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向老子问礼,问的什么礼? 孔子向老子问礼后,用什么来比喻老子

\u5386\u53f2\u7edd\u5bc6\uff1a\u5b54\u5b50\u5411\u8001\u5b50\u95ee\u793c \u4e24\u4eba\u7a76\u7adf\u8bf4\u4e86\u54ea\u4e9b\u8bdd

\u201c\u5b54\u5b50\u9002\u5468\uff0c\u5c06\u95ee\u793c\u4e8e\u8001\u5b50\uff0c\u8001\u5b50\u65e5\uff1a\u2018\u5b50\u6240\u8a00\u8005\uff0c\u5176\u4eba\u4e0e\u9aa8\u7686\u5df2\u673d\u77e3\uff0c\u72ec\u5176\u8a00\u5728\u8033\u3002\u4e14\u541b\u5b50\u5f97\u5176\u65f6\u5219\u9a7e\uff0c\u4e0d\u5f97\u5176\u65f6\u5219\u84ec\u7d2f\u800c\u884c\u3002\u543e\u95fb\u4e4b\uff0c\u826f\u8d3e\u6df1\u85cf\u82e5\u865a\uff0c\u541b\u5b50\u76db\u5fb7\uff0c\u5bb9\u8c8c\u82e5\u611a\u3002\u53bb\u5b50\u4e4b\u9a84\u6c14\u4e0e\u591a\u6b32\uff0c\u6001\u8272\u4e0e\u6deb\u5fd7\uff0c\u662f\u7686\u65e0\u76ca\u4e8e\u5b50\u4e4b\u8eab\u3002\u543e\u6240\u4ee5\u544a\u4e4b\uff0c\u82e5\u662f\u800c\u5df2\u3002\u201d\u6458\u81ea\u300a\u53f2\u8bb0\u300b
\u300a\u53f2\u8bb0\u00b7\u8001\u5b50\u97e9\u975e\u5217\u4f20\u300b\u300a\u793c\u8bb0\u00b7\u66fe\u5b50\u95ee\u300b\u300a\u5e84\u5b50\u300b\u4e2d\u300a\u77e5\u5317\u6e38\u300b\u300a\u5929\u9053\u300b\u300a\u5929\u8fd0\u300b\u7b49\u53e4\u7c4d\u4e2d\u5747\u8bb0\u8f7d\u6709\u201c\u5b54\u5b50\u95ee\u793c\u4e8e\u8001\u5b50\u201d\u4e00\u4e8b\uff0c\u4f46\u5176\u4e2d\u5b54\u5b50\u7684\u5e74\u9f84\u8bb0\u8ff0\u5dee\u5f02\u6781\u5927\u3002\u300a\u5b54\u5b50\u4e16\u5bb6\u300b\u79f0\u5b54\u5b50\u95ee\u793c\u4e8e\u8001\u5b50\u65f6\uff0c\u4ec5\u6709\u5341\u4e03\u5c81\u81f3\u4e8c\u5341\u5c81\uff0c\u800c\u300a\u5929\u8fd0\u300b\u4e2d\u5374\u8bf4\u5b54\u5b50\u95ee\u793c\u4e8e\u8001\u5b50\u65f6\u5df2\u5e74\u4e94\u5341\u6709\u4e00
\u300a\u53f2\u8bb0\u300b\u6240\u8f7d\u57fa\u672c\u4e0a\u662f\u53ef\u4fe1\u7684\u3002\u8fd9\u91cc\u7684\u8001\u5b50\u5bf9\u5b54\u5b50\u6240\u8bf4\u7684\u201c\u6df1\u85cf\u82e5\u865a\u201d\u3001\u201c\u5bb9\u8c8c\u82e5\u611a\u201d\u3001\u201c\u53bb\u9a84\u6c14\u4e0e\u591a\u6b32\uff0c\u6001\u8272\u4e0e\u6deb\u5fd7\u201d\u4e0e\u300a\u8001\u5b50\u300b\u4e66\u4e2d\u7684\u4e00\u4e00\u8d2f\u601d\u60f3\u662f\u4e00\u81f4\u7684\u3002

\u6bd4\u55bb\u4e3a\u9f99\u3002
\u56de\u5230\u9c81\u56fd\uff0c\u4f17\u5f1f\u5b50\u95ee\u9053\uff1a\u201c\u5148\u751f\u62dc\u8bbf\u8001\u5b50\uff0c\u53ef\u5f97\u89c1\u4e4e\uff1f\u201d\u5b54\u5b50\u9053\uff1a\u201c\u89c1\u4e4b\uff01\u201d\u5f1f\u5b50\u95ee\u3002\u201c\u8001\u5b50\u4f55\u6837\uff1f\u201d\u5b54\u5b50\u9053\uff1a\u201c\u9e1f\uff0c\u6211\u77e5\u5b83\u80fd\u98de\uff1b\u9c7c\uff0c\u543e\u77e5\u5b83\u80fd\u6e38\uff1b\u517d\uff0c\u6211\u77e5\u5b83\u80fd\u8d70\u3002\u8d70\u8005\u53ef\u7528\u7f51\u7f1a\u4e4b\uff0c\u6e38\u8005\u53ef\u7528\u94a9\u9493\u4e4b\uff0c\u98de\u8005\u53ef\u7528\u7bad\u53d6\u4e4b\uff0c\u81f3\u4e8e\u9f99\uff0c\u543e\u4e0d\u77e5\u5176\u4f55\u4ee5\uff1f\u9f99\u4e58\u98ce\u4e91\u800c\u4e0a\u4e5d\u5929\u4e5f\uff01\u543e\u6240\u89c1\u8001\u5b50\u4e5f\uff0c\u5176\u72b9\u9f99\u4e4e\uff1f\u5b66\u8bc6\u6e0a\u6df1\u800c\u83ab\u6d4b\uff0c\u5fd7\u8da3\u9ad8\u9088\u800c\u96be\u77e5\uff1b\u5982\u86c7\u4e4b\u968f\u65f6\u5c48\u4f38\uff0c\u5982\u9f99\u4e4b\u5e94\u65f6\u53d8\u5316\u3002\u8001\u8043\uff0c\u771f\u543e\u5e08\u4e5f\uff01'\u201d

孔子问礼于老子 历经两千五百年亦颇具启示

  孔子问礼于老子,是一段生趣盎然的历史悬案。这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两个巨人的对话、中国思想史上两位智者的相遇,更是两个流派、两种思想的碰撞和激发。战乱频仍、诸侯割据的春秋年代,老子和孔子的会面别有深意;在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来看,亦颇具启示。
  公元前五百余年的某一天,两位衣袂飘飘的智者翩然相遇。时间,不详;地点,不详;观众,不详。但是,他们短暂的对话,却留下一段妙趣横生的传世佳话。
  其中的一位,温而厉,恭而安,儒雅敦厚,威而不猛。另一位,年略长,耳垂肩,深藏若虚,含而不露。这也许是他们的第二次会面,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此后两千五百余年的岁月中,我们将渐渐知晓这场对话对于世界历史、对于人类文明的伟大意义。

  一

  他们,一个是孔子,一个是老子。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孔子是两千五百年来儒家的始祖,老子是两千五百年来道学的滥觞。司马迁对两人有过明确考证,“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史记·孔子世家》),“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这一天,年幼些的孔子将去向年长的老子求教。

  贵族世家的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尽管他被后世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但身世并不光彩,“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孔子生而七漏,首上圩顶,所以他的母亲为他取名曰丘。与孔子相比,平民出身的老子身世颇为含混,除弥漫坊间的奇闻逸趣外,只知道他“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某一日,骑青牛西出函谷关,从此一去不复返。

  两千五百年来,人们对他们的会面颇多好奇,也颇多猜测和演绎。《礼记·曾子问》考据孔子17岁时问礼于老子,即鲁昭公七年(前535年),地点在鲁国的巷党,这是他们的第一次会面,“孔子曰:‘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及堩,日有食之,老聃曰:‘丘!止柩就道右,止哭以听变。’既明反,而后行,曰‘礼也’。”《史记》载,他们的第二次相见是在17年之后的春秋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年),地点在周都洛邑(今洛阳),孔子适周,这一年他已经34岁。第三次,孔子年过半百,即周敬王二十二年(前498年),地点在一个叫沛的地方。《庄子·天运》曰:“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第四次在鹿邑,具体时间不详,只有《吕氏春秋·当染》简单的记载:“孔子学于老聃、孟苏、夔靖叔。”历史不可妄测,但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这样的记载虽然未必逼近真实,却足见后人的善意与期待。

  孔子对老子一向有着极大的好奇。我们不妨想象这样的场景——两位孤独的智者踽踽独行,他们的神情疲倦而诡谲,赫然卓立,没人理解他们的激奋,更没人理解他们的孤独和愁苦。

  孔子的弟子曾点有“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志向,颇得孔子的赞许。这是一幅春秋末期世态人情的风俗画,生命的充实和欢乐盎然风中。阳光明媚,春意欢愉,人们沐浴、歌唱、远眺,无忧无虑,身心自由,我们似乎从中感受到了春的和煦,歌的嘹亮,诗的馥郁。

  老子也徘徊在这春末的暖阳中,他看到的却是不同的景象:“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在他的耳边,是呼喊声、应诺声、斥责声,世事喧嚣纷扰,世人兴高采烈,就像要参加盛大宴席,又如春日登台揽胜,媸妍良善邪恶美丽狰狞,又有什么分别,谁又能够分辨?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如此忧伤而又抒情的语气,在老子散文般的叙事中,并不少见。在茫茫人海中,老子反复抒写自己“独异于人”的孤独与惆怅,在“小我”与“大众”之间种种难以融合的差异中,老子在反思、在犹豫、在踟蹰、在审视众生、在拷问自己。这孤独和惆怅曾吸引过年幼的孔子,而这一次,他想问的是,孤独和惆怅背后的机杼。

  历史的天空,就在这一刻定格。

  一个温良敦厚,其文光明朗照,和煦如春;一个智慧狡黠,其文潇洒峻峭,秋般飘逸。他们是春秋时代的春与秋。两千五百年前的这一刻,他们终于相遇。司马迁以如椽巨笔记录了这历史的一刻: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妙趣横生的描画,读来令人浮想联翩。

  老子直言不讳。他认为孔子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其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老子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他建议孔子,抛弃他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孔子、对于世人,都是没有好处的。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这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两个巨人的对话、中国思想史上两位智者的相遇,更是两个流派、两种思想的碰撞和激发。战乱频仍、诸侯割据的春秋年代,老子和孔子的会面别有深意。

  孔子问礼于老子,是一段生趣盎然的历史悬案。时光远去,短暂的四次会面,诸多细节已不可考,其对话却涉及道家和儒家思想的所有核心内容。毋庸置疑,孔子的思想就是在数次向老子讨教中逐步形成和成熟的,与此同时,孔子的提问也敦促老子的反思。司马迁评价老子之学和孔子之学的异同,历数后世道学与儒学对于他者眼界、胸怀的退缩,怅然若失:“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

  二

  这次问礼对于孔子,是晴天霹雳,更是醍醐灌顶。

  孔子辞别老子,沉吟良久,对弟子们感慨:“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鸟能飞,鱼能游,兽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而龙,御风飞天,何其迅疾。回味着与老子的对话,孔子说:“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是龙吧!”

  一千六百年后,宋代理学大家朱熹引用诗人唐子西的话来表达他对这位坦荡求真、不惧坎坷的君子的崇敬之情:“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老子与孔子性格迥异。老子致虚守静、知雄守雌,孔子信而好古、直道而行。然而,老子作为周守藏室之史,孔子作为摄相事的鲁国大司寇,两者自然都有辅教天子行政的职责,救亡图存的使命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春秋左氏传》评价,春秋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翻开春秋时期的社会历史,不难看到其中充斥的血污和战乱。诸侯国君的私欲膨胀引发了各国间的兼并战争,诸侯国内那些权臣之间的争斗攻杀更是异常激烈,“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最大特点,“《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史记·太史公自序》),以致“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孟子·滕文公下》)。诸侯割据,礼教崩殂,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坠落,世袭、世卿、世禄的礼乐制度渐次瓦解,各国诸侯假“仁义”之名竞相争霸,卿大夫之间互相倾轧。值此之时,老子的避世、孔子的救世,不可谓不哀不恸也。

  老子之高标自持、之高蹈轻扬,确是世俗之人、尘俗之世难以想象,更难以理解的。老子研究道德学问,只求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于世。他傲然地对孔子说,周礼是像朽骨一样过时而无用的东西。老子在否定周礼的同时,其实更是在阐释自己的思想,这种观念与孔子的理念大不相同,所以孔子才会以能“乘风云而上天”的“龙”来比喻老子,他对老子内心的敬仰和钦佩,溢于言表。

  当然,同样作为一代宗师,孔子也不会因为一次谈话而轻易改变自己的立场和志向。与其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吧。孔子依然故我,宵衣旰食,席不暇暖,赶起牛车,带领他的弟子出发了。他们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主张,纵使困难重重,也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及去周,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者送人以言。吾虽不能富贵,而窃仁者之号,请送子以言乎:凡当今之士,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讥议人者也;博辩闳达而危其身者,好发人之恶者也。无以有己为人子者,无以恶己为人臣者。”孔子曰:“敬奉教。”自周返鲁,道弥尊矣,远方弟子之进,盖三千焉。

  这是春秋时代怎样的一幅画卷?黑格尔说过:“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两千五百年前漆黑的长夜里,两位仰望星空的智者,刚刚结束一场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对话,旋即坚定地奔向各自的未来——一个怀抱“至智”的讥诮,“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一个满腹“至善”的温良,惶惶不可终日,“累累若丧家之狗”。在那个风起云涌、命如草芥的时代,他们孜孜矻矻,奔突以求,终于用冷峻包藏了宽柔,从渺小拓展着宏阔,由卑微抵达至伟岸,正是因为有他们的秉烛探幽,才有了中国文化的纵横捭阖、博大精深。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思想潮流中,道家思想有效地成为儒家思想的最大反动,儒家思想有效地成为道家思想的重要补充。

  中国历史文化在秦汉以前,尽管百家诸陈,但儒、墨、道三家基本涵盖了当时的文化精神。唐、宋之后,释家繁荣,儒、释、道三家相互交锋、相互融合,笼罩了中国历史文化一千余年。南怀瑾说:“纵观中国历史每一个朝代,在其鼎盛之时,都有一个共同的秘密,即‘内用黄老,外示儒术’,不论汉、唐,还是宋、元、明、清。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其实是黄(黄帝)老(老子)之学。”老子哲学和孔子哲学的存世价值可见一斑。

  老子与孔子的这一次会面,尽管短暂,却完满地完成了中国文化内部的第一次碰撞、升华。

  老子与孔子所处之时代,西周衰微久已,东周亦如强弩之末。有周一朝,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史称刑措不用者四十年,是周朝的黄金时期。昭、穆以后,国势渐衰。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代。春秋时代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不难理解,老子的哀民之恸,孔子的仁者爱人,都是对这个时代的悼挽与反拨。

  举凡春秋诸子,大凡言人道之时,必亦言天道。其实,老子和孔子学说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处在中国历史最分崩离析的年代,对中国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所进行的积极、认真、深刻的思考。他们的努力,让中国社会行至低谷之时,中国文化没有随之衰微。

  事实表明,在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发展中,对中国社会起到最直接推动作用的还是儒家、道家两家学派,他们试图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找到一条适合国家发展、具有现实意义的治国之道,尽管他们的理论体系、社会影响大不相同,但是两者的相互交流、相互交融、相互交锋,最终推动了中国的进步。

  三

  假设时间是一条线性轴,我们从今天这个端点回溯,不难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这个时间段内,还处于童年时期的人类文明,已经完成了思想的第一次重大突破。

  古代希腊、古代中国、古代印度、古代以色列等地域,不约而同地产生了伟大的思想家——在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在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在古印度,有释迦牟尼;在中国,有老子与孔子。尽管他们处于不同的文明之中,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推动着智慧、思想和哲学精神完成了从低谷到高峰的飞跃,这些智慧、思想和哲学精神一直影响着今天的人类生活。

  一百余年前,德国海德堡有一位年轻的医生,他对当时流行的研究方法很不满意。终于一天,这位医生抛弃了厌倦已久、陈旧刻板的日常工作,由心理学转向哲学,并且扩展到精神病学,从此成为大名鼎鼎的哲学家——他就是雅斯贝尔斯。

  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和目标》中,雅斯贝尔斯提出了一个重大的命题:“轴心时代”。他将影响了人类文明走向的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定义为“轴心时代”,甚至断言,“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亦即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

  值得重视的是,同在此时段,同在此区间,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千山万水,重重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雅斯贝尔斯称这几个古代文明之间的相通为“终极关怀的觉醒”。

  这是一件有趣的事。尽管地域分散、信息隔绝,在四个文明的起源地,人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用理智和道德的方式来面对世界。理智和道德的心灵需求催生了宗教,从而实现了对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最后形成今天西方、印度、中国、伊斯兰不同的文化形态,它们像春笋一样,鲜活,蓬勃,拔节向上,生生不息。

  然而,与此同时,那些没有实现突破的古代文明,如巴比伦文化、埃及文化,虽然规模宏大,但最终难以摆脱灭绝的命运,成为文化的化石。

  在雅斯贝尔斯提到的古代文明中,有两个中国文化巨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老子。孔子专注文化典籍的整理与传承,老子侧重文化体系的创新和发展。一部《论语》,11705字,一部《道德经》,5284字,两部经典,统共16989字,按今天的报纸排版,不过三个版面容量。然而,两者所代表的相互交锋又相互融合的价值取向,激荡着中国文化延绵不绝、无限繁茂的多元和多样。

  孔子与老子,不仅是春秋时代的春与秋,更是文明形态的生与长、守与藏。

  他们的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与春秋末年自由、开放、包容、丰富的思想氛围不可分割,也与他们之间平等包容的切磋、砥砺不可分割。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孔子之后的孟子、荀子、董仲舒、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继承他的职帜,将儒学思想发扬光大。老子一生独往独来,在老子之后的韩非子、淮南子进一步阐释了他的思想体系,庄子更是将他的思想推向一个高峰。老子的无为、不言、不始、不有、不恃、不居,不仅是春秋战国纷乱局面的一种暂时的应对,其对后世更有着无穷的影响。在这里,大道是精神,也是生活。

  孔子、老子相继卒于春秋之末、战国之初。几乎就在这个时刻,在遥远的恒河岸边,乔达摩·悉达多刚刚涅盘成佛,即将开启佛教的众妙之门;在更加遥远的雅典城邦,苏格拉底将要诞生,即将开启希腊哲学的崭新纪元。几乎就在这个时刻,承续春秋的战国大幕即将拉开,为求生存,各诸侯国继续变法和改革,吴起、商鞅变革图强,张仪、苏秦纵横捭阖,廉颇、李牧沙场争锋,信陵君、平原君各方斡旋、招贤天下……大秦帝国即将訇然而至,中央集权的统一中国萌芽即将形成。

  老子哲学和孔子哲学的一个奇特之处在于,他将哲学问题扩大到人类思考和生存的宏大范畴,甚至由人生扩展为整个宇宙。他们开创了一种辩证思维方式,一种哲学研究范式,一种身处喧嚣而凝神静听的能力,一种身处繁杂而自在悠远的智慧,这不仅是个人与自我相处的一种能力,更是人类与社会相处的一种能力。

  有意思的是,与东方文化秉持的守礼、中庸、拘谨的儒教情怀不同,老子在西方的传播要盛于孔子。林语堂在《老子的智慧》中写道:“西方读者都认为,孔子属于‘仁’的典型人物,道家圣者——老子则是‘聪慧、渊博、才智’的代表。”老子曾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林语堂在做这句话的注释时写道:“相信大半西方读者第一次研读老子的书时,第一个反应便是大笑吧!我敢这么说,并非对诸位有何不敬之意,因为我本身就是如此。”

  大笑,恰是进入老子哲学迷宫的一把密匙,也是进入中国文化的一条暗道。

  就在孔子带领弟子们兀兀穷年,在城邦之间奔走宣告、比武论招之时,老子却茕茕孑立,踽踽独行,以心中的胆气与剑气,打通了江湖武林的所有通关秘道。

孔子向老子问“礼”,学习人与人交往的礼仪与规则。

孔子问礼是对礼仪的理解,对周礼的规范和升华。

礼是发自内心的。

仪礼

  • 瀛斿瓙鏁版闂佸瓙鍚屼竴涓棶棰,鏄庢樉鏄寫鎴,涓轰綍鍗村張楂樺害璧炴壃鑰佸瓙?
    绛旓細瀛斿瓙鐨勭涓娆鍚戣佸瓙闂ぜ锛鑰佸瓙姝e浜庤闄峰璐畼鐨勬椂鍊欙紝浠栨湰鏉ユ媴浠诲畧钘忓彶鑱屽姟銆傝璐箣鍚庯紝鑰佸瓙涔熸兂寰楀紑锛岃窇鍘诲懆娓稿垪鍥藉幓浜嗐備粬鍜屽瓟瀛愬洜涓洪瞾鍥界殑鍏卞悓鍙嬩汉鍘讳笘鑰屼細闈傝佸瓙鎷呬换浜嗕抚绁濓紝涔熷氨鏄粖澶╃殑涓绘寔涓т簨鐨勪汉銆瀛斿瓙鍚戣佸瓙璇㈤棶浜嗗懆绀肩殑闂銆傚瓟瀛愮浜屾闂佸瓙鏄佸瓙鍙堝畼澶嶅師鑱岀殑鏃跺欙紝褰撴椂瀛斿瓙浜屽崄浜斿瞾...
  • 瀛斿瓙鍚戣佸瓙闂ぜ闂殑浠涔堢ぜ
    绛旓細鍛ㄧぜ鎸囧懆鏈濈ぜ涔愬埗搴︼紝鍒绀鍜屼箰涓や釜閮ㄥ垎銆傜ぜ鐨勯儴鍒嗕富瑕佸浜虹殑韬唤杩涜鍒掑垎鍜岀ぞ浼氳鑼冿紝鏈缁堝舰鎴愮瓑绾у埗搴︺備箰鐨勯儴鍒嗕富瑕佹槸鍩轰簬绀肩殑绛夌骇鍒跺害锛岃繍鐢ㄩ煶涔愯繘琛岀紦瑙gぞ浼氱煕鐩俱傚墠鑰呮槸鎵鏈夊埗搴︾殑鍩虹鍜屽墠鎻愶紝鍚庤呮槸鍒跺害杩愯鐨勫舰寮忓拰淇濋殰銆傝褰曞懆浠gぜ鍒舵渶涓鸿澶囩殑钁椾綔鏄婂懆绀笺嬨傘婂懆绀笺嬪張绉般婂懆瀹樸嬶紝璁插畼鍒跺拰鏀挎不...
  • 瀛斿瓙涓浠涔堝悜鑰佸瓙涓夋鈥闂ぜ鈥?鐪嬪畬娑ㄧ煡璇嗕簡
    绛旓細鍏跺疄鎵璋撯绀鈥濓紝鐙箟涓婃寚鐨勬槸浜轰笌浜烘垨浜轰笌澶╁湴涔嬮棿锛屾墍褰㈡垚鐨勯亾寰疯蹇靛拰椋庝織涔犳儻鐨勪竴绉嶄华鑺傦紝鑰屽瓟瀛愬悜鑰佸瓙鎵闂殑鈥滅ぜ鈥濓紝鍒欎笉浠呴檺浜庤繖浜涘唴瀹癸紝鍗崇浉瀵逛簬杩欎簺鈥滀华鑺傗濓紝瀛斿瓙鏇村叧娉ㄧ殑鏄不鍥戒箣閬擄紝涔熷氨鏄互鈥滅ぜ鈥濇不鍥戒箣閬撱傚洜姝锛屽瓟瀛愬悜鑰佸瓙闂鈥滅ぜ鈥濓紝鍏跺疄灏辨槸鍚戣佸瓙璇锋暀娌诲浗涔嬮亾銆備簩銆佸瓟瀛愬悜鑰佸瓙鈥...
  • 瀛斿瓙鍚戣佸瓙闂ぜ闂ぜ鏄浠涔鎰忔
    绛旓細闂ぜ锛氳闂ぜ娉;瀛︾ぜ銆傚嚭澶勩婄ぜ璁奥锋洸绀间笅銆嬨傚瓟瀛愬叆鍛ㄩ棶绀煎涔愶紝瀵瑰紭鎵懆浠f枃鍖栥佹墿澶у剴瀹舵枃鍖栧褰撴椂鍜屽悗涓栫殑褰卞搷锛屼骇鐢熶簡閲嶅ぇ浣滅敤銆傚嚭澶勶細銆婄ぜ璁奥锋洸绀间笅銆"鍦ㄦ湞瑷绀硷紝闂ぜ锛屽浠ョぜ銆"銆婂彶璁奥疯佸瓙闊╅潪鍒椾紶銆嬶細"瀛斿瓙閫傚懆锛屽皢闂ぜ浜庤佸瓙 銆"绀轰緥锛氬攼路鍒橀暱鍗裤婂皢璧村崡宸磋嚦...
  • 鍘嗗彶涓瀛斿瓙鍜鑰佸瓙瑙佽繃闈㈠悧?瑙佽繃鐨勮瘽,璋堣浜浠涔闂?
    绛旓細鍦ㄨ闈㈢殑鏃跺欙紝瀛斿瓙鍚戣佸瓙琛ㄨ揪浜嗚嚜宸辩殑瑙傜偣鎭㈠鍛ㄧぜ锛屽苟涓斿悜鑰佸瓙闄堣堪浜嗕箣鎵浠ユ兂瑕佹仮澶嶅懆绀肩殑鍘熷洜銆傚洜姝わ紝涔嬫墍浠ユ兂鎭㈠鍛ㄧぜ鐨勫師鍥犱富瑕佹湁涓や釜锛岄鍏堬紝绗竴涓師鍥犳槸鍛ㄥ叕鏄瓟瀛愮殑鍋跺儚锛岃岀浜屼釜鍘熷洜鏄粬鍗佸垎璁ゅ悓鍛ㄥ叕鎵鎻愬$殑鍎掑鏂囧寲銆傚綋鏃惰佸瓙骞朵笉鎻愬℃仮澶嶅懆绀硷紝涓嶅悎鏃舵満銆傚瓟瀛愯涓哄懆鍏墍鎻愬$殑鍛ㄧぜ锛屽畠鏄竴涓...
  • 瀛斿瓙鍚戣佸瓙闂ぜ,鈥滈棶绀尖濇槸浠涔鎰忔
    绛旓細瀛斿瓙鐨瀛﹁鏈閲嶈鐨勫氨鏄粊鐨勬濇兂锛岃屽埌杈句粊鐨勭悊鎯冲氨瑕佲滃厠宸卞绀涓轰粊鈥濓紝鑰屸滅ぜ鈥濇寚鐨勫氨鏄滃懆绀尖濓紝鏄懆鍏棪鎸囧畾鐨勶紝鏄浗瀹剁殑鎸囧鎬濇兂锛屽氨濂芥瘮椹 鍒 涓 涔変箣浜庣幇鍦ㄧ殑涓浗銆傝鑰佸瓙浠ュ墠鏄粰鍛ㄧ帇鏈濈鐞嗗浗瀹舵。妗堢殑瀹樺憳锛屼粬搴旇鏄綋鏃舵渶鐔熸倝杩欎簺鐨勪汉浜嗐
  • 瀛斿瓙瑙鑰佸瓙鏄嚑娆?
    绛旓細涓娆℃槸閫傚懆闂ぜ锛鍙戠敓浜瀛斿瓙50宀佷互鍓嶏紝瀛斿瓙鍓嶅線涓滃懆閮藉煄鍚戣佸瓙瀛︿範鍛ㄧぜ銆傚彟涓娆℃槸涔嬫矝闂婚亾锛屽彂鐢熶簬瀛斿瓙50宀佷互鍚庯紝瀛斿瓙鍓嶅線娌涘湴鍚戣佸瓙瀛︿範濡備綍寰楅亾銆傜櫨搴︾櫨瀹跺彿锛氶槄璇荤敳涔 涓撴敞鍥藉鏂囧寲鐨勭爺绌跺垎浜紝娆㈣繋鍏虫敞 浠ヤ笅鏄杞藉嚭澶勫拰鍘熸枃锛屽潎宸叉牎瀵规棤璇紝鍙槸鍒椾妇浜嗗叿鏈変唬琛ㄦх殑涓閮ㄥ垎 涓銆侀傚懆闂ぜ 銆婂彶璁奥峰瓟瀛...
  • 瀛斿瓙鍚戣佸瓙闂ぜ,闂殑浠涔堢ぜ?
    绛旓細瀛斿瓙闂ぜ浜庤佸瓙,鏄竴娈电敓瓒g泿鐒剁殑鍘嗗彶鎮銆傛椂鍏夎繙鍘,鐭殏鐨勫洓娆′細闈,璇稿缁嗚妭宸蹭笉鍙,鍏跺璇濆嵈娑夊強閬撳鍜屽剴瀹舵濇兂鐨勬墍鏈夋牳蹇冨唴瀹广傛瘚搴哥疆鐤,瀛斿瓙鐨鎬濇兂灏辨槸鍦ㄦ暟娆鍚戣佸瓙璁ㄦ暀涓愭褰㈡垚鍜屾垚鐔熺殑,涓庢鍚屾椂,瀛斿瓙鐨勬彁闂篃鏁︿績鑰佸瓙鐨勫弽鎬濄傚徃椹縼璇勪环鑰佸瓙涔嬪鍜屽瓟瀛愪箣瀛︾殑寮傚悓,鍘嗘暟鍚庝笘閬撳涓庡剴瀛﹀浜庝粬鑰呯溂鐣屻佽兏鎬鐨勯...
  • 鏃跺勾涓夊崄鍥涘瞾鐨瀛斿瓙鍘昏鑰佸瓙,鑰佸瓙鏄庝箞鎺ュ緟浠鐨?
    绛旓細鎹瀛斿瓙鍚戣佸瓙璇锋暀涓鍏辨湁涓夋锛岀涓娆℃槸瀛斿瓙杩樻湭鎴愬悕锛岃刀涓婅佸瓙鍦ㄤ富鎸佷抚钁箣绀硷紝瀛斿瓙璺熼殢鑰佸瓙瀛︿範浜嗕竴娈垫椂闂淬傜浜屾鏄瓟瀛愪笁鍗佸洓宀佹椂鍊鍚戣佸瓙闂鍏充簬鍛ㄧぜ鐨勪簨鎯咃紝涔熷氨鏄墠鏂囨墍璇寸殑瀛斿瓙閫傚懆锛岄棶绀浜庤佸瓙銆傜涓夋涔熷氨鏄婂簞瀛愩嬩笂璁拌浇鐨勫瓟瀛愰棶閬撲簬鑰佸瓙锛瀛斿瓙璁や负浜哄拰鍥藉搴旇浠ヤ粊涔変负鏈傝佸瓙鍚﹀畾浜嗕粬...
  • 瀛斿瓙鍚戣佸瓙璇锋暀鐨勬晠浜 瀛斿瓙闂ぜ浜庤佸瓙
    绛旓細瀛斿瓙闂ぜ浜庤佸瓙 鍘嗗彶涓婅杞界殑鈥滃瓟瀛愰棶绀间簬鑰佸瓙鈥濈殑浜嬩欢寰堝锛岃繖涔熻骞朵笉鏄袱涓紵浜轰箣闂寸殑瀵硅瘽浜嗭紝鑰屾槸涓ょ鎬濇兂鐨勫璇濓紝纰版挒锛屼氦閿嬨備篃鏈変竴璇达紝璇村瓟瀛愰棶绀间簬鑰佸瓙锛屽叾瀹炴槸鍚戣佸瓙璁ㄦ暀锛屽瓟瀛甯堟壙鑰佸瓙锛屾墠瑕佸娆′笌鑰佸瓙闂瓟銆傚瓟瀛愬儚 鎹彶璁拌浇锛屽瓟瀛愮涓娆闂ぜ鐨鏃堕棿鏄瞾鏄叕涓冨勾锛屽湴鐐瑰湪宸峰厷銆傚綋鏃惰佸瓙...
  • 扩展阅读:孔子为什么要杀老子 ... 老子送孔子的三句话 ... 孔子问礼于老子完整版 ... 孔子三次请教老子 ... 孔子向老子问礼原文 ... 孔子励志名言短句霸气 ... 孔子最经典的八句话 ... 孔子最好十句话 ... 孔子的第七十八代子孙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