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魏徵手诏

  • 《答魏徵手诏》译文
    答: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因为忠臣批“龙鳞”,逆“圣听”讽谏帝王确为不易之事。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就是千古明证与教训。然而,唐代谏臣魏征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相反却得到了唐太宗的称赞“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唐朝...
  • 答魏徵手诏 的翻译~~~
    答: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
  •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所作,难道李世民生前就被叫太宗了吗?_百度知 ...
    答:贞观十一年,即637年,魏征为劝谏唐太宗李世民能够居安思危,特意呈上《谏太宗十思疏》,李世民很是重视,还特意回以《答魏徵手诏》。《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最为出名的一篇奏疏,还上了高中的语文课本,最初看到这篇奏疏,相信大部分人都对它记忆深刻,就文章来说,骈散结合、华美流畅、浅显易懂又...
  •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的意思
    答:意思是: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克:能。盖:表推测语气。出自唐代魏徵《谏太宗十思疏》,原文选段: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
  • 《谏太宗十思疏》的翻译
    答:出处:《谏太宗十思疏》,作者唐代魏徵 。原文: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
  • 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答: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
  • 历史上经典的劝谏故事有哪些?
    答:"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十个方面行为不如初期谨慎,被太宗书于屏风之上。
  • 李世民痛失哪位大臣,说出“以铜为镜
    答:以铜为镜,是唐代名臣魏徵(魏征)死后,唐太宗李世民对魏徵的评价。出自《旧唐书·魏徵传》。以铜为镜通常用作借历史上的成败得失作为鉴借。原文为: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译文: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
  • 谏太宗十思疏的教案
    答:魏徵在这一年的三月至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这是其中的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这些奏疏后猛醒,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徵手诏》,称赞魏徵“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表示从谏改过。(弦、韦是用以警戒之物,《韩非子·观...
  • 太宗一镜——犯颜直谏独魏征
    答:贞观年间,唐太宗任贤纳谏,臣下们直言纳谏,其事例不胜枚举。其中,最敢于犯颜直谏,对唐太宗制定政策、治理国家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魏徵。魏徵字玄城,巨鹿曲城人,少孤贫,落拓有大志,不事生业,出家为道士,好读书,多所通涉,见天下渐乱,尤属意纵横之说隋末参加李密所领导的瓦岗军,又曾任窦建德的起居...

  • 网友评论:

    曾陆15871482312: 《问魏征病手诏》一文显示出李世民的什么精神? -
    17035龙闹 : 唐太宗在读《治要》后,在《答魏征上〈群书治要〉手诏》中感慨道:“朕少尚威武,不精学业,先王之道,茫若涉海.览所撰书,博而且要,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使朕致治稽古,临事不惑.“”

    曾陆15871482312: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魏征有疾,上手诏问之.且言: “不见数日,朕过多矣.今欲自往,恐益为劳. 若有闻见,可封状进来 .”征上言... -
    17035龙闹 :[答案] 答案:见详解 解析: (1)如果听到见到不正确的事,可以把奏折封好让人送进宫来.(2)近来学生冒犯老师,奴婢轻视主人,下级轻慢上级.(3)退朝后实际做事时,不免有偏私不正的地方.

    曾陆15871482312: 贞观十一年魏征“频上四疏”,分别是什么? -
    17035龙闹 : 太宗贞观十一年(637),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旧唐书·魏征传》).《谏太宗十思疏》是此年四月所上论时政之第二疏.此流之核心内容为规劝唐太宗“十思”.规劝唐太宗“十思”,即认为唐太宗“失思”.笔者翻阅初唐史料...

    曾陆15871482312: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涘其泉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
    17035龙闹 : 这是一句中国古诗词,意思是:想要木头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更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这句诗比喻想要实现长远的目标,必须从根源上稳固基础,才能不断前进,不断取得胜利.

    曾陆15871482312: 求长孙皇后详细生平越详细越好<br/>尤其是她舅舅高士廉还有他父
    17035龙闹 : 长孙皇后(601-636)- 唐太宗后名字于史未有记载,据《观世音经信笺注》所载,其... (《全唐文•答魏征手诏》并见于《册府元龟》).并又说,虽然“岁序屡迁”却依...

    曾陆15871482312: 《李世民畏魏征》的翻译
    17035龙闹 : 原文 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尝谒告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

    曾陆15871482312: 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徵,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 -
    17035龙闹 : 原文: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译文:太宗有一次下朝后生气地说:“真该杀了这个乡巴佬!”文德皇后问:“谁惹陛下生气了?”太宗说:“谁能比魏征更让我生气?每次朝会上都直言进谏,弄得我经常不自在.”皇后听了退下去穿上朝服站在庭院里(向太宗祝贺).太宗震惊地说:“ 皇后为什么要这样呢?”皇后回答说:“我听说君主圣明臣子们就忠诚,现在陛下圣明,所以魏征能够直言劝告.我因能在您这圣明之君的后宫而感到庆幸,怎么能不向您祝贺呢?”

    曾陆15871482312: 了解唐太宗与魏徵的趣闻和逸事 -
    17035龙闹 : 李世民下朝气哼哼地回到后宫,长孙皇后问其原委,李世民大骂魏征:“会须杀此田舍翁”.长孙皇后问为什么要杀了这乡巴佬,李世民答:“魏征每廷辱我.”可见,对于魏征的多次直言极谏,李世民开始觉得受不了.长孙皇后连忙换上朝服,跪下向李世民表示祝贺,李世民惊问其故,她说:“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这是一个劝说君主中“寓贬于褒”的经典案例,就是通过表扬达到批评,长孙皇后祝贺式的巧妙一谏,使李世民转怒为喜,阻止了一次可能发生的政治错误.这件事也可以看出李世民纳谏态度的微妙变化.

    曾陆15871482312: 魏徵与唐太宗 文言文翻译 选自《资治通鉴》 -
    17035龙闹 : 魏徵相貌平平,但是很有胆略,善于挽回皇帝的主意,常常犯颜直谏.有时碰上太宗非常恼怒的时候,他面不改色,太宗的神威也为之收敛.他曾经告假去祭扫祖墓,回来后,对太宗说:“人们都说陛下要临幸南山,外面都已严阵以待、整装完毕,而您最后又没去,不知为什么?”太宗笑着说:“起初确实有这个打算,害怕你又来嗔怪,所以中途停止了.”太宗曾得到一只好鹞鹰,将它置于臂膀上,远远望见魏徵走过来,便藏在怀里;魏徵站在那里上奏朝政大事,很久不停下来,鹞鹰最后竟死在太宗的怀里.

    热搜:魏徵这两个字怎么读 \\ 魏徵进谏 \\ 魏徵论自制的启示 \\ 魏徵的故事 \\ 魏徵拼音 \\ 《述怀》唐 魏徵拼音版 \\ 魏徵论自制感悟 \\ 魏徵论隋炀帝道理 \\ 魏徵斩龙 \\ 诚极忠款言穷切至翻译 \\ 重问魏征病手诏翻译 \\ 《答魏征手诏》 \\ 旧唐书魏徵传 \\ 魏徵正确读音 \\ 魏徵论自制 \\ 《答魏征手召》翻译及赏析 \\ 魏徵讽谏原文及翻译 \\ 答魏徵手诏原文翻译 \\ 魏徵怎么读拼音 \\ 魏徵读音是什么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