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汉平弱冠之年的那次高光时刻美文摘抄

  人的一生,英雄豪杰也好,凡夫俗子也罢,总有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待到老来忆旧时,定能让你或激动难抑或历久难忘。我在弱冠之时的那一次工程兵新闻工作会议进京颁奖无疑是自我人生的一次高光时刻,虽然已经远去43年之久,但每每想起仍让人思绪飞腾,不能自止!
  我入伍后的头三年,是在艰苦的基层连队度过的。北京昌平南召辛庄村三个月新训结束即往山西忻州。编入班排不久,连队主力又向四川广安开拔,我则与小分队人员原地待命,执行留守任务。直到一年之后的1977年5月才前往广安,归属连队。先在连队电焊班,操作焊枪,执行电、氧焊接施工。不久出任连队文书,管理连队枪枝弹药和文书档案。因为几次材料写作和一次自投稿件在当地报纸刊用而被机关看中。遂于1978年10月调往123团宣传股从事新闻报道工作。
  人一旦有了适合自己的舞台,其才毕和潜能就会尽情地挥发绽放。正是在工程兵123团政治处宣传股这个人民军队的小小机构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一方沃土并辛勤耕耘,最终使得新苗茁壮鲜花绽放。
  我是以新闻报道员的身份入职机关工作的。1978年底甫一到职,正值真理标准讨论如火如荼。一次团党委中心组学习讨论真理标准问题,指定由我担任纪录。会后根据记录整理成为新闻稿,发往驻地《南充报》,很快全文刊用,占了半版篇幅。这篇新闻稿一经见报,即刻引起良好反响,成为我初到机关的“奠基礼”。
  一炮打响之后,我的写作热情亦随之高涨。此时,极力举荐我来机关的是河南洛阳籍新闻干事赵作良。赵干事算是我新闻事业的引路人和良师伯乐。我最初的一些新闻报道稿件都由他把关或联名见报。及至1979年初,他即调往师部宣传科充任新闻干事。他调走之后,虽然我还尚未提干,但我则以报道员的身份实际负责123团新闻干事工作。直到这年5月,突然接到通知要我去卫生队体检。那时,战士可以不经院校培养直接提干。大凡通知体检,则表示即将提干的信号。我到机关刚刚半年,即被提干。现在想来是多种因素的结果。一是1978年10月《南充报》那篇新闻报道的影响;二是赵作良干事的引荐;三是从126团政治处主任同在当年初调任123团的石可茂政委获知我亦来自126团,曾经同一单位的惺惺相惜,最大可能成为我此时提干的另一重要诱因。回想起来,1979年确实是我军旅生涯的高光之年。尤其是提干前后,我的勤奋努力始终维持在一个不懈不怠昂扬奋进的状态。那时,部队施工紧张,坑道掘进争时间,抢速度。为及时报道如火如荼的部队生活,我们常常白天跑工地,晚上加班写稿件,常常夜以继日,通宵达旦。其时,正值弱冠年少,精力充沛,意气风发,不知疲倦为何物。当时,工程兵五十四师领率126、125、123、101四个工兵团2万多人,在广安桂兴山区执行国防工程施工任务。四个团队一字排开,相邻不远,施工进度不甘落后,宣传报道相互比照。一张《工程兵报》,如果哪天或某一时段没有自己团队新闻见报,不仅报道员寝食难安,团里领导也会时常过问。以至于新闻报道工作成为各个团队的重要工作,且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只要能在《解放军报》上稿,无论是谁,即可记三等功一次。遇有重要稿件还可特事特办。1979年4月为去《工程兵报》呈送一篇重要稿件,团里领导特批由我从重庆乘民航班机赶赴北京送稿。那个年代,乘坐民航班机是要有一定级别的。当时我即以普通士兵身份享受了一把团级干部的待遇。
  当年我们单位为军委工程兵所属部队。《工程兵报》为各单位新闻报道的主攻方向。《解放军报》和成都军区《战旗报》也要兼顾投稿。另外还有驻地的地方报纸《南充报》和《重庆日报》都与部队建立有通联关系。新闻稿件没有一稿多投的限制。那时写稿没有现在电脑微信的便利,完全需要一笔一划的伏案码字。草稿写成后还要修改誊抄,“工序”繁复,费时费力。一份稿件要投寄多家报社,需要用部队统一印制的300字方格纸垫复写纸用圆珠笔誊抄。最多时一次复写可达6份。为达成清晰效果,复写握笔时必须用力。这就不同于普通书写。长此以往,中指抵笔处都会磨出厚厚的老茧。后来统计,1979年全年,我在各类报纸刊稿多达54篇,居全团之首。甚至在整个军委工程兵部队的基层报道员和新闻干事中也不多见。
  那一年,在我被报纸刊用的稿件中,不乏头版头条和质量较高的新闻通讯稿件。如1979年1月3日《工程兵报》刊登反映88743部队各级干部联系实际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的《抓住公报要点进行学习讨论》的新闻消息;1979年5月18日《工程兵报》反映某连指导员做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面向实际摸准问题》的新闻通讯;1979年8月24日《工程兵报》反映七连加强施工管理的《三百米被复大关是怎样突破的》工作通讯;1979年11月9日《重庆日报》刊登的《他们都是普通一兵》通讯都曾在部队官兵中引发过良好的反响。除此以外,《湖北日报》、《工程兵报》、《战旗报》、《南充报》刊登的几篇议论文章不仅反映了我的文字功底,也不同程度反映了我的理论水平,让部队领导和周围同事刮目相看。至此,我在123团机关彻底站稳了脚根。赵作良干事调走后,我则成了新闻干事的不二人选,提干也就顺理成章了。
  要想当好一个称职的新闻干事,自己能写,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还在于对部队新闻报道工作的组织管理和指导,做基层连队报道员的引路者和贴心人。一个人的本事再大,也会独木难支。这从我为工程兵123团党委撰写刊载于军委工程兵政治部宣传部1980年2月10日《宣传教育动态》第2期《我们是怎样打好通讯报道工作翻身仗的?》一文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文章开篇即如是说道:“过去,我们部队的通讯报道工作一直上不去,每年都在几十篇内徘徊。去年,通过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精神,解放了思想,总结了经验教训,紧密配合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后的各项工作开展通讯报道,一年打了个'翻身仗'。截至去年十一月底,全团共发稿一千八百八十九篇,被军内外报刊杂志采用二百七十三篇。其中《解放军报》三篇,《工程兵报》一百四十九篇。”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虽然我个人创记录全年刊稿54篇,但在全团的273篇刊稿中还是微不足道的。没有全团广大报道员的共同努力,打“翻身仗”谈何容易?正是有了这样的认识和初衷,使得123团的通讯报道工作“翻身仗”得以圆满功成。
  自从我去机关后,在团里领导的支持关照下,政治处宣传股始终都有一支人员轮换,机制稳定的新闻报道组。报道组成员由我悉数从各连队具有一定文字功底,日常爱好写作的战士中抽调选拔,集中到机关,参加培训,学习新闻基础知识,研究报道线索,深入连队和施工现场采访写作。报道组的每一次培训学习,总是有所收获,总有稿件频繁见报。在培训学习期间,是我手把手地教报道员如何抓报道线索,如何写新闻稿件。对每一位报道员撰写的稿件,我总是精心为之修改润色。曾有多位报道员通过培训学习,提高了新闻写作能力。只要经历过报道组培训学习的报道员,都有自己采写的新闻稿件在报纸刊稿见报。有的报道员不仅新闻业务有了很大提高,政治上也获得了长足进步,多数入党,甚至提干。我的辛勤付出,同样获得了报道员们回报认可。他们都视我为可信赖的朋友,经常写信向我汇报思想,交流情况。一些报道员多年后还与我保持着联系,时常通信,问侯彼此。对他们中的一些人,尽管40余年过去,但我对他们的籍贯和名字始终耳熟能详:江西的罗左初、四川的刘长河、安徽的徐有桂、陕西的尚耿喜、西安的侯智、襄阳的杨万锁、黄陂的汪昌发、武汉的陈跃才我都一一铭记在心,甚至他们的音容笑貌,青春活泼的样子我都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正是我在1979年的吃苦耐劳,勤奋写作,不仅取得个人见报54篇的显著成绩,而且积极组织报道骨干培训学习,深入部队采访写稿,改变了团队新闻报道长期落后的局面,一年打了“翻身仗”。我为部队新闻工作做出的成绩和自身的勤奋努力同样获得了丰厚的回报。继当年5月提干之后,待到年终总结时,我被荣记一次三等功。一年之内既提干又立功,说是我军旅生涯的高光之年实不为过。
  七九之后的1980年,部队的新闻报道工作仍然没有松劲停滞,仍是一如既往地坚持不懈。这一年,123团相继有多个营连队移防外地执行施工任务。我的日常工作随之更加繁忙。不仅要在原驻地跑情况,搞采访,还要远赴在外执行任务的那些营连驻地调研采访。一营搬去河北廊坊导弹学院搞营建施工,二营五连移防沈阳炮兵学院,三营九连去了河北宣化执行施工任务。所有这些在外执行任务的营连我都去过多次。那些日子,用马不停蹄,“满天飞”来形容毫不为过。记得当年我正忙得不可开交时,提前接到6月24日军委工程兵要在北京召开新闻工作会议的通知,并指定让我参会,要求作为个人代表发言介绍经验。
  在没有后来的一系列精简整编之前,炮、装、工、铁直属中央军委统率。军委工程兵驻在北京海淀区的太平路14号,属大军区级别。首任司令员是开国上将陈士榘。1980年代的工程兵司令员谭善和、政治委员王六生二人同为开国少将。6月23日,我与123团的一位副政委从广安前锋火车站启程,经重庆从白市驿机场乘机抵达北京首都机场,当晩住进工程兵招待所,次日上午开始参加工程兵新闻工作会议。此次会议,一共开了5天。主要内容是总结交流经验和表彰新闻工作先进典型。参加会议的有工程兵所属各师以上单位分管通讯报道工作的领导干部和团以上宣传部门同志以及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共70余人。会议奖励了16个先进单位和104名先进个人,有7个单位和一名个人在会议上介绍了经验。另有12个单位和个人作了书面发言。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这唯一的一个先进个人代表并在大会上发言的竟然是我。我在大会的个人发言题为《不忘自己职责,挑好两副担子》。军委工程兵的两位最高首长谭善和司令员和王六生政委悉数到场,出席闭幕会并给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颁奖。我清楚记得1980年6月28日下午工程兵新闻工作会议闭幕式颁奖的那一刻。从王六生政委手中接过奖状奖品时的其情其景至今让我难以忘怀。
  工程兵新闻工作会议这一次获奖,实为我军旅生涯的一次高光时刻。这一时刻,随着当年颁奖现场镁光灯的闪烁被永远定格,成为我平凡人生的一个美好记忆和甜美回味!

  • 鑳℃眽骞冲急鍐犱箣骞寸殑閭f楂樺厜鏃跺埢缇庢枃鎽樻妱
    绛旓細鎴戝湪寮卞啝涔鏃鐨勯偅涓娆宸ョ▼鍏垫柊闂诲伐浣滀細璁繘浜濂栨棤鐤戞槸鑷垜浜虹敓鐨涓娆¢珮鍏夋椂鍒,铏界劧宸茬粡杩滃幓43骞翠箣涔,浣嗘瘡姣忔兂璧蜂粛璁╀汉鎬濈华椋炶吘,涓嶈兘鑷! 鎴戝叆浼嶅悗鐨勫ご涓夊勾,鏄湪鑹拌嫤鐨勫熀灞傝繛闃熷害杩囩殑銆傚寳浜槍骞冲崡鍙緵搴勬潙涓変釜鏈堟柊璁粨鏉熷嵆寰灞辫タ蹇诲窞銆傜紪鍏ョ彮鎺掍笉涔,杩為槦涓诲姏鍙堝悜鍥涘窛骞垮畨寮鎷,鎴戝垯涓庡皬鍒嗛槦浜哄憳鍘熷湴寰呭懡,鎵ц鐣...
  • 扩展阅读:王汉斌遗体告别仪式视频 ... 杨慎国家养士百五十年 ... 秦怡追悼会告别仪式 ... 胡无人汉道昌李白 ... 叶帅《八十述怀》 ... 李白胡无人赏析 ... 四海之内皆兄弟 释义 ... 胡无人陆游的诗歌鉴赏 ... 胡汉民《寿鹤亭董卿六十》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