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青天都峰原文及赏析

  斧凿何年辟?巍然冠此山。
  更无峰比峻,岂有路能攀。
  向背三州外,阴晴一瞬间。
  轩皇长不返,终古石苔斑。
  天都峰以雄伟壮丽著称。黄山众多的峰峦,没有可与之比肩者,尽管它的高度只居第五位 (1810米)。过去由于山势陡峭,游人只能仰观或远眺,能登上峰顶的屈指可数。1937年始于峰之西侧建登山梯道,1983年,又于东南侧另辟新径,以方便游人。现在登天都峰已不像先前那样“难于上青天”了。
  诗以设问开端,“斧凿何年辟?”对于这个问题,恐怕谁也不能作出明确的回答,但读者绵长的思绪就这样被牵引出来,一直延伸到浑沌初开的远古,把这样那样与之有关的传说故事缀连起来,既朦朦胧胧,又五彩缤纷,于是在见与不见、知与不知中徜徉,审美领域无限扩大,是够舒畅的。尔后诗人用“巍然冠此山”把你带入现实的境界。这巍然高耸的天都是鬼斧神工造就的,因而成为黄山诸峰之冠。以下紧扣这个“冠”字,对其风貌加以描述。三、四句着力表现它高险的形势。无路可以登攀,说明它陡峭至极,这是黄山其它峰峦所无法与之匹敌的。五、六句侧重展示其雄奇身姿。“向背”云云极言峰之壮大。“向”指正面、或指南面,因山南为阳;“背”即背面,或指北面,因山北为阴,二者相连,实指山的四周。“三州”指徽州府、宁国府、池州府,黄山横贯三府,气势磅薄。明、清时的府,唐宋时多称州。此处须用平声字,故沿用旧称。“外”字稍有夸张,谓天都之雄姿在三州以外也可望见。“阴晴”句,言黄山天气多变化,一忽儿阳光明媚,一忽儿烟雾迷濛,一忽儿阴霾四布,一忽儿又细雨霏微,总之阴晴不定。天都高大,又地处雨水较多、气温较高的江南,故而常有这种景象。“湿云侵岫晴疑雨,深谷藏风夏已秋。” (崔国因《游黄山宿狮子林》)晴雨难测,夏秋莫辨,是黄山更是天都峰的一大特点。结尾二句,发怀古之幽情,点出黄帝曾在此山炼丹修道的古老传说来。“轩皇”即黄帝,黄帝姓轩辕,又是古之帝王,故称。眼见峰石之上苔藓斑然,不禁有凄凉之感。心想这景象与黄帝去而不返有关,山无仙灵则人迹罕至,“终古石苔斑”,乃势所必然。“终古”二字道出诗人沉重的心情,也曲折表现了他爱重天都的深长情意。
  这首诗结构脉络是由虚到实、尔后又由实返虚。开头凭空落笔,从表面上看好像是在追溯表达主体的由来,其实不过是作势而已,旨在烘托山峰的峻峭雄奇。中间描摹山峰的状貌和气势,比较质白,像“更无峰比峻,岂有路登攀”,几如口语,谈不上有什么深的涵蕴。好在它把握了天都峰的主要特点——险峻,因而显得扎实有力。此后两句写硕大的峰体和其间的阴晴变化,实中有虚,有过渡性质。未句由“石苔斑”联想起“轩皇”的传说,虚实交错,情思绵邈,有悠悠不尽之势。所有这些都有助于表现天都峰的面目和精神。诗歌篇幅相当短小,表现主体却异常硕大,犹如行艨艟巨舰于积水不厚的江湖之上,稍有不慎,就会搁浅,而诗人却能够驾驭自如,收到如此效果,确非易事。

  • 浣曢潚澶╅兘宄板師鏂囧強璧忔瀽
    绛旓細鏇存棤宄版瘮宄伙紝宀傛湁璺兘鏀銆傚悜鑳屼笁宸炲锛岄槾鏅翠竴鐬棿銆傝僵鐨囬暱涓嶈繑锛岀粓鍙ょ煶鑻旀枒銆傚ぉ閮藉嘲浠ラ泟浼熷.涓借憲绉銆傞粍灞变紬澶氱殑宄板肠锛屾病鏈夊彲涓庝箣姣旇偐鑰咃紝灏界瀹冪殑楂樺害鍙眳绗簲浣 (1810绫)銆傝繃鍘荤敱浜庡北鍔块櫋宄紝娓镐汉鍙兘浠拌鎴栬繙鐪猴紝鑳界櫥涓婂嘲椤剁殑灞堟寚鍙暟銆1937骞村浜庡嘲涔嬭タ渚у缓鐧诲北姊亾锛1983骞达紝鍙堜簬涓滃崡渚у彟...
  • 扩展阅读:硬笔书法《满江红》 ... 《日观》翻译及赏析 ... 不磨镜 ... 辛弃疾《虞美人》 ... 《登天都峰》古诗赏析 ... 徐霞客和他的朋友爬天都峰 ... 原文及赏析 ... 日观峰原文 ... 《爬天都峰》全文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