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考点有哪些?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归纳

廿氏春秋
阅2075转122018-08-22分享收藏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夏商的政治形式

1、早期“国家”的出现:

(1)时间与地区:距今大约五千年前,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开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的历史阶段。

(2)标志: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和礼制的初步形成。

(3)政治形势:传说中的黄帝以战争手段平定四方,安抚万民,又分置官员,确定了初步的政治管理秩序。

2、夏商政治文化:

(1)夏朝:王位世袭制的形成,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家天下”的制度由此开始,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礼记》中记录了孔子的一段话,其大意是:往古的“大同”时代,“天下为公”;现在的“小康时代”,则是“天下为家”。这说明了从“天下为公”到“家天下”的大致演化过程。)

(2)商朝:商代贵族以血缘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

二、西周分封制

1、前提:在牧野一战中,周击败了商王朝的军队主力,建立了西周。

2、内容:

(1)周武王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使他们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

(2)诸侯的权力与义务:诸侯国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3、分封对象:子弟、功臣和亲周的商朝旧贵族。

4、评价:西周的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从而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5、瓦解:受封的诸侯权力较大,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实力的不断增强,王权衰弱,分封制走向崩溃。

三、西周的宗法制

1、渊源:有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

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实质:是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一种等级制度。

4、核心:嫡长子继承

5、内容:

(1)同宗族内部最高权力地位的传承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原则;

(2)确立大宗、小宗的体系;

(3)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6、特点:

(1)按照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

(2)将血缘关系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是“国”和“家”的统一。

7、维护工具:礼乐制度

8、影响(评价):

(1)积极:在当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地位,有利于政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对后世,使人们形成了一种孝悌观念,利于培养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2)消极:对中国封建社会来说,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宗法色彩,表现为等级制、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极端的皇权主义、亲贵合一、裙带作风、反智主义倾向等。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一、“六王毕,四海一”

1、统一条件:

客观上:

(1)政治:长期割据战乱,百姓渴望安定和平,统一是人心所向。

(2)经济:生产力水平逐渐提高,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实力最强。

(3)思想:法家的思想强调统一和中央集权,对秦的统一起了促进作用。

主观上:

个人:秦王嬴政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2、统一经过: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相继攻灭了东方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

3、版图拓展:

(1)北方:将军蒙恬率军北击匈奴,收回了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北部边防。

(2)南方:开凿了沟通湘水和漓水的灵渠,统一岭南,设置郡。

(3)西南:在西南夷,开辟“五尺道”,并在其中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这是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的开始。

4、意义:不仅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二、海内为郡县

1、实行: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确定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

2、结构(内容):

(1)“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郡”设郡守、郡尉、监狱史等职官,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

(2)“县”隶属于郡。

(3)设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

(4)“县”级以下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5)负责地方治安并兼管公文传递的“亭”。

3、特征:郡县制与周代以来“分土建邦”的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4、意义: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5、汉代地方制度:西汉王朝继续推行郡县制。汉初曾分封诸侯王而形成“郡”、“国”并存局面,后逐步消除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

三、百官公卿

1、秦朝中央政权的基本结构:

(1)皇帝制:秦王嬴政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并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并世代相传。

(2)三公九卿制:

①“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

②“九卿”:奉常——主管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郎中令——主管宫廷警卫;卫尉——主管宫门屯卫;太仆——主管宫廷舆马;廷尉——主管司法;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宗正——主管皇室事务;治粟内史——主管国家财政;少府——主管皇室财政。

(3)朝议制度:“三公”与诸卿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成为皇帝裁决的依据。这是在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减少决策失误的有效途径。但是秦始皇晚年,朝廷大臣参与议政的制度遭到破坏。

2、历史影响:

(1)积极: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2)消极:秦王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了对人民的压榨,使人民的处境日趋恶劣,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秦王朝统治十几年后土崩瓦解。

3、西汉的官僚制度:

(1)继承:西汉王朝大体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历史上称此为“汉承秦制”。

(2)发展:汉武帝时设置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这对国家政权的巩固,防止地方分裂势力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一、法令出一

1、创立:秦始皇确立的“皇帝”制度为历代王朝所继承。

2、特点与演变:

(1)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2)在君主专制体制下,皇权带有独断性、随意性的特点,往往影响封建国家一系列重要的政治决策。国家变成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成为一个人的政治。

(3)后来,历代官僚体制虽有所变化,但是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4)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

二、君权和相权

1、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国古代王朝的丞相或职务相当的高级官员,他们是帝王的政治助手。在执政过程中,帝相之间难免发生矛盾,希望有所作为的帝王往往采取限制相权的方式独揽行政大权。

2、历代限制相权的措施:

(1)汉:

①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

②汉武帝特意从身份地位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让他们能够随侍左右,参议要政。皇帝亲自任命和直接指挥的高级将领也往往参议机要。于是,与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外朝”相对应的“中朝”(又称“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得以形成。“中朝”在宫廷之内对重要政事先做出决策。

(2)唐:措施: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唐初,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当时,在门下省还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后来,凡参加政事堂议会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实际上有所分散。

(3)宋:设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为行政机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为了分散宰相的权利,曾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设枢密院,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设三司以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

(4)元:元朝中央政府的组织大都沿用宋制。

3、历代帝王限制相权的目的:

(1)防范宰相擅权。

(2)力求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

(3)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1、演变:

(1)秦朝:监察机构的设置,在秦代已经受到最高执政集团的重视。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2)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西汉时期: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主要由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担。御史大夫的地位仅次于丞相,御史大夫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

(4)唐代: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

(5)宋朝: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邢狱的官员。

(6)元朝:规定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由监察御史复按。御史在纠举官吏时,可以采取拘捕、审讯甚至先斩后奏等手段。

2、评价:

(1)积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2)消极: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监察官员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而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监察官员乃至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

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大体经过了“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三个阶段。

2、主要选官制度:

(1)“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察举制”:

①含义:则是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②演变: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九品官人法为基础选拔官吏。九品官人法又称九品中正制。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

③评价:察举制度虽然在当时看来比较完善,但是无论从考选的对象和内容,还是从考选的方式和程序来看,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3)“科举制”:

①含义:考试的选官制度。(从隋朝创立科举制开始,科举制成为历朝主要的选官制度。)

②评价:

A. 进步性:

a.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d.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B. 局限性:

a.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

b.科举制其实是一种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且被最高掌权者控制的制度。

五、行省的设置

1、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

(1)秦汉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有郡、县两级,后来在郡之上又设立了州。

(2)唐代为道、州、县三级。

(3)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设置则为路、州、县。

(4)元代的地方行政区划依次为行省、路、府、州、县。

(5)元后,我国依然沿用行省的设置。

2、行省的设置:

(1)创立:元代确立了以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

(2)内容: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行省),即陕西行省、甘肃行省、辽阳行省、河南江北行省、四川行省、云南行省、湖广行省、江浙行省、江西行省、岭北行省。在这十大行政区域之外,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3)管理:

①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②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

③没有来自中央的召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

④此外,行省官员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

⑤为了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还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4)宣政院:元代管理全国佛教和藏族军民政教事务的中央官署。

(5)评价(意义):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后世影响深远。

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一、内阁制度的形成

1、背景:

(1)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正式下令罢除丞相职位,使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并且明确宣布成为定制。丞相制度永远被废弃。

(2)朱元璋废除丞相职位,达到了高度集权的目的,然而又导致了繁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

2、确立: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3、职权:

(1)内阁起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

(2)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然而它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以及正式的行政机构,其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4、影响:加强了皇权;后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是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

二、军机处

1、军机处的设置

(1)设置:

①原因:清朝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始设军机房,不久改名军机处。

②权力:由单纯处理军务逐步扩大到处理其他政务。

(2)地位: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3)特点:

①军机大臣均由皇帝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因而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

②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而无吏,办事效率较高。

③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但政治决策封闭性的特征也更为明显。

(4)影响:

①军机处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②其建立与密折制的推行,明显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2、明清以来的政治趋势:中央集权逐步加强,而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则越来越受到压抑。

三、清朝的边疆政策

1、概况: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统治者为稳定和巩固国家疆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近代中国的版图在这一阶段基本奠定。

2、清朝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

3、作用:安定了边疆地区。

4、清朝疆域:18个省,5个将军辖区(伊犁将军辖区、乌里雅苏台将军辖区、黑龙江将军辖区、吉林将军辖区、盛京将军辖区),2个办事大臣辖区(西藏办事大臣辖区、青海办事大臣辖区)。

5、主要机构:清朝中央设有主管边疆的民族事务机构——理藩院,其地位与六部相同。(理藩院起初只是管理蒙古事务,后来也负责新疆和西藏的行政、赋税、兵刑、户口、宗教等事务。)

6、重大举措:

(1)对于边疆地区的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中央政府也给予了特殊的重视。

(2)清朝对蒙古、西藏和新疆地区的统治,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7、影响:

(1)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促进当地少数民族汉化。

(3)有利于巩固中央的政治。

8、“改土归流”

(1)实行:元代在西南地区(主要指云南、广西、贵州、四川南部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当地贵族的首领称为土司。)

(2)改土归流:

①从明代开始,已经出现废除土司以实行流官统治的做法。(第一个:明成祖、贵州的一个土司)

②到了清代,特别是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

③乾隆时期,大部分土司被废除,改为流官统治。

(3)影响:大大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统治。

  • 鍙や唬涓浗鐨勬斂娌诲埗搴︾殑鑰冪偣鏈夊摢浜?
    绛旓細(3)鏀挎不褰㈠娍:浼犺涓殑榛勫笣浠ユ垬浜夋墜娈靛钩瀹氬洓鏂,瀹夋姎涓囨皯,鍙堝垎缃畼鍛,纭畾浜嗗垵姝ョ殑鏀挎不绠$悊绉╁簭銆2銆佸鍟嗘斂娌绘枃鍖:(1)澶忔湞:鐜嬩綅涓栬鍒剁殑褰㈡垚,鏀挎不鏉冨姏鐢扁滀紶璐も濇紨鍖栦负鈥滀紶瀛愨,鈥滃澶╀笅鈥濈殑鍒跺害鐢辨寮濮,瀹楁棌鍏崇郴浠庢鎴愪负鍩烘湰鐨勬斂娌诲叧绯汇(銆婄ぜ璁般嬩腑璁板綍浜嗗瓟瀛愮殑涓娈佃瘽,鍏跺ぇ鎰忔槸:寰鍙ょ殑鈥滃ぇ鍚屸濇椂浠,鈥滃ぉ涓嬩负...
  • 鍘嗗彶鏀挎不涓冮噸鐐鑰冪偣
    绛旓細3.涓浗鍏变骇鍏氱殑鍘嗗彶锛氬叧娉ㄤ腑鍥藉叡浜у厷鐨勬垚绔嬨佸彂灞曞巻绋嬨佺粍缁囩粨鏋勩佸厷鐨勮矾绾垮拰鍩烘湰鐞嗚绛夊唴瀹銆4.涓浗鏀垮簻缁勭粐缁撴瀯锛氶噸鐐瑰叧娉ㄤ腑澶斂搴滃拰鍦版柟鏀垮簻鐨勭粍缁囩粨鏋勩佽亴鑳姐佹潈鍔涘垎宸ョ瓑銆5.鍥介檯鏀挎不鍏崇郴锛氶噸鐐瑰叧娉ㄤ腑鍥界殑澶栦氦鏀跨瓥銆佸澶栧叧绯汇佸弬涓庡浗闄呯粍缁囩瓑鏂归潰鐨勫唴瀹广6.鏀挎不鎬濇兂涓庢斂娌诲埗搴︼細鍏虫敞涓浗鍙や唬鍜岀幇浠g殑鏀挎不...
  • 鍘嗗彶涓涓浗鍙や唬鐜嬫湞寤虹珛鍜屽珐鍥烘斂鏉冪殑鎺柦鏈変粈涔
    绛旓細绗竴璇捐冪偣 閲嶇偣锛氳タ鍛ㄧ殑瀹楁硶鍒朵笌鍒嗗皝鍒 1銆佸鏄垜鍥藉巻鍙蹭笂绗竴涓帇鏈濓紝鎴戝浗鐨勬棭鏈熷浗瀹舵斂娌诲埗搴﹀浜庯細澶 2銆佺帇浣嶄笘琚埗鐨勭‘绔嬶紝鏄垜鍥藉師濮嬬ぞ浼氳繃娓″埌濂撮毝绀句細鐨勯噸瑕佹爣蹇 3銆佸垎灏佸埗 鐗圭偣锛氬懆澶╁瓙鏄渚殑鍏卞悓涓诲瓙锛岃渚槸鍛ㄧ帇鐨勮嚕灞炪傛剰涔夛細鍔犲己缁熸不锛屽珐鍥虹帇鏉 4銆佽タ鍛ㄥ畻娉曞埗鏈澶х壒鐐规槸锛氬闀垮瓙缁ф壙鍒;...
  • 涓浗鍙や唬鏀挎不鍒跺害鐨褰卞搷
    绛旓細鑰冪偣4 灏戞暟姘戞棌鐨勯噸瑕佹斂娌诲埗搴 涓銆佽晝姹夊垎娌诲埗 1銆佸師鍥:濂戜腹寤哄浗鍚,鍚勫湴鏀挎不缁忔祹鏂囧寲鍙戝睍鐨勪笉骞宠 ,涓洪傚簲琚緛鏈嶅湴鍖哄厛杩涚殑灏佸缓鏂囨槑,鍥犲湴鍒跺疁銆佲滃洜淇楄屾不鈥,瀹炶鍙岃建鏀挎不鍒跺害鍒嗗埆绠$悊銆 2銆佸姙娉:涓ぎ璁剧珛鍗楅潰瀹樹笌鍖楅潰瀹樸傚崡闈㈠畼鐢辨眽浜哄拰濂戜腹浜烘媴浠,娌垮攼鏈濆畼鍒,缁熸不姹変汉涓庢袱娴蜂汉,鏉冨姏姣斿寳闈㈠畼灏忋傚寳闈㈠畼鐢卞涓逛汉...
  • 涓浗鍙や唬鐨勬斂娌诲埗搴鍜岀浉鍏冲唴瀹
    绛旓細8銆佸彜浠e叾浠栭噸瑕佹斂娌诲埗搴 锛1锛夌璁╁埗锛氭槸鍘熷绀句細鏈湡锛屾皯涓绘帹閫夐儴钀借仈鐩熼棰嗙殑涓绉嶅埗搴︼紝鏄湪鏄捐吹瀹舵棌鍦堝唴杩涜鐨勩傚畠鏃㈡槸鍘熷鍏湁鍒跺湪鏀挎不涓婄殑鍙嶆槧锛屽張鏄師濮嬬ぞ浼氬穿婧冪殑淇″彿銆傦紙2锛変笘琚埗锛氫粠绂呰鍒扮帇浣嶄笘琚紝浠庡ぉ涓嬩负鍏埌澶╀笅涓哄锛屾槸鐢熶骇鍔涘彂灞曠殑缁撴灉锛屾槸闃剁骇瀵圭珛鐨勪骇鐗╋紝鏄巻鍙插彂灞曠殑蹇呯劧瓒嬪娍銆
  • 涓浗鍙や唬鐨勬斂娌诲埗搴︽湁鍝簺閲嶇偣鍟娿傘
    绛旓細涓撳埗锛岄泦鏉冿紝鐙銆
  • 涓浗鍙や唬鐨灏佸缓鍒跺害缁欐垜浠甫鏉ヤ簡浠涔堝奖鍝
    绛旓細涓浗鍙や唬鏀挎不鍒跺害 鑰冪偣1 涓撳埗涓讳箟涓ぎ闆嗘潈鍒跺害 涓銆佸惈涔 涓撳埗涓讳箟涓ぎ闆嗘潈鍒跺害,鍖呮嫭涓撳埗涓讳箟鍜屼腑澶泦鏉冧袱涓蹇点 1銆佷笓鍒朵富涔夋寚涓ぎ鐨勫喅绛栨柟寮,涓昏鎸囧笣浣嶇粓韬埗鍜岀殗浣嶄笘琚埗,鍗崇殗甯濅竴鏃︾櫥鍩,缁堣韩涓哄笣;灏佸缓鐨囧笣浠庡喅绛栧埌琛屼娇绔嬫硶銆佽鏀裤佸徃娉曟潈,閮藉叿鏈夌嫭鏂у拰闅忔剰鎬,鐨囨潈鐨勮嚦楂樻棤涓婂拰涓嶅彲鍒嗗壊銆 2銆佷腑澶泦鏉冩槸...
  • 涓浗鍙や唬鏀挎不鍒跺害
    绛旓細锛1锛夌‘绔嬭嚦楂樻棤涓婄殑鐨囨潈锛氣憼寤虹珛锛氫粠绉︽湞寮濮嬶紝鐨囧笣鎴愪负涓浗鍙や唬鏈楂樼粺娌昏呯殑绉拌皳锛屼负鍘嗕唬灏佸缓鐜嬫湞鎵娌跨敤銆傚叏鍥藉啗鏀垮ぇ鏉冪敱鐨囧笣鎬绘徑锛屼腑澶拰鍦版柟鐨勪富瑕佸畼鍚忎篃閮界敱鐨囧笣浠诲厤銆傝皟鍔ㄥ啗闃熺殑鍑嵁铏庣鐢辩殗甯濇帶鍒躲佸彂缁欍傗憽鐗瑰緛锛氱Е濮嬬殗棣栧垱鐨勭殗甯鍒跺害锛屼竴鏂归潰浠ョ殗浣嶄笘琚樉绀轰簡鏉冨姏鐨勪笉鍙浆绉伙紝鍙︿竴鏂归潰浠ョ殗鏉冭嚦涓婃樉绀...
  • 涓浗鍙や唬鏀挎不鍒跺害鐨褰㈡垚涓庡彂灞
    绛旓細锛1锛変簡瑙涓浗鍙や唬鏀挎不浣撳埗鍦ㄧЕ鏈濆缓绔嬪墠鍚庣殑宸ㄥぇ鍙樺寲锛涳紙2锛夐氳繃瀹扮浉鍒跺害鍜屽湴鏂硅鏀垮眰绾х鐞嗙殑鍙樺寲锛岃璇嗙Е浠ヤ笅鍚涗富涓撳埗涓ぎ闆嗘潈浣撳埗鐨婕斿彉绾跨储銆備簩銆佺煡璇嗘⒊鐞 锛堜竴锛夊厛绉︽椂鏈鐨勬斂娌讳綋鍒 1.鍟嗘湞鐨勫唴澶栨湇鍒跺害锛氬晢鏈濈殑鍥藉绠$悊缁撴瀯銆傦紙1锛夊唴鏈嶏細鎸囧晢鐜嬬洿鎺ユ帶鍒剁殑鐜嬬暱 锛2锛夊鏈嶏細鎸囧晢鐜嬮棿鎺ユ帶鍒剁殑鏂瑰浗鍜岄儴鏃忋...
  • 鎬!!鍏充簬鍙や唬涓浗鐨勬斂娌诲埗搴鐩稿叧闂(楂樹竴!)
    绛旓細1.鍒椾妇姹変唬涓ぎ鈥滀腑鏈濃鍒跺害鐨褰㈡垚銆佷笁鐪佸叚閮ㄥ埗銆佸畫鏈濆垎鍓插鐩告潈鐨勬帾鏂界瓑鍙插疄,璇存槑涓浗鍙や唬涓ぎ鏀挎不鍒跺害婕斿彉鐨勭壒鐐;2.鍒椾妇姹変唬宸炵殑璁剧疆銆佸厓鏈濊鐪佸埗搴,璇存槑涓浗鍙や唬鍦版柟绠$悊鍒跺害婕... 1.鍒椾妇姹変唬涓ぎ鈥滀腑鏈濃濆埗搴︾殑褰㈡垚銆佷笁鐪佸叚閮ㄥ埗銆佸畫鏈濆垎鍓插鐩告潈鐨勬帾鏂界瓑鍙插疄,璇存槑涓浗鍙や唬涓ぎ鏀挎不鍒跺害婕斿彉鐨勭壒鐐;2.鍒椾妇姹変唬宸炵殑璁...
  • 扩展阅读:古代政治制度一览表 ... 古代西欧的政治制度 ... 中国三个基本政治制度 ...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简图 ... 中国古代制度一览表 ... 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 ...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论文 ... 中国古代史考点归纳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总结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