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简介,要有一生中的重大事,快! 苏轼简介(生平大事)

\u82cf\u8f7c\u4e00\u751f\u91cc\u91cd\u8981\u7684\u4e8b\u8ff9\u3002

\u4e00\u697c\u7684\u7b54\u6848\u5f88\u5168\u4e86\u00b7\u00b7\u00b7 \u5f88\u4f69\u670d\u5462~

\u82cf\u8f7c\uff081037\u5e741\u67088\u65e5\u20141101\u5e748\u670824\u65e5\uff09\uff0c\u5b57\u5b50\u77bb\uff0c\u53c8\u5b57\u548c\u4ef2\uff0c\u53f7\u94c1\u51a0\u9053\u4eba\u3001\u4e1c\u5761\u5c45\u58eb\u3002
\u5609\u7950\u4e8c\u5e74\uff081057\u5e74\uff09\uff0c\u82cf\u8f7c\u8fdb\u58eb\u53ca\u7b2c\u3002\u5b8b\u795e\u5b97\u65f6\u66fe\u5728\u51e4\u7fd4\u3001\u676d\u5dde\u3001\u5bc6\u5dde\u3001\u5f90\u5dde\u3001\u6e56\u5dde\u7b49\u5730\u4efb\u804c\u3002\u5143\u4e30\u4e09\u5e74\uff081080\u5e74\uff09\uff0c\u56e0\u201c\u4e4c\u53f0\u8bd7\u6848\u201d\u88ab\u8d2c\u4e3a\u9ec4\u5dde\u56e2\u7ec3\u526f\u4f7f\u3002\u5b8b\u54f2\u5b97\u5373\u4f4d\u540e\uff0c\u66fe\u4efb\u7ff0\u6797\u5b66\u58eb\u3001\u4f8d\u8bfb\u5b66\u58eb\u3001\u793c\u90e8\u5c1a\u4e66\u7b49\u804c\uff0c\u5e76\u51fa\u77e5\u676d\u5dde\u3001\u988d\u5dde\u3001\u626c\u5dde\u3001\u5b9a\u5dde\u7b49\u5730\uff0c\u665a\u5e74\u56e0\u65b0\u515a\u6267\u653f\u88ab\u8d2c\u60e0\u5dde\u3001\u510b\u5dde\u3002

\u6269\u5c55\u8d44\u6599\uff1a
\u4e3b\u8981\u6210\u5c31
\u82cf\u8f7c\u5728\u8bcd\u7684\u521b\u4f5c\u4e0a\u53d6\u5f97\u4e86\u975e\u51e1\u7684\u6210\u5c31\uff0c\u5c31\u4e00\u79cd\u6587\u4f53\u81ea\u8eab\u7684\u53d1\u5c55\u800c\u8a00\uff0c\u82cf\u8bcd\u7684\u5386\u53f2\u6027\u8d21\u732e\u53c8\u8d85\u8fc7\u4e86\u82cf\u6587\u548c\u82cf\u8bd7\u3002\u82cf\u8f7c\u7ee7\u67f3\u6c38\u4e4b\u540e\uff0c\u5bf9\u8bcd\u4f53\u8fdb\u884c\u4e86\u5168\u9762\u7684\u6539\u9769\uff0c\u6700\u7ec8\u7a81\u7834\u4e86\u8bcd\u4e3a\u201c\u8273\u79d1\u201d\u7684\u4f20\u7edf\u683c\u5c40\uff0c\u63d0\u9ad8\u4e86\u8bcd\u7684\u6587\u5b66\u5730\u4f4d\uff0c\u4f7f\u8bcd\u4ece\u97f3\u4e50\u7684\u9644\u5c5e\u54c1\u8f6c\u53d8\u4e3a\u4e00\u79cd\u72ec\u7acb\u7684\u6292\u60c5\u8bd7\u4f53\uff0c\u4ece\u6839\u672c\u4e0a\u6539\u53d8\u4e86\u8bcd\u53f2\u7684\u53d1\u5c55\u65b9\u5411\u3002
\u8f76\u4e8b\u5178\u6545
\u6709\u4e00\u6b21\u56fd\u5bb6\u5fcc\u65e5\uff0c\u4f17\u5927\u81e3\u5230\u76f8\u56fd\u5bfa\u7977\u4f5b\uff0c\u7a0b\u9890\u8981\u6c42\u98df\u7d20\uff0c\u82cf\u8f7c\u8d23\u95ee\u8bf4\uff1a\u201c\u6b63\u53d4\uff08\u7a0b\u9890\u8868\u5b57\uff09\uff0c\u4f60\u4e0d\u662f\u4e0d\u559c\u597d\u4f5b\u6559\u5417\uff1f\u4e3a\u4ec0\u4e48\u8981\u5403\u7d20\u98df\uff1f\u201d
\u7a0b\u9890\u8bf4\uff1a\u201c\u793c\u6cd5\uff1a\u5b88\u4e27\u4e0d\u53ef\u996e\u9152\u5403\u8089\uff1b\u5fcc\u65e5\uff0c\u662f\u4e27\u4e8b\u7684\u5ef6\u7eed\u3002\u201d\u82cf\u8f7c\u5531\u53cd\u8c03\uff1a\u201c\u652f\u6301\u5218\u5bb6\u7684\u4eba\u9732\u51fa\u5de6\u81c2\u6765\u7f62\uff01\u201d\uff08\u7528\u53f2\u8bb0\u5178\u6545\uff0c\u82cf\u8f7c\u81ea\u6bd4\u4e3a\u6c49\u671d\u7684\u592a\u5c09\u5468\u52c3\uff0c\u628a\u7a0b\u9890\u6bd4\u4e3a\u5415\u6c0f\u4e71\u515a\uff0c\u8981\u6c42\u5927\u5bb6\u652f\u6301\u4ed6\u3002\uff09\u8303\u6df3\u592b\u7b49\u4eba\u5403\u7d20\u98df\uff0c\u800c\u79e6\u89c2\u3001\u9ec4\u5ead\u575a\u7b49\u5219\u5403\u8089\u3002
\u53c2\u8003\u8d44\u6599\u6765\u6e90\uff1a\u767e\u5ea6\u767e\u79d1\u2014\u2014\u82cf\u8f7c

人物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政治家、诗人、美食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

同时,也是著名的美食家。他和父亲苏洵,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在文章方面与欧阳修合称“欧苏”,在词作方面与辛弃疾合称“苏辛”。在诗歌方面与黄庭坚的并称“苏黄”,与陆游并称“苏陆”,在书法方面"自出新意、不践古人",开创"尚意"书风,其作《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在绘画方面擅画枯木竹石,反对程式束缚,重视神似,为其后世"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代文人称其为“坡仙”“诗神”“词圣”等。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在立新法中反对王安石,被贬到黄州。《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世人说:“门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但在父子三人中,苏轼的成就是最高的,胜过苏洵和苏辙。清人敬称说:“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名号由来
苏东坡(1037~1101年),名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很多人或许并不知晓苏轼名号的由来以及由此折射出的人生的悲欢离合。
苏洵在给苏轼取名时,是煞费一番苦心的。轼,是古代车前用做乘车人扶手的横木。对于车载人这一功能而 言,轼是没有用的。但是如果没有轼,那就不仅仅是车的硬件设施不完善,乘车人在崎岖颠簸的路上也难确保安稳。苏洵取“轼”名,是企望 其“外饰”,即巧为观瞻,处世圆通。
“轼”字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君冯(凭)轼而观”,苏洵写的《名二子说》是这样解释的:“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说起“东坡居士”这个名字有一番来历: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十二月,苏轼被贬黄州。初到黄州,苏轼生活困顿,黄州通判马正卿是他的故人,便从州府要来了已经荒芜了的五十亩军营旧地给他种。营地位于黄州的东坡,次年春天,苏轼于其上筑雪堂,题之曰“东坡雪堂”,作《雪堂记》。
为什么他要取号为东坡居士呢?因为他很仰幕唐朝的诗人白居易居士,而当年,白居易贬谪四川忠州时,也曾在其地的东坡种植花木,并写下了不少闲适诗,如《步东坡》、《别东坡花树》等,白居易曾写一首《步东坡》的诗:“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走,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苏轼仰慕白居易,故自号曰“东坡居士”。“苏东坡”一名也由此名垂千古。
编辑本段
人物生平

公元1037年1月8日,苏轼生于眉州眉山。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
清代余集绘《苏文忠公笠屐图》
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接受良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其母在家乡病故,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从此,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政绩显赫,深得民心。[1]
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官阶)检校水部员外郎。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要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他在常州居住,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众多朋友朝夕相处。于是苏东坡终于选择了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三品),知礼部贡举。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所
苏轼
谓旧党与新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1091年(元祐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今安徽阜阳市治)。 1093年(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第二年6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1097年,苏轼又被再贬至更远的海南儋州(古名单耳)(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3])
苏轼墓
为古代儋州的文化教育做出卓越的贡献。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后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1101年(元符三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1101年8月24日(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五岁,御赐号文忠(公)。故有“历典八州,行程万里。”的荣誉之称。为何选择葬在汝州呢?这是因为苏洵早有宿愿要迁居洛阳,“经行天下爱嵩岳,遂欲买地居妻孥”,所以苏轼遵从父言,遗命把他葬于嵩山下:“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再则,当时苏轼全家的经济条件也很窘迫,其子在苏轼过世之后,只有去颍州投靠苏辙为生。“东坡以病殁于晋陵,伯达、叔仲归许昌,生事萧然。公(指苏辙)笃爱天伦,曩岁别业在浚都,鬻之九千数百缗,悉以助焉,嘱勿轻用。”
生平年表
1036年景祐三年十一月十九苏轼降生
1054年娶王弗
1057年21岁高中进士,母丧,服孝(1057.4~1059.6)
1059年举家前往京都
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
1061年任凤翔府判官;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
1064年任职史馆
1065年妻丧
1066年父丧;服孝(1066.4~1068.7);神宗熙宁元年——元丰八年(1068~1086)
1068年娶王闰之(王弗之堂妹)
1069年返京;任职史馆
1071年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
1074年38岁任密州太守
1076年40岁任徐州太守
1079年43岁任湖州太守;入狱
1080年谪居黄州,担任黄州团练副使
1084年往常州
1085年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哲宗(1086~1100)元祐年间太后执政(1085~1093)
1086年以翰林学士知制诰
1089年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
1091年任吏部尚书;往京都;任颍州太守
1092年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1093年妻丧;太后逝世;调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
1094年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
1097年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徽宗(1101~1126)太后执政(1100)
1101年,北返;往常州;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逝世,享年64岁
1102年,即崇宁元年六月葬于汝州郏城钓台乡上瑞里。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推官书》)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
释德洪《跋东坡(左忄(xīn)右允)池录》说:“其文涣

黄州寒食诗
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苏门四学士和陈师道、李廌六人并称苏门六君子。
其《题柳子厚诗》云:“诗须要有为而作……好奇务新,乃诗之病。”其《答乔舍人启》亦云:““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主张诗要有为,以“体用”为文之根本。在《答王庠书》中又说:

朱宣咸中国画《苏轼诗意画》
“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实用。”
其诗《送李公恕赴阙》说自已的诗文是“杂以嘲讽究诗骚”。《宋史》也说他作诗是“以诗托讽,庶几有补于国”,这都说明他是在有意继承风、骚的讽喻传统。
他在《答毛滂书》[6]中也说:“文章如金玉,各有定价,先后进相汲引,因其言以信于世,则有之矣。至其品目高下,盖付之众口,决非一夫所能抑扬。”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政治家、诗人、美食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青年时候,获得欧阳修的赏识和举荐。中年时候因思想保守与王安石等变法派政见不合,一直受贬。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因“乌台诗案”入狱。出狱以后,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后虽曾短暂被重用,终仍屡受贬职,历典八州,行程万里,最远曾贬到海南儋州,一生宦海蹭蹬。才华横溢,为宋朝文学之集大成者。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政治家、诗人、美食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
同时,也是著名的美食家。他和父亲苏洵,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在文章方面与欧阳修合称“欧苏”,在词作方面与辛弃疾合称“苏辛”。在诗歌方面与黄庭坚的并称“苏黄”,与陆游并称“苏陆”,在书法方面"自出新意、不践古人",开创"尚意"书风,其作《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在绘画方面擅画枯木竹石,反对程式束缚,重视神似,为其后世"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代文人称其为“坡仙”“诗神”“词圣”等。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在立新法中反对王安石,被贬到黄州。《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世人说:“门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但在父子三人中,苏轼的成就是最高的,胜过苏洵和苏辙。清人敬称说:“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其母在家乡病故,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从此,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政绩显赫,深得民心。[1]
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官阶)检校水部员外郎。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要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他在常州居住,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众多朋友朝夕相处。于是苏东坡终于选择了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以上回答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杭州图书馆

  • 鑻忚郊鐢熷钩绠浠绠鍗曟鎷100瀛楀乏鍙
    绛旓細鑻忚郊鐢熷钩绠浠锛氳嫃杞(1037骞1鏈8鏃-1101骞8鏈24鏃)瀛楀瓙鐬伙紝鍙堝瓧鍜屼徊锛屽彿鈥滀笢鍧″眳澹濓紝涓栫О鈥鑻忎笢鍧鈥濄傛眽鏃忥紝鐪夊窞鐪夊北(浠婂洓宸濈湁灞憋紝鍖楀畫鏃朵负鐪夊北鍩)浜猴紝绁栫睄鏍惧煄銆傚寳瀹嬭憲鍚嶆暎鏂囧銆佷功鐢诲銆佽瘝浜恒佽瘲浜猴紝鏄豹鏀捐瘝娲剧殑浠h〃銆傚拰鐖朵翰鑻忔吹锛屽紵寮熻嫃杈欏悎绉颁负鍞愬畫鍏ぇ瀹朵腑鐨勪笁鑻忋傝嫃杞兼槸鑻忔吹鐨勬瀛(鑻忔吹...
  • 鑻忚郊鐨鐢熷钩绠浠
    绛旓細褰撲害绯讳粬鐨勪綔鍝併傝瘲鏂囨湁銆婁笢鍧′竷闆嗐嬶紝璇嶆湁銆婁笢鍧′箰搴溿嬬瓑銆傛竻浠g帇鏂囨旦鏈夈婅嫃鏂囧繝鍏瘲缂栨敞闆嗘垚銆嬨傚弬鑰璧勬枡锛歨ttp://www.ishici.com/search.asp?RR=3&tt=鑻忚郊
  • 鍏充簬鑻忚郊鐨勮祫鏂
    绛旓細瀹嬪窘瀹楀嵆浣嶅悗锛岃嫃杞鐩哥户琚皟涓哄粔宸炲畨缃佽垝宸炲洟缁冨壇浣裤佹案宸炲畨缃傚厓绗︿笁骞村洓鏈堬紙1100骞达級锛屾湞寤烽琛屽ぇ璧︼紝鑻忚郊澶嶄换鏈濆閮庛傚寳褰掗斾腑锛岃嫃杞间簬寤轰腑闈栧浗鍏冨勾涓冩湀浜屽崄鍏棩锛1101骞8鏈24鏃ワ級鍦ㄥ父宸烇紙浠婂睘姹熻嫃锛夐濅笘锛屼韩骞村叚鍗佷簲宀併傝嫃杞肩暀涓嬮仐鍢辫懍姹濆窞閮忓煄鍘匡紙浠婃渤鍗楅儚鍘匡級閽у彴涔′笂鐟為噷銆傛骞达紝鍏跺瓙鑻忚繃...
  • 鍘嗗彶涓鑻忚郊鐨勭畝浠
    绛旓細璇嶄腑浣夸簨鐢ㄥ吀,鏃㈡槸涓绉嶆浛浠fс佹祿缂╂х殑鍙欎簨鏂瑰紡,涔熸槸涓绉嶆洸鎶樻繁濠夌殑鎶掓儏鏂瑰紡銆傝嫃璇嶅ぇ閲忚繍鐢ㄩ搴忓拰鍏告晠,涓板瘜鍜屽彂灞曚簡璇嶇殑琛ㄧ幇鎵嬫硶,瀵瑰悗鏉ヨ瘝鐨勫彂灞曚骇鐢熶簡閲嶅ぇ褰卞搷銆 浠庢湰璐ㄤ笂璇,鑻忚郊鈥滀互璇椾负璇嶁濇槸瑕佺獊鐮撮煶涔愬璇嶄綋鐨勫埗绾﹀拰鏉熺細,鎶婅瘝浠庨煶涔愮殑闄勫睘鍝佸彉涓轰竴绉嶇嫭绔嬬殑鎶掓儏璇椾綋銆傝嫃杞煎啓璇,涓昏鏄緵浜洪槄璇,鑰屼笉姹...
  • 鑻忚郊绠浠銆
    绛旓細鑻忚郊(1037锝1101)瀛楀瓙鐬,浜屽悕鑻忎笢鍧,鍙堝瓧鍜屼徊,鍙封滀笢鍧″眳澹,浜勾64宀,鍙蹭功璁拌浇鑻忚郊韬暱鍏昂涓瀵告湁浣(186cm)鑻忚郊涓轰汉璞佽揪蹇冭兏瀹藉箍,瀹嬮珮瀹楁湞涔鹃6骞,璧犲お甯堛傜湁宸(鍗充粖鍥涘窛鐪夊北)浜,姹夋棌,鏄嫃娲电殑澶у効瀛,鍖楀畫钁楀悕鏂囧瀹躲佷功鐢诲銆佽瘲浜恒佽瘝浜,璞斁娲捐瘝浜轰唬琛ㄣ傚槈浣戜簩骞(1057骞)涓庡紵鑻忚緳鍚岀櫥杩涘+銆傛巿澶х悊璇勪簨,...
  • 鑻忚郊绠浠
    绛旓細鑻忚郊鐨浣滃搧鏈夈婁笢鍧′竷闆嗐嬨併婁笢鍧′箰搴溿嬩笌銆婂墠鍚庤丹澹佽祴銆嬬瓑銆傚湪鏀挎不涓婂睘浠ュ徃椹厜涓洪琚栫殑鏃у厷銆傚湪涔︽硶鏂归潰鎴愬氨鏋佸ぇ锛屼笌榛勫涵鍧氥佺背鑺俱佽敗瑗勫苟绉扳滃畫鍥涘"銆傚湪璇椾腑闅惧厤鏈変簺鏀挎不鎬濇兂銆傚弬鑰璧勬枡锛歨ttp://baike.baidu.com/view/2517.htm?fr=ala0 ...
  • 鑻忚郊鐢熷钩绠浠
    绛旓細鑻忚郊鍦ㄦ澀宸炲緟浜嗕笁骞达紝浠绘弧鍚庯紝琚皟寰瀵嗗窞銆佸緪宸炪佹箹宸炵瓑鍦帮紝浠荤煡宸炪傛斂缁╂樉璧紝娣卞緱姘戝績銆傝嫃杞 杩欐牱鎸佺画浜嗗ぇ姒傚崄骞锛岃嫃杞閬囧埌浜嗙敓骞崇涓绁镐簨銆傚綋鏃舵湁浜猴紙鏉庡畾绛変汉锛夋晠鎰忔妸浠栫殑璇楀彞鎵洸锛屽ぇ鍋氭枃绔犮傚厓涓颁簩骞达紙1079骞达級锛岃嫃杞煎埌浠绘箹宸炶繕涓嶅埌涓変釜鏈堬紝灏卞洜涓轰綔璇楄鍒烘柊娉曪紝鈥滄枃瀛楁瘉璋ゅ悰鐩糕濈殑缃悕锛岃鎹...
  • 鑻忚郊绠浠,瑕佹湁涓鐢熶腑鐨勯噸澶т簨,蹇!
    绛旓細鑻忚郊绠浠,瑕佹湁涓鐢熶腑鐨勯噸澶т簨,蹇!  鎴戞潵绛 3涓洖绛 #鐑# 鏈夊摢浜涜法鐣屸滃弻濂モ濈殑杩愬姩鍛?鍖垮悕鐢ㄦ埛 2013-05-27 灞曞紑鍏ㄩ儴 浜虹墿绠浠嬭嫃杞(1037骞1鏈8鏃-1101骞8鏈24鏃)[1],瀛楀瓙鐬,鍙堝瓧鍜屼徊,鍙封滀笢鍧″眳澹,涓栫О鈥滆嫃涓滃潯鈥濄傛眽鏃,鐪夊窞鐪夊北(浠婂洓宸濈湁灞)浜,绁栫睄娌冲寳鏍惧煄銆傚寳瀹嬫暎鏂囧銆佷功鐢诲銆佹枃瀛﹀...
  • 鑻忚郊:瀹嬩唬澶ф枃璞槸璋?
    绛旓細鐢熷钩绠浠嬭嫃杞硷紝瀛楀瓙鐬伙紝鍥涘窛鐪夊北浜恒傚畫浠佸畻鏅煢鍗犱笁骞达紙鍏厓1037骞达級鍑虹敓鍦ㄤ竴涓竻瀵掔殑鍦颁富瀹跺涵涓傜埗浜茶嫃娲垫槸涓浣嶅ぇ鍣ㄦ櫄鎴愮殑鏁f枃瀹躲備粬灞¤瘯钀界锛屾劋鑰岀儳姣佽嚜宸辩殑鏂囩珷锛屽啀搴︽倝蹇冭嫤璇伙紝闂棬鏀诲叧锛岀粓浜庢垚涓鸿憲鍚嶇殑鏁f枃瀹躲傚紵寮熻嫃杈欐槸鑻忚郊涓鐢鏀挎不鍜屾枃瀛椾笂鐨勫悓閬撳拰鎸氬弸銆備粬浠埗瀛3浜哄洜涓烘枃瀛︽垚灏辩獊鍑猴紝琚汉骞剁О...
  • 鑻忚郊鐨鐢熷钩绠浠
    绛旓細杩欒鏄鑻忚郊涓鐢灞$粡鍧庡澐,鑷翠娇浠栫殑涔︽硶椋庢牸璺屽畷銆傚瓨涓栦綔鍝佹湁銆婅丹澹佽祴銆嬨併婇粍宸炲瘨椋熻瘲銆嬪拰銆婄キ榛勫嚑閬撴枃銆嬬瓑甯栥 2銆佺粯鐢 鑻忚郊鎿呴暱鐢诲ⅷ绔,涓旂粯鐢婚噸瑙嗙浼,涓诲紶鐢诲鏈夋儏,鐢瑕佹湁瀵勬墭,鍙嶅褰技,鍙嶅绋嬪簭鐨勬潫缂,鎻愬♀滆瘲鐢绘湰涓寰,澶╁伐涓庢竻鏂扳,鑰屼笖鏄庣‘鍦版彁鍑轰簡鈥滃+浜虹敾鈥濈殑姒傚康,瀵逛互鍚庘滄枃浜虹敾鈥濈殑鍙戝睍濂犲畾浜嗕竴瀹...
  • 扩展阅读:苏轼的一生简要概括 ... 苏轼一生经历的三件事 ... 苏轼一生娶143个老婆 ... 苏轼千古绝句十首 ... 苏轼一生最钟情的女子 ... 李白死后转世成谁了 ... 苏轼最流氓的一首诗 ... 苏轼大事年表一览表 ... 苏轼生平简介极一生经历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