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 张载 横渠四句 解释
    答:人所立之“心”,是宇宙“底”(所有格)心,不是宇宙“的”(形容词)心。第二句是“为生民立命”。“立命”二字,在儒家经典中,初见于《孟子》。孟子说:“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尽心上》)儒家所谓“命”,是指人在宇宙间所遭遇的幸或不幸,认为这是人所不能自主的。信宗教...
  • 儒家的天命哲学—性、命、道、理、气、心
    答:天命是什么概念,是你来到这个世界时就已经给你了,在你的生命蓝图里早就存在的东西。儒家的天命哲学 性、命、道、理、气、心这几个字代表了儒家独特的心性之学和天命哲学。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中庸》开篇的第一句:“天命...
  • 安心立命什么意思?
    答:安心立命又作安身立命。即安立身命之意。亦即尽人事行道,并随顺天命而安住其心,不为一切外物所动。盖‘立命’本为儒家之语,据论语为政篇载:‘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另孟子尽心篇亦举出:‘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此等之语,含有修身养性,从天心而行,不为...
  • 《我注六经 六经注我之论语6.10》伯牛之疾—诚知此恨人人有
    答:    《论语正义》曰:是则孔子此叹,盖伤时无贤君,有道之士多致夭病, 与哭颜渊同意 。    刘宗周曰:孔之丧也,颜之贫也,牛之疾也,莫非命也。 春秋之际,斯道之厄,而圣贤共命矣,命也,有道焉,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陈白沙...
  • 为什么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_百...
    答:以此马一浮先生总结道:“学者之事,莫要于识仁求仁,好仁恶不仁,能如此,乃是为天地立心。2、为生民立命:直接来源于孟子的“立命”的思想。《孟子.尽心上》有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通过修身致教,...
  •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答: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尽心即尽性,尽性自然知性知天。这是立命的基础。《中庸》第二十二章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 孟子名言名句大全
    答:7、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二十三节》8、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八节》9、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___《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三十二节》10、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___《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二节》1...
  • 怎么理解儒家修身养性法?
    答:孟子说:一个人要努力保存自己的性善之心,修身养性加强道德修养,多干一些有益的事,做到仰不愧天,俯不怍地,正确对待天命即自然发展规律,无论寿命长短都要有一颗平常心,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态才是修身立命的方法。“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地。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章句上》)。孟子又...
  • “圣人不出其间必有命世者焉”,为什么这样说?
    答:孔子的信命,主要认为命运太过强大,自身力量又太过弱小,无法与之抗衡,唯有顺从一途。也因此有:“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言论流传在人间。相较于孔子的消极顺从,孟子安身立命的主张就显得柔顺多了。孟子在《孟子•尽心上》说:“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意思是说,不管命长命...
  • 2022-04-04
    答:『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事,『夭寿不贰,修身以俟(sì )』是『困知勉行』事。朱子错训『格物』,只为倒看了此意,以『尽心知性』为『物格知至』,要初学便去做『生知安行』事,如何做得!」 爱问:「『尽心知性』何以为『生知安行』?」 先生曰:「性是心之...

  • 网友评论:

    汪畏13378398752: 翻译:夭寿不二,修身以俟矣 -
    25141滕奋 :[答案] 楼上翻译的太古板了,显得消极.本意不是这样的. 看看我的答案怎么样. 妖寿不贰:夭折与 长寿不二,即夭折与长寿是没有分别的.凡夫所以认为夭折与长寿不同,两个极端,在于凡夫有执著心,分别心,妄想心.不执著不妄想,就会 妖寿不贰.这才是...

    汪畏13378398752: 什么叫“夭寿不二”? -
    25141滕奋 : 语出《孟子-尽心上》,原文是: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翻译过来:孟子说:“尽自己的善心,就是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就是懂得了天命.保存自己的善心,养护自己的本性,以此来对待天命.不论寿命是长是短都不改变态度,只是修身养性等待天命,这就是确立正常命运的方法.”由此看来,孟子所主张的“夭寿不二”,就是人不论寿命长短,都不要改变对待天命的态度.其中的“不二”,意思是不变心,专一.

    汪畏13378398752: 《孟子.尽心上》的翻译 -
    25141滕奋 : 【原文】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 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译文】 孟子说:“充分运用心灵思考的人,是知道人的本性的人.知道人的本性,就知道天命.保持心...

    汪畏13378398752: 妖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是点解有人知吗?
    25141滕奋 : 作为人,有的早年夭折,有的健康长寿,这都是由天命来决定的.所以要在活着的时候努力修身养性、勤奋学习以待天命,尽到做人的本分

    汪畏13378398752: 张载 横渠四句 解释 -
    25141滕奋 :[答案]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简明地说出了人的特点,人之所以为人,即“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这四句中的那四个“为”字的主词,可能是张载本人,也可能是哲学家,也可能是哲学.无论如何,从一般...

    汪畏13378398752: 孟子 尽心下 什么意思 -
    25141滕奋 :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 养其性,所以 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译文】 孟子说:“充分运用心灵思考的人,是知道人的本性的人.知道人的本性,就知 道天命.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本性,这就是对待天命的方法.无论短命还是长寿都 一心一意地修身以等待天命,这就是安身立命的方法.”

    汪畏13378398752: 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什么意思 -
    25141滕奋 :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意思:为天地确立起生生之心,为百姓指明一条共同遵行的大道,继承孔孟等以往的圣人不传的学问,为天下后世开辟永久太平的基业.“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出自北宋大儒张横渠,即张载(1020年—1077年)的《横渠四句》.他的名言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称作“横渠四句”,因其言简意宏,历代传颂不衰.“横渠四句”句句有着落,为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有益借鉴.对于理学家创始人之一的张载而言,当时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佛老特别是佛教的兴盛,天下最聪明的头脑都被吸引过去,作为中华本土文化中坚的儒家,文化自信受到极大挑战.

    汪畏13378398752: 内尽心性,外穷天道.是什么意思?? -
    25141滕奋 : 孟子《尽心上》中有言:“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 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译文:充分运用心灵思考的人,是知道人的本性的人.知道人的本性,就知道天命.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本性,这就是对待天命的方法.无论短命还是长寿都一心一意地修身以等待天命,这就是安身立命的方法.” 我想这句话是由这里而来,内尽心性,即是积极主动地提高内在修养,使自己蕴藏智慧之光,知人之性;外穷天道,天道即是自然的消长,命也.外穷天道,知天命,安天命. 这是本人个人观点而已,仅供参考. (关于天、人方面,孟子多有研究,他把天合于人,合于人性,合于人心,把天道德化了.)

    汪畏13378398752: 英语翻译尽心上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曰:"莫非命... -
    25141滕奋 :[答案] 孟子说:“尽自己的善心,就是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就是懂得了天命.保存自己的善心,养护自己的本性,以此来对待天命.不论寿命是长是短都不改变态度,只是修身养性等待天命,这就是确立正常命运的方法.” 孟子说:“没...

    热搜:补肾第一千古名方 \\ 修身以俟之什么意思 \\ 黄帝内经全集80讲解 \\ 《荀子 修身》原文译文 \\ 黄帝内经最精髓的十句 \\ 夭寿不贰,修身以俟 \\ 正版了凡四训注音版 \\ 黄帝内经最佳养生方法 \\ 夭寿不二修身以俟王阳明 \\ 修身齐家治国是谁说的 \\ 歧路亡羊 \\ 夭寿不贰修身以俟读音 \\ 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翻译 \\ 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怎么读 \\ 塞翁失马的寓意是什么 \\ 修身以俟命 吾儒家法 \\ 夭寿不二修身以俟是什么意思 \\ 小人行险以侥幸君子居易以俟命 \\ 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是什么意思 \\ 路虽远行则将至全文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