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般若空观,如何修炼 大乘般若空观是什么意思

\u4ec0\u4e48\u662f\u822c\u82e5\u7a7a\u89c2\uff0c\u5982\u4f55\u4fee\u70bc

\u822c\u82e5\uff0c\u68b5\u6587Prai\u0101\u7684\u97f3\u8bd1\uff0c\u4ea6\u79f0\u201c\u6ce2\u82e5\u201d\u3001\u201c\u94b5\u7f57\u82e5\u201d\u7b49\uff0c\u610f\u8bd1\u4e3a\u201c\u667a\u6167\u201d\u3001\u201c\u667a\u201d\u3001\u201c\u6167\u201d\u3001\u201c\u660e\u201d\u7b49\u3002\u5168\u79f0\u4e3a\u201c\u822c\u82e5\u5a46\u7f57\u871c\u591a\u201d(Praj\u0101p\u0101ramit\u0101)\u6216\u822c\u82e5\u6ce2\u7f57\u871c\uff0c\u610f\u8bd1\u4e3a\u201c\u667a\u5ea6\u201d\u3001\u201c\u660e\u5ea6\u201d\u3001\u201c\u65e0\u6781\u201d\u7b49\uff0c\u662f\u6210\u4f5b\u7684\u7279\u6b8a\u8ba4\u8bc6\u3002\u8fd9\u79cd\u8ba4\u8bc6\u89c6\u4e16\u754c\u4e07\u7269\u4e3a\u56e0\u7f18\u548c\u5408\u6240\u751f\uff0c\u8ba4\u4e3a\u5b83\u6ca1\u6709\u56fa\u5b9a\u4e0d\u53d8\u7684\u81ea\u6027\uff0c\u6240\u4ee5\u6027\u7a7a\u3002\u201c\u822c\u82e5\u201d\u5373\u201c\u7a7a\u89c2\u201d\u3002

\u822c\u82e5\u7a7a\u89c2\u5c31\u662f\u770b\u770b\u81ea\u5df1\u4e00\u5ff5\u63a5\u4e00\u5ff5\u7684\u6765\u6765\u53bb\u53bb\uff0c\u4e0d\u8ffd\u4e0d\u820d\u3002\u89c2\u5230\u4e0d\u89c2\u81ea\u89c2\u4e5f\u5373\u601d\u7ef4\u5fc3\u4e00\u65ad\uff0c\u771f\u5982\u5c31\u5411\u524d\u3002\u5934\u8111\u8fd9\u5757\u7edd\u7f18\u80f6\u5e03\u4e00\u8131\u843d\uff0c\u81ea\u7136\u8fdb\u5165\u4e00\u79cd\u4e07\u91cc\u65e0\u4e91\u4e86\u4e86\u5206\u660e\u7684\u72b6\u6001\uff0c\u8fd9\u662f\u4e00\u79cd\u5883\u754c\u3002\u5883\u754c\u662f\u8def\u6807\uff0c\u4e0d\u662f\u6545\u4e61\u3002\u5982\u679c\u4f4f\u5728\u91cc\u9762\u51fa\u4e0d\u6765\u53e4\u4eba\u53eb\u5760\u5728\u5723\u5de2\u3002\u5f53\u7136\u6ca1\u6709\u5883\u754c\u4e0d\u7b97\u8d77\u6b65\u3002\u5883\u754c\u51fa\u73b0\u552f\u4e00\u7684\u6001\u5ea6\u5c31\u662f\u4e0d\u60ca\u4e0d\u559c\u3002
\u5982\u679c\u8fd8\u662f\u4e0d\u80fd\u89c2\uff0c\u5c31\u8bf7\u501f\u7528\u4e00\u53e5\u4f5b\u53f7\uff0c\u963f\u5f25\u9640\u4f5b\uff0c\u51fa\u6c14\u7684\u65f6\u5019\u5ff5\u4e00\u58f0\uff0c\u5438\u6c14\u7684\u65f6\u5019\u522b\u5ff5\uff0c\u53bb\u4f53\u4f1a\u4e00\u53e5\u5ff5\u5b8c\u4e86\uff0c\u4e0b\u4e00\u53e5\u8fd8\u6ca1\u4e0a\u6765\u7684\u90a3\u4e00\u6bb5\u7a7a\u95f4\u5c31\u662f\u6211\u4eec\u5e73\u65f6\u8bf4\u7684\u672c\u6765\u9762\u76ee\u3002
\u4fee\u884c\u7b2c\u4e00\u6b65\u4e00\u5b9a\u8981\u628a\u672c\u6709\u7684\u89c9\u77e5\u6027\u627e\u51fa\u6765\u3002\u627e\u5230\u4e86\u624d\u53ef\u4ee5\u597d\u597d\u57f9\u517b\uff0c\u5bf9\u6cbb\u4e00\u5207\u70e6\u607c\u5168\u9760\u5b83\u3002\u89c9\u77e5\u6027\u4e00\u8d77\uff0c\u4e00\u5207\u70e6\u607c\u9500\u58f0\u533f\u8ff9\u3002\u5b09\u7b11\u6012\u9a82\u90fd\u662f\u5999\u7528\u3002
\u53c2\u7985\uff1a
\u4e00\uff0c\u8981\u653e\u4e0b\u4e00\u5207\u5984\u5ff5\u3002
\u4e8c\uff0c\u8981\u63d0\u8d77\u4e00\u5207\u771f\u5ff5\u3002
\u4e09\uff0c\u8981\u653e\u65e0\u6240\u653e\uff0c\u63d0\u65e0\u6240\u63d0\uff0c\u5984\u5ff5\u771f\u5ff5\uff0c\u4e00\u5207\u7686\u4e0d\u53ef\u5f97\u3002\u65b9\u4e3a\u7a76\u7adf\u3002
\u4fee\u884c\u4e4b\u6b21\u7b2c
\u4e00\uff0c\u4e0a\u9635\u6740\u654c\u3002\u6253\u538b\u5ff5\u5934\uff0c\u6b7b\u5b88\u65e0\u5ff5\uff0c\u662f\u7b28\u529e\u6cd5\u3002\u4e00\u822c\u86ee\u592b\u559c\u6b22\u7528\u86ee\u529b\u8005\u559c\u6b22\u7528\u6b64\u529e\u6cd5\u3002
\u4e8c\uff0c\u5929\u7a7a\u767d\u4e91\u3002\u6b64\u65f6\u5ff5\u5982\u6d6e\u4e91\uff0c\u5fc3\u5982\u5929\u7a7a\uff0c\u5ff5\u6765\u5ff5\u53bb\u7686\u65e0\u59a8\u788d\uff0c\u6b64\u7528\u529f\u6cd5\u4e0d\u9700\u7528\u529b\uff0c\u7136\u5929\u7a7a\u4e0e\u6d6e\u4e91\u4e24\u4e0d\u76f8\u5173\uff0c\u771f\u5984\u4e24\u5206\uff0c\u4ecd\u4e0d\u7a76\u7adf\u3002
\u4e09\uff0c\u955c\u5f71\u4e00\u4f53\u3002\u6b64\u65f6\u5ff5\u5982\u5f71\u5b50\uff0c\u5fc3\u5982\u955c\u5b50\uff0c\u5373\u5984\u5373\u771f\uff0c\u968f\u5f71\u968f\u7167\uff0c\u5230\u6b64\u65b9\u5165\u4e0d\u4e8c\u4e4b\u95e8\u4e5f\u3002
\u56db\uff0c\u955c\u7834\u5f71\u4ea1\u3002\u6b64\u65f6\u5982\u4eba\u996e\u6c34\uff0c\u8bdd\u4e4b\u4e0d\u5f97\u3002

  般若空观就是看看自己一念接一念的来来去去,不追不舍。观到不观自观也即思维心一断,真如就向前。头脑这块绝缘胶布一脱落,自然进入一种万里无云了了分明的状态,这是一种境界。境界是路标,不是故乡。如果住在里面出不来古人叫坠在圣巢。当然没有境界不算起步。境界出现唯一的态度就是不惊不喜。
  如果还是不能观,就请借用一句佛号,阿弥陀佛,出气的时候念一声,吸气的时候别念,去体会一句念完了,下一句还没上来的那一段空间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本来面目。
  修行第一步一定要把本有的觉知性找出来。找到了才可以好好培养,对治一切烦恼全靠它。觉知性一起,一切烦恼销声匿迹。嬉笑怒骂都是妙用。
  参禅:
  一,要放下一切妄念。
  二,要提起一切真念。
  三,要放无所放,提无所提,妄念真念,一切皆不可得。方为究竟。
  修行之次第
  一,上阵杀敌。打压念头,死守无念,是笨办法。一般蛮夫喜欢用蛮力者喜欢用此办法。
  二,天空白云。此时念如浮云,心如天空,念来念去皆无妨碍,此用功法不需用力,然天空与浮云两不相关,真妄两分,仍不究竟。
  三,镜影一体。此时念如影子,心如镜子,即妄即真,随影随照,到此方入不二之门也。
  四,镜破影亡。此时如人饮水,话之不得。

  在佛法修证中,般若与禅定相辅相成,同摄于五乘共法之戒、定、慧三学;又是菩萨“六度”之二要;同时又通于止观、念佛三昧、般角三昧、一行三昧等;在定慧等持的层面上,又与祖师禅有一定关联。在讨论空观与行持之关系时,以“空观”与“禅定”对谈,我认为是一个好角度。
  这里只从初禅到九次第定来观察,有人把这一段称为“如来次第禅”,由于灭尽定已通达于无为法,因而此处可视为世、出世禅兼谈了。炼禅(熏禅)与狮子奋迅三昧是九次第定后的功用加行,不单列讨论;祖师禅之顿悟门(参禅)不论禅定解脱与定慧生起次第,也不与此并谈,留待后论。

  一、禅修初始莫错路 在“再续‘空谈’”一帖中,曾预先说到“慧心所” ,我们已经知道其依定而生。虽然此“慧”有分别事理、决断疑念的作用,但还不能从初始就认定其等于般若空慧。因为“慧心所”属无记性,随善为善、随烦恼为恶,而般若唯与善相应。比如外道与邪教,它们也会修定、也能与定中起慧,但此“慧”终与般若大慧相悖;只有圣道(如阿罗汉、菩萨道)的行者,才可于定中起般若慧。同时,慧与定相辅相成,慧由定生、定因慧深,所以修定时倡导定慧并重,外道因限于世间四禅八定,所以终不可得出世之般若慧,又因缺灭般若空慧,而终不能证得灭尽定、漏尽通;而阿罗汉等圣者,因为修定起首就以般若空慧为旨、以出世无为法为归,所以才能证得不共外道之灭尽定、漏尽通。由此可以明见:即使是在世间四禅八定的范畴之内,外道之定法与圣道之定法亦有根本的不同,前者以有漏之“慧心所”为旨、以有所得之有漏定为足;后者以般若无漏慧为旨、以出世大解脱为归。因此,我想提醒诸位同修:至今大多学人、学者还认为,既然佛门八正道之“正定” 四禅,是在四禅八定之内,那就是共于外道的定法,定中之慧无别,这是多么危险的误区!
  对于圣道行者而言,“慧心所”与般若空慧是相应不二的。在什么情形下,慧心所与般若相应呢?大致有三个条件:
  其一是,由何种境起观?因为“慧”是一种可以起用的功能(简别、抉择、断疑),慧的生起与起用须依赖于一定的“所观境” ,所谓无境不起观、无观不成慧,所以有人将“止”对应于“定”;将“观”对应于“慧”,止观又名定慧。与外道邪教不同的是,圣道行者修“慧”时,所缘之“境”终究是与解脱、圣果有关的,如诸法体性、生死根本、苦集之相,或直截从法性、法体上起观等等,而不象外道邪魔执有漏、有为之“事相”或“神我”不舍。
  其二是,缘境时如何观?圣道行者必当以“空”观一切法,因为唯有通达我空与法空,才能破我法二执、断烦恼所知二障、证菩提涅盘二胜果,因而不同与外道邪教执境为实、贪境为乐之观;同时,般若空慧终以“缘起性空”的中道理谛为依,而不象外道邪魔或偏于空(断灭)、或偏于有(我执)、或陷入戏论。
  其三是,与何种定相应?随着定境、层次的不同,观慧的重心与层面也不同,如四禅有四禅的空观;空定有空定的空观;出世灭尽、炼禅、狮子奋迅大定又各有不同的空观。由于以上层面不同,空观的层次与深度亦不同,所才有《楞伽经》所述之“七种空”,其中彼彼空是外道常有的“空”观;小乘道局限于析空法与相空,而大乘空观以“缘起”观空,相、体二空并观。这些空观层面的差别,也体现于禅修过程中。
  综上所述,我们可得出如下禅修要领:一是定中起慧,圣道、外道、世出世间皆依同一“慧心所”起步,只是所缘境、观法与层次不同,因此修道伊始,好比行在“三岔”路口,行者当慎防落入外道邪魔之邪“慧”;二是圣道所修之慧,其实就是般若空慧,也就是“缘起性空”的中道空观,反过来说,次第禅是由“空”观起修、因“空”观而成就,因此起修之前从理上深谙大乘空理(缘起性空),必然会对修道大有助益;三是次第禅定可成就次第“般若空观”——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般若大慧是有“次第”或等级分别的,般若是平等不二的中道理体,无所谓层次分别,这里所说的次第,是指行者对这一理体的悟解、了达及运用(对治起用)纯熟程度——因此,今天在这里与大家从次第上讨论“空观与禅定”,我认为是很有意义的。

  二、定与慧的关系 “老王”同修在上帖后提出一个问题:“空慧一定要在定中生起吗”?如站在祖师禅的立场回答,答案并不确定。但从次第禅来观察,答案是肯定的。
  何为定?定指心念止于一境(如色、受、想、行、识、无常、苦、空等等)、专注而不散乱。但有人认为,定,当是“境转心不转”,只能守住一境,这是个误区!应注意:所言“专注一境”,并非说守住一境而不让其迁移变化,因为法法无常性,守之奈何?应是一心安定不乱而境任往来,如古德所云:“如缘色定,不缘余声;色灭声临,即缘声定、不随色转;如镜对像,像自往来,光不随转,故说专注,非唯一境”。这就是说,虽在专注中,若境变了,随入新境而专注;若不能随转,便是被前境(已去)境所困、所转,前境灭了、而心念依然缘之,就不是“现量”了,而是妄想了。
  定与禅是有区别的,广义的“定”包括禅在内。但通常说的禅定又将“定”与“禅”并列,此处的禅指在定中的正审、思虑,所以又名“静虑” ;又由于禅是定中起观——制心虑于一处而恒审思量,因此常将其与观联系起来而有“禅观” 。
  由禅观,就可以联系到“慧”了。慧本是定中所得,但慧本身又与定同属心所,虽有简别抉择的体性,但必须借“观”而起“断疑证真”的作用。由此可知:与定相依的“禅观”,是“慧”心起用的过程;而慧心一旦起用了,就能助推“心一境性”的深入。可见,定与慧相辅相成;而二者联系的桥梁与纽带就是“禅观”。

  三、止观与禅定 由禅观,我们又要联系到“止观”。通常说法,多将止观与定慧等谈,这只是粗别。如细论起来,二者还是有区别的。为后面论述方便,这里还是细分别一下为好。关于止观的概念,《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广论》及大小《止观》已备述,此略。这里只想辨明一下:1、止与定内涵何别?简明表示,即:定——身心轻安——止。有无轻安是止的标志,而轻安又是欲界以上定地(初禅以上)才能有,因此可以说“定”是“止”的前提,定是因、止是果,所以《广论》说:“依定住心说名为止”,止与定还是有少分区别的;但从另一面说,有定必得轻安、而同时又必为止,由此看来二者又无大区别。但往后看,轻安之体性含有喜、乐二受,而入第四禅时,喜、乐俱舍,身心轻安缺如(转化),应该说是定而非止了,而此时之“定”,已是定、慧等持(其实三禅之中定慧已同起)。2、观与慧的区别与联系:观是定生轻安中思择、寻伺、觉观、善择法慧,包括以有分别慧明了境相和深细的真实观。因此,观可视为一种“作意思虑”过程,而此过程又离不开“慧”;同时由“观”中思择真实,又可深入大慧。因此,观与慧,相辅相成、相依相托。3、止观双运与“禅”:止观双运、定慧等持,是大乘止观、禅定的高层次要求。照通理,修定不修慧、有止而无观,至多只能在世间四禅八定之内,不能超三界了生死。而止观双运、定慧等持,则可视为中国佛教所言之“禅”,这和禅的原始定义——静虑,也是有相通之处的。由此可知,上述所谓“禅观”,其实就是止观双运、定慧等持,也就是中国的“禅”。

  四、空观与禅定
  在明确了定、慧、观、禅(等持)等内涵及相互关系后,我们可方便地进入九次第定中来看大乘“空观”的运用了。
  禅定之九次第,从色界初禅始。初禅以上才称“定地”,初禅以下虽也能修定心,但只能称“散地”定,或称初禅未到地定。四禅四空定属“有心”定,九次第定——灭尽定为“无心”定。
  为什么色界四定称为“四禅”、而无色界定名“四空定”呢?禅,意为“静虑”,即定中生静用,及依慧心而审虑(如实了知) 。色界四定止观均行,静虑性明显,故以“禅”名之;无色界四空定中,虽也有静用及能审虑,但细微不胜,所以立“空定”名。
  (1)初禅:初禅是净除五欲杂染及不善念而起喜乐轻安之定,具备寻、伺、喜、乐、定五种功德。初禅前的加行,就是欲界散地定,是禅修的起步阶段,由这一阶段入初禅靠什么?靠觉观——寻与伺,所以初禅是“有寻有伺” 。我在“离文字言说,仅对祖宗而言吗?”一帖中,曾专门论及寻伺与思心、慧心的关系;而在“再续空谈”一帖中,更谈了般若空观(缘起性空、中道)与慧心的关系——将上述内容综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出:由于“慧心”是 广义的“智慧” ,通于善、恶二性,随定而有次第优劣之别,既可落于世间杂染法,又能通达于出世法;既可含容世间智,又可通达般若大慧;而般若大慧亦即空慧。因此,“慧心”只有与般若空观相应时,才能说是即世而出世的清净智慧,才能说是般若大慧。所以圣道行者初禅未到地定时就从“ 观空”入手,以空慧与正思(念)结合而成正观,趋入正定。此时五蕴尚在,但每一蕴并不全俱,比如:初禅之色蕴,唯剩“法处所摄色”,而与除意根外五根相应之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等十大色法已不起用,平时常说定中八触或十六触,应是初禅未到地定中所摄,但也有说初禅时有细微四大作用而生八触;受蕴只余乐、喜、舍三受,苦、忧二受已舍;想蕴已限于一境一相;行蕴唯余行舍(不同于舍受,前者是无记性,行舍是不执著之意,属善性);而识蕴,六识中唯与定中独头意识相应。
  (2)二禅:二禅的体性,是在初禅的基础上,舍去“寻”与“伺”,代之以“内净”。因此,初禅之后,是否得内净,是衡量是否入二禅的标准。什么是内净?“内”即心;“净”就是信。即由信力舍灭寻、伺二法,息灭扰动,内心清净,可见,在禅定次第中,“信”是很重要的。“信”是善心所之一,指因为胜解理谛而得到的崇信、仰慕、好乐、无疑之心,如佛法修学信解行证之信、净土三要门信愿行之信。“信”依何而起?——依实(实事、实谛)、依德(如佛、法、僧三宝的真净德)、依能(有漏或无漏善法善行)。而此实、德、能三位又可统一于对大乘“缘起性空”的胜解、观用上。在此次第上,依与初禅空慧相应之信力,助以行蕴之“行舍”,先灭粗思(寻),再灭细察(伺),由此深入内净,由此除却扰乱定心之缘,入深定,并由此定得喜、乐。此处之“喜”已经与初禅之喜不同,非是依触而生,而是依内心明净而起。
  (3)、三禅:在二禅之上,再舍去“喜”受的扰动,此时受蕴唯余“舍”与“乐”;而此时因二禅所得空慧、信力所成就的“念”心的常照,善护定、慧等持,此禅中具有舍、念、慧、乐、定五种功德。
  (4)、四禅:于三禅之上,再舍“乐”受,此时受蕴中只剩不苦不乐的“舍”受;此时的“念”心唯有清净,无憎无爱、一念平等。而至此“慧”心不用,只有与清净正念相应之“定”,此定心如明镜止水,即使对境随缘,定心不乱,无所谓空慧起用不起用,尽能任运自如。所以有人将四禅称为“世间真实禅定”或“不动定”。四禅可可通达“不动无为法”。
  (5)、空处定:四禅之上,更复精进,灭色缘空,除去“法”处所摄的“色”,灭一切色相,心入无边虚空,进入无色界。此时唯有受蕴之“舍”、想蕴之“空”相、行蕴之“舍”、六识之定独识,而定独识已与清静“念”心所相应不二。
  (6)、识处定:空处定中,复灭“空”相,转心缘识,此时想蕴与识蕴相应不二;此外惟余受蕴中“舍”与行蕴中“舍”。
  (7)、无所有处定:复更灭定独识,惟余行舍与清净“念”心所,住于“无所有”中,怡然寂静,诸“想”亦随之不起。
  ——这里要讨论一下“无想定”的问题:无想定与灭尽定同属于“无心定”,同在“厌心”种上,但二者有根本区别:无想定仅灭前六识,是凡夫外道有漏定,只能感得“无想天”别报果;而灭尽定为圣人得,并灭第七识俱生我执及其心所,是出世的无漏定,不感三界业果。那么无想定与无所有处定又有何不同呢?
  无想定通灭前六识及其心所,并以此为究竟、以感生无想天为终的;而无所有处虽离定独识,但仍存“念”心所及相应之“定”心所,只是念无所依、念无所想罢了,而此后仍将次第进入他定,直到灭尽定止。因此,我们千万不能将无想定,与无所有处定混淆,也不能将其于阿罗汉所谓“灰身灭智”等混。当然,若于无所有处无念进取,陷入无想定也是有可能的。
  (8)、非想非非想处定:上定中,无所有是“非想”,进观“无所有”亦空,离无所有,而尚有“非有非无”、“离有离无”之一念在,曰“非非想”。
  (9)、灭尽定:于第八定中,伏灭有漏有为之细微空观,复观寂灭无生之“真无我”,证入缘起空性,脱离三界之顶——有顶天,证入中道无漏智慧。此定中,灭前六识及心所,并灭第七识之俱生我执。此时受蕴之“舍”亦舍;行蕴之“行舍”亦不起。
  ——这里我想来回答一下圣猛师兄在我的“续‘空谈’——空观与般若空慧”一帖后提出的“阿罗汉‘灰身灭智’、证无余涅盘,是否断灭”的问题:三果以上阿罗汉,想止息受、想劳虑,依于非想非非想处定,游观无漏作加行,以趋入灭尽定的过程,称为“灰身灭智”;也有将阿罗汉舍报入无余涅盘称为“灰身灭智”。
  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下,灭尽定后,是否“心识断灭”?——肯定不是!因为,灭尽定中,虽证无漏空慧,已灭前六识及第七识的俱生我执,阿罗汉至此可以证得涅盘果;但是,在此定中第七识的俱生法执尚在、第八识还在!因此,灭尽定位,虽说已灭爱诤根本——受蕴;已断见诤根本——想蕴,但识蕴中仍藏着俱生法执;虽说灭尽定通达想受灭无为,但却是“有为无漏”之法,是道谛所摄,非灭谛所摄,所以不是“涅盘”,而因其有涅盘寂静之微妙相,才被称为“似涅盘”。
  所以,灭尽定仍非究竟,即便证入灭定尽的三果以上阿罗汉,也还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从行上说,不是还有“炼禅”、“狮子奋迅三昧”、菩萨行么;从理上说,不是还有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之中道观么;从果上说,不是有本性涅盘(即本来自性清静,非修而得,只是借修而显)、有余依涅盘(指烦恼障已断、但仍有色身可依之涅盘)、无余依涅盘(指烦恼障断尽、一并将所依之色身也解脱了的涅盘)、无住涅盘(指诸佛所证之已断烦恼障、并断所知障的真如理体,唯此涅盘二障俱空、四德圆满)等等差别么。况且,涅盘虽云寂灭、灭度,体性却是不生亦不灭,具常、乐、我、净四德,非可以“断灭”论之,唯依“缘起性空”般若中观方能契明之!

根据南传上座部佛教,观指的是佛法中的慧学。慧学的基础是定,因此必须是具备一定的定力的基础上,才能修慧。
一位禅修者从修习世间慧到出世间慧,次第成就的观智有十六种,称为十六观智,即:名色识别智、缘摄受智、思惟智、生灭随观智、坏灭随观智、怖畏现起智、过患随观智、厌离随观智、欲解脱智、审察随观智、行舍智、随顺智、种姓智、道智、果智、省察智。
其中,能够断除烦恼的是道智。道智生起后即证悟相应的圣果。道智与果智两种属于出世间慧。

1、「名色分别智」
1、1「色分别智」
对于培育近行定或安止定作为修观禅基础的禅修者,当他的定力已达到足够的程度时,如果他辨明四界就能见到许多极微的「色聚」(rupa kalapa),他必须进而分别这些色聚,依据诸色的相、味(作用)、现起、足处(近因),辨别每粒色聚里的四界及其所造色。这些能够辨别的智慧即名「色分别智」(rupa pariccheda bana)。这时候,他将能亲自透彻地以正见知见究竟色。
1、2「名分别智」
此后,他必须辨别每个生起的识与心所。这些识与心所组合称为「名聚」(nama kalapa)。当他能够依据诸名法的相、味(作用)、现起、足处(近因),辨别每个名聚里的每个名法,这时候的智慧即是「名分别智」(nama pariccheda bana)。因此,若禅修者还不能如此辨别色法与名法,他即未证得「名色分别智」(nama rupa pariccheda bana)。
2、「缘摄受智」
再者,如果禅修者也还不能以智辨别过去与未来的名色法,他是不可能亲自以智知见是什么过去因引生了今世的名色法,或是什么现在因将会引生什么未来名色法。所以对于不知道过去与未来名色及其因的禅修者,是不能说他已证得了「缘摄受智」(paccaya pariggaha bana)。
3、思惟智
第三种观智是思惟智(sammasana-bana),即以分组的方式觉照行法的智能。要培育这种观智,需要将行法分组——分成两组:名与色;或五组:五蕴;或十二组:十二处及十二缘起支;或十八组:十八界。然后需要觉照每一组的无常、苦、无我三相。
4、生灭随观智(Udayabbaya-Bana)
生灭随观智由两种观智构成:透视行法的因缘生灭(paccayato-udayabbaya)之观智,以及透视行法的刹那生灭(khanato-udayabbaya)之观智。行法包括了过去、现在、未来内在与外在的名色、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四圣谛及十二缘起支。
5、坏灭随观智(Bhavga-Bana)
培育生灭随观智之后,你对行法的觉观已经坚定而且纯净,接着你必须培育坏灭随观智。要培育此智,你应不再注意行法的生起,而只注意行法的刹那坏灭:你既不见行法的生时,也不见行法的住时,不见个别行法的相,也不见行法的因缘;由于观智的力量,你只见到行法坏灭。
6、其余的观智
继续如此照见诸法的坏灭时,你那强而有力的观智将会提升,而经历其余的观智,即:怖畏现起智(bhaya-bana)、过患随观智(adinava-bana)、厌离随观智(nibbida-bana)、欲解脱智(mubcitukamyata-bana)、审察随观智(patisavkha-bana)与行舍智(savkharupekkha-bana)等。

般若思想是空,一切事物体性即空,空即无分别,无分别源于空。修行般若必须看大般若经,还有大智度论,都是必须去参修的。关于般若的禅定,即使止观,中国来说,止观最好的一家我认为还是天台。你可以去学习一下大止观和不定止观。

有善根者一点即通!点(指示的意思)
无善根者该渐进修行。
你看书还不够,认为空是实体!还需要渐修。多听讲座也可以!
别怕不开悟!时间到了自然开悟!历史上又有那位能预测自己开悟时间的?
闻道有先后,开悟无先后之分!初学者也是一样。

祝福你!

万法归一,哪有不共法。
有法也空,哪有共法。
禅定自然也有可能修成般若空观,不过通常所讲的禅定境界都不是般若空观,而是在这些禅定境界里正确地修行应该可以使妄念休止、得到解脱、而寂灭。
对于不修禅定的门派当然不需要在禅定的基础上修炼了。不打坐也可以在平日生活里修炼自己。不管怎样修炼,首先要知道般若空观修炼的大致目标是寂灭,否则有如盲人摸象就自己都不知道是在修炼什么。

  • 浠涔堟槸鑸嫢绌鸿,濡備綍淇偧
    绛旓細鍏ㄧО涓衡鑸嫢濠嗙綏铚滃鈥(Praj膩p膩ramit膩)鎴栬埇鑻ユ尝缃楄湝锛屾剰璇戜负鈥滄櫤搴︹濄佲滄槑搴︹濄佲滄棤鏋佲濈瓑锛屾槸鎴愪經鐨勭壒娈婅璇嗐傝繖绉嶈璇嗚涓栫晫涓囩墿涓哄洜缂樺拰鍚堟墍鐢燂紝璁や负瀹冩病鏈夊浐瀹氫笉鍙樼殑鑷э紝鎵浠ユх┖銆傗滆埇鑻モ濆嵆鈥绌鸿鈥濄
  • 澶т箻鑸嫢绌鸿鏄浠涔鎰忔
    绛旓細鑸嫢绌鸿灏辨槸鐪嬬湅鑷繁涓蹇垫帴涓蹇电殑鏉ユ潵鍘诲幓锛屼笉杩戒笉鑸銆傝鍒颁笉瑙傝嚜瑙備篃鍗虫濈淮蹇冧竴鏂紝鐪熷灏卞悜鍓嶃傚ご鑴戣繖鍧楃粷缂樿兌甯冧竴鑴辫惤锛岃嚜鐒惰繘鍏ヤ竴绉嶄竾閲屾棤浜戜簡浜嗗垎鏄庣殑鐘舵侊紝杩欐槸涓绉嶅鐣屻傚鐣屾槸璺爣锛屼笉鏄晠涔°傚鏋滀綇鍦ㄩ噷闈㈠嚭涓嶆潵鍙や汉鍙潬鍦ㄥ湥宸傚綋鐒舵病鏈夊鐣屼笉绠楄捣姝ャ傚鐣屽嚭鐜板敮涓鐨勬佸害灏辨槸涓嶆儕涓嶅枩銆
  • 浠涔堟槸鑸嫢绌鸿,濡備綍淇偧
    绛旓細缁间笂鎵杩,鎴戜滑鍙緱鍑哄涓嬬淇棰:涓鏄畾涓捣鎱,鍦i亾銆佸閬撱佷笘鍑轰笘闂寸殕渚濆悓涓鈥滄収蹇冩墍鈥濊捣姝,鍙槸鎵缂樺銆佽娉曚笌灞傛涓嶅悓,鍥犳淇亾浼婂,濂芥瘮琛屽湪鈥滀笁宀斺濊矾鍙,琛岃呭綋鎱庨槻钀藉叆澶栭亾閭瓟涔嬮偑鈥滄収鈥;浜屾槸鍦i亾鎵淇箣鎱,鍏跺疄灏鏄埇鑻绌烘収,涔熷氨鏄滅紭璧锋х┖鈥濈殑涓亾绌鸿,鍙嶈繃鏉ヨ,娆$绂呮槸鐢扁滅┖鈥濊璧蜂慨銆佸洜...
  • 浠涔堝彨鑸嫢,浠涔堝張鍙埇鑻ョ┖瑙鍟,浠涔堝張鍙仛涓蹇垫櫤鑸嫢鐜颁竴蹇垫剼鑸嫢鍐...
    绛旓細鏅烘収锛鑸嫢绌鸿鍗崇湅鐪嬭嚜宸变竴蹇垫帴涓蹇电殑鏉ユ潵鍘诲幓锛屼笉杩戒笉鑸嶏紝鍏夋湁蹇靛ご鍗翠笉鍔犳繁鍏ョ殑鐘舵銆傚悗闈㈡柇缁欎綘灏卞綋鏄庣櫧锛佷竴蹇垫櫤锛岃埇鑻ョ幇锛屼竴蹇垫剼锛岃埇鑻ュ喅锛堥氱粷锛屾秷澶辩殑鎰忔濓級銆傛剰鎬濇槸涓嶈鏈夋剼锠㈢殑蹇靛ご鍟婏紒锛
  • 鑸嫢灏绌鸿,璇哥浉鏈夎棌璇嗘槸浠涔鎰忔
    绛旓細绌鸿锛屾槸鎸囩涓鍒囩浉鐨勫績銆傝埇鑻ュ氨鏄鐩哥殑鏅烘収锛屾晠璇磋埇鑻ュ敖绌鸿銆傝鐩告湁钘忚瘑锛屾槸璇翠竴鍒囨硶鐩革紝鐨嗕緷钘忚瘑锛岄殢缂樿屾樉鐜般傚墠涓鍙ヨ鐨勬槸鑸嫢锛屽悗涓鍙ヨ鍞瘑锛岄兘鏄璇告硶绌虹浉鐨勩傝埇鑻ャ佸敮璇嗘槸姣旇緝闅炬噦鐨勶紝濡傛灉鐪嬩笉鎳傝В閲婏紝灏遍渶瑕佸珐鍥哄浣涘熀纭浜嗐
  • "鑸嫢鎬х┖"鏄浠涔鎰忔
    绛旓細鑸嫢鎬х┖鏄寚涓栫晫涓婁竴鍒囦簨鐗╋紝閮芥槸鍥犵紭鍜屽悎鑰屾垚锛岃櫄鑰屼笉瀹炵殑銆傛崲瑷涔嬩竴鍒囦簨鐗╃殑鏈川锛屾病鏈変竴绉嶆槸姘镐箙涓嶅彉鐨勶紝浜嬬墿鐨勬湰璐ㄩ兘鍏疯嚜鍦ㄨ嚜寰楃殑鏈с傛晠绉颁箣涓恒屾х┖銆嶃備絾浜嬬墿鐨勮嚜鎬ц櫧绌猴紝鑰屼骇鐢熻繖浜涗簨鐗╃殑鍥犵紭鍏崇郴鍗存槸瀛樺湪鐨勩傚鍗佷簩鍥犵紭锛屽洜鏃犳槑鑰屽紩璧蜂竴涓茬幆鐜浉杩炵殑鍏崇郴锛屽嵈鏄瓨鍦ㄧ殑銆傚弽杩囨潵璇达紝涓栭棿...
  • 鑸嫢灏绌鸿,璇哥浉鏈夎棌璇嗘槸浠涔鎰忔?
    绛旓細鑸嫢鈥斺旀剰鎬濇槸涓庤嚜鐒惰瀺鍚堬紝涓囩墿褰掍竴锛岃涓栫晫涓囩墿涓哄洜缂樺拰鍚堟墍鐢燂紝璁や负瀹冩病鏈夊浐瀹氫笉鍙樼殑鑷э紝鎵浠ユх┖銆傗滆埇鑻モ濆嵆鈥绌鸿鈥濄傛湁鍗虫槸鏃狅紝鏃犱害鏄湁銆傚洜姝ら殢鑷劧鑰屽湪锛屼笉璁烘湁鏃狅紝涓嶅叧澶栫墿銆傗滀竴鍒囬殢缂橈紝鑷劧鑷湪鈥
  • 浣涙暀鑸嫢瀛︽槸浠ョ┖涓轰腑蹇冭繕鏄互鎱т細涓轰腑蹇
    绛旓細棣栧厛瑕佹槑鐧鑸嫢鐨勫惈涔夛紝鍙﹀浣涘鍋氫负涓嶆濊瀛︼紝鏂囧瓧涓婄殑绌哄拰鎱ф槸涓嶈兘琛ㄨ揪鍏剁湡姝e惈涔夌殑銆傝埇鑻ユ槸姊佃锛屾槸闊宠瘧锛屾槸缁忓吀閲岄潰浜旂涓嶇炕璇戠殑涓绉嶏紝鏈変簲绉嶄笉缈昏瘧锛屽お澶氭剰鎬濅簡鎵浠ヤ笉缈昏瘧锛屽儚闃胯ㄥ缃椾笁钘愪笁鑿╂彁涔熸槸涓鏍凤紝鎰忔濆お澶氫簡銆傝埇鑻ュ睘浜庢櫤鎱э紝杩欎釜鏅烘収涓嶅悓浜庝笘闂村嚒澶織涓栦笂鐨勮仾鏄庛備經缁忎笂璁测滆浣涜彥钀ㄨ埇鑻...
  • 浣涘鐨勨滅┖鈥濇槸浠涔鎰忔?璋㈣阿
    绛旓細5. 灏忎箻浣涙暀涓殑绌鸿鏄氳繃瑙傚療鍜屽垎鏋愪竴鍒囦簨鐗╂潵杈惧埌鐞嗚В绌猴紝绉颁负鏋愮┖瑙傘6. 鐩稿浜庡皬涔樼殑鏋绌鸿锛澶т箻浣涙暀鎻愬嚭浜嗕綋绌鸿锛鍗宠瀵熸墍鏈変簨鐗╃殑鐞嗘硶鏈綋灏辨槸绌恒7. 鐗瑰埆寮鸿皟绌轰箣鎬濇兂鐨勭粡鍏告湁鍒濇湡澶т箻鐨鑸嫢缁忓吀鍜屽綊绾炽婅埇鑻ョ粡銆嬬┖涔夌殑銆婁腑璁恒嬨8. 绌虹殑鎬濇兂鏃㈡湁鐞嗚鎬т篃鏈夊疄璺垫с傜悊璁烘х殑绌烘寚鐨勬槸...
  • 璇烽棶杩欏彞绂呰█鏄浠涔鎰忔
    绛旓細鏄湪瀹h鑸嫢鏅烘収銆傚嚒澶紝鑻ヨ繕娌¤兘绂诲灑锛岃繕娌¤兘韬彛鎰忔竻鍑锛屽氨姹傜敋娣辩┖娉曪紝瀹规槗鎴愪负鐙傚涔嬩汉鐨勩傛湭鑳界璐鐖辨复鐨勬椂鍊欙紝灏变紒鍥炬槑鐧鑸嫢绌鸿锛涓嶄粎浠呮槸濂介珮楠涜繙鐨勯棶棰橈紝鍥犱负杩樹笉鑳界浜庢垜瑙佹垜鎵э紝鏄鏄撴瀬澶х殑澧為暱楠勬參鍜岄偑瑙侊紝鎴愪负鑷繁瀛︿經鐨勯殰纰嶇殑銆傚鑸嫢绌鸿锛屾眰鏂囧瓧鎰忔濈殑瑙i噴锛屾病鏈変环鍊煎彲瑷銆
  • 扩展阅读:修行人必须过的三关 ... 修炼的最高境界是空 ... 般若和太师一共几次 ... 般若掌口诀 ... 空的最高境界 ... 女人修行的最佳境界 ... 男人纹身般若好不好 ... 什么叫般若浮生 ... 女人修炼的最高境界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