吴国名士盛孝章。他在《论盛孝章书》中十分同情“困于孙氏”、“孤危愁苦”的老友,慨叹“海内知识,零落殆尽”。希望曹操能向贤士伸出援助之手,大有“残年哭知己”之感(谢翱《西台哭所思》)。建安元年,孔融结识了比自己小二十岁的祢衡。祢衡也是一位嵚崎磊落之士,他恃才刚傲,疾恶如仇,唯独与同他性格相投的孔融、杨修友善,而孔融也非常赏识祢衡的德才,上书给曹操称道他“淑质贞亮,英才卓荦。……忠果正直,志怀霜雪”(《荐祢衡表》)。但就是这样一位年轻的很有才华的建安作家,终于因为性格狂傲,不容于当世,而过早地招致了杀身之祸。祢衡的死,无疑是预示了孔融命运的结局。

跌荡放言 刚直见杀

东汉末年,时局动荡,社会思潮渐趋解放,儒家思想已经不能完全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了。孔融虽然身为圣裔,自幼习儒,但由于时代风气的影响,再加上他耿介豪纵的性格,其言论行为常有出格之处,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孔融时常不穿官服,不戴头巾,便装出行。在孔融心中,所谓孝道也是不足守的,他甚至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物寄瓶中,出则离矣。”这种离经叛道的言论,谁能想到竟然出自他这位孔圣人的子孙之口呢?我们再联系到当时汉代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什么王祥卧冰、郭巨埋儿等无稽之谈不断见诸正史,那么,我们不得不佩服孔融的胆识了。

孔融是当时比较正直的士族代表人物之一,他刚直耿介,一生傲岸。早年刚刚踏入仕途,他就初露锋芒,纠举贪官,“陈对罪恶,言无阿挠。”董卓操纵朝廷废立时,他又每每忤卓之旨,结果由虎贲中郎将左迁为议郎。后来在许昌,孔融又常常发议论或写文章攻击嘲讽曹操的一些措施。太尉杨彪因与袁术有姻亲,曹操迁怒于彪,打算杀他。孔融知道后,顾不得穿朝服就急忙去见曹操,劝说他不要横杀无辜,以免失去天下人心。并且声称:“你如果杀了杨彪,我孔融明天就撩起衣服回家,再也不做官了。”(《三国志·崔琰传》注引《续汉书》)由于孔融的据理争辩,杨彪才得免一死。建安九年,曹操攻下邺城,其子曹丕纳袁绍儿媳甄氏为妻,孔融知道后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以姐己赐周公。”曹操不明白这是对他们父子的讥刺,还问此事出何经典,孔融回答道:“以今度之,想当然耳。”当时连年用兵,又加上灾荒,军粮十分短缺,曹操为此下令禁酒,孔融又一连作书加以反对。对于孔融的一再与自己作梗,曹操是早怀嫉恨的,只因当时北方形势还不稳定,而孔融的名声又太大,不便对他怎样。到了建安十三年,北方局面已定,曹操在着手实施他的统一大业的前夕,为了排除内部干扰,开始对孔融下手了。他授意丞相军谋祭酒路粹诬告孔融“欲规(谋划)不轨”,又曾与祢衡“跌荡放言”。罪状就是孔融以前发表的关于父母子女关系的那段言论。这样,在建安十三年八月,孔融被弃市,妻子儿女同时遇害。

孔融的死固然很大原因是他自己造成的,但与曹操的妒贤害能也不无关系。今天为曹操翻案的人无不称道他的爱贤、求贤、用贤,然而同时也忽略了曹操有时不免心胸狭窄,妒忌贤才、扼杀贤才的另一面。曹操的诛戮孔融、杨修、崔琰、华佗,以及借刀杀祢衡,不都是最明显的例证吗?

孔融不仅是个名士,也是个文学家,被曹丕列为“建安七子”之一(见《典论·论文》)。他死后,曹丕曾为他募集遗文共二十五篇。但这为数有限的遗文,后世又有所散佚,大多只是片断流传,其中诗歌仅存八首。就其传世的作品来看,他的散文胜于诗歌。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在对他作出较高评价的同时,也指出了其不足之处。孔融散文的特色是以文笔的犀利诙谐见长的,前面提到过的孔融嘲讽曹操父子的书信可以略见一斑。他的两篇《难曹公表制禁酒书》也具有强烈的讽刺性。前篇历数古代哲王圣贤、文臣武将因酒成事,建立功业,得出“由是观之,酒何负于政哉”的结论。第二篇更是极尽讽刺揶揄之能事,曹操说酒可以亡国,非禁不可,孔融反唇相讥道:也有因妇人失天下的,何以不禁婚姻?临了干脆一针见血地揭出曹操的老底:“疑但惜谷耳,非以亡王为戒也。”孔融在文中强词夺理,反对禁酒是毫无道理的,只能借以显示他跌宕的性格和犀利的笔锋,这或许就是曹丕批评他“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的原因吧。

孔融的散文除了以上特色之外,也不乏深沉委婉的风致,如前文提到的那篇有名的《论盛孝章书》。总起来看,他的散文讲究辞藻的华美和字句的对称,具有浓重的骈俪气息,这是孔融有别于同时其他作家的地方。同时人们指出他的文章“体气高妙”,“奋笔直书,以气运词”(刘师培《中古文学史讲义》),这又体现了建安时期文学创作的共同风尚。

与散文相比较,孔融的诗歌显得逊色。其《杂诗》第二首抒写幼子夭折的悲痛,哀婉动人,不失为当时抒情诗中较好的作品。

孔融诗歌中较有认识价值的是他的《临终诗》,诗中悲愤地揭露了“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的社会现实,因为他被杀的罪名多半出于郗虑、路粹等人的深文周纳。在封建社会里,一切正直刚傲、不阿权贵的人士大约总免不了蒙冤遭害的不幸命运。“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这声调固然是悲观绝望的,但它毕竟是孔融对黑暗现实发出的最后控诉。
  孔融,是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当世名儒,在儒学、文学上都有相当的成就,备受世人尊重、推崇,孔融让梨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后被曹操所杀。今天,我们就来品味一下这个鸿儒的为人处事及被杀的原因。

  孔融的聪明机智我们有目共睹:在十岁那年,孔融跟着父亲到洛阳去会见一个很有名的士人大官李元礼。他很有学问,很多读书人都想拜会他。但是,来者太多,应接不暇,李元礼因此决定只接见亲朋戚友。孔融来到李府门前,告诉守门人说:他和父亲是李府主人的亲戚。守门人就带他们去见主人。李元礼当然想要知道和他们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大方地解释说:我的祖先孔子曾经向你的祖先老子(老子原名李耳)请教过礼节。你的祖先是我的祖先的老师,因此,我们应该是世交了。李元礼和他的宾客听了孔融的推理,对他的聪明机智都赞不绝口。不过,一个宾客陈韪却讥讽地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立刻反驳说:“那我想你小时候一定是很了不起的了。”陈韪被他一驳,羞得满脸通红,半天也说不出话来。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孔融的聪明机智,但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孔融比较会讽刺挖苦别人,这是他的性格。

  一般来说,聪明人都有自视过高、瞧不起他人的弱点,尤其是听不进相反的意见。如果不能战胜这个弱点,聪明就可能成为一把自伤的利剑。同时,一个聪明人,注定是要挑剔他生活的这个世界的,这也就是性格决定命运的最佳佐证。孔融就是一个这么聪明而且从不掩饰他聪明的人。

  孔融依仗自己的聪明,在说话上是持才傲物,口无遮拦,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从不顾及对方的感受,即使对方是权倾天下的曹操。曹操打败袁绍后,把袁绍的儿媳甄氏(即洛神赋的主角)赏给了曹丕。孔融就给曹操写了封亲笔信,说“从前,武王伐纣,将纣王爱妾妲己赐给弟弟周公。此次,曹公效仿武王,将甄氏赐给世子,颇有胸襟,可喜可贺!”曹操还以为说的是好话,就很高兴,回到许昌就追问孔融典出何处?孔融却慢悠悠地回答:“啊,是我想出来的。我分析武王英明仁厚必不忍心杀死美人,把妲己赐给兄弟,正可满足怜香惜玉之心和顾念同胞亲情之意,岂不是两全其美吗?”曹操这才明白孔融在嘲笑他们父子,心中暗暗怀恨。

  孔融有着读书人普遍存在的毛病,就是眼高手低,自以为才华盖世,想干些大事,但大事干不了,小事又不干。所用的都是轻浮士人,只会饮酒做诗,高谈阔论,但干不了也不想干实际的事:“融在北海,自以智能优赡,溢才命世,当时豪杰皆不能及。亦自许大志,且欲举军曜甲,与群贤要功,自于海岱结殖根本,不肯碌碌如平居郡守,事方伯,赴期会而已。然其所任用,好奇取异,皆轻剽之才。至于稽古之士,谬为恭敬,礼之虽备,不与论国事也。”“论事考实,难可悉行”。所以他虽然有很高的抱负,还看不起同僚的迎来送往的碌碌无为,可是他的干法更脱离实际,虽然在文化上有一些成果,但在经济上、军事上就不行,以至后来无处安身。在政治上更混乱了,看不出复杂问题的关键,也治不了狡猾的下级官吏。做事又很没条理,有时放松管理,有时“一朝杀五部督邮”,“奸民污吏,猾乱朝市,亦不能治。”这为怀恨他的人提供了击败他的口实。

  孔融推荐的人也如他一样狂放傲慢、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如他推荐的祢衡,此人读书很多,狂傲无比。孔融向曹操推荐祢衡,说他德才兼备:“淑质贞亮,英才卓跞。目所一见,辄诵之口,耳所暂闻,不忘于心;性与道合,思若有神;…忠果正直,志怀霜雪;见善若惊,嫉恶若仇;任座抗行,史鱼厉节,殆无以过也。鸷鸟累百,不如一鹗;使衡立朝,必有可观。飞辩骋词,溢气坌涌;解疑释结,临敌有余。”可是,祢衡初见曹操便轻狂无礼,把荀彧、荀攸、郭嘉、张辽、徐晃等文武百官大加贬低之词,甚至称作奴才,这也有当时的文人士族对曹操专权的不满的发泄。曹操能不恼火吗?曹操忍住怒火,让祢衡作帐下鼓吏。祢衡却裸体击鼓骂曹,曹操对祢衡十分痛恨,终于借刘表之手,刘表又借黄祖这个武夫之手杀害了祢衡。但曹操对孔融也很生气,怀疑孔融举荐祢衡的用心是侮辱自己。进一步加重了曹操“必欲除之而后快”的决心。

  孔融在为人处事上崇尚浮华、随意,喜欢过放荡不羁、桀骜不驯的生活,士族作风很是严重。三国时,因为连年征战,百姓流离失所,田地大都荒芜,人民生活没有保障。曹操为节约粮食,曾颁布一道禁酒令,因为酒是由粮食做的。但孔融极爱饮酒,就给曹操写了一封亲笔信,专讲饮酒益处,:“天有酒旗之星,地列酒泉之郡,人有旨酒之德,故尧不饮千钟,无以成其圣。且桀纣以色亡国,今令不禁婚姻也。”他的意思是说:“天上有颗‘酒旗’星,地下有个‘酒泉’郡,人有海量称‘酒德’,帝尧‘千锺’称圣人。而且夏桀和商纣王是因为女色亡的国,那你怎么不把婚姻也禁止算了。”曹操忌惮孔融的才子大名,强忍愤怒,没有立即杀他。御史大夫郗虑出来上奏朝廷:以法免去孔融的官。可他却满不在乎,“虽居家失势,而宾客日满其门,爱才乐酒,常叹曰:「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那边禁酒,他被处罚还天天聚众饮酒作乐。曹操能不对他出离愤怒吗?

  孔融对汉室忠心耿耿,他针对曹操的“奉天子以从诸侯”的策略,上奏主张“尊崇天子,扩大君权,削弱诸侯权势”。这明白就是要曹操还政于汉献帝!曹操对孔融这个不识时务的政敌,再也忍无可忍。最终寻找很多莫须有的罪状,将其杀害。孔融被杀的罪状如下:“一、在北海郡时,看到天下大乱,召集队伍,想夺刘家天下,自己做皇帝。(这完全是莫须有的)。二、对孙权的使者毁谤“朝廷”。三、在朝里,不守礼节,常常不戴帽子走进宫廷。四、和祢衡互相标榜。五、不孝。”就这些理由竟然置孔融于死地了,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啊。对于自己真正的死因,孔融在他的《临终诗》中表达的很清楚:“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河溃蚁孔端。山坏由猿穴。涓涓江汉流。天窗通冥室。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靡辞无忠诚。华繁竟不实。人有两三心。安能合为一。三人成市虎。浸渍解胶漆。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

  一个恃才傲物、不任世事的文化人生活在乱世是可悲的。他死后,曹丕向全国悬赏孔融的文章,有上交者“辄赏以金帛”。在《典论》一文中,曹丕还把孔融列为“建安七子”之首。孔融若活在今天,会是个很好的时评家,每天褒贬时事,像我们生活中的一面镜子。所谓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但有野心的政治家可能都讨厌太透明的镜子,因为那里面反映的缺点最清晰。

  • 鍏充簬瀛旇瀺鐨勬晠浜鏈夊摢浜?
    绛旓細鍏充簬瀛旇瀺鐨勬晠浜嬶細1銆佸瓟铻嶈姊 瀛旇瀺灏忔椂鍊欒仾鏄庡ソ瀛︼紝鎵嶆濇晱鎹凤紝宸ц█濡欑瓟锛屽ぇ瀹堕兘澶镐粬鏄绔ャ4宀佹椂锛屼粬灏辫兘鑳岃璁稿璇楄瘝锛屽苟涓旇繕鎳傚緱绀艰妭锛岀埗姣嶄翰闈炲父鍠滅埍浠栥備竴澶╋紝鐖朵翰鐨勬湅鍙嬪甫浜嗕竴鐩樻ⅷ瀛愶紝缁欏瓟铻嶅厔寮熶滑鍚冦傜埗浜插彨瀛旇瀺鍒嗘ⅷ锛屽瓟铻嶆寫浜嗕釜鏈灏忕殑姊ㄥ瓙锛屽叾浣欐寜鐓ч暱骞奸『搴忓垎缁欏厔寮熴傚瓟铻嶈锛氣滄垜骞寸邯灏忥紝...
  • 鍏充簬瀛旇瀺鐨勬晠浜
    绛旓細1銆佸瓟铻嶈姊 瀛旇瀺锛屽瓧鏂囦妇锛屼笢姹夋椂鏈熷北涓滄洸闃滀汉锛屾槸瀛斿瓙鐨勭浜屽崄涓栧瓩锛岄珮绁栫埗瀛斿皻褰撹繃閽滈箍澶畧锛岀埗浜叉槸娉板北閮藉皦瀛斿畽 銆傚瓟铻嶅埆浼犺杞斤細瀛旇瀺鍥涘瞾鐨勬椂鍊欙紝鍜屽摜鍝ュ悆姊紝鎬绘槸鎷垮皬鐨勫悆銆傛湁浜洪棶浠栦负浠涔堣繖涔堝仛銆備粬鍥炵瓟璇:"灏忓瀛愰閲忓皬锛屾寜閬撶悊搴旇鎷垮皬鐨勩傗2銆鐏屾按娴悆 鏂囧溅鍗氳嚜骞艰仾鏄庤繃浜猴紝涓娆★紝浠栧拰...
  • 鏈夊叧瀛旇瀺鐨勬晠浜鏈夊摢浜
    绛旓細4銆佽宸箣涓嬪畨鏈夊畬鍗碉細瀛旇瀺琚鏃锛屼粬鐨勫コ鍎夸竷宀侊紝鐢峰涔濆瞾锛屽洜骞村辜寰椾互淇濆叏銆傚瘎鍦ㄥ埆浜哄涓備簩瀛愪笅妫嬶紝瀛旇瀺琚崟锛屼笉涓轰箣鍔ㄣ傚乏鍙崇殑浜鸿锛氣滅埗浜茶閫崟锛屼笉璧凤紝涓轰粈涔堬紵鈥濈瓟璇达細鈥滃摢閲屾湁宸㈡瘉鍧忎簡鍗典笉鐮寸殑鍛紵鈥濅富浜烘湁缁欒倝姹佺殑锛岀敺瀛╁彛娓村枬浜嗐傚コ瀛╄锛氣滀粖澶╄繖鏍风殑绁革紝闅鹃亾鑳藉涔呮椿锛岃繕瑕佺煡閬撹倝...
  • 鏈夊叧瀛旇瀺鐨勬晠浜
    绛旓細浜屽瓙涓嬫锛瀛旇瀺琚崟锛屼笉涓轰箣鍔ㄣ傚乏鍙崇殑浜鸿锛氣滅埗浜茶閫崟锛屼笉璧凤紝涓轰粈涔堬紵鈥濈瓟璇达細鈥滃摢閲屾湁宸㈡瘉鍧忎簡鍗典笉鐮寸殑鍛紵鈥濅富浜烘湁缁欒倝姹佺殑锛岀敺瀛╁彛娓村枬浜嗐傚コ瀛╄锛氣滀粖澶╄繖鏍风殑绁革紝闅鹃亾鑳藉涔呮椿锛岃繕瑕佺煡閬撹倝鍛冲悧锛熲濆摜鍝ュ彿鍝屾楗傛湁浜哄鏇规搷璇翠簡锛屼簬鏄喅瀹氶兘鏉鎺夈傜瓑鍒版崏鎷跨殑浜哄埌锛屽コ鐨勫鍝ュ摜璇达細鈥...
  • 鍏充簬瀛旇瀺鐨勬晠浜
    绛旓細瀛旇瀺璁╂ⅷ銆傚瓟铻嶏紝瀛楁枃涓撅紝涓滄眽鏃舵湡灞变笢鏇查槣浜猴紝鏄瓟瀛愮殑绗簩鍗佷笘瀛欙紝浠栨槸娉板北閮藉皦瀛斿畽鐨勭浜屼釜鍎垮瓙銆傚瓟铻嶄竷宀佺殑鏃跺欙紝鏌愬勾鏌愭湀锛屾濂芥槸浠栫鐖跺叚鍗佸ぇ瀵匡紝鏉ュ寰堝銆傛湁涓鐩橀參姊紝鏀惧湪瀵垮彴涓婇潰锛屾瘝浜插彨瀛旇瀺鎶婂畠鍒嗕簡銆備簬鏄瓟铻嶅氨鎸夐暱骞兼搴忔潵鍒嗭紝姣忎釜浜洪兘鍒嗗埌浜嗚嚜宸卞氨寰楃殑涓浠斤紝鍞嫭缁欒嚜宸茬殑閭d竴涓槸...
  • 鏈夊叧鍙や汉楂樺皻鍝佽川鐨勬晠浜(涓ゆ潯)
    绛旓細1.瀛旇瀺璁╂ⅷ 瀛旇瀺锛屽瓧鏂囦妇锛屼笢姹夋椂鏈熷北涓滄洸闃滀汉锛屾槸瀛斿瓙鐨勭浜屽崄涓栧瓩锛岄珮绁栫埗瀛斿皻褰撹繃閽滈箍澶畧锛岀埗浜叉槸娉板北閮藉皦瀛斿畽 銆傚瓟铻嶅埆浼犺杞斤細瀛旇瀺鍥涘瞾鐨勬椂鍊欙紝鍜屽摜鍝ュ悆姊紝鎬绘槸鎷垮皬鐨勫悆銆傛湁浜洪棶浠栦负浠涔堣繖涔堝仛銆備粬鍥炵瓟璇:"灏忓瀛愰閲忓皬锛屾寜閬撶悊搴旇鎷垮皬鐨勩2.鏄悰鍑哄 鍏厓鍓54骞达紝鍖堝ゴ鍛奸煩閭崟浜庤浠栧摜鍝...
  • 鏈夊叧瀛旇瀺璁╂ⅷ鐨勬晠浜鍚嶅瓧鍙粈涔
    绛旓細涓崕缁忓吀灏忔晠浜嬨瀛旇瀺璁╂ⅷ銆 瀛旇瀺璁╂ⅷ鐨勫皬鏁呬簨 瀛旇瀺灏忔椂鍊欏閲屾湁浜斾釜鍝ュ摜,涓涓紵寮熴 鏈変竴澶,瀹堕噷鍚冩ⅷ銆備竴鐩樻ⅷ瀛愭斁鍦ㄥぇ瀹堕潰鍓,鍝ュ摜璁╁紵寮熷厛鎷裤 浣犵寽,瀛旇瀺鎷夸簡涓涓粈涔堟牱鐨勬ⅷ?浠栦笉鎸戝ソ鐨,涓嶆嫞澶х殑,鍙嬁浜嗕竴涓渶灏忕殑銆傜埜鐖哥湅瑙佷簡,蹇冮噷寰堥珮鍏:鍒湅杩欏瀛愭墠鍥涘瞾,杩樼湡鎳備簨鍝┿ 灏辨晠鎰忛棶瀛旇瀺:鈥滆繖涔堝...
  • 鏈夊叧浼犵粺鏂囧寲鐨勫皬浜嬩緥鏈夊摢浜
    绛旓細瀛旇瀺璁╂ⅷ鐨勬晠浜,寰堝揩浼犻亶浜嗘洸闃,骞朵笖涓鐩存祦浼犱笅鏉,鎴愪簡璁稿鐖舵瘝鏁欒偛瀛愬コ鐨勫ソ渚嬪瓙銆 瀛旇瀺灏忔椂鍊,涓嶄粎瀛︿範鍕ゅ,鑰屼笖鍠勪簬鎬濊冦傜埗浜插鍑烘嫓瀹㈡绘槸甯︾潃浠栧幓銆10宀侀偅骞,浠栭殢鐖朵翰鏉ュ埌娲涢槼銆傛閫㈡礇闃冲お瀹堟潕鑶哄ぇ搴滃唴璧般傝繖鏃跺畧闂ㄤ汉蹇欐妸鎷,闂亾:鈥滀綘鏄摢瀹跺皬瀛,鍒颁竴杈圭帺鍘!鈥濆瓟铻嶄弗鑲冨湴鍥炵瓟璇:鈥滆浣犱滑杩涘幓閫氭姤,灞变笢瀛旇瀺...
  • 鏈夊叧瀹跺涵绀间华鐨勫悕浜鏁呬簨
    绛旓細鍙や唬鍏充簬瀹跺涵绀间华鐨勬晠浜嬩妇渚嬪涓嬫墍绀恒涓銆佸瓟铻嶈姊 瀛旇瀺锛岄瞾鍥戒汉锛堜粖灞变笢鏇查槣锛夛紝鏄笢姹夋湯骞磋憲鍚嶇殑鏂囧瀹讹紝寤哄畨涓冨瓙涔嬩竴锛屼粬鐨勬枃瀛﹀垱浣滄繁鍙楅瓘鏂囧笣鏇逛笗鐨勬帹宕囥傛嵁鍙蹭功璁拌浇锛屽瓟铻嶅辜鏃朵笉浣嗛潪甯歌仾鏄庯紝鑰屼笖杩樻槸涓涓敞閲嶅厔寮熶箣绀笺佷簰鍔╁弸鐖辩殑鍏稿瀷銆傚瓟铻嶅洓宀佺殑鏃跺欙紝甯稿父鍜屽摜鍝ヤ竴鍧楀悆姊紝姣忔锛屽瓟铻嶆绘槸鎷夸竴涓...
  • 鏈夊叧瀛旇瀺璁╂ⅷ鐨勬晠浜
    绛旓細瀛旇瀺璁╂ⅷ鐨勬晠浜锛氬瓟铻嶇殑濡堝涔版潵璁稿姊紝涓鐩樻ⅷ瀛愭斁鍦ㄦ瀛愪笂锛屽摜鍝ヤ滑璁╁瓟铻嶅拰鏈灏忕殑寮熷紵鍏堟嬁锛岃屽瓟铻嶆妸澶фⅷ瀛愯缁欏厔寮熺殑鏁呬簨銆傝鏁呬簨鏁欒偛灏忔湅鍙嬩滑鍑′簨搴旇鎳傚緱璋﹁锛屽厔寮熷濡逛箣闂村簲褰撳弸濂界浉澶勩備腑鍥藉崈鐧惧勾鏉ユ祦浼犵殑涓涓亾寰锋暀鑲叉晠浜嬶紝杩欎釜鏁呬簨鍛婅瘔浜轰滑锛屽嚒浜嬪簲璇ラ伒瀹堝叕搴忚壇淇椼傝繖浜涢兘鏄勾骞兼椂灏卞簲璇ョ煡閬撶殑...
  • 扩展阅读:孔融轼母正史 ... 孔融故事大全 ... 孔融的故事全文 ... 关于孔融的文言文故事 ... 孔融的六个故事 ... 孔融是经典小故事吗 ... 孔融轼母的故事 ... 孔融10岁的故事 ... 世说新语孔融的故事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