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师说》原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三、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四、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五、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二、有关疑难词句的解释。

  三、“说”是一种文体;是议论文的一种。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

  四、试摘录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

  五、 为什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六、本文是怎样进行对比论证的?

  七、怎样认识本文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教学时数

  四教时

  第 一 教 时

  教学目标

  一、导入新课、作者介绍

  二、指导学生自读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学生自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二、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师(从师):今之世(指唐代),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学生),作《师说》,因抗颜(态度严正不屈)而为师。世(当时人)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三、解题。

  板书课题。指出题目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四、试读全文,要求读出语气,读后画出关键语句。

  要先提示学生注意柳文中“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这句话。说明韩愈此文在当时确实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遭到许多人的指责和谩骂。作者旗帜鲜明,敢于对搞流俗,就不可避免地要刺痛一些人,即柳文中所说的“群怪”。了解这一点,并在试读一启遍之后将课文中下面两类语句画出来,他细加以品味,就可以读出语气了。

  一类是阐述正确主张的语句(如“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一类是批判劣时尚的语句(如“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每一类能画出2句~4句即可,不要求全部画出,因为目的是为连贯记诵寻找支撑点和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

  五、指导自读课文。

  要求学生借助提示、注释、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读懂课文。学生自学、质疑,老师点拨指正。

  (一)读准下列多音字或形近字的读音。

  句读dou 或不焉fou 经传zhuan 从师cong

  读书 du 不能bu 传道chuan 从容cong

  聃dan 蟠pan 苌弘chang 近谀 贻

  冉ran 潘pan 无长无少zhang 须臾 怡

  (二)找出下列合成的双音词。

  学者 句读 百工 六艺

  (三)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1.古之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2.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

  3.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小学校

  (四)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师

  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1)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①作“老师”讲: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作"专门技艺人”讲: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2)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①作“学习、效法”讲: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②作“从师”讲:或师焉,或不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③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下面专讲)

  2.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1)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①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②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3)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①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古之学者

  ②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③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

  ④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⑤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作代词,指代自己 ,君将哀而生之乎;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作动词,“到”、“往”, 吾欲之南海

  3.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1)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①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②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③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④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3)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①表猜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②表感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五)分段。

  写出段意,指出本文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段 意 论 点

  一、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二、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 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感也难矣

  三、用具体事实进一步阐明谁可为师的道理 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四、说明写本文的原因 结论:向后学号召

  1.不拘于时;2.能行古道。照应以上两个分点

   六、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

  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

  名、形(动)+宾=以十宾十为十名、形(动),例如:

  吾从而师之 名词 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 以……为奇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动词 以……为耻

   第 二 教 时

  教学目标

  分析第一段,理解文章第一段的内容

   教学重点及难点

  理解文章第一段的内容

   教学内容及步骤

   研读课文(结合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及疑难词句)。

  学生试译、讨论,教师重点点拨。

  1.本文运用怎样的方法论证中心论点的?

  (1)分析第1段:

  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全段用总提分承方式:前两句总提,中间两句承“解惑”,后三句承“传道”。据此全段分三小层,即教师的任务、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择师的标准为全篇立论的依据。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并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古”指两汉以前,“学者”指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有专门学问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两个单音词。“所”具有代词性质,“以”是介词,构成“以所”介宾短语,但习惯上这两个字倒置着用。“所”指代“老师”,译为“他”,“以”译为“靠”。全句译为:“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下文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第二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三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气连用八个“吾”字,句中“亦”作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讲。后一分句,用反诘句,加强语气。这两面三刀个分句表明贵贱长少不是择师标准。“五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庸”和“乎’表示反诘语气,“知”是“管、追究”。这句译为“哪管他们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这一句是全段的中心句,后几句说的才是择师标准。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无”作条件关系的连词“无论”讲,“所存”,名词性所字结构,译为“……地方”句

  中“道之所存”作主语,“师之所存”作谓语。全句译为:“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2)用下面两句话跟原句相比,看看语气有什么不同:

  ①人非而知之者,岂能无惑?

  这是一个简单的反问句,不如原句用“孰”,有照应下文“古之圣人”的作用,强调无人例外。

  ②其为惑( )终不解矣,其闻道( )固先乎吾。

  这个句子不如原句用“也”表示提顿,有醒示读者的作用。

  第 三 教 时

  教学目标

  分析文章第二段,理解文章第二段的内容

  教学重点及难点

  分析文章第二段,理解文章第二段的内容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分析第2段

  这段内容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篇幅又长(240)字,可分为三层练习背诵,最后连贯起来背诵全段。

  1. 说说这一段与第1段是怎样联系的?

  第1段正面阐明了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这一段以第1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第1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2.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

  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1)第一层:(开头至“其皆出于此乎”)

  ①首句是提挈全段的,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道”的“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这句话前人认为是“似起似承”,是因为它既提示了本段的内容(将论述“师道之不传”的危害及原因),又兼有过渡的作用(上文说“古之学者必有师”),由此开始说“今”)

  ②本层用“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做对比论述:先对比学风(“从师而问”和“耻学于师”)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后对比结果(“益圣”和“益愚”)。“今之众人”,指士大夫之族,文言文中常有这种以全代偏的辞格。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

  四个“圣”和四个“愚”的词性有两种:一种是形容词,是“圣明”或“愚昧”的意思;一种是名词,是“圣人”或“愚人”的意思。“其皆出于此乎?”是反诘句,“此”指代“从师与否”。

  ③品味虚词:下面风句话如删去加点的鹧词,语气就会发生变化。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慨叹之意不足)

  犹且从师而问焉(无强调之意,“犹”、“且”属“重言”)。

  其皆出于此乎(原句以疑问表肯定,颇有风韵,改为直陈就显得平淡无厅了。)

  (2)第二层(“爱其子”至“吾未见其明也”)

  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

  ①“惑矣”是本层“文眼”,为下文“小学而大遗”张本。

  ②“授之书”的“书”,指文字、书写;“句读”指断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是主谓语“合说”的写法,是交错的句法,又含倒装成分,使长句化短,如此行文方有波澜;如改为“不知句读而从师,不解惑而耻学于师”就平平淡淡了。翻译时要把它们搭配开:有的人不知道断句,(倒去)问老师;有的人不能解决(修身、治国的)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请教。

  ③“吾未见其明也”,语气和缓,以此作结可以发人深思;如改为“此真不明者矣”,则质直而缺少内蕴。本层不是作者批判的重点,以语气和缓为佳。

  ④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

  (3)第三层(“巫医乐师”至段末)

  ①这一层是本段的重点。作者锋芒毕露,以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有耻相师”作对比,对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表现极尽揶揄之能事,使其“尊严”扫地,这自然会招致“群怪聚骂”。

  ②“道相似”的“道”,指道德、学问,

  ③要点是“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两句。因为这揭露了门第凤念对择师的危害。作者针砭时弊,其主要目标在此。这两句照应开头“无贵无贱”一语。“足”,是程度副词,“足以”,“很”的意思。

  ④“彼与彼年相若也”照应开头“无长无少”一语。

  ⑤提示章法特点:“师道之不复”照应本段开头“师道之不传”,已将本段收住;下文却又奇峰突起,说“君子”之志反不如“小人”,而后以“可怪”作结,大大加强了批判的力量,读之便觉余味无穷。

  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

  ⑥根据提示品味下列虚词所表达的语气。

  “呜呼”和“嗟乎”能否互换位置*有时区别不严格,但在本段中则显然有别,“呜呼”表示悲叹,“嗟乎”表示慨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中的“乃”可否省去?(去掉“乃”就成了客观叙述;加“乃”,有出人间外之意。

  “其可怪也欤”能否用“怪哉”来替换(“怪哉”有不可解之意,不好;“其可怪也”是极言这种现象反常,再加“欤”,更有发人深思之意,是带有讽刺意味的感叹句,在讥讽之中兼含劝谕,这才合乎作者意图。

  以上分层是为了诵读的方便。可以再按理路分层;第一层(开头两句)提出师道长期失传的问题;第二层(“古之圣人……官盛则近庚”)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先总提后分说说,归结为了门第观念作祟;第三层(“呜呼”到段末)归纳本段主旨。

  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总结。

  第 四 教 时

  教学目标

   一、分析文章第三、四段。理解文章三、四段的内容

  二、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分析文章第三、四段。理解文章三、四段的内容

  二、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分析第3段

  1.第3段与第1段关系怎样?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1段中的论点。

  2.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圣人无常师”,是本段立论的出发点。这句话是《左传•昭公十七年》杜预注中的有的原话。意思出于《论语•子张中子贡称赞孔子的话:“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所以韩愈在下句引孔子师事苌弘等四人来证明。“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是作者评论的话,其下省略“而孔子师之,其何故哉”之类的话,所以接着用孔子的话作答……此为前一层。

  3.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干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再用“是故”引出作者的结论:“闻道”照应开头;“术业”是新的论点,这是从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和孔子师事郯子之徒的事实中推出来的,使全文立论更为完善。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二、分析第4段

  1.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时”的“于”相当于“被”。“作《师说》以贻之”,句中“贻”现在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2段,“能行古道”照应第3段。

  2.这一段能不能移至开头,再在段末加上“其文曰”三字引出下文?

  明确:“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二语是点睛之笔,放在开头,读者不明所指,不如卒章显志为好……借李蟠树立榜样。

  三、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I)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3)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2段一连用了二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土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 楂樹竴璇枃銆婂笀璇淬嬪師鍒涙暀瀛﹁璁
    绛旓細銆婂笀璇淬鏄粬鐨勪唬琛ㄤ綔涔嬩竴,鏄粬35宀佹椂鍦ㄩ暱瀹変换鍥藉瓙鍗氬+鏃跺啓鐨勩傛煶瀹楀厓寰堟帹宕囪繖绡囨枃绔,鍦ㄣ婄瓟闊︿腑绔嬭甯堥亾涔︺嬩腑璇:鈥滅敱榄忔檵姘忎互涓,浜虹泭(鏇村姞)涓嶄簨甯(浠庡笀):浠婁箣涓(鎸囧攼浠),涓嶉椈鏈夊笀;鏈,杈勫摋绗戜箣,浠ヤ负鐙備汉銆傜嫭闊╂剤濂嬩笉椤炬祦淇,鐘瑧渚,鏀跺彫鍚庡(瀛︾敓),浣溿婂笀璇淬,鍥犳姉棰(鎬佸害涓ユ涓嶅眻)鑰屼负甯堛備笘(褰撴椂浜...
  • 2020楂樹腑璇枃銆婂笀璇淬嬫暀瀛︽暀妗
    绛旓細鏌冲畻鍏冦婄瓟闊︿腑绔嬭甯堥亾涔︺:鈥滅敱榄忔檵涓栦互涓,涓嶇泭涓嶄簨甯堛傝繘涔嬩笘涓嶉椈鏈夊笀,鏈,杈勫摋绗戜箣,浠ヤ负鐙備汉銆傗濇鏄湪杩欐牱鐨勮儗鏅箣涓,鍞湁闊╂剤鈥滃涓嶉【娴佷織銆佺姱绗戜井,鏀跺彫鍚庡鈥濃滄姉棰滆屼负甯堚,骞惰憲銆婂笀璇淬鍗冨彜浣虫枃銆 鍦ㄨ繖钁楀悕鐨勩婂笀璇淬,浣滆呭熶负鏂囬佸鐢熸潕锜犳潵鎶ㄥ嚮閭d簺涓婂眰鈥滃+澶уか涔嬫棌鈥,澶у姏瀹f壃浠庡笀鐨勫繀瑕佹у拰姝g‘...
  • 楂樹竴璇枃銆婂笀璇淬嬫暀妗
    绛旓細璇枃瀛︿範,鏃犺銆婅绋嬫爣鍑嗐嬬殑瑙勫畾,杩樻槸銆婅冭瘯澶х翰銆嬬殑瑕佹眰,褰掓牴缁撳簳灏辨槸瑕佸彂灞曠嫭绔嬮槄璇昏兘鍔,鍏绘垚鐙珛鎬濊冦佽川鐤戞帰绌剁殑涔犳儻,鍙戝睍鎬濈淮鍝佽川,澧炲己鎬濈淮鐨勬繁鍒绘у拰鎵瑰垽鎬с 銆婂笀璇淬杩欑瘒鏂囩珷,鏈夊緢寮虹殑鐜板疄閽堝鎬,鍏充簬鈥滀粠甯堚濋槓杩板強鈥滆佸笀鈥濈殑瑙掕壊瀹氫綅閮藉叿鏈夊垝鏃朵唬鐨勬剰涔夈傝鍒掔敤涓よ鏃鏁欏銆傜涓璇炬椂,浠ヨ璇讳负涓,缁撳悎...
  • 銆婂笀璇淬浼樼鏁欐
    绛旓細銆婂笀璇淬鏄釜浼犵粺绡囩洰锛屼篃鏄煩鎰堟暎鏂囦腑涓绡囬噸瑕佺殑璁鸿鏂囷紝鏂囩珷璁鸿堪浜嗕粠浜嬪涔犵殑蹇呰鎬у拰鍘熷垯锛屾壒鍒や簡褰撴椂绀句細涓婅诲浜庡笀鐨勯檵涔狅紝琛ㄧ幇鍑洪潪鍑$殑鍕囨皵鍜屾枟浜夌簿绁炪傛枃绔犱笉闀匡紝鎸夌収瀛︾敓鐨勭悊瑙g▼搴﹀拰涓鑸殑璁茶杩涚▼锛屽埄鐢ㄤ袱涓鏃跺畬鍏ㄥ彲浠ュ畬鎴鏁欏浠诲姟銆備絾鑰冭檻鍒版湰鏂囬渶瑕佽儗璇碉紝鑰楂樹竴瀛︾敓璇剧▼杈冨锛屽張闈复鍘嗗彶銆佸湴鐞...
  • 楂樹竴骞寸骇璇枃銆婂笀璇淬 鏁欏璁捐
    绛旓細鎶楅鑰屼负甯堬紝姝f缁忕粡鍦板仛璧疯佸笀鏉ヤ簡锛夛紝涓栨灉缇ゆ仛楠傦紝鎸囩洰锛堟墜鎸囪岀洰瑙嗭級鐗靛紩锛堟媺鎷夋壇鎵級锛岃屽涓庝负瑷杈烇紙澧炴坊涓浜涜█杈炴潵姣佽挨闊╂剤锛夛紝鍒濅腑涓夊勾绾璇枃鏁欐銆婇珮涓竴骞寸骇銆婂笀璇淬 鏁欏璁捐绀轰緥(涓)銆嬨傛剤浠ユ槸寰楃媯鍚嶃傗濇枃绔犻拡瀵瑰綋鏃跺+澶уか鑰讳簬浠庡笀鐨勬伓鍔gぞ浼氶姘旓紝闃愯堪浜嗗笀鐨勪綔鐢ㄥ拰鏍囧噯锛屼粠甯堝涔...
  • 鏂囪█鏂銆婂笀璇淬嬫暀瀛﹁璁鍙婂弽鎬
    绛旓細鍏蜂綋鍐呭鍙弬鑰2005骞3鏈25鏃ャ婅冭瘯鎶ャ楂樹竴璇枃鏂拌鏍囩増绗36鏈熴婁粠<甯堣>鐪嬮煩鎰堢殑甯堥亾瑙傘嬩竴鏂囥傚浜庡眬闄愭у簲璇ユ寚鍑,骞惰瀛︾敓鏌ラ槄鐩稿叧璧勬枡鍘讳簡瑙c 銆璁捐鎰忓浘銆戣瀛︾敓鎺㈢┒闊╂剤鍐欎綔鏈枃鐨勬繁灞傜敤鎰忋傗滅粨鍚堢幇瀹炶皥鑷繁鐪嬫硶鈥濇剰鍦ㄤ娇瀛︾敓鏍戠珛璋﹁櫄濂藉鍜屽皧甯堥噸鏁欑殑鎬濇兂銆 鍥涜鍫傚皬缁 鏈鎴戜滑浜嗚В浜嗛煩鎰堝啓浣銆婂笀璇淬鐨...
  • 楂樹腑璇枃銆婂笀璇淬浼樼鏁欐璁捐
    绛旓細鏁欏璁捐 鍩烘湰淇℃伅鍚嶇О銆婂笀璇淬嬫暀瀛﹁璁 璇炬椂涓夎鏃 鎵灞炴暀鏉愮洰褰曢珮涓璇枃蹇呬慨涓 鏁欐潗鍒嗘瀽 銆婂笀璇淬嬫槸浜烘暀鐗堥珮涓涓夊唽绗笁鍗曞厓绗洓璇撅紝鏄煩鎰堢殑浠h〃浣滀箣涓銆傝繖鏄竴绡囨姩鍑绘椂寮婏紝瀹f壃灏婂笀閲嶉亾鐨勮鏂囷紝涓昏杩愮敤瀵规瘮璁鸿瘉鐨勬墜娉曪紝鏈夊姏鎵瑰垽澹ぇ澶殑鎰氶〗鍙瑧銆傝櫧鐒跺睘浜庤嚜璇昏鏂囷紝浣嗘湰鏂囩殑璇硶鐜拌薄濡傝瘝绫绘椿鐢ㄣ...
  • 楂樹竴骞寸骇璇枃(涓婂唽)☞绗10璇♥銆婂姖瀛︺+銆婂笀璇淬(鏁欏妗)
    绛旓細楂樹竴骞寸骇璇枃(涓婂唽)绗10璇綶鏁欏鍒嗘瀽] 鏈枃鏄竴绡囪杩版х殑鏂囪█鏂,浣滆呰崁瀛愯繍鐢ㄥぇ閲忕殑姣斿柣璁鸿瘉鍜屽姣旇璇,娣卞叆娴呭嚭鍦颁粠瀛︿範鐨勬剰涔夈佸涔犵殑浣滅敤銆佸涔犵殑鏂规硶涓庢佸害杩欎笁鏂归潰璁鸿堪浜嗏滃涓嶅彲浠ュ凡鈥濈殑閬撶悊銆傝繖浜涢亾鐞嗗氨鏄湪浠婂ぉ涔熷叿鏈夊緢寮虹殑鎸囧鎰忎箟銆傛枃绔犳梺寰佸崥寮,濞撳〒璇寸悊,浣撶幇浜嗕綔涓哄厛绉﹁瀛愮櫨瀹舵濇兂涔嬮泦澶ф垚鑰呯殑鑽瀛愮殑...
  • 楂樹竴璇枃銆婂笀璇淬嬫暀瀛妗堜緥
    绛旓細鏂拌绋嬫爣鍑嗘寚鍑"瀛︾敓鏄涔犲拰鍙戝睍鐨勪富浣",涓轰簡鍩瑰吇瀛︾敓瀛︿範鏂囪█鏂囦綔鍝佺殑鍏磋叮鍜岀儹鐖辩鍥戒紶缁熸枃鍖栫殑鎰熸儏,鎻愰珮鏂囪█鏂鏁欏鏁堢巼,鎴戣寰椾粠鏁欏笀鑷韩鍑哄彂,涓诲姩鍦版渶澶ч檺搴﹀湴鍙戞尌鍒涢犳,鍥犱汉鍥犱簨鍥犲湴鍦板湪璇惧爞涓彉闈╂暀瀛︽柟寮忎篃鏈皾涓嶆槸涓涓獊鐮村彛銆 銆婂笀璇淬鏄竴绡囨姩鍑绘椂寮,瀹f壃甯堥亾鐨勮憲鍚嶈鏂囥傛槸闊╂剤璁鏂囦腑鐨勫吀鑼冧綔鍝併傛枃绔...
  • 楂樹竴璇枃鏁欐銆婂笀璇淬
    绛旓細瀛︿範渚ч噸鐐 1锛庢湰鏂囨濇兂瑙傜偣銆 2锛庢鍙嶅姣旂殑璁鸿瘉銆 鑷绋嬪簭 1锛庝粠娉ㄩ噴鈶犱腑鐢诲嚭浠ヤ笅鍐呭锛 鈶犻煩鎰堢畝浠 闊╂剤锛屽瓧閫涔嬶紝娌抽槼锛堜粖娌冲崡瀛熷幙锛変汉锛岀绫嶆渤鍖楁槍榛庯紝涓栫О鈥滈煩鏄岄粠鈥濄備簩鍗佷簲宀佷腑杩涘+锛屾浘浠荤洃瀵熷尽鍙层佸垜閮ㄤ緧閮庛佹疆宸烇紙浠婂箍涓滄疆宸烇級鍒哄彶銆佸浗瀛愮洃鍗氬+銆佸叺閮ㄤ緧閮庛佸悘閮ㄤ緧閮庣瓑鑱屻備粬...
  • 扩展阅读:师说汉语教育靠谱吗 ... 高一《登泰山记》原文 ... 高一上册语文电子课本 ... 央视师说栏目 ... 高一语文电子版教材 ... 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 高一语文课文《劝学》 ... 《师说》原文 ... 《师说》教材原文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