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中的无明有哪几种

  • 愚痴在佛教的具体解释和表现行为
    答:一、无明:指人们心中无明烦恼,晦昧空境,无所明了,昏扰扰相,以为心性最初一念叫做生相无明,无明是粗细烦恼迷惑妄心,是分段生与变易生的根源。同时也是涅槃解脱,菩提寂静的根本。《楞严经》对于真妄二种根本道理,讲得十分透彻。二、行:行是业行,因为有了无明迷惑妄心,所以于诸法本来无我妄执...
  • 请问"知见立知,即无明本。"怎么理解?
    答:“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出自《楞严经》。重新断句,能帮助您理解。“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这是宋朝温州瑞鹿寺遇安禅师重新加注的标点。知见:知就是自己心中的知识。或者是对人、事、物的认知。见:就是自己的见解。通常有:我见、人见、众生...
  • 一念无明生三细,境界为缘变六粗
    答:“无同异中”:上文说“所既妄立,生汝妄能”,这个所字就是无明亦即业相。第一种微细惑,以最初一念无明妄动,将整个如来藏真空,变成晦昧空境。空是同相,界是异相。即是说,在还没有空之同相和界之异相的时候。“炽然成异”:因妄能是转相见分(即第二细惑),既有见分而诸法未成,...
  • 佛法中说的无明是什么意思?
    答:一念无明总括来说有四个: 1. 见一处住地无明;2. 欲爱住地无明;3. 色爱住地无明;4. 有爱住地无明。但是根本还是见一处住地无明,这个无明简单来说就是我见,而我见的内涵就是把身体、感受、见闻觉知等六识心当成是真实不坏的自我。只要这个我见没断,永远会让众生起念,而不肯让自我永远...
  • 一念无明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谈谈三细、六粗相。
    答:经典很难,要有耐心才是勇者。请看《楞严经》宣化上人讲 第四卷 原文: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译文:此即一念无明生三细,三种最微细惑,不容易觉察。“无同异中”:上文说“所既妄立,生汝妄能”,这个所字就是无明亦即业相。第一种微...
  • 请问能否用最简单易懂的方式解释一下”四十二品无明“各是表示一种什 ...
    答:断灭尘沙之惑,称为十行、十回向;断灭无明之惑,称为十地、等觉、妙觉。圆教之人断灭见思、尘沙等惑,称为十信;断灭无明之惑,称为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总之,从菩萨修行到最终成就佛果要不断地断除自己无始以来积累的无明,每个阶段性的成果就被称作断除一品无明。
  • 佛教中说的‘无明’是什么?
    答:3.痴 又作无明。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俱舍论》中说:“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佛教认为,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于是产生我执、法执,人生的种种烦恼,世十纷纷扰扰,均由此而起。因此痴为一切烦恼所依。《唯识论》卷六中说:“于诸理事迷暗为性...
  • 无明而有行,求大师解释这个“无明”自己的体会,(本人已经查了好多的资料...
    答:阿弥陀佛!师兄,佛法当中的这个无明,指的是迷惑颠倒的一念生起。楞严经中对这个无明有非常详细的讲说,可以说这部经典,就是围绕破除这个无明而讲说的。一念无明,就是迷惑颠倒的开始,从此安立我相,加以执着,一切贪、嗔、痴、慢等等由此炽盛蔓延。佛陀经常用一个例子还比喻这个无明。就好象,我们的...
  • 楞严经原文译文及解读
    答:在《楞严经》中,"则汝今者,识精无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这句话,讲的是第八阿赖耶识的功能。它能生出种种因缘,但众生却忽略了这一点。这里的"缘"不仅仅指事物之间的联系,还包括真心所变现的种种事物,如山河大地、花花草草等。总的来说,《楞严经》告诉我们,众生的颠倒、业种、自然等种种...
  • 为什么说无明是无始的
    答:无明就是“一念不觉”。《楞严经》曰:“一念不觉,而有无明”。一念不觉,就是六根接触六尘时,于六尘境缘中起了妄想分别执着,通常所说的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是迷了,迷了就攀缘,被境界所转。所谓攀缘,就是当五欲六尘现前时,心生喜欢,执着缘取。世间常说,见钱眼开、见色痴迷,“酒不醉...

  • 网友评论:

    管逸18658715353: 四十二品无明什么意思?作何解释? -
    62364范颖 : 四十二品无明是佛教用语,指的是从菩萨修行到最终成就佛果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断除的自己无始以来积累的无明.这个概念在《楞严经》中提出,是圆教之断除无明篇的描述.具体解释如下:1. 在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这十二阶位中,初地以上十二阶位断尽无明,故称十二品无明.2. 圆教之断除无明篇,初住以上四十二阶位,故共有四十二品无明.3. 别教之人断灭见思之惑,称为十住;断灭尘沙之惑,称为十行、十回向;断灭无明之惑,称为十地、等觉、妙觉.4. 圆教之人断灭见思、尘沙等惑,称为十信;断灭无明之惑,称为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以上解释仅供参考,如果您想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专业领域的资料.

    管逸18658715353: 一念无明生三细,境界为缘变六粗 -
    62364范颖 : 经典很难,要有耐心才是勇者.请看《楞严经》宣化上人讲 第四卷原文: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译文:此即一念无明生三细,三种最微细惑,不容易觉察.“无同异中”:上文说“...

    管逸18658715353: 楞严经七处征心,结果呢? -
    62364范颖 : 其实佛在中举了那么多的例子,打了那么多的比喻,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告诉阿难,后天的意识并非是你的真心,大脑里面的思维并不是真正的你.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人常常认为眼睛是自己的,鼻子是自己的,心脏是自己的,可是眼睛坏了,...

    管逸18658715353: 万法源于一念无明,何来一念无明? -
    62364范颖 : 你此一问,即是“无明”之源.《楞严经》讲:“知见立知,即无明本.”这句话告诉我们,无明来源于“立知”,即“哦,我知道了”.如果不用识心而用真心,知道得清清楚楚,但不会去想,“哦,我知道了”;当我们知道一个东西,反复去想,这是为什么呢?想明白,就是妄想,反而离智慧越来越远.所以,消除无明,很简单,放下,连放下都要放下,心中演若达多之狂性一歇,歇即菩提.

    管逸18658715353: 请教<<楞严经>> -
    62364范颖 : 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 = 晦昧即无明之义.晦昧为空是说从本妙明的“真空”中,因无明而产生虚空.空晦暗中,指在虚空的晦暗之中(因无明故有晦暗之相).结暗为色是说聚积(结)暗相成色蕴(色). 色杂妄想,想相为身....

    管逸18658715353: 请问你知道《十二因缘》的内容吗? -
    62364范颖 : 十二因缘: 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一、无明:指人们心中无明烦恼,晦昧空境,无所明了,昏扰扰相,以为心性最初一念叫做生相无明,无明...

    管逸18658715353: 请教《楞严经》中“真性有为空 缘生故如幻 无为无起灭 不实如空花”的意思. -
    62364范颖 : 阿弥陀佛,这句话: 真性:理解为“真实意角度”,不实有:理解为 “不起功用” , 整句话可以理解: 站在万法究竟(真实意)的角度看,一切有为法的本体是空性的,原因是因缘和合产生,比如就像幻化. 无为法没有起灭变化,所以没有起功用,称为:不实有的法. 比如像虚空中出现的鲜花一样,只能分别念假立.

    管逸18658715353: 明觉 - 请老师帮忙翻译一段古文,出自《楞严经》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
    62364范颖 : 心性觉醒必是明了,贪念即是觉悟.觉悟不是一定明了.因为明白所以达到.达到亦是由贪念产生,

    管逸18658715353: 佛教中说的'无明'是什么? -
    62364范颖 : 全部都复制来的资料看了心酸``` “无明”也就是佛口里的“贪嗔痴”当中的痴``` 但是这个痴没办法直接了断```因为只要没有看到宇宙万物的真相时```所有所有的众生都是属于“无明”的 前提条件是断了贪和嗔``而断贪和嗔不是控制```是要断除```则需要破我执```身见```都是有关联的 佛希望世人能有正见和正知去看事物```有助于我们控制“无明”的发展```但不能断除它``` 所以一辈子都信佛听佛讲佛的人```都不能成佛```因为以上的行为都存在最微细的法执```所以说菩萨和佛是平等的```只是菩萨甘愿化身讲经说法普渡众生```因为菩萨也没有佛的果位高```可能说多了一点题外话``` 相信你有心了解佛```是一份福份```望能珍惜

    管逸18658715353: “知见立知,斯无明本”是什么意思 -
    62364范颖 : “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语出自《楞严经》 意思是说:在知与见上妄想、分别,就是无明的根本.无明就是迷惑、颠倒哦!

    热搜:念楞严经会出现的症状 \\ 楞严咒一般人驾驭不了 \\ 信佛的十大精神病 \\ 楞严经的四科七大 \\ 陈大惠精神病为什么治不好 \\ 金刚经能治愈一切精神疾病 \\ 念心经治好了孩子的抑郁症 \\ 总感觉信佛的人有点精神病 \\ 不要随便读楞严经 \\ 楞严经最好的白话文 \\ 楞严经最震撼四句 \\ 一天一遍楞严咒的好处 \\ 消业障最厉害的佛经 \\ 楞严经七大图解 \\ 家中播放楞严咒的好处 \\ 楞严咒一般人不能诵 \\ 楞严咒的惊人秘诀 \\ 念地藏经后疯了 \\ 楞严咒的力量有多可怕 \\ 能诵楞严咒的人稀有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