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姓是谁先说的 日语口语中是先说名还是先说姓氏的啊?

\u65e5\u672c\u4eba \u95ee\u59d3\u540d\u6216\u8005\u53eb\u522b\u4eba\u90fd\u662f\u5148\u8bf4\u59d3\u7684\uff1f

\u56e0\u4e3a\u5728\u65e5\u672c\u4e00\u822c\u90fd\u662f\u79f0\u547c\u522b\u4eba\u59d3\u7684\uff0c\u65e5\u672c\u662f\u5f88\u8bb2\u793c\u8c8c\u548c\u5c0a\u79f0\u7684\u56fd\u5bb6

\u9664\u975e\u662f\u5f88\u719f\u6089\u7684\u5bb6\u4eba\uff0c\u670b\u53cb\u624d\u4f1a\u53eb\u540d\u5b57\uff0c\u4e00\u822c\u90fd\u662f\u53ea\u79f0\u547c\u59d3\u7684\uff0c\u98d2\u548c\u96cf\u83ca\u53ea\u53eb\u540d\u5b57\u6240\u4ee5\u90a3\u4e9b\u4eba\u5ac9\u5992\u751f\u6c14\uff0c\u96cf\u83ca\u4eba\u6c14\u9ad8\u561b

\u5148\u8bfb\u59d3\u6c0f\uff0c\u540e\u8bfb\u540d\u5b57
\u5bf9\u4e8e\u957f\u8f88\u548c\u4e0a\u53f8\u5462~\u4e00\u5b9a\u8981\u79f0\u547c\u59d3\u6c0f
\u5bf9\u4e8e\u975e\u5e38\u8981\u597d\u7684\u670b\u53cb\u4ec0\u4e48\u7684\uff0c\u53eb\u540d\u5b57\u5c31\u53ef\u4ee5\u4e86~
\u8865\u5145\uff1a\u5c06\u65e5\u8bed\u59d3\u540d\u8f6c\u6362\u6210\u82f1\u6587\u540d\u5b57\u7684\u65f6\u5019\uff0c\u5c31\u662f\u76f8\u53cd\u7684\u3002\uff08\u8fd9\u4e2a\u4e5f\u548c\u4e2d\u56fd\u4e00\u6837\u554a~\uff09
\u4f8b\u5982\uff1a\u59d3 \u9f99 \u540d \u7fd4 \u9f99\u7fd4---xiang long
\u4e5f\u5c31\u662f\u8bf4\uff0c\u5173\u4e8e\u8bfb\u5ff5\u59d3\u540d\u7684\u987a\u5e8f\uff0c\u65e5\u6587\u548c\u4e2d\u6587\u662f\u4e00\u6837\u7684\u3002\u800c\u82f1\u6587\u4eba\u540d\u7684\u8bfb\u5ff5\u987a\u5e8f\u662f\u76f8\u53cd\u7684\u3002

  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 《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这都说出了“姓”的本义是“生”。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作为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据文献记载,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它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  人们推测,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在原始蒙眛时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物,比如说麦穗、熊、蛇等都曾经是我们祖先的图腾,这种图腾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标志。后来便成了这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代号,即“姓”。由于古代氏族部落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可数的,所以,纯正的远古时代留下来的姓是很少的。相传人类始祖黄帝轩辕有25个儿子,其中14人功德卓著,黄帝给了他们12个姓,以后世代沿袭,使用至今。后人据《春秋》整理出来的“古姓”有:妫(今河北涿鹿有妫水)、姒、子、姬、(周王族姓)、风、赢(秦姓)、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归、曼、芈(楚姓)、隗(原北方少数民族姓)、漆(瞒)、允等22个姓。这些姓中近半数带女字旁。所以,人们推测,姓的产生可能在母系氏族社会。章太炎先生及其他学者又从《说文》、《山海经》、甲骨文、金文等较古的文献中整理出几十个古姓(约59个,章太炎得52个,他人又从金文中得嫘等7个),这样加上原有的也不过80几个,可以想见,这只是远古实际存在的姓中的一部分,原有的姓肯定不止这些。其他的已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时候的姓决没有我们今天讲的“姓”多。【姓氏的历史】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大约在5000年前的伏羲时期,“姓”被定为世袭,且由父亲传递。今天我们所说的姓氏与常见的“以姓氏笔划为序”,是把姓氏当成一个统一的概念,然而在古代“姓”和“氏”是有严格区别的。“姓”代表氏族的血统,起源于母系社会,称为族姓,是为了区分血缘,防止血缘婚配而发明的相应识别标志。“氏”是古代贵族标志与宗族系统的称号,从夏朝中期开始“氏”成为“姓”的支系,表示功勋和地位。当时部落的大团体,裂变成了若干小团体,出于相互交往中识别的需要,这些小团体在得到新的居住地的同时获得了一种与地域有联系的新标志—姓。  历来以为中国人先有“姓”后有“氏”,事实上,姓、氏一直在混合使用,姓和氏的关系也在变化。传说和文献中出现的“氏”有上百个,最早的是盘古氏、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五龙氏时代,随后为钜灵氏、黄神氏、鬼隗氏、空桑氏、次民氏等22氏的循蜚纪时代,接着为辰放氏、蜀山氏、混沌氏、有巢氏、燧人氏、庸成氏等13氏的因提纪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最重要的是有巢氏和燧人氏。有巢氏教民架木为巢,掘地为营;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教人熟食,教民结绳记事。  进入到伏羲时代,这一时期中原出现了共工氏、柏皇氏、朱襄氏、昊英氏、栗陆氏、赫胥氏、昆吾氏、葛天氏、阴康氏、中皇石、女娲氏等部落或国家。中国最早的“姓”就产生在伏羲时代,“风”是中国的第一个姓,这个时期一个最重要的“氏”是中皇氏,其首领是仓颉,他创造了文字,替代结绳记事。  女娲氏之后为神农氏,即炎帝,其后为姜姓。黄帝姓公孙,名轩辕,黄帝所在部落的称呼叫有熊氏,黄帝继承炎帝之位,统治了中原大地。黄帝有25子,得姓14有姓12: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嬉、儇、依。这12个姓事实上是有熊氏的分族,其他的儿子因没有实力建立自己的族而不能有姓。据考证,中国最古老的姓基本都出自炎黄两帝之后。炎黄两帝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无论你我他,同姓一家亲,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根。  先秦时期,女子称姓,男子称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姓氏便开始合而为一,由于形式固定下来,子孙可以永久使用,便于形成一脉相传的家族,血统源流线索从此变得更为清晰。中国人十分重视姓,养成了同姓聚居的习俗,许多地区流传着修谱联宗的习惯,在全国形成了无数的不等的同姓人群,以至后人探讨自己的家族史,很容易据此找到血缘所出。  姓氏来源有多种,有以图腾定姓氏的:熊、罴、豹、虎、龙等;以国家名称为姓氏的:齐、楚、韩、赵、秦等;以居住地为姓氏的:西门、郭、丘、尹、常;以官职为姓氏的:上官、卜、钱、士、司马等;以职业为姓氏的:张、顾、屠、甄、匠等;以山河名称为姓氏的:乔、姬、姜、黄、武等;皇帝赐姓氏的:刘、李、赵、完颜、朱等;还有以数字、季节、方位、气候、花木等等为姓氏的。  中国人习惯继承父亲的姓,以父系方式把姓氏传递给下一代,因此绝大多数的姓氏属于一种无性别之分,以父系方式传递的基因,相当于位于代表人类男性染色体上的特殊遗传基因。  姓氏,把一氏族的人与另一氏族的人区分开来,在一个氏族内部,为了区分彼此,出现了只属于个人标志的“名”。在社会交往中,无论哪群人在自己内部只用“名”就可以区分彼此,但若与另一氏族的人交往,仅称“名”还不足以表明自己的身份,把自己氏族的“姓”与自己的“名”结合在一起,才能清楚地表明自己,区别他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姓名又被赋予了许多新的内涵,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姓氏文化。  在中国,一般每人都有姓。人们初次交往,彼此总要先问:“您贵姓?”可见姓氏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中国古人的姓名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交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  我国到底有多少姓,至今尚未有一个精确的统计数。俗称“百家姓”,其实在明朝(1368—1644年)时就已有3000多个姓了。姓的形成有其不同的历史过程,同样的姓未必就是一个起源。如“贺”,有的是原姓“贺兰”或“贺敦”,简化为“贺”;有的是原姓“庆”,因避皇帝的忌讳而改姓“贺”。姓也因政治、地理、民族等各种原因而变化。因此,我国姓的来历,几千年来变化多端,说法不一,但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母系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传说上古时代神农氏的母亲叫女登,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姑、姬、姜、妫、姒等。  二、以出生地、居住地为姓。传说上古时代虞舜出于姚墟,便以姚为姓。春秋时代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便以东郭、南郭等为姓。郑大夫住在西门,便以西门为姓。  三、以古国名为姓。虞、夏、商朝都有个汪芒国,汪芒的后代乃姓汪;商朝有个在泾渭之间的阮国,其后代便姓阮。  四、以封地为姓。造父被周武王封到赵城,他的后代便姓赵;周昭王的庶子被封于翁地,因而姓翁;周公旦的儿子被封到邢国为邢侯,他的后代便姓邢。  五、以官职为姓。古代有五官,即: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他们的后代都以这些官职为姓。  六、天子赐氏,以 号为姓。如周穆王死了一个宠姬,为了表示哀痛,赐她的后代姓痛;周惠王死后追 为惠,他的后代便姓惠。  七、以祖辈的字为姓。如郑国公子偃,字子游,其孙便姓游;鲁孝公的儿子子 ,字子臧,其后代便姓臧。  八、因神话中的传说为姓。传说舜时有个纳言是天上龙的后代,其子孙便以龙为姓;传说神仙中有个青鸟公,后人便也有姓青鸟的。  九、因避讳或某种原因改姓。比如战国时代田齐襄王法章的后代本姓田,齐国被秦灭了,其子孙不敢姓田而改姓法。汉明帝讳“庄”字,凡姓庄的都改姓“严”。明代燕王朱棣以讨伐黄子澄等为名起兵攻破南京,推翻建文帝并当了皇帝(即明成祖),当时号“靖难”,而太监马三保因“靖难”有功而被赐姓为“郑”;后他改名为郑和。  十、随着历史的发展,民族复杂化,有些姓则是民族语言的译音。如匈奴首领单于的子孙就有不少姓单于。可见,姓就是一种符号,并不像封建宗法制的维护者所宣传的那样神秘和神圣。  十一、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十二、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十三、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岔生后代便姓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不复存在。  十四、以乡、亭之名为氏。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  十五、以居住地为姓。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十六、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性传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十七、以次第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但也有例外。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  十八、以官职为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单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十九、以技艺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  二十、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  二十一、以谥号为氏。  二十二、因赐姓、避讳而改姓。

相传帝尧时,鲧的妻子有莘氏女志因梦里吃了薏苡而生禹,故帝尧便赐禹以妫为姓。后来,禹治理了水患,指导百姓兴修沟渠,发展农业,还领兵平定了三苗之乱,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为了表彰他的丰功伟绩,舜封他于夏(今河南登封县东),后来还把帝位传给了他。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立国400多年,共传13代,16王。后因夏帝桀暴虐无道而被商汤推翻,夏王族便以国为氏,称为夏氏。

2、出自姒姓。

公元前11世纪周朝初年分封诸侯,夏禹的后裔东楼公受封于杞(今河南省杞县),为杞侯。至简公时,被楚国所灭。简公之弟佗(本妫姓)出奔鲁国,鲁悼公因其为夏禹的后裔,给予采地为侯,称为夏侯(复姓),其后裔以夏为姓,称夏氏。

3、出自妫姓。

以王父字为氏。西周初年,武王追封帝舜之后妫满于陈,建立陈国,建都宛丘,以奉帝舜之宗祀。史称胡公满、陈胡公。春秋时,传至第16位君主陈宣公杵臼时,有庶子名子西,字子夏。其孙征舒以王父(祖父)之字为氏,称为夏征舒,其后遂有夏氏。

4、改赐姓或其他。

台湾土著哈也湾氏改姓夏;明时元人齐噜台被赐名夏贵;土家、蒙古、回、满等族有夏姓。

5、得姓始祖:夏启。

相传帝禹死后,其子启打破禅让制而即位,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立国四百年,共传十三代,十六王,末帝夏桀暴虐无道,国人怨恨,而此时黄帝子姓后裔商汤却因仁德,深受拥戴。公元前十六世纪,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夏王族便以国为氏,称为夏姓。夏启因开国君主之位,而被奉为夏姓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夏氏因得姓很早,故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替,散居尤为广泛。

夏姓发源于今河南、安徽省境。大致上,秦及秦代以前,夏姓主要在中原生息繁衍,并迁往陕西、山东、安徽、山西、河北等地。如夏征舒传至4世孙夏区夫仕陈(今属河南)为大夫,裔孙夏御寇仕齐(今山东东部)为大夫。秦始皇时尤御医夏无且(大致出自陕西夏氏)。秦汉之际,有代(今河北西北部、山西中部与北部等地)相夏说;安徽夏氏出自随王桀逃至南巢一部分夏王族的后裔。

魏晋南北朝以前,夏姓还主要活跃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特别是中原一带。

夏姓南迁始于汉代,如西汉时有夏黄公,为鄞人(今浙江宁波市);东汉有夏方,为九江人(今属江西)。大举南迁则为魏晋之际,浙江夏姓此期最为昌盛,故有夏姓会稽郡望之说,始祖为西晋高士夏统,此郡亦为夏姓发展史上最大望族。这一时期,北方夏姓因战乱动荡流离,相对南方,发展低迷。

唐时政清民和,夏姓处于一个萌生勃发时期。北方夏姓重振家园,发展壮大,南方在前代基础之上,更加繁衍旺达。

宋代以后,荣载史册的夏姓名人比比皆是。北宋有参知政事夏竦,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夏诚,龙阳(今湖南汉寿)人;南宋有画家夏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元代有画家夏迪等。明代有夏允彝,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画家夏昶,今江苏昆山人;宰相夏言,江西人。另外,明初有山西大槐树夏姓分迁于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地。

清代名人有小说家夏敬渠,江苏人;史学家夏燮,安徽人。此外,清末有闽、粤等地夏姓渡海入台,后辗转新加坡等地者。

总之,唐宋以后,,夏姓支脉延伸更广,且以江南一带为繁衍望地。经过长期繁衍,使得夏姓的分布中心,移向了江南地区。广布于今安徽、浙江、湖南、三胡北、江苏、福建、和广东、广西等省,今日夏姓分布以江苏、浙江为多,这两省夏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夏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

夏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五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九。

三、郡望堂号

【堂号】

“平水堂”:夏禹治水13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水患终于被治平,舜把帝位让给了他。 夏姓也以"会稽"为堂号。

“正德堂”:明正德年间(1506-1521)夏氏先祖夏儒之女成为明武宗皇后,夏儒成为国丈,被明武宗封为庆阴伯。后人为纪念先祖,遂以明武宗年号“正德”为堂名,称“正德堂”。兴化夏氏家族即以“正德堂”为本族徽号。

此外,夏姓的主要堂号还有:“会稽堂”、“务本堂”、“源远堂”、“尚忠堂”、“思孝堂”、“明德堂”、“聚奎堂”、“遗爱堂”、“鹤来堂”等。

【郡望】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于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西汉时相当今江苏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分(仅天目山、淳安县以西小部分地区除外)及福建全省。此支夏氏,为西晋高士夏统之族所在。 此郡夏姓在受姓以后代有名人,载入史籍。如秦代夏无且,是秦始皇的侍医;西汉阴城内史夏宽,东汉夏馥,字子治,与张俭、范滂齐名,泰山都尉、学者夏恭、晋代孝子夏统,皆系会稽郡夏氏家族杰出人物。

谯 郡:东汉建安末年从沛郡分一部分设置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省毫县)。

高阳郡:东汉桓帝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东)。晋泰始初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南)。北魏改为郡,移治高阳。

鲁 郡:西汉初改薛郡置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

四、历史名人

夏禹(大禹):夏代开国的君主。颛顼之孙,姓姒氏,号禹。因平治洪水有功,受舜禅让为天子,世称为大禹。在位八年而卒,传位于子启,而开君主世袭之制。亦称为夏后氏。禹是中国人所知的一位治水英雄,他为治水三过家门不入。贵为天子,保持本色,亲近百姓,为民谋利,是帝国君主制度下的君主典范。

夏 育:卫国名震遐迩的勇士,据说他力举千钧,能生拔牛尾。

夏无且:在荆轲谋刺秦王之时的侍医,由于"以药囊捉荆轲",而名登《史记》的“刺客传”。

夏 勤:东汉人,历仕京宛二县令、零陵(今属湖南)太守、司徒等职,以才干见称。

夏 恭:东汉光武帝时备受人敬仰的学者。依据史籍记载夏恭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易学教授,曾经教授生徒达100余人,可谓桃李满天下。

夏黄公:鄞(今浙江省宁波)人,西汉隐士。曾避秦匿商山中,为“四皓”之一。

夏侯玄:三国时魏国大臣。精玄理,为玄学的创始人之一,被誉为“四聪”之一。

夏 瞻:晋代杰出画家,工于人物、神像。其作品被载入《历代名画记》及《图书集成》等书中。

夏执中:宜春(今江西省宜春)人,宋代节度使,以贤扬名。据传朝廷举庆礼,人皆争献珍奇,执中独书“一人有庆,万寿无疆”进之。

夏 圭:南宋杰出的画家。早年工人物画,后以山水画著称。并与马远同时,号称“马夏”。画风洒脱,糅合李唐、范宽与米芾的画法,用秃笔带水作大斧劈皴,构图多作半边或一角之景,时称“夏半边”。

夏 迪:元代著名画家,善山水竹石,尤精于绘松。

夏 言:江西省贵溪人,明嘉靖年间作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旋首辅执政,两度为相。

夏 寅:松江华亭(今属上海市)人,明代学者,官至浙江参政。其“君子三惜”说被传为名言。

夏 昶:昆山(今江苏省昆山)人,明代著名画家。他不仅善绘画,而且善书能诗;其诗词清丽,书工正楷,其画擅长写竹石,当时推为第一,有传"仲昭一个竹,江南十锭金"。宋代以后,是夏姓在文学领域里最为光辉的时期。

夏原吉:湖广湘阴(今属湖南省)人,明朝大臣,为永乐、洪熙、宣德三朝户部尚书,主持财政27年,支应无误,在详定赋役,清仓场,广屯种,修水利等方面均有政绩。

夏崇之:湘阴人,明成华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少卿,曾向皇上陈述时务五事,解其利弊,具有超前意识。

夏完淳:上海松江人,南明抗清义士。生而早慧,十四岁随父加入抗清斗争。所著被辑为《夏完淳集》。

夏敬渠:江苏省江阴人,清代小说家。一生好游,足遍四方。崇信程朱理学。著有小说《野叟曝言》。

夏 燮:安徽省当涂人,清代史学家。其不满清go-vern-ment卖国行径,强烈抗议外敌入侵,赞赏国人反抗精神,著有《中西纪事》一书。

夏丐尊:浙江省上虞人,著名文学家,作品甚丰,有《生活与文学》、《平屋杂文》等,又有译著《社会主义与进化论》等。

夏明翰:湖南省衡阳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烈士,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献生。临刑诗中:“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表现了一个Communistparty人的革命气节。

  • 浜虹殑濮撴槸璋佸厛璇寸殑
    绛旓細浜虹殑濮撴槸璋佸厛璇寸殑  鎴戞潵绛 2涓洖绛 #鐑# 鑱屽満涓婂彈濮斿眻瑕佷笉瑕佷负鑷繁瑙i噴?鍖垮悕鐢ㄦ埛 2014-03-05 灞曞紑鍏ㄩ儴 璁告厧銆婅鏂囪В瀛椼嬪嵎浜屽洓鈥滃コ閮ㄢ:鈥滃,浜烘墍鐢熶篃,浠庡コ銆佺敓,鐢熶害澹般傗濈彮鍥恒婄櫧铏庨氬痉璁恒嬪嵎涔濇洶:鈥滃鑰,鐢熶篃,浜虹澶╂皵鎵浠ョ敓鑰呬篃銆傗 銆婂乏浼犅烽殣鍏叓骞淬嬧滃ぉ瀛愬缓寰,鍥犵敓浠ヨ祼濮撯濄
  • 浣犵煡閬撹嚜宸濮撴皬鐨绁栧厛鏄皝鍚?鍙堟潵鑷摢閲?
    绛旓細璇濅笉澶氳锛屽厛鐚笂涓浜涘鍥撅紝澶у鍙互鍏堟壘鎵捐嚜宸辩殑绁栧厛閮芥槸璋銆備絾鎴戣寮鸿皟鐨勬槸锛岃繖浜涘姘忓彧鏄鏁鐨勫姘忕殑鍙戝睍鑴夌粶鍥撅紝骞舵病鏈夊泭鎷叏閮紝姣曠珶涓浗鐨勫姘忓凡鐒朵笂鍗冿紝寰堝鐨勮繕鏄悗鏉ュ彂灞曡屽嚭銆傜鍏堜负鐐庡笣鐨勫姘忥細绁栧厛涓洪粍甯濈殑濮撴皬锛氱鍏堜负浼忕静銆侀椤笺佸鑸滅殑濮撴皬锛氭牴鎹巻鍙茶杞斤紝榛勫笣璐ヨ惤鐐庡笣閮ㄨ惤锛屽張骞朵簡铓╁挨...
  • 浜虹殑濮撴皬鏄鎬庝箞鏉ョ殑?
    绛旓細涓崕鍙ゅ鐨勬渶鍒濇潵婧愶紝鏄熀浜庘滃ぉ閬撯濈殑鍘熷瀹楁暀宕囨嫓銆佸浘鑵惧磭鎷滀笌绁栧厛宕囨嫓銆傚師濮嬪浘鑵惧磭鎷滄槸涓崕鍙ゅ鐨勬牴婧愩傚ぇ閲忓彜浠f枃鐚互鍙婄幇浠e皯鏁版皯鏃忎腑鐣欏瓨鐨勫浘鑵句俊浠帮紝鍧囦綈璇佷簡杩欎竴瑙傜偣銆傚悓涓涓鍏堢箒琛嶇殑鍚庝唬绉颁负瀹楁棌銆濮撴皬鏈鏃╄捣婧愪簬閮ㄨ惤鐨勫悕绉版垨閮ㄨ惤棣栭鐨勫悕瀛椼傚畠鐨勪綔鐢ㄤ富瑕佹槸渚夸簬杈ㄥ埆閮ㄨ惤涓笉鍚屾皬鏃忕殑鍚庝唬锛屼究浜庝笉...
  • 涓浗浜濮撴皬鐨鏉ユ簮
    绛旓細榛勫笣浣忓К姘翠箣婊紝浠ュК涓哄锛屽徃椹縼鍦ㄣ婂彶璁.浜斿笣鏈邯銆嬩腑璇达細鈥滈粍甯濅簩鍗佷簲瀛愶紝鍏跺緱濮撹呭崄鍥涗汉銆傗濄婁笁璇嬩腑鑳ヨ嚕瑙i噴璇达細鈥滈粍甯濅箣瀛愪簩鍗佷簲瀹楋紝鍏跺緱濮撹呭崄鍥涗汉锛屼负鍗佷簩濮擄紝濮侀厜銆佺銆佸繁銆佹粫銆佺銆佷换銆佽崁銆佸儢銆佸銆佸剣銆佽。鏄篃銆傛儫闈掗槼涓庡し榧撳悓宸卞銆傗濆悗鏉ョ殑浜斿笣灏戞槉銆侀椤笺佸柧銆佸哀銆佽垳浠ュ強...
  • 涓浗浜烘渶鏃鐨勫姘忔槸浠涔?鍒嗘瀽鎰忔,鐚滄暟瀛椼
    绛旓細绛旀锛濮鈥滃杽鈥濄備笁瀛楃粡涓婅寰楀緢鏄庣櫧锛屸滀汉涔嬪垵锛屾э紙濮擄級鏈杽鈥濆槢銆
  • 濮撴皬璧锋簮鏄粈涔?
    绛旓細涓浗浜哄湪涓夌殗浜斿笣浠ュ墠(璺濅粖绾︿簲鍗冨勾),灏辨湁浜濮銆傛嵁浼犺,濮撶殑鏈鏃╄捣婧愪笌鍘熷姘戞棌鐨勫浘鑵惧磭鎷滄湁鍏炽傛皬鏃忛儴钀戒笉浣嗗鍥捐吘濂夎嫢绁炴槑,绂佹椋熴佹潃銆佸啋鐘,鑰屼笖鎶婂畠浣滀负鏈皬鏃忕粺涓鐨勬棌鍙枫傚湪鍘熷閮ㄨ惤涓,鍥捐吘銆佹棌鍚嶅拰绁栧厛鍚嶅父甯告槸涓鑷寸殑,涔呰屼箙涔,鍥捐吘鐨勫悕绉板氨婕斿彉鎴愬悓涓姘忔棌鍏ㄤ綋鎴愬憳鍏辨湁鐨勬爣璁扳斺斿銆傜敱鍥捐吘婕斿彉涓哄鐨勪紶...
  • 浜虹殑濮撴槸鎬庝箞鏉ョ殑?
    绛旓細褰撲粖鎸変汉鍙e灏戞帓鍒楃殑鍓120澶у鍏卞崰姹夋棌浜哄彛鐨90.11%,涔熷氨鏄13浜夸汉涓湁11.7浜夸汉濮撹繖120涓銆傚湪杩120澶у涓,鍏ㄦ簮浜庢渤鍗鐨勫姘鏈52涓,鍗虫潕銆佸紶銆侀檲銆侀粍銆佸懆銆佹灄銆佷綍銆佸畫銆侀儜銆佽阿銆佸啹銆佷簬銆佽銆侀倱銆佽銆佸倕銆佽嫃銆佽拫銆佸彾銆侀槑銆佹綐銆佹埓銆佸銆佽寖銆佹柟銆佺煶銆佸銆佸粬銆佸瓟銆佸悍銆佹睙銆佸彶銆侀偟銆佹銆侀浄銆佹堡銆...
  • 鏄皝鏈鏃╁垱閫濮撴皬鐨?
    绛旓細鈥滄濮鈥濇槸姝eぉ閬,姝eぉ鎬,姝e畤瀹欒寰,姝d汉绫荤殑鐢熺敓涓嶆伅銆傚ぉ鐢熶汉,浜烘簮鑷ぉ銆傚瓟瀛愬湪銆婁腑搴搞嬩腑鏇剧粡杩欐牱璇撮亾:鈥滃ぉ鍛戒箣璋撴с傗濆瓟瀛璇寸殑鏄浜烘ф槸鏈夊ぉ璧嬩簣鐨,鍗虫槸浜烘ф槸鍏堝ぉ鍥烘湁鐨勩傚湪銆婇儹搴楁绠銆嬩腑鏈夎繖鏍蜂竴鍙ヨ瘽,鈥滄ц嚜鍛藉嚭,鍛界敱澶╅檷銆傗濊繖涓滄р濇槸浠涔?灏辨槸瀛斿瓙鎵璇寸殑鈥滃ぉ鍛解濄備篃灏辨槸鐢熺敓涓嶆伅鐨勫畤瀹欏ぇ閬...
  • 涓浗鏈鏃鐨勫姘忔槸浠涔?
    绛旓細濮濮撴槸涓浗鏈鏃鐨勫姘涔嬩竴锛屼粖澶╁ぇ澶氭暟涓浗浜濮撴皬鐨勭敱鏉ワ紝閮芥槸鐢遍粍甯濆К杞╄緯鐨勫悗瑁旇屾潵銆備紶璇撮粍甯濋檷鐢熷湪涓鏉$О鍋氣滃К鈥濈殑娌宠竟锛屼簬鏄舰鎴愪簡濮銆傚懆鏈濈殑璐垫棌鏄粍甯濈殑鍚庝唬锛屾墍浠ュ懆鏂囩帇鍙堝彨鍋氬К鏄屻傚懆姝︾帇鍙仛濮彂銆傞粍甯濇湁25涓効瀛愶紝鍒嗗埆寰楀埌浜12涓锛屽叾涓氨鏈夊К濮撱傚悗鏉ョ殑浜斿笣灏戞槉銆侀椤笺佸哀銆佽垳銆佺浠ュ強...
  • 扩展阅读:中国最可怕的一个虫子 ... 29个稀有姓 ... 智商最高的6个姓氏 ... 中国最可怕的一个姓名 ... 智商最高的人第一名 ... 只有一笔的姓氏 ... 人类智商排名第一名 ... 姓第一到第八 ... 中国已经灭绝的4个姓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