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介绍~ 道德经的内容简介

\u9053\u5fb7\u7ecf\u7b80\u4ecb

\u8001\u5b50\u6240\u8457\u7684\u300a\u9053\u5fb7\u7ecf\u300b\uff0c\u88ab\u516c\u8ba4\u4e3a\u662f\u4e16\u754c\u4e0a\u6700\u53e4\u8001\u7684\u54f2\u5b66\u7ecf\u5178\uff0c\u53ea\u6709\u4e94\u5343\u5b57\u7684\u300a\u9053\u5fb7\u7ecf\u300b\uff0c\u4e00\u76f4\u88ab\u79f0\u4e3a\u4e2d\u56fd\u4f20\u7edf\u6587\u5316\u4e2d\u6700\u96be\u8bfb\u61c2\u7684\u7ecf\u5178\u3002

  道德经
  《道德经》

  老子 著

  最享盛誉的在公元前四世纪

  在卷帙浩繁的中国书海当中,有一卷薄而又薄可能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这本书名叫《老子》或《道德经》。《道德经》是解释道教哲学的主要经文。

  这是一本微妙费解的书,文笔极其隐晦,可有许多不同的解释。“道”这个主要概念通常被译为“方法”或“道路”。但是这个概念有点儿含糊其辞,因为《道德经》本身一开始就说:“‘道’,说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名’,叫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①但是我们可以说,道的大体意思是“自然”或“自然法则”。

  道教认为,人不应该与道作斗争,而应该服从道,按照道来办事。积极追求得到权力或积极寻求行使权力,与其说是不道德的倒不如说是愚昧无知和徒劳无益的。道是不可消灭的,人们在生活中应力求顺道而行。一个道教徒可能会指出水是无限柔软的,它驯眼地流向最低点,甚至对最弱的力也不加抵制,但是它却是不可毁灭的;而最硬的岩石是最终会被磨掉的。

  对个人来说,通常应提倡纯朴和自然;应避免使用暴力,如同避免一切追名逐利的行为一样。人们不应该寻求改造世界,而应该尊敬世界。对政府来说,稍有消极的政策通常也是最英明的政策。规章繁冗,通过更多的法律或严厉施行旧法律通常会使事情弄得更糟。高税赋,雄心勃勃的政府计划和发动战争,这一切都是与道教哲学的精神背道而驰的。

  按照中国的传说,《道德经》的作者是一位名叫老子的人。据说他是孔子的同时代人,但比孔子年长。孔子生活在公元前六世纪,从《道德经》的内容和风格上来看,没有几个现代学者认为它是这么早期的作品;有关该书的实际创作日期问题,存在着许多争论(《道德经》本身未提到一个具体的人物、地点、日期或历史事件)。但是公元前320年是一个靠得住的估计——与实际日期的误差在八十年以内——也许比这个误差范围还要小得多。

  这个问题引起了对有关老子其人的生卒年及甚至对有关其人的真伪的许多争论。有些权威相信老子生活在公元前六世纪这个传说,因而断定他没有写《道德经》。其他学者指出他只不过是传说中的人物。我个人的观点仅为少数学者所接受,我认为:(1)老子实有其人,是《道德经》的作者;(2)他生活在公元前四世纪;(3)老子是孔子较年长的同时代人的传说纯属虚构,是后来的道教哲学家为给老子及其著作涂脂抹粉而编造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早期的中国作家当中,孔子(前551—479)、墨翟(前5世纪)和孟子(前371—289)既没有提到老子,也没有提过《道德经》;但是庄子——一位公元前三世纪誉满全国的。道教哲学家却反复地提到过老子。

  由于甚至对老子的存在都有争论,我们对他的生平详情就应该持怀疑的态度。但是下列的说法有很多的出处:老子诞生和生活在中国的北方;他在一个时期里很可能在国都洛阳当过历史学家或在朝中任守藏室的史官;老子不是他的原名而是一个尊称,大体意思是“大师”;他结过婚,有个儿子,叫聪;聪后来成为魏国的将领。

  虽然道教开始时基本上是一种非宗教哲学,但是却最终由此掀起了一场宗教运动。然而虽然作为一种哲学的道教继续以《道德经》中所表达的思想为基础,但是道教不久就被芸芸众生的迷信信念和习惯所囊括,这些信念和习惯相对说来同老子的说教没有什么关系。

  假定老子实际上是《道德经》的作者,那么他的影响确实很大。这部书虽然很薄(不到六千中文字,因此足以用一张报纸登载),但却包含着许多精神食粮。整个系列的道教哲学家都用此书来作为他们自己思想的起点。

  在西方,《道德经》远比孔子或任何儒家的作品流行。事实上,该书至少出版过四十种不同的英文译本,除了《圣经》之外远远多于任何其它书籍的版本。

  在中国,儒教大体上是占统治地位的哲学。当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之间出现鲜明的对立时,中国人大都遵从后者。但是老子大体上深受儒家弟子的尊敬。况且在许多情况下,道教思想直接被儒教思想所吸收,因此对数以百万计的自称非道教徒的人都有影响。同样,道教对于佛教哲学,特别是对禅宗佛教的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虽然今天没有几个人自称是道教徒,但是除了孔子以外,再没有哪一位中国哲学家对人类思想的影响象老子那样广泛和持久。

  以上内容节选于《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迈克尔.哈特 著)书。

  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一章》)

  ===========================================================================================

  书名:老子 作者:李耳

  ○上篇·道经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常无,

  欲观其妙;常有,欲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

  之门。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

  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

  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

  去。

  3.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圣

  人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知者不敢为,则

  无不治。

  4.道冲,而用之久不盈。深乎!万物宗。挫其锐,解其忿,和其光,同其尘。

  湛常存。吾不知谁子?象帝之先。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

  龠。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门,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7.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是以圣人后其身

  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又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

  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9.持而盈之,不若其以。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

  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10.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专气致柔,能婴儿?涤除玄览,能无疵?爱人治

  国,能无为?天门开阖,能为雌?明白四达,能无知?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

  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11.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2.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聘田猎,令人心发

  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3.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

  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为我有身,及我无身,

  吾有何患!故贵身于天下,若可托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

  14.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

  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在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

  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迎不见其首,随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语今之

  有。以知古始,是谓道已。

  15.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若

  冬涉川,犹若畏四邻,俨若客,涣若冰将释,敦若朴,浑若浊,旷若谷。孰能浊

  以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能弊复成。

  16.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云云,各归其根。归根

  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忘作,凶。知常容,容能公,

  公能王,王能天,天能道,道能久,没身不殆。

  17.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豫之;其次,畏之侮之。信不足,有不信!

  由其贵言。成功事遂,百姓谓我自然。

  18. 大道废,有人义。智惠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

  忠臣。

  19.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

  三者,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20.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

  可不畏。忙□其未央!众人熙熙,若享太牢,若春登台。我魄未兆,若婴儿未孩。

  乘乘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纯纯。俗人昭昭,我独若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淡若海,漂无所止。众人皆有已,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

  人,而贵食母。

  21. 孔得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唯恍唯忽。忽恍中有象,恍忽中有物。

  窈冥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

  众甫之状然?以此。

  22.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或。是以圣人抱一为

  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

  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岂虚语?故成全而归之。

  23.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天地上不能久,

  而况于人?故从事而道者,道德之;同于德者,德德之;同于失者,道失之。信

  不足,有不信。

  24. 企者不久,跨者不行,自见不明,自是不彰,自伐无功,自矜不长。其

  在道,曰余食赘行,物或有恶之,故有道不处。

  25.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

  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

  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6.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

  然。如何万乘之主,以身轻天下?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27.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计,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而无弃人;常善救物,而无弃物。是

  谓袭明。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大

  迷,此谓要妙。

  28.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蹊。为天下蹊,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

  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常得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得乃足,复归于朴。朴散为器,圣人用为官长。是以大制无割。

  29.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为者败之,执

  者失之。夫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接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

  奢,去泰。

  30. 以道作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故善者

  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不得以,是果而勿强。

  物牡则老,谓之非道,非道早已。

  31.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

  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惔而上,故不美,若美

  之,是乐杀人。夫乐杀者,不可得意于天下。故吉事尚左,凶事尚右。是以偏将

  军居左,上将军居右。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以哀礼处之。

  32.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王侯若能守,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

  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天将知止。知止不殆。譬道

  在天下,犹川谷与江海。

  33.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有志。不

  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34. 大道泛,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成功不名有。爱养万物不为

  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35.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出言,淡无

  味,视不足见,听不足闻,用不可既。

  36. 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

  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胜刚,弱胜强。鱼不可脱于渊,国有利器,不

  可示人。

  37.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

  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下篇·德经

  38.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

  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

  则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

  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

  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39.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

  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

  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

  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毂,此其以贱为本

  耶非?故致数车无车。不欲琭々如玉,落落如石。

  40.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41.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

  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

  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善。

  42.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惟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

  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当以为教父。

  43.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闻。是以知无为有益。不言

  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44. 名与身熟亲?身与货熟多?得与亡熟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45.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

  辩若讷。躁胜塞,静胜热,清静以为天下正。

  46.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

  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47.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近。是以圣人不

  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48.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无不为。取天下

  常以无事,及有其事,不足以取天下。

  49. 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

  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圣人在天下,怵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

  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50.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

  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

  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揩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51.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

  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

  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52.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知其母,又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

  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生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

  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习常。

  53.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

  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54.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祭祀不辍。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

  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

  然?以此。

  55.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蛰,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

  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知和曰常,知常

  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56.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忿,和其光,同

  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

  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57.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以此。天下多

  忌讳,而人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盗贼

  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人自化;我好静,人自正;我无事,人自富;我无

  欲,人自朴。”

  58. 其政闷闷,其人醇醇;其政察察,其人缺缺。祸,福之所倚;福,祸之

  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政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

  方而不割,廉而不害,直而不肆,光而不曜。

  59.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

  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

  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60. 治大国若亨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得交归。

  61.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牡常以静胜牝,以静为下。故大国

  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如取。大国

  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此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62.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不保。美言可以市尊,

  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

  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故为天下贵。

  63.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易,为大于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64.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

  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

  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

  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

  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65.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人,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多智。以智治国,

  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

  深远,与物反,然后乃至大顺。

  66.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人,

  必以言下之;欲先人,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人不重,处前而人不害,是

  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

  67. 天下皆谓我大,不肖。夫唯大,故不肖。若肖,久矣其细!我有三宝,

  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

  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68. 古之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仁者为下。是谓

  不争之德,是以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69.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

  无臂,仍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则哀者胜。

  70.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

  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71.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是以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72. 民不畏威,大威至。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73.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

  不漏。

  74.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执得而杀之,

  熟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

  手。

  75.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有为,是以难治。

  人之轻死,以其生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76.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坚强。万物草木生之柔脆,其死枯槁。故坚强者死

  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共,故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77. 天之道,其犹张弓!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与之。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

  其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不处,斯不见贤。

  78. 天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莫之能先。其无以易之。故弱胜强,

  柔胜刚,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故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

  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79.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不责于人。故有

  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80.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人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

  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

  其俗,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8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

  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

  而不争。

  ===========================================================================================

  《道德经》书名的由来

  《道德经》即《老子》书,是道教对《老子》的称呼。道教中还有《五千文》、《老子五千文》等称呼。《老子》称经较早的见西汉刘向,但刘向未称之为《道德经》。《道德经》之称可能始自魏晋时的楼观道的梁谌。

  (参见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2004,2期葛刚岩《〈老子〉流传的相关问题考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篇关于《道德经》的文章:

  (作者:螺闹耳朵)

  《道德经》作为一部文约义丰,历来被学人们称为“哲理诗”,从深层次对社会、人生等问题深入思考,而且无论古代还是当代,不论中国还是国外,都是影响巨大的哲学著作。然而在高中教材里却不见其踪影,这可说是高中教材的最大遗憾!

  《道德经》中提倡的“无为”思想、“不争”的思想,对于遏制时下名利泛滥的现象是颇有意义的!《道德经》中的“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对提高个人素质修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道德经》中的辩证思想、精辟的比喻更是叫人叹为观止……

  《道德经》中涉及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对于高中生来讲,能品味如此广博的精神食粮,确实是再好不过的选择了!

  《道德经》博大精深,实为不可多得的巨著!在某些方面对《道德经》的点评未有定论,然而未有定论的著作恰恰是最好的课文!因为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文学鉴赏能力是其他任何文著所不能企及的……

《道德经》

老子 著

最享盛誉的在公元前四世纪

在卷帙浩繁的中国书海当中,有一卷薄而又薄可能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这本书名叫《老子》或《道德经》。《道德经》是解释道教哲学的主要经文。

这是一本微妙费解的书,文笔极其隐晦,可有许多不同的解释。“道”这个主要概念通常被译为“方法”或“道路”。但是这个概念有点儿含糊其辞,因为《道德经》本身一开始就说:“‘道’,说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名’,叫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①但是我们可以说,道的大体意思是“自然”或“自然法则”。

道教认为,人不应该与道作斗争,而应该服从道,按照道来办事。积极追求得到权力或积极寻求行使权力,与其说是不道德的倒不如说是愚昧无知和徒劳无益的。道是不可消灭的,人们在生活中应力求顺道而行。一个道教徒可能会指出水是无限柔软的,它驯眼地流向最低点,甚至对最弱的力也不加抵制,但是它却是不可毁灭的;而最硬的岩石是最终会被磨掉的。

对个人来说,通常应提倡纯朴和自然;应避免使用暴力,如同避免一切追名逐利的行为一样。人们不应该寻求改造世界,而应该尊敬世界。对政府来说,稍有消极的政策通常也是最英明的政策。规章繁冗,通过更多的法律或严厉施行旧法律通常会使事情弄得更糟。高税赋,雄心勃勃的政府计划和发动战争,这一切都是与道教哲学的精神背道而驰的。

按照中国的传说,《道德经》的作者是一位名叫老子的人。据说他是孔子的同时代人,但比孔子年长。孔子生活在公元前六世纪,从《道德经》的内容和风格上来看,没有几个现代学者认为它是这么早期的作品;有关该书的实际创作日期问题,存在着许多争论(《道德经》本身未提到一个具体的人物、地点、日期或历史事件)。但是公元前320年是一个靠得住的估计——与实际日期的误差在八十年以内——也许比这个误差范围还要小得多。

这个问题引起了对有关老子其人的生卒年及甚至对有关其人的真伪的许多争论。有些权威相信老子生活在公元前六世纪这个传说,因而断定他没有写《道德经》。其他学者指出他只不过是传说中的人物。我个人的观点仅为少数学者所接受,我认为:(1)老子实有其人,是《道德经》的作者;(2)他生活在公元前四世纪;(3)老子是孔子较年长的同时代人的传说纯属虚构,是后来的道教哲学家为给老子及其著作涂脂抹粉而编造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早期的中国作家当中,孔子(前551—479)、墨翟(前5世纪)和孟子(前371—289)既没有提到老子,也没有提过《道德经》;但是庄子——一位公元前三世纪誉满全国的。道教哲学家却反复地提到过老子。

由于甚至对老子的存在都有争论,我们对他的生平详情就应该持怀疑的态度。但是下列的说法有很多的出处:老子诞生和生活在中国的北方;他在一个时期里很可能在国都洛阳当过历史学家或在朝中任守藏室的史官;老子不是他的原名而是一个尊称,大体意思是“大师”;他结过婚,有个儿子,叫聪;聪后来成为魏国的将领。

虽然道教开始时基本上是一种非宗教哲学,但是却最终由此掀起了一场宗教运动。然而虽然作为一种哲学的道教继续以《道德经》中所表达的思想为基础,但是道教不久就被芸芸众生的迷信信念和习惯所囊括,这些信念和习惯相对说来同老子的说教没有什么关系。

假定老子实际上是《道德经》的作者,那么他的影响确实很大。这部书虽然很薄(不到六千中文字,因此足以用一张报纸登载),但却包含着许多精神食粮。整个系列的道教哲学家都用此书来作为他们自己思想的起点。

在西方,《道德经》远比孔子或任何儒家的作品流行。事实上,该书至少出版过四十种不同的英文译本,除了《圣经》之外远远多于任何其它书籍的版本。

在中国,儒教大体上是占统治地位的哲学。当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之间出现鲜明的对立时,中国人大都遵从后者。但是老子大体上深受儒家弟子的尊敬。况且在许多情况下,道教思想直接被儒教思想所吸收,因此对数以百万计的自称非道教徒的人都有影响。同样,道教对于佛教哲学,特别是对禅宗佛教的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虽然今天没有几个人自称是道教徒,但是除了孔子以外,再没有哪一位中国哲学家对人类思想的影响象老子那样广泛和持久。

道德经简介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老子五千文》。春秋末周守藏室吏老子(老聃)著,《吕觉 不二篇》汉高诱注释老子去国西游,函谷关尹喜请为著《上至经》五千言,即此书。旧题西汉河上公《老子章句》将其分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名《道德经》。
《道德经》本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汉末张陵创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祖,以《老子五千文》为教典教悔道徒,并作《老子想尔注》以宗教的观点解释《老子五千年》,自此成为道教的基本经典。
《道德经》为韵文哲理诗体。《庄子 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居神明居。……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其说大体从天人合一之立场出发,穷究作为天地万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则之“道”,以之为宗极,而发明修身治政等人道。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当取法于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道之理则,分无、有二面。道常无,无名无形,先于天地鬼神,而为天地万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万物,具无穷之用。道之理则贯穿于万有,表现为万有皆相对而存,极则必反,终必归,根本之规律。而有之用,常以无为本,“有生于无”。圣人体道之无,法道之自然无为,以之修身,当无欲而静,无心而虚,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怀慈尚俭,处实去华,以之治天下,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还刀兵,离争斗,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使民虚心实腹,无知无欲,则无为而治。“反者道知动,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朴,退让谦下,挫锐解纷,和光同坐,以柔弱胜刚强。道教知道之论与政治观、伦理观,大体不出老氏体系。至若经言“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涤除玄觉”,抱一处和等修养之道,更为道教守一、心齐、坐忘、服气、内丹等多种炼养术之所本。而“长生”“死而不亡者专”等说法,道教引为仙学长生说之宗源。“归根”“复命”之说,内丹学则发挥为内炼成真、与道合一之哲学依据。
《道德经》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宝典,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无论对中华民族的性格的铸成,还需要是对于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世界意义也日渐显著,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不遗余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学奥秘,寻求人类文明的源头,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蕴。

http://baike.baidu.com/view/16516.html

这是全面的.

简单的如下:
《道德经》

老子 著
书名叫《老子》或《道德经》。《道德经》是解释道教哲学的主要经文。道教中还有《五千文》、《老子五千文》等称呼。《老子》称经较早的见西汉刘向,但刘向未称之为《道德经》。《道德经》之称可能始自魏晋时的楼观道的梁谌。
《道德经》作为一部文约义丰,历来被学人们称为“哲理诗”,从深层次对社会、人生等问题深入思考,而且无论古代还是当代,不论中国还是国外,都是影响巨大的哲学著作。《道德经》中提倡的“无为”思想、“不争”的思想,对于遏制时下名利泛滥的现象是颇有意义的!《道德经》中的“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对提高个人素质修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道德经》中涉及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博大精深,实为不可多得的巨著!

道德经简介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老子五千文》。春秋末周守藏室吏老子(老聃)著,《吕觉 不二篇》汉高诱注释老子去国西游,函谷关尹喜请为著《上至经》五千言,即此书。
全书的中心概念就是"道".道不可言不可道,是世界万物的总规律和根本.
德即得,知道而能得固称道德.

  • 閬撳痉缁鍖呮嫭閭d簺鏂归潰,鍝綅浠嬬粛涓涓嬨備竴鑸鐨勪粈涔堝唴瀹?
    绛旓細銆閬撳痉缁銆嬫槸閬撳瀛︽淳鐨勪紶鎵垮吀绫嶏紝姝f槸鍥犱负瀹冪殑闂笘锛岄亾瀹舵墠纭珛浜嗚嚜宸辩殑鍝插鎬濇兂銆傘婇亾寰风粡銆嬶紝鍙堝悕銆婅佸瓙銆嬨併婁簲鍗冭█銆嬨併婇亾寰风湡缁忋嬬瓑锛屻婇亾寰风粡銆嬪叏涔﹀叡81绔狅紝鍏朵腑涓婄瘒銆婇亾缁忋37绔狅紝涓嬬瘒銆婂痉缁忋44绔狅紝鏄竴閮ㄨ褰曡呮槬绉嬫櫄鏈熸濇兂瀹惰佸瓙鐨勫璇达紝閬撳鎬濇兂鐨勯噸瑕佹潵婧愩傚悓鏃讹紝銆婇亾寰风粡銆嬩篃鏄彜浠...
  • 鑰佸瓙閬撳痉缁涓昏鍐呭鏄粈涔
    绛旓細涓夈佽瑷绮捐悆銆傘閬撳痉缁銆嬩腑鐨勬湁浜涜瑷鏋佷负绮捐悆锛屾槸鑷崇悊鍚嶈█锛岃嚦浠婁粛鏄潪甯告湁鍚嶇殑 鎴愯 銆佹牸瑷銆 搴у彸閾 绛夈傘婇亾寰风粡銆嬭繖閮ㄧ濂囩殑涔︾睄琚О涓轰竾缁忎箣鐜嬶紝瀹冩槸涓浗 鍘嗗彶 涓婃渶浼熷ぇ鐨勫悕钁椾箣涓锛屽畠瀵逛腑鍥界瀛︺佸摬瀛︺ 鏀挎不 銆佸畻鏁欑瓑鍚勪釜鏂归潰浜х敓浜嗘繁杩滅殑褰卞搷銆傝佸瓙鐨勬櫤鎱浠嬬粛 鑰佸瓙鐨勬櫤鎱у湪浜...
  • 閬撳痉缁鏄皝鍐欑殑?鑰佸瓙鍐欑殑鍚?
    绛旓細銆閬撳痉缁銆浠嬬粛: 銆婇亾寰风粡銆嬬殑涓婚浼楄绾风涵,浠庝笉鍚岃搴﹁В璇,銆婅佸瓙銆嬪憟鐜板嚭涓嶅悓闈㈢浉銆備袱鍗冨骞寸殑涓绘祦娲炬槸鏀夸綋鍝插鎴栬呯鐞嗗摬瀛,濡傛硶瀹剁殑闊╅潪瀛愬氨鏄粠杩欎釜瑙掑害鐞嗚В鐨勩傞煩闈炲瓙鏄硶瀹剁殑浠h〃,浠栫殑鐞嗚鍩虹鏄婇亾寰风粡銆;涓夊浗鏃舵湡鐜嬪技涔熸槸杩欐牱,浠栦粠绠$悊瑙掑害鏉ヨВ閲娿婅佸瓙銆;杩樻湁鐨勪粠鍐涗簨瑙掑害瑙h銆婅佸瓙銆,姣斿銆婂瓩瀛愬叺娉...
  • 閬撳缁忓吀浠嬬粛:閬撳痉缁鍏卞灏戠珷澶氬皯瀛?
    绛旓細銆閬撳痉缁銆嬫槸鎴戝浗鍙や唬閬撳瀛︽淳鐨勬牳蹇冭憲浣滐紝鏄 閬撳缁忓吀 涓渶閲嶈鐨勪綔鍝侊紝琚悗涓栧垪涓轰腑鍥藉巻鍙蹭笂鏈浼熷ぇ鐨勫悕钁椾箣涓锛屽鍏跺悗鏁板崈骞寸殑涓崕鏂囧寲浜х敓浜嗘瀬涓烘繁杩滅殑褰卞搷銆傞偅涔堛婇亾寰风粡銆嬪叡澶氬皯绔犲灏戝瓧鍛紵浣犲彲鑳藉枩娆嬨 閬撳闀跨敓涓庡吇鐢熶箣閬 闂細銆婇亾寰风粡銆嬪叡澶氬皯绔犲灏戝瓧锛 绛旓細銆婇亾寰风粡銆嬪叡81绔狅紝528...
  • 涓夊崄杈愬叡涓姣傚師鏂囧強缈昏瘧
    绛旓細璇戞枃锛氫笁鍗佹牴杈愭潯姹囬泦鍒颁竴鏍规瘋涓殑瀛旀礊褰撲腑锛屾湁浜嗚溅姣備腑绌虹殑鍦版柟锛屾墠鏈夎溅鐨勪綔鐢ㄣ傛弶鍜岄櫠鍦熷仛鎴愬櫒鐨匡紝鏈変簡鍣ㄥ叿涓┖鐨勫湴鏂癸紝鎵嶆湁鍣ㄧ毧鐨勪綔鐢ㄣ傚紑鍑块棬绐楀缓閫犳埧灞嬶紝鏈変簡闂ㄧ獥鍥涘鍐呯殑绌鸿櫄閮ㄥ垎锛屾墠鏈夋埧灞嬬殑浣滅敤銆傛墍浠ワ紝鈥滄湁鈥濈粰浜轰究鍒╋紝鈥滄棤鈥濆彂鎸ヤ簡瀹冪殑浣滅敤銆傚嚭鑷細鑰佸瓙 銆斿厛绉︺曘閬撳痉缁銆嬩綔鍝浠嬬粛锛氥婅佸瓙...
  • 閬撳痉缁鏄皝鍐欑殑
    绛旓細1. 閬撳痉缁鏄槬绉嬫椂鏈熻佸瓙锛堟潕鑰筹級鐨勫摬瀛︿綔鍝侊紝閫氬父绉颁负銆婇亾寰风湡缁忋嬨併婅佸瓙銆嬨併婁簲鍗冭█銆嬫垨銆婅佸瓙浜斿崈鏂囥嬶紝鐢变笂涓嬩袱绡囩粍鎴愶紝鍒嗗埆涓恒婇亾缁忋嬪拰銆婂痉缁忋嬨2. 銆婇亾寰风粡銆嬩笉浠呴槓杩颁簡鈥滈亾鈥濊繖涓瀹囧畽鍜岃嚜鐒剁殑鏍规湰鍘熺悊锛屼篃浠嬬粛浜嗕釜浣撲慨琛岀殑鏂规硶锛屽嵆鈥滃痉鈥濄傚湪杩欓噷锛屸滃痉鈥濅笉浠呬粎鏄寚閬撳痉鎴栧痉琛岋紝鑰屾槸...
  • 閬撳缁忓吀浠嬬粛:閬撳痉缁鍏卞灏戠珷澶氬皯瀛?
    绛旓細銆閬撳痉缁銆嬫槸鎴戝浗鍙や唬閬撳瀛︽淳鐨勬牳蹇冭憲浣滐紝鏄 閬撳缁忓吀 涓渶閲嶈鐨勪綔鍝侊紝琚悗涓栧垪涓轰腑鍥藉巻鍙蹭笂鏈浼熷ぇ鐨勫悕钁椾箣涓锛屽鍏跺悗鏁板崈骞寸殑涓崕鏂囧寲浜х敓浜嗘瀬涓烘繁杩滅殑褰卞搷銆傞偅涔堛婇亾寰风粡銆嬪叡澶氬皯绔犲灏戝瓧鍛紵浣犲彲鑳藉枩娆嬨 閬撳闀跨敓涓庡吇鐢熶箣閬 闂細銆婇亾寰风粡銆嬪叡澶氬皯绔犲灏戝瓧锛 绛旓細銆婇亾寰风粡銆嬪叡81绔狅紝528...
  • 閬撳痉缁鐨勬牳蹇冩濇兂 閬撳痉缁忕殑鏍稿績鎬濇兂鏄粈涔
    绛旓細銆閬撳痉缁銆嬬殑浠嬬粛 銆婇亾寰风粡銆嬫槸鏄ョ鏃舵湡鑰佸瓙鐨勫摬瀛︿綔鍝侊紝鏄腑鍥藉彜浠e厛绉﹁瀛愬垎瀹跺墠鐨勪竴閮ㄨ憲浣滐紝涔熸槸閬撳鍝插鎬濇兂鐨勯噸瑕佹潵婧愶紝瀵逛紶缁熷摬瀛︺佺瀛︺佹斂娌汇佸畻鏁欑瓑浜х敓浜嗘繁鍒诲奖鍝嶃傘婇亾寰风粡銆嬮氳繃瀵逛竾鐗╃殑瑙傚療鍜屽绀句細浜轰簨娣卞叆鐨勬濊冿紝鎻愬嚭浜嗗畤瀹欒嚜鐒惰鍒欏拰寰呬汉浜嬬墿鐨勮寰嬨傝繖浜涜寰嬫搴忓垎鏄庯紝浜掍负璧峰锛屾棦濡傚渾鐜...
  • 鏈夊痉鍙稿鏃犲痉鍙稿交鐨勮В閲
    绛旓細浜屻併閬撳痉缁銆浠嬬粛 銆婇亾寰风粡銆嬫槸鏄ョ鏃舵湡鑰佸瓙鎵钁楃殑鍝插浣滃搧锛屽張绉般婇亾寰风湡缁忋嬨婅佸瓙銆嬨婁簲鍗冭█銆嬨婅佸瓙浜斿崈鏂囥嬶紝鏄亾瀹跺摬瀛︽濇兂鐨勯噸瑕佹潵婧愩傘婇亾寰风粡銆嬪垎涓婁笅涓ょ瘒锛屽師鏂囦笂绡囥婂痉缁忋嬨佷笅绡囥婇亾缁忋嬶紝涓嶅垎绔狅紝鍚庢敼涓恒婇亾缁忋37绔犲湪鍓嶏紝绗38绔犱箣鍚庝负銆婂痉缁忋嬶紝骞跺垎涓81绔犮備笁銆佽佸瓙浠嬬粛 鑰佸瓙鏄...
  • 閬撳痉缁(閬撳痉缁忓叏鏂囧強缈昏瘧鍏嶈垂鐜╂硶鏀荤暐浠嬬粛)浠嬬粛_閬撳痉缁(閬撳痉缁忓叏鏂囧強缈...
    绛旓細鏈枃灏嗕负鎮ㄨ缁浠嬬粛銆閬撳痉缁銆(閬撳痉缁忓叏鏂囧強缈昏瘧鍏嶈垂璧勬簮)锛岃繖鏄竴閮ㄦ槬绉嬫椂鏈熻佸瓙鍒涗綔鐨勯噸瑕佸摬瀛﹁憲浣滐紝鍙堝悕銆婇亾寰风湡缁忋嬨併婅佸瓙銆嬬瓑銆備綔涓哄厛绉﹁瀛愮櫨瀹舵濇兂鐨勫鍩轰箣浣滐紝瀹冨湪閬撳鍝插涓崰鎹牳蹇冨湴浣嶃傛偍鍙互閫氳繃闂數PDF闃呰鍣ㄣ乥eetlepdf闃呰鍣ㄣ佺湅鍥剧帇PDF闃呰鍣ㄦ垨杞诲揩PDF闃呰鍣紙鐗堟湰v1.6锛夋潵闃呰銆婇亾寰...
  • 扩展阅读:《道德经》金句 ... 道德经十句最高境界 ... 道德经10句人生哲理 ... 道德经最霸气的一句话 ... 老子《道德经》全文 ... 道德经感悟100字左右 ... 道德经的精髓100句 ... 《道德经》全文诵读 ... 《易经》全文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