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译文 《七律长征》翻译。

\u4e03\u5f8b\u00b7\u957f\u5f81\u767d\u8bdd\u6587\u7ffb\u8bd1

\u4e09\u7ef4\u5730\u56fe\u89e3\u6790\u300a\u4e03\u5f8b\u00b7\u957f\u5f81\u300b

\u4e03\u5f8b\u00b7\u957f\u5f81
\u7ea2\u519b\u4e0d\u6015\u8fdc\u5f81\u96be\uff0c\u4e07\u6c34\u5343\u5c71\u53ea\u7b49\u95f2\u3002
\u4e94\u5cad\u9036\u8fe4\u817e\u7ec6\u6d6a\uff0c\u4e4c\u8499\u78c5\u7934\u8d70\u6ce5\u4e38\u3002
\u91d1\u6c99\u6c34\u62cd\u4e91\u5d16\u6696\uff0c\u5927\u6e21\u6865\u6a2a\u94c1\u7d22\u5bd2\u3002
\u66f4\u559c\u5cb7\u5c71\u5343\u91cc\u96ea\uff0c\u4e09\u519b\u8fc7\u540e\u5c3d\u5f00\u989c\u3002

\u8bd1\u6587
\u7ea2\u519b\u4e0d\u6015\u4e07\u91cc\u957f\u5f81\u8def\u4e0a\u7684\u4e00\u5207\u8270\u96be\u56f0\u82e6\uff0c\u628a\u5343\u5c71\u4e07\u6c34\u90fd\u770b\u5f97\u6781\u4e3a\u5e73\u5e38\u3002
\u4e94\u5cad\u5c71\u8109\u7ef5\u5ef6\u4e0d\u7edd\uff0c\u53ef\u5728\u7ea2\u519b\u773c\u91cc\u4e0d\u8fc7\u50cf\u7ffb\u817e\u7740\u7684\u7ec6\u5c0f\u6ce2\u6d6a\uff1b\u4e4c\u8499\u5c71\u9ad8\u5927\u96c4\u4f1f\uff0c\u5728\u7ea2\u519b\u773c\u91cc\u4e5f\u4e0d\u8fc7\u50cf\u5728\u811a\u4e0b\u6eda\u8fc7\u7684\u6ce5\u4e38\u3002
\u91d1\u6c99\u6c5f\u6d4a\u6d6a\u6ed4\u5929\uff0c\u6e4d\u6025\u7684\u6d41\u6c34\u62cd\u51fb\u7740\u9ad8\u8038\u7684\u5c71\u5d16\uff0c\u6e85\u8d77\u9635\u9635\u96fe\u6c34\uff0c\u50cf\u662f\u5192\u51fa\u84b8\u6c7d\u4e00\u6837\u3002\u5927\u6e21\u6cb3\u9669\u6865\u6a2a\u67b6\uff0c\u6643\u52a8\u7740\u51cc\u7a7a\u9ad8\u60ac\u7684\u6839\u6839\u94c1\u7d22\uff0c\u5bd2\u610f\u9635\u9635\u3002
\u66f4\u52a0\u4ee4\u4eba\u6b23\u559c\u7684\u662f\u5343\u91cc\u5cb7\u5c71\uff0c\u7691\u7691\u767d\u96ea\uff0c\u7ea2\u519b\u7ffb\u8d8a\u8fc7\u53bb\u4ee5\u540e\u4eba\u4eba\u5fc3\u60c5\u5f00\u6717\uff0c\u4e2a\u4e2a\u7b11\u9010\u989c\u5f00\u3002

译文: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全诗: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出自:毛泽东《七律 长征》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扩展资料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股掌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首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在该词中诗人则是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中心思想展开,强调红军对困难的蔑视,是红军指战员内心世界的呈现,所以描写红军是隐态的,借山水来反衬红军的壮举。“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

颈联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激动;“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两个形容词是精神的巨变,又是感情的裂变,含不尽之意于其中,显无穷之趣于其外,摇曳多姿,起伏跌宕,张驰有致。

毛泽东对内心情感的抒发,也带有气贯长虹的特色。《沁园春·长沙》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虽是问天,却显示他主宰世界的雄心壮志,非常有气魄。《念奴娇·昆仑》中“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更是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他战胜自然的气概。

毛泽东的诗词的场面都具有宏大、壮阔、磅礴的特征。这一特征也反映毛泽东的伟大胸襟和强烈的斗争愿望,也正是这种胸怀,使毛泽东诗词艺术境界和气势无人企及。

《菩萨蛮·黄鹤楼》中,毛主席用纵横交错的河流,贯穿南北的交通来比寓当时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大好形势。

用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形象喻示着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的极其危险的反共反革命的政治形势。用神话传说中的鹤去楼空表现出词人对国民党政府已由过去的革命政府变为反动政府的慨叹。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1935年10月
【译诗】
红军岂畏惧远征的艰辛,
千山万水化区区小事不足道来。
五座大山蜿蜒荡起细小的波浪,
高峻的乌蒙山也如脚下流动的泥丸,
金沙江的水波拍打着温暖的悬崖,
大渡河上横跨了寒冷的铁索桥。
最是欢喜岷山的千里白雪,
三军将士过了此处都笑逐颜开。

【赏析】
长征如此伟大复杂的题目,毛主席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浓缩了它的景观,其中包括了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诗人就长征的题材写过《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这些诗都是写一景一地,并以此来表达心情,着重在于侧写。而这首《长征》,从题目就可看出,是写整个长征的经过与感受,诗人从正面挺身而出,运酣畅之笔朝四面八方抒写,景致转换向前,一首八行七律担当了二万五千里,担当了一个庞大的包罗万象的主题。
如今“长征”这个词语已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频频使用的一个词语(含有丰富的引伸意义),它是毛主席毕身提倡的一个主题——继续革命的主题。那就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要不停步,要前进,前进,更前进。即便在邓小平时代改革开放的草创时期,就曾提出出自“长征”的一个口号: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尤其是全国青年争当“新长征的突击手”,它的意义是重大的。犹如诗人毛泽东在夺取江山后也说过类似的话,万里长征只迈开了第一步,同志们任重而道远。打了江山还要建设江山,这些都真正形同长征。而且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长征也比喻一个人应一生奋斗,自强不息,冲锋不止,直到生命的尽头。再推而广之于全人类,任何一个人的一生不正好就是各自的一场长征吗?由此可以想见这个词语的幅射面,及博大丰富的意义了。在我们中国更是如此,不仅有“新长征的突击手”,还有任何新的领导人出来都要提出新时期及新时期的任务,而新时期就意味着新长征,新长征就是指新奋斗。
我在此仅举一真实的例子,说明“长征”在我们生活中所形成的一个新的文化语境的魅力。那是1988年初春,我同重庆的一个好朋友李光来往密切,据他说,他的父亲是杨尚昆过世的夫人李伯钊的哥哥。因此杨尚昆来重庆时(当时他任国家主席),李光作为亲威拜见了长辈。当他对我谈起此事时,他说(形象是坚定傲气的):“他们(指杨尚昆及老一辈革命家)是老红军,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而我们(指他自己)都正在经历新长征,靠自己在新时期闯出一条路来。”的确李光当时正轰轰烈烈地开办公司,同时也是一个抒情的吉它手和艺术歌曲的热爱者,他对美有一种感受和向往,当他想把这种感受与向往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时候,不禁脱口说出了“我是新长征的突击手”。
让我们再慢一点进入《七律·长征》这首诗具体的美境吧,让我们重温一遍诗人自己对长征之美的解释:“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么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引自毛泽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
这首诗首联是全诗的统领,一开场就道出红军不怕艰难,视万水千山的漫漫征途为小事一桩。在此不仅写了红军不惧自然界的困难,也明显地暗示了围追堵截的敌军更不值一提,对于红军来说,他们只是等闲之辈,不堪一击。
接着颔联、颈联四句从首联所营造的浩大的外在与内在的空间中脱颖而至,进入具象的细部勾勒,诗人从容地告诉我们到底什么是“万水千山”。诗人开始习惯自然地运用他精湛的典型毛氏诗艺的剑法,优美而具神奇效果的地理名称以及动词。连继出现“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这一连串的地理名词递进(毛诗特点,前面论及,此不赘述)不仅是交待了故事的递进,也交待了心理感受所引起的层层情绪递进。艺术造型上也显得极为工整,从山再到水。是什么山呢?“逶迤”、“磅礴”之崇山高岭,但在诗人的眼里却如小小细浪以及小小的泥丸,不足挂齿也,其实质是艺术地再现了红军不屑于万般艰难险阻,视之为小事。这个再现的艺术过程中通过行云流水般的对比及夸张来达成的,得来并不费功夫,全仗经年历月的生活观察及艺术修养。那么又是什么水呢?金沙江水拍打温暖的悬崖,意境美妙绝伦,风景本身就如诗如画,作者在此没有正面描写巧渡金沙江的战斗,因当时情况亦是紧急的。1935年5月3日,中央红军干部团在后有强大敌军的追击下在云南禄功绞车渡,仅用七只小船,经过九天九夜偷渡过了金沙江,全歼对岸守敌,甩掉了追兵,突破了重围。对于这次如此惊险的胜利,诗人运用象征主义的通感艺术手法把严酷的战斗隐了下去,却把寒冷的江水写得温暖如春,它正怀以从容不迫的欣喜之气缓缓拍打着夹江的悬崖,诗人得以在江畔流露出胜利的宛若春水般的欢悦。紧接着是冰冷的铁索桥横跨在大渡河上。红军抢夺泸定桥是长征中最英勇、最不可思议的激战,虽不是大规模的人海战,却是显现单独个人的天才精兵之战,铁血亡命之战,旋风般的理想之战,真正堪称红军之鹰飞过了泸定桥。那时,红军刚过了金沙江,“跳出了数十万敌人围追堵击的圈子,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刘伯承《回顾长征》)。随即而至的强渡大渡河谈何容易。连太平天国时的一代名将石达开也身败于大渡河,竟是英雄末路,可悲可叹。但红军在大诗人毛泽东的率领下,一举冲桥成功,那就是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十八勇士全身武装,攀踏着悬空的寒冷铁索,拿了敌人的桥头堡。后继部队才得以跟进踏桥过了大渡河。对于这一次惊天动地的恶战,诗人仅用“铁索寒”三字便已使场面栩栩如生、英勇激烈了。这二句中的一“暖”一“寒”二字,含有不尽之意味,张弛奔竞,起落生姿,不露拔工而又有天然之光辉。
最后二行(即尾联),诗人终于发出出自肺腑的赢得长征胜利后的喜悦之情,二万五千里转战的目的地已经到达,三军大会师近在眼前,全军上下都在喜笑颜开。按毛主席1958年12月21日的批注:“三军: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不是海陆空三军,也不是晋国所说的上军、中军、下军的三军。”
“更喜”二字用得好,有婉转回肠之意,喜上加喜之概;“三军”用得妙,这个词语本来就是自然带有古汉语之美,加上按前面毛主席自己的说法是指当时的红一、二、四方面军,这古意盎然的“三军”又凭添了当代汉语之美,岂不是难能可贵,羚羊挂角获了一个双美!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 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只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红军战士渡江后,内心无限喜悦;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更让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白雪皑皑的岷山,红军们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1935年10月
【译诗】
红军岂畏惧远征的艰辛,
千山万水化区区小事不足道来。
五座大山蜿蜒荡起细小的波浪,
高峻的乌蒙山也如脚下流动的泥丸,
金沙江的水波拍打着温暖的悬崖,
大渡河上横跨了寒冷的铁索桥。
最是欢喜岷山的千里白雪,
三军将士过了此处都笑逐颜开。
【赏析】
长征如此伟大复杂的题目,毛主席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浓缩了它的景观,其中包括了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诗人就长征的题材写过《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这些诗都是写一景一地,并以此来表达心情,着重在于侧写。而这首《长征》,从题目就可看出,是写整个长征的经过与感受,诗人从正面挺身而出,运酣畅之笔朝四面八方抒写,景致转换向前,一首八行七律担当了二万五千里,担当了一个庞大的包罗万象的主题。
如今“长征”这个词语已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频频使用的一个词语(含有丰富的引伸意义),它是毛主席毕身提倡的一个主题——继续革命的主题。那就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要不停步,要前进,前进,更前进。即便在邓小平时代改革开放的草创时期,就曾提出出自“长征”的一个口号: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尤其是全国青年争当“新长征的突击手”,它的意义是重大的。犹如诗人毛泽东在夺取江山后也说过类似的话,万里长征只迈开了第一步,同志们任重而道远。打了江山还要建设江山,这些都真正形同长征。而且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长征也比喻一个人应一生奋斗,自强不息,冲锋不止,直到生命的尽头。再推而广之于全人类,任何一个人的一生不正好就是各自的一场长征吗?由此可以想见这个词语的幅射面,及博大丰富的意义了。在我们中国更是如此,不仅有“新长征的突击手”,还有任何新的领导人出来都要提出新时期及新时期的任务,而新时期就意味着新长征,新长征就是指新奋斗。
我在此仅举一真实的例子,说明“长征”在我们生活中所形成的一个新的文化语境的魅力。那是1988年初春,我同重庆的一个好朋友李光来往密切,据他说,他的父亲是杨尚昆过世的夫人李伯钊的哥哥。因此杨尚昆来重庆时(当时他任国家主席),李光作为亲威拜见了长辈。当他对我谈起此事时,他说(形象是坚定傲气的):“他们(指杨尚昆及老一辈革命家)是老红军,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而我们(指他自己)都正在经历新长征,靠自己在新时期闯出一条路来。”的确李光当时正轰轰烈烈地开办公司,同时也是一个抒情的吉它手和艺术歌曲的热爱者,他对美有一种感受和向往,当他想把这种感受与向往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时候,不禁脱口说出了“我是新长征的突击手”。
让我们再慢一点进入《七律·长征》这首诗具体的美境吧,让我们重温一遍诗人自己对长征之美的解释:“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么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引自毛泽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
这首诗首联是全诗的统领,一开场就道出红军不怕艰难,视万水千山的漫漫征途为小事一桩。在此不仅写了红军不惧自然界的困难,也明显地暗示了围追堵截的敌军更不值一提,对于红军来说,他们只是等闲之辈,不堪一击。
接着颔联、颈联四句从首联所营造的浩大的外在与内在的空间中脱颖而至,进入具象的细部勾勒,诗人从容地告诉我们到底什么是“万水千山”。诗人开始习惯自然地运用他精湛的典型毛氏诗艺的剑法,优美而具神奇效果的地理名称以及动词。连继出现“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这一连串的地理名词递进(毛诗特点,前面论及,此不赘述)不仅是交待了故事的递进,也交待了心理感受所引起的层层情绪递进。艺术造型上也显得极为工整,从山再到水。是什么山呢?“逶迤”、“磅礴”之崇山高岭,但在诗人的眼里却如小小细浪以及小小的泥丸,不足挂齿也,其实质是艺术地再现了红军不屑于万般艰难险阻,视之为小事。这个再现的艺术过程中通过行云流水般的对比及夸张来达成的,得来并不费功夫,全仗经年历月的生活观察及艺术修养。那么又是什么水呢?金沙江水拍打温暖的悬崖,意境美妙绝伦,风景本身就如诗如画,作者在此没有正面描写巧渡金沙江的战斗,因当时情况亦是紧急的。1935年5月3日,中央红军干部团在后有强大敌军的追击下在云南禄功绞车渡,仅用七只小船,经过九天九夜偷渡过了金沙江,全歼对岸守敌,甩掉了追兵,突破了重围。对于这次如此惊险的胜利,诗人运用象征主义的通感艺术手法把严酷的战斗隐了下去,却把寒冷的江水写得温暖如春,它正怀以从容不迫的欣喜之气缓缓拍打着夹江的悬崖,诗人得以在江畔流露出胜利的宛若春水般的欢悦。紧接着是冰冷的铁索桥横跨在大渡河上。红军抢夺泸定桥是长征中最英勇、最不可思议的激战,虽不是大规模的人海战,却是显现单独个人的天才精兵之战,铁血亡命之战,旋风般的理想之战,真正堪称红军之鹰飞过了泸定桥。那时,红军刚过了金沙江,“跳出了数十万敌人围追堵击的圈子,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刘伯承《回顾长征》)。随即而至的强渡大渡河谈何容易。连太平天国时的一代名将石达开也身败于大渡河,竟是英雄末路,可悲可叹。但红军在大诗人毛泽东的率领下,一举冲桥成功,那就是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十八勇士全身武装,攀踏着悬空的寒冷铁索,拿了敌人的桥头堡。后继部队才得以跟进踏桥过了大渡河。对于这一次惊天动地的恶战,诗人仅用“铁索寒”三字便已使场面栩栩如生、英勇激烈了。这二句中的一“暖”一“寒”二字,含有不尽之意味,张弛奔竞,起落生姿,不露拔工而又有天然之光辉。
最后二行(即尾联),诗人终于发出出自肺腑的赢得长征胜利后的喜悦之情,二万五千里转战的目的地已经到达,三军大会师近在眼前,全军上下都在喜笑颜开。按毛主席1958年12月21日的批注:“三军: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不是海陆空三军,也不是晋国所说的上军、中军、下军的三军。”点个赞吧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 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只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红军战士渡江后,内心无限喜悦;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三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翻过了白雪皑皑的岷山,红军们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 銆涓冨緥闀垮緛銆嬬殑璇楁剰鏄粈涔?
    绛旓細銆婁竷寰嬄烽暱寰併嬧斺斾綔鑰咃細姣涙辰涓 璇戞枃锛绾㈠啗涓嶆曚竾閲岄暱寰佽矾涓婄殑涓鍒囪壈闅惧洶鑻︼紝鎶婂崈灞变竾姘撮兘鐪嬪緱鏋佷负骞冲父銆傜坏寤朵笉鏂殑浜斿箔锛屽湪绾㈠啗鐪嬫潵鍙笉杩囨槸寰尝缁嗘氮鍦ㄨ捣浼忥紝姘斿娍闆勪紵鐨勪箤钂欏北锛屽湪绾㈠啗鐪奸噷涔熶笉杩囨槸涓棰楁偿涓搞閲戞矙姹熸祳娴粩澶锛屾媿鍑荤潃楂樿稿叆浜戠殑宄鎮礀锛岀儹姘旇吘鑵俱傚ぇ娓℃渤闄╂ˉ妯灦锛屾檭鍔ㄧ潃鍑岀┖楂樻偓鐨...
  • 銆涓冨緥闀垮緛銆嬬殑璇戞枃鏄粈涔?
    绛旓細璇戞枃锛绾㈠啗涓嶆曚竾閲岄暱寰佽矾涓婄殑涓鍒囪壈闅惧洶鑻︼紝鎶婂崈灞变竾姘撮兘鐪嬪緱鏋佷负骞冲父銆浜斿箔灞辫剦缁靛欢涓嶇粷锛屽彲鍦ㄧ孩鍐涚溂閲屼笉杩囧儚缈昏吘鐫鐨勭粏灏忔尝娴紱涔岃挋灞遍珮澶ч泟浼燂紝鍦ㄧ孩鍐涚溂閲屼篃涓嶈繃鍍忓湪鑴氫笅婊氳繃鐨勬偿涓搞閲戞矙姹熸祳娴粩澶锛屾箥鎬ョ殑娴佹按鎷嶅嚮鐫楂樿哥殑灞卞礀锛屾簠璧烽樀闃甸浘姘达紝鍍忔槸鍐掑嚭钂告苯涓鏍枫傚ぇ娓℃渤闄╂ˉ妯灦锛屾檭鍔ㄧ潃鍑岀┖楂樻偓...
  • 涓冨緥闀垮緛鍏ㄨ瘲鐨勬剰鎬
    绛旓細鍏ㄨ瘲璇戞枃锛绾㈠啗骞朵笉瀹虫曟帰闄╃殑鍥伴毦鍜岄殰纰;鎶婄粡鍘嗚繃鎴愬崈涓婁竾灞卞嘲鍜屾按鍩熺殑鑹拌緵鍜岃壈杈涜涓轰竴浠跺緢鏅氱殑浜嬫儏銆傛闄靛北鑴夊姝ら珮浣庨敊钀斤紝瀹冧滑鏄棤绌锋棤灏界殑锛屼絾鍦ㄧ孩鍐涚殑鐪间腑锛屽畠浠氨鍍忔尝娴竴鏍锋參鎱㈢炕婊氥備箤钂欏北鏄姝ょ殑闆勪紵锛屾皵鍔跨绀达紝鍙湪绾㈠啗鐪嬫潵锛屼笉杩囧儚鑴氫笅婊氬姩鐨勬偿涓革紱閲戞矙姹熶袱宀告偓宕栧抄澹侊紝婀嶆ョ殑娴佹按鎷嶅嚮鐫...
  • 涓冨緥.闀垮緛鐨璇戞枃
    绛旓細銆婁竷寰嬄烽暱寰併嬫槸姣涙辰涓滄墍浣滅殑涓棣栦竷瑷寰嬭瘲锛屽叏璇楄瘧鏂囧涓嬶細绾㈠啗涓嶆曡繙寰佺殑鑹伴毦闄╅樆; 鎶婂巻缁忓崈灞变竾姘寸殑鑹伴毦鍥拌嫤鐪嬪仛鏄钩骞冲父甯哥殑浜锛涗簲宀北鑴夐偅鏍烽珮浣庤捣浼忥紝缁靛欢涓嶇粷锛屽彲鍦ㄧ孩鍐涚溂閲屼笉杩囧儚缈昏吘鐫鐨勭粏灏忔尝娴紱涔岃挋灞遍偅鏍烽珮澶ч泟浼燂紝姘斿娍纾呯ご锛屽彲鍦ㄧ孩鍐涚湅鏉ワ紝涓嶈繃鍍忚剼涓嬫粴鍔ㄧ殑娉ヤ父銆傞噾娌欐睙涓ゅ哺鎮礀宄锛屾箥鎬ョ殑...
  • 涓冨緥闀垮緛璇楁剰
    绛旓細涓冨緥路闀垮緛浣滆咃細姣涙辰涓滅孩鍐涗笉鎬曡繙寰侀毦锛屼竾姘村崈灞卞彧绛夐棽銆備簲宀惰郡鑵剧粏娴紝涔岃挋纾呯ご璧版偿涓搞傞噾娌欐按鎷嶄簯宕栨殩锛屽ぇ娓℃ˉ妯搧绱㈠瘨銆鏇村枩宀峰北鍗冮噷闆紝涓夊啗杩囧悗灏藉紑棰銆 璇戞枃绾㈠啗涓嶆曚竾閲岄暱寰佽矾涓婄殑涓鍒囪壈闅惧洶鑻锛屼竾姘村崈灞卞湪绾㈠啗鐨勭溂閲屽彧涓嶈繃鏄钩甯镐簨銆備簲宀北鑴夐偅鏍烽珮浣庤捣浼忥紝缁靛欢涓嶇粷锛屽彲鍦ㄧ孩鍐涚溂閲屽彧涓嶈繃鍍忕炕鑵...
  • 涓冨緥路闀垮緛鎰忔
    绛旓細闀垮緛锛氫竴涔濅笁鍥涘勾鍗佹湀涓ぎ绾㈠啗浠庢睙瑗裤佺寤哄嚭鍙戯紝浜庝竴涔濅笁浜斿勾鍗佹湀鍒拌揪闄曞寳锛岃绋嬩簩涓囦簲鍗冧綑閲屻備簲宀細澶у壕宀紝楠戠敯宀紝閮藉簽宀紝钀屾笟宀紝瓒婂煄宀紝鎴栫О鍗楀箔锛屾í浜樺湪姹熻タ銆佹箹鍗椼佷袱骞夸箣闂淬傞惰郡锛氬集寮洸鏇插欢缁笉缁濈殑鏍峰瓙銆備箤钂欙細浜戣吹闂撮噾娌欐睙鍗楀哺鐨勫北鑴夈傝蛋娉ヤ父锛氥婃眽涔β疯挴閫氳浆銆嬶紝鈥滈槳涓婅蛋涓糕濓紝浠庢枩鍧...
  • 銆涓冨緥闀垮緛銆嬬殑璇戞枃
    绛旓細绾㈠啗涓嶆曡繙寰佺殑鑹伴毦闄╅樆; 鎶婂巻缁忓崈灞变竾姘寸殑鑹伴毦鍥拌嫤鐪嬪仛鏄钩骞冲父甯哥殑浜嬶紱 浜斿箔灞辫剦閭f牱楂樹綆璧蜂紡锛岀坏寤朵笉缁濓紝鍙湪绾㈠啗鐪奸噷涓嶈繃鍍忕炕鑵剧潃鐨勭粏灏忔尝娴紱 涔岃挋灞遍偅鏍烽珮澶ч泟浼燂紝姘斿娍纾呯ご锛屽彲鍦ㄧ孩鍐涚湅鏉ワ紝涓嶈繃鍍忚剼涓嬫粴鍔ㄧ殑娉ヤ父锛 閲戞矙姹熶袱宀告偓宕栧抄澹侊紝鐢变簬绾㈠啗鍦ㄥ害杩囪繖閲屾椂娌℃湁璐逛竴鍏典竴鍗掞紝鎵浠ヨ浜烘劅鍒版俯鏆栵紱 澶...
  • 銆涓冨緥闀垮緛銆嬬殑鎰忔濈畝鍐?
    绛旓細銆婁竷寰嬄烽暱寰併嬬櫧璇濊瘧鏂囷細銆愪綔鑰呫戞瘺娉戒笢 銆愭湞浠c戠幇浠 绾㈠啗涓嶆曚竾閲岄暱寰佽矾涓婄殑涓鍒囪壈闅惧洶鑻锛屾妸鍗冨北涓囨按閮界湅寰楁瀬涓哄钩甯搞傜坏寤朵笉鏂殑浜斿箔锛屽湪绾㈠啗鐪嬫潵鍙笉杩囨槸寰尝缁嗘氮鍦ㄨ捣浼忥紝姘斿娍闆勪紵鐨勪箤钂欏北锛屽湪绾㈠啗鐪奸噷涔熶笉杩囨槸涓棰楁偿涓搞閲戞矙姹熸祳娴粩澶锛屾媿鍑荤潃楂樿稿叆浜戠殑宄鎮礀锛岀儹姘旇吘鑵俱傚ぇ娓℃渤闄╂ˉ妯灦锛...
  • 涓冨緥闀垮緛鍏ㄨ瘲鐨勬剰鎬
    绛旓細涓冨緥闀垮緛鍏ㄨ瘲鐨勬剰鎬濓細绾㈠啗涓嶆曡繙寰佺殑鑹伴毦闄╅樆; 鎶婂巻缁忓崈灞变竾姘寸殑鑹伴毦鍥拌嫤鐪嬪仛鏄钩骞冲父甯哥殑浜嬶紝浜斿箔灞辫剦閭f牱楂樹綆璧蜂紡锛岀坏寤朵笉缁濓紝鍙湪绾㈠啗鐪奸噷涓嶈繃鍍忕炕鑵剧潃鐨勭粏灏忔尝娴紝涔岃挋灞遍偅鏍烽珮澶ч泟浼燂紝姘斿娍纾呯ご锛屽彲鍦ㄧ孩鍐涚湅鏉ワ紝涓嶈繃鍍忚剼涓嬫粴鍔ㄧ殑娉ヤ父銆傞噾娌欐睙涓ゅ哺鎮礀宄锛岀敱浜庣孩鍐涘湪搴﹁繃杩欓噷鏃舵病鏈夎垂涓鍏典竴鍗掞紝鎵浠ヨ...
  • 涓冨緥路闀垮緛瑙i噴鍏ㄦ枃
    绛旓細涓銆佽瘧鏂 绾㈠啗涓嶆曚竾閲岄暱寰佽矾涓婄殑涓鍒囪壈闅惧洶鑻锛屾妸鍗冨北涓囨按閮界湅寰楁瀬涓哄钩甯搞傜坏寤朵笉鏂殑浜斿箔锛屽湪绾㈠啗鐪嬫潵鍙笉杩囨槸寰尝缁嗘氮鍦ㄨ捣浼忥紝鑰屾皵鍔块泟浼熺殑涔岃挋灞憋紝鍦ㄧ孩鍐涚溂閲屼篃涓嶈繃鏄竴棰楁偿涓搞閲戞矙姹熸祳娴粩澶锛屾媿鍑荤潃楂樿稿叆浜戠殑宄鎮礀锛岀儹姘旇吘鑵俱傚ぇ娓℃渤闄╂ˉ妯灦锛屾檭鍔ㄧ潃鍑岀┖楂樻偓鐨勬牴鏍归搧绱紝瀵掓剰闃甸樀銆傛洿鍔...
  • 扩展阅读:《七律长征》全首诗 ... 《七律长征》诗 ... 七律长征的翻译最少 ... 《七律长征》全文翻译 ... 楷体《七律长征》 ... 《沁园春雪》原文 ... 《七律长征》带拼音 ... 《七律》古诗 ... 七律《长征》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