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游褒禅山记

1. 《游褒禅山记》文章翻译和特殊句式以及思想感情

1、省略句: ⑴ 而卒葬之(“葬”后省略“于”) ⑵ 有碑仆道(“仆”后省略“于”) ⑶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以”后省略“之”) ⑷ 有志矣,不随以copy止也(“随”后省略“之”) ⑸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以”后省略“之”) ⑹ 然力足以至焉(“焉”后省略“而不至”) 2、判断句: ⑴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者……也”知表示判断) ⑵ 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者……也”表示判断) ⑶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者……也”表示判断) ⑷ 此余之所得也(“……也”表示判断) ⑸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因果关系的判断句) 3、状语后置: ⑴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⑵ 古人之道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这两个句子都是“于”和它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构成的介词结构作状语。)

4、文言固定句式: ⑴ 其孰能讥之乎? (难道……吗?) ⑵ 何可胜道也哉! (哪里……呢!) ⑶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的缘故。)

2.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 >原文及翻译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阳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碑上只有那字还认得出来,即“花山”。现在将“花”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懒于前进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足够用来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未能尽情享受游山的乐趣。>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没有不探究、思考到的。那(路)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路)不平坦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贵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意志,也不随从别人而停止(不前),然而力量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意志与力量,也不盲从别人而有所懈怠,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没有外物来帮助他,也不能到达。但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

余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由此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情况,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求学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要谨慎采取的缘故。 >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fǔ);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fǔ);安上,字纯父(fǔ)>

3. 帮忙快找游褒禅山记的古文赏析

王安石的游记散文喜欢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的议论,记游只是个引子,说理是全文的中心.这篇文章写的是一次未能尽兴的游览,作者深感后悔和遗憾.一般说来,这样的游览并没有多少值得可写的东西,可是作者却据此得出两点深刻的启示:一是神奇雄伟、美丽壮观的景色常在艰险遥远的地方,必须不避艰险,坚持不懈,“尽吾志”以赴之,才能于己无悔,不为人讥.这里虽然说的游山,实际是以游山作比喻,说明不论研求高深的学问,还是创建宏伟的事业,都必须用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意愿.二是由于古代文献的失散,后代以讹传讹,求学的人们对于学问必须深刻思考,慎重取舍.这两点启示里面包含着进取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在我们的学习、工作中,甚至在整个人生的各方面都值得提倡.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记事和议论结合得非常自然、紧密,毫无牵强附会的痕迹.记游部分简单概括,议论部分深沉凝重.前后呼应,结构十分严谨.第一段,作者从“仆碑”上辨明“华山”读音错误,用独到的眼光考察、追究事理的本源,为后文议论设下伏笔.到第四段,扣住“仆碑”,借物言志,阐示出做学问必须“深思而慎取”的道理.第二段,叙述游览后洞的经过,先把读者引入“后洞”的境界中,给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的实地感受,末句以“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与第三段开头一句“于是余有叹焉”联系,由实入虚引发道理,让议论循着记游的轨迹层层推进,因事见理,使人逐步领悟出这样的道理:无论干事业还是求学问,都必须不畏“险远”,矢志不渝,才能有所收获.文章不只是段与段呼应,句子与句子也联贯照应,像“夫夷以近,则游者甚众”和“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等一类相互照应的句子,比比皆是.情理互见,议论叙事融为一体.此外,这篇600来字的短文中,用了20个其”字,读起来节奏鲜明,踔厉风发,一点也没有杂沓繁复之感,也是一个特点.这20个“其”字和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20个“也”字,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作者在行文中也有疏忽之处,如“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写得颇为缠夹,既然“漫灭”,为什么“其为文犹可识”呢?“其为文”三字也颇费解.这些都是小疵,我们无须过多的追究.。

4. 高二古文

一)通假字 1. 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二)词类活用 1.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2.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3.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6.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文言固定句式1.其孰能讥之乎? (难道……吗?)2.何可胜道也哉! (哪里……呢!)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的缘故。)

(四)省略句、判断句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宾语)2.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宾语)3.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六)状语后置句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七)重点翻译句1.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八)多义词1. 乃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③良乃人,具告沛公(于是)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2. 道 ①有碑仆道(路,道路)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3. 盖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4. 文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④文过饰非(掩饰)5. 然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但是)6. 其⑴始舍于其址。

(代词,它的,代华山)⑵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那)⑶距其院东五里。

(代词,那个)⑷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代词,它)⑸其文漫灭。

(代词,它的,代仆碑)⑹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代词,它上面)⑺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代词,它的,代华山)⑻问其深。(代词,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译作“那个洞”)⑼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代词,代“好游者”,译作“那些”)⑽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其进”的“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译作“那”,“其见”的“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也译作“那”)⑾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代词,它的,代后洞)⑿盖其又深。(代词,指代后洞,译作“那”)⒀则其至又加少矣。

(代词,代那些)⒁既其出。(句中语气助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⒂则或咎其欲出者。

(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⒃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第一人称代词,自己)⒄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代词,他们)⒅其孰能讥之乎?(副词“其……乎”这个固定格式,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作:难道……吗?)⒆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代词,指代那些以讹传讹的情况,可译为“那”) (十)异义词1.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今义:数词。

2.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5.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十一)《游褒禅山记》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一、名 “名”是个会意字,从口从夕。

夕是傍晚,这时候,光线暗淡,眼睛看不清楚事物,就用口说;事物不认识,就得给事物取名字。“命名”是“名”的本义。

由此引申有“名字”“名称”的意思;再引申有“名声”“名望”“著名的”等意思。本文中“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的“名”用的是本义“命名”。

由“命名”还可以引申出“说明”、“说出”的意思。《口技》“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成语“莫名其妙”,本文“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其中的“名”都是“说出、说明”的意。

5. 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以及翻译

游褒禅山记 原文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於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游褒禅山记 译文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

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

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

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

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于是我有所感慨。

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

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

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6. 游褒禅山记中的知识点

游褒禅山记A.课时安排:三教时。

B.教学目的: 1.思想教育目标:认识作者“尽吾志”的思想。 2.基础知识目标:了解借游记抒发议论的写法。

3.能力培养目标:古文的字词句篇。 C.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背诵全文; 2. 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3.之\以的用法。 D.教学方法:精读课。

E.教具使用:多媒体教室设备——电脑等。 F.教学设想 1.本文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它以发议论为主而以记游为辅,议论又涉及哲理问题,学生初次学习这样的文章,会有一定的困难。

解决这个困难的办法是:一开始就指导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全局,抓住全文的警策“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这句话,初步理清脉络层次,然后逐段教读,最后总结全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概括成:“全局——局部——全局”。

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必须以学生的充分预习(必要时可以从课堂抽出20分钟让学生预习)为前提。 2.对语言障碍要有足够的估计。

本文中有些句子层次较多,有些词看似平常而用法和含义比较特殊,常见虚词“其”“之”“以”等出现的频率较高,且涉及多种用法,这些都是困难所在。有些词、语、句要提出来,用灵活的方式(据上下文义推测、文白对照、长句化短句、语法分析等)进行解释;有些可以在教读过程中以提问方式要求学生解释,而后补充纠正;有些可以放到结束课上,通过分类整理,加深理解。

更为重要的是,要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悟上述词、语、句的含义。 3.本文作者的思想是深沉的,胸怀是阔大的,所以能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这一点,学生很难品味出来。因此,教师应当将示范背诵作为一种直观的教学手段加以运用,必要时应逐句地带领学生诵读。

4.本文拟用3课时教读,安排如下: 第1课时:讲解文章主旨和布局,介绍作者,诵读第1段。 第2课时:诵读第2、3段。

第3课时:诵读第4、5段,总结全课,完成练习第一、三、四题,整理实词。 G.预习安排 1.对照注释看课文一遍,然后朗读课文一遍。

2.给下面的句子划停顿: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注意本文中的“其”“之”“以”都有多种用法。 4.准备背诵全文(末段可略读)。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本单元四篇课文中有三篇是游记。

游记这种体裁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 学生说出游记的篇目。

(即“教学设想”中提到的那四篇。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记》和《岳阳楼记》列入游记。)

教师:根据初读印象说说《游褒禅山记》跟上述四篇有什么不同。(从记游中生发议论。)

教师指出:古代游记的写法不拘一格。像《游褒禅山记》这样由记游中生发出大段议论的不算很多,这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

阅读时要注意的是,文章议论的中心是什么,它怎样由记游中生发出来。能把握住这两个问题,才能学好这篇文章。

二、讲解文章的主旨。 1.CSC课件中朗读展示。

2.学生齐读全文。在齐读前先检查三个长句中停顿的划分并正音。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正音”无物以相(xiàng)之 何可胜(shēng)道也哉 长乐王回深父(fǔ) 3.教师指出: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学生可能说出多种答案,可以稍加讨论。对不确切的答案应作一点分析,例如“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一句是就仆碑而言,不过是信笔拈来,与游洞无关。

作者此次游褒禅山的主要目标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是缘此而生。) 讨论后应确定,“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

4.追问: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因为已经“尽吾志”了。)

“尽吾志”是什么意思?(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结:“尽吾志”是这句话的要害。

5.“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夫游之乐”是指什么说的?(至洞之深处。)

为什么到了洞之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也表现了这样的意思。)你们能不能从毛主席诗词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作者的这个意思呢?(“无限风光在险峰”。)

再说作者的“悔”——这“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随之”。) 小结:“随之”,就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作最大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本句的要害。

三、作者简介。 关于本文的写作背景,“预习提示”已经说过,这里稍作补充如下: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

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不。



  • 璇枃涔︿腑鐨勪竴绡鏂囪█鏂,璁茬殑杩涙礊鎺㈤櫓,鏈変汉鎬曠伀鐏簡灏辨彁鍓嶅嚭鏉ヤ簡,鏈鍚庝綔 ...
    绛旓細浠婃墍璋撴収绌虹闄㈣咃紝瑜涔嬪簮鍐紙zh菕ng锛変篃銆傝窛鍏堕櫌涓滀簲閲岋紝鎵璋撳崕(hu膩)灞辨礊鑰咃紝浠ュ叾涔冨崕(hu膩)灞变箣闃冲悕涔嬩篃銆傝窛娲炵櫨浣欐锛屾湁纰戜粏(p奴)閬擄紝鍏舵枃婕伃锛岀嫭鍏朵负鏂囩姽鍙瘑鏇扳滆姳灞扁濄備粖瑷鈥滃崕锛坔u膩锛夆濆鈥滃崕锛坔u谩锛夊疄鈥濅箣鈥滃崕锛坔u谩锛夆濊咃紝鐩栭煶璋篃銆傚叾涓嬪钩鏃凤紝鏈夋硥渚у嚭锛岃璁版父鑰呯敋浼楋紝...
  • 娓歌绂呭北璁版枃瑷鏂缈昏瘧鍙婃敞閲
    绛旓細璁拌堪瑜掔灞鍛藉悕鐨勭敱鏉ャ傛枃绔犲紑澶寸揣鎵i鐩,寮闂ㄨ灞卞湴鍏堣鏄庤绂呭北鍙堝彨鍗庡北涔嬪悗,鎺ョ潃杩借堪涔嬫墍浠ュ懡鍚嶄负瑜掔灞,鏄洜涓哄攼鏈濇湁涓涓悕鍙収瑜掔殑鍜屽皻,涓寮濮嬩綇鍦ㄥ崕灞变箣涓,姝诲悗鍙堣懍鍦ㄥ崕灞变箣涓,鎵浠ュ彨鍋氳绂呫備綔鑰呯敱杩滃強杩,褰撹拷婧簡瑜掔灞卞懡鍚嶇殑鐢辨潵涔嬪悗,灏辨妸绗斿ⅷ杞悜鐪煎墠鎵瑙佺殑鎱х┖绂呴櫌涓婃潵銆傝鏄庡浠婄湅鍒扮殑鎱х┖绂呴櫌,灏辨槸褰撳勾...
  • 缈昏瘧鏂囪█鏂 浣欎簬浠嗙,鍙堜互鎮插か鍙や功涔嬩笉瀛,鍚庝笘涔嬭艾鍏朵紵鑰岃帿鑳藉悕鑰,浣...
    绛旓細浣欎簬浠嗙锛屽張浠ユ偛澶彜涔︿箣涓嶅瓨锛屽悗涓栦箣璋叾浼犺岃帿鑳藉悕鑰咃紝浣曞彲鑳滈亾涔熷搲锛佹垜瀵逛簬閭e骇鍊掑湴鐨勭煶纰戯紝鍙堟劅鍙瑰彜浠e埢鍐欑殑鏂囩尞鏈兘瀛樼暀锛屽悗涓栬浼犺屾棤浜哄紕娓呭叾鐪熺浉鐨勪簨锛屽摢鑳借寰楀畬鍛1銆佸嚭澶 鍑鸿嚜瀹嬩唬鐜嬪畨鐭炽娓歌绂呭北璁銆嬨2銆佸師鏂 浣欎簬浠嗙锛屽張浠ユ偛澶彜涔︿箣涓嶅瓨锛屽悗涓栦箣璋叾浼犺岃帿鑳藉悕鑰咃紝浣曞彲...
  • 銆娓歌绂呭北璁銆嬪師鏂囧強缈昏瘧
    绛旓細銆娓歌绂呭北璁銆嬪師鏂 瑜掔灞变害璋撲箣鍗庡北锛屽攼娴浘鎱ц濮嬭垗浜庡叾鍧锛岃屽崚钁箣;浠ユ晠鍏跺悗鍚嶄箣鏇扳滆绂呪濄備粖鎵璋撴収绌虹闄㈣咃紝瑜掍箣搴愬啟涔熴傝窛鍏堕櫌涓滀簲閲岋紝鎵璋撳崕灞辨礊鑰咃紝浠ュ叾涔冨崕灞变箣闃冲悕涔嬩篃銆傝窛娲炵櫨浣欐锛屾湁纰戜粏閬擄紝鍏舵枃婕伃锛岀嫭鍏朵负鏂囩姽鍙瘑鏇扳滆姳灞扁濄備粖瑷鈥滃崕鈥濆鈥滃崕瀹炩濅箣鈥滃崕鈥濊咃紝...
  • ...鑰屼綑浜︽倲鍏堕殢涔嬭屼笉寰楁瀬澶父涔嬩箰涔熴鏂囪█鏂缈昏瘧
    绛旓細鍑哄锛氥娓歌绂呭北璁銆嬫槸鍖楀畫鐨勬斂娌诲銆佹濇兂瀹剁帇瀹夌煶鎵浣溿傚師鏂囪妭閫夛細鏂规槸鏃讹紝浣欎箣鍔涘皻瓒充互鍏ワ紝鐏皻瓒充互鏄庝篃銆傛棦鍏跺嚭锛屽垯鎴栧拵鍏舵鍑鸿咃紝鑰屼綑浜︽倲鍏堕殢涔嬭屼笉寰楁瀬澶父涔嬩箰涔熴傝瘧鏂囷細褰撳喅瀹氫粠娲炲唴閫鍑烘椂锛屾垜鐨勪綋鍔涜繕瓒冲鍓嶈繘锛岀伀鎶婅繕鑳藉缁х画鐓ф槑銆傛垜浠嚭娲炰互鍚庯紝灏辨湁浜哄煁鎬ㄩ偅涓诲紶閫鍑虹殑浜猴紝鎴戜篃鍚庢倲...
  • 鏂囪█鏂囨父瑜掔灞辫
    绛旓細娓歌绂呭北璁 鍘熸枃 瑜掔灞变害璋撲箣鍗庡北,鍞愭诞鍥炬収瑜掑鑸嶆柤鍏跺潃,鑰屽崚钁箣;浠ユ晠鍏跺悗鍚嶄箣鏇扳滆绂呪濄 浠婃墍璋撴収绌虹闄㈣,瑜掍箣搴愬啟涔熴傝窛鍏堕櫌涓滀簲閲,鎵璋撳崕闃虫礊鑰,浠ュ叾涔冨崕灞变箣闃冲悕涔嬩篃銆 璺濇礊鐧鹃姝,鏈夌浠嗛亾,鍏舵枃婕伃,鐙叾涓烘枃鐘瑰彲璇嗘洶鈥滆姳灞扁濄 浠婅█鈥滃崕鈥濆鈥滃崕瀹炩濅箣鈥滃崕鈥濊,鐩栭煶璋篃銆 鍏朵笅骞...
  • 銆娓歌绂呭北璁銆鏂囪█鏂缈昏瘧
    绛旓細浠ヤ笅鏄垜涓哄ぇ瀹舵暣鐞嗙殑銆娓歌绂呭北璁銆鏂囪█鏂缈昏瘧,娆㈣繋闃呰,甯屾湜澶у鑳藉鍠滄銆 鍘熸枃: 瑜掔灞变害璋撲箣鍗庡北,鍞愭诞鍥炬収瑜掑鑸嶄簬鍏跺潃,鑰屽崚钁箣;浠ユ晠鍏跺悗鍚嶄箣鏇扳滆绂呪濄備粖鎵璋撴収绌虹闄㈣,瑜掍箣搴愬啟涔熴傝窛鍏堕櫌涓滀簲閲,鎵璋撳崕灞辨礊鑰,浠ュ叾涔冨崕灞变箣闃冲悕涔嬩篃銆傝窛娲炵櫨浣欐,鏈夌浠嗛亾,鍏舵枃婕伃,鐙叾涓烘枃鐘瑰彲璇嗘洶鈥...
  • 銆娓歌绂呭北璁銆嬬殑鏂囪█鏂缈昏瘧
    绛旓細涓嬮潰鏄垜鏀堕泦鏁寸悊鐨勩娓歌绂呭北璁銆嬬殑鏂囪█鏂缈昏瘧,甯屾湜瀵规偍鏈夋墍甯姪! 娓歌绂呭北璁 鐜嬪畨鐭 瑜掔灞变害璋撲箣鍗庡北,鍞愭诞鍥炬収瑜掑鑸嶄簬鍏跺潃,鑰屽崚钁箣;浠ユ晠鍏跺悗鍚嶄箣鏇扳滆绂呪濄備粖鎵璋撴収绌虹闄㈣,瑜掍箣搴愬啟涔熴傝窛鍏堕櫌涓滀簲閲,鎵璋撳崕灞辨礊鑰,浠ュ叾涔冨崕灞变箣闃冲悕涔嬩篃銆傝窛娲炵櫨浣欐,鏈夌浠嗛亾,鍏舵枃婕伃,鐙叾涓烘枃鐘瑰彲璇嗘洶...
  • 銆娓歌绂呭北璁銆鏂囪█鏂鐭ヨ瘑鐐规暣鐞
    绛旓細銆愩娓歌绂呭北璁銆鏂囪█鏂鐭ヨ瘑鐐规暣鐞嗐 涓銆侀氬亣瀛 1.闀夸箰鐜嬪洖娣辩埗銆傜埗,閫氣滅敨鈥,鍙や唬瀵圭敺瀛愮殑缇庣О銆 浜屻佸彜浠婂紓涔夎瘝 1.姣斿ソ娓歌呭皻涓嶈兘鍗佷竴銆 鍙や箟:鍗佸垎涔嬩竴銆 浠婁箟:鏁拌瘝銆 2.涓栦箣濂囦紵銆佺懓鎬侀潪甯镐箣瑙傘 鍙や箟:涓嶅钩甯搞 浠婁箟:鐢ㄤ綔琛ㄧ▼搴︾殑鍓瘝,鍗佸垎,寰堛 3.姝ゆ墍浠ュ鑰呬笉鍙互涓嶆繁鎬濊屾厧鍙栦箣涔...
  • 娓歌绂呭北璁鏄竴绡囬氳繃浠涔堣繘琛岃鐞嗙殑鏁f枃
    绛旓細涓銆併娓歌绂呭北璁銆嬫槸涓绡囬氳繃璁版父杩涜璇寸悊鐨勪紭绉鏁f枃銆備簩銆併婃父瑜掔灞辫銆嬬畝浠 杩欑瘒鏂囪█鏂鏁f枃鏄寳瀹嬬殑鏀挎不瀹躲佹濇兂瀹剁帇瀹夌煶鐨勪唬琛ㄤ綔涔嬩竴銆傝〃闈笂鐪嬶紝鏈枃鏄竴绡囨父璁帮紝鍏跺疄鏄熼鍙戞尌鐨勮璁烘枃銆傛湰鏂囩殑鏈澶х壒鐐规槸鍥犱簨瑙佺悊锛屽す鍙欏す璁紝璁板彊涓鸿璁烘湇鍔°傝鏂囧啓浜庡畫浠佸畻鑷冲拰鍏冨勾锛1054锛変竷鏈堟煇鏃ワ紝鏄...
  • 扩展阅读:文言文翻译器转换 ... 原文及译文全部 ... 一键生成文言文转换器 ... 《石钟山记》原文 ... 文言文在线翻译入口 ... 《活板》文言文 ... 文言文《秉烛夜游》 ... 最全版原文及译文 ... 文言文《游褒禅山记》ppt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