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的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

\u57c3\u91cc\u514b\u68ee\u5fc3\u7406\u793e\u4f1a\u53d1\u5c55\u7406\u8bba


童年阶段
1 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3学龄初期(3~6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埃里克森把目的定义为:“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
4学龄期(6~12岁): 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另外,如果儿童养成了过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态度,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这种人的生活是可悲的。埃里克森说:“如果他把工作当成他惟一的任务,把做什么工作看成是惟一的价值标准,那他就可能成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板们最驯服和最无思想的奴隶。”
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埃里克森说:“能力是不受儿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练技能和智慧。”
青春期阶段
5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
“这种统一性的感觉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一个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这种自我感觉与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称,很明显这将为一个人的生涯增添绚丽的色彩。”(埃里克森,1963年)
埃里克森把同一性危机理论用于解释青少年对社会不满和犯罪等社会问题上,他说: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处于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没有同一性的感觉,就没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宁做一个坏人,或干脆死人般的活着,也不愿做不伦不类的人,他自由地选择这一切。
随着自我同一性形成了“忠诚”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忠诚定义为:“不顾价值系统的必然矛盾,而坚持自己确认的同一性的能力。”
成年阶段
6成年早期(18~40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因为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体。这里有自我牺牲或损失,只有这样才能在恋爱中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埃里克森把爱定义为“压制异性间遗传 的对立性而永远相互奉献。”
7成年期(40~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当一个人顺利地度过了自我同一性时期,以后的岁月中将过上幸福充实的生活,他将生儿育女,关心后代的繁殖和养育。他认为,生育感有生和育两层含义,一个人即使没生孩子,只要能关心孩子、教育指导孩子也可以具有生育感。反之没有生育感的人,其人格贫乏和停滞,是一个自我关注的人,他们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关心他人(包括儿童)的需要和利益。
在这一时期,人们不仅要生育孩子,同时要承担社会工作,这是一个人对下一代的关心和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人们将获得关心和创造力的品质。
8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由于衰老过程,老人的体力、心力和健康每况愈下,对此他们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所以被称为自我调整对绝望感的心理冲突。
当老人们回顾过去时,可能怀着充实的感情与世告别,也可能怀着绝望走向死亡。自我调整是一种接受自我、承认现实的感受;一种超脱的智慧之感。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调整大于绝望,他将获得智慧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它定义为:“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
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直接影响下一代儿童时期信任感的形成。因此,第8阶段和第1阶段首尾相联,构成一个循环或生命的周期。
埃里克森认为,在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解决了核心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都包括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品质,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向积极品质发展,就算完成了这阶段的任务,逐渐实现了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埃里克森认为,人要经历八个阶段的心理社会演变,这种演变成为心理社会发展。这些阶段包括四个童年阶段、一个青春期阶段和三个成年阶段。每一个阶段有这些阶段应完成的任务,并且每个阶段都建立在前一阶段之上,这八个阶段紧密相连。

童年阶段

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3、学龄初期(3~6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埃里克森把目的定义为:"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

4、学龄期(6~12岁): 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另外,如果儿童养成了过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态度,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这种人的生活是可悲的。埃里克森说:"如果他把工作当成他惟一的任务,把做什么工作看成是惟一的价值标准,那他就可能成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板们最驯服和最无思想的奴隶。"

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埃里克森说:"能力是不受儿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练技能和智慧。"

青春期阶段

5、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

"这种统一性的感觉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一个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这种自我感觉与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称,很明显这将为一个人的生涯增添绚丽的色彩"。(埃里克森,1963年)

埃里克森把同一性危机理论用于解释青少年对社会不满和犯罪等社会问题上,他说: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处于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没有同一性的感觉,就没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宁做一个坏人,或干脆死人般的活着,也不愿做不伦不类的人,他自由地选择这一切。

随着自我同一性形成了"忠诚"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忠诚定义为:"不顾价值系统的必然矛盾,而坚持自己确认的同一性的能力。"

成年阶段

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因为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体。这里有自我牺牲或损失,只有这样才能在恋爱中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埃里克森把爱定义为"压制异性间遗传 的对立性而永远相互奉献"。

7、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当一个人顺利地度过了自我同一性时期,以后的岁月中将过上幸福充实的生活,他将生儿育女,关心后代的繁殖和养育。他认为,生育感有生和育两层含义,一个人即使没生孩子,只要能关心孩子、教育指导孩子也可以具有生育感。反之没有生育感的人,其人格贫乏和停滞,是一个自我关注的人,他们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关心他人(包括儿童)的需要和利益。

在这一时期,人们不仅要生育孩子,同时要承担社会工作,这是一个人对下一代的关心和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人们将获得关心和创造力的品质。

8、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由于衰老过程,老人的体力、心车和健康每况愈下,对此他们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所以被称为自我调整对绝望感的心理冲突。

当老人们回顾过去时,可能怀着充实的感情与世告别,也可能怀着绝望走向死亡。自我调整是一种接受自我、承认现实的感受;一种超脱的智慧之感。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调整大于绝望,他将获得智慧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它定义为:"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

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直接影响下一代儿童时期信任感的形成。因此,第8阶段和第1阶段首尾相联,构成一个循环或生命的周期。

埃里克森认为,在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解决了核心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都包括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品质,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向积极品质发展,就算完成了这阶段的任务,逐渐实现了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天生渐成原理
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来决定的,因而是不可变更的。这种由遗传决定的发展顺序被认为是遵循渐成原理的,这是埃里克森从生物学中借用来的术语。他对这一原理描述如下:

无论何时我们要试图了解生长的含义,最好记住有机体的生长从子宫内就获得了的渐成原理。笼统说来,这个原理说明任何生物都有一个大体的生长方案。由于有了这个方案,机体的各部分才得到生长,每一部分都具有它特殊的优势,只有各个部分都能获得生长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1968,第92页)

危机是划分每个发展的特征。埃里克森使用危机一词就象医生使用它一样,也就是说,是为了表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因而,作为每个发展阶段特征的危机就同时兼有一个积极的解决办法和消极的解决办法。积极的解决办法有助于自我的加强,因而有助于形成较好的顺应能力。消极的解决办法削弱了自我,阻碍了顺应能力的形成。

更进一步说,在某个阶段中积极的危机解决办法增加了作为下个阶段特征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的可能性。而在某个阶段中消极的危机解决办法降低了使作为下一阶段特征的危机得到有效解决的可能性。

虽然生物基础决定了这些阶段产生的时间,因为成熟过程决定了可能获得各种经验的时间,但正是社会环境决定了与任何特定阶段相联系的危机能否得到积极的解决。由于这一原因,埃里克森提议把八个阶段称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来同弗洛伊德心理性欲阶段相区别。

最后,在列出八个阶段前我们需说明一点。埃里克森并不认为解决危机的办法要么是完全积极的,要么是完全消极的。相反,他认为危机的解决办法中兼有积极和消极两种因素。只有在有利于积极解决的因素比消极因素所占的比率高时才能说危机被积极地解决了。埃里克森说,一旦某一阶段的特征危机得到积极的解决,那这个人的人格中就形成一种美德。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天生渐成原理
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来决定的,因而是不可变更的。这种由遗传决定的发展顺序被认为是遵循渐成原理的,这是埃里克森从生物学中借用来的术语。他对这一原理描述如下:

无论何时我们要试图了解生长的含义,最好记住有机体的生长从子宫内就获得了的渐成原理。笼统说来,这个原理说明任何生物都有一个大体的生长方案。由于有了这个方案,机体的各部分才得到生长,每一部分都具有它特殊的优势,只有各个部分都能获得生长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1968,第92页)

危机是划分每个发展的特征。埃里克森使用危机一词就象医生使用它一样,也就是说,是为了表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因而,作为每个发展阶段特征的危机就同时兼有一个积极的解决办法和消极的解决办法。积极的解决办法有助于自我的加强,因而有助于形成较好的顺应能力。消极的解决办法削弱了自我,阻碍了顺应能力的形成。

更进一步说,在某个阶段中积极的危机解决办法增加了作为下个阶段特征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的可能性。而在某个阶段中消极的危机解决办法降低了使作为下一阶段特征的危机得到有效解决的可能性。

虽然生物基础决定了这些阶段产生的时间,因为成熟过程决定了可能获得各种经验的时间,但正是社会环境决定了与任何特定阶段相联系的危机能否得到积极的解决。由于这一原因,埃里克森提议把八个阶段称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来同弗洛伊德心理性欲阶段相区别。

最后,在列出八个阶段前我们需说明一点。埃里克森并不认为解决危机的办法要么是完全积极的,要么是完全消极的。相反,他认为危机的解决办法中兼有积极和消极两种因素。只有在有利于积极解决的因素比消极因素所占的比率高时才能说危机被积极地解决了。埃里克森说,一旦某一阶段的特征危机得到积极的解决,那这个人的人格中就形成一种美德。

人格冲突:自主对羞怯与怀疑
目的:培养自主感,克服羞怯与怀疑。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并且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因此,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
第三阶段:4~6岁是学前期(或称幼儿期)
人格冲突:主动对内疚
目的:培养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
第四阶段:6~12岁是学龄期(或称童年期)
人格冲突:勤奋对自卑感
目的:培养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另外,如果儿童养成了过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态度,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这种人的生活是可悲的。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

  • 鍩冮噷鍏嬫.蹇冪悊鍙戝睍闃舵鏄粈涔?
    绛旓細鍙戝睍蹇冪悊瀛﹀鍩冮噷鍏嬫.锛圗rik H.Erikson锛夋彁鍑哄績鐞嗙ぞ浼鍙戝睍鐞嗚锛屽皢蹇冪悊鐨勫彂灞鍒嗕负8涓闃舵锛屽苟璁や负姣忎竴闃舵閮芥湁闇瑕佸畬鎴愮殑绀句細蹇冪悊浠诲姟锛岃岄『鍒╁畬鎴愪换鍔℃槸浜烘牸鍋ュ悍鍙戝睍鐨勫墠鎻愩傚叓闃舵鍖呭惈4涓骞撮樁娈点1涓潚鏄ユ湡闃舵銆3涓垚骞撮樁娈点傜骞撮樁娈 1.濠村効鏈燂紙0锝1.5宀侊級锛氬熀鏈俊浠诲拰涓嶄俊浠荤殑蹇冪悊鍐茬獊銆傚綋瀛╁瓙鍝...
  • 鍩冮噷鍏嬫.蹇冪悊鍙戝睍鐨勫叓涓闃舵鐞嗚
    绛旓細鍩冮噷鍏嬫.蹇冪悊鍙戝睍鐨勫叓涓闃舵鐞嗚锛氬┐鍎挎湡锛氫俊浠诲拰涓嶄俊浠伙紱鍎跨鏈燂細鑷富涓庡缇烇紱瀛﹂緞鍒濇湡锛氫富鍔ㄥ鍐呯枤锛涘榫勬湡锛氬嫟濂嬪鑷崙锛涢潚鏄ユ湡锛氳嚜鎴戝悓涓鎬у拰瑙掕壊娣蜂贡锛涙垚骞存棭鏈燂細浜插瘑鎰熷瀛ょ嫭鎰燂紱鎴愬勾鏈燂細鐢熻偛鍜岃嚜鎴戜笓娉紱鎴愮啛鏈燂細鑷垜璋冩暣涓庣粷鏈涖1銆佸┐鍎挎湡锛氫俊浠诲拰涓嶄俊浠 0-1.5宀佺殑濠村効瀛樺湪鍩烘湰淇′换鍜屼笉淇′换鐨...
  • 鍩冮噷鍏嬫.蹇冪悊鍙戝睍鐨勫叓涓闃舵鐞嗚
    绛旓細1銆佺涓闃舵锛氬┐鍎挎湡锛0锝1.5宀侊級杩欎釜闃舵鏄熀鏈俊浠诲拰涓嶄俊浠荤殑蹇冪悊鍐茬獊銆傛鏃舵槸濠村効鍒氬垰寤虹珛瀵逛笘鐣岀殑鍩虹瑙﹀強锛屼换浣曚簨鎯呴兘杩樹笉鑳借嚜涓诲畬鎴愶紝闇瑕佺埗姣嶇殑甯‖銆2銆佺浜岄樁娈碉細鍎跨鏈燂紙1.5锝3宀侊級杩欎釜闃舵鏄嚜涓讳笌瀹崇緸锛堟垨鎬鐤戯級鐨勫啿绐併傛鏃朵篃鍚屾牱闇瑕佺埗姣嶅府琛紝浣嗘槸璇ュ浼氱殑璇磋瘽锛岃璧板湪杩欎釜闃舵鏄噸瑕...
  • 鍩冮噷鍏嬫.鐨浜烘牸鍙戝睍鐞嗚鍖呮嫭鍝嚑涓闃舵?
    绛旓細(1)淇′换鎰熷涓嶄俊浠绘劅(0锝1锛5宀)銆傝闃舵鐨勫彂灞浠诲姟鏄彂灞曞鍛ㄥ洿涓栫晫灏ゅ叾鏄绀句細鐜鐨勫熀鏈佸害锛屽煿鍏讳俊浠绘劅锛岄伩鍏嶄笉淇′换鎰燂紝浣撻獙甯屾湜鐨勫疄鐜般(2)鑷富鎰熷缇炶绘劅銆佹鐤戞劅(2锝3宀)銆傝闃舵鐨勫彂灞曚换鍔℃槸鍩瑰吇鑷富鎰燂紝閬垮厤缇炶绘劅鍜屾鐤戞劅锛屼綋楠屾剰蹇楃殑瀹炵幇銆(3)涓诲姩鎰熷鍐呯枤鎰(4锝5宀)銆傝闃舵鐨...
  • 鍩冮噷鍏嬫.浜虹敓鍙戝睍鍏闃舵鐞嗚鏄粈涔?
    绛旓細鍩冮噷鍏嬫.浜虹敓鍙戝睍鍏闃舵鐞嗚锛氬焹閲屽厠妫涓猴紝浜鸿缁忓巻鍏釜闃舵鐨勫績鐞嗙ぞ浼氭紨鍙橈紝杩欑婕斿彉鎴愪负蹇冪悊绀句細鍙戝睍銆傝繖浜涢樁娈靛寘鎷洓涓骞撮樁娈点佷竴涓潚鏄ユ湡闃舵鍜屼笁涓垚骞撮樁娈点1.濠村効鏈燂紙0锝1.5宀侊級锛氬熀鏈俊浠诲拰涓嶄俊浠荤殑蹇冪悊鍐茬獊 2.鍎跨鏈燂紙1.5锝3宀侊級锛氳嚜涓讳笌瀹崇緸锛堟垨鎬鐤戯級鐨勫啿绐 3.瀛﹂緞鍒濇湡锛3锝6宀侊級锛...
  • 鍩冮噷鍏嬫.鍏充簬浜烘牸鍙戝睍鐨勫叓涓闃舵鏄粈涔?
    绛旓細鍩冮噷鍏嬫.鏄幇浠g簿绁炲垎鏋愬娲句唬琛ㄤ汉鐗╀箣涓锛屼粬鎻愬嚭鐨勪汉鏍鍙戝睍鐨勫叓涓闃舵鏄細锛1锛夊熀鏈殑淇′换瀵逛笉淇′换锛堥浂鑷充竴鎴栦竴宀佸崐锛夈傜涓闃舵涓哄┐鍎挎湡銆傚┐鍎垮湪鏈樁娈电殑涓昏浠诲姟鏄弧瓒崇敓鐞嗕笂鐨勯渶瑕侊紝鍙戝睍淇′换鎰燂紝鍏嬫湇涓嶄俊浠绘劅锛屼綋楠岀潃甯屾湜鐨勫疄鐜般傚┐鍎夸粠鐢熺悊闇瑕佺殑婊¤冻涓紝浣撻獙鍒拌韩浣撶殑搴峰畞锛屾劅鍒颁簡瀹夊叏锛屼簬鏄鍛ㄥ洿...
  • 鍩冮噷鍏嬫.浜虹敓鍙戝睍闃舵鐞嗚鏄粈涔?
    绛旓細鍩冮噷鍏嬫.浜虹敓鍙戝睍鍏闃舵鐞嗚锛圱heory of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锛夛細鍩冮噷鍏嬫.璁や负锛屼汉瑕佺粡鍘嗗叓涓樁娈电殑蹇冪悊绀句細婕斿彉锛岃繖绉嶆紨鍙樻垚涓哄績鐞嗙ぞ浼氬彂灞曪紙psycho-social development锛夈傝繖浜涢樁娈靛寘鎷洓涓骞撮樁娈点佷竴涓潚鏄ユ湡闃舵鍜屼笁涓垚骞撮樁娈点傜骞撮樁娈 濠村効鏈燂紙0锝1.5宀侊級锛氬熀鏈俊浠诲拰涓嶄俊浠荤殑蹇冪悊鍐茬獊 鍎跨鏈燂紙1....
  • 鍩冮噷鍏嬫.蹇冪悊鍙戝睍鐨勫叓涓闃舵鐞嗚
    绛旓細1銆佺涓闃舵锛氬┐鍎挎湡锛0锝1.5宀侊級杩欎竴闃舵锛屽┐鍎块潰涓寸潃鍩烘湰淇′换涓庝笉淇′换鐨勫績鐞嗗啿绐併傚湪杩欎釜鏃舵湡锛屽┐鍎垮垰鎺ヨЕ涓栫晫锛屾墍鏈夊熀鏈渶姹傞兘渚濊禆浜庣埗姣嶇殑婊¤冻锛屼粠鑰屽缓绔嬪涓栫晫鐨勫垵姝ユ劅鐭ャ2銆佺浜岄樁娈碉細鍎跨鏈燂紙1.5锝3宀侊級鍦ㄨ繖涓闃舵锛屽効绔ラ潰涓磋嚜涓讳笌瀹崇緸锛堟垨鎬鐤戯級鐨勫啿绐併傞殢鐫鍎跨閫愭笎瀛︿細鐙珛琛屽姩鍜岃〃杈捐嚜宸...
  • 鍩冮噷鍏嬫.浜烘牸鍙戝睍鐞嗚(鎺㈢┒浜虹被鎴愰暱鐨勫叓涓闃舵)
    绛旓細1. 鍩冮噷鍏嬫.锛圗rik Erikson锛夋槸20涓栫邯钁楀悕鐨勫績鐞嗗瀹讹紝浠栨彁鍑轰簡浜烘牸鍙戝睍鐞嗚锛岃繖涓鐞嗚鎺㈢┒浜嗕汉绫绘垚闀跨殑鍏釜闃舵銆傝繖浜涢樁娈垫兜鐩栦簡涓涓汉浠庡嚭鐢熷埌鑰佸勾鐨勫悇涓柟闈紝鍖呮嫭韬綋銆佸績鐞嗗拰绀句細鏂归潰銆2. 濠村効鏈燂紙鍑虹敓-18涓湀锛夛細鍦ㄨ繖涓樁娈碉紝浜轰滑鐨勪富瑕佷换鍔℃槸寤虹珛瀹夊叏鎰熷拰淇′换鎰熴傚叧閿彂灞曚换鍔℃槸寤虹珛姣嶅┐鍏崇郴锛岃繖...
  • 绠杩鍩冮噷鍏嬫.绀句細鎬鍙戝睍闃舵鐞嗚銆
    绛旓細浠栨妸浜虹殑涓鐢鍙戝睍鍒掑垎涓8涓闃舵锛氬熀鏈殑淇′换鎰熷鍩烘湰鐨勪笉淇′换鎰(0 鈥1锛5宀)锛涜嚜涓绘劅瀵圭緸鑰绘劅涓庢鐤(1锛6鈥3宀)锛涗富鍔ㄦ劅瀵瑰唴鐤氭劅(4鈥5宀)锛涘嫟濂嬫劅瀵硅嚜鍗戞劅(6鈥11宀)锛涜嚜鎴戝悓涓鎬у瑙掕壊娣蜂贡(12鈥18宀)锛涗翰瀵嗘劅瀵瑰鐙劅(鎴愬勾鏃╂湡锛19鈥 25宀)锛涚箒娈栨劅瀵瑰仠婊炴劅(鎴愬勾涓湡锛26鈥60宀)锛涜嚜鎴...
  • 扩展阅读:埃里克森14分钟完整版 ... 儿童心理发展五个阶段 ... 埃里克森8个发展阶段 ... 埃里克森视频完整版 ... 埃里克森认为自我统和角色混乱 ... 弗洛伊德的五个阶段 ... 艾瑞克森发展八个阶段 ... 埃里克森八阶段举实例 ... 埃里克森认为小学阶段的儿童面临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