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四章 执古之道

一、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二、各家之解摘要

1、韩鹏杰《道德经在说什么》

道啊,看它看不见,这叫做“夷”;听它听不到,这叫做“希”;摸它摸不到,这叫做“微”。这三者都是大象无形无从追究,它们原本就浑然而为一。

道啊,它的上面既不显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晦涩,无头无绪、延绵不绝却又不可名状定义,周而复始的运动又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头。

道啊,是真实存在的。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道”的规律。

2、南怀瑾《老子他说》

本章首先提出有一个看而不见,听而不闻,又触摸不到的混元一体的东西。要说它是物吗,它又不同于物质世界的物体那样,可以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要说它不是物吗,宇宙万有的存在,都由它造化而来。因此,在理念上名之曰“道”。在实用上,便叫它作混元一体。但在本无名相可说上,它究竟是什么东西?老子为之作了三部分的命名。

视之不见的,还有非见所及的存在,特别命名它叫“夷”。夷,是平坦无阻的表示。

听之不闻的,还有非听闻所及的作用,特别命名它叫“希”。希,不是无声,只是非人类耳目所及的大音而已。

感觉摸触不到的,还有非感官所知的东西,特别命名它叫“微”。微,当然不是绝对的没有。

总之,视、听与触觉这三种基本作用,原是一体的三角形。它与物理世界的声、光、触受是有密切的相互关联性。也可以说它是一体的三种作用,不可寻探它的个别界限,因此儱侗说明它是“混而为一”的。从老子以后的道家与道教,便因袭其名,叫它“混元一体”,或“混元一气”。这便是老子当时对物理的分类说法,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理论物理的粗浅说明之一。

再进一步说明,他说这个声、光、触觉“混而为一”的东西,它的本身,并无上下左右等的方位差别,也没有明暗的界别。也可以说上下明暗,“混而为一”而不可或分的,所以它具有超越时空的性质。“其上不皦”,虽在九天之上,也不受皦然光明的特色所染污。“其下不昧”,虽在九地之下,也不受晦昧不明的现象所染污。它说似无关却有关的永远不断不续似地连在一起,“绳绳不可名”。你要说它是一个具体物质的东西,它又不是物质,“复归于无物”。总之,没有固定的形状,“无状之状”。也不能用任何一样东西来比拟它的现象,“无物之象”。只好给他取了一个混号,叫作“惚恍”。

3、白云先生《老子之道》

(1)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道不仅看不见听不见,也无法用触觉感知到它。道的这种无法用触觉感知的特性,称之为“微”。安静无声的微风,虽然看不见,听不见,但是可以用触觉感知到它的存在,但是道则不然,既无法看见听见,也无法像风那样被触觉感知到。

(2)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此三者,指“夷”“希”“微”三者。不可致诘,无法继续推究和追问它们到底是什么。所以,只能把它们混而为一。道,无形质,无声音,无法用触觉感知,它超出了人的认知上限,也超出了人的智识所能理解的上限。

(3)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虚漠鸿蒙之气,连绵一片,无处不在,无边无际,这样的状态,为绳绳。所以也无法用触觉感知到它。

(4)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我们的所有感知能力,都是为了对物的感知。所以,要通彻大道,只能离形去知才可以,而不能依赖感知能力。我们所有的心智能力,也都不过是对物的感知能力的后续产物。所以,心智能力和感知能力用以通彻大道,一样的无用。

(5)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人与道为二,才能可迎之可随之。人与道混而为一,人与道既混为一,谁迎谁呢?是人迎道呢,还是人随道呢?迎无可迎,随无可随,这样便是“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的人道混为一的状态。

(6)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何谓古之道?未始有物为鸿蒙之古,为古之道。何谓今之有?天地万物。人道为一,才能解除物蔽;摒弃小知,才能以道御物,统御天下。

(7)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何谓古始?物不足以待,知不足以信。因为,天下肇始于天地相合,天地肇始于帝,帝肇始于道。道本无物,是为古始。

何谓道纪?大道之伦常,大道之纲纪,是谓道纪。以物御道,以人智治国,如同以其子而求其母,是谓违背天道伦理,乱天道纲纪。

只有明道知常,抱一守中,才能以道御物,以道统御天下。这样才是合乎天伦顺乎大道之纲纪。

三、我之体悟——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不知道

年龄越大,我们可能越发现一个问:世间万物,所有我们能看到、听到、摸到的东西,可能并不一定是真实的。相反,真实存在的东西,我们也不一定看的到、听得见、摸得着。

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所感知到的东西可能是片面的。盲人摸象的故事,大家应该都听过,讲几个盲人凑在一块儿摸大象,最后得出了针锋相对的结论:有人说大象像一堵墙,有人说像一根柱子,有人说像一个梭镖,有人说像一根绳子……。我们看到他们在那里争锋相对,可能会觉得很可笑,觉得他们很愚蠢。那是因为我们可以站在更高的视角看他们的。但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缺乏更高的视角,或者更多的视角,甚至我们根本不知道会有这种视角偏差。 苏轼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很形象的描写了这个问题。

不过,如果仅仅是片面还好,至少这还是真实的,其实我们的身体常常还会欺骗我们,比如有些人是色盲,他们看到的颜色和我们看到的颜色可能就不一样,如果偶然有机会发现,可能我们根本不知道别人看到的和我们看到的不一样,就算你知道了,你也永远没办法感知对方眼里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再比如,我们带上VR眼镜看电影,虽然我们知道眼前的东西并不真实,但还是会随着场景的变化,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和动作。这是因为人类的大脑很多时候分不清想象和现实。

另外,人的大脑喜欢完整的东西,不喜欢又缺陷的东西,所以人类大脑有个极其强大的功能——自动脑补功能。我们可以通过几个拼凑的片段,脑补出一个故事;可以通过几个关键的零件部件,猜出实际是什么东西。包括我们读一本书,除了小学生,其他人一般不会逐字逐句的读,常常一目十行,自动提取书中的内容。这种脑补功能,虽然极大的提高了人类认知世界的效率,但也存在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每个人脑补出来的东西可能是存在差别的。

所以,如果我们只能关注自己能感知到的东西,只相信“眼见为实”,我们的认知就会被局限。雅典人都说,苏格拉底是雅典最聪明的人,他什么都知道。但苏格拉底却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不知道,而你们也不知道,但是你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回到《道德经》,“道”,就是我们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但却真实存在的东西。它不是一个具体的物质,但你一旦可以把握它,就可能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也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

扩展阅读:道德经第十四章感悟 ... 道德经81集全集免费 ... 道德经适合什么人看 ... 道德经52章父爱则母静 ... 学道德经有多可怕 ... 道德经最霸气的一句话 ... 道德经1-40集免费 ... 《易经》全文 ... 道德经第十四章注音版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