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27听书笔记:李诞脱口秀工作手册

这种职业高手分享的实战守则,是最适合得到用户的;越是做事的人,越能看出来这些平实的总结里,闪烁着靠不断试错和复盘层垒起来的光彩。

在这本书里,他并没有强调脱口秀的独特性,只是把它归为创作工作的一种。而且,你能感受到,他在有意地用一些“硬核”的表达,帮我们过滤掉对脱口秀这份工作的浪漫想象。甚至,他拒绝把我们这些读者称作“朋友”。

他说:“请各位新老‘同事’ 狠狠记住,这是一份工作。工作的本质是交易,我们在用个人的时间和才能,通过一家公司,与市场交换金钱。就这么简单。”

这里插一句。我数了一下,“这是一份工作”这个表达,在书里一共出现了18次。要知道,这本书,正文加上采访,总共也就五万多字,是一本挺薄的小册子。而在其中超过一半的章节里,你都会看到,李诞在见缝插针地强调,“这是一份工作”。

而在我们接下来的内容中,你也会时不时就听到“这是一份工作”这几个字。因为,理解了这几个字,也就理解了李诞关于脱口秀创作的一些主要的观点。

比如,因为这是一份工作,所以,作为从业者,你要时刻提醒自己,你是专业的。

这句话延伸到对待创作的态度上,那就是,既然是专业的,就不要做那些会伤害到你专业能力的事情。

看过《脱口秀大会》的朋友可能记得,李诞在里面作为点评人,很多次表达过,他是不太支持脱口秀演员使用谐音梗的。什么是谐音梗呢?就是比如说,我问你,天上的星星有多重?你说,八克,因为“星巴克”。这就是谐音梗,就是用一些发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词代替正常表达,制造一种出其不意的笑点。

李诞反对谐音梗,并不是因为它不好笑。有些时候,一些引发全场爆笑的时刻,可能就来自一个谐音梗。李诞反对谐音梗,是因为,他认为这种梗创作起来太简单;如果总是依赖谐音梗来制造笑点,对创作能力的成长是有害的。

跟谐音梗同样道理的,还有抄段子,调侃同行,或者引用网络流行语,等等。李诞反对这些,除了道德原因之外,也是因为,这些段子都不算是真正的“创作”,只是你拿着别人的半成品,粗制滥造出来的,即使好笑,也只能算是“二流段子”。

在他看来,创作者应该有一个最基本的追求,那就是“取法其上得其中”。如果一个本来有创作能力的人,不去挑战那些一流的段子,只是躺在二流段子舒适区里,最后可能连三流的创作者都成不了。

关于脱口秀这份工作,李诞还有一个重要的观点,那就是,因为这是一份工作,所以,别把自己当艺术家,拿了钱就先办事,办了事再说别的。

这句话延伸到对待创作的态度上,就是,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我们经常感觉,创作是灵感驱动的。很多脱口秀演员也这么想,所以他们经常会抱怨说,自己没有灵感,没有洞察,或者找不到情绪点。

对于这类问题,李诞的回答是:创作不能靠雷劈,创作要没事就自己劈自己。所以,他会建议初学者,把《脱口秀大会》用过的所有主题翻出来,一个一个地写;在写的过程中,那些平时被忽视的洞察自然就会被调动起来,那些情绪更是藏不住的。再不行,就多给自己设置截止日期,让截止日期推着自己走。总之,无论如何,先写起来,写不好还写不坏吗?先有了坏的,后面才能有好的。

好,前面我们说的是,李诞对待脱口秀工作的态度。你能体会到,他在谈这件事的时候,是非常严肃的。他会变换着各种长句短句跟你强调:这是一份工作,你要想吃这碗饭,就得摒弃那些不专业的习惯,抑制那些乌托邦式的幻想。如果光看文字,你很难把写出这些话的人,跟人们印象中的那个,上综艺总是乐呵呵的,爱说“人间不值得”的李诞 联系在一起。

好,那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作为这样一个“严肃的脱口秀工作者”的李诞,他认为这份工作里,最重要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如果直接让我来猜的话,我可能会说是,创意、包袱或者风格。

但是在李诞看来,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真诚才是最重要的 。

这好像有点奇怪。我们经常会觉得,脱口秀表演也是表演,既然是表演,就不可能太真诚,你要拿出自己的舞台人格,拿出你认为观众会喜欢的一面;不管是立人设,还是炒cp,都是表演的一部分,不是真正的你,但也是可以理解的。

李诞并不是反对这些表演技巧,他只是认为,这些不足以让你成为一名真正受大伙喜爱的脱口秀演员。他说,表演这个艺术门类,根本的原则是让人相信,脱口秀表演就是让观众从相信你开始,慢慢地理解你,爱上你。而要想赢得别人的信任,你就需要做一个真诚的人,不掩藏痛苦,也不羞于快乐,放心地把自己交给舞台,交给同伴,交给世界。

再说得更具体一点。从书里我们可以体会到,对于一名脱口秀演员来说,真诚其实就意味着,你在台上的时候,演的就是自己——自己的故事,自己的价值观,还有自己的风格。咱们一个一个来说。

先说,自己的故事。贾行家老师,之前采访过德云社的相声演员阎鹤祥,阎鹤祥老师认为,相声和脱口秀是把人类最先天的沟通本能变成了自己的饭碗,它们不像小品、戏剧有剧情包装,而是直接跟台下的观众对话,这样的喜剧穿透力是更强的。

阎鹤祥老师在这里强调的是,相声跟脱口秀的相同点,主要体现在形式上。但是李诞在这本书里,重点讲的是相声跟脱口秀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内容上。李诞认为,脱口秀是现实主义创作,但相声很多时候是魔幻现实主义创作。

什么意思呢?

他举了个例子。比如喝雪碧这件小事,相声演员可能会说:“光喝雪碧哪够劲儿啊,您还得兑辣椒油啊,加完辣椒油还得泡面啊……怎么没人喝呢,那天我二大爷就喝了两盆呐……”但脱口秀演员讲这种就不行,真要讲喝雪碧的事,应该这么说:“昨天下午,我跟同事在一块,我喝矿泉水,她喝雪碧,我说你怎么会喝雪碧呢,你放弃生活了吗?”

可能这不算个段子,但确实体现了脱口秀在内容上的特点,那就是,要讲自己的故事。这里说的自己,既是指演员自己,也是指观众心里的“自己”。

这里有他的一段原话,我给你念一下:

“不要认为那些脱离了生活正轨的、足够戏剧化的事才叫趣事,生活里的事才叫趣事;生活本身是足够荒唐的,你不用特意去找那些魔幻的特例去佐证它;再说,讲那些特例,你讲得过德云社吗?人家练了那么多年,专门讲这个,而且他们的观众就是来听这个的。

“而作为脱口秀演员,应该去发现人心共通的一些现实。人脑就那么几种思维方式,就那么几种性格模型,这件事会在你身上发生,说明也会在很多人身上发生。那就把它说明白,说透,说好笑了,就结束了。”

好,说完什么是“自己的故事”,再来说说“自己的价值观”。刚才我们提到,脱口秀创作是现实主义的,是直接反映眼前生活的,那其中自然就会包含你的价值观,也就是,你认为这样的生活值不值得过。

在李诞看来,在舞台上,你是个什么样的人,其实是藏不住的;你想让观众相信你,爱上你,就得把你真实的价值观分享给观众。不要害怕会有人不喜欢你。对于脱口秀演员来说,呈现自己价值观的目的,是去找到跟你想法一致的人,而不是去讨好尽可能多的人。

好,前面我们说的是,一名真诚的脱口秀演员,在台上应该能讲出自己的故事,讲出自己的价值观。这些其实都不难。不过,接下来这一条就难了,那就是,讲出自己的风格。

作为观众,我们都能感受到,那些风格鲜明的脱口秀演员,更容易火起来。但是,属于自己的风格并不好找,这也是让很多脱口秀演员感到苦恼的一件事。

李诞认为,风格,其实就是你的人格魅力。他的一位作家朋友曾经跟他说,“写小说,拼到最后是拼人格”。而在他看来,脱口秀演员拼到最后也是拼人格。抛开一切技巧、文本,一个脱口秀演员最终吸引观众的,是你藏都藏不住的人格;而且有的时候,人格魅力可能是来自你的缺点,而不是你的优点。

那么,一个脱口秀演员怎么才能拥有自己的风格呢?李诞说,其实风格就像名利,只是这份工作的一个副产品;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来,你唯一知道的,就是你得不停工作,不停磨砺,不停学习。当你能调动起自己的全部人生,为创作提供养分的时候,你所追求的风格,或许就会自动浮现。因为,你的风格,就是你的人生。

第二部分

好,刚才我们说的是,在李诞看来,脱口秀是一份工作,一份需要把真诚放在第一位的工作,一份需要调动全部人生来为创作提供养分的工作。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具体的脱口秀创作方法。在这部分的解读里,你可能不太会听到脱口秀段子,因为专业演员的段子是不能随便传播的,咱们得尊重版权。

不过,在解读这本书之前,我在知识城邦里做了一个小调查,为的是了解一下,大家想在这本书的解读版里听到什么。在几个选项里面,得票最高的是,想听到脱口秀跟市面上其他内容产品共通的一些创作心法。所以,在接下来的解读中,我会在讲李诞的创作方法的同时,把我们得到内部在用的一些、跟李诞观点相近的内容创作心得,也补充一点进来。算是我作为内容行业的一名从业者,跟你分享这本书带给我的一些感悟。希望这种碰撞能给你带来超出脱口秀行业之外的,更多的启发。

我们从一个最基本的实操讲起,那就是,请写逐字稿。意思就是,把你将来要在台上说的话,逐字都写下来,背下来。这是李诞对所有那些,需要把写在纸上的内容公开讲出来,或者演出来的人的忠告。

对于脱口秀演员来说,一段五分钟的表演,落到纸面上是一千字左右,把稿子抠得精细一点还是挺有必要的。那么,如果是一小时、两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讲话,还有必要逐个字地写出来吗?

答案是,很有必要。

这里我补充一个八卦。在我们得到内部,有一条所有人都要遵守的原则,那就是,凡上台,必写逐字稿。不管是十几分钟的直播带货、三十分钟的听书秀、一个多小时的启发俱乐部,还是整整4个小时的跨年演讲,统统都不例外。

在这件事上,我们跟李诞的观点是一致的。写逐字稿,不仅是为了建立自信,降低面对观众的紧张感,或者避免自己讲“嗯”“然后”“那个”这些零碎话,更是因为,你在写逐字稿的时候,其实就是在预演自己的表演。你需要想象着自己站在台上的情境,把你要说的话,要加的动作,要遵循的节奏,都写下来。

李诞在书里提到一件有意思的事,那就是,他在看自己公司的脱口秀演员们的逐字稿的时候,发现每个人的稿子长得都不太一样。

比如,脱口秀演员呼兰,他的原稿是没有逗号的,而且几乎没有什么分段;稿子拿过来,满眼全是字,糊成一片。但是,这样的逐字稿,恰恰就很符合呼兰在台上的风格。有些朋友可能知道,呼兰在表演的时候,语速很快,话跟话之间不怎么留气口;有人评价他是吸一大口气然后撑五分钟,还有人说,真担心呼兰中间一口气没喘上来,背过去了。所以,呼兰没有逗号的原稿,跟他没有气口的表演,在风格上是完全一致的。

还有一个脱口秀演员,Rock,他的表演风格跟呼兰很不一样,他的表情是淡淡的,节奏是缓慢的,一句话讲完要顿一下,一个包袱出来要停几秒。而他的稿子,也几乎是呼兰的反面:稿子的排版像诗一样,一句话说完,直接切到下一行;短的话,六七个字就可以是一行。这也比较真实地还原了他在台上的情境。

那么,如果是比脱口秀更长的稿子呢?这里,我跟你分享一个方法,是罗胖在给我们做内容培训的时候重点强调过的,那就是,用好标点符号。

比如,如果你的稿子是要当着观众的面去讲,或者是要转化为音频、视频的,那就一定要多用逗号。因为在这些场景里,你讲的所有话最好都是短句、简单句,而不是长句、复句,这样别人听着才舒服、才好消化。而逗号不仅能起到拆解长句的作用,还能作为停顿提示,帮你找到自己的讲话节奏。

还有,你所有的标点和分段,都要尽可能地用得准确。这并不是在强调写作规范性,而是为了让你通过每个标点、分段,就能知道在录音或者直播的时候,在各个地方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节奏。

说回写逐字稿这件事。你会发现,它并不是一件你经验够了、讲得多了就不用去做了的事。你看,即使是有过这么多舞台经验的李诞、罗胖,还是都会在每次上台之前,老老实实地把逐字稿敲出来,老老实实地去琢磨稿子里的每一个标点。

因为,就像李诞说的,大部分现场表演,追求的只能是高度控制下的失控。这里面,高度控制是第一位的,你的语言、节奏、动作,都要提前经过设计;在这个基础上,可以根据当时的气氛,有一些临场发挥。个别的发挥可能会触发很好的现场效果,但支撑你表演的最根本的东西,还是那张你反复预演过的逐字稿。这个原则,在很多涉及公开讲演的场景里,都是适用的。

好,下面再来说说,怎么设计一篇稿子的整体节奏。李诞在书里强调的一个方法是,先同步,再引领,然后无限循环。大致意思就是,先要通过讲故事、抛问题等方式,让观众在心理上跟你站到一头儿,这样之后再引领,也就是突破观众原有的预期——这个时候包袱就出来了,然后再马上进入下一轮的同步和引领。一篇稿子就是这个过程的多次循环。

如果你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很多脱口秀演员的稿子都是遵循这个模式的。比如,就看《脱口秀大会》第四季吧,有一位新晋选手鸟鸟,在她的稿子里出现次数比较多的,是当下人们经常提到的“社交恐惧”、“容貌焦虑”等问题;还有,擅长表演的豆豆,全方位还原了自己在10元理发店的经历;老将程璐,在几场表演里把模仿领导讲话的风格贯彻到底……这些都是为了引发观众共鸣,完成同步。

更不用说冠军周奇墨了。他讲的本身就是“观察喜剧”,创作素材都来自日常生活里的观察,这就很容易完成跟观众的同步。不过,人人都熟悉的事儿,演员得找出意想不到的笑点,再细腻地呈现出来,这就是“引领”。

在这里,我还要补充几句。“先同步再引领”,并不是脱口秀创作独有的方法。这个说法本身就是李诞从一本讲说服力的书上看到的;教育学当中也有类似的理论,是说在教小孩新知识的时候,要先聊那些他本来就知道的东西,再一点一点地加上新内容。

还有,如果你去分析得到上的内容产品的话,会发现其中很多也是遵循“先同步,再引领,然后无限循环”这个模式的,因为这个模式能牢牢抓住听众的注意力。

下面我说几个我们经常用来进行“同步”和“引领”的方法,你听听有没有熟悉的:比如,我们会先给你说个故事,然后突然停下来,问“诶,你发现没有,这里面有个地方很奇怪”,然后讲完奇怪的地方,再给出回答;或者是,先给你抛出一个你可能有亲身体会的困境,比如“在进行跨部门的合作的时候,如果对方部门不配合我,该怎么办”,然后再给出一个解决方案;还有一个方法,你可能也知道,就是先说清人们对某件事的常见看法是什么,然后左手一挥,告诉你这种观点错了,或者不全面,或者想简单了。这些都是在完成“先同步,再引领”。

那“无限循环”又是什么呢?用罗胖的话说就是“此地不宜久留”。比如,故事里的一个疑点解释完了,马上提出下一个疑点;一个困境解决完了,马上又出现新的困境……这样能让对方不自觉地,一直跟着你走。

我自己以前在面试的时候,也用过这个方法。比如在讲自己组织大型活动的经历的时候,不要光陈述成果,而是要重点讲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而且要一个一个地说。比如,先强调经费不足的问题,然后讲自己是怎么解决的;讲完立刻抛出下一个难题——报名人数不够;等到把人都动员过来了,请来的嘉宾又临时有事不来了……就这样,在讲自己是怎么解决一个个困境的过程中,对方不仅能了解到你各方面的能力,而且会听得很投入,对你的印象也会更深刻。

好,接下来,咱们还是回归到脱口秀这个场景。看一看,在脱口秀里,“先同步,再引领,然后无限循环”的这条路径,最后是通往哪里的。

喜欢看电影的朋友应该听说过一个概念,叫“人物弧光”,弧度的弧,光彩的光。说的是,主角从电影开头,经过发展,最后到达结尾,这个过程中,他一定会发生改变、实现一定程度的成长。“人物弧光”之所以在电影中不可或缺,是因为它赋予了一个故事“价值感”。因为,如果你的故事有值得讲述的价值,那它就需要展现出对人的影响——不仅包括角色,也包括观众。

而李诞认为,对于脱口秀来说,也是这样的。脱口秀演员需要用电影主角的标准,来要求身处短作品中的自己。这就意味着,你需要在舞台上当众成长。这里说的成长,可以是你理解了你无知的爸爸,戏弄了你愚笨的老板,或者走出了失恋阴影,等等。也可能是,虽然你没有解决任何问题,但是,你通过这五分钟让观众知道,你最后实现了跟自己的和解——这也是一种成长,这是智慧的成长,这种成长在脱口秀舞台上非常常见。观众看到了你的成长,就会理解你,而且会跟着你一起成长。这就是作品的魅力。

好,到这里我们说了,脱口秀演员登台之前,需要写逐字稿,稿子的节奏设计是“先同步,再引领,然后无限循环”,还有,整篇稿子下来,你要让观众看到你的成长。那么,等到稿子完成了,也预演过了,接下来就是登台了。

有些理论认为,在表演脱口秀的时候,演员与观众的关系是最重要的,要去感受现场气氛,跟住气氛。

李诞认为,这种话虽然没错,但是并不具备实操价值,甚至可能是有害的。因为,如果过度关注现场气氛,你在台上很容易不知所措。一旦感觉场子冷了,你可能就会慌,会磕巴,甚至会开始疯狂互动、加旧包袱、讲黄段子,就像溺水的人在扑腾。

那正确的表演姿势是什么呢?李诞在书里反复强调:脱口秀表演的本质,就是还原你写稿时想象的情境。你在写稿的时候,就应该让观众也成为你想象的一部分;等上了台,就按照准备好的演。包袱不响怎么办?还是按你的逐字稿讲完,大大方方地下来。不要刻意加动作去讨好观众,因为这样就算观众笑了,也只是无意义的成功。而如果能够通过一次冷场,分析出自己在创作或表演方面的欠缺,调整自己写稿时的想象,这样即使失败,也是有意义的失败。

这背后的原因在于,一个脱口秀演员,上台操练的目的并不是伺候好某一场的观众,而是要成为更强的脱口秀演员。不是你能讨好的人越多,你的观众就越多;而是你的创作能力越强,专门来看你的观众就越多。在你不断操练自己的过程中,逗笑观众只是副产品,就像名利也是副产品。你每天睡前要问自己的只有一件事:你今天有没有获得了一点昨天没有的东西?这是查理·芒格的建议。李诞发现,他身边很多优秀的人一直就是这么做的。他还感慨说:其实心灵鸡汤很多说的都是对的,人们管它们叫鸡汤,只是因为很少有人去实践。

结语

好,今天,我们主要聊了李诞对于脱口秀这份工作的看法,还有一些具体的脱口秀创作技巧。在这本书的附录部分,还有李诞针对这本书接受的一些访谈。感兴趣的话,欢迎你点开文稿末尾的电子书,进行拓展阅读。

在今天结束之前,我还想跟你聊聊,在这本书里,让我感触比较深的一个问题,那就是,怎么样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

李诞说,他看过一个乒乓球国家队的训练视频,当时,教练刘国梁不停地快速发球,队员张继科不停地接球。训练结束后,满头大汗的刘国梁扶着乒乓球台,有点结巴地说,“这个量,就够了。”

李诞说,他时常想起刘国梁说出这句话的时候,那种平静的神态。他的平静里,藏着巨大的骄傲。这种骄傲是经过日复一日的投入,一点点积淀出来的。而每一个创作者,在抱怨自己灵感枯竭的时候,都应该想起这句话,然后问问自己:你写的量,够了吗?

作为一名听书作者,我在看到这里的时候,也很有感触。前段时间,得到听书的负责人李南南,问了我们一个问题:

你觉得,随着年龄的增长,你的能力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在增长的?

很多人会觉得,年纪大了,能力应该自然就提高了。其实不是这样的,除了少数天赋极高的人以外,大多数人,在40岁出头时,会感觉自己碰到了能力的上限。也就是说,你会发现,你好像很难超越曾经的巅峰水平了。

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过了40岁就没有进步空间了呢?

并不是。虽然随着年龄增长,你的能力上限不会提高,但是,你的能力下限会一直提高。也就是说,如果你的巅峰水平是95分,那么四十多岁之后,虽然你可能很难再超过曾经的95分了,但是,你会变得越来越稳。即使发挥再差,也不会低过80分。说白了,你的人生区间,变得更优秀了。这是一种更扎实的优势。

那么,既然能力增长的终极图景,是稳定性的增长,而不是上限的增长,那我们该怎么锻炼自己的能力呢?

其实,就是一句话,不要憋大招,要玩命地训练,要快速地生产,要持续地产出。

李诞在这本书里,也说了类似的话。他说:想提升能力,没有其他捷径,只有不停地去练——别离开战场,别离开战友,别离开敌人。

我把这句话送给你,也送给我自己。希望,我们都能扎根在人生的战场,通过不断地训练,为自己打磨出一个,更加优秀的人生区间。

  • 20220327鍚功绗旇:鏉庤癁鑴卞彛绉宸ヤ綔鎵嬪唽
    绛旓細濡傛灉鍏夌湅鏂囧瓧,浣犲緢闅炬妸鍐欏嚭杩欎簺璇濈殑浜,璺熶汉浠嵃璞′腑鐨勯偅涓,涓婄患鑹烘绘槸涔愬懙鍛电殑,鐖辫鈥滀汉闂翠笉鍊煎緱鈥濈殑鏉庤癁 鑱旂郴鍦ㄤ竴璧枫傚ソ,閭f帴涓嬫潵,鎴戜滑鍐嶆潵璇磋,浣滀负杩欐牱涓涓滀弗鑲冪殑鑴卞彛绉宸ヤ綔鑰呪濈殑鏉庤癁,浠栬涓鸿繖浠藉伐浣滈噷,鏈閲嶈鐨勬槸浠涔堛傝繖涓棶棰,濡傛灉鐩存帴璁╂垜鏉ョ寽鐨勮瘽,鎴戝彲鑳戒細璇存槸,鍒涙剰銆佸寘琚辨垨鑰呴鏍笺備絾鏄湪鏉庤癁鐪...
  • 扩展阅读:晓说mp3音频合集 ... 56音乐网mp3 ... 中国裁判文书公开网查询 ... 晓松奇谈136集音频 ... 李野墨120集白鹿原音频 ... 盗墓笔记1-8有声小说 ... 青雪盗墓笔记听书免费收听 ... 晓松奇谈音频大合集 ... 晓说珍藏版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