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张家界民俗特征

张家界以自然风光闻名于世,但很少有人知道,她的文化与她的风光一样是世间一绝。她的首府永定区就因明设永定卫而得名,人文景观积淀深厚。普光禅寺(白羊古刹)、玉皇洞、老院子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湘鄂川黔边去革命根据地省委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定区民风古朴,民族文化浓郁,近年来,在永定区委、区政府、和当地宣传、文化部门的大力扶持下,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张家界阳戏、高花灯成为首批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文化项目,土家族茅古斯、大庸花灯、大庸傩戏、欢水龙灯远近闻名,张家界硬气功曾随国家领导人赴欧洲七国演出。
在永定,一年有两个重大的节日,一为春节和元宵,二为“土家六月六”。春节过年是土家族最大的节日,从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土家过大年的时间比汉族提前一天,。“土人度岁,逢月在以二十九为岁,月小则以二十八日”,“相传土司出兵,正值除日,全民间先期度岁,后遂以为常”。

土家族是大山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与社会进行搏斗的漫长岁月里,创造了极其灿烂的文化。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但通过原始舞蹈、古老歌谣及各类文化艺术形式把这笔宝贵文化遗产包括这支民族保存下来了。

--------------------------------------------------------------------------------

—— 六月六“覃垕晒皮”

张家界土家节日特别多,几乎月月有节,有时—月几节,但最有影响的民族节日是六月六“覃后晒皮”。

相传朱元璋称帝后,背叛农民起义宗旨,大封王侯,滥造宫殿,强迫茅岗司土民贡献香楠大木,因而瑶役十分繁重,加上湖广大旱,灾民相食,弄得民不聊生。洪武三年(1370),时任慈利安抚使、湖广理问(法官)的土家族首领覃后,联合桑植、永顺、鹤峰等“十八洞蛮”愤然揭竿起义,朝野震动,朱元璋亲自坐镇荆州,先后派遣五个侯级将领发兵征讨,覃后兵败七年寨,坚持抗战,后因叛徒出卖,被官兵俘获。洪武五年农历六月初六日,朱元璋在南京下令对覃后实行凌迟刑(剥皮),一时飞沙走石,乌天黑地,京城七大七夜日月不明,昼夜不分。朱元璋意识到错杀了真命天子,天地不容,急忙跪倒在地,向天地许愿,每年六月初六、十六、二十六,让覃后王坐王位三天,亲施三拜九叩之礼。愿毕果然云开雾散,日月复明。为取得覃后真影,朱元璋还下令将覃后皮吹鼓,供在殿上。为防虫蛀霉烂,每年六月初六要翻晒覃后皮一次,故这天又叫“覃后晒龙袍”、“覃后晒皮”。《永顺县志》记载说:“六月六日晒书及衣服,俗传明茅岗土司覃后以是日被诛,血溅其衣,附近居民暴衣以吊之,名曰‘晒龙袍’。”
每年农历六月六日,是土家族英雄覃后的忌日。大庸土家族人民盛传六月六覃后晒皮的故事,并因此形成要于族隆重节日。另据《两江刘氏族谱》载:“二十五年……茅岗司覃后反……太祖发兵征讨,追至永 定七年寨,擒覃后剥皮。”相传这一天,明朝皇帝朱元璋把土家族起义英雄覃后押往刑场,施行剥皮酷刑 。当皮一剥开,肉附三条金龙化成三道金光飞升而去。顿时乌天黑地,七日七夜日月不明,昼夜不分。朱太祖意识为错杀真命天子,天地不容。急忙跪倒在地,向天地祈愿,答应每年六月初六,十六、二十六,让覃后坐王位三天,亲施三拜九叩之礼。愿毕果见云开雾散,日月复明。为取得覃后真影,太祖下令将覃后皮吹鼓,供在殿上。为防虫蛀霉烂,每年六月初六, 要翻晒覃后皮一次,故这天又叫“覃后晒皮”,从此有族人将这一习俗沿袭下来。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必翻箱倒柜,将衣服曝晒,表示对覃后的纪念。

--------------------------------------------------------------------------------

—— 梯玛神歌

梯玛,土语,俗称土老司,意为敬神的人。土家族一年一度的“调年摆手”敬神祭祀活动,都由梯玛一手执掌,祭祀过程中梯玛演唱的敬神之歌就叫“梯玛神歌”。

梯玛神歌的音乐旋律源于远古土家部落的牛角号,而其舞蹈摆手舞源于古代巴人的“巴渝舞”。
梯玛神歌渊源久远,精深博大,它通过叙述土家族的起源、繁衍、战争、迁徙、开荒斩草、安居乐业、生产生活等,涉及天上地下、人间万物、 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甚至生命价值、哲学世界,它深涵着音乐、文学、土语、民俗等多种学问,堪称土家族古文化的宝库。它是土家族—部光辉的民族史诗,谁破解了它深隐的“密码”,便可探寻出土家族历史的千古之谜。

土家族是大山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与社会进行搏斗的漫长岁月里,创造了极其灿烂的文化。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但通过原始舞蹈、古老歌谣及各类文化艺术形式把这笔宝贵文化遗产包括这支民族保存下来了。

--------------------------------------------------------------------------------

—— 仗鼓舞

仗鼓舞是张家界市桑植县白族独有的一种民族舞蹈。 仗鼓舞以“仗鼓”作道具,与朝鲜族鼓舞有异曲同工之妙。 鼓长1.2米,两头大如碗口, 用皮革绷面, 中细可握,形如木杵。相传南宋末天宝年间,有谷、王、钟三姓兄弟在蒙将兀良合台“寸白军”服役,后“寸白军”被遣散,三人即从云南大理流落至桑植定居。某年腊月,白族兄弟们正在打糍粑准备过年,一帮官兵突然围寨抓人,白族人即用粑粑杵奋起反击,将官兵打败,白族人为庆贺这一仗的胜利,就以木杵作道具跳舞作乐,这便是仗鼓舞的由来。后来,白族人将粑粑杵改成鼓,配以笛子、唢呐、大号和锣、钹、罄等鸣乐伴奏,同时创造了八十一套舞蹈动作,成为一种独具风格的民间舞蹈。

仗鼓舞是白族的一种独特舞蹈,尤其是张家界天子山一带的白族人,大都爱跳仗鼓舞。逢年过节、游神、赶会,山山寨寨都要举行欢乐的“跳舞节”。仗鼓舞根据人数多少,分为4人舞、8人舞、32人舞等多种形式,主要道具是仗鼓,鼓长1.2米,两头粗,中间细,因两头紧绷牛皮,敲击时便“嘭嘭”作响。跳舞前须祭祀祖先,然后由三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先入场引导围圈欢跳,摆呵、蹬呵、拍呵,绕着场子一圈又一圈地跳,鼓声阵阵,还有唢呐、笛子等乐器伴奏,舞姿灵活多变,古朴大方,惊险敏捷,民族色彩浓郁。

天子山的仗鼓舞源远流长,它萌芽于元朝末年。相传白族先民避战祸到桑植,常受地方豪门欺侮。一次,谷家虎成三兄弟用杵打糍粑,几个朝廷官兵破门敲榨,三兄弟凭一身武功,打得官兵狠狈逃窜,乡邻们闻讯赶来祝贺,挥杵起舞,欢庆胜利,动作酷似打糍粑。后来,大伙仿杵制成鼓,仗鼓舞便流传至今。

另说:流行于休宁五城、榆村和屯溪黎阳一带的一种民间舞蹈,又名“得胜鼓”。传说是为了纪念唐代大将张巡、许远抗击安禄山叛军得胜,而击鼓欢庆。此舞由数十人表演,击鼓者打扮成武士,短打紧身,十字披红,颈挎仗鼓(扁圆形皮鼓),右手紧握短而粗的鼓槌,左手持健铃,随着行进步伐击鼓面或敲鼓边。另有十数人手持檀木夹板,边行进边击拍,发出清脆的响声。队列前面有一对大红灯笼,一人持纛,上书“得胜鼓”三字,后随一队蜈蚣旗幡,整个场面威武雄壮,令人振奋。

--------------------------------------------------------------------------------

—— 八宝铜铃舞

这是土家族古老的祭祀舞蹈。相传八宝为古代土家先祖八个部落的首领,人称“八部大王”、“八部大神”,后来,八位首领先后战死,后人为纪念他们,便精心制作了八个铜铃,并按八部大王在位时穿的八幅罗裙,骑着象征祖先骑过的宝马,手摇铜铃,翩翩起舞,高唱祭祖求福的古歌,以示怀念。因为八个铜铃代表八个首领,就把这种舞蹈取名为“八宝铜铃舞”。本来,参加“八宝铜铃舞”活动,仪局限在土家人中间进行,古话叫“黄铜不沾铁,土家不沾客(客家,指外族)”,但后来,由于土、苗、汉共赴国难,抗击外寇入侵,结下了生死友谊,土家掌堂师就把铜铃给苗族掌堂师赠送—个,又给汉族老司赠送一个,故今日八宝铜铃,实际上只有六个铜铃。

另:土家族的八宝铃舞,是根据土老司法事活动中的动作编纂的,依其舞具"八宝铜铃"而命名。八宝铜铃,是用一根一尺长、直径两公分的硬杂木为铃把,上顶刻一马头形,下底砍一个三寸长半弧形叉为马脚,两端各系四个鸡蛋大的铜铃(共八个铜铃),马头一端还系些五寸长、一寸宽的五色布条(或麻丝)为马鬃。表演时,手握铃把按节目情节摇抖铜铃零当啷响,悦耳动听。表演铜铃舞的人数一般为八人,多则是有一二十人但都头戴凤冠帽,腰系八幅罗裙(红、黄、蓝三色的八幅布做的裙子,如同当今的百折裙),在一平地(或院坝)表演活动。节目有以下几项。

(一)牵马

表演人手举铜铃快速摇动,退步入场后及时围成圆圈,做牵马动作。即左脚站立不动右脚向前跨一步,铜铃向前抖两下;右脚收回向后退半步,铜铃往后拌两下;双手握铜铃高举摇抖,双脚急步向前,直到围圆圈人的铜铃即将相碰时,各自稍弯腰、手抖铜铃急步回原处,恢复圆圈。

(二)喂马

围圆圈人原地不动,右脚一齐向前跨一步,膝稍弯,左脚斜伸直,右手摇三下铜铃,左手给铜铃喂料一次(做喂饭状)。这样,连续做三次后,右脚收回复原。

(三)上马

首先,做上马鞍的动作,围圈人弯腰,右脚向右前斜跨出一步,双手紧摇着铜铃,从左下方往上摇过头顶后复的。紧接着表演人一齐向右转,形成相互面对背的圆圈,右手有节拍的摇铜铃,左脚向上提(弯膝)着蹬一下,右脚向右伸平成跨马状,左脚再蹬一下,右脚复原后,双脚向左右叉开,稍弯腰,半蹲,双手伸向前紧摇铜铃。表明已经上马时,一齐模仿马叫一声后复原。

(四)跳马

表演人互相面对背地围着圆圈,半蹲做骑马状,双手向前伸直,按照马步有节拍的摇着铜铃向前跳步,双脚向前跳一下,双手摇一下铜铃,跳步和摇铃速度步步加快,达到跑马高潮后收场。

(五)摆郎

摇铃人围成圆圈,有节奏地摇着铜铃。圈中另两人将一件儿童上衣用绳索从两袖中穿过各拿一头扯直,随着铜铃的节拍,两人拿着绳索一端将童衣协调地向前后摆动,意为儿童打秋,俗称"摆郎"。摇铃速度逐步加快,摆郎亦同速摆动,但摇铃和摆郎次数必须同步,有序进行,不能乱套。

(六)下天坑

摇铃队伍围圆圈有节拍的摇铃。圆圈中另两人面对面用肩共杠一根齐眉棍(木杆),左手叉腰,右手扶棍。从棍上搭一疋丝帕,一气功师进来拿丝帕一头,另一壮汉拿线帕另一头。气功师手拿丝帕慢慢下蹲,壮汉牢牢握紧丝帕。待气功师翻天睡在地上后,其他人搬一床棉被盖其肚部,再在上面放一块木板,木板上放一副大石磨,石磨上架一套铁犁、粑。气功师睡在地上用右手打竹挂,口喊:"打个阴阳一只"!把竹挂打在地上,挂未成阴阳一只时,还要继续打,直到打成,才把放在气功师肚部的所有东西取下,气功师双手握紧丝帕慢慢起身站立。表演结束。

--------------------------------------------------------------------------------

—— 傩愿戏

是从古代傩祭活动演化而来的—种原始宗教戏剧。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至腊月二十四日,乡间驱除邪魔鬼魅、消除灾难厄运、庆贺人寿年丰时,请土老司若干人进行表演。傩愿戏有高傩和低傩两个流派。高傩流行于土家族、白族等少数民族地区,低傩流行于当地汉族地区。共同点都是敬奉“三元”,“三元”即“三清”,指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传说是三个法力无边的神仙。傩愿分傩戏(或傩舞)、傩技,傩戏有固定故事,有人物对白;傩技则是喷水画符,双脚趟烧得通红的贯头(铧口),但见脚底冒烟,却安然无恙。另外,咬铧口、过火海(从炭火中过)、摸油锅、滚榨刺、上刀梯等惊险功夫等,是一种难以理喻的“神秘文化”现象。

傩愿戏,又名“傩戏”或“土地戏”,是从土家族祭祖还愿的祭仪中衍生而成的一个地方戏种。“傩愿戏”实际上是“还愿”和“傩戏”的总称,最初是土家族还愿者为求子、除病、祈寿举行的一种艺术活动,经过长期发展,形成30多个曲牌,200多个剧目,成为一种较成熟的地方戏曲。傩愿戏是一种宗教与艺术相结合、娱神与娱人相结合的独特戏曲形式,一直在民间传承。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至腊月二十四日,乡间驱除邪魔鬼魅、消除灾难厄运、庆贺人寿年丰时,请土老司若干人进行表演。傩愿戏有高傩和低傩两个流派。高傩流行于土家族、白族等少数民族地区,低傩流行于当地汉族地区。共同点都是敬奉“三元”,“三元”即“三清”,指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传说是三个法力无边的神仙。傩愿分傩戏(或傩舞)、傩技,傩戏有固定故事,有人物对白;傩技则是喷水画符,双脚趟烧得通红的贯头(铧口),但见脚底冒烟,却安然无恙。另外,咬铧口、过火海(从炭火中过)、摸油锅、滚榨刺、上刀梯等惊险功夫等,是一种难以理喻的“神秘文化”现象。

【历史起源】 傩愿戏始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我们从历史文献中能找到有关傩愿戏的文字记载。《容美土司史料》载“大二三神,田氏家神也,刻木为三,灵验异常,求医问寿者,往来乡属于道,神所在,人康物阜,合族按户期迎奉焉。期将终,具酒醴,封羊豕以祭之,名曰喜神,不然必居奇祸,祭时鼓钲嘈嗥,苗歌蛮舞,如演剧然,神降必凭人而语,其人奋身勇跃,龁碗盏如嚼甘饵,履赤铁,入油鼎坦然无难色,至今犹然。”这段文字描述了田氏土司世代相传的傩祭,且不说田氏土司自汉历唐世守容阳,只从墨施什用被封为千户的元至大三年算起,距今已有600年历史,其“大二三神”与现在傩坛基本一样,巫师所表演的嚼瓷瓦渣,踩烧红的铁板,滚油锅中取物等一直是傩坛保留节目。

《向氏族谱·山羊隘纪略》载“其俗信巫尚鬼,事向王公安等神,以宿神还愿为要务,敬巫师赛神愿,吹牛角。跳丈鼓……。”这是唐姓土司的傩祭,文中的傩愿与赛神愿,是以歌舞为主的傩祭。唐氏土司受封为麻寮所土司(今鹤峰走马镇一带),时间约为明洪武初年(1368)年,距今636年。

天启年间,容美土司田信夫录入《田氏一家言》诗集中有《澧阳口号》“山鬼参差迭里歌,家家罗帮截身魔,夜深响彻鸣呜号,争说邻家唱大傩。”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当时傩愿戏已相当盛行。傩愿戏班称坛,班主又称掌坛师。一个傩坛约8至10多人不等。解放前国内约有25个傩坛,主要分布在走马、白果、锁坪、南北、阳河、铁炉、马家、五里、桃山、六峰、清湖、北佳、中营、云蒙山、邬阳等地。

【艺术特色】 傩愿戏是一种祭祀仪式与戏剧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在戏剧表演中又夹杂着还愿祭祀的内容,可谓祭中有戏,戏中有祭。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保留着表演艺术由祭祀、歌舞、说唱向戏曲演变过程中的原始面貌。

傩愿戏充分展示了原始宗教的人神平等观念,虽然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神”已人化,加上载歌载舞的艺术表演,形象夸张的面具,诙谐幽默的插科对白,饶有生活情趣的细节,在表演中有唱有帮,使演唱者与围观者产生艺术上的共鸣,思想感情上逐渐融为一体,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这种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和民族情趣的傩愿戏,深受土家人民喜爱,有着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

傩愿戏富有原始色彩的内容与艺术,为我们研究中国戏剧演化史、宗教之起源,民族之形成,以及民俗学、社会学等方面提供了活生生的例证。鹤峰的兽皮傩面,在全国也不多见,它是古代巴人长期狩猎经济的产物,其独到的制作工艺与人物造型艺术,除宗教功能外,也具有很强的审美功能,被专家称为民族文化“活化石”。

【祭祀顺序】 一堂傩愿戏要经过3个阶段,即许愿、显愿、还愿。傩愿戏有一套完整的祭仪,称“24戏”,亦称24堂法事,一套简约的祭仪也要八出,称为“正八出”。傩愿戏在人物塑造上借助面具来烘托,即木雕面具和兽皮面具。鹤峰的兽皮傩面,是古巴人长期狩猎经济的产物。脸谱造型注重人物性格刻画,根据不同的人物选用不同的兽皮。在祭仪之间,一般在“邀罡”之后开始插演“正戏”,正戏多为大型剧目,内容自成一套,与傩仪联系紧密,内容为天、地、水、阳“四大团圆”戏。

【戏曲音乐】 傩愿戏音乐用锣鼓间奏,称打锣板。打锣板分为法师腔、祭戏腔、正戏腔三个部分。其剧目丰富,唱词多为七字韵文,语言质朴率真,接近群众口语,好听易懂。

--------------------------------------------------------------------------------

—— 土家打镏子

俗称“打家伙”,是土家族一种独特的民间器乐。

全套镏子由小锣(又叫勾锣)、头钹、二钹、大锣等四件打击乐组成。有些曲牌还加唢呐、板鼓伴奏。凡遇土家婚嫁迎娶、逢年过节、调年摆手等喜庆场合都少不了它。甚至有些土民有事无事打打镏子自娱自乐,故在民间广为流传。

打镏子关键是要配合默契,还要根据曲牌旋律的提示,用独特的演奏技术,模仿出山的呼唤,水的流声,鸟的鸣啭,兽的驰骋等各种自然声响,使人如临其境。如“八哥洗澡”、“蚂蚁上树”、“野鸡拍翅”、“蛤蟆吐泡”等。

由于打镏子的题材创意来自于大自然,乡土气息浓,演奏奇特,因而在国际乐坛大出风头,外国专家称赞土家族打镏子是大自然的交响乐。

2007年湘西州通过科学调查、论证,确定了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历史、民俗和社会价值的土家舍巴日、土家织锦、土家打镏子、椎牛节、苗鼓、泸溪辰河高腔6项目,作为申请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对象。

另:“打镏子”是流传于湘西地区的一种古老的土家族打击乐。当代诸多民俗、民族学家和音乐学家对土家族“打镏子”的研究成果蔚然,他们积极整理和挖掘“打镏子”的演奏技法、乐队组合、曲牌、结构等艺术特征,使土家族“打镏子”为中国民族音乐艺术增添了光彩。 “打镏子”不同于别的门类的打击乐,它有独特的个性和特色,并且有一定的和声效果。如果自己参与实践,就会觉得妙趣横生,其乐无穷。

一、“打镏子”在湘西有多种称谓: 在湘西土家族地区,“打镏子”又称“打家伙”、“打土挤钹”、“打钹锣”等。据民俗、民族学家考证,这些称谓可能源于原始渔猎时代,因人们猎获了动物,为尽兴,大家敲起渔猎工具和锅、碗、盆、罐等“家伙”,为欢乐助兴。土家族学者杨昌鑫曾在《土家族风俗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89)一书中这样写道:“时至今日,在土家族山寨还保留着土家族人敲盆击鼓、驱逐所谓‘吞月’之‘天狗’的古俗,他们仍有敲着盆钵,搞‘破鼓救月’的习俗活动。”从这可看出土家族“打镏子”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打击乐演奏形式,其称谓也就来源于土家族人的劳动生活。

二、“打镏子”是湘西地区土家族的一种习俗: 每当节日集会、房屋落成、婚嫁、祝寿、报喜等,土家山寨就会响起欢快的“打镏子”。土家族“打镏子”是土家族人激情奔放、诙谐幽默、朴实淳厚的性格的反映,它产生于土家族人的日常生活,它与土家族人的生活习俗息息相关,“打镏子”在土家山寨沿袭成俗,世代相传。我们在欣赏“打镏子”的同时,也会发现它的曲牌名非常有意思,经常伴随着一些民俗活动,并带有浓厚民俗风味的吉祥名字。如《喜鹊闹梅》、《庆请儿》、《新门进》、《龙抬头》等等。

三、“镏子”的组合形式: 在湘西自治州,“打镏子”已形成了固定的乐队组合形式,一般由小锣、钹、大锣组成,它们都是由铜制成,必要时增配一只唢呐,吹打结合,增添热烈气氛。三人镏子就是由三人演奏,分别打奏二钹、头钹、大锣,二钹主奏,头钹呼应,大锣增色填锣。三人镏子滑稽诙谐、生动活泼,主要流行于保靖县南部、古丈县断龙、茄通等乡和永顺县的王村、高坪等乡;四人镏子是在三人镏子的基础上添加一面小锣(又称马锣),小锣只作节奏上的填空和音色上的对比。若把四人镏子按传统的四部和声方式加以编配,小锣(马锣)就相当于衬托声部,大锣相当于低音声部,头钹、二钹就是旋律声部了。四人镏子流行于保靖县北部、龙山县南部和永顺县的泽家湖、对山等乡镇;五人镏子就是在四人镏子的基础上增加一支唢呐,目的是为了增添乐曲气氛。因唢呐传人土家族地区的时间较迟,五人镏子在形成过程中比三人镏子和四人镏子要晚得多。五人镏子主要流行于龙山北半县、保靖部分地区和永顺、古丈部分乡镇。

四、“打镏子”曲牌结构有公式: 曲牌是“镏子”表现的主要内容,根据曲牌不同,小锣、钹、大锣又有不同的打法,在完成曲牌所表现的内容时,镏子手打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神韵,几个声部有机配合,产生了丰富的和声效应。钹分为闽打、亮打、侧打、揉打、挤钹、盖边等打法,小锣分为单锣、花锣等打法,大锣分为逼锣、敞锣、闷锣等打法,充分显示出各自的技巧和特性。

镏子嗌牌多为引子、头子、镏子、尾子四部分构成,有若干乐章。引子一般有一两个乐句,比较简单。头子则千变万化,是曲牌的主题。镏子变化不多,由桥子和镏子串成,形式较为固定。尾子是乐曲的终止,在结束时,因曲牌的不同,尾子几乎都不一样。

“打镏子”曲牌已形成了公式式的结构,一般三人镏子由头子、桥子、镏子、尾子组成四人镏子由引子、头子、镏子、头子(反复)、馏子(反复)、尾子组成。五人镏子曲牌结构没有公式,形式颇为多样。

五、“打镏子”曲牌分类:“打镏子”曲牌经过整理,现已确定约有一百多个。一些艺人根据“打镏:子”曲牌所描绘的内容的不同,把它们分成了绘声、绘形、绘意三大类。绘声主要是描绘山中飞禽走兽的声响;绘形主要是描绘飞禽走兽的神态、仪体;绘意主要是揭示、渲染特定主题的意境和情绪,给人以安适吉祥的美感。

绘声类有《画眉扑笼》、《马过溪桥》、《阳雀情》、《鸡婆唱蛋》等曲牌;绘形类有《八哥洗澡》、《狗扯羊》、《猛虎下山》、《凤点头》等曲牌;绘意类有《安庆调》、《鹊桥会》、《八仙过海》、《龙抬头》等曲牌。

土家族人的“打镏子”反映着土家族人浓浓的生活情趣,他们以自己这种特独的艺术形式显示了土家人乐观向上和热情奔放的大无畏精神。如能到土家山寨观赏“打镏子”,场面一定会令你陶醉、神恰。

  • 娆h祻寮犲鐣屾皯淇楃壒寰
    绛旓細娆h祻寮犲鐣屾皯淇楃壒寰  鎴戞潵绛 1涓洖绛 #鐑# 楣ゅ矖鐖嗙伀鑳屽悗鐨勫師鍥犳槸浠涔?瀹扮埗闈栬晩 2010-12-13 路 TA鑾峰緱瓒呰繃303涓禐 鐭ラ亾绛斾富 鍥炵瓟閲:140 閲囩撼鐜:98% 甯姪鐨勪汉:35.6涓 鎴戜篃鍘荤瓟棰樿闂釜浜洪〉 鍏虫敞 灞曞紑鍏ㄩ儴 寮犲鐣屼互鑷劧椋庡厜闂诲悕浜庝笘,浣嗗緢灏戞湁浜虹煡閬,濂圭殑鏂囧寲涓庡ス鐨勯鍏変竴鏍锋槸涓栭棿涓缁...
  • 寮犲鐣鏅尯:鑷劧涓庢枃鍖栧叡鑸炵殑鏃呰鑳滃湴
    绛旓細寮犲鐣鐨姘戜織鏂囧寲浠h〃鐫杩欓噷鐨勫巻鍙插拰鐜板疄锛屾槸鏃呮父鏅尯涓嶅彲鎴栫己鐨勭粍鎴愰儴鍒嗐4銆佸巻鍙查仐杩 寮犲鐣屼綔涓轰竴涓叿鏈変赴瀵屽巻鍙查仐浜х殑鏃呮父鑳滃湴锛岃繖閲岀殑鍘嗗彶鍙互杩芥函鍒板攼浠c傜煶鐗涘銆佹矙鍫嗐佺考鍩庡彜鍩庛佽嫍搴欑瓑钁楀悕鍙よ抗閮芥槸寮犲鐣屽叿鏈変唬琛ㄦх殑鍘嗗彶鏂囩墿銆傚叾涓渶鏈夊悕鐨勮帿杩囦簬姝﹂櫟婧愯儗鍚庣殑妫灄鍏洯锛岃繖搴х敱婊囨睜鐭炽侀粦浜戞瘝绛...
  • 寮犲鐣鐗硅壊鏈夊摢浜
    绛旓細4. 寮犲鐣澶╅棬灞憋細澶╅棬灞辨槸寮犲鐣岃憲鍚嶇殑楂樺北鏅尯涔嬩竴锛屽叾闄╁郴鐨勫北宄般佺辑缁曠殑浜戦浘鍜屽.瑙傜殑鏅壊浣垮叾鎴愪负鑷劧閬椾骇鍦般傝繖閲岀殑鑷劧濂囪鍜屼汉绫绘寫鎴樻х殑鐧诲北璺緞锛屼负娓稿鎻愪緵浜嗛毦蹇樼殑浣撻獙銆5. 寮犲鐣屽湡瀹堕鎯呭洯锛氬紶瀹剁晫鍦熷椋庢儏鍥嚧鍔涗簬灞曠ず鍦熷鏃忕殑鏂囧寲鍜岄鎯呫傚洯鍐呬紶缁熷缓绛戙佹墜宸ヨ壓鍝佸拰姘戜織琛ㄦ紨璁╀汉浠夸經绌胯秺鏃剁┖锛...
  • 寮犲鐣鐗硅壊鏈夊摢浜
    绛旓細2銆寮犲鐣澶у场璋凤細寮犲鐣屽ぇ宄¤胺鏄竴涓笘鐣岀骇鐨勮嚜鐒舵櫙瑙傦紝鏄敱浜夸竾骞寸殑姘存祦渚佃殌褰㈡垚鐨勩傚ぇ宄¤胺鍐呭北宄伴櫋宄佹邯娴佹箥鎬ャ佸博鐭冲褰㈡姸锛屾槸涓涓瀬鍏锋帰闄╃簿绁炵殑鏃呮父鑳滃湴銆3銆佸紶瀹剁晫鍦熷徃鍩庯細寮犲鐣屽湡鍙稿煄鏄竴搴т繚瀛樺畬濂界殑鏄庢竻鍦熷徃鍩庯紝鏄湡瀹舵棌鏂囧寲鐨勯噸瑕佷唬琛ㄣ傚湡鍙稿煄鍐呮湁鐫绮剧編鐨勫缓绛戙佷赴瀵岀殑鍘嗗彶鏂囧寲鍜姘戜織鏂囧寲锛...
  • 浜旀湀鍘寮犲鐣,濡備綍瑙勫垝琛岀▼浠ュ厖鍒嗕綋楠屽湡瀹舵棌鐨姘戜織鏂囧寲?
    绛旓細鏃╀笂锛氫箻鍧愪笘鐣屼笂鏈闀跨殑鍗曠▼瀹㈣繍绱㈤亾鍓嶅線澶╅棬灞憋紝娓歌澶╅棬娲炪佺幓鐠冩爤閬撶瓑銆備笅鍗堬細涓嬪北鍚庯紝鍙互鍙傝寮犲鐣鍦熷姘戜織鍗氱墿棣嗭紝鏇存繁鍏ュ湴浜嗚В鍦熷鏃忕殑鍘嗗彶鍜屾枃鍖栥傛櫄涓婏細鍦ㄥ競鍖轰韩鍙椾竴椤垮湴閬撶殑鍦熷鐏攨锛屼綋楠屽湡瀹舵棌鐨勯ギ椋熸枃鍖栥傜4澶╋細鑼呭博娌虫紓娴佷笌鍦熷鏉戝 鏃╀笂锛氬墠寰鑼呭博娌宠繘琛屾紓娴侊紝娌块娆h祻涓ゅ哺鐨勮嚜鐒堕鍏夊拰鍦熷...
  • 璇烽棶寮犲鐣鏈夐偅浜涙皯椋姘戜織?
    绛旓細鍝珌銆佽刀骞淬侀椆鍏冨绛夛紝鍏蜂綋鍙互鐪嬩笅寮犲鐣鍩庤
  • 寮犲鐣鍦熷椋庢儏鍥湁鍝簺鍚稿紩浣犵殑鍦版柟?
    绛旓細寮犲鐣鍦熷椋庢儏鍥槸涓澶勯泦鑷劧鏅銆姘戜織鏂囧寲鍜屽ū涔愭椿鍔ㄤ簬涓浣撶殑鏃呮父鑳滃湴锛屽畠涓嶄粎灞曠ず浜嗗紶瀹剁晫鍦板尯鐨勭嫭鐗硅嚜鐒堕鍏夛紝杩樻繁鍒讳綋鐜颁簡褰撳湴鍦熷鏃忕殑鏂囧寲鍜岀敓娲绘柟寮忋備互涓嬫槸璇ラ鎯呭洯鍚稿紩娓稿鐨勫嚑涓柟闈細鍘熺敓鎬佺殑鑷劧鏅锛氬紶瀹剁晫鍦熷椋庢儏鍥綅浜庝笘鐣岃嚜鐒堕仐浜у湴鈥斺旀闄垫簮椋庢櫙鍚嶈儨鍖哄唴锛屾嫢鏈夊緱澶╃嫭鍘氱殑鑷劧璧勬簮銆傝繖閲岀殑...
  • 寮犲鐣鏈夊摢浜涜妭鏃?寮犲鐣屾湁鍝簺姘戜織鑺傛棩?
    绛旓細寮犲鐣屾皯淇鑺傛棩鍦熶笁杩囧勾姣忓勾锛屽湡瀹舵棌閮借搴嗙浠ヤ笅涓夊勾锛岃厞鏈堜簩鍗佷節(鎴栦簩鍗佸叓)锛屽啘鍘嗗叚鏈堜簩鍗佷簲锛屽崄鏈堜竴銆傞櫎澶曚箣澶滐紝鍦ㄦ潙瀵ㄧ殑鍑瑰湴閲岀偣鐕冪瘽鐏紝鍦熷鏃忎汉鍥寸潃绡濈伀璺宠垶锛屽敱鏂板勾鐨勬瓕銆傚叚鏈堟槸鍦熷鏃忓巻鍙蹭笂鐨勪竴娆¢噸瑕佽縼寰欍傝縼寰欐棩鏈熶负鍐滃巻鍏湀浜屽崄浜旀棩锛屽湡瀹舵棌鍦ㄨ繖涓澶╁鐗涚キ绁烇紝閫愭笎褰㈡垚鍏湀涔犱織銆傚崄鏈堟槸鍦熷鏃忚縼寰...
  • 寮犲鐣鍦熷椋庢儏鍥汉鏂囨櫙瑙
    绛旓細寮犲鐣鍦熷椋庢儏鍥槸闆嗕腑灞曠ず鍦熷浜烘枃鏅鐨勫湴鏂癸紝鍥唴涓板瘜澶氭牱鐨勬皯椋姘戜織娲诲姩璁╂父瀹㈡繁鍏ヤ簡瑙e湡瀹舵棌鏂囧寲銆傝繖閲屾湁鍦熷濠氫織鐨勮〃婕旓紝濡備紶缁熺殑鑼呭彜鏂垶銆侀摐閾冭垶銆佹憜鎵嬭垶鍜屾墦婧滃瓙锛屽啀鐜颁簡鍦熷浜虹殑鍘熷鍔充綔涓庣敓娲诲満鏅傚ご楗版湇楗般佽湣鏌撱佺粐閿﹀拰閾跺尃銆佺煶鍖犳妧鑹猴紝浠ュ強濂囩煶鏍归洉鍜岀弽璐垫枃鐗╁睍瑙堬紝灞曠ず浜嗗湡瀹朵汉鐨勬墜宸ヨ壓鍜屽巻鍙...
  • 鍦寮犲鐣澶у场璋娆h祻鐗硅壊椋庡厜鐨勬墦鍗℃寚鍗楁槸浠涔?
    绛旓細鍝佸皾鍦熷鏃忕編椋燂細鍦ㄦ父瑙寮犲鐣澶у场璋风殑鍚屾椂锛屼笉濡ㄥ皾璇曞綋鍦扮殑鍦熷鏃忕編椋燂紝濡傛墜鎾曞寘鑿溿侀吀姹ら奔绛夈備簡瑙e湡瀹舵棌椋庢儏锛氬彲浠ラ氳繃鍙傝褰撳湴鐨姘戜織鏉戝锛屼簡瑙e湡瀹舵棌鐨勪紶缁熸枃鍖栧拰鐢熸椿鏂瑰紡銆傛讳箣锛屽紶瀹剁晫澶у场璋锋槸涓涓泦鑷劧缇庢櫙鍜屾皯鏃忔枃鍖栦簬涓浣撶殑鏃呮父鑳滃湴锛岄氳繃浠ヤ笂鎵撳崱鎸囧崡锛屼綘鍙互鏇村ソ鍦拌鍒掕绋嬶紝浜彈杩欓噷鐨勭壒鑹查鍏夈
  • 扩展阅读:张家界跟团旅游被骗 ... 张家界6月份适合旅游吗 ... 张家界必去的4个景点 ... 张家界旅游穿衣指南 ... 张家界旅游十大忠告 ... 张家界旅游朋友圈 ... 张家界三日游最佳线路 ... 张家界景色最好的地方 ... 张家界旅游团骗术卖朱砂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