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曾”姓的祖先是谁?祖籍在哪? 请问"薛"姓的祖先是谁,祖籍在哪里

\u8bf7\u95ee\u201c\u8f66\u201d\u59d3\u7684\u7956\u5148\u662f\u8c01\uff1f\u7956\u7c4d\u5728\u54ea\uff1f

\u3000\u3000\u8f66\u59d3\u7cfb\u627f\u7530\u6c0f \u671b\u51fa\u9c81\u56fd\u7b49\u5730
\u3000\u3000\u8f66\u6c0f\uff0c\u82e5\u8bba\u6765\u6e90\uff0c\u6700\u53e4\u662f\u9ec4\u5e1d\u81e3\u6709\u8f66\u533a\uff0c\u6b21\u5219\u79e6\u516c\u65cf\u6709\u5b50\u8f66\u6c0f\u540e\u4ee5\u8f66\u4e3a\u6c0f\u3002\u4f46\u57282000\u5e74\u524d\u53c8\u6709\u7531\u7530\u6c0f\u5206\u51fa\u6765\u7684\u3002

\u3000\u3000\u8f66\u6c0f\u7684\u5206\u81ea\u7530\u6c0f\uff0c\u5386\u6765\u6709\u5173\u7684\u53e4\u7c4d\u90fd\u8bb0\u8f7d\u5f97\u5341\u5206\u6e05\u695a\u3002\u8b6c\u5982\uff0c\u300a\u59d3\u7e82\u300b\u6307\u51fa\uff1a\u201c\u6c49\u6b66\u5e1d\u65f6\u4e1e\u76f8\u7530\u5343\u79cb\uff0c\u4ee5\u5e74\u8001\uff0c\u8bcf\u4e58\u5c0f\u8f66\u5165\u7701\u4e2d\uff0c\u65f6\u53f7\u8f66\u4e1e\u76f8\uff0c\u5b50\u5b59\u56e0\u4e3a\u6c0f\uff0c\u671b\u51fa\u9c81\u56fd\uff0c\u5357\u5e73\u3001\u6dee\u5357\u3001\u6cb3\u5357\u201d\uff1b\u300a\u901a\u5fd7\u6c0f\u65cf\u7565\u300b\u4e5f\u6307\u51fa\uff1a\u201c\u6c49\u6b66\u5e1d\u4e1e\u76f8\u7530\u5343\u79cb\uff0c\u4ee5\u5e74\u8001\u8bcf\u4e58\u5c0f\u8f66\u51fa\u5165\u7701\u4e2d\uff0c\u65f6\u53f7\u8f66\u4e1e\u76f8\uff0c\u5176\u5b50\u5b59\u56e0\u4ee5\u4e3a\u6c0f\u201d\u3002

\u3000\u3000\u539f\u6765\uff0c\u4f9d\u7167\u6b63\u53f2\u7684\u8bb0\u8f7d\uff0c\u6c49\u6b66\u5e1d\u9a7e\u5d29\uff0c\u623e\u592a\u5b50\u7ee7\u4f4d\u4e3a\u662d\u5e1d\u3002\u7531\u4e8e\u5f53\u65f6\u7530\u5343\u79cb\u7684\u5e74\u4e8b\u5df2\u9ad8\uff0c\u6bcf\u5929\u6b65\u884c\u671d\u89c1\u5f88\u4e0d\u65b9\u4fbf\uff0c\u6240\u4ee5\u6c49\u662d\u5e1d\u624d\u7279\u51c6\u8fd9\u4f4d\u5927\u6069\u4eba\u5750\u7740\u5c0f\u8f66\u51fa\u5165\u5bab\u6bbf\uff0c\u800c\u8d62\u5f97\u4e86\u201c\u8f66\u4e1e\u76f8\u201d\u7684\u54cd\u4eae\u540d\u53f7\u3002

\u3000\u3000\u5728\u541b\u4e3b\u81f3\u5c0a\u81f3\u4e0a\u7684\u5f53\u65f6\uff0c\u80fd\u591f\u5750\u7740\u8f66\u5b50\u51fa\u5165\u5bab\u6bbf\uff0c\u662f\u7a7a\u524d\u7684\u6b8a\u8363\uff0c\u56e0\u6b64\u7530\u5343\u79cb\u7684\u5b50\u5b59\u5c31\u6b64\u6539\u4ee5\u8f66\u4e3a\u6c0f\uff0c\u4f7f\u8fd9\u4efd\u6b8a\u8363\u968f\u7740\u5bb6\u65cf\u7684\u7e41\u884d\u800c\u5343\u79cb\u4e07\u4e16\u4f20\u7559\u4e0b\u6765\u3002

\u3000\u3000\u8ffd\u672c\u6eaf\u6e90\u4e8e\u5c71\u4e1c\uff0c\u5374\u53d1\u8ff9\u4e8e\u9655\u897f\u957f\u9675\u7684\u8f66\u6c0f\u5b50\u5b59\uff0c\u540e\u6765\u53c8\u5f88\u5feb\u5730\u5f80\u56de\u8d70\uff0c\u800c\u5728\u8001\u5bb6\u5c71\u4e1c\uff0c\u4ee5\u53ca\u6e56\u5357\u3001\u6dee\u5357\u3001\u6cb3\u5357\u7b49\u5730\u7e41\u884d\u5f00\u6765\uff0c\u6210\u4e3a\u8fd9\u4e9b\u5730\u65b9\u7684\u8457\u540d\u59d3\u6c0f\u3002\u4e00\u5411\u88ab\u4eba\u6240\u719f\u6089\u7684\u201c\u56ca\u8424\u7167\u8bfb\u201d\u6545\u4e8b\u7684\u4e3b\u4eba\u7fc1\u8f66\u80e4\uff0c\u4fbf\u662f\u664b\u671d\u65f6\u7684\u5357\u5e73\u4eba\uff0c\u4e5f\u5c31\u662f\u73b0\u5728\u7684\u6e56\u5357\u84dd\u5c71\u4eba\u3002

\u3000\u3000\u63d0\u8d77\u201c\u56ca\u8424\u7167\u8bfb\u201d\u7684\u6545\u4e8b\uff0c\u76f8\u4fe1\u6bcf\u4e00\u4e2a\u4eba\u90fd\u8033\u719f\u80fd\u8be6\uff0c\u8877\u5fc3\u656c\u4f69\uff0c\u751a\u81f3\u8fde\u65e5\u672c\u4eba\uff0c\u957f\u4e45\u4ee5\u6765\u4e5f\u7ecf\u5e38\u62ff\u8fd9\u4e2a\u53ef\u656c\u53ef\u4f69\u7684\u82e6\u8bfb\u6545\u4e8b\uff0c\u6765\u6559\u8c15\u4ed6\u4eec\u7684\u5b50\u5f1f\u3002

\u3000\u3000\u5357\u5317\u671d\u4e94\u80e1\u4e71\u534e\u65f6\u671f\uff0c\u4ece\u522b\u5904\u6765\u4e2d\u56fd\u5b9a\u5c45\u7684\u80e1\u4eba\u4e4b\u4e2d\uff0c\u4e5f\u6709\u6539\u4ee5\u8f66\u4e3a\u59d3\u7684\u3002\u300a\u9b4f\u4e66\u5b98\u6c0f\u5fd7\u300b\u6240\u8bb0\u8f7d\u7684\uff1a\u201c\u8f66\u88e9\u6c0f\uff0c\u8f66\u975e\u6c0f\uff0c\u5747\u6539\u4e3a\u8f66\u6c0f\u201d\uff0c\u6b63\u662f\u8fd9\u4e2a\u610f\u601d \u3002

\u3000\u3000\u5982\u4e0a\u6240\u8ff0\uff0c\u8f66\u6c0f\u5bb6\u65cf\uff0c\u662f\u7531\u4e24\u652f\u201c\u4eba\u9a6c\u201d\u7ec4\u7ec7\u800c\u6210\u7684\u3002
\u3000\u30001\u4e00\u652f\u662f\u6c49\u4ee3\u201c\u8f66\u4e1e\u76f8\u201d\u7530\u5343\u79cb\u7684\u540e\u88d4\uff0c
\u3000\u30002\u4e00\u652f\u5219\u662f\u5357\u5317\u671d\u65f6\u6765\u534e\u7684\u80e1\u4eba\u3002
\u3000\u30003\u4e0d\u8fc7\uff0c\u4f9d\u7167\u300a\u4e16\u672c\u300b\u4ee5\u53ca\u300a\u59d3\u6c0f\u8003\u7565\u300b\u7b49\u4e66\u7684\u8bb0\u8f7d\uff0c\u5219\u8f66\u6c0f\u8fd8\u6709\u53e6\u652f\uff0c\u90a3\u5c31\u662f\uff1a\u201c\u9ec4\u5e1d\u81e3\u6709\u8f66\u533a\uff0c\u79e6\u516c\u65cf\u6709\u5b50\u8f66\u6c0f\u201d\u3002\u5982\u679c\u6b64\u8bf4\u5c5e\u5b9e\uff0c\u90a3\u4e48\uff0c\u8f66\u6c0f\u5bb6\u65cf\u7684\u5386\u53f2\uff0c\u662f\u66f4\u52a0\u7684\u4e45\u8fdc\u4e86\u3002

\u859b\u59d3\u4eba\u6709\u4e09\u4e2a\u6765\u6e90\uff1a\uff1a
\u4e00 ; \u4ee5\u56fd\u540d\u4e3a\u6c0f\u3002\u636e\u300a\u5143\u548c\u59d3\u7e82\u300b\uff0c\u595a\u4ef2\u5c45\u4e8e\u859b\uff08\u5c71\u4e1c\u6ed5\u53bf\uff09\uff0c\u4e00\u5ea6\u8fc1\u4e8e\u90b3\uff08\u5c71\u4e1c\u5fbd\u5c71\u53bf\uff09\u3002\u6625\u79cb\u540e\u671f\u8fc1\u5230\u4e0b\u90b3\uff08\u6c5f\u82cf\u90b3\u53bf\uff09\uff0c\u540e\u6210\u4e3a\u9f50\u56fd\u7684\u5c5e\u5730\u3002\u6218\u56fd\u65f6\u4e3a\u695a\u6240\u706d\u3002\u516c\u5b50\u767b\u4ed5\u695a\u3002\u6000\u738b\u8d50\u6c9b\u9091\uff0c\u4e3a\u5927\u592b\uff0c\u9010\u4ee5\u539f\u56fd\u540d\u300c\u859b\u300d\u4e3a\u6c0f\u3002

\u4e8c\uff1a\u636e\u300a\u5434\u5f55\u300b\u6240\u8f7d\uff0c\u5b5f\u5c1d\u541b\u53d7\u5c01\u4e8e\u859b\u3002\u79e6\u706d\u516d\u56fd\u800c\u5931\u7940\uff0c\u5b50\u5b59\u9010\u4ee5\u300c\u859b\u300d\u4e3a\u6c0f\uff0c

\u4e09\uff1a\u4e3a\u9c9c\u5351\u65cf\u590d\u59d3\u6240\u6539\u3002\u636e\u300a\u9b4f\u4e66\uff0e\u5b98\u6c0f\u5fd7\u300b\u6240\u8f7d\uff0c\u5357\u5317\u671d\u65f6\uff0c\u5317\u9b4f\u6709\u4ee3\u5317\u590d\u59d3\u300c\u53f1\u5e72\u6c0f\u300d\u968f\u9b4f\u5b5d\u6587\u5e1d\u5357\u8fc1\u6d1b\u9633\u540e\uff0c\u5b9a\u5c45\u4e2d\u539f\uff0c\u4ee3\u4e3a\u6c49\u59d3\u300c\u859b\u300d\u6c0f\u3002



姓氏名称: 曾

拼音: zeng[一声]

序号: 0384

介绍
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涌泉西庄村有一支曾氏族人以宋朝曾肇为始祖以曾与达为一世祖其间相差四百年不能续接
介绍文件

介绍文件

曾姓分布

曾姓当代分布

据统计,按人口多少,曾姓为中国第38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 0.49,人口大约有600多万,尤以湖南、四川、广东、江西、福建等省为多。

四川 什邡县,曾姓为该县44大姓的第8大姓;井研县研城镇2382户,10117人中有曾姓族人57户,275人;夹江县 224姓有曾姓。

江西 德安县,曾姓为人口聚居较多的村庄和人口较多的9大姓之一;崇义县 155姓有曾姓;定南县168姓有曾姓。

河南 商丘县328姓、潢川县494姓、西平县302姓、虞城县328姓、息县340姓、太康县467姓、淅川县108姓、林州市321姓、淮滨县207姓、登封县337姓、光山县 334姓、长葛县206姓、长垣县214姓、柘城县235姓、鄢陵县231姓、延津县265姓、新县272姓、夏邑县292姓、扶沟县 279姓、南阳市613姓、商水县281姓、西华县249姓、濮阳县223姓中均有曾姓。

上海 川沙县523姓、嘉定552姓、宝山404姓、金山395姓中均有曾姓。

湖北 红安县239姓有曾姓;汉川县 210姓有曾姓。

海外分布

曾姓族人已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缅甸、日本、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安家落户了。

介绍文件

曾姓起源

曾姓起源

天下一曾无二曾,现在曾姓的中国人,都是一脉传自鄫(zeng 曾)国太子巫,系出自姒姓,是真正的上古圣君夏禹的后代,名副其实的四千年。

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一直到春秋时代才被莒国所灭。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逃奔到鲁国,其后代为纪念故国以“鄫”为氏,后去邑旁(即“阝”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

曾氏家族长久以来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记录,是少有的几个来源比较纯正的姓氏之一,因曾姓先前是一家,所以对于同姓联婚,曾氏家族一向严格禁止。

远祖大禹

1、大禹治水

4000多年前,在我国黄河中游的许多氏族、部落,联合起来组成了一个很大的部落联盟—— “华夏部落联盟”。

相传在尧作华夏部落联盟领袖的时候,发生过一次大洪水,持续了很长时间。田地被淹没,庄稼被冲毁,房屋倒塌,牲畜死亡。洪水泛滥,逼得人们逃上高丘或山上去找洞穴避难。居住在这一地区的人们,不少人就在大树上搭起木架巢居。洪水时涨时退,人们根本无法耕种。

有一位名鲧(gun,滚)号若阳的人,是黄帝族后裔,为夏部落酋长,被封在崇(今河南登封崇山附近),为崇伯,赐姓姒。鲧是一个很能干的人,他生性耿直,为人有些恃才自负。

滔滔洪水漫患中原大地,百姓不能安居乐业,尧命鲧去治理洪水。

鲧采用筑堤围堵的方法,企图把洪水堵住。这不仅没有把洪水堵住,反而使被堤围住的水越积越多,最后把堤冲溃,大水更加横流泛滥。鲧虽然也辛辛苦苦地奔波了9年,修筑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堤防,但是堵了东边西边溃堤,围了南边北边泛滥,始终没有把洪水制服。这时尧由于年老让位给了舜。舜见鲧治水9年,非但没有成功,反而使人民遭受了更大损失,就革去了鲧的职务。

舜命鲧的儿子禹去继续治理。

禹联合了共工氏和伯益、后稷等许多部落,总结了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放弃了筑堤堵水的办法,改用疏导的办法。他根据地形的高低,疏通河道,排除积水,让洪水顺着河道宣泄,流向大海。经过13年的努力,制服了洪水。人们纷纷从高地上下来,回到平原上。接着,禹又带领人们开凿沟渠,引水灌溉,化水害为水利,在黄河两岸的平原上开出了许多良田和桑土,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地方。

禹聪明能干,吃苦耐劳,为天下人谋利益,一心扑在治水事业上。在外面一共13年,曾经3次经过自己家门,却没有进去看一看。“三过家门而不入”遂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佳话。

大禹治水劳苦功高,得到了各地区氏族部落的拥戴,被尊称为“大禹”,在这些氏族部落中享有很高的威信。不仅中原地区有更多的氏族部落加入华夏集团的部落联盟,就是东方的东夷集团、南方的苗蛮集团和西北方的羌戎集团中的一些氏族、部落,也先后加入了华夏集团的部落联盟,夏部落的势力也随之壮大起来。

2、大禹传子

舜年老以后,因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选禹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

到了禹的时候,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力已经很大。 按照传统的“禅让”制,禹也事先推荐一个人,即曾经帮其治理政事的东夷族首领皋陶(gao yao,高姚)作为自己的继承人。不久,皋陶死,禹又推荐皋陶的儿子伯益作为继承人。但是,当禹年老死后,联盟部落中各氏族部落却拥戴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子。这就是历史上的“大禹传子”。

氏族公社时期的部落联盟的选举制度被废除,变为王位世袭的制度。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出现了。

3、少康中兴

当启登上夏王宝座以后,首先遭到了一个姒姓部落有扈(hu,户)氏的反抗。有扈氏是族居在夏族中心地区西边的一个大部落,他们的活动中心在今陕西户县一带。启率领军队亲自讨伐有扈氏,最后把有扈氏灭了。其他部落看到有扈氏的下场,没有人再反抗了。

夏启死后,他的儿子太康即位。太康是个昏庸的君主。他不管政事,专爱打猎。有一次,太康带着随从到洛水南岸去打猎。他越打越起劲,去了一百天还没有回家。

那时候,黄河下游的夷族,有个部落首领名叫后羿(Y),义),野心勃勃,想夺取夏王的权力。他看到太康出去打猎,觉得是个机会,就亲自带兵守住洛水北岸。等到太康带着一大批猎得的野兽,兴高采烈地回来的时候,走到洛水边,发现对岸全是后羿的军队,拦住他的归路。太康没法,只好在洛水南面过着流亡生活。后羿还不敢自立为王,就另立太康的兄弟仲康当夏王,把实权抓在自己手里。

后羿是一个著名的弓箭手,百发百中。民间有后羿射日的传说。 后羿开始还只是做仲康的助手。到仲康一死,他干脆把仲康的儿子相撵走,夺了夏朝的王位。他仗着射箭的本领,也作威作福起来。他和太康一样,四出打猎,把国家政事交给他的亲信寒浞(zhuo,啄)。寒浞瞒着后羿,收买人心。有一次,后羿打猎回来,寒浞派人把他杀了。

寒浞杀了后羿,夺了王位,霸占了后羿的妻妾,并生下两个儿子,一个叫浇(ao,傲),一个叫殪(yi,意)。寒浞怕夏族再跟他争夺,决意要杀死被后羿撵走的相,便派儿子浇将相杀死。

那时候,相的妻子后缗已怀孕在身,见相被杀,就从城墙一个洞中逃了出来。后缗是夏王朝诸侯有仍氏之女,所以逃出后就直奔有仍(今山东济宁)。后缗回到娘家不久便生了个儿子,这个相的遗腹子就是少康。有仍氏因少康是夏后氏之遗孤,对他特别爱护。少康长大后,有仍氏便命他作了牧正,也就是主管畜牧的官。少康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对寒浞 和浇满怀仇恨。

而少康在有仍那里作牧正的事,没过多久就被浇知道了。浇振了亲信椒前往有仍寻找少康。椒还没到有仍,少康得 到了消息,就从有仍逃奔到有虞(今河南虞城)。有虞的诸侯叫 虞思,是有虞氏之后,世代与夏后氏亲善,得知少康是夏相之子,就热情接纳,并命少康作了有虞国的庖正,也就是掌管膳 食的官,而且将两个女儿(二姚)嫁给他,又把纶(今河南虞城 东)这个地方分给他住。在此地,少康有十里见方(一成)的土地,有五百个(一旅)人供其使用。于是,少康便以纶为基础,积蓄力量,暗中收集夏王朝的人,准备复国又安抚在夏王朝中作过官的人。

就在少康准备恢复夏朝的同时,有个逃居在有鬲(li,利,今山东德州)叫伯靡的夏遗臣,也在积极地准备行动。少康与 他联合进攻寒浞。 少康派亲信女艾前去刺探浇的情报,同时派自己的儿子季杼去诱殪。然后,少康亲自率军消灭了浇,季杼的军队灭了殪,伯靡也率领斟灌、斟寻之师讨伐寒浞,攻下了夏邑。

伯靡和夏后氏的贵族们拥立少康继位为夏王,又重新夺回政权,恢复夏后氏统治。史称“少康中兴”。各地的诸侯、方伯得知少康回到了夏邑,恢复了夏禹的业绩,奉祀夏的祖先和天帝,维护了夏朝原有的统治,又都纷纷带着贡物前来朝贺。

夏王少康从小就经历过一段时间的流离生活,因此,上任伊始,便恢复管理生产的稷官和管理水利工程的水正,并挑选得力的人选担任这些与百姓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官职。社会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王朝的统治也得以巩固。

曾姓的受姓始祖是太子巫

夏朝在少康中兴以后,奴隶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为了加强集权统治,少康分封族人到各地治理。少康的小儿子曲烈,被分封到一个叫鄫(zeng,曾)的地方,建立鄫国。据说,曲烈天生神异,精勤思考,善于制做和改进工具。他制作了木工用来求直角的矩尺;制造了用竹竿木棒做支架的方型鱼网——罾 (zeng,曾);制作了射鸟用的拴着丝绳的箭——增(zeng,曾);烧制了蒸饭盛菜用的陶器——甑(zeng,赠);教族人纺织出各种各样图案的丝织品——闻名于世的缯(zeng,曾)。公元前 567年,鄫被莒国所灭,鄫国子孙遂以曾为氏。

少康封给曲烈的鄫地,在今河南方城县北。《国语·郑语》昭注:“缯,姒姓,申之与国也。”缯作为申国的与国,当与其相近。申国在今河南南阳市北,而北面方城县有缯关。

夏被商灭掉之后,其同姓亲族,或被俘虏作了商的臣仆,或被迫向四方迁徙。惟独曾人却留居中原。

周武王灭商后,封鄫为子爵,移封鄫于山东临沂苍山县西北部城。由于鄫国是春秋时的一个小国,常常被莒、邾和鲁国欺凌。为了改善同邻近侯国的关系,鄫便与较为强大的鲁国建立了姻缘关系。襄公四年 (前569年),鲁国向春秋霸主晋国要求,愿把鄫国作为自己的附庸国,并代鲁国负责向盟主国提供一部分贡赋。

此前,鲁僖公之女嫁给鄫君时泰,生公子巫。不久,时泰又娶莒女,生子后欲立为嗣,危及巫的地位。鄫国靠近晋鲁的行为,自然受到莒国的反对。同年十月,莒国联合邾国攻伐鄫国,鲁国派大夫臧纥出兵救鄫,结果吃了败仗。次年,鄫人又在戚 (今河南濮阳)参加晋、宋、陈、卫、郑、曹、莒、邾、滕、薛、齐、吴等国的盟会,联合抗楚,鄫国才得到喘息的机会。公元前567年,鄫国因自恃有鲁国作后盾,而怠慢了莒国,莒国抓住鲁国疏于扶助鄫国的时机,一举灭掉了鄫国。

鄫国灭亡之后,包括太子巫在内的臣民,为了生存逃往鲁国居住下来,为表达离开故土而不忘先祖的决心,遂将鄫国的“鄫”字去掉耳朵旁(右耳朵旁为“邑”,古代称国为邑),作为自己的姓氏,于是便有了曾姓。

少数民族中曾姓:

少数民族中只有在京族、彝族、土家族、布依族、满族、苗族、黎族中有极少数人姓曾。

京族 我国南方一个以海洋捕捞为生的民族,原称“越族”,自称“安南”,其祖先是在400多年前从越南所涂山、春花、宜安、瑞溪等地陆续迁到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防城各族自治县的山心、漓尾、巫头、潭吉诸岛上的。曾姓京族居住在潭吉岛、巫头岛上,京族曾姓族人迁入潭吉岛的时间较早,在此已居住8代;巫头岛上的曾姓族人迁居于此稍晚,仅传3世。

满族 今河北省隆化县的中满族有曾姓。

布依族 布依族的祖先自古以来就生息繁衍在黔南、黔西南布依苗族自治州和安顺地区的镇宁和关陵两个布依苗族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和贵阳市郊,属古代“百越”中的一支。镇宁布依苗族自治县布依族中有曾姓。

土家族 在贵州省沿河县土家族有曾姓。

介绍文件

曾姓迁徙史

曾姓迁徙概述

曾姓源于山东,汉代之前未出山东,自西汉开始以山东为中心向周围发散。西汉时曾光徙居长沙(今属湖南),是为长沙房,曾顼徙于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是为扶风房。其后曾玉、曾(氵昌)分别迁居于冀州(治今河北冀县)、青州(治所在今山东淄博东南)。王莽之乱后,曾据率宗族千余人自山东南迁至庐陵(今江西吉安市西南)之吉阳乡,并以此为中心不断向湖南、福建、广东等地繁衍,曾据也因此被称为江南曾氏之鼻祖。自清代起,曾姓族人开始向台湾及海外迁徙。

春秋时期

曾姓远出于夏禹,到了春秋末年,家族中出了曾点,曾参(宗圣曾子)父子。曾姓族谱中把宗圣曾子作为自己的一世祖。

两汉时期

发祥于山东的曾氏,于西汉末年,王莽篡汉时,举族搬迁到了江西庐陵一带。然后,他们又以庐陵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迁移和繁衍,尤其是南方的福建和广东诸地,更是他们向外发展的主要目标,遂使曾姓发展成为南方各地的巨姓大族。

曾氏于东汉时大举南迁。15派曾据率宗族千余人由山东渡江南迁。先居于庐陵吉阳乡,后又迁至莺迁乡。

魏晋南北朝时期

曾参第23派孙曾曜于魏晋时期徙居蜀郡(四川)

隋唐五代时期

唐朝末年黄巢起义,江西境内的百姓深受战乱之苦,被迫东向溯章水进入福建的汀州,沿韩江以下而分布于潮州各县。南丰曾氏经江西广昌、石城,到达福建的宁化、长汀、上杭,最后达到广东平远、兴宁、五华以及香港等地。

宋元时期

宋元间曾参五十三世孙曾裕振自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迁居广东潮州府程乡县徐溪乡。

香港新界《曾氏历代宗亲谱》说:“纡淳,官封鲁国公,宋政和壬辰年,徙福建宁化县石壁下居焉。生子仲辉,辉子桢孙、佑孙,因宋元兵扰,不能安居,由宁化徙广东长乐县家焉。”宋末已有曾姓先民到金门居住了。靖康乱时,金门乱世中的桃源,当时梁、傅、曾姓等豪门大族都率众来到岛上开发山海之利,做长居久住的打算。

《江阴曾氏续修宗谱》:“始迁祖孝宽,北宋宰相曾公亮子,自晋江迁江阴”;

《海虞曾氏家谱》:“始迁祖怀,世为晋江人,宋室南渡,自京城迁居常熟。后官至右丞相,赐第县治西衮绣坊。本族一世祖懈,明代自县城迁居东乡二十九都曾家湾”;

江阴《武城曾氏重修族谱》:“硅子第三十五世隐自吉阳移家泉州,第四十八世德于明初自晋江移家江阴之南乡,至其孙享禄、良禄之后析为东分、西分,散居于曾村、戈巷、金巷等处。”

江西南丰曾氏迁至润州,《润城西门外曾氏重修族谱》:“一世祖为北宋曾布,崇宁年间出守润州,子孙遂世居之。”

湘潭《淦田曾氏六修族谱》:“始迁祖坟政、如湖、京益,元至顺间自江西永丰县龙潭徙至湘潭淦田。”

明清时期

汉寿《武城曾氏重修族谱》:“始迁祖宣杰,明永乐二年自吉水迁至湖南龙阳邑南小塘”;

宁乡《武城曾氏重修族谱》:“第五十六世芝,明永乐至弘治间人,自永丰迁来宁乡,居于麻田”;

湘乡《武城曾氏榔山族谱》:“始迁祖定四郎,明初由江西万载迁湘乡,卜居女句水七里塘曾家边”;

湘乡《武城曾氏榔山族头江房谱》:“圣三郎元季由赣迁湘乡,是为本族始祖。其子镇抚明初徙居邑南黄花韶岭间,卒葬榔山;其子纹禄自榔之神山徙居龙潭头江”;

康熙十年(1671年),政府出台“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中垦者准入籍”的政策,外省移民纷纷迁入四川。曾姓也在其中。

雍正五年(1727年)歉收,由长江水路入川的“楚省饥民”“日以千计”两湖百姓携家眷入川者,不下数十万,这就是著名的“湖广填四川”,曾姓族人也在这次西行之列。

四川富顺《西湖曾氏祠族谱》称:“始祖志诚,元时由赣入粤。始迁祖兰耀、集虞,清雍乾间由广东迁四川富顺。”民国《成都曾氏支谱》记载,仅广东兴宁曾氏就有成都、崇宁、新津、彭县、彭山、嘉定、犍为、华阳、金堂、仁寿等地;民国《武城曾氏重修族谱》说,广东长乐曾氏分别迁往简州、金堂、成都、华阳、新都、新繁、资阳。

迁入台湾

曾姓迁居台湾是在明末,最早到台湾开基立业的曾氏先人是漳州府海澄人曾振吻,他在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便到台湾开垦了。

曾姓大举移居台湾却在清朝,从清康熙到光绪年间曾姓入台者30人:

康熙年间,一人与许姓合垦新竹县香山乡(今归新竹市),一人到今彰化县竹塘乡开垦;

康熙末年,曾机禄、曾瑞文入垦深耕堡(今新化县沙山乡);

康熙雍正年间,曾某与邱、乌二姓,合垦屏东县车城;

雍正三年(1725年)福建南安(今属福建)人曾才开垦大棣榔堡溪南庄;

雍正五年(1727年)广东陆丰(今属广东)人曾国鹄入垦竹北二堡圆山(今新竹县红毛乡);

雍正初年,曾某与巫、何二姓开垦猫罗堡柳树林庄、登台庄;

雍正年间曾某与许、叶二姓合垦今新竹县香山乡社寮角、下厝角、香山;

乾隆六年(1741年)漳州(今属福建)人曾合记入垦今台北县新店镇(今新店市)顶城里;

乾隆八年,广东人曾某与广东人赖、曹、温三姓,福建人田、庄二姓,开垦苗栗二堡通霄庄(今苗栗通宵镇);

乾隆三十年,同安(今属福建)人曾某入垦今台北县八里乡埔头村;

乾隆四十年曾某与何、巫二姓合垦今台中县东势镇;

乾隆四十一年泉州(今属福建)人曾壁章开垦今台北县林口乡青湖村中湖;

咸丰六年(1856年)广东人曾宣再与钱、詹、黄三姓合垦今新竹县横山乡田寮村;

光绪二十年(1894年)曾干运入垦新竹县宝山乡。

迁徙台曾姓族人的籍贯

迁徙台曾姓族人以福建、广东居多,多系龙山派苗裔。

新竹县竹北乡莰顶曾氏的祖先,就是第67派裔孙,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自福建同安渡海入台的。

台北县曾氏,亦出晋江曾氏。桃园新屋乡永安村曾氏,则来自广东陆丰县,自武城繁衍而来。

迁徙台曾姓族人的分布

迁居台湾曾姓族人的聚居地看主要在新竹、南投、台南等地

晋江新市武城曾氏迁往台湾府、承天府、盐水港鱼寮庄(今属新竹市)、竹堑、彰化、淡水(今属台北县)、大坪庄、东螺、澎湖屿、浯岛;

晋江畲店曾氏迁往咬狗竹、盐水港;泉州龙笋曾氏迁往彰化城内、府城等。随着当地曾姓居民的增多,随之也出现了以曾姓命名的自然村,在台湾彰化县秀水乡有曾厝村,田尾乡有南曾村、北曾村,在基隆市中山区有曾仔寮、曾厝等。

民国四十二、三年间(1953--1954)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对台北、基隆、台中、台南、高雄5市,阳明山一特别区,及台北、宜兰、新竹、苗栗、台中、南投、彰化、台南、屏东、花莲、澎湖11县所作的调查表明,除桃园、云林、台东、高雄4县外,全省住民828804户中,有曾姓12002户,占全部户数的1.45,居全省737姓的第16位。

移居海外

福建德化县浔中镇《武城曾氏重修族谱》(民国三十七年重修)载:108名族人移居南洋,

晋江《武城曾氏宗谱》载: 34人到海外谋生。

安海《武城曾氏族谱》载:“应助,明威将军,生于顺治己丑年(1649年)五月二十八日,卒康熙乙亥年(1695年)十月初四日,旅葬安南国(今越南)”,

《武城曾氏宗谱》记载有的毓萱、毓应、毓蒲、毓宁4人:

毓萱,字秉可,号仕受,生康熙戊戌年(1718年)九月十九日,……少游东瀛……;

毓应,生雍正五年丁末(1727年)二月廿二日,往番邦;

毓蒲,生乾隆丙辰年(1736年)七月初九日,往暹罗;

毓宁,生雍正壬子年(1732年)九月初八日,卒乾隆甲寅年(1794年)七月十三日,葬在暹罗。

安海《武城曾氏族谱》有坤观、衍国两人:

坤观,字贻地,生乾隆乙酉年(1765年)十月十四日,卒乾隆辛亥年(1791年)六月初十日,殁于吕宋;

衍国,号怀远,生于雍正丙午年

(1726年)八月十八日,卒于乾隆乙酉年门765年)九月廿九日,殁葬吧地。

德化县浔中镇《武城曾氏重修族谱》载:

传龙,生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7年)正月初二日,往南洋。子纪炉、纪案、纪坛均在南洋;

传挺,生光绪十四年戊子(1888年)七月二十日,在南洋。配连氏,生光绪十七年七月初十日,在南洋。子纪照、纪饯、纪墀均在南洋;

纪巩,生宣统三年辛亥(1911年)九月二十二日,往南洋。配陈氏,生宣统二年庚戌五月初十日,卒民国二十四年乙亥(1935年),葬南洋麻坡沙仑永德公冢山;

纪烈,生光绪十三年丁亥(1887年),民国十七年(1928年)因匪乱,携妻徐丽,子广坡、广闯、广切、广苔、广锡等人往南洋拉美士。夫妻卒葬南洋,子孙现在拉美士;

广听,生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5年)八月初七日,往南洋。配陈氏,生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900年)九月初五日,卒民国十六年丁卯(1927年)四月二十九日,葬南洋麻坡沙仑永德山公冢;

昭美,字口焕,生光绪十一年乙酉(1885年)九月二十八日,卒葬南洋。配黄氏,生光绪十九年癸巳(1893年),卒民国十八年己六月初九日,葬南槟榔屿眼唐。

晋江《武城曾氏宗谱》载:

庆(亻平),生于民国九年庚申(1920年),卒1978年戊午三月十一日。配缅甸仰光口氏,子五,长台升,次台金、三台前、四台源、五台江。合家现住在仰光。

从侨居的地点看大部在南洋,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泰国、柬埔寨、缅甸、越南等地都有曾姓族人定居。

曾姓族人已开始向世界各地播迁,到目前为止,除大陆、台湾以外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缅甸、日本、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曾姓族人的足迹。

家谱

家谱文件

家谱文件

曾姓家谱介绍

曾姓家谱介绍

曾姓的最早家谱修于何时,已无从可考,《宋史·艺文志》记载的曾肇的《曾氏谱图》一卷,算是曾姓的最早族谱了,该谱已佚。

现存族谱大都是明以后所修;从地域上看包括安徽、湖南、福建、浙江、广东、广西、山东、四川、湖北、江苏、江西、香港、台湾等地区,尤以福建、广东、四川、江西为多。

其体例大多采用前序、后跋、中正文的体例,分别阐述修谱源起、家族起源、各支谱系、族规家法、宗祠祭祀等内容,其中尤以谱序最具影响和家族特色。

另外,修谱往往都要请学者名流、政界要人或本族名人作序,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明代刑部尚书何乔新都曾为曾姓族谱作序。

家谱文件

曾姓家谱文献目录

曾姓家谱文献目录

曾姓家谱一:

《温陵曾氏族谱》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兴宁曾氏族谱》

广东梅县《曾氏族谱》

香港新界《曾氏历代宗亲谱》

晋江《武城曾氏族谱》

《清源曾氏族谱序》

福建《上杭曾氏族谱》

《江阴曾氏续修宗谱》

《海虞曾氏家谱》

汉寿《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宁乡《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湘乡《武城曾氏榔山族谱》

湘乡《武城曾氏榔山族头江房谱》

湘潭《淦田曾氏六修族谱》

四川富顺《西湖曾氏祠族谱》

福建德化县浔中镇《武城曾氏重修族谱》(民国三十七年重修)

德化县浔中镇《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安海《武城曾氏族谱》

曾姓家谱二:

曾氏宗谱口口卷 明隆庆活字印本 北京大学卷)

(安徽旌德)旌阳曾氏宗谱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王昌期等续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崇本堂活字本四册北图

(湖南湘潭)石莲曾氏六修族谱三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曾自通、曾海南纂修清同治五年(1866)追远堂活字本

十六册 北图、河北大学

曾氏(族谱)世系表不分卷曾水照 1976年铅印本 精装一册 北文献会附注在台曾氏裔孙谱系

曾氏族谱人事编、谱系编不分卷 游有财 民国1971年创译出版社铅印本 精装一册 北文献会 附注在台曾氏裔孙谱系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光绪间刊本 福建师大

注:谱始修于清嘉庆十一年曾毓樽、曾衍泳

(福建古田)曾氏家谱续修 (清)曾新修四年(1907)稿本 一册 福建图

海虞曾氏家谱不分卷 曾达文 清光绪—一册 哥伦比亚大学

海虞曾氏家谱六卷 曾达文民国十三年清光绪三十十年活字本铅印本

曾氏四修族谱十六卷附 曾传着 清光绪二十六年活字本 十四、十六册 哥伦比亚大学

(广东潮洲)潮郡九邑曾氐宗祠祠簿一册 (清)光绪十七年曾董理等纂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重刊本 广东汕头市档

(广东兴宁)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庆良 民国十三年油印本 一册 广东兴宁、日本静嘉堂

(广东)蕉岭曾氏族谱不分卷 (清)曾毓郯重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 广东中山图 注:版心作《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广东)梅县曾氏祠不分卷 (清)曾祖禹、曾景行纂修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序刻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注:封签作《梅城凤尾阁曾氏大宗祠谱》

(广东)南海曾氏家谱不分卷绪三年(1877)钞本 广东中山图

(广东)南海曾氏族谱不分卷绪五年(1879)刻本 广东中山图 (清)曾梦鸿等编 清光 (清)曾毓郯重修 清光注:版心作《武城曾氏重

(广东潮洲)潮安敬慎堂曾氏家谱不分卷 (民国)曾清河修 民国十八年(1929)石印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广西容县文管 注:残存本载有山东嘉祥、湖南宁乡、广西容县三地曾氏

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氏族谱编委会 1971年创译出版社铅印本 精装一册 国史馆 附注曾氏裔孙谱系

(福建)长乐县感恩村曾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曾尊椿等修 民国十九年(1930)长乐曾氏石印本 四册 哈尔滨师大、福建图 注:清乾隆四十六年曾承苞始修

海虞曾氏家谱不分卷 曾达文 清光绪二十年木活本

一册 哈佛大学

曾氏四修族谱十六卷 曾传着 1967年影印本

哈佛大学

曾氏族谱不分卷 游有财、曾氏族谱编辑委员会年铅印本 一册 哈佛大学

(安徽黄山)太

曾姓
一、姓氏源流

曾姓主要出自姒姓,为夏禹的后裔。相传帝舜时,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故帝舜便赐予禹姒姓。据《世本》、《元和姓纂》及《姓氏考略》所载,相传夏禹的第5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后,曾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鄫”的地方,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少康的这一房子孙所建的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在鲁国做了官。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后去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就此世时代代承袭下来,一直流传到今天。曾氏家族长久以来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记录,现在曾姓的中国人,都是一脉传自太子巫,系出上古圣君夏禹,名副其实的四千年前是一家。

二、迁徙分布

曾氏出自山东,孔门著名弟子曾参就是山东人。曾子之后曾子方于西汉时家于长沙(今属湖南),是为长沙房;曾项家于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是为扶风房,其后人分别迁居于冀州(治今河北冀县)、青州(治所在今山东淄博东南)。王莽之乱时,曾据率宗族千余人自山东南迁至庐陵(治所在今江西吉安市西南)之吉阳乡,是为吉阳房。曾据后人曾略居于抚州南丰(今江西广昌县东),是为抚州房。西晋永嘉二年(308年),曾氏有一支迁居会稽(今浙江绍兴)。此外,曾氏族人还迁居于韶州(今广东韶关)、虔州(今江西赣州)、交州(今广州)、蜀郡(今成都)、豫章(今江西南昌)、吴郡(今江苏功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南阳(今属河南)江夏(今湖北鄂城)、襄阳(今属湖北)等地。唐末,曾氏开始迁往福建。清代,福建人曾赐锡移居台南,此后,闽、粤曾氏不断有人迁居台湾,进而又有迁居海外者。目前,曾氏为台湾第16大姓,在全国大姓中排第38位。

三、历史名人

曾 子:即曾参,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费县)人,他是孔子的弟子,以孝著
称。相传《大学》是他所著,被后世儒家称为“宗圣”。

曾 巩:北宋文学家,字子固,南丰(今属江西)人,世称南丰先生。
嘉佑进士,尝奉诏编校史官书籍,官至中书舍人,曾为王安石所推许。散文
平易舒缓,长于叙事说理,讲究章法结构,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些文
章对当时在位者的因循守旧表示不 满,主张在“合乎先王之意”的前提下对
“法制度数”进行一些改易更革。有《元丰类稿》。另《隆平集》也题为所
作。

曾国藩:清末洋务派和湘军首领。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道光进
士,曾任内阁学士、两江总督等职,后病死于南京。有《曾文正公全集》。

曾纪泽:字颉刚,曾国藩长子,清末外交官。他留心时事,博览群籍,通西文,好西
学。初以荫补户部员外郎,后袭侯爵。光绪四年(1878年)出任驻英、法公
使,1880年兼充驻俄公使。中法战争时力主抵抗。1885年任海军衙门帮办,
旋为兵部左侍郎,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1887年著《中国先睡后醒论》,主
张“强兵”优先于“富国”。有《曾惠敏公遗集》。

曾国荃:曾国藩弟,字沅甫,号叔纯,贡生出自。1856年起与太平天国军作战,1862
年进围天京(今南京),1864年7月攻陷天京,受封为一等伯爵。1866年任
湖北巡抚,因对捻军作战失败称病退职。1875年又被提用,历任陕西、山西
巡抚,署两广总督。1884年升任两江总督。

《百家姓》上有记载:
曾:
产生地:鲁郡(晋),现山东省曲阜市。
姓氏来源:《世本》:“夏少康少子成烈封于鄫,灭于鄫,后去邑为曾氏。”

曾国藩

  • 璇烽棶鈥鏇鈥濮撶殑绁栧厛鏄皝?绁栫睄鍦鍝?
    绛旓細鏇惧璧锋簮浜庡鏈濓紝鏄绂圭殑鍚庝唬锛屽绁栦负澶瓙宸銆傛浘濮撳鏃忓巻鍙叉偁涔咃紝鏈浘琚鏃忔垨澶栧鍐掑锛屾槸鏉ユ簮姣旇緝绾鐨勫姘忎箣涓銆傛浘濮撶殑杩佸緳鍘嗗彶闈炲父涓板瘜锛屼粠灞变笢璧锋簮锛岄愭笎鍚戝懆鍥村湴鍖烘墿鏁o紝灏ゅ叾鍦ㄦ槑娓呮椂鏈燂紝鏇惧鏃忎汉寮濮嬪悜鍙版咕鍙婃捣澶栬縼寰欍傛浘濮撳璋变慨浜庢槑浠ュ悗锛岀幇瀛樻棌璋变富瑕佸垎甯冨湪绂忓缓銆佸箍涓溿佸洓宸濄佹睙瑗跨瓑鍦帮紝浣撲緥澶氭牱锛...
  • 鏇惧绁栫睄鍦鍝噷
    绛旓細鏇惧鏄竴涓簮杩滄祦闀跨殑濮撴皬锛鍏跺彂婧愪簬鍙や唬涓師鍦板尯銆傛牴鎹彶涔﹁杞斤紝鏇惧璧锋簮鏈夊绉嶈娉曪紝鍏朵腑鏈骞夸负娴佷紶鐨勬槸鍑鸿嚜瀛熷瓙鐨勨滄浘瀛愭洶锛屽惥闈炲懆鍏箣寰掍篃锛屽緱鍛ㄥ叕涔嬮亾鑰屼紶涔嬧濓紝鍥犳鏇惧瓙鍚庢潵渚挎寮忔敼濮撲负鏇俱傝屽湪鏄庢竻鏃舵湡锛屾浘濮撳垯鍥犱负鍏跺璇嗘笂鍗氥佽浜嬭鐭╄屾垚涓虹涓捐冭瘯涓殑鐘跺厓銆佽繘澹瓑楂樺畼鏄捐吹鐨勪富瑕佸姘忎箣涓銆
  • 濮撴皬:鏇;鐨勬潵婧?
    绛旓細鏇惧璧锋簮浜庡濮銆1銆侀粍甯濈殑绗25瀛愬彨鏄屾剰锛屾槍鎰忕敓棰涢〖锛岄椤肩敓椴э紝椴х敓绂广傛嵁璇撮钵鐨勫瀛愬洜姊﹂钖忚嫛鑰岀敓绂癸紝褰撴椂鐨勮垳甯濆氨璧愪簣绂瑰濮撱傚彂鏄庣攽鐨勬浘浜洪儴钀斤紝鏄濮撻儴钀界殑涓鏀傜娌绘按鎴愬姛锛岃垳灏嗗笣浣嶇璁╃粰绂广傜鐨勫効瀛愬惎寤虹珛浜嗕腑鍥藉巻鍙蹭笂绗竴涓笘琚帇鏈濆鏈濓紝鍥藉彿澶忓悗姘忋2銆佸鏈濆缓閮戒簬闃冲煄锛屽嵆浠婃渤鍗...
  • 璇烽棶鈥鏇鈥濮撶殑绁栧厛鏄皝?绁栫睄鍦鍝?
    绛旓細濮撴皬鍚嶇О: 鏇 鎷奸煶: zeng[涓澹癩 搴忓彿: 0384 浠嬬粛娴欐睙鐪佸彴宸炲競涓存捣甯傛秾娉夎タ搴勬潙鏈変竴鏀浘姘忔棌浜轰互瀹嬫湞鏇捐倗涓哄绁栦互鏇句笌杈句负涓涓栫鍏堕棿鐩稿樊鍥涚櫨骞翠笉鑳界画鎺ヤ粙缁嶆枃浠 浠嬬粛鏂囦欢 鏇惧鍒嗗竷 鏇惧褰撲唬鍒嗗竷 鎹粺璁,鎸変汉鍙e灏,鏇惧涓轰腑鍥界38澶у,绾﹀崰鍏ㄥ浗姹夋棌浜哄彛 0.49,浜哄彛澶х害鏈600澶氫竾,灏や互婀栧崡銆佸洓宸濄佸箍涓溿佹睙瑗裤佺...
  • 鏇惧绁栫睄鍦鍝噷
    绛旓細鏇惧浗钘╃绫嶆槸婀栧崡闀挎矙搴滄箻涔″幙锛屾浘濮撲负浼犵粺姹夋棌濮撴皬锛屾渶鍒濆彂婧愪簬浠婂北涓滅渷涓存矀甯傚叞闄靛幙锛堣媿灞卞幙锛夎タ鍖椾竴甯銆傚鐜嬪皯搴峰皝鍦扮粰灏忓効瀛愭洸鐑堜綔涓哄瓙鐖电帇鍥斤紝绉颁负閯瓙鍥姐傛浘濮撴渶鍒濆彂婧愪簬浠婂北涓滅渷鍏伴櫟鍘胯タ鍖椾竴甯︼紝鍏堢Е鏃舵湡锛岄冭嚦椴佸浗鐨勬浘濮撳悗浠e湪椴佷负瀹橈紝骞朵笖灏辨绻佽鐢熸伅涓嬫潵锛屽悓鏃跺悜鍥涘懆鍦板尯鎾縼锛屼娇鏇惧鏃忎汉閬嶅竷...
  • 璇烽棶鈥鏇鈥濮撶殑绁栧厛鏄皝?绁栫睄鍦鍝?
    绛旓細鏈鍒濆彂婧愪簬浠婂北涓滅渷涓存矀甯傚叞闄靛幙(鑻嶅北鍘)瑗垮寳涓甯︺傚鐜嬪皯搴峰皝鍦扮粰灏忓効瀛愭洸鐑堜綔涓哄瓙鐖电帇鍥斤紝绉颁负閯瓙鍥姐傚悗閯浗琚伃锛岄劔鍥藉お瀛愬帆鍑哄閭昏繎鐨勯瞾鍥斤紝鐢ㄥ師鍥藉悕"閯"涓濮撴皬锛屼絾闄ゅ幓浜嗛倯鏃(闃)锛岃〃绀虹寮鏁呭煄锛屼笉蹇鍏堢锛岀О涓"鏇"銆
  • 璇烽棶鈥鏇鈥濮撶殑绁栧厛鏄皝?绁栫睄鍦鍝?
    绛旓細绁栫睄鍦灞变笢浜斿煄
  • 鏇惧姘璧锋簮浜庝粈涔堟湞浠?
    绛旓細鐩墠鏇惧鍧囦互瀹楀湥鍏浘鍙備綔涓鸿嚜宸辩殑寮娲绁栧厛銆傚畻鍦e叕鏇惧弬鏄鍩庢浘姘忕殑寮娲剧鍏堛傛浘鍙傚瓧瀛愯垎锛屽帆鐨勪簲涓栧瓩锛岀敓浜庝笢椴侊紝绉诲眳姝﹀煄锛屽崄鍏瞾鎷滃瓟瀛愪负甯堛傚瓟瀛愮殑瀛欏瓙瀛旀辈锛堝瓙鎬濆瓙锛夊笀浠庡弬鍏紝鍙堜紶鎺堢粰瀛熷瓙銆傚洜涔嬶紝鏇惧弬涓婃壙瀛斿瓙涔嬮亾锛屼笅鍚濆瓱瀛︽淳锛屽瀛斿瓙鐨勫剴瀛﹀娲炬濇兂鏃㈡湁缁ф壙锛屽張鏈夊彂灞曞拰寤烘爲銆備粬鐨...
  • 璋佺煡閬撲簯鍗鏇姘忓璋
    绛旓細鎴戞槸浜戝崡鏄氱殑鏇姘忓悗浠o紝绁栫睄鍚鍗椾含鏇惧悘搴滄煶鏍戞墡鐧介┈琛楃殑锛屼絾涓嶇煡鏄綍鏃惰縼鍑哄崡浜殑锛屽瓧杈堟帓鍦ㄦ浘姘忓璋辩殑浣曞涔熶笉鐭ラ亾銆傛垜鍙浘鍕嘯瀛楄緢鏄庯紝浠庡崡浜潵鐨勭鍏鍙浘鍏舵灄锛屽悗闈㈢殑瀛楄緢鏄湞灏氫妇鍥藉紑鐧绘槑锛堜篃鏄锛夊痉鎭╁]
  • 鎴绁栫睄杈藉畞鍑ゅ煄婊℃棌 濮撴浘 鎯抽棶婊℃棌鑰濮撴槸浠涔 灞炰粈涔堟棗
    绛旓細杈藉畞鍑ゅ煄婊℃棌鏇惧鍑鸿嚜姹夊啗鍏棗锛屽師鏈氨濮撴浘銆傝繖涓鏃忕涓婂彲鑳芥槸铻嶅叆婊℃棌涓殑姹変汉锛绁栫睄鏉ヨ嚜鍝噷宸茬粡涓嶆竻妤氫簡锛屾牴鎹浘姘忕鑼斿蹇楄瘉鏄庤嚦灏戝湪鏄庢湯娓呭垵锛屾浘姘忓氨宸蹭綇鍦ㄦ矆闃炽傜浜屼唬绁栧悕鍙滃欢蹇呴樋鑻遍鈥濈敓鏈夊叓涓効瀛愬垎鍒槸锛氫粊璧枫佷粊鐚侊紙涓夊瓙鍚嶄笉璇︼級銆佷粊鐟勩佷粊鏈濄佷粊璐点佷粊鍕囥佷粊涓撅紝濡備粖鍑ゅ煄婊℃棌鏇炬皬...
  • 扩展阅读:免费查自己家谱 ... 吴姓最完整家谱 ... 万 姓是怎么来的 ... 邓姓是谁的后裔 ... 吴姓取名禁忌 ... 韩 姓是怎么来的 ... 邓 姓是怎么来的 ... 王 姓是怎么来的 ... 原姓是贵族后代吗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