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封建社会的生存方式(答得好有加分的) 体现数学(字)的古诗或诗句(答得好有加分)

\u5bf9\u7f51\u4e0a\u5b66\u4e60\u82f1\u8bed\u6709\u7814\u7a76\u7684\u8bf7\u8fdb\uff08\u7b54\u5f97\u597d\u8fd8\u6709\u52a0\u5206\uff09

\u4f60\u7684\u65b9\u5411\u5c31\u6709\u95ee\u9898.\u4f60\u9700\u8981\u7684\u662f\u7eaf\u51c0\u6c34\u800c\u4e0d\u662f\u53ef\u4e50.

\u542c\u529b\u662f\u5f88\u597d\u7ec3\u7684,\u4f46\u662f\u53e3\u8bed\u542c\u7684\u591a\u548c\u81ea\u5df1\u8bfb\u7684\u591a\u5b8c\u5168\u662f\u4e24\u7801\u4e8b.

\u6211\u4e0d\u8d5e\u6210\u4f60\u5230\u7f51\u4e0a\u627e\u8d44\u6599,\u76f8\u5bf9\u6765\u8bf4,\u975e\u82f1\u8bed\u4e13\u4e1a\u7684\u4eba\u5230\u7f51\u4e0a\u627e\u8d44\u6599,\u5e9e\u5927\u7684\u8bcd\u6c47\u91cf,\u5e7f\u9614\u7684\u77e5\u8bc6\u9762,\u8fd8\u6709\u4e9b\u4e0d\u6b63\u8f68\u7684\u8d44\u6599\u5145\u65a5,\u5f88\u5bb9\u6613\u88ab\u8ff7\u60d1\u548c\u8d70\u4e0a\u6b67\u8def.

\u5176\u5b9e\u6700\u5b9e\u7528\u7684\u529e\u6cd5,\u5c31\u662f\u5b66\u597d\u5b66\u901a\u4f60\u7684\u5927\u5b66\u82f1\u8bed\u6559\u6750,\u4e0d\u7ba1\u4f60\u662f\u5426\u5916\u8bed\u4e13\u4e1a.\u542c\u529b\u6bcf\u5929\u665a\u4e0a\u7761\u524d\u542c\u534a\u5c0f\u65f6,\u767d\u5929\u542c\u70b9\u6d41\u884c\u82f1\u8bed\u6b4c\u66f2,\u6bcf\u5468\u6b23\u8d4f\u90e8\u7f8e\u56fd\u5927\u7247,\u8db3\u591f\u4e86.

\u53e3\u8bed,\u975e\u4e13\u4e1a\u7684\u90fd\u89c9\u5f97\u662f\u7ec3\u97f3\u8282\u7ec3\u51fa\u6765\u7684,\u5176\u5b9e\u4e0d\u7136.\u771f\u6b63\u51fa\u53e3\u6210\u7ae0\u7684\u53e3\u8bed\u662f\u80cc\u51fa\u6765\u7684,\u542c\u7684\u591a,\u770b\u7684\u591a,\u80cc\u7684\u591a,\u4e0d\u8981\u592a\u56fa\u6267\u4e0e\u97f3\u8282,\u56e0\u4e3a\u5355\u4e2a\u7684\u53d1\u97f3\u548c\u8fde\u8bfb\u6709\u6548\u679c\u5dee\u522b.\u6bcf\u5468\u82b1\u534a\u5929\u65f6\u95f4\u80cc\u7bc7\u6f14\u8bb2\u6587\u7ae0,1\u4e2a\u6708\u65f6\u95f4\u4f60\u7684\u53e3\u8bed\u542c\u529b\u4f1a\u6709\u660e\u663e\u6548\u679c.

\u7f51\u5740\u7684\u8bdd,\u6d59\u6c5f\u5927\u5b66\u51fa\u7248\u793e\u7684\u542c\u529b\u8fdc\u6bd4\u4ec0\u4e48special VOA\u5b9e\u7528\u591a\u4e86.\u5c31\u50cf\u4e00\u4e2a\u5b69\u5b50\u521a\u5b66\u4f1a\u5199\u4f5c\u6587,\u4f60\u5c31\u7ed9\u4ed6\u770b\u8bba\u6587\u7684\u8d44\u6599---\u90a3\u4e0d\u662f\u4e00\u4e2a\u5c42\u6b21\u7684\u4e1c\u897f.

\u4ee5\u4e0a\u662f\u6211\u5b66\u5916\u8bed\u65f6\u7684\u5fc3\u5f97,\u5b8c\u5168\u662f\u771f\u5b9e\u7684.\u5927\u5b66\u65f6\u6211\u7684\u542c\u529b\u6ca1\u4e0b\u8fc790\u5206,\u53e3\u8bed\u8fde\u7eed2\u5e7404\u7ea7\u7b2c\u4e00,05\u5e74\u6821\u4e13\u4e1a\u7ec4\u5916\u8bed\u6f14\u8bb2\u6bd4\u8d5b\u7b2c\u4e09\u540d.\u7f51\u5740\u6211\u662f\u5e2e\u4e0d\u4e0a\u4f60\u4e86,\u7ed9\u4f60\u4e2a\u6709\u7528\u7684\u94fe\u63a5\u5427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400120.html

\u8fd8\u6709\u7591\u95ee,QQ6538309 \u6216\u8005\u767e\u5ea6\u6d88\u606f\u7ed9\u6211

\u5353\u6587\u541b\uff1a\u53f8\u9a6c\u76f8\u5982\u4e4b\u59bb\u3002
\u4ee3\u8868\u4f5c\u6570\u5b57\u8bd7\uff1a

\u4e00\u522b\u4e4b\u540e\uff0c\u4e8c\u5730\u76f8\u60ac\u3002
\u90fd\u8bf4\u662f\u4e09\u56db\u6708\uff0c\u8c01\u53c8\u77e5\u4e94\u516d\u5e74\u3002
\u4e03\u5f26\u7434\u65e0\u5fc3\u5f39\uff0c\u516b\u884c\u4e66\u4e0d\u53ef\u4f20\u3002
\u4e5d\u8fde\u73af\u4ece\u4e2d\u6298\u65ad\uff0c\u5341\u91cc\u957f\u4ead\u671b\u773c\u6b32\u7a7f\uff01
\u767e\u601d\u60f3\uff0c\u5343\u7cfb\u5ff5\u3002\u4e07\u822c\u65e0\u5948\uff0c\u628a\u90ce\u6028\u3002
\u4e07\u8bed\u5343\u8a00\u8bf4\u4e0d\u5b8c\uff0c\u767e\u65e0\u804a\u8d56\u5341\u4f9d\u680f\u3002
\u91cd\u4e5d\u767b\u9ad8\u770b\u5b64\u96c1\uff0c\u516b\u6708\u4e2d\u79cb\u6708\u5706\u4eba\u4e0d\u5706\u3002
\u4e03\u6708\u534a\uff0c\u70e7\u9999\u79c9\u70db\u95ee\u82cd\u5929\uff0c
\u516d\u6708\u4f0f\u5929\uff0c\u4eba\u4eba\u6447\u6247\u6211\u5fc3\u5bd2\u3002
\u4e94\u6708\u77f3\u69b4\u5982\u706b\uff0c\u504f\u9047\u9635\u9635\u51b7\u96e8\u6d47\u82b1\u7aef\u3002
\u56db\u6708\u6787\u6777\u672a\u9ec4\uff0c\u6211\u4e0e\u5bf9\u955c\uff0c\u5fc3\u6b32\u4e71\u3002
\u6025\u5306\u5306\uff0c\u4e09\u6708\u6843\u82b1\u968f\u6c34\u8f6c\uff1b
\u98d8\u96f6\u96f6\uff0c\u4e8c\u6708\u98ce\u7b5d\u7ebf\u513f\u65ad\uff0c
\u5df4\u4e0d\u5f97\u4e0b\u4e00\u4e16\uff0c\u4f60\u4e3a\u5973\u6765\uff0c\u6211\u4e3a\u7537\u3002

\u4e7e\u9686\u7687\u7684\u300a\u98de\u96ea\u300b
\u4e00\u7247\u4e00\u7247\u53c8\u4e00\u7247,\u4e24\u7247\u4e09\u7247\u56db\u4e94\u7247\u3002
\u516d\u7247\u4e03\u7247\u516b\u4e5d\u7247,\u98de\u5165\u82a6\u82b1\u90fd\u4e0d\u89c1\u3002

\u5143\u4ee3\u65e0\u540d\u6c0f\u7684\u300a\u96c1\u513f\u843d\u5e26\u8fc7\u5f97\u80dc\u4ee4\u300b
\u4e00\u5e74\u8001\u4e00\u5e74\uff0c\u4e00\u65e5\u6ca1\u4e00\u65e5\uff0c\u4e00\u79cb\u53c8\u4e00\u79cb\uff0c\u4e00\u8f88\u50ac\u4e00\u8f88\u3002\u4e00\u805a\u4e00\u79bb\u522b\uff0c\u4e00\u559c\u4e00\u4f24\u60b2\u3002\u4e00\u69bb\u4e00\u8eab\u5367\uff0c\u4e00\u751f\u4e00\u68a6\u91cc\u3002\u5bfb\u4e00\u4f19\u76f8\u8bc6\uff0c\u4ed6\u4e00\u4f1a\u54b1\u4e00\u4f1a\uff0c\u90fd\u4e00\u822c\u76f8\u77e5\uff0c\u5439\u4e00\u4f1a\u5531\u4e00\u4f1a\u3002


\u9ec4\u4f83\u5148\u751f\u300a\u4e00\u4e8c\u4e09\u56db\u4e94\u516d\u4e03\u516b\u4e5d\u5341\u767e\u5343\u4e07\u534a\u53cc\u4e24\u300b\uff1a
\u4e00\u4e08\u7ea2\u8537\u836b\u78a7\u6eaa\uff0c\u67f3\u4e1d\u5343\u5c3a\u516d\u9611\u897f\u3002\u4e8c\u60c5\u96be\u5b66\u53cc\u5de2\u71d5\uff0c\u534a\u6795\u5e38\u618e\u4e94\u591c\u9e21\u3002
\u4e5d\u65e5\u8eab\u5fc3\u767e\u68a6\u6773\uff0c\u4e07\u91cd\u4e91\u6c34\u56db\u8fb9\u9f50\u3002\u5341\u4e2d\u4e03\u516b\u6210\u865a\u8c61\uff0c\u8d62\u5f97\u4e09\u6625\u4e24\u6cea\u557c\u3002

两千多年来,我国封建君主专制权力,从总体上看,究竟是不断加强,还是不断削弱?
按照一般看法,这一权力是不断加强的,至明清而尤甚。可是如果仔细探究一下,便会感到历史事实未必如此。

(一)

为了论述这个问题,首先得分清两种不同的情况:
一种是君主按照通行的具体政治制度行使权力,这种政治制度,是在长期统治中经过无数政治家、思想家反覆总结经验教训,逐步固定下来的。
另一种情况是君主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实际行使中,他不但可以超越任何前代君主、大臣留下来的政治制度,而且也可以随时扬弃他自己和大臣制定的任何政治制度。换言之,他的权力不受任何制度、法律的约束。他可以“任心而行”[1]。
如果就后一种情况言,可以说,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两千多年全都一样,并无变化。试看:
秦始皇统治之时已是:“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这话虽有夸张,天下小大之事极多,秦始皇一个人精力不管怎样充沛,也是处理不过来的,可是它却说明,皇帝拥有这种权力。至于他平时行不行使,以及行使到什么程度,那是另一回事。也就是说,只要他想行使,他就可以撇开周围的“丞相、诸大臣”,为所欲为。早在战国之时,申不害、韩非等已强调,君主决不能将手中权力分给臣下,必须最大限度行使,实行“独断”,宣扬“能独断者,故可以为天下主”[2]。在秦始皇之后,李斯又总结说:君主必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明君独断,故权不在臣也。然后能……荦然独行恣睢之心而莫之敢逆”[3]。这些表明,秦始皇“独断”所反映出来的制度,并非偶然出现,是有思想基础、理论根据的。
如果认为秦代统治时间短,我们再来看汉代的君权:
《汉书》卷六十《杜周传》:汉武帝时为廷尉,“善候司。上所欲挤者,因而陷之;上所欲释,久系待问,而微见其冤状”。有人责怪他“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周曰:“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这条材料充分反映了一个根本事实:“人主意指”是凌驾一切的,君主爱怎么办就得怎么办,过去一切制度、律令,都必须依据在位君主承认与否,而决定是否继续生效。《汉书》卷六六《刘屈氂传》:汉武帝时为丞相。戾太子起兵叛乱,战败,“会夜司直田仁部闭城门,坐令太子得出。丞相欲斩仁,御史大夫暴胜之谓丞相曰:‘司直,吏二千石,当先请,奈何擅斩之?’丞相释仁。上闻而大怒,下吏责问御史大夫曰:‘司直纵反者,丞相斩之,法也,大夫何以擅止之?’胜之皇恐,自杀”。其实,自汉高祖以来便存在着官吏有罪先请制度[4]。当时,戾太子已败,大局已定,暴胜之以为不当擅斩田仁,是对的。可是汉武帝因为是儿子造自己的反,愤怒已极,哪里管过去有什么制度,他认定这时丞相斩司直就合“法”,于是暴胜之便只得自杀了。这是杜周“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这话的一个例证。试看汉武帝一生,除年青时受到太皇太后、皇太后一点约束外,完全是独断专行,为所欲为,宰相无不唯命是从。这不就是秦代“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制度的继续吗!
东汉也是一样。史载汉光武“总揽权纲”,“政不任下”;明帝“总揽威柄,权不借下”[5]。以至有人说宰相(三公)变成“备员而已”[6]。这和李斯所说“明君独断,故不在臣也”,也没有多少区别。
试问:秦汉两代皇帝这种独断专行之权,后代君主和制度加强了些什么呢?
当然,由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全国各地交通联系越来越密切,后代一些爱揽权的皇帝,手伸得很长,所处理的统治事务,数量增多,范围扩大[7],为保证“独断”,控制臣属的手段也进一步严密和多样化(如明帝对臣下行廷杖等),表面看来,似乎权力加强了。其实,这只是这一封建君主专制权力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在具体行使中,多行使一些,还是少行使一些,方法高明一些,还是粗疏一些的发展变化,至于这一权力本身,自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形成以来所具有的至高无上、不受任何制度、法律约束的特点,并没有什么变化。就是说,权力没有任何加强,也不可能再加强。
后一种情况既然如此,要讨论封建君权不断加强与否的问题,便只能根据前一种情况来考虑。
如所周知,为了保证封建君主专制权力的有效行使,更好地保护整个地主阶级利益,两千多年的具体政治制度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对于这些制度主要是宰相制度,有的皇帝遵守,有的皇帝摆脱,摆脱时便表现为“任心而行”,大权独揽,出现上面我所提到的情况。可是就历代王朝绝大多数一般君主言,还是遵守远多于摆脱。如果考虑到这个基本事实,则应当承认: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权力,其发展总趋势,不是加强了,而是削弱了。

(二)

提出上述看法首先一个根据便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程度的提高,以及历史上各王朝兴亡之经验教训的反覆提供,地主阶级政治家、思想家在总体上不得不拥护君主专制制度的前提下(因为没有新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力量出现,只有这一制度能统一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的意志与行动),对它与皇位世袭制度结合所产生的弊病与危害[8],也看得日益清楚。因而他们在原则上几乎全都要求君主信用宰相与大臣,虚心纳谏,克制“私”心,遵守各种由长期统治经验凝固而成的具体政治制度特别宰相制度,实际上就是想限制(实即削弱)皇帝独断专行的权力,尽可能防止它的弊病、危害。
我们知道,皇帝并非自封,要靠地主阶级通过官吏拥立[9];政治制度也不是个人意志所能决定,归根结底得看能否适应整个地主阶级利益之需要,而决定是昙花一现,还是较长期行用。现在既然反映整个地主阶级利益的政治思想、舆论,越来越强烈地要求通过具体政治制度限制君主专制权力,则纵然少数英主、暴主例外,绝大多数君主就不可能不受这种思想、舆论的影响而遵守具体政治制度;而这些制度的发展变化,从总趋势看,也就不可能不是限制和削弱君权的。
下面我们来看历代有关这一问题的政治思想。
早在春秋末年孔子已提出一个思想:“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论语·泰伯》)。战国时孟子也引用了这话,并作了发挥(《滕文公上》)。后代儒家多理解为这是指君主之任务在于任贤使能,放手让大臣去干,而不必亲自参与具体政事之处理。将“而不与焉”之“与”,释为参与[10]。这种理解大概是对的。因为荀子也宣扬同样的思想。他说:“彼持国者,……强固荣辱在于取相矣”。如得到贤相,由他“要百事之听”,自己便清闲了。这就叫“劳于索之(指贤相),而休于使之”,“垂衣裳而天下定”。例如“汤用伊尹,文王用吕尚,武王用召公,成王用周公旦”,齐桓公用管仲便是[11]。 儒家的这一政治思想是鉴于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以后,君位世袭虽无法选择,然相位不世袭(变法废弃了世卿世禄制),尚贤使能,可以选择,这一基本情况提出的[12]。随着汉代以后儒家学说逐渐在思想领域占据统治地位[13],随着秦汉以后不少世袭皇帝独断专行,胡作非为,带给整个地主阶级统治的严重危害日益明显,上述政治思想便成为后代限制君权的一个主要思想武器,反映了越来越多的政治家、思想家的意志和愿望。
需要指出的是,在汉代曾经流行天人感应说,宣扬“以人随君,以君随天”(《春秋繁露·玉杯》),它的企图之一便是用“天”,用“灾异”来限制君主滥用权力[14]。这也是一个重要思想武器,而且反映了封建政治家、思想家为了限制君权,绞尽了脑汁。不过随着社会生产发展,天文学进步,这种思想武器日益退居次要地位[15]。魏晋以后,在不同的情况下,不断被用来宣扬限制君权的,主要仍是上述儒家政治思想,以及历史上的政治得失,经验教训。
《三国志》卷二四《高柔传》:魏文帝即位,大权独揽,三公(宰相)“希与朝政”。高柔上疏曰:“天地以四时成功,元首以辅弼兴治。成汤仗阿衡(伊尹)之佐,文、武凭旦、望之力。逮至汉初,肖、曹之俦并以元勋代作心膂。此皆明王圣主任臣于上,贤相良辅股肱于下也。今公辅之臣,皆国之栋梁,民所具瞻,而置之三事,不使知政,遂各偃息养高,鲜有进纳,诚非朝廷崇用大臣之义,大臣献可替否之谓也。……自今之后,朝有疑议及刑狱大事,宜数以咨访三公。……庶有裨起天听,弘益大化”。这就是要宰相在重大政事上出谋划策、把关,防止文帝专断可能发生的弊病、危害,以“弘益大化”。这话文帝无可反驳,只得“嘉纳焉”。晋代儒学地位进一步尊崇,这种主张更加流行。《群书治要》卷二九引臧荣绪《晋书·百官志》称:西晋裴頠“以万机庶政,宜委宰辅,诏命不应数改”,上疏歌颂“尧舜劳于求贤,逸于使能,……无为而治……”,反对皇帝“亲细事,躬自听断”,建议“尊崇宰辅,动静咨度,保任其负”。裴顾上疏时间已不可考,但要求用宰相限制君权的意图十分清楚。
值得注意的是,甚至有的英主也看到皇帝独断专行的危害。范祖禹《唐鉴》卷三记载:唐太宗便批评隋文帝“事皆自决,不任群臣。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群臣既知主意,惟取决受成(即听任他独断专行),虽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贞观政要》卷一又记他接着说:“朕意则不然。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同上卷二又记唐太宗对宰相房玄龄等说:“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这些话表明唐太宗之所以欢迎“极谏”,不敢“独断”,并非着眼于人民疾苦,而是总结历史教训,为了避免自己的统治垮台,是从整个地主阶级利益出发的,但他毕竟看到了这个问题,而且成了一个实行前述懦家政治思想的楷模。他的言行对后代君主起着不小影响,同样推动着限制君权的活动。
人们都说,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繁荣,和全国交通联系的进一步加强,从北宋起,中央控制地方日益严密,而且为改变五代王朝频繁更迭之局面,宋太祖“杯酒释兵权”,采取许多措施,防微杜渐,总揽权柄,以致一般认为,从此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得到进一步突出发展[16]。可是两宋的儒家政治思想是否也随之变化了呢?没有。它们依然反对皇帝“独断”,主张信用宰相与大臣。如前引《唐鉴》唐太宗批评隋文帝揽权的话下,范祖禹评论说:“不明之君,不能知人,故务察而多疑,欲以一人之身,代百官之所为,则虽圣智,亦日力不足矣。故其臣下,事无大小,皆归之君,政有得失,不任其患,贤者不能行其志,而持禄之士,得以保其位,此天下所以不治也”。他还举“圣君”舜为例说:“当舜之时,禹平水土,稷播百谷,土、谷之事,舜不亲也。契敷五教,皋陶明五刑,教、刑之事,舜不治也。……礼、乐之事,舜不与也。……虞(山泽)、工之事,舜不知也。禹为一相,总百官,自稷以下分职以听焉”。“君不可以不逸也,……臣不可以不劳也,……。”需要指出的是,这部《唐鉴》还是进奏宋哲宗阅读,供他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并为“当世所重”的一部著作[17]。这些说明什么呢?它说明虽然北宋初年由于统治尚未稳定,一度能干的宋太祖独断专行,并且起了很大作用,可是等到统治稳定,继位君主并非个个有这种才干之时,当时的思想、舆论界,仍然推崇君逸臣劳的政治模式,因为这种模式最适合一般的、绝大多数中主的情况,何况从唐太宗的言行看,即使英主,独断专行也不是都能给封建统治带来好处的。
不仅北宋范祖禹,以大造“尊君”之舆论著称的南宋大儒朱熹,也反对皇帝“独断”。他在“经筵留身面陈四事札子”(《朱文公文集》卷十四)中说:“上自人主,以下至于百执事,各有职业,不可相侵。盖君虽以制命为职,然必谋之大臣(宰相),参之给(给事中)、舍(中书舍人),使之熟议,以求公议之所在,然后扬于王庭,明出命令,而公行之。是以朝廷尊严,命令详审,……此古今之常理,亦祖宗之家法也。今者陛下(宋宁宗)即位未能旬月,而进退宰执,移易台谏,……而大臣不与谋,给、舍不及议。正使实出于陛下之独断,而其事悉当于理,亦非为治之体,以启将来之弊,况中外传闻,无不疑惑,皆谓左右或窃其柄,而其所行,又未能尽允于公议乎”。为什么要斩钉截铁地说即使“独断……悉当于理,亦非为治之体”呢?就因为君主一个人才干毕竟有限,如做出一个决定不与大臣、宰相商议,不经过给、舍审核、草拟便下达,“悉当于理”只能是一次、两次,如形成定制,长期沿用下去,迟早将会出乱子而危害整个统治。所谓“以启将来之弊”,含意即在于此。而前引唐太宗声称不愿“独断”,其理由实际上也在于此。朱熹如不是根据儒家政治思想,总结无数历史教训,并且为了整个统治利益,具有无畏精神,是不可能也不敢向皇帝作出这种断言的。
这一类思想、舆论,在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独揽大权之后,依然继续流行着。最能说明问题的一个例子,便是明代丘浚的言论。他在《大学衍义补》卷一《总论朝廷之政》中说:“人君……一身之精神有限,耳目之见闻不周,人不能尽识也,事不能尽知也。故必择大臣而信任之,俾其搜访人才,疏通壅蔽,时加询谋以求治焉”。在卷六《敬大臣之礼》中又说:必须重视有盛德的大臣,“人君诚能得斯人而付倚毗之任,以正朝纲,以敦雅俗,垂衣拱手以仰其成,尚何政教之不孚,强暴之不服哉”。按丘浚乃明文渊阁大学士,《大学衍义补》是他于孝宗时奏上,供经筵日讲和太子学习的一部著作。孝宗曾称赞此书“有补于政治”(见书前周洪谟题本引),后来明神宗还亲为制序,“盖皆甚重其书也”[18]。然而,和明太祖指导思想与措施不同,丘浚依然鼓吹君主应委任大臣,甚至垂拱仰成的思想。这就再一次证明,这种思想经过两千年正反面经验的反覆提供,理论上更趋成熟,在儒家经典中又有根据,明太祖带有时代和个人特点,独断专行的做法,和由此形成的政治制度,并不能压服这种思想;相反,这种思想因为符合整个封建统治利益,连孝宗、神宗这些一般君主,也不得不承认它有道理。在这种情况下,便逐渐将明太祖所建立起来的制度,发行成同样可以体现诸大臣统治经验,实际上起着限制君主独断专行的内阁等制度。并一直沿用到清朝灭亡。这个问题,将在后面论述。
《明史》卷二一五《骆问礼传》:穆宗时上疏说:“陛下躬揽万机,宜酌用群言,不执己见,使可否予夺,皆合天道,则有独断之美,无自用之失”。这段话准确地反映了明代,也是战国以来封建政治家、思想家的一个理想境界:使君主行使至高无上权力,成为广泛吸取群臣意见基础上的“独断”,成为“皆合天道”,即完全符合整个封建统治利益的“独断”,实际上也就是成为限制了自己独断专行(“不执己见”、“无自用之失”)的“独断”。大概由于明太祖高度“独断”的缘故,明代臣子常使用“独断”这个词,可是如上所述,它已是被改造了的“独断”,其实际涵义,和朱熹反对“独断”的意思,已没有什么不同了。
既然两千多年逐渐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如此,既然绝大多数统治集团成员的愿望如此,而皇帝归根结底又必须靠他们的拥立与支持而维持统治,则从总趋势上,君主专制权力怎么可能不断加强呢?

(三)

提出封建君主专制权力发展总趋势是不断削弱的这一看法,其次一个根据是:这一权力必得通过具体政治制度方能实现,而两千多年具体政治制度特别宰相制度的演变,从总体上看,一个突出特点便是不断限制(实即削弱)君主专制权力[19]。这是在前述儒家政治思想影响下,广大官吏以至一般君主都接受了这种思想所不可避免的结果。因为这些政治制度是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制定或批准的。少数君主及其政策支持者虽曾制定、实行了一些有利君主独断专行的制度,但在随后演变中,仍被扭回到原来限制和削弱这一权力的轨道上去了。
关于具体政治制度演变的这一特点,请看以下史料。
1. 秦汉、魏晋南北朝
在秦及西汉初年,皇帝行使权力,将意志化为诏书,见诸实行,程序比较简单:或与宰相议定,交御史起草、下达;或直接命令御史起草、下达,即可生效。制度上受到的限制很少。虽然西汉初年政事多经宰相奏请,皇帝“靡有不听”,似乎相权重,君权轻。其实那是因为当时实行无为而治政策,特别是皇帝缺乏教育,缺乏统治经验,而宰相却富有统治经验的缘故[20]。可以说西汉初年是特殊条件下构成的特殊君臣关系,丝毫没有改变君主握有至高无上权力,宰相奏请不经批准,便不能生效的君主专制制度。只有这样,才可解释为什么在这之前的秦始皇,在这之后的汉武帝,全都大权独揽,政自己出。道理很清楚,这两人统治之时的条件与西汉初年不同。由于按君主专制制度所享有的至高无上权力,受到具体政治制度的限制本来就很少,加上雄才大略,便使他们最大限度地行使了当时种种条件下所可能行使的权力。
由于以上缘故,在很长一个时期内,皇帝颁下诏书差不多都以“制诏”二字开端,反映经过前述简单程序,即成正式诏书,交宰相机构执行,毋需再经什么部门审核了。而从东晋初年开始,诏书开端逐渐改用“门下”两字[21],意思是在形成正式诏书、实行之前,要先交门下省审署,门下省有权对内容提出异议,请皇帝重新考虑是否修改或取消这一诏书[22],这就是后来习惯称呼的封驳权,这时从文书格式上固定下来了。在北朝,大约在魏、齐之际,又出现了门下省的覆奏制度,规定在重大政事上,门下省虽同意诏书内容,却不能直接署名行下,还需再送回皇帝审批一次,请他重新慎重考虑,以防草率从事[23]。这一制度固然首先是为了保证统治质量,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君主专权的一种限制[24]。
不仅如此,在诏书起草过程中逐渐也出现了限制。在秦及西汉,并没有诏书必须经过哪一机构起草、颁下方才算作正式诏书的规定。而至东汉,尚书台逐渐成了这种机构[25]。魏晋南北朝这种机构又换成了中书省。不经中书省起草的皇帝“手诏”、“中诏”等,虽然往往也能发生效力,这是因为皇帝毕竟握有至高无上权力,有关官员不敢拒绝执行,但由于这种手诏内容往往由皇帝自行决定,起草和颁下过程中受到的监督少,容易出错,危害整个统治利益,所以一直不能算正式诏书,在制度上的效力也就无法与中书省起草的相比[26]。实际上这也是给予皇帝恣意妄为的一个限制。
2. 唐、宋
正是在上述演变的基础上,形成唐代不经中书、门下,不得称诏敕的制度。《旧唐书》卷八七《刘祎之传》:任凤阁(中书)侍郎,同凤阁、鸾台(门下)三品,为宰相,被人诬告,武则天“特令”王本立审问此事。“本立宣敕(中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所谓不经凤阁、鸾台,即指未与宰相商议,未经中书起草和门下审署。武则天只含糊罪以“拒捍制使”(见《唐律疏议》卷一《名例一·十恶》),而不驳斥从中所下之敕,不得名敕之说,也证明刘祎之所说,确为唐代制度。《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唐睿宗常“别降墨敕除官”,而不经中书、门下两省,称斜封官,凡数千人。吏部员外郎李朝隐拒绝执行这种墨敕任命,“前后执破一千四百余人,怨谤纷然,朝隐一无所顾”。后来陆贽曾上疏曰:“伏详旧式及国朝典故,凡有诏令,合由于中书;如或墨制(即手诏)施行,所司不须承受,盖所以示王者无私之义,为国家不易之规”(李肇《翰林志》引)。从李朝隐事后并未受到打击来看,陆贽所说,是有根据的。而且将诏书由中书、门下视为“无私”,等于将下手诏视为“私”,又反映在道德观念上也对皇帝独断专行进行了限制。
宋代限制皇帝滥下手诏,独断专行的材料更多。《续资治通鉴》卷四七记载:北宋仁宗时杜衍为宰相,“务裁侥幸。每内降恩,率寝格不行,积诏(手诏)至十数,辄纳帝前。谏官欧阳修入对,帝曰:‘外人知杜衍封还内降邪,凡有求于朕,每以衍不可告之而止者,多于所封还也’”。所谓内降,亦称内批,即手诏。用手诏用人(即“内降恩”),因事先未通过中书、门下,未经正常铨选途径,坚持制度的宰相便可拒绝执行,明理的皇帝也承认他的做法正确。南宋宁宗时虽屡降内批,强迫臣下执行,但谏诤者仍相继不断。前引朱熹反对宁宗“独断”,提出皇帝发出诏令必谋之大臣等,乃“祖宗之家法”,证明这确是宋代通行之制度。后来游仲鸿又上疏说:“陛下……御批数出,不由中书(此指宰相机构)。前日宰相留正去之不以礼,谏官黄度去之不以正,讲官朱熹去之不以道。自古未有舍宰相、谏官、讲官,而能自为聪明者也”。王介又上疏说:“陛下即位未三月,策免宰相,迁移台谏,悉出内批,非治世事也。崇宁、大观(均北宋徽宗年号)间,事出内批,遂成北狩之祸。杜衍为相,常积内降十数封还,今宰相不敢封纳,台谏不敢弹奏,此岂可久之道乎”(两疏均见《续资治通鉴》卷百五三)。至宋度宗时,刘黻又上疏“论内降恩泽曰:治天下之要,莫先于谨命令,谨命令之要,莫先于窒内批。命令,帝王之枢机。必经中书参试,门下封驳,然后付尚书省施行。凡不由三省施行者,名曰斜封、墨敕,不足效也。……故政事由中书则治,不由中书则乱,天下事当与天下共之,非人主所可得私也”(《宋史》本传)。
从这些疏文,一方面可以看到宋代内批甚多,但另一面又可看出宋代下诏需经中书、门下之制度更加完备[27],因而反对内批,反对君主独断专行的理由,也就更加充足。或从制度上、道理上批评滥用内批是违反“礼”、“正”、“道”;或从历史经验教训上批评滥用内批会导致“祸”、“乱”;或从道德上批评滥用内批是出于“私”心。而皇帝坚持下达内批,却没有什么理由可说。有趣的是:有的皇帝一面颁下内批,一面又命令宰相大臣不必一一照行,要酌情办理。如宋仁宗康定元年“诏自今内降指挥(意同内批),与臣僚迁官及差遣者,并令中书、枢密院具条执奏以闻”。皇佑二年又“诏:内降指挥,百司执奏,毋辄行。敢因缘干请者,谏官、御史察举之”。为什么要这样自我矛盾呢?原来“帝性宽仁,宗戚、近幸有求内降者,或不能违故也”。(以上分别见《续资治通鉴》卷四二、卷五一)。这就表明,在当时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影响和约束下,有的皇帝思想存在矛盾。一方面从道理上深知违反具体政治制度,个人独断,滥下内批,并不符合自己统治利益;另一面从感情上又往往自己不能控制自己,加上外力推动(如某些近幸蛊惑、怂恿),一时难以尽改,以致出现了宋仁宗这种边下内批,边求宰相把关,不许迳直执行的情况 。这正是我前面说的,绝大多数君主会遵守具体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权力从总趋势上不可能不受到限制的一个范例。
3. 明、清
从明代起,废除了中书省和宰相,由皇帝直接掌管六部百司的政务,实际上等于兼任宰相,把君主独断专行扩大到了顶峰。可是,这只是明初形势下,明太祖带有个人特点(如权力欲极强,猜疑心重,统治经验丰富,精力充沛等)所采取的措施。作为制度,后代不具备这些特点的皇帝是没有能力,也不愿意照样执行的。可是“祖训”又不便公开违背,在这种情况下,经过改造,内阁制度便逐渐形成,以一种新的形式起着限制君主独断专行的作用[28]。
我们知道,明代内阁诸大学士,和以往宰相不同,在制度上始终没有监督六部、百司执行皇帝诏令之权。直到明末崇祯年间,一些阁臣为推卸责任仍在说:“昭代本无相名,吾侪止供票拟。上委之圣裁,下委之六部”(《明史》卷二五七《冯元飙传》)。清代官方著作《历代职官表》也说:“内阁职司票拟,其官创自明初,原不过如知制诰之翰林,并非古宰相之职”(卷二内阁表下案语)。这些话并不错。这正是明太祖这个历史上个别杰出人物废宰相后,给后代政治制度所打上的深深烙印。可是由于限制君主独断专行这一历史总趋势不可遏止,后来的君主和臣属自觉不自觉地逐渐把内阁塑造成了实际上代替宰相的机构。其权力和特点如下:
第一,内阁拥有“票拟”之权。这就使它对皇帝权力的限制,超过了过去的宰相。所谓票拟,便是代皇帝草拟各种文书,大量是关于六部、百司各类政务奏请文书的批答。它可以是先与皇帝共同讨论,作出决定后再草拟成文字[29],更多的是内阁先拟好批答文字,连同原奏请文书一起送皇帝审批。由于票拟要比以往各朝辅佐君主处理政务的制度更加细致、周到[30],特别是过去(如唐宋)草拟下行诏令和审核上行奏章的机构,有中书,有门下,有翰林院,比较分散,明代全都归口于内阁[31],这就给大多数中主单纯倚靠内阁票拟,自己可以不怎么关心政事,提供了极大方便。其结果便是:表面上宰相废去,皇帝直接指挥六部、百司政务;实际上多半依靠“票拟”定夺,皇帝的意志和权力受到内阁诸臣极大的左右限制。如果说儒家的“君逸臣劳”要找一种理想模式的话,那么明代内阁票拟便是这种模式[32]。
《明史》卷一八一《刘健传》:孝宗时与李东阳、谢迁俱在内阁,“三人同心辅政,竭情尽虑,知无不言。(孝宗)初或有从有不从,既乃益见信,所奏请无不纳,呼为先生而不名”。武宗即位,刘健等提出几条压制近幸的办法,“拟旨上,不从,令再拟。健等力谏,谓‘……所拟四疏,(自信正确),不敢更易,谨以原拟封进’。不报,居数日又言……(表示既不批准票拟,便求退休)。帝优旨慰

自来水,没有电脑……古人可怎么活啊?事实上,他们过得可丝毫不比我们差!

古人女人刮除体毛吗?
比起她们与时俱进的高智商,中国的女人在刮除体毛上可没什么进化。事实上,很早之前古代女性就推崇将眉毛剃掉,再用黑色颜料画眉……没错,黑泽明的电影《乱》里的女人喜欢把眉毛搞成一小点儿,就是师从中国先人的成果……除此之外,古代女人们还流行“挽面”,就是用线除掉脸上的细毛……都说只有男人爱面子,看来并非如此。

古代皇帝后宫3000人,果真有这么多吗?
3000?这只是一个保守的数字。古代皇帝在女色方面上的追求可谓孜孜不倦,著名的昏君隋炀帝,就曾下诏广征天下美女,更是选了3000童贞女子入宫供他 “消遣”。隋炀帝还是小菜一碟,排行榜冠军当属唐玄宗。别看古书中把他和杨贵妃的爱情写得惊天地、泣鬼神,他的后宫人数可是高达四万……嗯,一天一个,也得100多年才能用完。

古人常说学富五车,五车到底能装多少书?
需要指出,这“车”是马车、牛车,而不是大卡车。这词儿是描述战国时代的名家施惠如何勤奋好学的。他每次出个门,都要带上五车竹简在路上阅读。也不知道这一路颠簸的,他能不能看得进去,总之这范儿算是做足了。这五车竹简也没几本书,大概连精装版的《古文观止》也装不完。照这么个算法,咱们随便一个人都是学富几十、上百车的。

古人通常多久洗一次澡?他们用什么来洗头呢?
古人比我们想像中讲卫生多了。早在先秦时期,古人便“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到了汉代,还出现了“休沐”,就是说官员们上了五天班之后,能专门休一天假来洗澡。现在的公务员哪有这待遇?更有人因为喜欢洗澡而著书立说,这就是南朝的梁简文帝萧纲和他的《沐浴经》。古人洗头更勤,常常使用清水和天然清洁剂 “无患子”来洗头。

古人没有卫生纸,那么上完厕所用什么擦屁股?
古人大概都练过“忍者神功”,在纸张还没有发明之前,古人大便完后用小木片、竹片来“刮擦”屁股,也不怕刮出痔疮来。即便是纸张发明之后,因为中国有“敬惜字纸”的传统,而且纸张较为昂贵,用纸来擦屁股,是大不敬的奢侈行为,古人只好继续当“忍者”。直到元代,蒙古人才不鸟你什么爱惜纸张呢,屁股自此得到了“温柔”的对待。

古人没有冰箱,那如何保存食物呢?
谁说古人没有冰箱?湖北省随县曾侯乙楚墓曾出土一件“铜冰鉴”,就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冰箱。早在春秋时期,奴隶们就冬天凿冰储藏,供贵族夏季饮用。简单地说,古代的“冰箱”是一个盒子,里头放冰块,再将食物放在冰中间,以达到防腐保鲜的作用。不过,以前的“冰箱”简陋且功能单一,不像现在,冰箱甚至可以成为惊悚片里杀人凶手的容器。

古人如何预测天气?
在商朝,运用眼睛耳朵等感官系统来观测天象,是很了不起的本事,在政府里混个高职完全不成问题。到了周朝,人们已经学会从动物的行为来预测天气了。秦汉时期,古人完成了二十四气节的制定。之后,农历的问世,更是历代祖先智慧的结晶。古人预测天气,虽然没有精密的仪器,但很多时候却比现在那些所谓的“天气预报员”靠谱多了。

古代女人是如何化妆的?
涂脂抹粉是女人从古至今从未改变的爱好。古代女人最常用的三样法宝是:黛粉、妆粉和胭脂。“黛”是一种黑色矿物,把它先磨成粉再和水,可以用来画眉。妆粉就是现在的粉饼。胭脂是古代的口红,原料是一种叫“红蓝”的花朵,与妆粉调和后也可当腮红使用。现在琳琅满目的化妆品让女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假面”功力更胜古人几筹。

古人没有保险套和避孕套,如何避孕呢?
古代的皇帝如果不希望他的妃子怀孕,会命令太监把那女子倒挂起来,用藏红花来清洗下体。过去的青楼女子也会服用一种含有麝香的“凉药”来避孕。不过,效果也不是百分之百的,韦小宝八成就是他妈避孕措施没做好才蹦出来的,甚至还有人喝剧毒水银。当然,多数古人不会刻意避孕
古代是如何处理垃圾的?

古人比现代人可要环保多了。随手乱扔垃圾这种不文明的事情,很少发生。早在8000年前,古人就会将垃圾集中处理,利用天然的或挖掘而成的土坑来堆放垃圾。解决垃圾最快的方法是直接烧掉,烧不掉的就掩埋起来。古代垃圾场的遗迹里,大多数是碎裂的瓷器、漆器。拼一拼,说不准能还原一件古董。所以,想发横财的,可以翻翻古人的垃圾。

古人喝水是生饮还是会煮开再喝呢?
只有现代人才会被这个问题困扰。古时候还没有环境污染,无论是河水、泉水、井水,甚至是雨水都可以直接饮

最底层的是被地主雇佣的农民,他们没有土地,生产资料,就是出卖劳动力,稍微好一点的是自耕农,他们有一些土地和生产资料,但是还是要依附于地主生存,收到高利贷等的剥削,然后是中农,生产资料和土地稍微多点,能出租一部分,不过也就能维持温饱,在高级的就是地主,剥削劳动人民,在高级是豪强地主了,他们连地主都剥削,他们掌握了国家机器,城市手工业者属于自耕农一类的,地位差不多

穷人的孩子最好的方式是考取功名,当然也有走生意起家的例如胡雪岩;而至于富家子弟:为官的可以世袭,有钱的可以继承财产。
当然长久的生存,在中国还像是已经形成了传统:巴结权贵、官商联盟、联姻……

那时科学不发达,生活很艰苦,以种地为生,三从四德,女人受约束,一生只能嫁一夫,

  • 鍙や唬灏佸缓绀句細鐨勭敓瀛樻柟寮(绛斿緱濂鏈夊姞鍒嗙殑)
    绛旓細鏈搴曞眰鐨勬槸琚湴涓婚泧浣g殑鍐滄皯,浠栦滑娌℃湁鍦熷湴,鐢熶骇璧勬枡,灏辨槸鍑哄崠鍔冲姩鍔,绋嶅井濂戒竴鐐圭殑鏄嚜鑰曞啘,浠栦滑鏈変竴浜涘湡鍦板拰鐢熶骇璧勬枡,浣嗘槸杩樻槸瑕佷緷闄勪簬鍦颁富鐢熷瓨,鏀跺埌楂樺埄璐风瓑鐨勫墺鍓,鐒跺悗鏄腑鍐,鐢熶骇璧勬枡鍜屽湡鍦扮◢寰鐐,鑳藉嚭绉熶竴閮ㄥ垎,涓嶈繃涔熷氨鑳界淮鎸佹俯楗,鍦ㄩ珮绾х殑灏辨槸鍦颁富,鍓ュ墛鍔冲姩浜烘皯,鍦ㄩ珮绾ф槸璞己鍦颁富浜,浠栦滑杩炲湴涓婚兘鍓ュ墛,浠栦滑鎺...
  • 涓婄暀鐢拌鏄粈涔堟剰鎬
    绛旓細鈥滀互涓婄暀鐢拌鈥濇槸涓绉嶅彜浠g殑鍐滄皯闃跺眰鐨勭敓瀛樻柟寮銆傚湪涓浗鍙や唬灏佸缓绀句細涓紝鈥滅暀鐢扳濇槸鎸囧皢涓瀹氭瘮渚嬬殑鍦熷湴鐣欑粰鍐滄皯鑷曠殑鍒跺害銆傝屸滀互涓婄暀鐢拌鈥濆垯鏄寚鍦ㄧぞ浼氫腑鍏锋湁涓瀹氬湴浣嶇殑浜猴紝涓轰簡缁存寔鑷繁鐨勭ぞ浼氬湴浣嶏紝浼氬皢涓浜涘湡鍦扮暀缁欒嚜宸辩殑鍐滄皯浠ョ淮鎸佸啘姘戦樁灞傜殑鐢熷瓨锛岃繖涔熸槸鍙や唬绀句細涓竴绉嶇ぞ浼氳矗浠绘劅鍜岄亾寰疯蹇电殑琛ㄧ幇銆
  • 涓浗鍙や唬鏃╂湡浜虹被鐨勭敓娲荤壒鐐
    绛旓細鍘熷绀句細鏄汉绫荤ぞ浼氱殑鏈鍒濋樁娈碉紝浠ヤ翰鏃忓叧绯讳负鍩虹锛屼汉鍙g█灏戯紝缁忔祹鐢熸椿閲囧彇骞冲潎涓讳箟鍒嗛厤銆傚湪杩欎釜闃舵锛岀ぞ浼氭帶鍒朵富瑕佷緷闈犱紶缁熷拰瀹堕暱鏉冨▉锛屾病鏈変笓鑱岀殑棰嗚锛屼汉浠櫘閬嶉伒瀹堜紶缁熷噯鍒欍傜敓瀛樻柟寮忓鏍凤紝鏈夌殑浠ョ嫨鐚庨噰闆嗕负涓伙紝鏈夌殑浠ユ笖涓氭垨绠鍗曠殑鑷劧鍐滀笟涓轰富銆濂撮毝绀句細鍙栦唬浜嗗師濮嬬ぞ浼氾紝濂撮毝鎴愪负鍔冲姩鍔涚殑閲嶈缁勬垚閮ㄥ垎锛屽ゴ...
  • 灏佸缓绀句細 鐢熷瓨鐘跺喌
    绛旓細灏佸缓绀句細璇讳功浜虹殑鐢熷瓨鐘跺喌杩樻槸寰堜笉閿欑殑 姣斿锛氬彜浠e反绉鎵嶇鎵嶄负涓夌瓑锛屾垚缁╂渶濂界殑绉颁负鈥滅鐢熲濓紝鐢卞浗瀹舵寜鏈堝彂缁欑伯椋燂紝杩欐槸绉鎵嶉噷鐨勭鎵嶏紱鍏舵绉颁负鈥滃鐢熲濓紝涓嶄緵缁欑伯椋燂紱涓夋槸闄勭敓鍗虫墠鍏ュ鐨勯檮瀛︾敓鍛樸傞偅鎬曟病鏈夊崐鐐圭粡娴庢潵婧愶紝鍙涓簡绂鐢燂紝灏辨湁宸ヨ祫鎷 浣嗘槸鍙や唬璇讳功浜洪兘鏄互鍋氬畼涓烘渶缁堢殑鐩殑鐨勶紝鍙湁娣...
  • 灏佸缓鐢熶骇鏂瑰紡(涓タ鏂)
    绛旓細鍦ㄤ腑鍥,鈥滃皝寤衡濈殑姒傚康鍙互鎰忔寚涓変釜涓嶅悓鐨勫璞♀埗绗竴鏄寚涓浗鍙や唬鐨灏佸缓,濡傝タ鍛ㄧ殑鈥滃皝寤轰翰鎴,浠ヨ晝灞忓懆鈥;绗簩鏄寚涓浗浠庡彜浠e欢缁埌杩戜唬鐨勨滃皝寤虹ぞ浼氣,涔呰涓嶅凡鐨勪腑鍥戒綍鏃惰繘鍏ュ皝寤虹ぞ浼氫笌涓浗灏佸缓绀句細涓轰綍闀挎湡寤剁画绛夐棶棰樺嵆鐢辨鑰屾潵;绗笁鏄寚娆ф床涓笘绾殑涓绉嶇ぞ浼氬埗搴,瀹冨父琚湅浣滄槸鍚勭灏佸缓绀句細鐨鍙傜収鍘熷瀷銆傛垜浠湪...
  • 鍙や唬涓浗鏄灏佸缓绀句細鍚
    绛旓細姝f柟锛灏佸缓涓撳埗鏉冨姏閮藉凡缁忛泦涓湪鐨囧笣鎴栫帇鏈濈殑缁熸不鑰呮墜涓紝鎵嶄細閫犳垚鍙や唬涓浗鐧惧鐨勭敓瀛鐜鏄滃叴锛岀櫨濮撹嫤锛涗骸锛岀櫨濮撹嫤鈥濈殑鍘嗗彶浜嬪疄锛屾槸鏍规湰鍘熷洜鍦ㄤ簬鍙や唬瀹跺涵鐜璧峰埌浜嗗喅瀹氭т綔鐢紝浣垮緱鍙や唬瀹舵棌鎴栧畻鏃忓娍鍔涚殑鐩樻牴閿欒妭鍏崇郴锛岄犳垚浜嗗彜浠d腑鍥藉皝寤轰笓鍒剁殑绀句細闈㈢洰銆傚弽鏂癸細涓浗鍙や唬鍒跺害鏈夊叾鑷繁鐨勬紨鍖栧巻鍙茶繘绋嬶紝骞堕潪...
  • 涓浗鍙や唬鍐滄皯鐨勭敓瀛鐘跺喌
    绛旓細鍦鍙や唬鍐滄皯澶勪簬绀句細鏈搴曞眰锛屽啘姘戜笉浠呰浠庝簨鍐滀笟鐢熶骇锛屼氦绾宠祴绋庯紝杩樻湁鎵挎媴鍥藉寤鸿鐨勪箟鍔★紝杩欏氨鏄湇寰焦銆傛湁鏃讹紝鐢变簬璐垫棌瀹樺儦銆佽豹闂ㄥぇ鎴锋伓鎰忓湀鍗犲湡鍦帮紝骞垮ぇ鍐滄皯寰寰涓澶滀箣闂村彉寰椾竴鏃犳墍鏈夛紝涓嶅緱涓嶇绉嶈豹闂ㄥぇ鎴风殑鍦熷湴锛屼粠鑰屾帴鍙椾簩娆$洏鍓ャ傚洜姝わ紝鍙や唬涓浗鍐滄皯鐨勫垢绂忕▼搴︿富瑕佸彇鍐充簬璧嬬◣鐨勫灏戙佸经褰圭殑澶氬皯銆佸湡鍦板吋骞...
  • 鍙ゆ椂鍊欑殑浜洪兘寰堝嫟鍔,涓哄暐浼氫竴鐩寸敓娲诲湪璐洶涔嬩腑?
    绛旓細鍚涗富鏄渶澶х殑鍦颁富锛屽叾浠栬屽墿涓嬬殑鍦熷湴鍒欒鍏朵粬鍕嬭吹鐢氳嚦瀹樺憳鎵鍗犳嵁銆傚疄闄呬笂鐧惧鎵嬩腑鐨勫湡鍦板崄鍒嗙殑灏戯紝鏇村鐨勫湡鍦伴兘闆嗕腑鍦ㄥ湴涓绘墜涓紝鍥犳鍗充娇鐧惧杈涘嫟鍔充綔锛岀箒閲嶇殑鑻涙崘鏉傜◣涔熸棤娉曟敮鎾戠敓娲汇傝繖涔熷氨瀵艰嚧浜嗗湴涓婚樁绾х敓娲诲瘜瑁曞ア闈¤岀櫨濮撳垯鐢熸椿璐洶銆傜敓浜у姏姘村钩鐨勫奖鍝嶆垜鍥鍙や唬灏佸缓绀句細鍒跺害涓鐩存槸閲嶅啘鎶戝晢鐨勫彂灞曟斂绛栵紝...
  • 涓浗鍙插師濮嬬ぞ浼,濂撮毝绀句細,灏佸缓绀句細鍒嗙晫鐐广傚苟璇存槑涓涓嬩粬浠尯鍒嗙殑鏍囧織...
    绛旓細1銆佸師濮嬬ぞ浼 涓浗鍘熷绀句細浠170涓囧勾鍓嶇殑鍏冭皨浜烘椂浠h捣锛岃嚦鍏厓鍓21涓栫邯澶忔湞寤虹珛鍓嶆銆傚師濮嬬ぞ浼氬垎涓哄師濮嬬兢鍜屾皬鏃忓叕绀句袱涓椂鏈燂紝鍘熷缇ゆ槸浜虹被鏈鏃╃殑绀句細缁勭粐褰㈠紡锛屼汉浠负浜嗙敓瀛橈紝鍗佸嚑浜烘垨鍑犲崄浜虹粍鎴愪竴涓兢浣擄紝鍏卞悓閲囬泦鍜屾笖鐚庛傛皬鏃忓叕绀炬槸缁у師濮嬬兢涔嬪悗鍑虹幇鐨勶紝浠ヨ缂樹负绾藉甫鐨勪汉绫诲叡鍚屼綋锛屾皬鏃忓叕绀惧垎涓烘瘝绯绘皬鏃...
  • 涓浗鍙や唬鍦熷湴鍒跺害鐨勫姵鍔鏂瑰紡姣旇緝
    绛旓細涓銆佸湡鍦版墍鏈夊埗褰㈠紡锛氬啘涓氭槸涓浗灏佸缓绀句細鏈涓昏鐨勭敓浜ч儴闂紝鍦熷湴鏄垜鍥藉彜浠d汉姘戣禆浠ョ敓瀛樼殑涓昏鐢熶骇璧勬枡锛屾槸鏋勬垚灏佸缓鐢熶骇鍏崇郴鍜屼竴鍒囩粡娴庡叧绯荤殑鍩虹銆傚湪涓浗鍙や唬鍙蹭笂锛屽湡鍦板埗搴﹀彲鍒嗕负涓変釜闃舵锛鍘熷绀句細锛氬湡鍦版皬鏃忓叕绀炬墍鏈夊埗銆傚湡鍦板綊姘忔棌鍏ぞ鎵鏈夛紝姘忔棌鎴愬憳鍏卞悓鍔冲姩锛屽叡鍚屼韩鐢ㄥ姵鍔ㄦ垚鏋溿濂撮毝绀句細锛氬ゴ闅朵富璐垫棌鍦熷湴鍥...
  • 扩展阅读:中国何时进入封建社会 ... 封建社会对女子的束缚 ... 封建社会女人的规矩 ... 中国现在是封建体制 ... 封建社会的女人的处境 ... 封建社会有多可怕 ... 封建社会开始哪个朝代 ... 封建社会女人不反抗 ... 中国封建社会前后延续多久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