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隆打开南京城门迎接朱棣大军入城,他的下场如何?

李景隆是谁?其实他还真不是一般人。李景隆是李文忠的儿子,这个李文忠还真不是外人,他是朱元璋的外甥,他姐姐的儿子。由于战乱,李文忠的父亲李贞,带着他去投奔朱元璋,之后李文忠就一直留在舅舅身边。

李文忠可不是一个纨绔子弟,他在朱元璋建立大明过程中立下不少汗马功劳,朱元璋十分倚重他。登基之后,朱元璋论功行赏,就封了李文忠为曹国公。

我们知道朱元璋在位期间,诛杀了很多功臣,几乎很少有人活下来。虽然李文忠也曾一度被朱元璋谴责,也有想杀的想法,但是在马皇后的劝谏下,免了死罪,削去了官职,软禁在家了。 

但是在李文忠死后,朱元璋对于自己这个外甥,仍然是悲痛欲绝。追封李文忠为岐阳王,谥号武靖,这也是对他这个外甥的一种肯定。

李文忠死后,长子李景隆继承了他的曹国公爵位。

然而这个李景隆和自己的父亲差太远了,正所谓虎父无犬子,显然,李景隆是个例外。可不管怎么说,李景隆是朱元璋的亲戚,自然会受到重用,他曾被授左军都督同知、太子太傅。

太子太傅可是太子的师傅,主要是教武的。

因此,李景隆和太子一脉关系是不错的。

建文帝登基后,李景隆成为建文帝心腹,深受信任。还有一点是因为朱元璋在位期间,诛杀了太多的开国功臣,与此同时,也导致很多二代失去了和李景隆一样的继承资格。

建文帝登基后没多久,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走上了造反之路。建文帝不得不派兵去讨伐,起初她选择了耿炳文,不过结果不理想。

于是朱允炆便让李景隆取代耿炳文出战。结果这家伙也好不到哪里去,作为朝廷讨燕大军主帅,虽然多次与燕军展开大战,但是前后丧师数十万,让形势出现了逆转。

据说,当朱棣知道李景隆作为统帅后,非常高兴。

眼看大事不妙,很多人建立诛杀李景隆,以谢天下,可是建文帝却没有同意。眼看,朱棣已经马上要打到南京了,建文帝又派遣李景隆去议和了。

但是被朱棣拒绝了,不久朱棣派兵到了南京,可是李景隆却和谷王朱橞开门投降,迎燕军入城,导致南京陷落。 

朱棣登基后,李景隆反而升官了。当时,朝廷每议大事,李景隆都位于班列之首。有点首功之臣的意思。

然而,好日子刚刚没多久,他就倒霉了。第二年,周王揭发他,本来朱棣还没当回事,可没想到随后满朝文武竟然很多人都开始弹劾他了,称他图谋不轨,所以朱棣便削去了啊的勋号,让他赋闲在家。

这还没完,随后他又遭到了举报,说他在家还不老实,竟然在家接受家人跪拜,如君臣之礼,这可是大逆不道。

所以朱棣便剥夺了李景隆的爵位,将他一家软禁于家中。李景隆眼看没什么希望了,开始闹起了绝食,不过始终没有死,一直到永乐末年方才去世。



建文四年,势如破竹的燕军长驱南下直奔南京城,然而朱棣因忌惮城内二十万守军,不敢肆意妄为。正当他焦头烂额,想尽一切办法夺取即将到手的江山时,“大明战神”李景隆给他送了枕头,打开了南京城门,让其不费吹灰之力便攻占了南京。朱棣登基后,作为功臣的李景隆自然受到嘉奖,位居百官之首。然而,没过多久,他便遭到群臣多次弹劾,最终被削爵关禁闭,在郁闷中病逝,可以说他的下场十分可悲。

先来说说李景隆。他出身高贵,是明太祖朱元璋正儿八经的小舅子。他的父亲李文忠又是明朝的开国功臣,跟随朱元璋东征西讨,立下汗马功劳。所以李景隆是背景十分深厚的“官二代”,他从小在这种家庭氛围中养成了喜欢读兵书的好习惯,而且言谈举止十分得体,因此深得朱元璋的喜爱。可能是对侄子寄予厚望,老朱让李景隆掌管左军都督,加太子太傅,被委以重任,辅佐年轻的皇太孙朱允炆。

后来朱允炆继承大统,作为老师的李景隆自然是水涨船高。建文帝开始削藩时,远在北平的朱棣开始蠢蠢欲动,最终发动以“清君侧”为口号的靖难之役。建文帝命善于防守的长兴侯耿炳文出兵讨伐,结果在真定被朱棣杀得片甲不留。于是近臣黄子澄建议让李景隆接替耿炳文主持讨逆大局,也就是这个时候李景隆开始了政治生涯。而他对朱棣作战,也被后人戏称为“快递李”。毫不夸张的说,如果建文帝朱允炆没有选择李景隆做大将军去平叛,或许朱棣没这么快就能当上皇帝。

那为什么建文帝选择只会纸上谈兵的李景隆做大将军?

这件事还真的得怪朱元璋。因为老朱做梦也没想到自己呕心沥血培养的接班人朱标太子突然病逝,可叹事态变化无常。朱标死后,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为了孙子能更好的继承皇位,老朱开始大肆屠杀有功之臣,能征善战的将军基本上都死了,特别是大将军蓝玉也是惨遭剥皮填草这种酷刑而死。

可以这么说,如果朱标不死,明朝的开国功臣基本上都能得以善终,自然燕王朱棣也不敢造反,或许还会认真辅佐大哥,安心做一个燕王。退一万步说,只要蓝玉没死,燕王朱棣造反也得掂量掂量,毕竟蓝玉的军功可都不是吹出来的。

可惜没这么多假设,到了朱允炆继位的时候,就出现了手下无将可用。面对燕王造反,耿炳文败北的情况下,朱允炆手里只有两名大将能用,魏国公徐辉祖和曹国公李景隆。然而徐辉祖是中山王徐达的长子,而徐达的长女是朱棣的燕王妃。所以这层身份关系还是令朱允炆有所顾忌的,最终北征的重任就交给了李景隆。

这里不得不说,如果朱允炆重用的是徐辉祖,或许历史可能真的被改写,甚至朱棣也篡不了位。毕竟徐辉祖是将门之后,而且也是能征善战之辈,就从后来两场战役就能看出来:先在白沟河之战中成功掩护主帅李景隆撤退,全师而还。又率中央军北上,在齐眉山大败燕军,斩其骁将李斌等,使燕军陷入窘境。

李景隆,屡战屡败的草包将军

从上文可以看出,李景隆是个贵公子,只懂得些理论兵法知识。这点是不是觉得跟历史上某个人很像?这种感觉没有错,就是战国时期的赵括,感觉两人是一样一样的。然而李景隆的战绩应该算是更加“辉煌”:他凭一己之力,屡战屡败,让南军白白损失了十万多人的历史记录。

一、强攻北平,最终兵败如山倒。话说,李景隆带着五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北伐,此时北平城内只有朱棣儿子朱高炽及守军一万人。任何正常一个人想着五十万人打一万人的城池,不用说,哪怕就是一个猪脑袋的领军者,肯定也能很快就攻克下来。刚开始事实也很接近,都督瞿能父子几乎攻破张掖门的时候,李景隆突然要他们撤回,致使功败垂成。恰好朱棣回援,朱棣与守卫北平军队内外相应,两面夹击,大败李景隆率领的南军,丢失辎重马匹无数,南军兵败如山倒。这里不得不说,李景隆不懂战争就算了,还瞎指挥,真的是让人觉得无法理解他的言行。

二、白沟河之战,天助燕军,李景隆成为倒霉的孩子。这次又多了武定侯郭英、安陆侯吴杰率领的十万大军,南军合军达六十万人,李景隆势必要挽回上次失利的耻辱。在兵力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然而因为南军帅旗倒了,最后被朱棣大杀四方,对李景隆来说可谓真的是一种悲剧。而白沟河之战后,建文帝再也组织不起来大规模的军事征讨。燕王朱棣开始转守为攻,取得战事上的主动。

至此,李景隆将所率的六十万大军基本上被他败光了,反观朱棣则获得了大量军事物资和俘虏,战争的形势逆转。后来朱允炆也是知道李景隆不是做将军的料,于是将他召回,令人称奇的是,李景隆并未受到处罚。然而当燕军兵临城下之时,被朝野寄予厚望的李景隆却选择了开门投降,他却不顾朱允炆的知遇之恩,真的是可耻的叛臣

李景隆的结局:削爵关禁闭,抑郁而终

燕王朱棣继位后,论功行赏,因李景隆有“默相事机之功”,对他封赏极厚。他以一个降臣却位居百官之首,其他功臣自然心中不服气。外再加上李景隆投降,一点忠君思想都没有,因此大臣们都不屑与他为伍,也就导致了群臣都弹劾他,想置他于死地:

永乐二年,先是周王朱橚揭发李景隆在建文年间受贿,为什么是朱橚先跳出来呢?或许还是因为建文帝时期,缉拿周王朱橚是李景隆一身操办了。后来其他大臣也纷纷上疏揭发李景隆的许多不法之事,比如说他阴谋叛乱。本性多疑的朱棣,于是毫不犹豫的下旨削去其功臣勋号,夺了一切爵位,甚至将李景隆全家软禁于府中,并抄没其全部家产。最终李景隆病死于府中,结束了他可悲的一生。

群臣都在弹劾李景隆,或许背后还有朱棣的默许。试问如果朱棣对李景隆确实重视,文武大臣怎么敢放心地整李景隆?君王一句话,李景隆也不至于晚年是名誉扫地,一无所有,没有人愿意为他求情,与他交往。当然这一切也是李景隆咎由自取。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认为宋元亡于主弱臣强。于是在1370年后,朱元璋建立分封制,将自己的二十六个儿子分封各地建藩,作为朝廷的藩屏。其中晋王朱棡和燕王朱棣最为朱元璋倚重。

这些藩王们待遇优厚,享有特权。建文帝朱允炆在1398年即位后,为加强皇权,立即在大臣黄子澄、齐泰的建议下,着手进行削藩。在周王朱橚、代王朱桂和湘王朱柏等五王相继被废后,由于年长于燕王朱棣的秦王朱樉已于1395年去世,晋王朱棡也于1398年3月在朱允炆登基前去世,朱允炆的下一个目标便是藩王中年龄最长、实力最大的就藩北平的燕王朱棣。燕王朱棣实力强劲,朱元璋在世时,就担心朱棣会对朱允炆的皇位造成威胁。所以,朱元璋在临终之际遗诏各藩王不得入京奔丧。在朱元璋死后,朱棣也在积极操练兵士、赶制军器,意图夺取侄子朱允炆之皇位。朱允炆在废掉五王后,任命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谢贵为都督指挥使,监视燕王朱棣。

朱棣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朱棣诱骗张昺与谢贵至端礼门时,令伏兵擒杀张、谢两人,起兵谋反,发动了靖难之役。在靖难之役之初,朱允炆的兵力是绝对优于朱棣的。但由于朱元璋在称帝后大肆清算开国功臣,所以能带兵的良将已所剩无几了。朱允炆只得起用仅存的六十五岁老将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率兵伐燕。但耿炳文的部队在真定遭到朱棣的突袭,损失惨重。潘忠、杨松两员大将被擒杀。耿炳文兵败后,朱允炆决定临阵换将。此时,朱允炆手中可用的将才只有魏国公徐辉祖和曹国公李景隆。徐辉祖是中山王徐达的长子,而徐达的长女是朱棣的燕王妃。所以说徐辉祖是朱棣的至亲。这层身份关系还是令朱允炆有所顾忌的。

在大臣黄子澄的建议下,朱允收决定任命李景隆接替耿炳文,继任大将军统帅南军。李景隆是开国功臣李文忠之子,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姐姐朱佛女的儿子,是朱元璋的外甥。所以李景隆与朱允炆还是表兄弟关系。李景隆深受朱允炆的信任,缉拿周王朱橚一案就是朱允炆委派李景隆办理的。而据史载,李景隆虽然位居高位,却是草包一个。《明史》对他的评价是缺少谋略而又骄横无比,外表凶悍却没有勇气,根本无法与其父李文忠相比。李景隆到任后,屯兵河间。在朱棣率军离开北平,解救永平时,李景隆乘虚率大军进攻北平。但朱棣的世子朱高炽在姚广孝的协助下,坚守北平,李景隆的军队始终不能破城。

都督瞿能父子几欲破城,却因援兵不至,被李景隆传报撤退,朱高炽因此得以喘息,并马上加紧战备,泼水城墙,形成一道光溜溜的冰墙,令南军无法攀援,只得望墙兴叹。而此后,朱棣挥师返回北平,与朱高炽内外夹击李景隆。南军不敌,李景隆在瞿能父子的掩护下,逃回德州。朱允炆在黄子澄和李景隆的瞒报下,还嘉奖惨败的李景隆为太子太师。建文二年(1400年),李景隆再次率军六十万在今河北白沟河与燕军展开激战。战役之初,战局对南军非常有利,前锋平安与都督瞿能冲锋陷阵,大败燕军,连朱棣的右军主将都被平安斩杀。但由于李景隆指挥不当,战局很快被朱棣扭转,南军逐渐不支,并最终被燕军击溃,瞿能父子战死军中。李景隆再次逃回德州,后又逃到济南。在济南,李景隆部再次被燕军击溃。

南军在李景隆的统帅下,屡战屡败,数十万大军被歼灭,南军在兵力上已丧失优势,从此由攻势转为守势。一将无能,累死三军。面对如此的败绩,朱允炆的群臣纷纷怀疑李景隆心存异心,连举荐李景隆的黄子澄都请求诛杀李景隆。但朱允炆对李景隆却深信不疑,只是将其召回南京,命盛庸接任大将军,并没有治罪李景隆。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打过长江,逼近南京。方孝孺再次请求朱允炆诛杀李景隆,朱允炆还是不允。在朱允炆请求议和,被朱棣拒绝后,燕军攻至南京金川门。守卫金川门的李景隆与谷王朱橞不战自降,大开城门,迎接燕军入城。

南京失守后,朱允炆悲叹自己待李景隆并不薄,奈何最后还会遭其背叛。随后朱允炆下令焚宫,最后不知所终。朱棣称帝后,李景隆晋光禄大夫、太子太师等,朝廷议事位于班列之首,地位非常尊崇,这也令人怀疑他是朱棣的内应。毕竟在靖难之役中,李景隆葬送了数十万人马,最后又大开城门,迎朱棣入城。而在永乐二年(1404年),李景隆不断受到弹劾,最终被削爵圈禁,郁郁而终。这似乎也印证了李景隆早已充当了内应的结论。毕竟此时朱棣大事已成,李景隆这枚棋子已毫无利用价值了。但我们翻看史籍,从朱棣处治李景隆的过程看,朱棣似乎并不急于对李景隆治罪。先是在永乐二年(1404年),周王朱橚、刑部尚书郑赐先后弹劾李景隆收受贿赂、图谋不轨。但朱棣并没有追究此事。

后成国公朱能、吏部尚书蹇义等再次弹劾李景隆与其弟李增枝谋逆。朱棣这才将李景隆的功臣勋号剥夺,但还是保留了国公之爵。后来,礼部尚书李至刚又弹劾李景隆接受家人跪拜形同君臣之礼,其弟李增枝蓄养家奴百名,意图不轨。朱棣于是将李景隆夺爵抄家,圈禁府中。同年,李景隆绝食,黯然离世。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李景隆或许并不是人们所猜测的内应,只是一个不善用兵的庸将。而他又不是一个忠义之士,在朱棣得势时,他又背叛了朱允炆,趋炎附势地依附了朱棣。



曹国公李景隆,明初开国六公爵之一的岐阳武靖王李文忠之子。可惜这位仪表堂堂的帅哥,却成了“虎父有犬子”的杰出代表。李景隆因为“靖难战争”中的拙劣表现,有了一个“靖难第一内奸”的雅号和“建文战神”的反讽。

太子朱标死后,明太祖朱元璋册立朱允炆为皇太孙。为了这位皇太孙能顺利登基,老皇帝亲自动手清除了以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和凉国公蓝玉为首的开国武勋集团。而李景隆作为劫后余生的二代勋贵,受到了老朱的重点培养。可他非但没有履行好辅助建文帝朱允炆的责任,反而在反贼朱棣攻打京师之时打开城门迎接叛军入城。这样一个人,他的最终下场又是如何呢?

虎父有犬子

李景隆,小名九江,其父李文忠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亲外甥,他的祖母是老朱的二姐。李文忠在投靠舅舅之后,迅速凭借在军事上过人的天赋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明朝建国前,大将军徐达率领二十五万大军北伐。李文忠作为北伐大军的一员,在应昌一举击破元军主力。逼得前元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狼狈逃窜,元顺帝的孙子买的里八剌更是被李文忠俘虏。

洪武三年十一月,北伐大军凯旋回京。朱元璋趁热打铁大封功臣,共封公爵6人,侯爵28人,伯爵2人。其中李文忠封曹国公,食禄三千石。朱元璋为此还特地向诸将说明自己外甥完全是依靠战功进封公爵,并非因为和自己的亲戚关系。

丙申,大封功臣。上召诸将臣谕之曰:"平章李文忠总兵应昌,逐前元太子远遁漠北,获其皇孙妃嫔重宝悉归朝廷,此功最大。"—《明太祖实录五十八》

洪武十七年李文忠去世,朱元璋痛心不已,遂命其长子李景隆袭封曹国公。根据《明史》描述,李景隆是个高大帅气、气质优雅的完美贵公子形象。老朱怀念外甥之余,不免移爱于李景隆,很快就让他成为朝堂之上炙手可热的红人。

读书通典故。长身,眉目疏秀,顾盼伟然。每朝会,进止雍容甚都,太祖数目属之。—《明史卷一百二十六·列传第十四》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年底,李景隆出任太子太傅,成为皇太孙朱允炆的东宫班底。接着他又出镇甘肃,在西北边境为国戍边整整五年,直到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才被召回京师。此时朱元璋的身体已经江河日下,李景隆这次回京,明显就是来出任托孤大臣的。

靖难中的拙劣表现

朱元璋驾崩后,皇太孙朱允炆顺利登基,改第二年年号为建文元年,史称建文帝。建文君臣和朱元璋的治国理念截然相反,尤其是在洪武朝大行其道的亲王戍边政策更是被视为洪水猛兽。最终在朱允炆和他的智囊方孝孺、黄子澄、齐泰等人一系列的操作之下,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在北平揭竿而起,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造反。

面对造反的燕王,建文君臣启用的是老将长兴侯耿炳文,这其中很难说没有对李景隆的猜忌之心。毕竟这位曹国公虽说从辈分上说是燕王的表侄,但实际上二人年岁相仿,从小便一起长大,关系相当亲密。但随着耿炳文在真定的那场惨败,朱允炆在迫不得已之下,也只能让曹国公赶赴前线收拾残局,并指示其可以"一切便宜行事"

当年九月底,朱棣为了解决兵力不足的弱点,亲自率主力北上大宁,目标是已经和朝廷撕破脸的宁王朱权及其手下骁勇善战的营州三护卫。此时的北平防守空虚,负责守城重任的是没有军事经验的燕王世子朱高炽。朱棣把所有的家当都带了出去,因为这是一场决定他命运的赌博,朱棣别无选择。

李景隆闻讯后立刻挥师北上包围北平,但他在此后一系列谜一般的举动确实令人疑惑。他只动用了少部分兵力攻打北平,却把主力放在郑村坝准备和朱棣决战。从正常角度分析,李景隆是打算对北平围而不破,从而吸引朱棣大军主力南下决战。这一切是建立在李景隆对自己手下部队的信心之上,他唯恐北平城破之后,朱棣率部流窜,会给朝廷带来更大的麻烦。

可惜郑村坝一战,白河上突然结冰,导致燕军骑兵轻易过河,并最终造成了官军的巨大损失。当时北方早已天寒地冻,朝廷官军不习严寒,非战斗伤亡过于严重。史书记载:"冻死及堕指者甚众,临战率不能执兵"。面对首战失利和不利的天气,李景隆当机立断,丢下辎重当晚开拔,在朱棣的眼皮子底下全军安全撤到了德州。

次年四月天气转暖,经过一番休整的李景隆再次从德州出兵北上,和朱棣主力在保定附近的白沟河相遇。李景隆这次带了熟悉朱棣战法的大将平安,并且在第一天的白沟河遭遇战中,一举击溃轻出在外的朱棣中军。《明太宗实录》虽然对此战的结果大加掩饰,甚至吹嘘朱棣亲自断后击退官军。即使这样,《实录》也不得不尴尬地写道最终跟着朱棣回到大营的军士只有三人。而在第二天的战斗中,面对朱棣的主力部队,李景隆指挥官军稳扎稳打,慢慢占据上风。当时就连朱棣本人,都差点被官军大将瞿能所杀。

南军飞矢如注射王马,凡三被创三易之,所射矢三服皆尽。乃提剑左右奋击,剑锋折缺,不堪击。马却,阻于堤,几为瞿能所及。—《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

可惜最终神奇的天象再次出现。一阵妖风吹过,李景隆的帅旗竟然被刮断。古代作战,最重要的就是靠旗语进行指挥,因此帅旗一倒,前线官军都以为李景隆的中军出了问题。一时之间,官军旗号混乱,阵型松动。朱棣乘着风势,对李景隆大营实施火攻。最终官军兵败如山倒,不但将营中辎重、器械、孳畜等都丢给了朱棣,连皇帝御赐的斧钺都来不及带走。

做一个投降派

郑村坝失利之后,建文重臣黄子澄为了粉饰太平,特意写信到前线让李景隆告诉皇帝战败的消息。黄子澄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是李景隆的举荐人。而现在纸包不住火之后,为了摆脱责任,这位黄大人在御前上演了一出精彩绝伦的奥斯卡影帝级表演,简直令人瞠目结舌。

景隆还朝,帝赦不诛。黄子澄痛哭曰:"景隆出师观望,怀二心,不亟诛何以谢宗社,励将士!"—《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

李景隆出师近一年,期间出生入死,与燕军多场血战。不管他到底是无能还是所谓的“内奸”,但是前线将士的鲜血,到了文人们口中变成了"出师观望,怀二心"。黄子澄等人为了掩盖自己"欺君"的罪行,就想着用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出生入死的武臣,如何不让人心寒?

而在建文四年朱棣千里奔袭南京,连战连捷,兵临城下之时。朱允炆的另一位智囊方孝孺在朝堂之上一个箭步窜入武臣班中揪住曹国公李景隆,称"坏陛下事者,此贼也。"此时其他十八名文官更是一拥而上,对李景隆进行围殴。土木堡之变后一群文官当庭打死锦衣卫指挥使马顺之事,险些提前五十年发生。

因此笔者也实在无法理解为何建文君臣最后还会派出李景隆作为朝廷代表,去燕军大营求和?李景隆被你们这帮文官百般针对,凭什么认为他还会忠心于朝廷?派李景隆去求和,这不是明摆着给他一个和朱棣眉来眼去的机会么?朱棣果然趁着这个机会策反了这位表侄,燕军就此兵不血刃攻破南京,战后论功行赏,李景隆名列靖难功臣第一名,增禄一千石。

卸磨杀驴

但是朱棣对李景隆的重用,不过是稳定朝局的权宜之计。双方在靖难时兵戎相见,死在李景隆手下的燕军将士不计其数。现在这些人的昔日长官或是亲属已经摇身一变成了靖难功臣,于公昔日的手下败将成了第一功臣,如何令人心服。于私,和李景隆的血海深仇如何可以放过?

燕王即帝位,授景隆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增岁禄千石。朝廷有大事,景隆犹以班首主议,诸功臣咸不平。—《明史卷一百二十六·列阵第十四》

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李景隆风光了不到三年,朱棣的亲弟弟周王朱橚联合刑部尚书郑赐、成国公朱能、吏部尚书蹇义等当红炸子鸡对其轮番弹劾,终于让李景隆被削去爵位,和其弟李增枝及妻子数十人禁足于曹国公府。如此高规格、大规模、高密度地弹劾,只能认为是由朱棣所授意。

在朱棣迁都北京之后,为了防止李景隆旧部在南京闹事,永乐皇帝还特地将其押赴北京单独监禁。事实上曹国公府的忠仆一直没有放弃营救李景隆的企图,这些人的触角甚至还伸到了朱棣亲弟弟周王的府中。周王第三女信阳郡主的仪宾盛瑜,就曾经和李景隆的家人策划劫狱。

癸巳,敕周王橚曰:“曩者李景隆谋逆,其家属法皆当死,特宽宥之发戍辽东。彼知景隆囚系北京,潜逃沧州诸处,阴结党类欲行劫狱,为人所告俱已擒捕,宜之于法。仪宾盛瑜乃敢藏匿景隆家人,在于国典,瑜岂可容?以尔之壻,姑宥不问。自今宜教之循理守法,毋蹈前非。”—《明太宗实录卷一百九十九》

根据《明史》的记载,李景隆最终在永乐末年死于北京。而他的家属直到明英宗正统十三年才被解除禁足,恢复正常生活。

结语:李景隆之所以投靠朱棣,恐怕还是在于其对建文君臣彻底失望所致。但其一家在军中势力极强,朱棣不得不对其有所忌惮。故而其最终结局悲惨,也是意料之中之事。试想一下,李景隆被囚禁多年, 其家人念念不忘要救他。李家子孙幽闭于府中四十多年,生活极端困苦之余,依然能做到秩序井然。这样的李景隆,怎么能说是草包?



他的下场很好,朱棣上位之后大力赏赐了他,他也因此飞黄腾达了,简直就是一个决定一飞冲天。

  • 鏉庢櫙闅嗘墦寮鍗椾含鍩庨棬杩庢帴鏈辨#澶у啗鍏ュ煄,浠栫殑涓嬪満濡備綍?
    绛旓細鎹锛屽綋鏈辨#鐭ラ亾鏉庢櫙闅浣滀负缁熷竻鍚庯紝闈炲父楂樺叴銆傜溂鐪嬪ぇ浜嬩笉濡欙紝寰堝浜哄缓绔嬭瘺鏉鏉庢櫙闅嗭紝浠ヨ阿澶╀笅锛屽彲鏄缓鏂囧笣鍗存病鏈夊悓鎰忋傜溂鐪嬶紝鏈辨#宸茬粡椹笂瑕佹墦鍒鍗椾含浜嗭紝寤烘枃甯濆張娲鹃仯鏉庢櫙闅嗗幓璁拰浜嗐備絾鏄鏈辨#鎷掔粷浜嗭紝涓嶄箙鏈辨#娲惧叺鍒颁簡鍗椾含锛屽彲鏄潕鏅殕鍗村拰璋风帇鏈辨寮闂ㄦ姇闄嶏紝杩庣嚂鍐涘叆鍩庯紝瀵艰嚧鍗椾含闄疯惤銆傛湵妫g櫥鍩哄悗锛...
  • 鏉庢櫙闅嗘墦寮鍗椾含鍩庨棬杩庢帴鏈辨#澶у啗鍏ュ煄,浠栫殑涓嬪満鏄粈涔堟牱鐨?
    绛旓細鍦ㄦ杩囩▼涓紝韬负鏈濆环姝﹀皢鐨鏉庢櫙闅鏇惧娆$巼鍐涗笌鐕曠帇鍐涢槦瀵规垬銆傛湡闂存潕鏅殕铏界粡甯搁伃閬囪触鎴橈紝涓旂敋鑷虫湁鏈濊嚕涓婁功寮瑰娋鏉庢櫙闅“澶卞緥涓у笀锛屾璐板績”锛屼絾鏄缓鏂囧笣濮嬬粓瀵逛粬淇′换涓嶅噺銆傜劧鑰岋紝鏉庢櫙闅嗗悗鏉ュ嵈杈滆礋浜嗗缓鏂囧笣瀵逛粬鐨勪俊浠汇傚湪1402骞寸殑鏃跺欙紝鐕曠帇鏈辨#鐨勫啗闃熺粓鏄竴璺墦鍒颁簡鍗椾含鍩庝笅銆傝屽湪鐕曚含鍒氬垰...
  • 鏉庢櫙闅嗘墦寮鍗椾含鍩庨棬杩庢帴鏈辨#澶у啗鍏ュ煄,浠栨湁澶氭棤鑰?
    绛旓細鏉庢櫙闅嗘墦寮鍗椾含鍩庨棬杩庢帴鏈辨#澶у啗鍏ュ煄,浠栨湁澶氭棤鑰?  鎴戞潵绛 14涓洖绛 #鐑# 浣犺杩囧摢浜涘洜涓鸿佹澘浣滄瀵艰嚧鍊掗棴鐨勫叕鍙? 钀х牃姝 浼樿川绛斾富 2022-04-10 路 澹綋寮樻瘏,浠婚噸閬撹繙銆 钀х牃姝 閲囩撼鏁:4 鑾疯禐鏁:189 鍚慣A鎻愰棶 绉佷俊TA 鍏虫敞 灞曞紑鍏ㄩ儴 鏉庢櫙闅嗘槸鈥滈潠闅句箣褰光濅腑涓涓瀬涓哄叧閿殑浜虹墿,浠栭榧...
  • 鏉庢櫙闅嗘墦寮鍗椾含鍩庨棬杩庢帴鏈辨#澶у啗鍏ュ煄,浠栫殑涓嬪満濡備綍?
    绛旓細鍥犳锛鏈辨#鐨勯棲鍐涘緢鍙兘鏁呮剰鍚戠帇鍌ㄦ湵浜戞枃绛変汉绾电伀鑷存锛屼负鏈辨#鐧诲熀閾哄钩閬撹矾銆傚惁鍒欙紝鏈辨#灏嗗浣曠櫥鍩猴紵涔熻鏄湵杩晠鎰忔斁鐏殑銆傚煎緱娉ㄦ剰鐨勬槸锛岄偅涔堬紝鎵撳紑閲戝窛澶ч棬杩庢帴鍙涘啗杩涘煄鐨鏉庢櫙榫欎細鍙戠敓浠涔堬紵鏉庢櫙榫欐槸鏇瑰叕鏉庢枃蹇犵殑鍎垮瓙銆傛潕鏂囧繝鏄槑浠g珛鍔熺殑濂犲熀浜恒傛潕鏂囧繝姝诲悗锛屾潕鏅緳鏀诲嚮渚埖銆傛嵁鍙叉枡璁拌浇锛屾潕鏅緳鍠滄...
  • 鏉庢櫙闅嗘墦寮鍗椾含鍩庨棬杩庢帴鏈辨#澶у啗鍏ュ煄,浠栫殑涓嬪満濡備綍?
    绛旓細澶у紑閲戝窛闂 寤烘枃鏈濈伃 鏉庢櫙闅鎴愮兢鑷d箣棣 璇存潵涔熷鎬紝鏉庢櫙闅嗙殑涓鍐嶈触閫浣垮緱鏈辨#鍔垮ぇ锛岀劧鑰屾湵鍏佺倖渚濇棫鏃犲姩浜庤》锛岀敋鑷冲皢褰撴椂浜笀閲嶈鐨鍩庨棬閲戝窛闂ㄤ氦浜堟潕鏅殕闃插畧锛屾湵鍏佺倖鐨“鎱堝杽”缁堢┒钁佷簡鑷繁銆傛绘帉鑸熷笀鐨勯兘鐫d渐浜嬮檲鐟勫彉鑺傦紝浣垮緱鏈辨#鐕曞啗椤哄埄杩囨睙锛岃岃韩涓哄缓鏂囨柟鐨勮鍛橈紝鏉庢櫙闅嗕篃宸村反鍦鎵...
  • 鏀鏈辨#鍏鍗椾含鐨鏉庢櫙闅鏈缁堜粈涔堜笅鍦?
    绛旓細鏉庢櫙闅鍥犱负鏈夎緝涓烘樉璧殑瀹朵笘鍔犳寔锛屼娇寰楁潕鏅殕鑳藉寰堝揩琚缓鏂囧笣鏈卞厑鐐嗘墍閲嶇敤锛屼粠鑰屾垚涓烘敾鎵撶嚂鐜嬫湵妫eぇ鍐涚殑涓诲竻銆備笉杩囨潕鏅殕鏈缁堣繕鏄緶璐熶簡寤烘枃甯濇湵鍏佺倖瀵逛粬鐨勪俊浠伙紝鏉庢櫙闅嗗湪淇濆崼閮藉煄鍗椾含鍏佃触涔嬪悗锛屾病鏈夐夋嫨瑾撴涓嶉檷锛屽弽鑰岄夋嫨鎵撳紑鍗椾含鍩庨棬杩庢帴鏈辨#澶у啗杩涘叆閮藉煄涔嬩腑銆傞偅涔堝湪鐕曠帇鏈辨#杩涘叆閮藉煄鍗椾含鍚庯紝鏉庢櫙闅嗙殑涓嬪満...
  • 鏉庢櫙闅嗘墦寮鍗椾含鍩庨棬杩庢帴鏈辨#澶у啗鍏ュ煄,浠栫殑涓嬪満濡備綍?
    绛旓細鏉庢櫙闅嗘槸鏄庢湞寮鍥藉姛鑷f潕鏂囧繝涔嬪瓙锛屾潕鏂囧繝鏄湵鍏冪拫浜蹭簩濮愬鐨勫効瀛愶紝鍥犳鏉庢櫙闅嗘槸鏈卞厓鐠嬬殑澶栧瓩銆傞潠闅句箣褰规椂锛屽缓鏂囧笣璁╂潕鏅殕鐜50涓澶у啗浼愮嚂锛岀粨鏋滃叺璐ヨ屽綊锛屽悗鏉鏉庢櫙闅嗘墦寮閲戝窛闂紝鏀剧嚂鍐涘叆鍗椾含鍩庯紝寤烘枃甯濈剼鐑у瀹ゅ悗涓嶇煡鎵韪鏈辨#鐧诲熀涓哄笣鍚庯紝鍥犳潕鏅殕鏄翰鎴氬張鐜囧厛鎶曢檷鏁堝繝锛屽洜姝ゆ湵妫e皝鏉庢櫙闅嗕负鐗硅繘鍏夌澶уか...
  • 鏉庢櫙闅嗘墦寮鍗椾含鍩庨棬杩庢帴鏈辨#澶у啗鍏ュ煄,浠栫殑涓嬪満濡備綍?
    绛旓細姝ゆ椂锛鏈辨#瑙鏉庢櫙闅灞呯劧鐩茬洰鐨勫氨灏嗗墠绾跨殑鎵鏈夊啗闃熼泦涓湪涓鍧楋紝鎰忔涓庝粬鍐充竴姝绘垬锛屼粬鏄ぇ绗戜笉宸层傝鐭ラ亾锛屽郊鏃跺缓鏂囧啗鍒氬垰鎵撲簡涓鍦鸿触鎴橈紝鏄啗蹇冨敖涓э紝涓斿啗绮佺墿璧勫缂猴紝杩欐椂鍒濇帉澶у啗鐨勬潕鏅殕鏈搴旇鍋氱殑鏄暣鍏典紤鏁淬傚彲鏄紝鎰氳牏鐨勬潕鏅殕锛屼粬灞呯劧鍦ㄥ啗蹇冭繕鏈仮澶嶏紝鍐涚伯銆佺墿璧勮繕鏈埌浣嶄箣鏃讹紝灏辩獊鍏鐨勫皢鍓嶇嚎...
  • 鎵撳紑鍩庨棬杩庢湵妫eぇ鍐鐨鏉庢櫙闅,鍘嗗彶涓婁粬鐨勭粨灞濡備綍?
    绛旓細褰撴椂鏈辨#鐜囩嚂鍐涙浮姹熺洿閫鍗椾含鍩庝笅锛屽湪杩欐牱鐨勫嵄鎬ユ椂鍒伙紝鏈卞厑鐐嗛樀钀ヤ笉浠呮病鑳介樆姝㈠彌鍐涳紝杩樺嚭浜嗕袱涓ぇ鍙涘緬锛岃胺鐜嬫湵姗炰笌鏇瑰浗鍏鏉庢櫙闅嗘墦寮閲戝窛闂紝杩庢帴鍙涘啗鍏ュ煄锛屼簬鏄崡浜煄鐮淬備簩銆侀儊閮佽岀粓浠庢煇绉嶇▼搴︿笂鏉ヨ锛屾潕鏅殕鍦ㄦ暣涓滈潠闅句箣褰光濅腑锛岀畻寰椾笂鏄滃眳鍔熺敋浼熲濓紝娌℃湁浠栧紑鍩庨棬锛屾亹鎬曟湵妫e氨瑕佷粯鍑哄緢澶х殑浠d环...
  • 鏉庢櫙闅嗘墦寮鍗椾含鍩庨棬杩庢帴鏈辨#澶у啗鍏ュ煄,浠栫殑涓嬪満濡備綍鍛?
    绛旓細绗竴閿癸細鍏佃触鍖楀钩鏉庢櫙闅鍏靛洿鍖楀钩鏃讹紝鏈辨#姝e湪姘稿畞銆佸ぇ瀹佷竴甯︽壂鑽″鍥达紝鎶婂畧鍩庡伐浣滀氦缁欎簡鏈遍珮鐐斤紝瀹屽叏娌℃嬁鏉庢櫙闅嗗綋鐩樿彍銆傚寳骞冲煄铏界劧鍧氬浐锛屽叺鍔涙偓娈婁箣涓嬶紝鏉庢櫙闅嗕笉鏄病鏈夋満浼氾紝閮界潱鐬胯兘灏辨浘缁忔敾鐮翠簡寮犳帠闂ㄣ傚紶鎺栭棬琚敾鐮村悗锛岀灴鑳藉綋鏃跺彧鏈夊崈浣欎汉锛屼笉鏁㈠鍐涙繁鍏ワ紝浠栧畧鐫鍩庨棬璇锋眰鏀彺銆傝浜烘剰澶栫殑鏄紝鏉庢櫙闅嗗眳鐒...
  • 扩展阅读:朱棣死后三大诡异事件 ... 李景隆最后下场 ... 南京发现朱元璋女儿墓 ... 李景隆为何打不过朱棣 ... 李景隆后代最后的结局 ... 朱棣的四个儿子谁最惨 ... 明朝李景隆 ... 朱棣3个儿子下场 ... 朱棣攻入南京看到朱元璋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