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雄辩无敌的故事

  • 结合《齐桓晋文之事》,分析孟子的论辩艺术
    答:孟子察言观色,知道宣王心里还有障碍,那就是通过战争来称霸天下的“大欲”。这个“大欲”不去掉,王天下的大道理是听不进去的。经孟子“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一激,宣王不得不承认自己所怀着的“大欲”,但还是不肯具体说出它的内容。孟子于是就故意提出“肥甘”“轻暖...
  • 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是如何运用比喻手法进行论证的?
    答:通过567三段我们看到,作者是从王道之始入手,然后谈到再积极主动做一些事,一直到实行精神教化,逐步地达到王道的繁盛局面。可以说是层层深入,气势磅礴。这一思路很好地体现了孟子雄辩的魅力。结束语: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了解到了孟子的仁政王道思想,感受到了他卓越的论辩能力。孟子的思想是伟大的,在今后...
  • 孟子的成语故事
    答:孟子的成语故事1 1、孟母三迁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
  • 《孟子·告子》的翻译
    答: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天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
  • 体现孟子雄辩大略的是在那一章?
    答: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他喜欢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本来,这话用一句就可以说完,即“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
  •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出自何处?
    答: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他喜欢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本来,这话用一句就可以说完,即“乡为身死...
  • <<鱼我所欲也》中的“义”指什么?
    答: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孟子》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他喜欢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本来,这话用一句就可以说完,即“...
  • 关于“仁得天下,不仁则失”的名言
    答:《仁得天下,不仁则失》出自《孟子》的《离娄章句上》。 夏商周三代获得天下是由于仁,失去天下是由于不 仁.诸侯国家的兴衰存亡也是由于同样的原因。依然是对“仁”的呼唤。道理一说就清楚,勿需多谈。令我们感兴趣的是孟子雄辩的 句式:“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现在的人既害怕...
  • 孟子写作文的特点
    答:5. 孟子散文的语言特点 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他喜欢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本来,这话用一句就可以说完,即“乡...
  • 【《孟子》文章特点】
    答:《孟子》散文的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充分反映战国时代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例如“许行”一章(《滕文公》上)首先问明许行一切生活资料的来源,以见社会分工的必要;再进而论治天下之不可耕且为,列举尧、舜、禹、稷所以不暇躬耕之故;然后斥责陈相...

  • 网友评论:

    桑生17020154082: 《孟子》----仁者无敌的故事仁者无敌的故事 选自《孟子》的 -
    64134涂阅 :[答案] 本义“仁者无敌”的意思是说,有仁爱之心的人是没有敌人的.这是梁惠王在向孟子请教如何为政时,孟子说的话,见于《孟子》一书的“梁惠王上篇”. 词语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篇》 【原文】 梁惠王曰:“晋国①,天下莫强②焉,叟之所知...

    桑生17020154082: 孟子的故事名称 -
    64134涂阅 : 1、孟母三迁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桑生17020154082: 雄辩的事例什么是雄辩家孟子的雄辩 -
    64134涂阅 : 2500年前春秋诸子百家遭到了牛魔王用混沌五雷掌的法术攻击,然后诸子百家以为见鬼了,吓得四处逃窜,最终都死在了臭水沟里,所以现代人都大言不惭地认定孟子的思想就是一拍狗屎

    桑生17020154082: 关于孟子的小故事 -
    64134涂阅 :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桑生17020154082: 孟子的经典故事 -
    64134涂阅 : 有一日,孟子看到一个人在掘井,已经挖了七丈二尺,可停止了,认为这里没水,孟子鼓励他:“继续挖啊,不要放弃.”那人听也不听,扭头便走,他还是那个念头:这儿一定没水.于是便去另一个地方掘井了.孟子说:“掘到七丈深,离水泉涌流只有一步之遥了,就此罢手,岂不可惜?”这就是孟子的名言 “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 犹为弃井也.”的来历. 这个故事告诉我,办任何事情,就像掘井一样,若不到泉水涌流便放弃了,则达不到成功的彼岸.

    桑生17020154082: 论语小故事 孟子小故事 要短!! -
    64134涂阅 : 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

    桑生17020154082: 有关于孟子的小故事,要简短哦? -
    64134涂阅 : 断织喻学 孟子最初对学习很有兴趣,时间一长就厌烦了,经常逃学.孟母知道后非常生气,拿起刀来,把织布机上的经线割断,说道:“你的废学,就像我割断织布机上的线,这布是一丝一线织起来的,现在割断了线,布就无法织成.君子求学是为了成就功名,博学多问才能增加智慧.你经常逃学怎么能成为有用之材呢?你今天不刻苦读书,而是惰于修身养德,今后就不可以远离祸患,将来不做强盗,也会沦为厮役!”孟母用“断织”来警喻“辍学”,指出做事必须要有恒心,一旦认准目标,就不为外界所干扰.半途而废,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断织喻学”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既惊且惧的鲜明印象,孟子从此旦夕勤学,终于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儒学大师.

    桑生17020154082: 有关孔子和孟子 的故事各一个 短一点 200字以内 -
    64134涂阅 : 孟子:一暴十寒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

    桑生17020154082: 你还知道孟子的哪些故事? -
    64134涂阅 :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社会心理学故事. 孟子是东周时期邹国人,他曾经到齐国,力劝齐宣王实行王道,但齐宣王总是以自己道德不高来搪塞.一天,齐宣王看到一个人拉着一头牛,从门前走过,看起来这头牛很害怕,瑟瑟发抖,眼里流着泪.齐...

    桑生17020154082: 有关于孟子的说有故事典故 -
    64134涂阅 : 孟母断织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热搜:孟子的对话论辩艺术 \\ 谈谈孟子的论辩艺术 \\ 孟子的文章以雄辩著称 \\ 孟子雄辩的特点 \\ 孟子雄辩短文 \\ 《孟子》经典篇目 \\ 孟子的雄辩技巧 \\ 孟子雄辩艺术 \\ 简析《孟子》的论辩艺术 \\ 《孟子》三章全文 \\ 简述孟子的对话论辩艺术 \\ 孟子主要以什么方式展开雄辩说理 \\ 《孟子》全文背诵 \\ 孟子原文全文完整版 \\ 孟子的辩论艺术特点 \\ 《孟子》一书的作者 \\ 《孟子》1-16章 \\ 《孟子》完整版 \\ 孟子全文及译文完整版 \\ 孟子电视剧35全集观看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