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书经籍志 总序的译文 隋书经籍志总序繁体

\u5179\u4e3e\u300a\u968b\u4e66.\u7ecf\u7c4d\u5fd7\u300b\u5b50\u90e8\u5927\u7c7b\u4e4b\u5e8f\u7684\u8bd1\u6587

\u300a\u968b\u4e66\u00b7\u7ecf\u7c4d\u5fd7\u300b\u7cfb\u636e\u300a\u968b\u5927\u4e1a\u6b63\u5fa1\u4e66\u76ee\u300b\u548c\u6881\u962e\u5b5d\u7eea\u300a\u4e03\u5f55\u300b\u589e\u5220\u800c\u6210\u3002\u6240\u6536\u56fe\u4e66\u6309\u7ecf\u3001\u53f2\u3001\u5b50\u3001\u96c6\u5206\u4e3a\u56db\u90e8\u56db\u5341\u7c7b\u3002\u5171\u8457\u5f55\u5b58\u4e66\u4e09\u5343\u4e00\u767e\u4e8c\u5341\u4e03\u90e8\uff0c\u8ba1\u4e09\u4e07\u516d\u5343\u4e03\u767e\u96f6\u516b\u5377\uff1b\u4f5a\u4e66\u4e00\u5343\u96f6\u516d\u5341\u56db\u90e8\uff0c\u8ba1\u4e00\u4e07\u4e8c\u5343\u4e03\u767e\u4e94\u5341\u4e5d\u5377\u3002\u540e\u9644\u4f5b\u3001\u9053\u4e24\u5f55\u3002\u5168\u4e66\u6709\u603b\u5e8f\u3001\u5927\u5e8f\u3001\u5c0f\u5e8f\u56db\u5341\u516b\u7bc7\u3002\u603b\u5e8f\u4e00\u7bc7\uff0c\u7f6e\u4e8e\u5377\u9996\uff1b\u56db\u90e8\u4e4b\u540e\u6709\u5927\u5e8f\u56db\u7bc7\uff0c\u56db\u5341\u7c7b\u5404\u6709\u5c0f\u5e8f\u4e00\u7bc7\u3002\u53e6\u5916\uff0c\u4f5b\u3001\u9053\u4e24\u7c7b\u5404\u6709\u4e00\u5e8f\uff0c\u672a\u6709\u540e\u5e8f\u4e00\u7bc7\u3002\u4f5c\u8005\u5728\u8fd9\u4e9b\u5e8f\u4e2d\uff0c\u7b80\u8981\u8bf4\u660e\u5b66\u672f\u7684\u6e90\u6d41\u548c\u6f14\u53d8\u3001\u5178\u7c4d\u7684\u805a\u6563\u72b6\u51b5\uff0c\u4ee5\u53ca\u7c7b\u76ee\u8bbe\u7f6e\u7684\u7f18\u7531\u7b49\u3002\u5728\u5404\u4e66\u4e4b\u4e0b\uff0c\u5219\u8457\u5f55\u4e66\u540d\u53ca\u5377\u6570\uff0c\u53c8\u4ee5\u627c\u8981\u7684\u6ce8\u91ca\uff0c\u4ecb\u7ecd\u8457\u8005\u7b80\u51b5\uff0c\u95f4\u6216\u6ce8\u660e\u4e66\u7684\u5185\u5bb9\u771f\u4f2a\u4ee5\u53ca\u5b58\u4ea1\u6b8b\u7f3a\u60c5\u51b5\u3002\u7279\u522b\u662f\u5bf9\u56fe\u4e66\u5b58\u4f5a\u65f6\u4ee3\u7684\u6ce8\u91ca\uff0c\u5982\u201c\u6881\u6709\u201d\u3001\u201c\u5b8b\u6709\u201d\u7b49\uff0c\u5f88\u597d\u5730\u53cd\u6620\u4e86\u516d\u671d\u65f6\u671f\u56fe\u4e66\u7684\u53d8\u5316\u60c5\u51b5\uff0c\u4e3a\u540e\u4eba\u7814\u7a76\u4e2d\u56fd\u53e4\u4ee3\u5178\u7c4d\u7684\u5b58\u4f5a\u63d0\u4f9b\u4e86\u5b9d\u8d35\u7684\u8d44\u6599\u3002

\u968b\u4e66\u7ecf\u5fd7\u603b\u5e8f

译文:

所谓‘经典书籍’,乃是天机神明的绝妙宗旨,圣贤哲人所擅长的本事。用它来可以通达天地,辩识阴阳,端正纲纪,弘扬道德,彰显仁义足以赐利万物,藏书读用足以独善其身。

学习的人将增殖,不学的人将要落了。大业高的,就成为圣明的德行;普通人能够思考,就有王、公的重。他的君王用来树立风声,流显号,美教育,移风易俗,为什么没有人走在这路上。

所以说:从他的为人来看,温柔敦厚,《诗经》教了;通达博古,《尚书》教了;扩大贸易好,《音乐》教了;洁静精微,《周易》教育的;恭俭庄敬,《礼记》教了;撰文记事,《春秋》教了。因时制宜,质文交替使用,应之以变通,变通的以中庸。

中庸是可以长久,通过改变就可以大。他的教有到,他们用无穷。实际上仁义的陶冶,诚实道德的风箱一样啊。它是用大了,扬帆太深了,言语无法形容。

所以说:不快而迅速,不走而来。现在的我知道古代,后可以知道现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大道才行,俯身龟象而设卦;后来出现了圣人,抬头鸟的足迹来完成文章。文字已经流传,绳木弃而不用;史官已经建立,经典在这里与他。

原文:

夫经籍也者,机神之妙旨,圣哲之能事,所以经天地,纬阴阳,正纪纲,弘道德,显仁足以利物,藏用足以独善。学之者将殖焉,不学者将落焉。大业崇之,则成钦明之德;匹夫克念,则有王公之重。

其王者之所以树风声,流显号,美教化,移风俗,何莫由乎斯道。故曰: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遭时制宜,质文迭用,应之以通变,通变之以中庸。中庸则可久,通变则可大。其教有适,其用无穷。实仁义之陶钧,诚道德之橐籥也。其为用大矣,随时之义深矣,言无得而称焉。故曰: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以知今,其斯之谓也。是以大道方行,俯龟象而设卦;后圣有作,仰鸟迹以成文。书契已传,绳木弃而不用;史官既立,经籍于是与焉。

此文出自唐·魏徵《隋书·经籍志1序》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隋书·经籍志》共四卷,是唐魏徵(580-643)等撰目录。是唐代官修的一部目录,是继《汉书·艺文志》后,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第二部史志目录。

此《志》原是唐贞观年间《五代史志》的原稿,后并入《隋书》,根据《隋大业正御书目》作为底本,并参考王俭《七志》、阮孝绪《七录》分类体系而成。

利用隋代一万四千四百六十六部,合八万九千六百六十六卷遗书,与《隋大业正御书目》核对,删去重复,按经、史、子、集四部四十类著录。

《隋志》确定了四分法在古代目录学中的地位,此《志》所著录的经部著作及其儒家类文献,并大序、小序、注释等,至今仍不失为考见唐以前儒家著述概况的重要资料。



扩展阅读:古文翻译器转换 ... 隋书原文及译文大全 ... 原文及译文全部 ... 免费的翻译器 ... 文言文翻译转换器 ... 经籍志原文 ... 隋文经籍志序的原文 ...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翻译赏析 ... 隋书漏刻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