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菌体侵染实验

  • ...完成了著名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实验包括4个步骤:①培养噬_百 ...
    答:(1)噬菌体是病毒,是在活细胞中营寄生生活的生物,不能直接在培养基上培养.所以要先培养细菌,使细菌被标记,用噬菌体侵染被标记的细菌,再用被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保温、离心处理,检测放射性,因此顺序为②①④③,故选C.(2)如果标记噬菌体,则先标记细菌,图中锥形瓶内的培养液...
  •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步骤
    答:有四个步骤,分别是:1、培养用p32和s35标记的大肠杆菌,再用此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p32用于标记噬菌体蛋白质,s35用于标记噬菌体DNA。2、用培养后的p32和s35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的大肠杆菌。3、培养物离心,分离。4、分别对上清液和沉淀物的放射性进行检测。上清液中有S35,而沉淀中几乎没有;沉淀...
  •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沉淀物或上清液为何出现少量放射性!
    答:(1)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理论上在上清液中不含放射性,下层沉淀物中应具有很高的放射性,而实验最终结果显示在离心后的上清液中,也有一定的放射性,而下层的放射性强度却比理论值略低。原因有二:一是保温时间过短,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
  • 赫尔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原理和过程。详细点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答:观察菌体中含有的放射性质。1、若同时含35S和32P,则说明蛋白质和DNA均进入了菌体,可能两种是遗传所缺一不可的物质 2、若同时含35S,则说明蛋白质进入了菌体,说明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3、若同时含32P,则说明DNA进入了菌体,说明DNA是遗传物质 而赫尔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得到的结论是第三点。
  •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搅拌和离心的目的
    答:将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同侵入大肠杆菌的噬菌体DNA分开,以便对 放射性元素 跟踪测试。在这个实验中,赫尔希和蔡斯分别培养得到DNA含有32P标记或蛋白质含有35S标记的T2噬菌体。通过检测32P和35S的放射性,就能追踪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外壳。他们发现,在噬菌体感染未被同位素标记的大肠杆菌后,35S的蛋白质外壳留...
  • 高中生物
    答:看来你对实验的过程和原理还不是很清楚。首先搅拌和离心是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完成之后进行的工作,也就是说,现在的细菌表面有原来的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细菌内部,有新合成的噬菌体。然后,搅拌是为了让细菌和他表面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分离,离心是为了让细菌沉到底部,而蛋白质外壳到上清液中,然后...
  •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答: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中,甲硫氨酸和半胱氨酸含有硫,DNA中不含硫,所以硫只存在于T2噬菌体的蛋白质。相反,磷主要存在于DNA中,至少占T2噬菌体含磷量的99%。Alfed Hershey和Martha Chase(1952)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标记蛋白质,32P标记DNA。宿主菌细胞分别放在含35S或含32P的培养基中。宿主细胞在生长过程中...
  • 高中生物问题: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答:肺炎双球杆菌的转化实验只表明了已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即后来发现的DNA)使得r型细菌转化为有毒的S型细菌,但那时格里菲斯根本不知道转化因子是什么。后来便有了艾弗里试验,但是试验中的DNA不纯,不是每个人都信服这一观点所以就有了噬菌体侵染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好处是...
  • 赫尔希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 短暂保温的作用
    答:的复制”的概念,这样的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是有放射性的,而本实验是为了证明遗传物质主要为核糖核酸,核糖核酸能控制合成蛋白质外壳,而不是蛋白质的自我复制,所以子代噬菌体应该要在细菌体内繁殖产生而不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自我复制,所以要赶在细菌破裂之前结束保温,即保温时间不宜过长....
  •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与噬菌体DNA的特异性有关吗?
    答: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与噬菌体DNA的特异性有关。噬菌体的DNA具有对特定宿主细菌的特异性,即只能感染某些特定种类或属的细菌,并在这些细菌中复制自身基因组。因此,研究噬菌体的特异性是设计实验方案和评估实验结果的重要步骤之一。例如,在寻找适合进行噬菌实验的细菌菌株时,需要选择宿主范围与目标...

  • 网友评论:

    郁净15578896733: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过程以及原理? -
    43956叔泄 :[答案] 该实验分两组,一组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结果放射性在上清液中,而上清液中只含噬菌体颗粒,所以结论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未进入细菌体内. 另一组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结果放射性在沉淀物中,结论是噬菌体的DNA进入细...

    郁净15578896733: 赫尔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原理和过程. -
    43956叔泄 :[答案] 原理:同位素35S只会标记蛋白质,同位素32P也只会标记DNA.分别追踪35S和32P可以知道被标记蛋白质和DNA的去向.用含有标记了蛋白质和DNA的噬菌体侵染无标记的细菌.一小段时间后,对菌体离心,观察菌体中含有的放射性质.1...

    郁净15578896733: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
    43956叔泄 : 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用的噬菌体是T2噬菌体.教材上写道:在T2噬菌体的化学组成中,60%是蛋白质,40%是DNA.对这两种物质的进一步分析表明:仅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硫,磷几乎都存在于DNA分子中. 有的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磷,但正如书上的资料所说,磷几乎(旧教材说是99%)都存在于DNA分子中,所以可以忽略那其余的少量的磷的影响.

    郁净15578896733: 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步骤 -
    43956叔泄 :[答案] 第一步:噬菌体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第二步:噬菌体将自身遗传物质(DNA)注入大肠杆菌内部.侵染完成!

    郁净15578896733: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
    43956叔泄 : 这种说法有点偏颇.1、当噬菌体的DNA用32磷标记后,它吸附到大肠杆菌表面,然后把DNA注入到大肠杆菌里面,利用其中的原料复制子代的DNA.离心后,较轻的噬菌体悬浮在上清液中,大肠杆菌及一些较重的颗粒沉淀在底部,由于噬菌体中含有32磷的DNA都注入到大肠杆菌里面,所以上清液放射性很低,底部的沉淀物放射性很高,而且在新合成的子代噬菌体中检测到32磷!2、同理,当噬菌体的蛋白质用35硫标记后,只是停留在大肠杆菌表面,离心后直接脱落下来,悬浮在上清液中,所以检测到上清液的放射性很高,底部的沉淀物放射性很低,而且新合成的子代噬菌体中没有检测到35硫!所以根据上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DNA是遗产物质!

    郁净15578896733: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有哪四步?
    43956叔泄 : 1培养p32和s35 噬菌体【用标记的大肠杆菌】,2用培养后的p32和s35侵染未被标记的的大肠杆菌,3离心,分离,4 放射性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的放射性】

    郁净15578896733: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快快快!! 希望大家能把原理,材料,过程,结论等 -
    43956叔泄 : 原理:噬菌体T2有一个蛋白质的外壳,DNA裹在其中.当噬菌体T2感染大肠杆菌时,它的尾部吸附在菌体上.然后,菌体内形成大量噬菌体,菌体裂解后,释放出几十个乃至几百个与原来感染细菌一样的噬菌体T2. 材料:大肠杆菌,LB培养基...

    郁净15578896733: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步骤讲解过程在线等 麻烦有劳了 -
    43956叔泄 : 1.做大肠杆菌的划线,过夜,然后挑单菌落进行液体培养到对数期. 2.噬菌体复苏:取50ul噬菌体原液到5ml菌液中.然后37度摇床培养到液体变澄清. 3.可用平板法检验噬菌体.具体查阅微生物实验手册 4.噬菌体的效价

    郁净15578896733: 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包括4个步骤: 1.培养噬菌体;2.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3.放射性检测;4.离心分离. 实验步骤的先后顺序是() -
    43956叔泄 :[选项] A. 1、2、4、3 B. 4、2、1、3 C. 2、1、4、3 D. 2、1、3、4

    郁净15578896733: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顺序 -
    43956叔泄 : 题目不知道,不过看到31p,这是个元素标记的题目,不懂请再问 1、噬菌体侵染实验的思路是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去看它们到底谁是遗传物质,那么标记蛋白质的元素,dna应该没有,标记dna的元素,蛋白质应该没有,所以用s35标记蛋白质,32p标记dna. 2、如果在后代的噬菌体中检测到s35,那么蛋白质是遗传物质;如果检测到p32,则dna是遗传物质. 3、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里面是dna ,外壳是蛋白质,所以噬菌体侵入细菌后,所有需要的条件都来自细菌而非病毒,如酶、原料(脱氧核苷酸、氨基酸)、能量、核糖体等,因此后代会出现由细菌提供的p31 s32 元素.

  •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
  •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
  •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
  •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保温时间过长
  • 噬菌体侵染实验证明了什么
  •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搅拌和离心的目的
  • 噬菌体侵染细菌离心的目的
  •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保温时间过短
  • 噬菌体侵染实验是谁做的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