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爬山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爬山教案 篇1

   教学分析:

  课文分析叶圣陶是如何修改作文稿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正是很好教导学生对学业要认真对待,不可马虎。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件什么时候的事。

  2、让学生知道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作者的作文的,从中体会叶老修改《一张画像》对作者的影响。

  3、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知道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作者的作文的,从中体会叶老修改《一张画像》对作者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 出示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 这篇文章是1992年为 纪念叶圣陶先生诞辰100周年而写的,而那时叶圣陶先生已去世20多年了。让我们带着那份怀念一起读读课题,让我们再次深情地读一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 下面请同学们跟随作者,在30年后的今天,一起追忆30多年前的故事,一起去感受那份感动。放声读课文,标上序号,并把你的最受感动,印象最深的地方多读几次

  2、 反馈:同学们你们读得真投入呀,把你最受感动的和大家分享

  3、 概括地说到底是哪两件事让作者念念不忘?(修改作文,邀请做客)

  4、 这节课就让我们学习“修改作文”这件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件事?(1-5)

  三、研读“忘不了”

  提问:默读1-5自然段,找一找,是什么让作者忘不了??

  (一)抓“密密麻麻”的修改符号,体会“忘不了”的情意

  1、出示句子: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2、细细地读,你感受到什么?(密密麻麻,到处:细致、认真、一丝不苟)把你的感受带入文字(当读——指名——齐)

  3、让我们身临其境地看看这篇叶圣陶爷爷修改的作文稿(出示)哪一处,哪一个细节给你的印象最深刻?(标点、错字、句子的顺序、不通顺、长句改短句)

  引读:怪不得作者看到自己的作文被如此认真修改,愣住了——

  怪不得至今还清楚的记得:叶老把原来的作文题“一张画像”改成了“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在我的句子中删掉了“包”这个动词,使句子更——(干净了也规范了);而且“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了)

  4、可是叶老只是一篇这么改吗?只是二十篇吗?(引入叶圣陶的介绍:叶圣陶 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看了介绍你想说什么?)

  引读:他是一位大作家,大编辑,每天都有一大堆的作品等着他修改,等着出版。如此忙碌的叶老却为我这么认真细致地修改作文,我怎能不一下子——愣住了!

  5、透过这满纸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你看到的,还仅仅只是修改符号吗?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

  我仿佛看到了忙碌的叶老在桌前,埋头批阅,忘记了疲劳,可能点了一夜的灯呢!……引读:怪不得他看到这份修改稿吃惊地愣住了——

  (二)抓“春风拂面”的作文评语,体会“忘不了”的情意

  1、出示句子:我虽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2、如果你就是作者,从没见过面的大作家帮你改作文,你有什么感觉?(温暖,激动,高兴,兴奋)带着这种感觉读。

  叶老先生给我的感觉正如作者写的“如春风拂面”(板书:忘不了)

  3、不仅对文章做了修改,让我们吃惊的是还有这样一则鼓舞人的短评,肖复兴最后也成为了一名大作家,老师在备课时候无意中找到了作者当时写下的一段感受。

  (出示:那时,我才十五岁,一个毛头小孩,居然能得到一位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只鸟儿纷纷抖着翅膀。)(与短评一起出现)

  看似简单的几个字,看似简短的一则评语,作家叶圣陶给肖复兴留下了什么?

  4、他回想起20年前的事,由衷的感叹说——(引读)

  小结:作者的自信、勇气、希望来源于叶老先生认真、平和和温暖(课件出示)

  四、真情写话

  1、此时此刻,我们一定被一份感动所包围,把我们的感动化作文字。用“忘不了……忘不了……忘不了……”句式写出作者的记忆。

  2、交流

  忘不了的还有很多,下节课学习。

  五.课外拓展:

  要求大家对自己的一篇作文也做细致的修改,下次带回交流。

爬山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

  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学习25课《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情况

  二、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

  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 、 。

  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 、 、 、 。

  3.看插图,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

  4.朗读指导:读出美感来。

  三、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引言: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会这样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请自学第三自然段,边默读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

  1.屏幕显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学生说说每句话讲了什么,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2.让全班学生选择适当的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爬山虎的脚。

  3.对照课文有关内容,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4.观察实物,再一次默读课文有关内容,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位置、样子、颜色。

  5.结合板书小结: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才了解得这么仔细,那么它是怎么爬的呢?请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了解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

  1.老师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圈出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学生汇报,老师板书:触巴拉贴

  3.学生自主探究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注意“变”“弯”与“贴””的因果关系的理解。

  4.小结:作者正是准确地运用这些动词,把爬山虎的脚怎么爬的过程写得很具体。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生长的顺序来观察的,所以写得才这么有序。

  5.观察电脑演示的爬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用课文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

  6.重点理解什么叫“一脚一脚”往上爬。

  (1)假设黑板就是一堵墙,这是爬山虎的一根茎(老师用彩色粉笔画),这是嫩叶(画叶)。让学生上台用手演示爬山虎的脚,用动作演示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2)评议学生在黑板上的演示对不对。

  (3)再让学生上台演示爬山虎往高处爬的情景。

  (4)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只有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电脑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边、右边爬,茎紧贴在墙上,爬满整个墙。所以课文第二自然段才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7.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那么没触着墙的脚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学习第5自然段

  1.对比学习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没触着墙:(板书)萎了

  触着墙:(板书)牢固

  2.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课文哪个自然段也告诉我们这个意思?

  三、总结

  1.学生归纳2、3、4、5自然段各讲的是什么内容。

  2.复习3、4、5这几段,讲讲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3.了解作者在观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4.总结:这篇课文重点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了说清楚这个意思,作者进行细心而有序地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使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爬山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重点词语,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语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教具准备:

  课件、彩色笔、画纸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什么?

  欣赏课件。问:你知道在这一大片叶子里面藏着什么?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一)研读第3自然段

  1、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特点呢?默读课文,用“——”画出写脚的句子。

  2、学生汇报。出示句子。

  3、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直观理解叶柄。

  4、请你选择恰当的颜色笔,边默读这三句话,边画出爬山虎的脚(一生板画,其余的在座位上画)。

  5、评议图画。

  6、出示影片,让学生配音。

  7、小结。

  (二)研讨第4自然段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能直接回答这个问题的句子。

  2、学生汇报:爬山虎是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质疑:“这样”究竟是怎样?

  3、出示句子,用“5”画出动词。

  4、谁来当爬山虎演一演?四人小组讨论,推荐一名代表表演。评议。

  5、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爬山虎吗?

  6、抓住动作词读好这两句。个别读。齐读。

  7、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向上爬。“一脚一脚”能换成别的词吗?看课件,讨论,小组汇报。

  8、这段中,你们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9、齐读。

  (三)研读第5自然段

  1、看课件,读课文,用“如果……就……”说说你的发现。

  2、男女生分角色读。

  三、总结课文

  学习了这篇课文,作者在观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四、拓展作业

  仔细观察一种你喜欢的植物,以《我发现______的秘密》写片断。

   板书设计: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脚 枝状` 细丝

  嫩红

  爬山虎的脚

  触着墙——触 巴 拉 贴(牢固)

  爬

  没触着墙—— (萎了)

爬山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大纲》对四年级同学的写作要求是“学习写内容真实具体、条理比较清楚的简单记叙文。”而条理比较清楚对同学来说,就要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事物,描写事物。《爬山虎的脚》一文,作者对爬山虎脚的观察细致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体现围绕一个意思选好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结合组文读写训练重点和同学实际,俺把这方面拟定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学校和近有爬山虎,课前俺组织同学实地观察。观察前俺安排了观察提纲:(1)爬山虎给你一个什么印象?(2)对着那爬满一堵墙的爬山虎,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想弄明白的是什么?借用数学尝试法的做法,要求同学以日记形式写观察日记;在课内指导同学学习课文后一起评议同学的一两篇日记(选用写作水平中等同学的习作)。这样处置有利于通过实践和对比,协助同学掌握重、难点,激发同学的兴趣。

  爬山虎脚的生长位置、形状、颜色等静态的东西,通过实地观察,同学容易掌握。为了协助同学理解爬山虎是怎么样在墙上爬的,俺制作了多媒体软件,较形象地显示了爬的过程。

  为体现精要教学法的原则,力求围绕重点设计了多项训练内容,使同学在课内由老师指导下进行训练,训练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及时反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同学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同学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同学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布置: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 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俺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干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俺们就来学习第25课《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考虑: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考虑: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俺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俺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俺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同学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板书设计:

  25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爬山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自然保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突破方法:要让学生知道“一脚一脚向上爬”的意思,就好像登山队员一样一脚就一脚牢地往上爬。由于大多数学生对爬山虎这一植物没有过直观的认识,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突破我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利用实物观察教学法进行教学。

  教学准备:爬山虎实物,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台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感受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秘,还欣赏了变化多端的火烧云。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观赏一种奇怪的生物──爬山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小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然后说说通过初读课文对爬山虎都有哪些了解。

  生自由读文后交流:

  ①爬山虎是一种植物而不是动物。

  ②爬山虎有脚。

  ③爬山虎是靠脚向上爬的。……

  2.请五个同学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

   三、学习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

  ①开火车读生字表中的生字,口头组词。(师生共同纠正易读错的字音:“均、匀”要读准前鼻音;“重叠”的“重”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作chóng;“触着墙”的“着”不读zhe,应读zháo)

  ②分析字形结构,抽生说每个字的特点及部首。

  ③分四人小组讨论生字易错的地方及如何记忆字形。

  ④交流讨论结果:“逐”是半包围结构,要注意里面没有一点;“叠”的结构比较特殊,下面是“且”,不能多加一横;“茎”的第四笔是横撇,不能分成两笔写;“隙”字右边上面的小字没有勾。

  2。出示词语: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

  ①抽生读

  ②开火车读

  ③齐读

  (词语的理解在分析课文中解决。)

   四、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1.生自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爬山虎的哪两个部分?

  生自读课文,交流: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

  2.放多媒体课件(一墙的爬山虎随风摆动的画面),请学生欣赏,并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了什么?(生自由发言)

  3.刚才你看到的画面上是怎样描述的?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此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4.自己读这一段话,看有什么感受。(美)

  5.自己再一边读,一边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用手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

  6.再放多媒体课件,男女生分组读,一组读另一组就看画面,图文结合来体会叶子的动态美。

  7.作者怎么把叶子写得这么美呢?(认真观察)

  8.再放刚才的课件,提问:光光的墙上为什么能铺满生机勃勃的叶子呢?这个问题我们在下节课再解决。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欣赏到了爬山虎的叶子均匀地铺在墙上,风一吹过美丽极了,那么光光的墙上为什么能铺满生机勃勃的叶子呢?(因为它有脚)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认识爬山虎的脚

  拿出准备好的爬山虎实物让学生观察,指导从脚的样子,形状,色三个方面去观察。

  1.交流观察的结果。(只要学生认真观察,这个结果是很容易就能得到的,因为实物具有很强的直观性)

  2.书上又是怎样描写它的脚的呢?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有关的句子。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3.自己读这些句子,读懂了用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教师巡视指导,并选择一份画得较好的用实物展示台展示出来)

  4.爬山虎的脚如此细小,而且还藏在叶子的下面,为什么作者还是描写得如此细致呢?

  (因为作者对爬山虎的脚进行了十分仔细的观察)哪个词说明了作者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呢?(注意)

   三、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爬山虎既然有脚,那它一定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那它究竟是怎样爬的呢?

  1.分小组学习4自然段,自学要求为:

  ①找出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来;

  ②找出表示向上爬的动作的词;

  ③在小组里演示一下它是怎样向上爬的。

  (生分组学习讨论,师指导)

  2.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①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②表示向上爬的动作的词:触、巴、拉、贴 (板书)

  ③抽小组演示爬的过程,师生共同评价,纠正。(要让学生明白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3.再放多媒体课件爬山虎的脚向上爬的这一段,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

  4.齐读勾画的句子,想想它是不是只是往上爬的?你是如何知道的呢?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因为前面二自然段说是一墙的叶子。)

  5.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请生自读5自然段,看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生自读这一段。

  汇报自读情况:

  ①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②感受:生自由谈 (师注意引导:“……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 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

  ③带着对爬山虎的脚的这种精神再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写作方法

  通过本文的学习,总结应该如何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的方法。(结合具体的语句)

  1.观察要细致,不能只看表面,要全方位的观察。

  2.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

  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坚持长期观察,而不是一时。

   五、拓展延伸

  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板书设计:

  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 样子:像……像……(细丝)

  虎 颜色:嫩红(灰色)

  的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



  • 鐖北鏁欐
    绛旓細鐖北鏁欐 绡1 鏁欏鐩爣: 1銆佽璇嗘湰璇4涓敓瀛,浼氬啓9涓瓧,鎺屾彙涓庤繖浜涚敓瀛楃浉鍏崇殑璇嶈銆 2銆佹湁鎰熸儏鐨勬湕璇昏鏂,鑳岃璇炬枃鏈鍚庝竴娈点 3銆佸紩瀵煎鐢熶綋浼氭枃绔犵殑娣卞埢鍚箟,鏁欒偛瀛︾敓鍋氫簨瑕佹湁姣呭姏,灏借嚜宸辨渶澶у姫鍔涖 閲嶉毦鐐: 寮曞瀛︾敓鐞嗚В鐖朵翰璇寸殑璇濈殑鍚箟銆 鏁欏鍑嗗 :澶氬獟浣撹浠 鏁欏杩囩▼: 涓銆佽皥璇濆鍏,寮曞嚭璇鹃 鍚...
  • 鐖北鏁欐
    绛旓細鐖北鏁欐 绡1 銆愭暀瀛︾洰鏍囥 1銆佷簡瑙g埇灞辫檸鐨勭壒鐐,鐞嗘竻璇炬枃鍙欒堪椤哄簭,鎶撲綇璇炬枃涓昏鍐呭銆 2銆佸涔犱綔鑰呯殑瑙傚療鏂规硶鍜岃〃杈炬柟娉,鍩瑰吇鐣欏績鍛ㄥ洿浜嬬墿鐨勪範鎯 3銆侀氳繃鏈鐨勫涔,浣垮鐢熷彈鍒扮儹鐖卞ぇ鑷劧鐨勬暀鑲,闄跺喍缇庣殑鎯呰叮,鐑埍鐢熸椿,鍋氫釜鏈夊績浜恒 4銆佹湕璇昏鏂,鑳岃绗簩鑷崇鍥涜嚜鐒舵銆 銆愭暀瀛﹂噸鐐广 浜嗚В浣滆呮槸鎬庢牱鐢ㄧ敓鍔...
  • 鐖北鏁欐
    绛旓細鐖北鏁欐 绡1 鏁欏鍒嗘瀽: 璇炬枃鍒嗘瀽鍙跺湥闄舵槸濡備綍淇敼浣滄枃绋跨殑,鈥滈偅鐗囩豢缁跨殑鐖北铏庘濇鏄緢濂芥暀瀵煎鐢熷瀛︿笟瑕佽鐪熷寰,涓嶅彲椹檸銆 鏁欏瀹夋帓: 2璇炬椂 鏁欏鐩爣: 1銆佸垵璇昏鏂,鐭ラ亾璇炬枃璁蹭簡涓浠朵粈涔堜簨,杩欐槸涓浠朵粈涔堟椂鍊欑殑浜嬨 2銆佽瀛︾敓鐭ラ亾鍙跺湥闄跺厛鐢熸槸鎬庢牱淇敼浣滆呯殑浣滄枃鐨,浠庝腑浣撲細鍙惰佷慨鏀广婁竴寮犵敾鍍忋嬪浣...
  • 鐖北鏁欐
    绛旓細鐖北鏁欐 绡1 鏁欏鐩爣: 1銆佽璇7涓敓瀛,浼氬啓13涓敓瀛椼傛纭鍐欌滄帹鑽愩佹紨缁冦佸垹鎺夈佽鑼冦佺嚗鐑佽瀺娲姐侀粍鏄忋佸鍘呪濈瓑璇嶈銆 2銆佽兘姝g‘銆佹祦鍒╁湴璇婚氥佽椤鸿鏂囥 3銆佽兘璇绘噦璇炬枃鍐呭,鑱旂郴涓婁笅鏂囦綋浼氳鏂囦腑鍚箟娣卞埢鐨勮鍙,鍒濇鎰熺煡鍙跺湥闄跺厛鐢熻鐪熴佸钩鍜岀殑浜烘牸銆(鍒犲幓) 鏁欏閲嶇偣闅剧偣: 鏁欏閲嶇偣鎶撲綇閲嶇偣璇嶈鎶婅鏂...
  • 鐖北鏁欐鑼冩枃姹囨诲崄绡
    绛旓細鐖北鏁欐 绡1 璁捐鎰忓浘锛氬鍥涘勾绾у悓瀛︾殑鍐欎綔瑕佹眰鏄滃涔犲啓鍐呭鐪熷疄鍏蜂綋銆佹潯鐞嗘瘮杈冩竻妤氱殑绠鍗曡鍙欐枃銆傗濊屾潯鐞嗘瘮杈冩竻妤氬鍚屽鏉ヨ锛屽氨瑕佹寜涓瀹氱殑椤哄簭鍘昏瀵熶簨鐗╋紝鎻忓啓浜嬬墿銆備竴鏂囷紝浣滆呭鐖北铏庤剼鐨勮瀵熺粏鑷村叆寰紝鎻忚堪鏍╂牘濡傜敓锛屾渶鑳戒綋鐜板洿缁曚竴涓剰鎬濋夊ソ鍐呭锛屾寜涓瀹氱殑椤哄簭鍏蜂綋鍦版弿鍐欐櫙鐗╃殑鍐欎綔鏂规硶銆傜粨鍚堢粍...
  • 鐖北鏁欐鑼冩枃闆嗗悎10绡
    绛旓細鐖北鏁欐 绡1 鏁欏鐩爣 1銆佽兘姝g‘銆佹祦鍒┿佹湁鎰熸儏鍦版湕璇昏鏂囥2銆佸紩瀵煎鐢熻仈绯荤敓娲讳綋楠岀悊瑙g埗浜插瘜鏈夊摬鐞嗙殑璇█锛屾劅鍙楃埗浜插浣滆呮垚闀跨殑鏁欒偛銆傛暀瀛﹂噸闅剧偣 寮曞瀛︾敓鐞嗚В鐖朵翰璇寸殑鍚箟娣卞埢鐨勮瘽銆備竴銆佹縺鍙戝叴瓒o紝瀵煎叆鏂拌 1銆佸嚭绀虹埇灞卞浘鐗囷紝璇翠竴璇存墍绉疮鐨勫拰鐖北鐩稿叧鐨勮瘲鍙ャ2銆佽皥璇濆鍏ヨ鏂囥傜埇杩囧北鍚楋紝绠鍗曡涓...
  • 鐖北鏁欐鑼冩枃5绡
    绛旓細鐖北鏁欐 绡1 鏁欏鐩爣 1.瀛︿範浣滆呯殑瑙傚療鏂规硶,鍩瑰吇瑙傚療鑳藉姏銆2.瀛︿範鏈鐢熷瓧鏂拌瘝,鐞嗚В璇炬枃鍐呭銆3.浜嗚В浣滆呮槸鎬庢牱鍥寸粫鐖北铏庣殑鑴,鎶婃剰鎬濆啓娓呮鐨勩4.鏈楄璇炬枃銆傛暀瀛﹂噸鐐 1.閫氳繃瀵硅瘝鍙ョ殑鐞嗚В,浜嗚В鐖北铏庤剼鐨勭壒鐐广2.瀛︿範浣滆呮姄浣忕埇灞辫檸鑴氱殑鐗圭偣鎶婁竴涓剰鎬濆啓娓呮鐨勬柟娉曘傛暀瀛﹂毦鐐 瀛︿範鍥寸粫鈥滅埇灞辫檸鐨勮剼鈥...
  • 绮惧搧鐖北鏁欐鍥涚瘒
    绛旓細鐖北鏁欐 绡1 浣滃搧鍒嗘瀽锛氱粯鏈紝鐪嬭繖鏈功鐨勫皝闈紝鎴戜滑澶у閮戒互涓烘晠浜嬭鐨勫簲璇ユ槸鎻忚堪鍏斿瓙鍘荤埇灞辫繃绋嬩腑鍙戠敓鐨勪竴浜涙湁瓒g殑浜嬶紝浣嗘槸澶у寰鍚庣湅锛屾墠鍙戠幇浠栨槸涓鏈弿杩板濡堝拰瀹濆疂涔嬮棿鐨勬俯棣ㄧ殑鎯呮劅鐨勪功銆傛椿鍔ㄧ殑寮灞曞笇鏈涘瀛愪滑鑳藉棰嗘偀鍒颁笌濡堝鍏卞悓娓告垙甯︽潵鐨勫揩涔愬拰娓╅Θ銆傚湪娲诲姩涓瀛愪滑閮藉緢澶ц儐鐨勭寽娴嬶細鏁呬簨閲岀殑灞...
  • 澶х彮鏁欐鐖北
    绛旓細澶х彮鏁欐鐖北 缁勭粐鐖北娲诲姩鍙互澧炲己澶у鐨勪綋榄!涓嬮潰鏄垜涓哄ぇ瀹舵敹闆嗙殑鍏充簬澶х彮鏁欐鐖北锛屾杩庡ぇ瀹堕槄璇!娲诲姩鐩爣锛1銆佺粌涔犺蛋銆佽窇銆佽烦銆佹攢鐖佸钩琛°佹姇鎺风瓑鍔ㄤ綔鎶鑳斤紝绉瀬鎺㈢储澶氱涓婂北銆佷笅灞辩殑鏂规硶;2銆佸ぇ鑳嗗湴灏濊瘯鐢ㄨ嚜宸辨劅鍒板洶闅剧殑鏂瑰紡涓婂北銆佷笅灞憋紝浣撻獙娓告垙鐨.涔愯叮;3銆佷互绉瀬銆佸媷鏁佸洟缁撳崗浣滅殑鐘舵佸弬涓庢父鎴忥紝...
  • 骞煎効鍥ぇ鐝鏁欐銆鐖北銆嬪惈鍙嶆
    绛旓細浣滀负涓鍚嶆暀鑱屽伐锛岄氬父浼氳瑕佹眰缂栧啓鏁欐锛岀紪鍐欐暀妗堟湁鍒╀簬鎴戜滑鍑嗙‘鎶婃彙鏁欐潗鐨勯噸鐐逛笌闅剧偣锛岃繘鑰岄夋嫨鎭板綋鐨勬暀瀛︽柟娉曘備紭绉鐨勬暀妗堥兘鍏峰涓浜涗粈涔堢壒鐐瑰憿锛熶笅闈㈡槸鎴戠簿蹇冩暣鐞嗙殑骞煎効鍥ぇ鐝暀妗堛鐖北銆嬪惈鍙嶆濓紝娆㈣繋闃呰涓庢敹钘忋傛椿鍔ㄧ洰鏍囷細鈷堜骇鐢熷媷鏁㈤潰瀵瑰洶闅撅紝绉瀬鎴樿儨鍥伴毦鐨勮壇濂藉績鐞嗗搧璐ㄣ傗拤鍦ㄦ父鎴忎腑鎰熷彈閫氳繃鍧氭寔涓嶆噲鐨...
  • 扩展阅读:十大免费爬山景点 ... 小班教案《爬山》 ... 幼儿《爬山安全》教案 ... 爬山要注意安全教案 ... 《爬山》优秀教案 ... 我们去爬山教案反思 ... 一起去爬山教案中班ppt ... 大班安全教案爬山安全 ... 中班一起去爬山教案及反思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