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学设计选修(2)

  浩然之气是孟子所特用的一个名词。但其确切的意义,孟子却又说是难言。后人对这个名词的解释,亦多未妥。如董仲舒说:“阳者,天之宽也。阴者,天之急也。中者,天之用也。和者,天之功也。举天地之道,而美于和,是故物生皆贵气而迎养之。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也。”(《春秋繁露·循天之道》)赵岐《孟子注》说:浩然之气是“浩然之大气”。焦循《孟子正义》据《后汉书·傅燮传》李贤注引赵注,以为大气应作天气。颜师古《汉书叙传上》注,说:“浩然纯一之气也。”朱子《孟子集注》说:浩然之气,是“天地之正气而人得以生者”。又引程子说“天人一也,更不分别。浩然之气,乃吾气也。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之间,一为私意所蔽,则欿然而馁,知其小也”。朱子又解释程子此言云:“天地之气,无处不到,无处不透。是他气刚,虽金石也透过云,人便是禀得这个气,无欠阙,所以程子曰云云。”(《语类》卷五十五)这些讲法,都以所谓浩然之气,是天地间所本有者。似乎都不妥当。

  ……因此我们所谓另一讲法,有提出的需要。

  我们从孟子本章开头讲起。

  (注:由“动心与否”引出“不动心”之“道”)

  公孙丑问孟子:“不动心有道乎?”(注:课文第五段)孟子曰:“有。”此下(注:课文第六段)忽接论养勇。从北宫黝养勇,说到孟施舍养勇,又说到曾子的大勇。归结说:“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注:课文第六段末句)

  此所谓气的意义,以前人也未讲清楚。照我们的讲法,此所谓气,是我们所谓“士气”之气,例如我们说:“前线士气极旺”,又如《左传》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都是说这种气。这种气可以说是“一股劲”。有这种气者,可以说是“憋一股劲”。这股劲在军队打仗,或个人打架中最可看见。所以孟子举养勇为例。勇士养勇,是养这股气,这股劲。有了这股气,这股劲,则可以“躬冒矢石”,而无所畏惧。无所畏惧,即不动心也。勇士们的不动心,全靠有这种气,这股劲。保持着这种气,这股劲,即所谓“守气”。

  北宫黝、孟施舍都是以守气得不动心。孟子说:“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注:参见课文第六段)朱子说:北宫黝“以必胜为主”,孟施舍“以无惧为主”,“黝务敌人,舍专守己”。所以孟施舍为守约。此话固然不错。但从另一点看,亦可见孟施舍高于北宫黝。因为“守气”于胜时易,于败时难。小说上描写胜兵,常用“无不以一当十”等语,描写败兵,常用“望风而逃”等语。胜兵败兵,事实上确是如此。孟施舍“视不胜犹胜也”。“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孟施舍于不胜的情形下,仍能守气,不使之馁。以视北宫黝之竖眉横目,只可胜不可败者,自然是高一层,进一步了。不过此二人之不动心,从守气得来,则是一样。

  孟子此下(注:参见课文第六段)又说到曾子的大勇。《左传》说:“师直为壮,曲为老。”壮者,其气壮也。老者,其气衰也。我们亦常说:“理直气壮。”北宫黝、孟施舍之养勇,注意在气壮。曾子等养勇,则注意在理直。“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正是“理直气壮”的态度。理直则气不期壮而且壮,所以与孟施舍比较起来,曾子更为守约。曾子以此方法养勇而得不动心。其得不动心的方法,可以说是“守义”。

  孟子此下(注:参见本文第七、八段)又说到告子的不动心。心孟子说:“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朱子《集注》以为“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十六字为告子的话。其余皆孟子之言,而“持其声,无暴其气”,且为孟子得不动心的方法,然持其志无暴其气上,有“故曰”二字,此曰是谁曰呢?孟子本章下文说:“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当然是孟子自引其以前所说的话。但此只曰:“故曰”,而未曰:“我故曰”,则此“故曰”或是承上文“告子曰”而来,如此则“持其志无暴其气”,似亦是孟子引告子的话。单就文法上看,这不过是一假设。但再就文义上看,有两点可与此假设以证实。

  第一,如“持其志无暴其气”为孟子,得不动心的方法,则不但与下文所说“配义与道”的方法重复,且此二方法亦大不相合告子得不动心的方法为强制其心,使之不动。朱子《集注》说:告子的不动心,是“冥然无觉,悍然不顾”,是矣。然若专说“不得于言”等十六字说,似尚不能见其强制之迹。如“持其志无暴其气”,为告子的话,则告子得不动心的方法,为“持志”。持字,将把持强制之意,尽行表出。朱子《语录》云:问:伊川论持其志,曰:“只这个也是私。然学者不恁地不得。”先生曰:“此亦似涉于人为。”然程子之意,恐人走作,故又救之坚贞不屈:“学者不恁地不得。”(《语类》卷五十二)“持志”是一种把持强制的工夫。所以是“自私”,是“涉于人为”。说孟子以这种工夫,得不动心,朱子伊川似亦觉有未安,但因滞于文义,故又只得说:“学者不恁地不得。”

  第二,《孟子》原文此段下,是公孙丑问:“敢问夫子恶乎长?”此一问亦可证明:上文所谓“持志”,是告子的话。如照《集注》,则孟子已将全副本领说完,公孙丑又何必再问?惟上文所说,都是别人的得不动心的方法,所以公孙丑有此问,而孟子亦答:“我知言,吾善养我浩然之气。”此下方是孟子自述所以不动心的正文。

  由此诸方面看,我们可以断定,此段俱为孟子述告子得不动心的方法的话。“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持其志,无暴其气”,为孟子直引告子的话。“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为孟子于叙述告子的话时,所夹入批评之辞。“夫志,气之帅也,所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及“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是孟子代告子解释之辞,此段述告子得不动心的方法,其方法为“持志”。

  “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者,朱子说:“告子于言有所未达,则当舍置其言,而不必反求其理于心。于心有所不安,则当强持其心,而不必更求其助于气。”此解似得之。但如以“持志”为告子得不动心的方法,则“强持其心”四字,即更有着落。孟施舍、北宫黝以“守气”得不动心。是其不动心,得助于气也。告子则不求助于气,而但强制其心,使之不动。其强制的方法为“持志”。小说中常说:某人“把心一横,将生死置于度外”。“把心一横”即持志也。“将生死置于度外”,即不动心也。如兵在战场,其为“一股劲”所鼓舞,而志危险者,即如孟施舍等之“守气”也。其明知危险,而“把心一横,将生死置于度外”者,即如告子之“持志”也。孟子本不赞成孟施舍等之专以“守气”得不动心,故对告子之“勿求于气”,亦称之曰可。朱子说:“凡曰可者,亦仅可而有所未尽之辞。”

  孟子以为,即使错误的言,亦须知其错在何处。若不能如此,而只“把心一横”,一切不理,固然是亦可以不动心。但其不动心,“殆亦冥然无觉,悍然不顾而已尔”。(朱子《集注》语)

  孟子又替告子解释,何以不求助于气,而即能强制其心。因为照告子的说法,志是“气之帅”,气是“体之充”者,大概因为如北宫黝等所守之气,可以鼓舞人的精神,使之勇往直前,好像把人的身体,充实起来。我们现在谓,与人以鼓励为与之“打气”。垂头丧气的人,我们谓之为“泄气”。大概亦是同样的比喻。志为气之帅,所以志之所至,气亦随之,即所谓“志至焉,气次焉”。所以告子主张“持志”。所以他说:“持其志,无暴其气。”赵岐注说:“暴,乱也。”“持其志,无暴其气”,正与“不得与心,勿求与气”,有相似的作用。

  不过志既是气之师,则只说“持志”即可,何必又说“无暴其气”呢?公孙丑又一追问。(注:可参见课文第九段)孟子又替告子解释(注:可参见课文第十段)说:“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例如一人本有杀敌报国的志,固可因此志而有所谓“敌忾同仇”的气。但如用军乐或演讲,动了人的“敌忾同仇”的气,亦可因此气而使之有杀敌报国的志。一个“一股劲”往前奔跑的人,其气甚盛甚锐。但他如忽然跌了一交,这不止挫了他的锐气,他的心亦要受点影响。此所谓“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或问:孟子原文此段上文是:“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上文既如此问,则此段的答,应亦是兼说二者。如以为此段是专说告子得不动心的方法,则与上文的问话不合。于此我们说:公孙丑如此问,孟子亦如此答 。但因孟子于说告子的方法时,夹叙夹议,公孙丑亦插了一个小问题,以致打断了孟子的话头。

  所以下面公孙丑又提起原来问题的未经回答的部分:“敢问夫子恶乎长?”(注:可参见课文第十一段)因上文已讲过告子的方法,故此专问孟子的'方法。孟子答(注:可参见课文第十二段):“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是孟子得不动心的方法。照我们的讲法,浩然之气之“气”,与孟施舍等“守气”之气在性质上,是相同的。其不同在其是“浩然”。浩然者,大也。其所以大者何在?孟施舍等所守之气,是关于人与人的关系者,而浩然之气,则是关于人与宇宙的关系者。有孟施舍等之气,则可以堂堂立于人间而无惧,有浩然之气,则可以堂堂立于宇宙间而无惧。浩然之气能使人堂堂立于宇宙间而无惧。所以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注:可参见课文第十四段)

  孟施舍等的气,尚须养以得之,其养勇即养气也。浩然之气,更须养以得之。怎么养法呢?孟子曰:“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注:可参见课文第十四段)道者,赵岐注说是“阴阳大道”。朱子《集注》说是:“天理之自然。”赵注因不对,朱注亦似未得其解。这个道即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之道,亦即是义理。养浩然之气的方法,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对于宇宙,有正确的了解,此了解即是道;一方面是力行人在宇宙间应有的义务,此义务即是道德的义务,亦即是义。合此两方面,即是“配义与道”。常行义即是集义,集义既久,则浩然之气,自然而然生出。一点勉强不得。此所谓“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注:可参见课文第十四段)朱子说“袭如用兵之袭,有袭夺之意。”(《语类》卷五十二)此句正是孟子说明其自己与告子的不同。告子以“持其志,无暴其气”得不动心,正是“义袭而取”。所以下文即说:“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注:可参见课文第十四段)告子是从外面拿一个义来,强制其心,而孟子则以行义为心的自然的发展,行义既久,浩然之气,即自然由中而出。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注:可参见课文第十四段)者,理直则气壮,理曲则气馁。浩然之气,亦复如是。上文(注:可参见课文第六段)说;曾子得不动心的方法是“守义”。孟子的“集义”,与曾子的守义,有相同处。朱子集注,谓,孟子之不动心,原出曾子,是矣。然曾子与孟子,仍有不同。盖曾子的“守义”,是就一件一件的事说。而孟子的“集义”,则是就一种心理状态说。就一件一件的事说,遇事自反,不直则屈于“褐宽博”,直则“虽千万人吾往”。(注:可参见课文第六段)此所谓“守义”也。就一种心理状态说,此状态是集许多道德的行为而自然生出者。此所谓“集义”也。又曾子由守义而得的大勇,虽大,而仍是关于人与人的关系者。孟子由集义而得的浩然之气,则是关系人与宇宙的关系者。由此方面说,孟子的集义,虽原出于曾子,而其成就则比曾子又高一层,又进一步。因此孟子的不动心,与曾子又不同了。如照《集注》以“持志”为孟子得不动心的方法,则其不动心,即不见得与曾子有何显著的不同。

  养气的工夫,要在“勿忘勿助”。(注:可参见课文第十四段)此点宋明道学家言之甚多,大要得之,兹不再论。

  《孟子》下文公孙丑又问:“何谓知言?”(注:可参见课文第十五段)照我们的讲法,知言即明道的另一方面。孟子说:“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注:可参见课文第十六段)何以能知?即因其对于义理已有完全的知识也。亦可说:对于诐辞,如知其所蔽;对于淫辞,如知其所陷;对于邪辞,如知其所离;对于遁辞,如知其所穷;则对于义理,更有完全的知识。

  孔子曰:“智者不惑,惑者不忧,勇者不惧。”不惑、不忧、,不惧,即是不动心也。我们常说:疑惧,忧惧,疑即是惑。此三者本是相联带的。不过孔子此言,亦惑只就人在人间的不惑、不忧、不惧说。人在社会间能不动心,固亦非易,然尚不是由浩然之气所得之不动心也。浩然之气,就其是气说,使人不惧。知言使人不惑。浩然之气,是配义与道所生者,故有浩然之气者,不惧亦不惑。不惧不惑,尚何忧之有?此不惑、不惧、不忧,又不是只限于在社会间者,此有浩然之气者,所以能“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也。

  《中庸》说:“故君子之道,本诸身,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谬,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而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知人也。”此所谓知,即明道也。又曰:“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与天地参矣。”有浩然之气者,堂堂立于宇宙间,虽只是有限的七尺之躯,而在此境界中,已超过有限,而进于无限矣。

  到此地位者,在社会间自然“大行不加,穷居不损”。自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能淫、不能移、不能屈,即是不动心也。其不淫、不移、不屈,又不是强制其心,而使之如此。若果如此,则其地位只是告子的地位。若有此等行为者,以为应该如此,所以如此,则其地位,只是曾子的地位。有浩然之气者,自然不以富贵为富贵,贫贱为贫贱,威武为威武。所以其不淫、不移、不屈,是莫之为而为的。朱子说:“浩然之气,清明不足以言之。才说浩然,便有个广大刚果意思,如长江大河,浩浩而来也。富贵、贫贱、威武,不能移屈之类,皆低,不可以语此。”(《语类》卷五十二)朱子此言,正是我们以上所说的意思。到此地位者,真可以说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大丈夫”。所谓“顶天立地”,正是“塞于天地之间”及“上下与天地同流”的意思。

  ——选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课文难点讨论

  试分析本文的论证层次与说理艺术。

  答:(可结合前面提到“四、3”的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来回答)本文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孟子》散文素以雄辩著称,论证纲目清晰,说理形象生动、深刻透彻。文势磅礴,感情激越。本篇也体现了这一特点。(1)论证层次:纲目清晰,层层铺垫。① 全文为问答式;② 层层铺垫:如第六段中关于“北宫黝”、“孟施舍”、“曾子”的论述;进而到第七、八段关于“告子”的论述;再到关于“孟子”本人的论述;(2)论证艺术:① 譬喻论证,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如“守株待兔”的故事。② 文辞富于铺陈扬厉,句式善用排偶,文势滂沱,酣畅淋漓。(如本文最后一段)③ 对比论证。(“北宫黝”、“孟施舍”、“曾子”之间的比较等)

  4.对孟子文章的相关评论

  苏辙评:“今观其文章,宽厚弘博,冲呼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刘熙载说:“文有本位,孟子于本位毅然不避。”(《艺概》)

  赵岐:“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孟子章句·题辞》)

  六、练习

  1.选择题

  (1)下面被称为“亚圣”的人是:(B)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2)孟子是战国中期那个学派的代表人物:(C)

  A.墨家 B.道家 C.儒家 D.法家

  (3)解释加横线的词: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C)

  A.严厉 B.严格 C.恐惧 D.厌恶

  (4)解释加横线的词:“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B)

  A.统一 B.专一 C.一直 D.一起

  2.填空题

  (1)孟子与孔子并称 。

  (孔孟)

  (2)揠苗助长的故事出自 。

  (《孟子·公孙丑上》)

  3.翻译题

  解释以下句子: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寒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这种气极为浩大,极为刚强。用正义培养而不损害它,他就能够冲塞于天地之间。这种气,必须与义和道相配合,没有这些,它就会软弱无力了。这种气是正义的日积月累所产生的,不是一时的正义行为就能得到的。行为有一点愧欠之处,气就软弱无力了。)

  4.简答

  试分析本文说理艺术。(参见上面难点讨论部分)

  七、研习与思考

  1. 阅读下列《孟子》中的文字,阐论孟子的身心及心性思想。

  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

  ——《孟子·告子上》

  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参考答案:(1)第一则文字阐论了存心养性的思想。孟子为人性是全善的,这种善性的内容是仁义礼智,而仁义礼智又全是根于心的。所以人的善性美材,在道德上,人性是完善的,人心也是“良心”、“仁义之心”。但性不得所养,心不得操持,人的心性便如同树木失去养护并被斧斤砍伐一般被毁坏。所以孟子又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脩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尽心上》)

  (2)第二则文字讨论身与心的关系,孟子认为身心皆是天所与我者,即都是人的自然构成,但二者有大体与小体的分别,人要完成人的意义与价值,必先立其大体,培养自己的心。所以在《告子上》中,孟子又说:“人之于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无尺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所以考其善不者,岂有他哉?于己取之而己矣。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今有场师,舍其梧槚,养其樲棘,则为贱场师焉。养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则为狼疾人也。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

  2.阅读下列文字,说说你对文与气的理解。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典度虽均,节奏同检(法度),至于引气(运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魏〕曹丕《典论·论文》)

  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北宋〕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参考答案:孟子讲的养浩然之气是指培养人的道德境界和精神境界。曹丕《典论·论文》中的气更多地指作家的个性气质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而苏辙则将二者综合起来,讨论如何培养作家的精神与气质,提高作家的创作水平。他们都受孟子思想的影响,认为作家的精神与气质决定了作品风格与境界。

  3.结合课外对《孟子》的阅读 ,分析孟子善用譬喻的写作特点。

  参考答案:《论语·雍也》载孔子曰:“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东汉赵岐《孟子章句·题辞》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己独至。”《孟子》开篇与梁惠王论政治时便举了五十步笑百步的譬喻。可以从《孟子》中举出五至六个譬喻的现象,加以分析。特别注意孟子对孔子“能近取譬”思想的理解,他的譬喻都是亲切的,贴近生活的,而不是玄想与超验的。

  八、延伸阅读

  详细文字见“备课资料”部分

  (一)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二) 刘述先:《孟子心性论的再反思》

  (三) 谭家健:《〈孟子〉散文的艺术特征》



  • 銆婃垜鍠勫吇鍚炬旦鐒朵箣姘斻嬫暀瀛﹁璁閫変慨(2)
    绛旓細濡傝懀浠茶垝璇:鈥滈槼鑰,澶╀箣瀹戒篃銆傞槾鑰,澶╀箣鎬ヤ篃銆備腑鑰,澶╀箣鐢ㄤ篃銆傚拰鑰,澶╀箣鍔熶篃銆備妇澶╁湴涔嬮亾,鑰岀編浜庡拰,鏄晠鐗╃敓鐨嗚吹姘旇岃繋鍏讳箣銆傚瓱瀛愭洶:鈥鎴戝杽鍏诲惥娴╃劧涔嬫皵鈥欐槸涔熴傗(銆婃槬绉嬬箒闇猜峰惊澶╀箣閬撱)璧靛矏銆婂瓱瀛愭敞銆嬭:娴╃劧涔嬫皵鏄滄旦鐒朵箣澶ф皵鈥濄傜劍寰婂瓱瀛愭涔夈嬫嵁銆婂悗姹変功路鍌呯嚠浼犮嬫潕璐ゆ敞寮曡档娉,浠ヤ负...
  • 鏂囪█鏂 鈥鎴戝杽鍏诲惥娴╃劧涔嬫皵鈥濈殑閫斿緞涓庢柟娉曟湁鍝簺
    绛旓細绛夌瓑,浣滀负渚嬭瘉,璇存槑娴╃劧涔嬫皵闀垮瓨浜庡ぉ鍦颁箣闂淬傘婂お涓婇殣涔︺嬫洶鈭跺ぉ鍦颁互娓呮祳涓鸿川,闈炴皵涓嶈冻浠ヨ繍闃撮槼;鏃ユ湀浠ユ槑鏆楀垎褰,闈炴皵涓嶈冻浠ヤ氦榄傞瓌銆備互姗愰緺涔嬬敤銆佸懠鍚镐箣鐞,鏄皵浣夸箣鐒朵篃銆傜涓鍐茶屽埗鍦ㄦ皵,鑵圭┖濡傚疄;楸间竴璺冭屽埗鍦ㄦ按,绌挎按濡傛棤銆備紬妞嶅噵娈,鐙澗鏌忚屽父鑼傝,姘斿潥涔;缇ゅ姩鐏瘋,鎯熼緹楣や箣涓嶆偞鑰,姘斾换涔熴傚舰...
  • 鎴戝杽鍏诲惥娴╃劧涔嬫皵鏂囪█鏂囨暣鐞
    绛旓細銆 銆屾湁鑻ユ洶锛氥庡矀鎯熸皯鍝夛紒楹掗簾涔嬫柤璧板吔锛屽嚖鍑颁箣鏂奸楦燂紝娉板北涔嬫柤涓樺灓锛 娌虫捣涔嬫柤琛屾溅锛氱被涔熴傚湥浜轰箣鏂兼皯锛屼害绫讳篃銆傚嚭鏂煎叾绫汇傛嫈涔庡叾钀冦傝嚜鐢熸皯浠ユ潵锛屾湭鏈夌洓鏂煎瓟瀛愪篃銆傘忋 鍜屾旦鐒朵箣姘斿叧绯荤揣鐨勪竴娈碉細 銆屾暍闂か瀛愭伓涔庨暱锛熴嶆洶锛氥屾垜鐭ヨ█锛鎴戝杽鍏诲惥娴╃劧涔嬫皵銆傘 銆屾暍闂綍璋撴旦鐒朵箣姘旓紵銆嶆洶...
  • 鎴戝杽鍏诲惥娴╃劧涔嬫皵鍘熸枃 缈昏瘧鍜岃祻鏋
    绛旓細涓銆佸師鏂 (鍏瓩涓戦棶鏇):"鏁㈤棶澶瓙鎭朵箮闀?"鏇:"鎴戠煡瑷锛鎴戝杽鍏诲惥娴╃劧涔嬫皵銆""鏁㈤棶浣曡皳娴╃劧涔嬫皵?"鏇:"闅捐█涔熴傚叾涓烘皵涔燂紝鑷冲ぇ鑷冲垰锛屼互鐩村吇鑰屾棤瀹筹紝鍒欏浜庡ぉ鍦颁箣闂淬傚叾涓烘皵涔燂紝閰嶄箟涓庨亾;鏃犳槸锛岄涔熴傛槸闆嗕箟鎵鐢熻咃紝闈炰箟琚屽彇涔嬩篃銆傝鏈変笉鎱婁簬蹇冿紝鍒欓鐭c傛垜鏁呮洶锛屽憡瀛愭湭灏濈煡涔夛紝浠ュ叾...
  • 鍏充簬娴╃劧涔嬫皵鐨勫彜璇楀彞
    绛旓細1.娴╃劧涔嬫皵鐨勮瘲鍙ュ叧浜庢旦鐒朵箣姘旂殑璇楀彞浠涔堟槸娴╃劧涔嬫皵 鎴戝杽鍏诲惥娴╃劧涔嬫皵銆 鎴樺浗路瀛熻讲銆婂瓱瀛惵峰叕瀛欎笐涓娿嬨傛旦鐒朵箣姘:鎸囨旦鑽″崥澶.鑰跨洿鍒氬己鐨勬姘斻傛湰鍙ュぇ鎰忔槸:鎴戝杽浜庡煿鍏绘垜鐨勬旦鐒朵箣姘斻傚彲寮曠敤鈥滃杽鍏昏矾鐒朵箣姘斺濆舰瀹规煇浜涙澃鍑虹殑浜哄叿鏈夊崥澶х殑鑳告,楂樺皻鐨勫搧琛,鑰跨洿鐨勬ф牸,鍒氬己鐨勬剰蹇,鍧氳礊鐨勬皵鑺傜瓑銆備篃鍙敤浜庤〃鐜版煇浜涗汉...
  • 鍚鍠勫吇鍚炬旦鐒朵箣姘
    绛旓細杩欏彞璇濈殑鎰忔濇槸锛鎴戝杽浜庡煿鍏绘垜鐨勬旦鐒舵姘斻傝В閲婂涓嬶細涓銆佸鈥滃惥鍠勫吇鍚炬旦鐒朵箣姘鈥濈殑鐞嗚В 杩欏彞璇濊〃杈句簡涓绉嶄釜浜轰慨鍏荤殑鐞嗗康锛屽叾涓滃惥鍠勫吇鈥濊〃绀烘垜鍠勪簬鍩瑰吇鎴栨粙鍏伙紝鈥滄旦鐒朵箣姘斺濆垯鎸囩殑鏄竴绉嶆姘斻侀珮灏氱殑姘旇川銆傝繖绉嶆姘旈氬父涓庝汉鐨勯亾寰峰搧璐ㄣ佺簿绁炲鐣屽拰浜烘牸榄呭姏绛夋柟闈㈢揣瀵嗙浉鍏炽傞氳繃涓嶆柇淇吇鑷韩锛屼汉浠...
  • 銆婂瓱瀛愩嬪悕鍙ヨ祻鏋
    绛旓細3銆佹垜鐭ヨ█,鎴戝杽鍏诲惥娴╃劧涔嬫皵銆(銆婂瓱瀛愬叕瀛欎笐涓娿) 銆愯В閲娿戞垜鑳借瘑鍒悇绉嶈█璁,鎴戝杽浜庡煿鍏绘垜鐨勬旦鐒朵箣姘斻 銆愯祻鏋愩戞旦鐒朵箣姘,鑷冲ぇ鑷冲垰,鏄竷婊℃涔夈佸竷婊′粊涔夐亾寰风殑姝f皵銆侀姘斻傚畠鏄敱绉疮姝d箟鑰屼骇鐢熺殑,涓嶆槸鍋剁劧鐨勬涔夎涓哄氨鑳藉緱鍒,鏄竴绉嶅唴蹇冧笅鐨勬涔夋墍鏀厤鐨勫媷姘斻傝繖娴╃劧涔嬫皵,鍏诲湪鍙搁┈杩佺殑銆婂彶璁般嬮噷,鍏诲湪宀...
  • 鍏充簬娴╃劧涔嬫皵鐨勮瘲鍙ュ嚑鍙
    绛旓細1. 娴╃劧涔嬫皵鐨勮瘲鍙ュ叧浜庢旦鐒朵箣姘旂殑璇楀彞浠涔堟槸娴╃劧涔嬫皵 鎴戝杽鍏诲惥娴╃劧涔嬫皵銆 鎴樺浗路瀛熻讲銆婂瓱瀛惵峰叕瀛欎笐涓娿嬨傛旦鐒朵箣姘:鎸囨旦鑽″崥澶.鑰跨洿鍒氬己鐨勬姘斻傛湰鍙ュぇ鎰忔槸:鎴戝杽浜庡煿鍏绘垜鐨勬旦鐒朵箣姘斻傚彲寮曠敤鈥滃杽鍏昏矾鐒朵箣姘斺濆舰瀹规煇浜涙澃鍑虹殑浜哄叿鏈夊崥澶х殑鑳告,楂樺皻鐨勫搧琛,鑰跨洿鐨勬ф牸,鍒氬己鐨勬剰蹇,鍧氳礊鐨勬皵鑺傜瓑銆備篃鍙敤浜庤〃鐜版煇浜涗汉...
  • 鍚鍠勫吇鍚炬旦鐒朵箣姘鏂囩珷瑙f瀽,閫熷害
    绛旓細鍑鸿嚜銆婂瓱瀛.鍏瓩涓戙嬧滄暍闂か瀛愭伓涔庨暱锛熲濇洶锛氣滄垜鐭ヨ█锛鎴戝杽鍏诲惥娴╃劧涔嬫皵銆傗濃滄暍闂綍璋撴旦鐒朵箣姘旓紵鈥濇洶锛氣滈毦瑷涔熴傚叾涓烘皵涔燂紝鑷冲ぇ鑷冲垰锛屼互鐩村吇鑰屾棤瀹筹紝鍒欏浜庡ぉ鍦颁箣闂淬傚叾涓烘皵涔燂紝閰嶄箟涓庨亾锛涙棤鏄紝棣佷篃銆傛槸闆嗕箟鎵鐢熻咃紝闈炰箟琚屽彇涔嬩篃銆傝鏈変笉鎱婁簬蹇冿紝鍒欓鐭c傗濃︹︹滀綍璋撶煡瑷锛熲濇洶...
  • 扩展阅读:为什么人要具备浩然之气 ... 有浩然之气的人的例子 ... 教师专用ppt课件 ... 孟子养浩然之气的方法 ... 有浩然之气的人物事例 ... 浩然之气《孟子》 ... 还有哪些人也善养浩然之气 ... 我们如何自己培养浩然之气 ...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拼音版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