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文言文现象

1. 《孟子》两章,原文及翻译

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鱼我所欲也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只为求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一切可以躲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通过某种办法就可躲避祸患但有人不去干这种事情,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使它不致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便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亡.然而,如果你呼喝着给他吃,过路的饥饿的人也不会接受;如果你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宫室的华美,妻妾的侍奉,为了我所认识的穷困贫舌的人感激我的恩德吗?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而不受“呼尔”“蹴尔”的一箪食,一豆羹施舍,今天却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而不受“呼尔”“蹴尔”的一箪食,一豆羹施舍,今天却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而不受“呼尔”“蹴尔”的一箪食,一豆羹施舍,今天却为了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不干了吗?(如果这样做了,)这就叫做丧失本来的思想,丧失了“义”.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任用,百里奚从买卖奴隶场所被选拔用为大夫.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以后才能(注意)改正;内心困惑,思虑堵塞,才能奋起,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常常灭亡.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使人死亡.。

2. 【九年级语文孟子两章原文】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 三里之城②,七里之郭③,环④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⑤非不深也,兵革⑥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⑦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 域⑧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⑨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⑩,亲戚畔⑾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 孟子两章中的文言常识整理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畎quǎn亩 傅说yuè 胶鬲gé 拂bì士

2.解释下面加点词。

(1)委而去之 委:放弃。去:离开。

(2)寡助之至 至:极点。

(3)天下顺之 顺:归顺,服从。

(4)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任用,选拔。

(5)苦其心志 苦:使……苦恼。

(6)人恒过 恒:常常。

(7)而后作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8)而后喻 喻:明白,了解。

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亲戚畔之 畔通叛 解释为背叛

(2)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 解释为增加

(3)衡于虑 衡通横 解释为梗塞,不顺

(4)人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 解释为辅佐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提出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3)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作战就一定胜利。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到这样的人身上。

(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忍,增加他尚未具备的才干。

(6)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人们才会懂得忧患使人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第二段。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

2.《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孟子,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两章》重点字词、重点句子、文学常识全面概括了本课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包括重点字词、重点句子、文学常识等部分,这些知识点在考试中出现的机率比较大。如果您对即将要来的语文考试没有把握,且不知道从何复习时,初中语文知识点总将是您不二的选择。

4. 《孟子两章》讲解

参考: 《〈孟子〉两章》整体把握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 这两章都是短小的议论文。

作者抓住论述的中心,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作扼要的论证,观点鲜明突出,读后发人深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对这一章的注释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

清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可见这一章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

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 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

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本文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有说服力。

比如在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时,作者先用四个并列的否定句,充分铺张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很强的说服力。又如在阐述他的“得道者多助”时,作者也是先用了三个否定的排比句,顺理成章地推导出结论;然后又把“多助”和“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他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短文再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

这是针对国君说的,意思是,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由此自然导出这一章的中心思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短文开始一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顺此事实,作者连用几个短语得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结论,让人不能不信服。

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练的好处,最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课文中有些名言警句,要能够理解它们的意思,并学习恰当使用,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段,常常被人们引用,也应要求学生能背,能用。 《〈孟子〉两章》重点难点分析 -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重点:了解文章的论点及论证的过程。

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先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从攻守双方的三要素(天时、地利、人和)入手,加以举例论证。

接着文章又从理论上推进一层,展开正反对比论证,从而作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 难点:如何将“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统一起来。

“人和”就是指人心团结,众志成城。这涉及到人心向背的问题。

下文提到的“多助”与“寡助”也是一个人心向背的问题。“多助之至”,天下的老百姓就拥护你;“寡助之至”,连亲戚都要背叛你。

所以,二者是一个问题,能统一到孟子主张的“民贵君轻”的思想上来。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重点:了解文章的论点及论证过程。

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不同,本文先举例,再说理,最后归纳中心论点,层层深入。第一段举出了六个人的相同经历:经过艰苦的磨练而后成就大业。

第二段总结第一段,从个别到一般,证明“生于忧患”。第三段由个人的成长谈到国家的治理,正反结合,说明受磨难的益处,前者论证“生于忧患”,后者论证“死于安乐”。

最后一段作结,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难点:怎样理解第三段的第一句话。

这句话是紧承上文的“动心忍性”四字而来。作者想告诉人们,常犯错误、内心忧虑、思绪阻塞、言谈举止中显露出的困苦,这些都是人们常常要经历的磨难,只要有改正的决心,只要振作精神,只要不懈地追求,付诸行动,“忧患”起来,“动心忍性”,就一定会在“忧患”中生存发展。

5. 文言文《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解释

原文: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yǎn)、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 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 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 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迷乱,贫贱不能使我改变(志向),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啊!“

6. 《孟子》两章

“《孟子》两章”是指选入人教版中学语文课本九年级下册的两篇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出自《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有一位儒家大师。元明时称为“亚圣”。他主张“仁政”、“王道”、“性善论”、“民贵君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编辑本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7. 孟子两章各反映了怎样的主题

《〈孟子〉两章》整体把握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这两章都是短小的议论文。

作者抓住论述的中心,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作扼要的论证,观点鲜明突出,读后发人深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对这一章的注释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

清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可见这一章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

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

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本文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有说服力。

比如在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时,作者先用四个并列的否定句,充分铺张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很强的说服力。又如在阐述他的“得道者多助”时,作者也是先用了三个否定的排比句,顺理成章地推导出结论;然后又把“多助”和“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他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短文再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

这是针对国君说的,意思是,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由此自然导出这一章的中心思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短文开始一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顺此事实,作者连用几个短语得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结论,让人不能不信服。

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练的好处,最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课文中有些名言警句,要能够理解它们的意思,并学习恰当使用,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段,常常被人们引用,也应要求学生能背,能用。 《〈孟子〉两章》重点难点分析 -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重点:了解文章的论点及论证的过程。

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先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从攻守双方的三要素(天时、地利、人和)入手,加以举例论证。

接着文章又从理论上推进一层,展开正反对比论证,从而作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难点:如何将“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统一起来。

“人和”就是指人心团结,众志成城。这涉及到人心向背的问题。

下文提到的“多助”与“寡助”也是一个人心向背的问题。“多助之至”,天下的老百姓就拥护你;“寡助之至”,连亲戚都要背叛你。

所以,二者是一个问题,能统一到孟子主张的“民贵君轻”的思想上来。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重点:了解文章的论点及论证过程。

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不同,本文先举例,再说理,最后归纳中心论点,层层深入。第一段举出了六个人的相同经历:经过艰苦的磨练而后成就大业。

第二段总结第一段,从个别到一般,证明“生于忧患”。第三段由个人的成长谈到国家的治理,正反结合,说明受磨难的益处,前者论证“生于忧患”,后者论证“死于安乐”。

最后一段作结,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难点:怎样理解第三段的第一句话。

这句话是紧承上文的“动心忍性”四字而来。作者想告诉人们,常犯错误、内心忧虑、思绪阻塞、言谈举止中显露出的困苦,这些都是人们常常要经历的磨难,只要有改正的决心,只要振作精神,只要不懈地追求,付诸行动,“忧患”起来,“动心忍性”,就一定会在“忧患”中生存发展。



  • 瀛熷瓙浜岀珷鏂囪█鏂鐨勮瘝绫绘椿鐢
    绛旓細1. 瀛熷瓙浜岀珷涓殑閫氬亣瀛,鍙や粖寮備箟,璇嶇被娲荤敤 銆娿堝瓱瀛愩涓ょ珷銆閫氬亣瀛楋細1銆佲滅晹鈥濋氣滃彌鈥濓紝鑳屽彌銆傗滀翰鎴氭箹鐣斾箣 鈥濄2銆佲滄浘鈥濋氣滃鈥濓紝澧炲姞銆傗滄浘鐩婂叾鎵涓嶈兘鈥濄3銆佲滆 鈥濋氣滄í鈥濓紝姊楀锛屾寚涓嶉『銆傗滃洶浜庡績琛′簬铏戣屽悗浣溾濄4銆佲滄媯鈥濋氣滃技鈥濓紝杈呬綈銆傗滃叆鍒欐棤娉曞鎷傚+鈥濄傚彜浠婂紓涔...
  • 瀛熷瓙浜岀珷瀵岃吹涓嶈兘娣鏂囪█鍙ュ紡?
    绛旓細瀵岃吹涓嶈兘娣湪鏂囪█鏂涓笉鏄壒娈婂彞寮忥紝缈昏瘧涓哄瘜璐典笉鑳戒娇浠栫殑鎬濇兂杩锋儜銆傚師鍙ュ嚭鑷簬鎴樺浗瀛熻讲鍙婂叾寮熷瓙鐨勩婂瘜璐典笉鑳芥帆銆銆傚師鏂囷細鏅槬鏇帮細鈥滃叕瀛欒銆佸紶浠矀涓嶈瘹澶т笀澶搲锛熶竴鎬掕岃渚儳锛屽畨灞呰屽ぉ涓嬬唲銆傗瀛熷瓙鏇帮細鈥滄槸鐒夊緱涓哄ぇ涓堝か涔庯紵瀛愭湭瀛︾ぜ涔庯紵涓堝か涔嬪啝涔燂紝鐖跺懡涔嬶紱濂冲瓙涔嬪珌涔燂紝姣嶅懡涔嬶紝寰閫佷箣闂紝鎴...
  • 銆婂瓱瀛愩嬩袱绔犳枃瑷鏂囩幇璞
    绛旓細鈥銆婂瓱瀛愩嬩袱绔鈥濇槸鎸囬夊叆浜烘暀鐗堜腑瀛﹁鏂囪鏈節骞寸骇涓嬪唽鐨勪袱绡鏂囪█鏂鈥斺斻婂緱閬撳鍔,澶遍亾瀵″姪銆嬪強銆婄敓浜庡咖鎮,姝讳簬瀹変箰銆,閮藉嚭鑷婂瓱瀛愩嬨 瀛熷瓙:鍚嶈讲,瀛楀瓙鑸,閭(鐜板湪灞变笢閭瑰煄甯)浜恒傛垬鍥芥椂鏈熺殑鏀挎不瀹躲佹濇兂瀹躲佹暀鑲插,鏄户瀛斿瓙涔嬪悗鐨勬湁涓浣嶅剴瀹跺ぇ甯堛傚厓鏄庢椂绉颁负鈥滀簹鍦b濄備粬涓诲紶鈥滀粊鏀库濄佲滅帇閬撯濄佲滄...
  • 鏂囪█鏂浜屽垯涓昏鍐呭鍜屽惎绀
    绛旓細銆婂瓱瀛愩鏄瓱瀛愪笌浠栫殑寮熷瓙鍚堣憲鐨勩 鍐呭鍖呮嫭瀛熷瓙鐨勬斂娌绘椿鍔ㄣ佹斂娌诲璇淬佸摬瀛︽濇兂鍜屼釜鎬т慨鍏荤瓑銆傚叏涔﹀垎涓恒婃鎯犵帇銆嬨鍏瓩涓戙嬨婃粫鏂囧叕銆嬨婄濞勩嬨婁竾绔犮嬨婂憡瀛愩嬨婂敖蹇冦嬬瓑涓冪瘒銆 杩欐鍙ゆ枃鍏辨湁4鍙,鏈変笁灞傛剰鎬濄傜涓鍙ユ槸涓灞傛剰鎬,鎸囧嚭寮堢杩欎釜浜烘槸鍏ㄥ浗鏈鎿呴暱涓嬫鐨勪汉銆 杩欏彞璇濅负涓 *** 浜嗛摵鍨,鍥犱负鈥滃悕甯...
  • 銆婂瓱瀛愩嬩袱绔鐨勪竴璇嶅涔
    绛旓細鈥銆婂瓱瀛愩嬩袱绔鈥濇槸鎸囬夊叆浜烘暀鐗堜腑瀛﹁鏂囪鏈節骞寸骇涓嬪唽鐨勪袱绡鏂囪█鏂鈥斺斻婂緱閬撳鍔,澶遍亾瀵″姪銆嬪強銆婄敓浜庡咖鎮,姝讳簬瀹変箰銆,閮藉嚭鑷婂瓱瀛愩嬨 瀛熷瓙:鍚嶈讲,鎴樺浗鏃舵湡鐨勬濇兂瀹躲佹暀鑲插,鏄户瀛斿瓙涔嬪悗鐨勬湁涓浣嶅剴瀹跺ぇ甯堛 寰楅亾澶氬姪,澶遍亾瀵″姪 閫氬亣瀛 鐣旈氣滃彌鈥 ,琛¢氣滄í鈥,鏇鹃氣滃鈥,鎷傞氣滃蓟鈥濄 鍙や粖寮備箟 ...
  • 涔濆勾绾т笅 鏂囪█鏂囥婂瓱瀛愩嬩袱绔 鐨勪竴璇嶅鎰,閫氬亣瀛,璇嶇被娲荤敤,鍙や粖寮傛剰...
    绛旓細寰楅亾澶氬姪锛屽け閬撳鍔銆瀵″姪涔嬭嚦锛屼翰鎴氱晹涔 浜叉垰 鎸囩埗姣嶅拰鍐呭浜插睘 鎸囦笌鑷繁瀹跺涵鏈夊濮诲叧绯绘垨琛缁熷叧绯荤殑瀹跺涵鍙婂叾鎴愬憳 寰楅亾澶氬姪锛屽け閬撳鍔┿嬭垳鍙戜簬鐣庝憨涔嬩腑 鍙 琚换鐢 閫佸嚭锛屼氦浠 寰楅亾澶氬姪锛屽け閬撳鍔┿嬪倕璇翠妇浜庣増绛戜箣闂 涓 琚妇鑽 涓捐捣 寰楅亾澶氬姪锛屽け閬撳鍔┿嬫墍浠ュ姩蹇冨繊鎬 鎵浠 鐢ㄦ潵锛堥氳繃閭f牱鐨勯斿緞鏉...
  • 涔濆勾绾т笅 鏂囪█鏂囥婂瓱瀛愩嬩袱绔 鐨勪竴璇嶅鎰,閫氬亣瀛,璇嶇被...
    绛旓細澶遍亾瀵″姪銆鍌呰涓句簬鐗堢瓚涔嬮棿 涓 琚妇鑽 涓捐捣 寰楅亾澶氬姪锛屽け閬撳鍔┿嬫墍浠ュ姩蹇冨繊鎬 鎵浠 鐢ㄦ潵锛堥氳繃閭f牱鐨勯斿緞鏉モ︹ 琛ㄥ洜鏋滃叧绯荤殑杩炶瘝 寰楅亾澶氬姪锛屽け閬撳鍔┿嬪緛浜庤壊锛屽彂浜庡0锛岃屽悗鍠 寰 琛ㄧ幇 鍑哄緛锛屽緛鏀 寰楅亾澶氬姪锛屽け閬撳鍔┿嬪緛浜庤壊锛屽彂浜庡0锛岃屽悗鍠 鍠 鏄庣櫧锛屼簡瑙 姣斿柣 寰楅亾澶氬姪锛屽け閬撳鍔 ...
  • 鍒濅簩鏂囪█鏂囧瓱瀛愪簩绔
    绛旓細1. 瀛熷瓙浜岀珷鍘熸枃 瀛熷瓙浜岀珷 閫夎嚜銆婂瓱瀛愩 楸兼垜鎵娆蹭篃 楸,鎴戞墍娆蹭篃,鐔婃帉,浜︽垜鎵娆蹭篃,浜岃呬笉鍙緱鍏,鑸嶉奔鑰屽彇鐔婃帉鑰呬篃銆 鐢,浜︽垜鎵娆蹭篃,涔,浜︽垜鎵娆蹭篃,浜岃呬笉鍙緱鍏,鑸嶇敓鑰屽彇涔夎呬篃銆傜敓浜︽垜鎵娆,鎵娆叉湁鐢氫簬鐢熻,鏁呬笉涓鸿嫙寰椾篃銆 姝讳害鎴戞墍鎭,鎵鎭舵湁鐢氫簬姝昏,鏁呮偅鏈夋墍涓嶈緹涔熴傚浣夸汉涔嬫墍娆茶帿鐢...
  • 闃呰銆娿瀛熷瓙銆浜岀珷銆,鍥炵瓟灏忛銆傚緱閬撳鍔,澶遍亾瀵″姪澶╂椂涓嶅鍦板埄,鍦板埄...
    绛旓細鑰冩煡鏂瑰紡涓鸿В閲婃垨杈ㄦ瀽锛岄鍨嬩互濉┖鍜岄夋嫨涓轰富銆傚浜庤繖绫婚鐩殑瑙g瓟锛屼竴瑕侀潬骞虫椂鐨勭Н绱紝灏鏂囪█鏂涓父瑙佺殑涓璇嶅涔鐜拌薄杩涜褰掔撼锛屽苟鐞嗚В璁板繂銆浜瑕佺粨鍚堝叿浣撶殑璇█鐜锛屾牴鎹笂涓嬫枃鐨勬剰鎬濆垽鏂傚皬棰2:璇曢鍒嗘瀽: A锛庘滆繛浜叉垰鏈嬪弸閮借儗鍙涗粬銆傗濈炕璇戞湁璇紝浜插▉鏄唴澶栦翰灞烇紝鍖呮嫭鐖剁郴浜插睘鍜屾瘝绯讳翰灞炪傜偣璇勶細鐞嗚В...
  • 銆娿瀛熷瓙銆涓ょ珷銆涔鏂囪█鏂闃呰璧忔瀽
    绛旓細鏁呭ぉ灏嗛檷澶т换浜庢槸浜轰篃锛屽繀鍏堣嫤鍏跺績蹇楋紝鍔冲叾绛嬮锛岄タ鍏朵綋鑲わ紝绌轰箯鍏惰韩锛岃鎷備贡鍏舵墍涓猴紝鎵浠ュ姩蹇冨繊鎬э紝鏇剧泭鍏舵墍涓嶈兘銆備汉鎭掕繃鐒跺悗鑳芥敼锛屽洶浜庡績琛′簬铏戣屽悗浣滐紱寰佷簬鑹诧紝鍙戜簬澹帮紝鑰屽悗鍠汇傚叆鍒欐棤娉曞鎷傚+锛屽嚭鍒欐棤鏁屽浗澶栨偅鑰咃紝鍥芥亽浜°傜劧鍚庣煡鐢熶簬蹇ф偅鑰屼簬瀹変箰涔熴傦紙閫夎嚜銆娿瀛熷瓙銆涓ょ珷銆锛8.涓嬪垪鍚...
  • 扩展阅读:《孟子》三章文言现象 ... 《孟子》文言文翻译 ... 《孟子》中的文言文 ... 《孟子》三章全文 ... 孟子人和的文言现象 ... 初二《孟子三章》 ... 《孟子》文言文 ... 周亚夫军细柳文言现象整理 ... 《孟子》全篇原文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