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高中数学公式大全 求高中数学函数公式大全

\u6c42\uff1a\u9ad8\u4e2d\u6570\u5b66\u516c\u5f0f\u5927\u5168\u3002

\u9ad8\u4e2d\u6570\u5b66\u5408\u96c6\u767e\u5ea6\u7f51\u76d8\u4e0b\u8f7d
\u94fe\u63a5\uff1a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u63d0\u53d6\u7801\uff1a1234
\u7b80\u4ecb\uff1a\u9ad8\u4e2d\u6570\u5b66\u4f18\u8d28\u8d44\u6599\u4e0b\u8f7d\uff0c\u5305\u62ec\uff1a\u8bd5\u9898\u8bd5\u5377\u3001\u8bfe\u4ef6\u3001\u6559\u6750\u3001\u89c6\u9891\u3001\u5404\u5927\u540d\u5e08\u7f51\u6821\u5408\u96c6\u3002

\u540c\u89d2\u4e09\u89d2\u51fd\u6570\u7684\u57fa\u672c\u5173\u7cfb\u5f0f
\u5012\u6570\u5173\u7cfb: \u5546\u7684\u5173\u7cfb\uff1a \u5e73\u65b9\u5173\u7cfb\uff1a
tan\u03b1 \u00b7cot\u03b1\uff1d1
sin\u03b1 \u00b7csc\u03b1\uff1d1
cos\u03b1 \u00b7sec\u03b1\uff1d1 sin\u03b1/cos\u03b1\uff1dtan\u03b1\uff1dsec\u03b1/csc\u03b1
cos\u03b1/sin\u03b1\uff1dcot\u03b1\uff1dcsc\u03b1/sec\u03b1 sin2\u03b1\uff0bcos2\u03b1\uff1d1
1\uff0btan2\u03b1\uff1dsec2\u03b1
1\uff0bcot2\u03b1\uff1dcsc2\u03b1


\u8bf1\u5bfc\u516c\u5f0f
sin\uff08\uff0d\u03b1\uff09\uff1d\uff0dsin\u03b1
cos\uff08\uff0d\u03b1\uff09\uff1dcos\u03b1 tan\uff08\uff0d\u03b1\uff09\uff1d\uff0dtan\u03b1
cot\uff08\uff0d\u03b1\uff09\uff1d\uff0dcot\u03b1

sin\uff08\u03c0/2\uff0d\u03b1\uff09\uff1dcos\u03b1
cos\uff08\u03c0/2\uff0d\u03b1\uff09\uff1dsin\u03b1
tan\uff08\u03c0/2\uff0d\u03b1\uff09\uff1dcot\u03b1
cot\uff08\u03c0/2\uff0d\u03b1\uff09\uff1dtan\u03b1

sin\uff08\u03c0/2\uff0b\u03b1\uff09\uff1dcos\u03b1
cos\uff08\u03c0/2\uff0b\u03b1\uff09\uff1d\uff0dsin\u03b1
tan\uff08\u03c0/2\uff0b\u03b1\uff09\uff1d\uff0dcot\u03b1
cot\uff08\u03c0/2\uff0b\u03b1\uff09\uff1d\uff0dtan\u03b1


sin\uff08\u03c0\uff0d\u03b1\uff09\uff1dsin\u03b1
cos\uff08\u03c0\uff0d\u03b1\uff09\uff1d\uff0dcos\u03b1
tan\uff08\u03c0\uff0d\u03b1\uff09\uff1d\uff0dtan\u03b1
cot\uff08\u03c0\uff0d\u03b1\uff09\uff1d\uff0dcot\u03b1

sin\uff08\u03c0\uff0b\u03b1\uff09\uff1d\uff0dsin\u03b1
cos\uff08\u03c0\uff0b\u03b1\uff09\uff1d\uff0dcos\u03b1
tan\uff08\u03c0\uff0b\u03b1\uff09\uff1dtan\u03b1
cot\uff08\u03c0\uff0b\u03b1\uff09\uff1dcot\u03b1


sin\uff083\u03c0/2\uff0d\u03b1\uff09\uff1d\uff0dcos\u03b1
cos\uff083\u03c0/2\uff0d\u03b1\uff09\uff1d\uff0dsin\u03b1
tan\uff083\u03c0/2\uff0d\u03b1\uff09\uff1dcot\u03b1
cot\uff083\u03c0/2\uff0d\u03b1\uff09\uff1dtan\u03b1

sin\uff083\u03c0/2\uff0b\u03b1\uff09\uff1d\uff0dcos\u03b1
cos\uff083\u03c0/2\uff0b\u03b1\uff09\uff1dsin\u03b1
tan\uff083\u03c0/2\uff0b\u03b1\uff09\uff1d\uff0dcot\u03b1
cot\uff083\u03c0/2\uff0b\u03b1\uff09\uff1d\uff0dtan\u03b1


sin\uff082\u03c0\uff0d\u03b1\uff09\uff1d\uff0dsin\u03b1
cos\uff082\u03c0\uff0d\u03b1\uff09\uff1dcos\u03b1
tan\uff082\u03c0\uff0d\u03b1\uff09\uff1d\uff0dtan\u03b1
cot\uff082\u03c0\uff0d\u03b1\uff09\uff1d\uff0dcot\u03b1

sin\uff082k\u03c0\uff0b\u03b1\uff09\uff1dsin\u03b1
cos\uff082k\u03c0\uff0b\u03b1\uff09\uff1dcos\u03b1
tan\uff082k\u03c0\uff0b\u03b1\uff09\uff1dtan\u03b1
cot\uff082k\u03c0\uff0b\u03b1\uff09\uff1dcot\u03b1
(\u5176\u4e2dk\u2208Z)


\u4e24\u89d2\u548c\u4e0e\u5dee\u7684\u4e09\u89d2\u51fd\u6570\u516c\u5f0f \u4e07\u80fd\u516c\u5f0f
sin\uff08\u03b1\uff0b\u03b2\uff09\uff1dsin\u03b1cos\u03b2\uff0bcos\u03b1sin\u03b2
sin\uff08\u03b1\uff0d\u03b2\uff09\uff1dsin\u03b1cos\u03b2\uff0dcos\u03b1sin\u03b2
cos\uff08\u03b1\uff0b\u03b2\uff09\uff1dcos\u03b1cos\u03b2\uff0dsin\u03b1sin\u03b2
cos\uff08\u03b1\uff0d\u03b2\uff09\uff1dcos\u03b1cos\u03b2\uff0bsin\u03b1sin\u03b2

tan\u03b1\uff0btan\u03b2
tan\uff08\u03b1\uff0b\u03b2\uff09\uff1d\u2014\u2014\u2014\u2014\u2014\u2014
1\uff0dtan\u03b1 \u00b7tan\u03b2

tan\u03b1\uff0dtan\u03b2
tan\uff08\u03b1\uff0d\u03b2\uff09\uff1d\u2014\u2014\u2014\u2014\u2014\u2014
1\uff0btan\u03b1 \u00b7tan\u03b2
2tan(\u03b1/2)
sin\u03b1\uff1d\u2014\u2014\u2014\u2014\u2014\u2014
1\uff0btan2(\u03b1/2)

1\uff0dtan2(\u03b1/2)
cos\u03b1\uff1d\u2014\u2014\u2014\u2014\u2014\u2014
1\uff0btan2(\u03b1/2)

2tan(\u03b1/2)
tan\u03b1\uff1d\u2014\u2014\u2014\u2014\u2014\u2014
1\uff0dtan2(\u03b1/2)


\u534a\u89d2\u7684\u6b63\u5f26\u3001\u4f59\u5f26\u548c\u6b63\u5207\u516c\u5f0f \u4e09\u89d2\u51fd\u6570\u7684\u964d\u5e42\u516c\u5f0f


\u4e8c\u500d\u89d2\u7684\u6b63\u5f26\u3001\u4f59\u5f26\u548c\u6b63\u5207\u516c\u5f0f \u4e09\u500d\u89d2\u7684\u6b63\u5f26\u3001\u4f59\u5f26\u548c\u6b63\u5207\u516c\u5f0f
sin2\u03b1\uff1d2sin\u03b1cos\u03b1

cos2\u03b1\uff1dcos2\u03b1\uff0dsin2\u03b1\uff1d2cos2\u03b1\uff0d1\uff1d1\uff0d2sin2\u03b1

2tan\u03b1
tan2\u03b1\uff1d\u2014\u2014\u2014\u2014\u2014
1\uff0dtan2\u03b1

sin3\u03b1\uff1d3sin\u03b1\uff0d4sin3\u03b1

cos3\u03b1\uff1d4cos3\u03b1\uff0d3cos\u03b1

3tan\u03b1\uff0dtan3\u03b1
tan3\u03b1\uff1d\u2014\u2014\u2014\u2014\u2014\u2014
1\uff0d3tan2\u03b1


\u4e09\u89d2\u51fd\u6570\u7684\u548c\u5dee\u5316\u79ef\u516c\u5f0f \u4e09\u89d2\u51fd\u6570\u7684\u79ef\u5316\u548c\u5dee\u516c\u5f0f
\u03b1\uff0b\u03b2 \u03b1\uff0d\u03b2
sin\u03b1\uff0bsin\u03b2\uff1d2sin\u2014\uff0d\uff0d\u00b7cos\u2014\uff0d\u2014
2 2
\u03b1\uff0b\u03b2 \u03b1\uff0d\u03b2
sin\u03b1\uff0dsin\u03b2\uff1d2cos\u2014\uff0d\uff0d\u00b7sin\u2014\uff0d\u2014
2 2
\u03b1\uff0b\u03b2 \u03b1\uff0d\u03b2
cos\u03b1\uff0bcos\u03b2\uff1d2cos\u2014\uff0d\uff0d\u00b7cos\u2014\uff0d\u2014
2 2
\u03b1\uff0b\u03b2 \u03b1\uff0d\u03b2
cos\u03b1\uff0dcos\u03b2\uff1d\uff0d2sin\u2014\uff0d\uff0d\u00b7sin\u2014\uff0d\u2014
2 2 1
sin\u03b1 \u00b7cos\u03b2\uff1d-[sin\uff08\u03b1\uff0b\u03b2\uff09\uff0bsin\uff08\u03b1\uff0d\u03b2\uff09]
2
1
cos\u03b1 \u00b7sin\u03b2\uff1d-[sin\uff08\u03b1\uff0b\u03b2\uff09\uff0dsin\uff08\u03b1\uff0d\u03b2\uff09]
2
1
cos\u03b1 \u00b7cos\u03b2\uff1d-[cos\uff08\u03b1\uff0b\u03b2\uff09\uff0bcos\uff08\u03b1\uff0d\u03b2\uff09]
2
1
sin\u03b1 \u00b7sin\u03b2\uff1d\uff0d -[cos\uff08\u03b1\uff0b\u03b2\uff09\uff0dcos\uff08\u03b1\uff0d\u03b2\uff09]
2


\u5316asin\u03b1 \u00b1bcos\u03b1\u4e3a\u4e00\u4e2a\u89d2\u7684\u4e00\u4e2a\u4e09\u89d2\u51fd\u6570\u7684\u5f62\u5f0f\uff08\u8f85\u52a9\u89d2\u7684\u4e09\u89d2\u51fd\u6570\u7684\u516c\u5f0f

高中数学常用公式及常用结论

1.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 .
2.德摩根公式
.
3.包含关系

4.容斥原理

.
5.集合 的子集个数共有 个;真子集有 –1个;非空子集有 –1个;非空的真子集有 –2个.
6.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三种形式
(1)一般式 ;
(2)顶点式 ;
(3)零点式 .
7.解连不等式 常有以下转化形式

.
8.方程 在 上有且只有一个实根,与 不等价,前者是后者的一个必要而不是充分条件.特别地, 方程 有且只有一个实根在 内,等价于 ,或 且 ,或 且 .
9.闭区间上的二次函数的最值
二次函数 在闭区间 上的最值只能在 处及区间的两端点处取得,具体如下:
(1)当a>0时,若 ,则 ;
, , .
(2)当a<0时,若 ,则 ,若 ,则 , .
10.一元二次方程的实根分布
依据:若 ,则方程 在区间 内至少有一个实根 .
设 ,则
(1)方程 在区间 内有根的充要条件为 或 ;
(2)方程 在区间 内有根的充要条件为 或 或 或 ;
(3)方程 在区间 内有根的充要条件为 或 .
11.定区间上含参数的二次不等式恒成立的条件依据
(1)在给定区间 的子区间 (形如 , , 不同)上含参数的二次不等式 ( 为参数)恒成立的充要条件是 .
(2)在给定区间 的子区间上含参数的二次不等式 ( 为参数)恒成立的充要条件是 .
(3) 恒成立的充要条件是 或 .
12.真值表
p q 非p p或q p且q
真 真 假 真 真
真 假 假 真 假
假 真 真 真 假
假 假 真 假 假
13.常见结论的否定形式
原结论 反设词 原结论 反设词
是 不是 至少有一个 一个也没有
都是 不都是 至多有一个 至少有两个
大于 不大于 至少有 个
至多有( )个

小于 不小于 至多有 个
至少有( )个

对所有 ,
成立 存在某 ,
不成立




对任何 ,
不成立 存在某 ,
成立




14.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

原命题       互逆       逆命题
若p则q               若q则p
       互       互
  互        为   为        互
  否                     否
           逆   逆           
         否       否
否命题               逆否命题   
若非p则非q    互逆      若非q则非p

15.充要条件
(1)充分条件:若 ,则 是 充分条件.
(2)必要条件:若 ,则 是 必要条件.
(3)充要条件:若 ,且 ,则 是 充要条件.
注:如果甲是乙的充分条件,则乙是甲的必要条件;反之亦然.
16.函数的单调性
(1)设 那么
上是增函数;
上是减函数.
(2)设函数 在某个区间内可导,如果 ,则 为增函数;如果 ,则 为减函数.
17.如果函数 和 都是减函数,则在公共定义域内,和函数 也是减函数; 如果函数 和 在其对应的定义域上都是减函数,则复合函数 是增函数.
18.奇偶函数的图象特征
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反过来,如果一个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那么这个函数是奇函数;如果一个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那么这个函数是偶函数.
19.若函数 是偶函数,则 ;若函数 是偶函数,则 .
20.对于函数 ( ), 恒成立,则函数 的对称轴是函数 ;两个函数 与 的图象关于直线 对称.
21.若 ,则函数 的图象关于点 对称; 若 ,则函数 为周期为 的周期函数.
22.多项式函数 的奇偶性
多项式函数 是奇函数 的偶次项(即奇数项)的系数全为零.
多项式函数 是偶函数 的奇次项(即偶数项)的系数全为零.
23.函数 的图象的对称性
(1)函数 的图象关于直线 对称
.
(2)函数 的图象关于直线 对称
.
24.两个函数图象的对称性
(1)函数 与函数 的图象关于直线 (即 轴)对称.
(2)函数 与函数 的图象关于直线 对称.
(3)函数 和 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
25.若将函数 的图象右移 、上移 个单位,得到函数 的图象;若将曲线 的图象右移 、上移 个单位,得到曲线 的图象.
26.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关系
.
27.若函数 存在反函数,则其反函数为 ,并不是 ,而函数 是 的反函数.
28.几个常见的函数方程
(1)正比例函数 , .
(2)指数函数 , .
(3)对数函数 , .
(4)幂函数 , .
(5)余弦函数 ,正弦函数 , ,
.
29.几个函数方程的周期(约定a>0)
(1) ,则 的周期T=a;
(2) ,
或 ,
或 ,
或 ,则 的周期T=2a;
(3) ,则 的周期T=3a;
(4) 且 ,则 的周期T=4a;
(5)
,则 的周期T=5a;
(6) ,则 的周期T=6a.
30.分数指数幂
(1) ( ,且 ).
(2) ( ,且 ).
31.根式的性质
(1) .
(2)当 为奇数时, ;
当 为偶数时, .
32.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1) .
(2) .
(3) .
注: 若a>0,p是一个无理数,则ap表示一个确定的实数.上述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对于无理数指数幂都适用.
33.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式
.
34.对数的换底公式
( ,且 , ,且 , ).
推论 ( ,且 , ,且 , , ).
35.对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若a>0,a≠1,M>0,N>0,则
(1) ;
(2) ;
(3) .
36.设函数 ,记 .若 的定义域为 ,则 ,且 ;若 的值域为 ,则 ,且 .对于 的情形,需要单独检验.
37. 对数换底不等式及其推广
若 , , , ,则函数
(1)当 时,在 和 上 为增函数.
, (2)当 时,在 和 上 为减函数.
推论:设 , , ,且 ,则
(1) .
(2) .
38. 平均增长率的问题
如果原来产值的基础数为N,平均增长率为 ,则对于时间 的总产值 ,有 .
39.数列的同项公式与前n项的和的关系
( 数列 的前n项的和为 ).
40.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其前n项和公式为

.
41.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其前n项的和公式为

或 .
42.等比差数列 : 的通项公式为

其前n项和公式为
.
43.分期付款(按揭贷款)
每次还款 元(贷款 元, 次还清,每期利率为 ).
44.常见三角不等式
(1)若 ,则 .
(2) 若 ,则 .
(3) .
45.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 = , .
46.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

47.和角与差角公式
;
;
.
(平方正弦公式);
.
= (辅助角 所在象限由点 的象限决定, ).
48.二倍角公式
.
.
.
49. 三倍角公式
.
. .
50.三角函数的周期公式
函数 ,x∈R及函数 ,x∈R(A,ω, 为常数,且A≠0,ω>0)的周期 ;函数 , (A,ω, 为常数,且A≠0,ω>0)的周期 .
51.正弦定理
.
52.余弦定理
;
;
.
53.面积定理
(1) ( 分别表示a、b、c边上的高).
(2) .
(3) .
54.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在△ABC中,有
.
55. 简单的三角方程的通解
.
.
.
特别地,有
.
.
.
56.最简单的三角不等式及其解集
.
.
.
.
.
.
57.实数与向量的积的运算律
设λ、μ为实数,那么
(1) 结合律:λ(μa)=(λμ)a;
(2)第一分配律:(λ+μ)a=λa+μa;
(3)第二分配律:λ(a+b)=λa+λb.
58.向量的数量积的运算律:
(1) a•b= b•a (交换律);
(2)( a)•b= (a•b)= a•b= a•( b);
(3)(a+b)•c= a •c +b•c.
59.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如果e1、e 2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有且只有一对实数λ1、λ2,使得a=λ1e1+λ2e2.
不共线的向量e1、e2叫做表示这一平面内所有向量的一组基底.
60.向量平行的坐标表示
设a= ,b= ,且b 0,则a b(b 0) .
53. a与b的数量积(或内积)
a•b=|a||b|cosθ.
61. a•b的几何意义
数量积a•b等于a的长度|a|与b在a的方向上的投影|b|cosθ的乘积.
62.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1)设a= ,b= ,则a+b= .
(2)设a= ,b= ,则a-b= .
(3)设A ,B ,则 .
(4)设a= ,则 a= .
(5)设a= ,b= ,则a•b= .
63.两向量的夹角公式
(a= ,b= ).
64.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
(A ,B ).
65.向量的平行与垂直
设a= ,b= ,且b 0,则
A||b b=λa .
a b(a 0) a•b=0 .
66.线段的定比分公式
设 , , 是线段 的分点, 是实数,且 ,则

( ).
67.三角形的重心坐标公式
△ABC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 、 、 ,则△ABC的重心的坐标是 .
68.点的平移公式
.
注:图形F上的任意一点P(x,y)在平移后图形 上的对应点为 ,且 的坐标为 .
69.“按向量平移”的几个结论
(1)点 按向量a= 平移后得到点 .
(2) 函数 的图象 按向量a= 平移后得到图象 ,则 的函数解析式为 .
(3) 图象 按向量a= 平移后得到图象 ,若 的解析式 ,则 的函数解析式为 .
(4)曲线 : 按向量a= 平移后得到图象 ,则 的方程为 .
(5) 向量m= 按向量a= 平移后得到的向量仍然为m= .
70. 三角形五“心”向量形式的充要条件
设 为 所在平面上一点,角 所对边长分别为 ,则
(1) 为 的外心 .
(2) 为 的重心 .
(3) 为 的垂心 .
(4) 为 的内心 .
(5) 为 的 的旁心 .
71.常用不等式:
(1) (当且仅当a=b时取“=”号).
(2) (当且仅当a=b时取“=”号).
(3)
(4)柯西不等式

(5) .
72.极值定理
已知 都是正数,则有
(1)若积 是定值 ,则当 时和 有最小值 ;
(2)若和 是定值 ,则当 时积 有最大值 .
推广 已知 ,则有
(1)若积 是定值,则当 最大时, 最大;
当 最小时, 最小.
(2)若和 是定值,则当 最大时, 最小;
当 最小时, 最大.
73.一元二次不等式 ,如果 与 同号,则其解集在两根之外;如果 与 异号,则其解集在两根之间.简言之:同号两根之外,异号两根之间.

.
74.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
当a> 0时,有
.
或 .
75.无理不等式
(1) .
(2) .
(3) .
76.指数不等式与对数不等式
(1)当 时,
;
.
(2)当 时,
;

77.斜率公式
( 、 ).
78.直线的五种方程
(1)点斜式 (直线 过点 ,且斜率为 ).
(2)斜截式 (b为直线 在y轴上的截距).
(3)两点式 ( )( 、 ( )).
(4)截距式 ( 分别为直线的横、纵截距, )
(5)一般式 (其中A、B不同时为0).
79.两条直线的平行和垂直
(1)若 ,
① ;
② .
(2)若 , ,且A1、A2、B1、B2都不为零,
① ;
② ;
80.夹角公式
(1) .
( , , )
(2) .
( , , ).
直线 时,直线l1与l2的夹角是 .
81. 到 的角公式
(1) .
( , , )
(2) .
( , , ).
直线 时,直线l1到l2的角是 .
82.四种常用直线系方程
(1)定点直线系方程:经过定点 的直线系方程为 (除直线 ),其中 是待定的系数; 经过定点 的直线系方程为 ,其中 是待定的系数.
(2)共点直线系方程:经过两直线 , 的交点的直线系方程为 (除 ),其中λ是待定的系数.
(3)平行直线系方程:直线 中当斜率k一定而b变动时,表示平行直线系方程.与直线 平行的直线系方程是 ( ),λ是参变量.
(4)垂直直线系方程:与直线 (A≠0,B≠0)垂直的直线系方程是 ,λ是参变量.
83.点到直线的距离
(点 ,直线 : ).
84. 或 所表示的平面区域
设直线 ,则 或 所表示的平面区域是:
若 ,当 与 同号时,表示直线 的上方的区域;当 与 异号时,表示直线 的下方的区域.简言之,同号在上,异号在下.
若 ,当 与 同号时,表示直线 的右方的区域;当 与 异号时,表示直线 的左方的区域. 简言之,同号在右,异号在左.
85. 或 所表示的平面区域
设曲线 ( ),则
或 所表示的平面区域是:
所表示的平面区域上下两部分;
所表示的平面区域上下两部分.
86. 圆的四种方程
(1)圆的标准方程 .
(2)圆的一般方程 ( >0).
(3)圆的参数方程 .
(4)圆的直径式方程 (圆的直径的端点是 、 ).
87. 圆系方程
(1)过点 , 的圆系方程是

,其中 是直线 的方程,λ是待定的系数.
(2)过直线 : 与圆 : 的交点的圆系方程是 ,λ是待定的系数.
(3) 过圆 : 与圆 : 的交点的圆系方程是 ,λ是待定的系数.
88.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点 与圆 的位置关系有三种
若 ,则
点 在圆外; 点 在圆上; 点 在圆内.
89.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直线 与圆 的位置关系有三种:
;
;
.
其中 .
90.两圆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
设两圆圆心分别为O1,O2,半径分别为r1,r2,
;
;
;
;
.
91.圆的切线方程
(1)已知圆 .
①若已知切点 在圆上,则切线只有一条,其方程是
.
当 圆外时, 表示过两个切点的切点弦方程.
②过圆外一点的切线方程可设为 ,再利用相切条件求k,这时必有两条切线,注意不要漏掉平行于y轴的切线.
③斜率为k的切线方程可设为 ,再利用相切条件求b,必有两条切线.
(2)已知圆 .
①过圆上的 点的切线方程为 ;
②斜率为 的圆的切线方程为 .
92.椭圆 的参数方程是 .
93.椭圆 焦半径公式
, .
94.椭圆的的内外部
(1)点 在椭圆 的内部 .
(2)点 在椭圆 的外部 .
95. 椭圆的切线方程
(1)椭圆 上一点 处的切线方程是 .
(2)过椭圆 外一点 所引两条切线的切点弦方程是
.
(3)椭圆 与直线 相切的条件是 .
96.双曲线 的焦半径公式
, .
97.双曲线的内外部
(1)点 在双曲线 的内部 .
(2)点 在双曲线 的外部 .
98.双曲线的方程与渐近线方程的关系
(1)若双曲线方程为 渐近线方程: .
(2)若渐近线方程为 双曲线可设为 .
(3)若双曲线与 有公共渐近线,可设为 ( ,焦点在x轴上, ,焦点在y轴上).
99. 双曲线的切线方程
(1)双曲线 上一点 处的切线方程是 .
(2)过双曲线 外一点 所引两条切线的切点弦方程是
.
(3)双曲线 与直线 相切的条件是 .
100. 抛物线 的焦半径公式
抛物线 焦半径 .
过焦点弦长 .
101.抛物线 上的动点可设为P 或 P ,其中 .
102.二次函数 的图象是抛物线:(1)顶点坐标为 ;(2)焦点的坐标为 ;(3)准线方程是 .
103.抛物线的内外部
(1)点 在抛物线 的内部 .
点 在抛物线 的外部 .
(2)点 在抛物线 的内部 .
点 在抛物线 的外部 .
(3)点 在抛物线 的内部 .
点 在抛物线 的外部 .
(4) 点 在抛物线 的内部 .
点 在抛物线 的外部 .
104. 抛物线的切线方程
(1)抛物线 上一点 处的切线方程是 .
(2)过抛物线 外一点 所引两条切线的切点弦方程是 .
(3)抛物线 与直线 相切的条件是 .
105.两个常见的曲线系方程
(1)过曲线 , 的交点的曲线系方程是
( 为参数).
(2)共焦点的有心圆锥曲线系方程 ,其中 .当 时,表示椭圆; 当 时,表示双曲线.
106.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的弦长公式 或
(弦端点A ,由方程 消去y得到 , , 为直线 的倾斜角, 为直线的斜率).
107.圆锥曲线的两类对称问题
(1)曲线 关于点 成中心对称的曲线是 .
(2)曲线 关于直线 成轴对称的曲线是
.
108.“四线”一方程
对于一般的二次曲线 ,用 代 ,用 代 ,用 代 ,用 代 ,用 代 即得方程
,曲线的切线,切点弦,中点弦,弦中点方程均是此方程得到.
109.证明直线与直线的平行的思考途径
(1)转化为判定共面二直线无交点;
(2)转化为二直线同与第三条直线平行;
(3)转化为线面平行;
(4)转化为线面垂直;
(5)转化为面面平行.
110.证明直线与平面的平行的思考途径
(1)转化为直线与平面无公共点;
(2)转化为线线平行;
(3)转化为面面平行.
111.证明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思考途径
(1)转化为判定二平面无公共点;
(2)转化为线面平行;
(3)转化为线面垂直.
112.证明直线与直线的垂直的思考途径
(1)转化为相交垂直;
(2)转化为线面垂直;
(3)转化为线与另一线的射影垂直;
(4)转化为线与形成射影的斜线垂直.
113.证明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思考途径
(1)转化为该直线与平面内任一直线垂直;
(2)转化为该直线与平面内相交二直线垂直;
(3)转化为该直线与平面的一条垂线平行;
(4)转化为该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行平面;
(5)转化为该直线与两个垂直平面的交线垂直.
114.证明平面与平面的垂直的思考途径
(1)转化为判断二面角是直二面角;
(2)转化为线面垂直.
115.空间向量的加法与数乘向量运算的运算律
(1)加法交换律:a+b=b+a.
(2)加法结合律:(a+b)+c=a+(b+c).
(3)数乘分配律:λ(a+b)=λa+λb.
116.平面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向空间的推广
始点相同且不在同一个平面内的三个向量之和,等于以这三个向量为棱的平行六面体的以公共始点为始点的对角线所表示的向量.
117.共线向量定理
对空间任意两个向量a、b(b≠0 ),a∥b 存在实数λ使a=λb.
三点共线 .
、 共线且 不共线 且 不共线.
118.共面向量定理
向量p与两个不共线的向量a、b共面的 存在实数对 ,使 .
推论 空间一点P位于平面MAB内的 存在有序实数对 ,使 ,
或对空间任一定点O,有序实数对 ,使 .
119.对空间任一点 和不共线的三点A、B、C,满足 ( ),则当 时,对于空间任一点 ,总有P、A、B、C四点共面;当 时,若 平面ABC,则P、A、B、C四点共面;若 平面ABC,则P、A、B、C四点不共面.
四点共面 与 、 共面
( 平面ABC).
120.空间向量基本定理
如果三个向量a、b、c不共面,那么对空间任一向量p,存在一个唯一的有序实数组x,y,z,使p=xa+yb+zc.
推论 设O、A、B、C是不共面的四点,则对空间任一点P,都存在唯一的三个有序实数x,y,z,使 .
121.射影公式
已知向量 =a和轴 ,e是 上与 同方向的单位向量.作A点在 上的射影 ,作B点在 上的射影 ,则
〈a,e〉=a•e
122.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
设a= ,b= 则
(1)a+b= ;
(2)a-b= ;
(3)λa= (λ∈R);
(4)a•b= ;
123.设A ,B ,则
= .
124.空间的线线平行或垂直
设 , ,则

.
125.夹角公式
设a= ,b= ,则
cos〈a,b〉= .
推论 ,此即三维柯西不等式.
126. 四面体的对棱所成的角
四面体 中, 与 所成的角为 ,则
.
127.异面直线所成角

=
(其中 ( )为异面直线 所成角, 分别表示异面直线 的方向向量)
128.直线 与平面所成角
( 为平面 的法向量).
129.若 所在平面若 与过若 的平面 成的角 ,另两边 , 与平面 成的角分别是 、 , 为 的两个内角,则
.
特别地,当 时,有
.
130.若 所在平面若 与过若 的平面 成的角 ,另两边 , 与平面 成的角分别是 、 , 为 的两个内角,则
.
特别地,当 时,有
.
131.二面角 的平面角
或 ( , 为平面 , 的法向量).
132.三余弦定理
设AC是α内的任一条直线,且BC⊥AC,垂足为C,又设AO与AB所成的角为 ,AB与AC所成的角为 ,AO与AC所成的角为 .则 .
133. 三射线定理
若夹在平面角为 的二面角间的线段与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所成的角是 , ,与二面角的棱所成的角是θ,则有 ;
(当且仅当 时等号成立).
134.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若A ,B ,则
= .
135.点 到直线 距离
(点 在直线 上,直线 的方向向量a= ,向量b= ).
136.异面直线间的距离
( 是两异面直线,其公垂向量为 , 分别是 上任一点, 为 间的距离).
137.点 到平面 的距离
( 为平面 的法向量, 是经过面 的一条斜线, ).
138.异面直线上两点距离公式
.
.
( ).
(两条异面直线a、b所成的角为θ,其公垂线段 的长度为h.在直线a、b上分别取两点E、F, , , ).
139.三个向量和的平方公式

140. 长度为 的线段在三条两两互相垂直的直线上的射影长分别为 ,夹角分别为 ,则有
.
(立体几何中长方体对角线长的公式是其特例).
141. 面积射影定理
.
(平面多边形及其射影的面积分别是 、 ,它们所在平面所成锐二面角的为 ).
142. 斜棱柱的直截面
已知斜棱柱的侧棱长是 ,侧面积和体积分别是 和 ,它的直截面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 和 ,则
① .
② .
143.作截面的依据
三个平面两两相交,有三条交线,则这三条交线交于一点或互相平行.
144.棱锥的平行截面的性质
如果棱锥被平行于底面的平面所截,那么所得的截面与底面相似,截面面积与底面面积的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棱锥高的平方比(对应角相等,对应边对应成比例的多边形是相似多边形,相似多边形面积的比等于对应边的比的平方);相应小棱锥与小棱锥的侧面积的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棱锥高的平方比.
145.欧拉定理(欧拉公式)
(简单多面体的顶点数V、棱数E和面数F).
(1) =各面多边形边数和的一半.特别地,若每个面的边数为 的多边形,则面数F与棱数E的关系: ;
(2)若每个顶点引出的棱数为 ,则顶点数V与棱数E的关系: .
146.球的半径是R,则
其体积 ,
其表面积 .
147.球的组合体
(1)球与长方体的组合体:
长方体的外接球的直径是长方体的体对角线长.
(2)球与正方体的组合体:
正方体的内切球的直径是正方体的棱长, 正方体的棱切球的直径是正方体的面对角线长, 正方体的外接球的直径是正方体的体对角线长.
(3) 球与正四面体的组合体:
棱长为 的正四面体的内切球的半径为 ,外接球的半径为 .
148.柱体、锥体的体积
( 是柱体的底面积、 是柱体的高).
( 是锥体的底面积、 是锥体的高).
149.分类计数原理(加法原理)
.
150.分步计数原理(乘法原理)
.
151.排列数公式
= = .( , ∈N*,且 ).
注:规定 .
152.排列恒等式
(1) ;
(2) ;
(3) ;
(4) ;
(5) .
(6) .
153.组合数公式
= = = ( ∈N*, ,且 ).
154.组合数的两个性质
(1) = ;
(2) + = .
注:规定 .
155.组合恒等式
(1) ;
(2) ;
(3) ;
(4) = ;
(5) .
(6) .
(7) .
(8) .
(9) .
(10) .
156.排列数与组合数的关系
.
157.单条件排列
以下各条的大前提是从 个元素中取 个元素的排列.
(1)“在位”与“不在位”
①某(特)元必在某位有 种;②某(特)元不在某位有 (补集思想) (着眼位置) (着眼元素)种.
(2)紧贴与插空(即相邻与不相邻)
①定位紧贴: 个元在固定位的排列有 种.
②浮动紧贴: 个元素的全排列把k个元排在一起的排法有 种.注:此类问题常用捆绑法;
③插空:两组元素分别有k、h个( ),把它们合在一起来作全排列,k个的一组互不能挨近的所有排列数有 种.
(3)两组元素各相同的插空
个大球 个小球排成一列,小球必分开,问有多少种排法?
当 时,无解;当 时,有 种排法.
(4)两组相同元素的排列:两组元素有m个和n个,各组元素分别相同的排列数为 .
158.分配问题
(1)(平均分组有归属问题)将相异的 、 个物件等分给 个人,各得 件,其分配方法数共有 .
(2)(平均分组无归属问题)将相异的 • 个物体等分为无记号或无顺序的 堆,其分配方法数共有
.
(3)(非平均分组有归属问题)将相异的 个物体分给 个人,物件必须被分完,分别得到 , ,…, 件,且 , ,…, 这 个数彼此不相等,则其分配方法数共有 .
(4)(非完全平均分组有归属问题)将相异的 个物体分给 个人,物件必须被分完,分别得到 , ,…, 件,且 , ,…, 这 个数中分别有a、b、c、…个相等,则其分配方法数有 .
(5)(非平均分组无归属问题)将相异的 个物体分为任意的 , ,…, 件无记号的 堆,且 , ,…, 这 个数彼此不相等,则其分配方法数有 .
(6)(非完全平均分组无归属问题)将相异的 个物体分为任意的 , ,…, 件无记号的 堆,且 , ,…, 这 个数中分别有a、b、c、…个相等,则其分配方法数有 .
(7)(限定分组有归属问题)将相异的 ( )个物体分给甲、乙、丙,……等 个人,物体必须被分完,如果指定甲得 件,乙得 件,丙得 件,…时,则无论 , ,…, 等 个数是否全相异或不全相异其分配方法数恒有
.
159.“错位问题”及其推广
贝努利装错笺问题:信 封信与 个信封全部错位的组合数为
.
推广: 个元素与 个位置,其中至少有 个元素错位的不同组合总数为

.
160.不定方程 的解的个数
(1)方程 ( )的正整数解有 个.
(2) 方程 ( )的非负整数解有 个.
(3) 方程 ( )满足条件 ( , )的非负整数解有 个.
(4) 方程 ( )满足条件 ( , )的正整数解有 个.
161.二项式定理 ;
二项展开式的通项公式
.
162.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
.
163.互斥事件A,B分别发生的概率的和
P(A+B)=P(A)+P(B).
164. 个互斥事件分别发生的概率的和
P(A1+A2+…+An)=P(A1)+P(A2)+…+P(An).
165.独立事件A,B同时发生的概率
P(A•B)= P(A)•P(B).
166.n个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
P(A1• A2•…• An)=P(A1)• P(A2)•…• P(An).
167.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某事件恰好发生k次的概率

对数的性质及推导
用^表示乘方,用log(a)(b)表示以a为底,b的对数
*表示乘号,/表示除号

定义式:
若a^n=b(a>0且a≠1)
则n=log(a)(b)

基本性质:
1.a^(log(a)(b))=b
2.log(a)(MN)=log(a)(M)+log(a)(N);
3.log(a)(M/N)=log(a)(M)-log(a)(N);
4.log(a)(M^n)=nlog(a)(M)

推导
1.这个就不用推了吧,直接由定义式可得(把定义式中的[n=log(a)(b)]带入a^n=b)

2.
MN=M*N
由基本性质1(换掉M和N)
a^[log(a)(MN)] = a^[log(a)(M)] * a^[log(a)(N)]
由指数的性质
a^[log(a)(MN)] = a^{[log(a)(M)] + [log(a)(N)]}
又因为指数函数是单调函数,所以
log(a)(MN) = log(a)(M) + log(a)(N)

3.与2类似处理
MN=M/N
由基本性质1(换掉M和N)
a^[log(a)(M/N)] = a^[log(a)(M)] / a^[log(a)(N)]
由指数的性质
a^[log(a)(M/N)] = a^{[log(a)(M)] - [log(a)(N)]}
又因为指数函数是单调函数,所以
log(a)(M/N) = log(a)(M) - log(a)(N)

4.与2类似处理
M^n=M^n
由基本性质1(换掉M)
a^[log(a)(M^n)] = {a^[log(a)(M)]}^n
由指数的性质
a^[log(a)(M^n)] = a^{[log(a)(M)]*n}
又因为指数函数是单调函数,所以
log(a)(M^n)=nlog(a)(M)

其他性质:

性质一:换底公式
log(a)(N)=log(b)(N) / log(b)(a)

推导如下
N = a^[log(a)(N)]
a = b^[log(b)(a)]

综合两式可得
N = {b^[log(b)(a)]}^[log(a)(N)] = b^{[log(a)(N)]*[log(b)(a)]}

又因为N=b^[log(b)(N)]
所以
b^[log(b)(N)] = b^{[log(a)(N)]*[log(b)(a)]}
所以
log(b)(N) = [log(a)(N)]*[log(b)(a)] {这步不明白或有疑问看上面的}
所以log(a)(N)=log(b)(N) / log(b)(a)

性质二:(不知道什么名字)
log(a^n)(b^m)=m/n*[log(a)(b)]

推导如下
由换底公式[lnx是log(e)(x),e称作自然对数的底]
log(a^n)(b^m)=ln(a^n) / ln(b^n)
由基本性质4可得
log(a^n)(b^m) = [n*ln(a)] / [m*ln(b)] = (m/n)*{[ln(a)] / [ln(b)]}
再由换底公式
log(a^n)(b^m)=m/n*[log(a)(b)]
--------------------------------------------(性质及推导 完 )

公式三:
log(a)(b)=1/log(b)(a)

证明如下:
由换底公式 log(a)(b)=log(b)(b)/log(b)(a) ----取以b为底的对数,log(b)(b)=1
=1/log(b)(a)
还可变形得:
log(a)(b)*log(b)(a)=1

三角函数的和差化积公式
sinα+sinβ=2sin(α+β)/2·cos(α-β)/2
sinα-sinβ=2cos(α+β)/2·sin(α-β)/2
cosα+cosβ=2cos(α+β)/2·cos(α-β)/2
cosα-cosβ=-2sin(α+β)/2·sin(α-β)/2

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公式
sinα ·cosβ=1/2 [sin(α+β)+sin(α-β)]
cosα ·sinβ=1/2 [sin(α+β)-sin(α-β)]
cosα ·cosβ=1/2 [cos(α+β)+cos(α-β)]
sinα ·sinβ=-1/2 [cos(α+β)-cos(α-β)]

长方形周长=(长+宽)×2 C=2(a+b) 正方形周长=边长×4 C=4a 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 C=πd C =2πr 半圆的周长=圆周长的一半+直径 πr+d 面积公式:长方形面积=长×宽 S=ab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S=a2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S=ah 三角形面积=底×高÷2 S=ah÷2 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的平方 S=πr2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S=Ch 表面积公式: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ab+ah+bh)×2 正方体表面积=边长×边长×6 S=6a2 圆柱体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S=C h 圆柱体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S=S侧+2 S底 体积公式: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V=abh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3 圆柱体体积=底面积×高 V=Sh (将近似长方体平放得到:圆柱体体积=侧面积的一半×半径 V=Ch÷2×r=2πr÷2×r=πr×r) 圆锥体体积=底面积×高÷3 V=Sh÷3或1/3Sh

1.诱导公式
sin(-a)=-sin(a)
cos(-a)=cos(a)
sin(π2-a)=cos(a)
cos(π2-a)=sin(a)
sin(π2+a)=cos(a)
cos(π2+a)=-sin(a)
sin(π-a)=sin(a)
cos(π-a)=-cos(a)
sin(π+a)=-sin(a)
cos(π+a)=-cos(a)
2.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
sin(a+b)=sin(a)cos(b)+cos(α)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sin(a-b)=sin(a)cos(b)-cos(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3.和差化积公式
sin(a)+sin(b)=2sin(a+b2)cos(a-b2)
sin(a)−sin(b)=2cos(a+b2)sin(a-b2)
cos(a)+cos(b)=2cos(a+b2)cos(a-b2)
cos(a)-cos(b)=-2sin(a+b2)sin(a-b2)
4.2倍角公式
sin(2a)=2sin(a)cos(b)
cos(2a)=cos2(a)-sin2(a)=2cos2(a)-1=1-2sin2(a)
5.半角公式
sin2(a2)=1-cos(a)2
cos2(a2)=1+cos(a)2
tan(a2)=1-cos(a)sin(a)=sina1+cos(a)
6.万能公式
sin(a)=2tan(a2)1+tan2(a2)
cos(a)=1-tan2(a2)1+tan2(a2)
tan(a)=2tan(a2)1-tan2(a2)
7.其它公式(推导出来的
)
a⋅sin(a)+b⋅cos(a)=a2+b2sin(a+c)
其中
tan(c)=ba
a⋅sin(a)+b⋅cos(a)=a2+b2cos(a-c)
其中
tan(c)=ab
1+sin(a)=(sin(a2)+cos(a2))2
1-sin(a)=(sin(a2)-cos(a2))2
乘法与因式分解
a2-b2=(a+b)(a-b)
a3+b3=(a+b)(a2-ab+b2)
a3-b3=(a-b)(a2+ab+b2)
三角不等式
|a+b|≤|a|+|b|
|a-b|≤|a|+|b|
|a|≤b<=>-b≤a≤b
|a-b|≥|a|-|b|
-|a|≤a≤|a|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b+√(b2-4ac)/2a
-b-b+√(b2-4ac)/2a
根与系数的关系
X1+X2=-b/a
X1*X2=c/a
注:韦达定理
判别式
b2-4a=0
注:方程有相等的两实根
b2-4ac>0
注:方程有一个实根
b2-4ac<0
注:方程有共轭复数根
某些数列前n项和
1+2+3+4+5+6+7+8+9+…+n=n(n+1)/2
1+3+5+7+9+11+13+15+…+(2n-1)=n2
2+4+6+8+10+12+14+…+(2n)=n(n+1)
12+22+32+42+52+62+72+82+…+n2=n(n+1)(2n+1)/6
13+23+33+43+53+63+…n3=n2(n+1)2/4
1*2+2*3+3*4+4*5+5*6+6*7+…+n(n+1)=n(n+1)(n+2)/3
圆的标准方程
(x-a)2+(y-b)2=r2
注:(a,b)是圆心坐标
圆的一般方程
x2+y2+Dx+Ey+F=0
注:D2+E2-4F>0
抛物线标准方程
y2=2px
y2=-2px
x2=2py
x2=-2py
直棱柱侧面积
S=c*h
斜棱柱侧面积
S=c'*h
正棱锥侧面积
S=1/2c*h'
正棱台侧面积
S=1/2(c+c')h'
圆台侧面积
S=1/2(c+c')l=pi(R+r)l
球的表面积
S=4pi*r2
圆柱侧面积
S=c*h=2pi*h
圆锥侧面积
S=1/2*c*l=pi*r*l
弧长公式
l=a*r
a是圆心角的弧度数r
>0
扇形面积公式
s=1/2*l*r
锥体体积公式
V=1/3*S*H
圆锥体体积公式
V=1/3*pi*r2h
斜棱柱体积
V=S'L
注:其中,S'是直截面面积,
L是侧棱长
柱体体积公式
V=s*h
圆柱体
V=pi*r2h



  • 楂樹腑鏁板鍏紡澶у叏
    绛旓細1銆佹姏鐗╃嚎鏍囧噯鏂圭▼ y2=2px y2=-2px x2=2py x2=-2py 鐩存1鏌变晶闈㈢Н S=c*h 鏂滄1鏌变晶闈㈢Н S=c*h 姝f1閿ヤ晶闈㈢Н S=1/2c*h 姝f1鍙颁晶闈㈢Н S=1/2(c+c)h 鍦嗗彴渚ч潰绉 S=1/2(c+c)l=pi(R+r)l 鐞冪殑琛ㄩ潰绉 S=4pi*r2 鍦嗘煴渚ч潰绉 S=c*h=2pi*h 鍦嗛敟渚ч潰绉 S=1/2*c...
  • 楂樹腑鏁板鍏紡澶у叏(瀹屾暣鐗)绮鹃
    绛旓細7銆佸渾鐨勪竴鑸柟绋 x^2+y^2+Dx+Ey+F=0 娉細D^2+E^2-4F>0銆8銆佸嶈鍏紡 tan2A=2tanA/[1-(tanA)^2]cos2a=(cosa)^2-(sina)^2=2(cosa)^2 -1=1-2(sina)^2 9銆佸崐瑙掑叕寮 sin(A/2)=鈭((1-cosA)/2) sin(A/2)=-鈭((1-cosA)/2)cos(A/2)=鈭((1+cosA)/2) cos(A...
  • 楂樹腑鏁板蹇呰儗鍏紡澶у叏 楂樿冩暟瀛﹂噸鐐瑰叕寮忔荤粨
    绛旓細楂樹腑鏁板閲嶇偣鍏紡澶у叏 1銆佷竴鍏冧簩娆℃柟绋嬬殑瑙 -b+鈭(b2-4ac)/2a-b-鈭(b2-4ac)/2a 鏍逛笌绯绘暟鐨勫叧绯粁1+x2=-b/ax1*x2=c/a娉細闊﹁揪瀹氱悊 鍒ゅ埆寮廱2-4a=0娉細鏂圭▼鏈夌浉绛夌殑涓ゅ疄鏍 b2-4ac>0娉細鏂圭▼鏈変袱涓笉鐩哥瓑鐨勪釜瀹炴牴 b2-4ac<0娉細鏂圭▼鏈夊叡杞鏁版牴 2銆佺珛浣撳浘褰㈠強骞抽潰鍥惧舰鐨勫叕寮 鍦嗙殑...
  • 鏁板鐨楂樹腑鍏紡鏈夊摢浜?
    绛旓細楂樹腑鏁板鍏紡濡備笅锛1銆佷袱瑙掑拰鍏紡 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 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tan(A-B)=(tanA-tanB)/(1+tanAtanB)cot(A+B)=(cotAcotB-1)/(cotB+cotA)cot(A-B)=(cot...
  • 鏁板鍏紡楂樿冨繀鑳屽叕寮
    绛旓細楂樹腑鏁板鍏紡澶у叏 1銆佸嚱鏁扮殑鍗曡皟鎬 (1)璁緓1銆亁2[a,b],x1x2閭d箞 f(x1)f(x2)0f(x)鍦╗a,b]涓婃槸澧炲嚱鏁;f(x1)f(x2)0f(x)鍦╗a,b]涓婃槸鍑忓嚱鏁.(2)璁惧嚱鏁皔f(x)鍦ㄦ煇涓尯闂村唴鍙锛岃嫢f(x)0锛屽垯f(x)涓哄鍑芥暟;鑻(x)0锛屽垯f(x)涓哄噺鍑芥暟.2銆佸嚱鏁扮殑濂囧伓鎬 瀵逛簬瀹氫箟鍩熷唴浠绘剰鐨...
  • 楂樹腑鏁板鍏紡澶у叏
    绛旓細16銆佺┖闂村悜閲忎笌绔嬩綋鍑犱綍 17銆佺洿绾夸笌鍦嗙殑鏂圭▼ 18銆佸渾閿ユ洸绾跨殑瀹氫箟銆佹柟绋嬩笌鎬ц川 鍙傝冭祫鏂:鐧惧害-2020楂樹腑鏁板蹇呭鍏紡澶у叏 宸茶禐杩 宸茶俯杩< 浣犲杩欎釜鍥炵瓟鐨勮瘎浠锋槸? 璇勮 鏀惰捣 H灏忔旦瀛怘 楂樼矇绛斾富 2020-03-05 路 璇寸殑閮芥槸骞茶揣,蹇潵鍏虫敞 鐭ラ亾绛斾富 鍥炵瓟閲:236 閲囩撼鐜:86% 甯姪鐨勪汉:5.8涓 鎴戜篃鍘荤瓟...
  • 楂樹腑鏁板鎵鏈鍏紡
    绛旓細6銆侀傜敤浜庢爣鍑嗘柟绋(鐒︾偣鍦▁杞)鍏紡锛歬妞=-{(b²)x₀锝/{(a²)y₀锝濓紱k鍙={(b²)x₀锝/{(a²)y₀锝濓紱k鎶=p/y₀銆傛敞锛(x₀锛寉₀)鍧囦负鐩寸嚎杩囧渾閿ユ洸绾挎墍鎴鐨勪腑鐐广7銆佸己鐑堟帹鑽愪竴涓袱鐩寸嚎鍨傜洿鎴栧钩琛岀殑蹇呮潃鎶锛氬凡鐭...
  • 楂樹腑鏁板鐭ヨ瘑鐐规荤粨鍙鍏紡澶у叏 楂樹腑鏂囩鏁板蹇呰儗鍏紡鎬荤粨鍙婄煡璇嗙偣姹囨...
    绛旓細1銆佸父鐢鏁板鍏紡琛 锛1锛変箻娉曚笌鍥犲紡鍒嗚В a2-b2=(a+b)(a-b)锛沘3+b3=(a+b)(a2-ab+b2)锛沘3-b3=(a-b)(a2+ab+b2)銆傦紙2锛変笁瑙掍笉绛夊紡 |a+b|鈮a|+|b|锛泑a-b|鈮a|+|b|锛泑a|鈮-b鈮鈮锛泑a-b|鈮a|-|b|-|a|鈮鈮a|銆傦紙3锛変竴鍏冧簩娆℃柟绋嬬殑瑙o細-b+鈭(b2-...
  • 楂樹腑鏁板鏈夊摢浜鍩烘湰姹傚鍏紡?
    绛旓細24涓熀鏈眰瀵鍏紡濡備笅锛1銆丆'=0锛圕涓哄父鏁帮級銆2銆侊紙xAn锛'=nxA锛坣鈥斺1锛夈3銆侊紙sinx锛'=cosx銆4銆侊紙cosx锛'=鈥斺攕inx銆5銆侊紙Inx锛'=1/x銆6銆侊紙enx锛'=enx銆7銆 锛坙ogaX锛'=1/锛坸lna锛夈8銆 锛坅nx锛'=锛坅nx锛*ina銆9銆侊紙u卤V锛'=u'卤V'銆10銆 锛坲v锛'=u'v+uv'銆11...
  • 楂樹腑鏁板鍩烘湰鍏紡澶у叏
    绛旓細楂樹腑鏁板鍩烘湰鍏紡澶у叏涓 甯哥敤鐨勮瀵煎叕寮忔湁浠ヤ笅鍑犵粍: 鍏紡涓: 璁疚变负浠绘剰瑙,缁堣竟鐩稿悓鐨勮鐨勫悓涓涓夎鍑芥暟鐨勫肩浉绛: sin(2k蟺+伪)=sin伪(k鈭圸) cos(2k蟺+伪)=cos伪(k鈭圸) tan(2k蟺+伪)=tan伪(k鈭圸) cot(2k蟺+伪)=cot伪(k鈭圸) 鍏紡浜: 璁疚变负浠绘剰瑙,蟺+伪鐨勪笁瑙掑嚱鏁板间笌伪鐨勪笁瑙掑嚱鏁板间箣闂...
  • 扩展阅读:高中所有数学公式大全 ... 高中数学向量公式大全 ... 高中概率所有公式 ... 高中数学公式大全最全 ... 高中公式一览表 ... 初中数学48个公式 ... 高中数学公式必背公式 ... 高中数学必背100张图 ... 高一上数学公式大全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