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新解:何为“极高明而道中庸”?

“极高明而道中庸”出自《中庸》。《中庸》出自《小戴礼记》,为儒家“四书”之一。《中庸》一文,文字简约,义理艰深,是儒家经典中哲学意味最浓的篇目。

然《中庸》和《论语》《大学》《孟子》一样,意义重大,是古代儒生参加科举考试的必读篇目。“中庸之道”和《中庸》一文密切相关。

“中庸之道”,中国传统思想核心命题之一,历来众说纷纭,分歧甚大。

有人说中庸之道是“和稀泥”的同义词:折衷调和,两头不得罪。这是所谓骑墙派做法。

传统学界认为,中庸之道是“持中”哲学:不偏不倚,保持中立。如汉代郑玄解“中庸”、宋儒程颢、朱熹解“中庸”皆作如此看。程颢注解: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朱熹加注曰:中者,不偏不倚;庸者,常也。

总的来看,中庸之道含两种意义:一是儒家德性之中庸;二是宇宙、本体论之中庸。孔孟重点关注前者;《易传》《中庸》关注后者,两者缺一不可。

一,中庸第一层含义:孔子儒学之中庸。

作为修德治世之学,中庸说法最早出自《论语》。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其至也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说,中庸之德是很高的境界,很少有人能具备这种德性。

有一次子贡问孔子:子张、子夏谁更优秀?孔子说,子张做事有些“过”,子夏做事则“不及”。子贡说,子张比子夏要好吗?孔子说:过犹不及。孔子的意思是,子张之“过”和子夏的“不及”都不好。

在孔子看来,中庸之德是持中之道:既不要“不及”,也不要“过”,把握好分寸,不走极端,取其常理。这是孔子中庸之道的真精神。

《中庸》一文专门探讨中庸,多处论及中庸之道。

仲尼说:君子道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中庸时而中,小人中庸无所忌惮也。

为解释中庸治国之道,《中庸》还举了一个著名例子。

孔子说,舜是有大智慧的人,舜治理百姓,善于综合各种意见,如对错、“过”与“不及”,融合汇通,最后采用“中庸”之道治理天下。

据钱穆先生解读,中庸辩证法的要义是,不守两端,取其中间;去绝对之善(圣人之贤)和绝对之恶(愚人之不肖),以中间状态作为道德标准。

按照孔子划定的界限,墨家学派主“兼爱”,属于太“过”,杨朱主“为我”属于“不及”;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两者都不好。

如墨子“兼爱”是博爱,墨子说:爱人之父如其父,此要求过于理想化,不合常情、常理,普通人不易做到。杨朱“为我”只顾自己,无视他人,以自我为中心,既有背德性,也不合实际,属于“不及”之德。

在孔子看来,中庸之德,基于人性,服务现实,既考虑自身,又兼顾他人,这是中庸之道理想标准。孔子讨论的“仁义智信”、“忠恕”之道,都内含此标准。

忠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忠恕”之道并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而是既顾及自己,又顾念他人,两端保持平衡。这是孔中庸之德的要求,像尊尊亲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符合此道。

孔子认为,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五伦之道并非无界限和一律平等,而是仁爱中存等级,兼顾中有界限。这才是孔子中庸的真精神,和墨子兼爱有重大区别。

把儒、墨、杨朱三家对比,孔子中庸之德更合实际、更贴近人性,容易被普通人接受。反观墨家讲“兼爱”、杨朱主“为我”,要么刻意拔高,要么极端狭隘,让人难以接受。

《中庸》说:道不远人,远人非道;道须臾不可离也,可离非道。《中庸》一文始终强调德性和现实生活的关联,和孔子意图至为接近。

孔子中庸之道阐明一个深刻道理:若要从道德上教益别人,让别人接受,切不能要求过高,不能按照圣人标准,要求普通人同样毫无利己之念,全心全意为公,在孔子看来,这种道德过于拔高,非中庸之道,一般人很难做到。这是孔子思想的精细、聪明之处。

孔子曾发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孟子也说,食色性也(告子语)。孔子的意思是,人性是一个多元素整体,既包含道德,也内含生命、生理需求,若要人人皆为尧舜,实为不易。

孔子谈论德性,圆融、务实,既讲究原则,又重视权变;着眼人生实际,关注人性整体,不走偏锋;强调推己及人,两头兼顾,这是孔子之德的真性情。

遗憾的是,孔子之智慧和圆融到后世儒学手中,变得抽象、简化、拔高、歪曲,日益远离普遍人性,远离现实生活,最后导致僵硬刻板,曲高和寡,让人难以认同。一如鲁迅先生对儒教的批判,封建道德是“吃人”文化。

如汉儒董仲舒的“三纲五常”论,程颢、程颐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人欲尽处、天理流行”等看法,皆僵化抽象,远离孔子本心,沦为道德教条,贻害无穷。

根据亚里斯多德伦理观,人类灵魂有理智、情欲两部分,人的德性表现在用理性驾驭情欲,这是希腊伦理的“中道”观。苏格拉底、柏拉图称“中道”为“克己”,精神实质极近于孔子中庸之德。

在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看来,灵魂的理性和情欲部分能够实现和解,可以借助“中道”实现和谐统一。

孔子同样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克制私欲即为中庸,“仁义”是实现中庸之道的根本途径。这是东西方“中庸”、“中道”观的相合之处。

孔子为何重视礼法制度,像婚礼、聘礼、乡饮酒礼、射礼、丧葬之礼等?其中有何道德缘由?

比如婚礼。《礼记》对婚聘之礼有严格、详尽之规定,像婚聘之期、场所、次数、礼器布置、程序步骤等,皆有详尽之说明。

根据儒家伦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合天理,顺人情,既通于感性,又合乎理性;人情天理在婚礼中实现和谐,婚姻之礼体现中庸之道。

用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中道”伦理来说,婚姻是感性、理性的和解,是人性对立因素实现统一的重要途径。

二,中庸第二层含义:中庸的宇宙、本体论意义。

儒家重视修德养性,中庸之德宗旨是,人人讲团结,讲仁义,最终实现天下太平。

孔子不喜谈性命,很少论哲理,中庸的哲学、宗教精神,在《论语》中含蓄、隐晦,始终引而未发。

老庄、《易传》、《中庸》一出,中庸的哲学、宗教内涵,得以彰显。唯有综合老庄、《易传》《中庸》,才能完全理解中庸之道的准确含义。

孔孟是儒学道统,倡导仁义,鼓励修身,主张积极有为,像“乾卦”“大象”义所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始终是儒家伦理弘扬的主流精神。

老庄道家接续孔孟而出,和孔孟道德唱反调,反对积极作为,倡导虚静自守,无为而治,所谓“道常无为无不为也”。

如果按时间顺序和儒学内在逻辑,孔孟、老庄之后是《易传》、《中庸》,《易传》《中庸》综合孔孟、老庄之学,继续深化、提炼儒家中庸之道,直至上升为哲学、宗教。

前人认为《中庸》出自子思、《易传》出自孔子。后经后学考察,上述说法并无事实根据。现代学界一般认为,《中庸》《易传》皆秦汉之际无名氏之作(如钱穆)。

虽同为无名氏作品,然《易传》《中庸》含义深刻,指向深远,有承前启后之功,是孔孟、老庄之学集大成者,对后世影响深远,历来备受推崇。

其中逻辑可概括为:孔子中庸之道,经《易传》《中庸》得以最终完善,成为贯通儒家之学核心精神,也是儒、道之后的最高哲学。

从宇宙观、本体论层面言,何为中庸之道?

《易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合德。《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天道和合,化生万物。据此,宇宙本体中庸之道内含阴阳两端,天属阳,地属阴,世间万象皆为阴阳两端之中间状态。

《易传》《中庸》一并揭示出中庸哲学的本体精神:阴阳化合之谓道,承载万物之谓德。正如《易传》所言:天行健,地势坤;易者,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

钱穆先生认为,《易传》《中庸》出于孔孟、老庄之后,是新儒家之学代表;中庸之道,只有综合孔孟、老庄之学方能解释清楚。

老庄反礼乐,倡自然,主张“道常无为”,此为阴阳两端之阴。孔孟主文化,倡积极有为,此为阴阳两端之阳。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两端之中间阶段即为中庸。阴阳合一、儒道和合,构成宇宙本体的中庸之道。

所以《易传》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阴阳、柔刚源自老庄,仁义之德取之孔孟,中庸之道包含儒道两家。儒道两家“阴阳合德”,“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也”(易传)。

《周易》六十四卦简明之极,但含义丰富,外延宽广,自上而下阐明了万物变化之理。

六十四卦里面,只有纯阳、纯阴两卦:乾卦、坤卦(象征天、地),其余诸卦都包含阴、阳两端,代表世间万物的中间状态——常态。

如屯卦、蒙卦,阴爻、阳爻数量相同,但位置不同;同人、大有卦,阴爻、阳爻数量相同,位置不同;坎卦、离卦,阴爻、阳爻数量、位置不同;颐卦、大过卦,阴爻、阳爻数量、位置均不同,等等。

《周易》六十二卦的哲学宗旨是,世间万物,生生不息,变化无穷,但万变不离其宗——一阴一阳之谓道,万物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此为万物之常态——中庸之道(弃其两端,持守中间)。

在《易传》看来,《周易》已囊括宇宙万物所有形态,除乾坤两卦外,其余各卦均属中间阶段,此为宇宙本体之中庸之道。

中国文化历来讲究天人合一,根据《易传》逻辑,儒家人文的中庸,和道家自然的中庸,同属一个中庸,阴阳化合,一以贯之。

《中庸》思想近于《易传》,蕴含道家哲学;力主天地之道诚实不欺,“天”化生万物,“地”承载万物。《中庸》说:天道之高明,故能覆物;地道之厚博,故能载物;天地之道诚,故能悠久无疆。诚者,明也;明者,诚也。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

上述《中庸》思想也可以用道家话语概括:天地不言,以万物为刍狗(老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中庸》一文有多处明确言及“中庸”,如君子道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中而时,小人之中庸无所忌惮等。

在《中庸》作者看来,诚是天地本心,中庸道体,不自欺不欺他;涵盖本末、始终、动静、是非、生死,无区分、无界限,这是道家思想。高明、博大属于天地之功,中庸之德:天行健以滋养万物;地势坤以厚德载物。此为孔孟思想。

孔子说,君子应努力修身,奋发有为;孟子说,君子应尽心知性,以德化人。《中庸》说,君子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尽性知天,即可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孔孟、《中庸》之道,一以贯之,彼此贯通。

站在《易传》《中庸》立场看,孔孟、老庄又各有利弊和局限。

孔孟强调中庸之“阳”一端——积极作为,自强不息;老庄强调中庸之“阴”一端:持虚守静,被动承载。《易传》《中庸》认为,一阳一阴,一动一静,一实一虚,分为两橛,不是全德。故《易传》《中庸》把两端加以综合,取其中间状态:阴阳和合之博大、悠久。至此“中庸”辩证法得以完善。

《易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道之不行,吾知之也。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吾知之也。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君子之道鲜也。

这段话的宗旨是,宇宙之道内含阴阳,持中守庸;知者只知持虚守静,不思进取(老庄);贤者刻意作为,有损自然(儒墨);自私者力主“为我”,走向极端(杨朱);普通百姓生活于其中而不自知(民莫不饮食,鲜能知味也),要想实现中庸之道,就很困难了。

据此说,“中庸”是儒道两家的契合点,《周易》《中庸》既含道家,又含儒家,两端汇通,方为中庸之道。故《易传》《中庸》超越孔孟、老庄,是更高一级的中庸哲学。

此外,《易传》《中庸》更看重变化,重视天地之道的事工、效能,“义理”侧重于实在。《易传》说:生生之谓易;日新之谓盛德;天地之大德曰生。《中庸》说:天道悠久无疆。皆是出于此意。所以《易传》《中庸》最终导向儒家社会界、人生界,不同于老庄之虚无界。

换言之,相对于老庄的“清静无为”观,《易传》《中庸》距离儒家更近,被儒家奉为经典,反而距离道家更远。

综上所述,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精神,其丰富、深刻内涵和儒道两家皆有关联。从百姓日用之“形而下”层面看,中庸之道是指生活的常态——中间状态(阴阳、美丑、善恶、是非之相辅相成)。从哲学、宗教之“形而上”层面看,中庸之道内含宇宙之德(一阴一阳之谓道)。两者加起来,便是中庸之道根本特点:极高明而道中庸。

  • 鈥涓焊鈥涔嬮亾鏂拌В:浣曚负鈥鏋侀珮鏄鑰岄亾涓焊鈥?
    绛旓細鍦ㄥ瓟瀛愮湅鏉,涓焊涔嬪痉鏄寔涓箣閬:鏃笉瑕佲滀笉鍙娾,涔熶笉瑕佲滆繃鈥,鎶婃彙濂藉垎瀵,涓嶈蛋鏋佺,鍙栧叾甯哥悊銆傝繖鏄瓟瀛愪腑搴镐箣閬撶殑鐪熺簿绁炪 銆婁腑搴搞嬩竴鏂囦笓闂ㄦ帰璁ㄤ腑搴,澶氬璁哄強涓焊涔嬮亾銆 浠插凹璇:鍚涘瓙閬撲腑搴,灏忎汉鍙嶄腑搴;鍚涘瓙涓焊鏃惰屼腑,灏忎汉涓焊鏃犳墍蹇屾儺涔熴 涓鸿В閲婁腑搴告不鍥戒箣閬,銆婁腑搴搞嬭繕涓句簡涓涓憲鍚嶄緥瀛愩 瀛斿瓙璇,...
  • 鏋侀珮鏄鑰岄亾涓焊
    绛旓細鎴戣偗瀹氬湴璇达細鈥滄槸鐨勶紝褰箣缇庢槸绀肩殑浣撶幇锛岄亾涔嬬編鏄腑搴革紝寰蜂箣缇庢槸浠佽呯殑澧冪晫銆備腑搴镐箣閬擄紝姝f槸鍎掑鏅烘収鐨勭簿鍗庯紝瀹冭瀺鍚堜簡褰箣缇庡拰寰蜂箣缇庯紝褰㈠痉鐩稿緱鐩婂桨锛岃繖灏辨槸涓焊鐨勬瀬楂樻槑涔嬪銆傗濇渶鍚庯紝鎴戞荤粨閬擄細鈥滀竾鐗╃殕浠ヤ腑搴镐负鏈浣冲瓨鍦ㄦ柟寮忥紝鏃㈡湁鏈浣冲瓨鍦ㄦ柟寮忕殑锛屽嵆鏄腑搴革紱浠嶅湪瀵绘眰鏈浣崇殑锛屼害鑳戒粠涓焊涔嬮亾...
  • 鈥滆嚧骞垮ぇ鑰屽敖绮惧井,鏋侀珮鏄鑰岄亾涓焊鈥濇槸浠涔堟剰鎬?
    绛旓細"鏋侀珮鏄庤岄亾涓焊"锛氳拷姹傛瀬搴︾殑鏅烘収鍜屽崜瓒婄殑鎵嶈兘锛屼絾鍙堝潥鎸佸畧涓笉鍋忕殑涓焊涔嬮亾銆傝繖鍙ヨ瘽寮鸿皟浜鍦ㄨ拷姹傚崜瓒婄殑鍚屾椂锛岃淇濇寔骞宠 鍜岀ǔ瀹锛岄伩鍏嶈繃鍒嗗亸婵鎴栨瀬绔傛暣鍙ヨ瘽鐨勬剰鎬濆彲浠ョ悊瑙d负锛岃拷姹傚箍鍗氱殑鐭ヨ瘑鍜屾繁鍏ョ殑鐞嗚В锛屽悓鏃惰鍦ㄨ拷姹傚崜瓒婄殑杩囩▼涓繚鎸佸钩琛″拰绋冲畾銆傝繖鍙ヨ瘽浣撶幇浜嗗剴瀹舵濇兂涓殑涓焊涔嬮亾锛屽嵆鍦ㄥ悇涓柟闈...
  • 鈥滆嚧骞垮ぇ鑰屽敖绮惧井,鏋侀珮鏄鑰岄亾涓焊銆傗濇槸浠涔堟剰鎬?
    绛旓細鈥滃悰瀛愬皧寰锋ц岄亾闂,鑷村箍澶ц屽敖绮惧井,鏋侀珮鏄鑰岄亾涓焊鈥濊繖鏄腑搴哥殑鎬荤翰,闆嗕腑浣撶幇浜嗕腑搴哥殑鍩烘湰鍚箟銆傚ぇ鎰忎负鍚涘瓙鏃㈣灏婇噸寰锋,鍙堣璁叉眰瀛﹂棶;鏃㈣鍏呭疄骞垮ぇ,鍙堣绌峰敖绮惧井;鏃㈣鏈夐珮鏄庣殑鐞嗘兂,鍙堣鏈夊悎浜庝腑搴哥殑琛屼负;鏃㈣鐔熸倝鏃х殑鐭ヨ瘑,鍙堣涓嶆柇璁よ瘑鏂扮殑浜嬬墿;鏃㈣绗冨疄鍘氶亾,鍙堣濞翠範绀间华銆 鑷村箍澶:鑷村姏浜庤揪鍒板箍鍗氭繁...
  • 鏋侀珮鏄鑰岄亾涓焊鏄粈涔堟剰鎬 涓焊绮惧僵閫夋娆h祻
    绛旓細1銆佹瀬楂樻槑鑰岄亾涓焊鎰忔濇槸杈惧埌鏋佺鐨勯珮鏄庡悓鏃跺張閬靛惊涓焊涔嬮亾銆傚嚭鑷婁腑搴搞嬨2銆併婁腑搴搞嬬簿閫夛細澶у搲锛屽湥浜轰箣閬擄紒娲嬫磱涔庯紝鍙戣偛涓囩墿锛屽郴鏋佷簬澶┿備紭浼樺ぇ鍝夛紒绀间华涓夌櫨锛屽▉浠笁鍗冦傚緟鍏朵汉鐒跺悗琛屻傛晠鏇帮細鑻熶笉鑷冲痉锛岃嚦閬撲笉鍑濈剦銆傛晠鍚涘瓙灏婂痉鎬ц岄亾闂銆傝嚧骞垮ぇ鑰屽敖绮惧井銆傛瀬楂樻槑鑰岄亾涓焊銆傛俯鏁呰岀煡鏂帮紝鏁﹀帤...
  • 濡備綍鐞嗚В鈥鏋侀珮鏄鑰岄亾涓焊鈥濊繖鍙ヨ瘽?
    绛旓細鍏跺疄涓嶅嚭浣涚悊涔嬩腑 a 鍙戜笂绛夋効锛氬績瀛樻祹涓栵紝姝や箖澶ц吹涔嬪唴鍛界浉/ 缁撲腑绛夌紭锛氬お杩囩儹蹇冧笉濡ワ紝澶繃鍒欑儹鐥呬笡鐢,澶喎鍒欐灟鏈ㄥ瘨宀 浜笅绛夌:鎯滅涔嬩箟杩樼敤鍐嶈涔?鍏嬪弬鑰 <浜嗗嚒鍏堢敓鍥涜璁蹭箟> -- 鍙堜凯浠ュ吇寰 b 鎷╅珮澶勭珛锛屽氨骞冲鍧愶紝鍚戝澶勮銆備經瀹:楂橀珮灞遍《绔,娣辨繁娴峰簳琛 鍎掑:鏋侀珮鏄鑰岄亾涓焊 鍏...
  • 鈥滃皧寰锋ц岄亾闂 鑷村箍澶ц屽敖绮惧井 鏋侀珮鏄鑰岄亾涓焊鈥 鏄粈涔堟剰鎬
    绛旓細鎰忔濇槸锛氳揪鍒板骞垮崥澶х殑澧冪晫鍚屾椂鍙堟繁鍏ュ埌缁嗗井涔嬪锛岃揪鍒版瀬绔殑楂樻槑鍚屾椂鍙堥伒寰涓焊涔嬮亾銆傚嚭澶勶細銆婁腑搴搞嬪師鏂囷細鏁呭悰瀛愬皧寰锋ц岄亾闂锛岃嚧骞垮ぇ鑰屽敖绮惧井銆鏋侀珮鏄鑰岄亾涓焊銆傛俯鏁呰岀煡鏂帮紝鏁﹀帤浠ュ磭绀笺傛槸鏁呭眳涓婁笉楠勶紝涓轰笅涓嶅嶏紱鍥芥湁閬擄紝鍏惰█瓒充互鍏达紱鍥芥棤閬擄紝鍏堕粯瓒充互瀹广傞噴涔夛細鎵浠ワ紝鍚涘瓙搴斿綋灏婂寰疯锛屽杽瀛...
  • 鈥滆嚧骞垮ぇ鑰屽敖绮惧井,鏋侀珮鏄鑰岄亾涓焊鈥濇槸浠涔堟剰鎬?
    绛旓細姝ゅ彞鍑鸿嚜銆涓焊銆嬬浜屽崄涓冪珷锛屽師鏂囧涓嬶細澶у搲鍦d汉涔嬮亾锛佹磱娲嬩箮锛屽彂鑲蹭竾鐗╋紝宄绘瀬浜庡ぉ銆備紭浼樺ぇ鍝夛紝绀间华涓夌櫨濞佷华涓夊崈銆傚緟鍏朵汉鑰屽緦琛屻傛晠鏇帮紝銆岃嫙涓嶈嚦寰凤紝鑷抽亾涓嶅嚌鐒夈傘嶆晠鍚涘瓙灏婂痉鎬э紝鑰岄亾闂锛岃嚧骞垮ぇ锛岃屽敖绮惧井锛鏋侀珮鏄锛岃岄亾涓焊銆傛俯鏁咃紝鑰岀煡鏂帮紝鏁﹀帤浠ュ磭绀笺傛槸鏁呭眳涓婁笉楠勶紝涓轰笅涓嶅嶃傚浗鏈夐亾锛...
  • 鍚涘瓙灏婂痉鎬ц岄亾闂,鑷村箍澶ц屽敖绮惧井,鏋侀珮鏄鑰岄亾涓焊 缈昏瘧
    绛旓細閲婁箟锛氳揪鍒板骞垮崥澶х殑澧冪晫鍚屾椂鍙堟繁鍏ュ埌缁嗗井涔嬪锛岃揪鍒版瀬绔殑楂樻槑鍚屾椂鍙堥伒寰涓焊涔嬮亾銆傚嚭澶勶細銆婁腑搴搞嬪師鏂囷細鏁呭悰瀛愬皧寰锋ц岄亾闂锛岃嚧骞垮ぇ鑰屽敖绮惧井銆鏋侀珮鏄鑰岄亾涓焊銆傛俯鏁呰岀煡鏂帮紝鏁﹀帤浠ュ磭绀笺傛槸鏁呭眳涓婁笉楠勶紝涓轰笅涓嶅嶏紱鍥芥湁閬擄紝鍏惰█瓒充互鍏达紱鍥芥棤閬擄紝鍏堕粯瓒充互瀹广傘婅瘲銆嬫洶锛氣滄棦鏄庝笖鍝诧紝浠ヤ繚鍏惰韩...
  • 灏婂痉琛岃岄亾闂,鑷村箍澶ц屽敖绮惧井,鏋侀珮鏄鑰岄亾涓焊,娓╂晠鑰岀煡鏂
    绛旓細灏婂痉琛岋細鎶婅嚦璇氱殑寰疯浣滀负鏈灏婅吹鐨勫湴浣嶃傞亾闂锛氫互闂拰瀛︿綔涓轰慨鍏荤殑閫斿緞銆傝嚧骞垮ぇ锛氳嚧鍔涗簬杈惧埌骞垮崥娣卞帤鐨勫鐣屻傚敖绮惧井锛氬敖蹇冧簬杈惧埌绮剧粏寰鐨勫鐣屻鏋侀珮鏄庯細鑷村姏浜庤揪鍒伴珮澶у厜鏄庣殑澧冪晫銆傞亾涓焊锛鎶婁笉鍋忎笉鍊氬拰鎭掍箙涓嶅彉鐨勬湰鎬т綔涓轰慨鍏荤殑閫斿緞銆傛俯鏁咃細鏃跺父娓╀範宸茬煡鐨勫闂傜煡鏂帮細涓嶆柇澧炲姞鏂扮殑瑙佽瘑銆
  • 扩展阅读:学道的人都是怎样的 ... 对孔子 为人之道 的理解 ... 电表5a和10a谁走得快 ... 中继点 连接点 ... 本立而道生 道歧而人亡 ... 中庸的态度 是什么 ... 做人情 中庸 ... 中庸之道 打一动物 ... 极高明而道中庸 冯友兰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