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壮大的背后推手是什么?

中国是一个拥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国家,其中在中国完成大一统之后的两千多年后的时间里,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处在世界先列的位置。这与中国古代思想上“百家争鸣”密不可分。诸子百家思想使大一统的中国凝聚力十足,而才能兼具的士族阶层兴起,为新技术的产生提供温床。从先秦诸子百花齐放到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到宋明理学逐步发展壮大,思想观念的进步促进了经济政治发展的同时,也调动了民众的向心力。

主流观念的变化之下,影响着封建社会的走向,更影响着中国官员选拔方式的传承与改良,而作为最基本构成单位的文武百官也受益其中。随着封建社会的逐渐发展,人才选拔方式历经了多次变化,从儒家思想下察举制,征辟制、九品中正制,到宋明理学观念影响下的科举制、八股进士等。选官制度的逐步完善几乎贯穿历史发展进程各个阶段,给了寒门弟子更多从仕的机会。反观寒门弟子也在逐步兴起之中对主流观念予以反馈,宋明理学的空前发展正是得益于此。

01寒门弟子的兴起

早在夏商时期,世卿世禄现象十分普遍,选官也都是按照爵位进行分配,即官位世袭制。直至两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观念成为正统思想,朝廷内需要注入新鲜血液必须完善人才选拔体系。在汉武帝时期,察举制作为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由地方举荐的方式向中央推举人才,而此阶段察举的重点就放在儒家推崇的个人品行方面。从推荐角度来看,察举制是自下而上的推举方式,虽然举荐了一大批有德有礼之士,但也为地方官员留了空子。

执行初期,汉武帝对察举制选用的人才十分关注。下诏曰:“公卿大夫使总方略,壹统类,广教化,美风俗也。夫本仁祖义,褒德禄贤,劝善刑暴,五帝、三王所由昌也。朕夙兴夜寐,嘉与宇内之士 臻于斯路。故旅耆老,复孝敬,选豪俊,讲文学,稽参政事,祈进民心,深诏执事,兴廉举孝,庶几成风,绍休圣绪。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并行,厥有我师”。由此可见,汉武帝对察举制的本意是使由才之人为官。而儒家讲求的“孝悌”观念更为重要。

所以初期举荐人才时,往往寻求德高望重之人的意见。举荐有德有孝的观念并不量化,不能作为统一标准,而一部分无能“孝子”就在此时进入仕途。所以仅从“温、良、恭、俭、让”来考察官员必然有失偏颇,长久之下弊端显现。地方开始虚构孝子,开始出现尊重“家族”意见的情况。家族世代为官的现象频发,甚至通过察举制新崛起了一批地方家族。以致后期察举制的选人用人权力掌握到皇帝亲信宦官手中,察举制的最初构想至此破灭。

魏晋时期,选官用人制度在察举制度上稍有改良,即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将考核结果的筛选权力归为中央,削弱了地方举荐的影响力,但对于儒家思想观念下的“德行”未有丝毫改良。名门家族的影响力远超中央控制范围,为了维护家族关系,影响朝廷选拔的结果成为寻常。竟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乱象,底层仕子上升途径被封锁。至此古代选官用人陷入泥潭,而寒门仕子也一蹶不振,直到科举制的出现,寒门子弟开始崛起,而理学也顺势发展壮大。

02促成宋明理学兴起的三批人

到了唐朝,隋炀帝为了创造丰功伟绩流芳百世,故而寻找一套新的招纳人才的办法,这就是科举制度。科举制将曾经选官的“道德”因素降低,倡导对文学素养的考核。“有据可依”成为寒门仕子入世的途径,不仅加强了社会的稳定,更给文人阶层带来无限的期望。但是科举制出现以前,部分家族子弟、名门豪绅以家族影响力足以入朝为政,他们本就无心向学,而科举制的出现让家族的影响力变得微乎其微。至此,这部分名门望族子弟无心仕途,整日沉溺于享乐之中,一时间社会上礼节、气节败坏成风。

赵匡胤大将军出身,为了避免权臣带来的恶果,重文轻武思想即为严重。更有甚者,在赵匡胤的改良之下,兵权掌握在文人手中。而文人只要通过科举考试就能步入仕途,一时间文人争相而起。在当时,只要家中能吃柴米油盐的家庭,就想着让孩子考取功名。但是,科举制哪有想象的那么简单,从理论来看,只有到了秀才阶段才算入门,而到了举人阶段才正式步入为官之路。所以这一时期,造成了很多考场失意者。很多失意的读书人心灰意冷之下,整日留恋在烟花之地饮酒作乐,成为科举制下的落魄者。

科举制在选拔官吏方面为寒门弟子创造了途径,让一大批寒门弟子进入仕途,这其中不乏有识之士。科举制度考核内容仍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但是仅仅针对文学素养而言。这一时期选拔的官吏才学颇丰,但是对品行的把握极不理想,所以部分有识之士开始反思。他们反思的并不是科举制,而是自身。由于朝廷岁将儒家思想作为正统,而问题由儒家思想产生,所以改良儒家思想成为主要路线。其中以程朱理学为主导,迅速影响整个朝代,而程朱理学对统治阶级巩固统治有积极意义,所以也受到了皇家的权力推崇。一时间宋明理学不胫而走,同时延伸出不同思想学派。

03宋明理学的空前繁盛

社会秩序方面:宋明理学从本质上仍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但是千百年来儒家观念融入道家思想之后,个人欲望的控制变得突出。寒门子弟步入正途之后,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使其对社会不良现象愤慨。由于宋朝弥漫着消极避世思想,所以有识之士下定决心进行改良。古时学者学习四书五经,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模式十分推崇,所以强化等级观念为首要。一时间“尊者以理责卑,长着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一定程度强化了等级观念,稳定社会秩序。

在文化方面:虽然儒学在西汉时期取得了独特地位,但随后佛教兴起,极大地削弱了儒家文化的地位。宋朝寒门子弟不断增多,对于增强传统入学的主心骨有重要意义,为理学的传播与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在“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方面着重加强,甚至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观思想,对后世造成了极大影响。宋明理学对个人主观意志十分关注,并以伦理道德为核心观念。在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中继承与发展,让传统儒学焕发生机。

理论学派方面:由于寒门子弟的崛起,士族阶层不断壮大。由于文化交流的发生,产生了百花齐放的效果,如程朱理学、陆王心学,都是从认知角度出发,看似分实则合。观念的碰撞加强了理学的传播与发展,如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理论观点,认为纲常伦理是人固有的“良知”,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消除社会上不符合儒家伦理纲常的道德观念。由于,思想的碰撞,一度使佛教思想传播进入瓶颈。

04理学的影响

读书人有其观念的局限性,处事往往脱离现实,这在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影响颇深。由于“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广泛传播,理学逐渐步入僵化与极端的死胡同。对于现实的追求偏离本意,“心”的束缚俨然超出伦理道德范围,虽不是法却足以致死。理学发展后期空谈现象严重,而“以理杀人”的现象也时有发生,“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为多少人戴上了罪人的帽子。到了南宋时期,朱熹对理学又向深层次发展了许多,至《四书章句集成》成为科举考试内容的那一刻,理学彻底沦为统治思想的工具。

05总结

寒门子弟在古代统治阶层地位逐步提高,使理学的发展步入高峰。在尊重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方面具有积极影响。寒门子弟出身卑微,对社会不良现象有亲身感受,认识透彻。所以在自我调节方面对社会有极强的带动作用,讲求发愤图强在短时间内造成积极影响,增强了民众的责任感。但是,理学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偏离轨道,走向偏激。甚至压抑人性,扼杀本心想法,这在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消极思想。但是不可否认,虽然有消极思想产生,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理学为整个社会创造了巨大价值,这不仅仅是思想的碰撞,更是思想的积累。



  • 瀹嬫槑鐞嗗澹ぇ鐨勮儗鍚庢帹鎵嬫槸浠涔?
    绛旓細鍏朵腑浠ョ▼鏈辩悊瀛︿负涓诲,杩呴熷奖鍝嶆暣涓湞浠,鑰岀▼鏈辩悊瀛﹀缁熸不闃剁骇宸╁浐缁熸不鏈夌Н鏋佹剰涔,鎵浠ヤ篃鍙楀埌浜嗙殗瀹剁殑鏉冨姏鎺ㄥ磭銆備竴鏃堕棿瀹嬫槑鐞嗗涓嶈儷鑰岃蛋,鍚屾椂寤朵几鍑轰笉鍚屾濇兂瀛︽淳銆 03瀹嬫槑鐞嗗鐨勭┖鍓嶇箒鐩 绀句細绉╁簭鏂归潰:瀹嬫槑鐞嗗浠庢湰璐ㄤ笂浠嶆槸瀵瑰剴瀹舵濇兂鐨勭户鎵夸笌鍙戝睍,浣嗘槸鍗冪櫨骞存潵鍎掑瑙傚康铻嶅叆閬撳鎬濇兂涔嬪悗,涓汉娆叉湜鐨勬帶鍒跺彉寰楃獊鍑恒傚瘨闂...
  • 璧靛牎澶瀬鎷鐨勫彂灞
    绛旓細璧靛牎澶瀬鎷充箣鈥滄壙鏋垛濇湰鎰忎负缁ф壙浜嗗紶涓変赴澶瀬鎷崇殑鍘熼鍘熻矊锛屽師姹佸師鍛筹紝鏁呭悕涓衡滄壙鏋垛濓紝鏃犺鏄嫵鏋躲佹帹鎵嬨佹暎鎵嬨佹搾鎷垮厖鍒嗕綋鐜颁簡涓浗姝︽湳鎶楁晫寰℃晫鐨勯珮姘村钩锛岀壒鍒槸浣撶幇浜嗛槾闃冲璇达紝鈥滀互鎷虫紨閬撯濓紝濮嬬粓璐交鈥滆垗宸变粠浜衡濈殑鑹烘湳锛涙晠璧靛牎鎵挎灦澶瀬鎷宠嚜寮犱笁涓颁紶鎺堜互鏉ワ紝浠庢褰撳北鍒版渤鍗楁俯鍘胯档鍫¢晣锛屼互鎵挎灦...
  • 澶瀬鎷鐨勭敱鏉
    绛旓細娲涙渤锛屽湪涓浗鍘嗗彶涓婃湁鐫鏄捐但鐨勫湴浣嶃傞鍏堬紝鏄滄渤鍥炬礇涔︹锛屽畠涓庡彜鏂囧瓧绱у瘑杩炵郴鍦ㄤ竴璧凤紝鎶婃椽鑽掕挋鏄х殑绀句細锛屾帹鍚戜簡鏂囨槑鐨勯樁姊傛渤娲涙眹娴侊紝鏄竴绉嶈嚜鐒剁幇璞°傛礇娌虫按娓咃紝榛勬渤姘存祳锛屼袱娌充氦姹囷紝褰㈡垚浜嗕竴涓法澶х殑娓呮祳鍒嗘槑銆佺浉浜掍氦铻嶅彉鍖栫殑婕╂丁銆傜浉浼犺繖閲屾槸娌冲嚭鍥俱佹礇鍑轰功鍜屼紡缇叉偀澶瀬銆佺敾鍏崷鐨勫湴鏂广傘婃槗浼犅...
  • 澶瀬鎷崇殑鍐呮兜鏄粈涔?
    绛旓細澶瀬鎷锛屽浗瀹剁骇闈炵墿璐ㄦ枃鍖栭仐浜э紝鏄互涓浗浼犵粺鍎掋侀亾鍝插涓殑澶瀬銆侀槾闃宠京璇佺悊蹇典负鏍稿績鎬濇兂锛岄泦棰愬吇鎬ф儏銆佸己韬仴浣撱佹妧鍑诲鎶楃瓑澶氱鍔熻兘涓轰竴浣撱傜粨鍚堟槗瀛︾殑闃撮槼浜旇涔嬪彉鍖栵紝涓尰缁忕粶瀛︼紝鍙や唬鐨勫寮曟湳鍜屽悙绾虫湳褰㈡垚鐨勪竴绉嶅唴澶栧吋淇佹煍鍜屻佺紦鎱佽交鐏点佸垰鏌旂浉娴庣殑涓浗浼犵粺鎷虫湳銆
  • 扩展阅读:宋明理学对妇女的摧残 ... 宋明理学的核心主张 ... 强迫症其实很简单治愈 ... 宋明理学的危害 ... 宋明理学的日益僵化 ... 宋明理学的缺点 ... 宋明理学存在的弊端 ... 宋明理学的空疏学风 ... 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