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善辩的经典问答事例 有没有讲名人能言善辩的故事

\u6709\u5173\u673a\u667a\u98ce\u8da3\u80fd\u8a00\u5584\u8fa9\u7684\u540d\u4eba\u6545\u4e8b

\u300a\u6f31\u77f3\u6795\u6d41\u300b
\u664b\u4ee3\u6709\u4e2a\u53eb\u5b59\u695a\u7684\u4eba\uff0c\u5e74\u8f7b\u65f6\u770b\u4e0d\u60ef\u4e16\u4fd7\u7684\u51e1\u5eb8\u65e0\u804a\uff0c\u6b32\u9690\u9000\u5c71\u6c34\u4e4b\u95f4\uff0c\u5c31\u6253\u4e86\u4e2a\u6bd4\u65b9\u5bf9\u4ed6\u7684\u597d\u670b\u53cb\u738b\u6d4e\u8bf4\u81ea\u5df1\u5c06\u201c\u6795\u77f3\u6f31\u6d41\u201d\uff0c\u4f46\u5728\u8868\u8fbe\u65f6\u8bef\u8bf4\u6210\u201c\u6f31\u77f3\u6795\u6d41\u201d\u3002\u738b\u6d4e\u542c\u540e\uff0c\u95ee\u201c\u6c34\u6d41\u53ef\u4ee5\u6795\u7740\u3001\u77f3\u5934\u53ef\u4ee5\u7528\u6765\u6f31\u53e3\u5417?\u201d\u3002
\u5b59\u695a\u77e5\u9053\u81ea\u5df1\u53e3\u8bef\uff0c\u5e78\u4e8f\u4ed6\u673a\u654f\uff0c\u5c31\u201c\u987a\u6c34\u63a8\u821f\u201d\uff0c\u89e3\u91ca\u8bf4\uff1a\u201c\u6211\u4e4b\u6240\u4ee5\u8981\u6795\u6d41\uff0c\u662f\u60f3\u6d17\u8033\uff1b\u4e4b\u6240\u4ee5\u6f31\u77f3\uff0c\u662f\u60f3\u78e8\u783a\u7259\u9f7f\u3002\u201d\u5b59\u695a\u7684\u56de\u7b54\u975e\u5e38\u5de7\u5999\u800c\u6709\u5b66\u95ee\uff0c\u867d\u7136\u51fa\u4e8e\u53e3\u8bef\uff0c\u4f46\u7528\u201c\u6f31\u77f3\u6795\u6d41\u201d\u5374\u66f4\u597d\u5730\u8868\u8fbe\u4e86\u81ea\u5df1\u4e0d\u968f\u6d41\u4fd7\u7684\u610f\u5fd7

\u8bf8\u845b\u4eae\u820c\u6218\u7fa4\u5112\uff0c\u6c5f\u4e1c\u8bf8\u5112\u5c3d\u7686\u5931\u8272\u3002

孟子《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
「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自养也,恶得贤!」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後食乎?」
曰:「然.」「许子必织布然後衣乎?」
曰:「否.许子衣褐.」
「许子冠乎?」
曰:「冠.」
曰:「奚冠?」
曰:「冠素.」
曰:「自织之与?」
曰:「否,以粟易之.」
曰:「许子奚为不自织?」
曰:「害於耕.」
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
曰:「然.」「自力之与?」
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後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义也.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氾滥於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於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後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於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後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於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
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
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
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於耕耳.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於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於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於子贡,相乡而哭,皆失声,然後归.子贡反,筑室於场,独居三年,然後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
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
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於曾子矣.吾闻出於幽谷,迁於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於幽谷者.
《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
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选自《孟子‧滕文公上》

『译文』:
有个研究神农学说的人许行,从楚国来到滕国,走到门前禀告滕文公说:“远方的人,听说您实行仁政,愿意接受一处住所做您的百姓.”滕文公给了他住所.他的门徒几十人,都穿粗麻布的衣服,靠编鞋织席为生.
陈良的门徒陈相,和他的弟弟陈辛,背了农具耒和耜从宋国来到滕国,对膝文公说:“听说您实行圣人的政道,这也算是圣人了,我们愿意做圣人的百姓.”
陈相见到许行后非常高兴,完全放弃了他原来所学的东西而向许行学习.陈相来见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道:“滕国的国君,确实是贤德的君主;虽然这样,还没听到治国的真道理.贤君应和百姓一起耕作而取得食物,自食其粮兼治天下.现在,滕国有的是粮仓和收藏财物布帛的仓库,那么这就是靠剥削百姓来养肥自己,哪里算得上贤呢!”
孟子问道:“许子一定要自己种庄稼然后才吃饭吗?”
陈相说:“对.”
孟子说:“许子一定要自己织布然后才穿衣服吗?”
陈相说:“不,许子穿未经纺织的粗麻布衣.”
孟子说:“许子戴帽子吗?”
陈相说:“戴帽子.”
孟子说:“戴什么帽子?”
陈相说:“戴生绢做的帽子.”
孟子说:“自己织的吗?”
陈相说:“不,用粮食换的.”
孟子说:“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织呢?”
陈相说:“对耕种有妨碍.”
孟子说:“许子用铁锅瓦甑做饭、用铁制农具耕种吗?”
陈相说:“对.”
孟子说:“是自己制造的吗?”
陈相说:“不,用粮食换的.”
孟子说:“用粮食换农具炊具不算损害了陶匠铁匠;陶匠铁匠也是用他们的农具炊具换粮食,难道能算是损害了农夫吗?再说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烧陶炼铁,使得一切东西都是从自己家里拿来用呢?为什么忙忙碌碌地同各种工匠进行交换呢?为什么许子这样地不怕麻烦呢?”
陈相说:“各种工匠的活儿本来就不可能又种地又兼着干.”孟子说;“这样说来,那末治理天下难道就可以又种地又兼着干吗?有做官的人干的事,有当百姓的人干的事.况且一个人的生活,各种工匠制造的东西都得具备,如果一定要自己制造然后才用,这是带着天下的人奔走在不着边的路上.所以说:有的人使用脑力,有的人使用体力.使用脑力的人统治别人,使用体力的人被人统治;被人统治的人供养别人,统治别人的人被人供养,这是天下通行的道理.”
当唐尧的时候,天下还没有平定.大水乱流,到处泛滥.草木生长茂盛,禽兽大量繁殖,五谷都不成熟,野兽威胁人们.鸟兽所走的道路,纵横交错遍布在中原地带.唐尧暗自为此担忧,选拨舜来治理.舜派益管火,益放大火焚烧山野沼泽地带的草木,野兽就逃避躲藏起来了.舜又派禹疏通九河,疏导济水、漯水,让它们流入海中;掘通汝水、汉水,排除淮河、泗水的淤塞,让它们流入长江.这样才使中原地带能够正常耕种粮食.当这个时候,禹在外奔波八年,多次经过家门都没有进去,即使想要耕种,行吗?”
后稷教导百姓耕种收割,种植庄稼,庄稼成熟了百姓才得以生存繁殖.做人有做人的道德,单是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安逸却没有教化,便和禽兽近似了.唐尧又为此担忧,派契做司徒,把人与人之间应有的伦理关系教给百姓: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妇之间有内外之别,长幼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唐尧为百姓日日操心,对外来的人慰劳安抚;对困惑迂腐的人扶持纠正;对贫困孱弱的人予以帮助;使他们都能顺心无忧的生存,从中又对他们恩惠赈济.唐尧为百姓这样担忧,还有空闲去耕种吗?”
“唐尧把得不到舜作为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皋陶作为自己的忧虑.把地种不好作为自己忧虑的人,是农民.把财物分给别人叫做惠,教导别人向善叫做忠,为天下找到贤人叫做仁.所以把天下让给别人是容易的,为天下找到贤人却很难.孔子说:‘伟大的君主尧啊!天是最大的,只有尧能效法天.浩荡广漠的洪恩啊,百姓不能用语言来形容!好君主舜!崇高啊,有天下却不以为己有!’尧舜治理天下,难道不要费心吗?只不过不用在耕种上罢了!”
我只听说过中原人改变蛮夷的事,没听说过中原人变成蛮夷的.陈良是楚国人,喜爱周公、孔子的学术,从南到北来中原学习;北方的学者还没有人能超过他.他可以称得上豪杰之士了.你们兄弟跟随他学习几十年,他死,你们就背叛了他.以前孔子死的时候,门徒们都为他守孝三年,三年以后,众弟子收拾行李准备回家,临走前都去向子贡行礼告别,相对失声痛哭,然后才离开.子贡又回到孔子墓地重新筑屋,独自守墓三年,然后才离开.后来,子夏、子张、子游看有若有些象孔子,便想象对孔子一样的敬重他.并希望曾子也同意.曾子说:‘不可以,就像曾经用江汉的水清洗过,又在夏天的阳光下暴晒过的洁白无暇的白纸,我们的老师是没有谁能够相比的!’如今,南蛮鴃舌的人,诽谤先人的圣贤之道,你们却背叛自己的老师,而学许子,这和曾子的态度恰恰相反,我听说过,从幽暗的山谷迁往高大的树木的,没听说从高大的树木迁往幽暗的山谷的.《鲁颂》说:‘攻击北方的戎、狄,惩罚南方的荆、舒.’周公尚且要攻击南蛮,你们却去向他学习,简直是越变越坏了.”
陈相说:“如果顺从许子的学说,市价就不会不同,国都里就没有欺诈行为.即使让身高五尺的孩子到市集去,也没有人欺骗他.布匹和丝织品,长短相同价钱就相同;麻皮和丝絮,轻重相同价钱就相同;五谷粮食,数量相同价钱就相同;鞋子,大小相同价钱就相同.”
孟子说:“物品的价格不一致,是物品的自然物性.有的相差一倍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相差千倍万倍.您让它们等同起来,这是使天下混乱的做法.制作粗糙的鞋子和制作精细的鞋子卖同样的价钱,人们难道会去做精细的鞋子吗?按照许子的办法去做,便是彼此带领着去做弄虚作假的事,哪里能治好国家!”

赏析:
本篇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上》.滕(今山东滕县)是个小国,介於齐、楚两大国之间.滕文公是孟子周游列国碰到的唯一信服孟子主张的国君.这篇文章是在滕文公接受孟子意见,国家很有声望时发生的一场辩论,是孟子对农家思想的有力批判和对儒家治国主张的根本方针的进一步发挥.从这场论辩中我们可以看到孟子善辩的高度技巧和他对社会分工的具体思想.   
全文可按内容分成六大段.第一段是论辩的起因,可以分三个层次.从开始到「捆屦织席以为食」为第一层,写许行到滕.这裏一方面表示滕国行仁政名声远扬,一方面看出农家自食其力的苦干精神.这是引起陈相兄弟崇拜的根据,是这场辩论的潜在因素.神农是传说中远古帝王,他教民耕种以兴农业,并发明医药,农家引以自重,所以「为神农之言」代表农家学说.从「陈良之徒陈相」至「愿为圣人氓」为第二层.这裏在「陈相」之前加上「陈良之徒」四字,是因为他背叛师门,这是为後文训斥他预埋伏线.许行称赞滕文公只说「行仁政」,陈相就说是「行圣人之政」,这在语言上的变化,表示陈相本来的儒家观点,因为滕文公的一套是孟子教的.两批人都是慕名而来,但在敍述剪裁上毫不雷同.譬如对许行交代了「文公与之处」,对陈相也必然如此,就省去这种交代.从「陈相见许行而大悦」是第三个层次,也是这一段最重要的内容.陈相背叛儒家投向农家,倒过来又用农家的「君臣并耕而食」的观点来否定他原先尊之「是亦圣人也」的滕文公,不但不是「圣人」,连贤也谈不上.联系「滕君则诚贤君也」这句话来看,就是批评孟子用儒家思想把滕君教坏了.这是骂上门来的,孟子当然得应战,一场精彩的论战就这样挑起来了.   
孟子批判陈相,实际是批判农家学说,宣扬儒家观点.分成两部分,先破後立.第二段是破农家「君臣并耕」反对分工的荒谬主张.孟子这一段用的方式可以说是「请君入甕」或者叫「诱敌深入,一举攻克」.一问一答看似谈家常,而且先问种粟,这是农家的宗旨,答案也在孟子预料之中.然後一样一样问下去.问之中,详略又有变化.「许子冠乎」一问,用了四个回合,使陈相不自觉地作出「害於耕」的答覆.如果性急,这裏就可以说出「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的话来.但是孟子却从容不迫,要陈相说出这个结论,所以又问出烧饭耕种的械器(陶冶),使陈相重复一次「以粟易之」的话.孟子仍旧从容不迫,但包围圈却暗中收紧,扣紧第一段「厉民」的「厉(损害)」字进行驳斥,至「岂为厉农夫哉」,已经说足了,却偏偏再设一问:「且许子何不为陶冶……何许子之不惮烦?」「舍」字可以解释为「啥」,指无论什麼东西.宫为房屋的通称.古人住的房子都可称「宫」,不像秦汉以後那样专指帝王所居的房屋.这一段问话略带讥刺:「何许子之不惮烦?」逼出陈相「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一面耕种一面又做百工之事是干不了)的结论.至此已经看出陈相完全落入孟子的牢笼,所以下面专就治天下一事,加以申论.   
「然则」一句是结束上文,用反诘语气,斩截有力.上文陈相已经承认「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所以这一反问,陈相是无词以对.然後分几层申述儒家主张而处处回应,扣紧对许行主张的驳斥.「有大人之事」至「是率天下而路也」,说明社会分工的必然性,否定这种分工,那麼人与人之间就不能构成社会(使天下都变成互不相干,像在路上碰到的人一样.也有人把「路」释成「露」,表示困苦不堪,不如直作「行路」解有力.朱熹注说是「奔走道路,无时休息」,其实不如指取消了相互交换的社会关系,使人无法生活).「故曰:或劳心……」至「天下之通义也」,是这篇辩论的核心.所谓「大人之事」即「劳心」,所谓「小人之事」即劳力.这个观点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的必然分工,较之以前是一大进步.自然生产力有了进步,社会必须分工.孟子的「劳力者」即指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第二段裏所说的「百工之事」和耕种都属这一类.所谓「劳心者」即指管理社会的人,上文的滕文公,下文的尧、舜、禹、益、后稷、契、皋陶都属这一类.在阶级社会中,有生产者,也必然要有组织者、管理者.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去考察,孟子这种劳心劳力分工的说法是反映历史进步的观点.必须申明的,孟子指的「劳心者治人」,是指把天下事办好,而不是指可以任意鱼肉百姓,这有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为证.至於後世无道之君,贪残之吏,杀人害物即豺狼,不能归罪於孟子这个进步的观点.不管你主观上如何看,这种生产和管理的分工是社会进步所必需,孟子能把这看成「天下之通义」,识力的确惊人.这几句对下面几层说是论点.因为陈相了解儒家对古史的说法,所以一层一层举儒家典籍传说为论据.   
「当尧之时」至「虽欲耕,得乎?」是第一层论据.从尧、舜、益到禹,说明「大人之事」.开头描写尧时的洪水之灾,这几句非常形象地写明灾害之多.「尧独忧之」,这个「独」字很有分量,因为他是天下之君,就该忧天下之事,这就是上文的「大人之事」的最突出的表现.下面举舜用益用禹,这和後面「为天下得人」相呼应.禹的劳绩是各家公认的,所以说得特别详.「虽欲耕,得乎?」仍然回应篇首,批判君臣并耕的谬说.   
「后稷教民稼稷」至「而暇耕乎」是第二层论据.强调圣人之忧民,不止是教民稼穑(这一点农家是赞同的),还要重视教育,讲究人伦道德,处理好人与人间的各种关系,这是「契为司徒」的工作.放勋就是尧.「曰」字焦循《孟子正义》认为是「日」字,表示下面那些话是尧每天关心的工作.但作为「曰」字,指尧督促下面做到这样,使老百姓各得其所,更切合最高人物的职责.「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仍然扣紧篇首.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至段末是第三层论据.中心在「为天下得人」以尧、舜为榜样,引述孔子之言为根据.後面「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於耕耳」,仍然回应篇首.应该注意这三层收尾都回到篇首,但用语各别,一方面看出孟子散文的变化自如,另一方面要注意三次结尾的次序一次重於一次.前面两次说:「虽欲耕,得乎?」「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还讲客观上不可能并耕.而这次则认为:「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於耕耳.」主观上的用心也当著眼於大处,不当用於耕.这是用尧、舜来说明滕文公做得对.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所以暗以相比,不算僭越.这样把陈相所述的许行的理论批得淋漓尽致.这是这篇文章的主体部分,先破後立,立中有破,使对方无反驳馀地.   
「吾闻用夏变夷者」这一段是对陈相品质的批判责难,是承前文「陈良之徒」四个字来的.头两句是原则,应该用中原的高度儒家文化改变边远落後地区的文化.陈良正是这样「用夏变夷」的模范.这几句既交代了陈良的情况,予以充分肯定,又是对陈相「师死而遂倍之」的严厉鞭挞.但是没有接著批他.却暂时停下,又举孔子死後,学生们的深情怀念来做对比.这裏重点是两个弟子:一是子贡三年丧(对父母的最重的丧礼,他们用来对老师)毕又庐墓三年,这是感情上的深挚.另一是曾子对孔子死後尊严的维护,也就是对儒家宗师的尊崇.两个榜样,都给陈相「师死而遂倍之」以著力的敲扑. 「今也南蛮鴃舌之人」的称呼看出对许行的鄙视,这不是地域偏见,而是由理论上的对立形成的,上文对陈良只说「楚产也」,毫无鄙视的意思,而对同样来自楚国的许行就称为「南蛮鴃舌之人」,这一点称呼的变化也看出孟子行文的谨严.下面进一步引《诗》来说明该学周公、仲尼之道.「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这个「变」字又扣紧段首「用夏变夷,未闻变於夷」的两个「变」字紧相呼应.   
陈相明明输透了,他偏偏还要找点理由来为「许子之道」辩护,强调一个「市贾不戒」来.他不知道价格应该反映劳动的耗费,劳动耗费有大小,价格就有高低.所以又被孟子抓住批判:「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这两小节看似辩论的馀波,但有补足上文的作用.因为百家争鸣都以自家之道最能「治国家」,陈相认为许行之道可以治国家,所以想用「许子之道」来改变滕文公推行的孟子之道.孟子的反击是从人情物理人手,证明其误,而提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这样圆融之说.这也看出,孟子是用辩证观点战败陈相所述的许行的机械观点.   
从内容看,这段文章是孟子理论的精华所在,谈到治国家的思想原则,比《梁惠王章》只讲一些具体措施要更富於理论性,它裏面涉及社会分工的历史进步观点和对事物分析的辩证观点,是研究孟子思想的重要章节之一.孟子以善辩著称,在这篇裏我们可以领会孟子辩论的技巧,这些对散文的发展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孟子是先秦著名的散文家,我们从这篇中一方面看到组织的严密,另一方面又看到行文的从容不迫,变化多姿.如两次辩论,使用的方式有详有略,几个结尾都回应篇首,却无一雷同.开合擒纵,高下在心,确实令读者心服.

  • 鏈夊叧鍠勮京鐨勭粡鍏搁棶绛斾簨渚
    绛旓細鍚庣ǚ鏁欏鐧惧鑰曠鏀跺壊,绉嶆搴勭,搴勭鎴愮啛浜嗙櫨濮撴墠寰椾互鐢熷瓨绻佹畺.鍋氫汉鏈夊仛浜虹殑閬撳痉,鍗曟槸鍚冨緱楗便佺┛寰楁殩銆佷綇寰楀畨閫稿嵈娌℃湁鏁欏寲,渚垮拰绂藉吔杩戜技浜.鍞愬哀鍙堜负姝ゆ媴蹇,娲惧鍋氬徃寰,鎶婁汉涓庝汉涔嬮棿搴旀湁鐨勪鸡鐞嗗叧绯绘暀缁欑櫨濮擄細鐖跺瓙涔嬮棿鏈夐鑲変箣浜,鍚涜嚕涔嬮棿鏈夌ぜ涔変箣閬,澶涔嬮棿鏈夊唴澶栦箣鍒,闀垮辜涔嬮棿鏈夊皧鍗戜箣搴,鏈嬪弸涔嬮棿鏈...
  • 璁鸿涓湁鍝簺闂瓟?
    绛旓細涓銆瀛愯础闂粊锛1銆佸師鏂--瀛愯础鏇帮細鈥滃鏈夊崥鏂戒簬姘戣岃兘娴庝紬锛屼綍濡傦紵鍙皳浠佷箮锛熲濆瓙鏇帮細鈥滀綍浜嬩簬浠侊紵蹇呬篃鍦d箮锛佸哀鑸滃叾鐘圭梾璇搞傚か浠佽咃紝宸辨绔嬭岀珛浜猴紝宸辨杈捐岃揪浜恒傝兘杩戝彇璀紝鍙皳浠佷箣鏂逛篃宸层傗2銆佽瘧鏂--瀛愯础璇达細鈥滃亣鑻ユ湁涓涓汉锛屼粬鑳界粰鑰佺櫨濮撳緢澶氬ソ澶勫張鑳藉懆娴庡ぇ浼楋紝鎬庝箞鏍凤紵鍙互绠楁槸浠佷汉...
  • 缁忓吀鎴愯鏁呬簨:鍗楁鍖楁灣
    绛旓細鎹鏅忓┐韬潗涓嶉珮锛屽叾璨屼笉鎵紝浣嗚冻鏅哄璋嬶紝涓哄畼娓呭粔锛屾暍浜庣姱棰滅洿璋忥紝鍖℃鍥藉悰涔嬭艾;鐢熸ф晱鎹凤紝鑳借█鍠勮京锛屽鍛藉嚭浣夸粬鍥斤紝涓村嵄涓嶄勘锛屼粠涓嶈鍥藉鍙楄颈銆傛檹濠寸涓娆″嚭浣挎鍥斤紝妤氱帇鍚鏅忓┐鍠勪簬瑷杈烇紝渚垮韬梺鐨勮皨澹锛氣滄檹濠村湪榻愬浗鏄湁鍚嶇殑鑳借█鍠勮京涔嬩汉銆傜幇鍦ㄨ鏉ユ鍥斤紝鎴戞兂褰撲紬缇炶颈浠栦竴鐣紝璁╅綈鍥戒汉鐭ラ亾...
  • 鍏充簬璁鸿鐨勬枃瀛﹀父璇
    绛旓細濡傚瓙璺殑鐜囩洿椴佽幗,棰滃洖鐨勬俯闆呰搐鑹,瀛愯础鐨勮仾棰栧杽杈,鏇剧殭鐨勬絿娲掕劚淇楃瓑绛,閮界О寰椾笂涓ч矞鏄,鑳界粰浜虹暀涓嬫繁鍒诲嵃璞°傚瓟瀛愬洜鏉愭柦鏁,瀵逛簬涓嶅悓鐨勫璞,鑰冭檻鍏朵笉鍚岀殑绱犺川銆佷紭鐐瑰拰缂虹偣銆佽繘寰蜂慨涓氱殑鍏蜂綋鎯呭喌,缁欎簣涓嶅悓鐨勬暀璇层 琛ㄧ幇浜嗚浜轰笉鍊︾殑鍙吹绮剧銆傛嵁銆婇娓娿嬭浇,鍚屾槸寮熷瓙闂粊,瀛斿瓙鏈変笉鍚岀殑鍥炵瓟,绛旈娓娾滃厠宸卞绀间负浠...
  • 鏈夊叧璁鸿鐨勬枃瀛﹀父璇嗛夋嫨棰
    绛旓細濡傚瓙璺殑鐜囩洿椴佽幗,棰滃洖鐨勬俯闆呰搐鑹,瀛愯础鐨勮仾棰栧杽杈,鏇剧殭鐨勬絿娲掕劚淇楃瓑绛,閮界О寰椾笂涓ч矞鏄,鑳界粰浜虹暀涓嬫繁鍒诲嵃璞°傚瓟瀛愬洜鏉愭柦鏁,瀵逛簬涓嶅悓鐨勫璞,鑰冭檻鍏朵笉鍚岀殑绱犺川銆佷紭鐐瑰拰缂虹偣銆佽繘寰蜂慨涓氱殑鍏蜂綋鎯呭喌,缁欎簣涓嶅悓鐨勬暀璇层 琛ㄧ幇浜嗚浜轰笉鍊︾殑鍙吹绮剧銆傛嵁銆婇娓娿嬭浇,鍚屾槸寮熷瓙闂粊,瀛斿瓙鏈変笉鍚岀殑鍥炵瓟,绛旈娓娾滃厠宸卞绀间负浠...
  • 瀛斿瓙鐨勫紵瀛愭湁72浜,灞炰簬鍗佸ぇ寮熷瓙閮芥湁璋?
    绛旓細銆婂ぇ鎴愰氬織銆嬭杞藉浜堝皬瀛斿瓙浜屽崄涔濆瞾锛岃兘瑷鍠勮京锛屾浘浠庡瓟瀛愬懆娓稿垪鍥斤紝娓稿巻鏈熼棿甯稿彈瀛斿瓙娲鹃仯锛屼娇浜庨綈鍥姐佹鍥姐傚攼寮鍏冧簩鍗佷竷骞达紝瀹颁簣琚拷灏佷负鈥滈綈渚濄傚畫澶т腑绁ョ浜屽勾(1009骞)鍙堝姞灏佲滀复娣勫叕鈥濄傚崡瀹嬪捀娣充笁骞(1267骞)锛屽啀杩涘皝涓衡滈綈鍏濓紝鏄庡槈闈栦節骞存敼绉颁负鈥滃厛璐ゅ浜堚濄6銆佺鏈ㄨ祼锛堝叕鍏冨墠520骞达紞...
  • 鏉庤嫢褰ゆ湁鍝簺缁忓吀浣滃搧?
    绛旓細銆婃潹闂ㄥコ灏嗕箣濂冲効褰撹嚜寮恒嬮噷鐨勬潹鍏 ,搴旇绠楁槸鏉庤嫢褰ょ殑鏈変竴鑲缁忓吀鑽у箷褰㈣薄鍚с傚湪杩欓儴浣滃搧閲,鏉庤嫢褰ゅ啀娆℃垚鍔熺殑楗版紨鍑轰簡鍏鏉ㄥ欢鐞繖涓垇铔皯濂宠吹鍗冮噾鐨勫啺闆仾鏄,楝奸┈鑷俊,鑳借█鍠勮京,鏁綔鏁负鐨勬皵璐ㄣ傚ス鐨勬潹寤剁惇绮鹃氭枃闊鐣,鎵嶅崕閿嬭姃姣曢湶,鍏峰ぇ涓堝か姘旀叏,鑰屼笉澶卞コ鎬ф俯鏌,鍗村張鎸戞垬浼犵粺,婕犺涓栨儏,涓嶆曟潈鍔,鏈夌偣鎴戣...
  • 缁忓吀鍥涘瓧璇
    绛旓細缁忓吀鍘嗗彶鎴愯鏁呬簨涔嬬簿 銆婂鐗涘脊鐞淬 鍘嗗彶鎴愯鏁呬簨闈¢潯涔嬮煶 鍘嗗彶鎴愯鏁呬簨閫閬夸笁鑸 鍘嗗彶鎴愯鏁呬簨澶т箟鐏翰 鍘嗗彶鎴愯鏁呬簨鍧愭涓嶄贡 缁忓吀鍘嗗彶鎴愯鏁呬簨 鑳屾按涓鎴 --- 鎴樹簤鎴愯鏁呬簨 鏈夊叧鎴樹簤鐨勬垚璇晠浜---椹潻瑁瑰案 鎻忓啓鎴樹簤鐨勮瘲璇,鎴愯鏁呬簨浠ュ強鍙 鍏充簬鎴樹簤鐨勬垚璇晠浜 涓夊浗婕斾箟鎴愯 鎴樹簤鎴愯鏁呬簨:閫閬夸笁鑸 鏈夊叧鎴樹簤鐨勬垚璇晠...
  • 鏈夊摢浜涘叧浜庘滀粊鈥濈殑闂瓟?
    绛旓細涓銆佸瓙璐¢棶浠锛1銆佸師鏂--瀛愯础鏇帮細鈥滃鏈夊崥鏂戒簬姘戣岃兘娴庝紬锛屼綍濡傦紵鍙皳浠佷箮锛熲濆瓙鏇帮細鈥滀綍浜嬩簬浠侊紵蹇呬篃鍦d箮锛佸哀鑸滃叾鐘圭梾璇搞傚か浠佽咃紝宸辨绔嬭岀珛浜猴紝宸辨杈捐岃揪浜恒傝兘杩戝彇璀紝鍙皳浠佷箣鏂逛篃宸层傗2銆佽瘧鏂--瀛愯础璇达細鈥滃亣鑻ユ湁涓涓汉锛屼粬鑳界粰鑰佺櫨濮撳緢澶氬ソ澶勫張鑳藉懆娴庡ぇ浼楋紝鎬庝箞鏍凤紵鍙互绠楁槸浠佷汉...
  • 扩展阅读:善于发问的事例 ... 鲁班勇于发问的事例 ... 武则天善于用人的事例 ... 善于说话的名人事例 ... 古代著名辩论事例 ... 不善于用人的事例 ... 敢于发问的人的事例 ... 能言善辩的事例100字 ... 知人善任人尽其才的事例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