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章句序》精解

《大学章句序》精解如下:

(1)朱熹(农历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死后诣赠“太师”,封“徽国公”。

朱熹少年得志,但由于他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与当权者相逆,所以仕途颇为坎坷。晚年个人失意,国家也日趋崩溃,他在寂寞和痛苦之中,一方面发愤著书立说,一方面寄情山水以消愁。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元朝迄至明清,《四书集注》长期为历代封建王朝所垂青,作为治国之本,也作为人们思想行为的规范,成为封建科举的标准教科书。朱熹教育学生说:“凡人须以圣人为己任”。

(2)《大学》《中庸》中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中的注释集合了众人说法,称为“集注”。后人合称其为“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

在注释方式上,朱熹不同于汉唐学者的作风。汉唐学者注释,注重经书的原本,文字的训诂和名物的考证分量很重,做法繁琐。朱熹注释则注重阐发“四书”中的义理,并往往加以引申和发挥,其意已超出“四书”之外。

朱熹把“四书”纳入到自己的理学轨道,用“四书”中的哲理作为构造自己整个思想体系的间架。从这个意义上说,《四书章句集注》不仅是儒家学说的大成,而且是朱熹儒学(理学)体系的基础。

将这四部书合为一书,始于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在编排次序上,首列《大学》,次列《论语》和《孟子》,最后列《中庸》。他的意图是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微妙之处。《大学》被朱熹视为修身治人的规模和为学的纲目。

他说:“先读《大学》,立其纲领,其他经皆杂说在里许。通得《大学》了,去看他经,方见得此是格物知事,此是正心诚意事,此是修身事,此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事。”对于《中庸》,朱熹认为它是孔门传授心法的经典,并引用程颐的话,说“这本书一开始说的是一个道理,中途便散为万事万物的道理,到了末尾又合为一个道理。

把它放开,和所有的事物都是相通的,将它收回来看,它又是那么神秘。”由此不难看出,朱熹把《大学》视为理学的纲领,而把《中庸》视为理学的精髓。

(3)《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

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朱熹又认为收在礼记中的《大学》本子有错乱,便把它重新编排了一番,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其中“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

(4)朱熹《大学章句序》的六个自然段,为了让大家看清楚,我加了六个顺序号,分别作了阐解。

1、原文: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闲,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以继天立极,而司徒之职、典乐之官所由设也。

阐解:(1)“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大学者,学大也。何谓大?惟天为大。天可学乎?当然可以。人是天生的,大学就是认识天、学天、成为知天命的天人君子、实现回天复位的学问。

名字叫做《大学》的这本书,是我国古代的先人,通过广学博文之后学天,成为知天命、致中和的君子天人、有了随时回天的境界之后,把自己的心得体会整理成经书,通过做学问的形式引导普通人来学习,让爱好学习的人也成为知天命的君子天人、也实现回天复命的教化。

所以,大学就是从普通人成为知天命的君子天人的回天方法,是教人超凡入圣之回天方法,也可以称为圣贤教育。

(2)“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天命、自性从天而来,下降到地上,借血肉人胎成为一个新个体,自性坐在心地上,成为在冥冥中主导人的思维、为命魂提供灵感智慧的元神,也叫法身、本来面目、本性、理性。

心藏神,藏的就是元神。因为肺有呼吸而有命魂,是今生的心意识,也叫识神、魂魄、气性,是今生的报应身,也叫报身。肝藏魂,肺藏魄。今生的肉体因为有生老病死的变化,称为化身、质性。《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这就是“自天降生民”的境况。

既然天命从天而来,成为了今生的一个新个体,也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得到仁义礼智的智慧言行来尽显本性的真面目,但是还是有一些礼拜明师的少数人,他们的天命赋予了命魂仁义礼智的智慧言行来尽显本性,这些少数人就是知天命、致中和的君子天人、圣贤。

(3)“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但是,因为今生的命魂气质之禀赋因为有形的与无形的干扰损耗而致使存在不足,所以不能都达到其本性所有全面的境界。

(4)“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闲,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也有一些天所以然的聪明睿智者,通过努力成为有大能力尽显其天性真面目的国君帝王,这些气定神闲的国君帝王出现于世是为了让世人有所学习的楷模而按照天意安排的。

有了肩负替天行道的国君帝王,上天必命国君以为教化亿兆百姓的老师,让他利用权力的便利设置文学系统把教化推行全国,治理世界的精神家园,把人世间建成人间天堂,让老百姓都能恢复本来面目、回到无极上天。

(5)“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以继天立极,而司徒之职、典乐之官所由设也。”:这就是“伏羲、神农、黄帝、尧、舜”这是先哲圣人继承上天的意志当极立教,举贤任能,治理国家,教化国民,从而设置司徒之职、典乐之官的缘由。

(司徒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官职名,由《周礼》地方官司徒演变而来。掌民事,郊祀掌省牲视濯,大丧安梓宫。少昊氏以鸟名官,而祝鸠氏为司徒。尧时舜为司徒。舜摄帝位,命契为司徒。契玄孙之孙曰微,亦为夏司徒。周时司徒为地官,掌邦教。汉西京初不置。哀帝元寿二年,罢丞相,置大司徒。典乐,官名。

舜时设此官,掌管朝廷的音乐的一类官员。《尚书·舜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孔子家语·五帝德》﹝帝尧﹞富而不骄,贵而能降,伯夷典礼,夔龙典乐。《史记·五帝本纪》舜曰:然。以夔为典乐,教稚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毋虐,简而毋傲;诗言意,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能谐,毋相夺伦,神人以和。)

2、原文:三代之隆,其法寖备,然后王宫、国都以及闾巷,莫不有学。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阐解:(1)“三代之隆,其法寖备,然后王宫、国都以及闾巷,莫不有学。”:君王当极立教,经过三代人的传承努力,实现了教化的普及昌隆,理论方法在实践中经历数次谨慎的提炼,不仅日臻完备,而且浸渍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就有了从王宫、国都以及村庄街巷,没有不学习的。

(闾,读音为lǘ,里门也。从门吕声。《周礼》:五家为比,五比为闾。闾,侣也,二十五家相群侣也。常用词组有闾里等。)

(2)“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孩子八岁了,从王公以下到普通百姓的子弟,皆入小学,成为小学生。

小学的老师首先教给小学生洒扫道路、庭院与室内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学会做各种各样的家务事;人与人之间合理恰当的应对回答言行;进入退出院子与室内时候的礼节;礼就是礼法,指社会上各种场合的礼节规范。

乐是包括音乐和舞蹈;射是习武之人的射箭技能,是保家卫国必须的,说明每个人都要有士兵的技能与胆勇;御是驾车、赶马车,就是要有驾驶证会开车;书写方法与算数;这些文化技能。

(3)“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八岁开始上学,经过七年的学习,到了十五岁完成了小学阶段,从天子之元子(天子的嫡长子)、众子(嫡长子以外的诸子)。

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正妻所生的儿子、嫡子),还有普通百姓家的聪明俊秀的学子,都进入大学阶段,让教师教授“穷理(彻底推究事物的道理,透彻了解人类的天性)、正心、修己(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治人(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道理与方法。

(4)“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这就是学校的教学内容因为人年龄学识的大小而分为小学阶段、大学阶段的地方。

3、原文:夫以学校之设,其广如此,教之之术,其次第节目之详又如此,而其所以为教,则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余,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伦之外,是以当世之人无不学。其学焉者,无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而各俛焉以尽其力。此古昔盛时所以治隆于上,俗美于下,而非后世之所能及也!

阐解:(1)“夫以学校之设,其广如此,教之之术,其次第节目之详又如此,而其所以为教,则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余,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伦之外,是以当世之人无不学。”:学校的教学内容设置,它的所有科目都是围绕一个这样的主题,教师教给学生的道理方法。

它的先后次第(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章节科目的详情又是这样的特定,实现“知天命、复其性”它之所以为不二教化,都是因为天命是本人的主宰,就像国家的君王一样,亲自身体力行这个“圣教”之后就能体会的到,是妙不可言的、是形之上的。

不像只有等待时机才能寻求民生日用常理伦常这样属于外在的看见的东西,是形之下的,所以当世之正常人没有不学的。

(2)“其学焉者,无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而各俛焉以尽其力。”:践行“穷理、正心、修己、治人”这个“大学之道”,实现了“知天命、复其性、致中和”把自己知道的知识传播出去,实现“明明德”,成为一个现世的高境界的圣贤(亲民)就止于至善了。

觉悟只有这一个方法才能达到止于至善,其余的任何方法都不能达到止于至善;有了“正法本一无二的意识”,有了分辨是非真假的大智慧,能用“真善美”破除“假丑恶”,到了这样的境界,就是“学焉者”,就真正学完了大学,实现大学毕业了。

从天而来的天命是不生不灭的固有的本性、理性、天性,今生因为肺有呼吸而有的命魂是气性的新个体,固有天命与今有的命魂,都建立在质性的肉体之上,因此,性分为理性、气性、质性。理性在心地上,主宰人的心意识,为今生的命魂提供灵感智慧;不但自己能回天,还能确保天命回归本来,这就是固有与今有的职责分工不同之处。

人体内的“理性(法身)、气性(报身)、质性(化身)”各司其责、各勤勉以尽其力的结果,就有了一个人勤勤恳恳的一生。

(3)“此古昔盛时所以治隆于上,俗美于下,而非后世之所能及也!”:这就是古代每逢到了繁华盛世的时候,高层次的人都渴望到精神家园追求心灵的安慰,崇尚形之上的精神文明;品位低下的凡俗之人则追求物质享受,他们以享受物质文明为美,是形之下的。

中国儒家的“道统”位子随着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的去世而彻底断绝,直到朱熹传承到了“孔门心法”,断代一千多年,原因是汉朝之后就是佛教的法运,佛教在960年的宋朝开始进入“末法时代”,这才有了讲“理性”朱熹的“振臂一呼”。

怎奈“末法时代”并没有结束,朱熹不得已隐藏了很多不能说的(凡传文,杂引经传,若无统纪,然文理接续,血脉贯通,深浅始终,至为精密。熟读详味,久当见之,今不尽释也。)。

尽管这样,朱熹开创的“理学”时代也而非后世“八百年之内”任何天才之所能及也!朱熹1200年去世,距今八百多年,弹指一挥间,“末法时代”真正结束了,白阳正法时代开启了,朱熹当年不能说的,都会详尽的说出来,因为人类的一个新阶段开始了。

4、原文:及周之衰,贤圣之君不作,学校之政不修,教化陵夷,风俗颓败,时则有若孔子之圣,而不得君师之位以行其政教,于是独取先王之法,诵而传之以诏后世。若《曲礼》、《少仪》、《内则》、《弟子职》诸篇,固小学之支流余裔,而此篇者,则因小学之成功,以着大学之明法,外有以极其规模之大,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详者也。

三千之徒,盖莫不闻其说,而曾氏之传独得其宗,于是作为传义,以发其意。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

阐解:(1)“及周之衰,贤圣之君不作,学校之政不修,教化陵夷,风俗颓败,时则有若孔子之圣,而不得君师之位以行其政教,于是独取先王之法,诵而传之以诏后世。”:随着人类文明不断发展进步,原有的政治制度不能适应社会的新发展,国君逐渐失去了对诸侯国的有效管理,就到了周朝衰败的时候。

国君不作为不懂治国之道称不上贤圣之君,学校的管理制度与教学内容得不到有效的修整,圣贤教育的教化慢慢衰败走下坡路,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都是些腐败低俗的言行,当时如果有孔子这样的圣人,但是不得君师之位,也不能让他的政教得以实行,只能单独取用先王的方法策略,自己背诵起来之后再传给其他人,用这样的方式诏告后世。

(2)“若《曲礼》、《少仪》、《内则》、《弟子职》诸篇,固小学之支流余裔,而此篇者,则因小学之成功,以着大学之明法,外有以极其规模之大,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详者也。”:像《曲礼》《少仪》《内则》《弟子职》这些篇章,本来是小学阶段教学内容的支流末梢,属于辅助材料、副科。

学习了这些篇章的人,以为他已经成功的学完了小学阶段的学业,接下来可以接受大家都知道的大学阶段的明习法令了,大学阶段的明习法令规模很大,其实都是些外在的“假大空”,但是真正知道大学内部精髓要点且能详尽阐明章节书目的知其详者并不多见。

(3)“三千之徒,盖莫不闻其说,而曾氏之传独得其宗,于是作为传义,以发其意。”:孔子的三千之徒,都把《曲礼》《少仪》《内则》《弟子职》这些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当成了“孔子的教学内容”去传习。

他们根本没有精髓核心与支流余裔的意识,唯独曾点的儿子曾参一个人独得孔子宗旨,于是曾子作文为传来阐明经文奥义,来把孔子的回天之道发扬光大,使读书人知其意,晓其密,成为知天命的君子,止于至善。

(4)“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师从子思之门人。《孟子公孙丑》公孙丑问孟子的长处,孟子自陈两大长处: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这说明孟子学到了传承自老子、孔子、曾子、子思的“内练一口气”(孔门心法的核心之一),这是成为“道统祖师”的依据。凡是不能“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人,都不是知天命、止于至善的“道统祖师”。

孟子去世前不能把“内练一口气”传下去而泯绝了,因为此后的中国将出现佛教,并且佛教将取代儒教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这就是朱熹说“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的原因。

朱熹虽然没有学到“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方法,但是朱熹通过自己的学习(类似禅宗修性的方法)达到了“知天命、致中和、止于至善”的境界,所以,他能与回天的孔子门人随时沟通,所以朱熹知道中国道统的源流。这里的“知者鲜矣”,说的就是孔门心法与中国道统的源流。

5、原文:自是以来,俗儒记诵词章之习,其功倍于小学而无用;异端虚无寂灭之教,其高过于大学而无实。其它权谋术数,一切以就功名之说,与夫百家众技之流,所以惑世诬民、充塞仁义者,又纷然杂出乎其闲。

使其君子不幸而不得闻大道之要,其小人不幸而不得蒙至治之泽,晦盲否塞,反复沈痼,以及五季之衰,而坏乱极矣!

阐解:(1)“自是以来,俗儒记诵词章之习,其功倍于小学而无用;异端虚无寂灭之教,其高过于大学而无实。”:(《论语》里面有“君子之儒、小人之儒”,说明孔子的时代就有儒士的分类。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荀子》把人分为:圣人、君子、劲士、大儒、通儒、雅儒、小儒、陋儒、散儒、腐儒、瞀儒、贱儒,俗儒、俗人、众人、鄙夫。《荀子·儒效》俗儒,浅陋而迂腐的儒士。)孟子去世以来,用记诵词章作为学习方法但是不明经义、不能融会贯通的俗儒,他们用了几倍于小学的努力但是都无用。

大讲虚无寂灭之言教是不能让人实现知天命、复其性的异端,其谈玄论妙的理论高过于大学但是不能实现“致中和、止于至善”,属于有名无实的空谈。

(2)“其它权谋术数,一切以就功名之说,与夫百家众技之流,所以惑世诬民、充塞仁义者,又纷然杂出乎其闲。”:其它的有属于精于心计的权谋术数,就是一切以博得君王奖赏为目的来实现个人功成名就的说法,还有百家众技之流,也都以博得名利为目的,所以是惑世诬民、充塞仁义者,这些人纷然杂出于任何缝隙之中。

6、原文:天运循环,无往不复。宋德隆盛,治教休明。于是河南程氏两夫子出,而有以接乎孟氏之传。实始尊信此篇而表章之,既又为之次其简编,发其归趣,然后古者大学教人之法、圣经贤传之指,粲然复明于世。虽以熹之不敏,亦幸私淑而与有闻焉。

顾其为书犹颇放失,是以忘其固陋,采而辑之,闲亦窃附己意,补其阙略,以俟后之君子。极知僭逾,无所逃罪,然于国家化民成俗之意、学者修己治人之方,则未必无小补云。

阐解:(1)“天运循环,无往不复。”:冬去春来春复冬,说明天不是静止的,是运动循环不息的,没有往而不返的。因此,我们相信,被历史深埋了一千多年的“孔门心法”,一定会有重返中国社会中央的那一天!那一天如期而至、准时来到了,当然是来的很突然,所有人都没有任何的心理准备。

等一个没有“教授、博士生导师”职称、来自农村的大儒忽然来到我们身边的时候,我们都不认识他,以致于把他讲的“孔门心法”当成了“新事物、邪教、怪癖邪说”,因为有史以来从来没有人这样光明正大的讲出来过,因为有史以来只有几个高端人士(坟墓里的古人)知道这个天机,因为有史以来的正版书里面都没有这样的阐述文字。

(2)“宋德隆盛,治教休明。”:并不是宋朝皇帝精于治国致使赵家的道德隆盛,是上天在“末法时代”的宋朝降下朱熹这个大儒,朱熹丕震儒风的言行彰显了上天慈心万民的道德隆盛,于是有了朱熹主持儒家宣扬教化治理国家教育界的美好清明盛世。

(3)“于是河南程氏两夫子出,而有以接乎孟氏之传。”:程颢hào(1032年—1085年),程颐(1033-1107),程颐与其胞兄程颢同学于周敦颐(1017年-1073年),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世称“二程”。

他的学说以“穷理”为主,认为“天下之物皆能穷,只是一理”,“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目的在于“去人欲,存天理”,认为“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宣扬“气禀”说。

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二程扩大了理学的影响力,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经过三代人的努力使孟氏之传焕然一新,理学理论更加完善化、系统化。

(4)“实始尊信此篇而表章之,既又为之次其简编,发其归趣,然后古者大学教人之法、圣经贤传之指,粲然复明于世。”:程氏两夫子尊信《大学》此一篇且表章之为初学入德之门,实是独具慧眼。《大学》上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既为初学入德之门首要,其余当为其次,是对经一章的阐解;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微妙之处,这是“入德之门”的简编,把“四书”阐发的宗趣归于一心,就知道古代大学教人之法、圣经贤传的具体指导了。

(5)“虽以熹之不敏,亦幸私淑而与有闻焉。”:虽然朱熹没有灵活敏捷的头脑不能通达事理,很幸运的是我虽然没有得到程氏两夫子的亲身教授,因为敬仰他们的学问并尊之为师,因而听到了有关程氏两夫子的言行事闻,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能够与之契心相融是意外的收获。

(6)“顾其为书犹颇放失,是以忘其固陋,采而辑之,闲亦窃附己意,补其阙略,以俟后之君子。”:《大学》上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凡二百五字。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凡传文,杂引经传,若无统纪,然文理接续,血脉贯通,深浅始终,至为精密。

我环顾《大学》这本书的阐解还有一些大的缺失,于是就忘了自己的顽固与鄙陋,并对《大学》阐解之后编辑成了书籍,闲余时间再看的时候觉的私自添加了自己的理解,补缺了一些阙略,弥补了一些不足,我以此来等待后世的君子,希望对他们理解《大学》本义有帮助。

(7)“极知僭逾,无所逃罪,然于国家化民成俗之意、学者修己治人之方,则未必无小补云。”:我极其知道自己阐解大学经文的行为很是僭越(自己不是圣人阐解圣人经书的行为很是过分),我不逃避罪责。

7、原文:淳熙己酉二月甲子,新安朱熹序。

阐解:(1)淳熙(1174年-1189年)是南宋孝宗赵昚的第三个和最后一个年号,共计16年。1173年(乾道九年)宋孝宗于圜丘祭祀,大赦天下,改次年(1174年)为淳熙元年。1189年(淳熙十六年)二月宋光宗即位沿用,次年(1190年)改元为绍熙元年。(2)淳熙己酉是1189年,淳熙十六年。



  • 鎸夋湵鐔澶у绔>鐨勮娉,涓浗鍙や唬澶у涓庡皬瀛︽湁鍝簺鍖哄埆
    绛旓細鏈夊嚑鐐瑰彲璇达細1.鍏ュ皬瀛︾殑骞撮緞澶т綋鍦8宀侊紝鑰屼竴浜涚壒娈婁汉鐗╄嚦13宀佹墠鍏ュ皬瀛︼紝鐢氳嚦涓浜涘ぉ鎬ф瘮杈冩櫄鎴愮殑浜猴紝涔熷氨鏄櫤鍔涘紑鍙戞瘮杈冩櫄鐨勶紝15宀佹墠杩涘皬瀛︺2.鍏ュぇ瀛︾殑骞撮緞澶т綋鍦15宀侊紝鑰屼竴浜涚壒娈婄殑浜虹墿鑷20宀佹墠杩涘ぇ瀛︺3.灏忓瀛︿範鐨勫唴瀹癸紝濡傛湵鐔銆婂ぇ瀛︾珷鍙ュ簭銆璇达細鈥滀汉鐢熷叓宀侊紝鍒欒嚜鐜嬪叕浠ヤ笅锛岃嚦浜庡憾浜轰箣瀛愬紵锛...
  • 銆婂ぇ瀛︺璇诲悗鎰
    绛旓細鏈辩喒鍦澶у绔犲彞搴涓殑绗竴鍙ュ啓鍒帮細"銆婂ぇ瀛︺涔嬩功锛屽彜涔嬪ぇ瀛︽墍浠ユ暀浜轰箣娉曚篃銆"鎰忔濇槸銆婂ぇ瀛︺嬭繖閮ㄤ功锛屾槸鍙や唬澶у鏁欎功鑲蹭汉鐨勭翰瑕佸拰鍑嗙怀銆備负浠涔堝憿?甯︾潃杩欎釜鐤戦棶锛屾垜闃呰浜嗐婂洓涔︾珷鍙ラ泦娉ㄣ嬨婂洓涔︺嬩腑鐨勩婂ぇ瀛︺嬨傘婂ぇ瀛︺嬭鏈辩喒鍒嗕负浜嗙粡绡囧拰浼犵瘒銆傜粡涓绔犲悜浜轰滑灞曠ず鐨勬槸鍎掑鐨"涓夌翰鍏洰"鐨勮涔夛紝...
  • 鍙版咕鐗銆婂ぇ瀛︺绮捐(涓)
    绛旓細鑷浠ュ悗銆婂ぇ瀛︺銆併婁腑搴搞嬩箣鏂,鎵嶆笎娓愰噸鏂拌鍚庡剴鎵閲嶈銆      闅忓悗鏈辩喒(鍏厓1130~1200鐢熶簬鍗楀畫),浠ョ▼棰佺▼棰愪负灏,姣曠敓鑷村姏浜庡洓涔︾殑缂栬鍜屾敞鐤,瀵逛簬澶у,鐢ㄥ姛灏ゅ,鐩村埌瀹嬪瓭瀹楁烦鐔欏崄鍏,鎵嶅ぇ鑷寸紪瀹氬ぇ瀛﹀拰涓焊,鏄勾浜屾湀鍐欌澶у绔犲彞搴鈥,涓夋湀鍐欌滀腑搴哥珷鍙ュ簭鈥,绗簩骞,鍗冲厜瀹楃粛鐔欏厓骞,鍦ㄦ汲宸炲垔鍒...
  • 鏈辩喒鐨勬暀鑲叉濇兂钁椾綔
    绛旓細鏈辩喒鐨勬暀鑲叉濇兂钁椾綔銆婂ぇ瀛︾珷鍙ュ簭銆銆併婄櫧楣挎礊涔﹂櫌鎻ず銆嬨併婂鏍¤础涓剧璁嬨併婅涔︿箣瑕併嬨併婄钂欓』鐭ャ嬨傝祫鏂欐墿灞曪細鏈辩喒锛1130骞达綖1200骞达級锛屽瓧鍏冩櫐锛屼竴瀛椾徊鏅︼紝鍙锋櫐搴碉紝鍙堝彿绱槼锛屼笘绉版櫐搴靛厛鐢熴佹湵鏂囧叕銆傚窘宸炲┖婧愶紙浠婂睘姹熻タ锛変汉锛岀敓浜庡墤宸炲挨婧紙浠婂睘绂忓缓锛夈傚崡瀹嬫椂鏈熺悊瀛﹀銆佸摬瀛﹀銆佹濇兂瀹躲佹斂娌...
  • 鍙や唬灏忓涓澶у鐨勫垎鍒
    绛旓細3.灏忓瀛︿範鐨勫唴瀹,濡傛湵鐔銆婂ぇ瀛︾珷鍙ュ簭銆璇:鈥滀汉鐢熷叓宀,鍒欒嚜鐜嬪叕浠ヤ笅,鑷充簬搴朵汉涔嬪瓙寮,鐨嗗叆灏忓,鑰屾暀涔嬩互娲掓壂銆佸簲瀵广佽繘閫涔嬭妭,绀间箰銆佸皠寰°佷功鏁颁箣鏂囥傗濇鏈夎瘧鏂,鍙弬瑙佸悗鏂囥婃湵鐔广堝ぇ瀛︾珷鍙ャ夎瘧浠嬨嬨4.澶у瀛︿範鐨勫唴瀹逛笉涓鏍蜂簡,浠庡鈥滆灏忚妭鑰屽饱灏忎箟鈥濊嚦浜庘滆澶ц妭鑰岃返澶т箟鈥濅簡銆傚鏈辩喒鎵璇:鈥滃強鍏跺崄...
  • 鏈辩喒灏嗘暀鑲插垎涓哄摢鍑犱釜闃舵
    绛旓細鏈辩喒鍦ㄦ荤粨鍙や唬鏁欒偛缁忛獙鐨勫熀纭涓婏紝鎶婂鏍℃暀鑲叉槑纭垝鍒嗕负澶у涓庡皬瀛︾殑涓や釜闃舵锛屽苟瑙勫畾浜嗗ぇ銆佸皬瀛﹀悇鑷殑鍏ュ骞撮緞鍙婃暀瀛﹀唴瀹 浠栧湪銆婂ぇ瀛︾珷鍙ュ簭銆涓寚鍑猴細浜虹敓鍏瞾鍏ュ皬瀛︼紝鍗佷簲宀佸叆澶у锛屽皬瀛︽槑鍏朵簨锛屽ぇ瀛︽槑鍏剁悊銆傛湵鐔逛翰鑷紪鍐欍婂皬瀛︺嬩竴涔︼紝浣滀负灏忓鍩烘湰鏁欐潗銆傚ぇ瀛︾殑鏁欐潗涓昏鏄剴瀹剁粡鍏革紝鍏煎鍙蹭功銆佽瀛愭枃閫...
  • 璇讳功涔愬苟寮曟枃瑷鏂囩炕璇
    绛旓細鍙堟洶锛氣滅煡涔嬭呬笉濡傚ソ涔嬭咃紝濂戒箣鑰呬笉濡備箰涔嬭呫傗濊涔︿箣涔愶紝涔冩眰鍏剁煡涔熴傚彜浜轰簯锛氣滀功鐘硅崏鏈紝鏈夋皵鍛宠呬负浣炽傗濇晠鏇帮細鈥滄湭鏈変笉鐢辨鑰屽緱鑰呬篃銆傗濆鏈辩喒銆婂ぇ瀛︾珷鍙ュ簭銆涓墍瑷锛氣滀负瀛︿箣閬擄紝杩涘痉淇笟銆傗濊涔︿箣鎵浠ヤ负涔愶紝鍦ㄥ惥瀛︿箣杩涘痉淇笟涔熴傛晠鏇帮細鈥滆涔︾牬涓囧嵎锛屼笅绗斿鏈夌銆傗濆張濡傞檰娓...
  • 鈥滄垜涓鸿皝鑰屽鈥濅綔鏂
    绛旓細鍦銆婂ぇ瀛︾珷鍙ュ簭銆涓,鏈辩喒鎬荤粨澶忋佸晢銆佸懆涓変唬鐨勫鏍℃暀鑲茶:灏忓鍒颁簡鍏瞾,浠庣帇鍏ぇ鑷d箣瀛,鍒版櫘閫氱櫨濮撶殑瀛╁瓙,閮借杩涘埌瀛︽牎閲屼笂灏忓,瀛︿範鐨勫唴瀹规槸娲掓壂銆佸簲瀵广佽繘閫杩欎簺鏃ュ父鐢熸椿鍐呭鍜屽熀鏈ぜ鑺傘傛澶,杩樿瀛︿範绀间华闊充箰銆佸皠绠尽杞︺佹枃瀛楁湳鏁扮瓑绛夈傚埌浜嗗崄浜斿瞾,瀛︿範鎴愮哗濂界殑,灏辫繘鍒板ぇ瀛︿腑瀛︿範,杩欐椂,瀛︿範鐨勫唴瀹瑰氨鏈変簡...
  • 鍙や粖鐨勨澶у鈥濇湁浠涔堝尯鍒?鍙や粖寮備箟鏄粈涔?
    绛旓細2銆佸叆灏忓鐨勫勾榫勫ぇ浣撳湪8宀侊紝鑰屼竴浜涚壒娈婁汉鐗╄嚦13宀佹墠鍏ュ皬瀛︼紝鐢氳嚦涓浜涘ぉ鎬ф瘮杈冩櫄鎴愮殑浜猴紝涔熷氨鏄櫤鍔涘紑鍙戞瘮杈冩櫄鐨勶紝15宀佹墠杩涘皬瀛︺3銆佸叆澶у鐨勫勾榫勫ぇ浣撳湪15宀侊紝鑰屼竴浜涚壒娈婄殑浜虹墿鑷20宀佹墠杩涘ぇ瀛︺4銆佸皬瀛﹀涔犵殑鍐呭锛屽鏈辩喒銆婂ぇ瀛︾珷鍙ュ簭銆璇达細鈥滀汉鐢熷叓宀侊紝鍒欒嚜鐜嬪叕浠ヤ笅锛岃嚦浜庡憾浜轰箣瀛愬紵锛岀殕鍏ュ皬瀛︼紝...
  • 鏁欒屼笉鐭ュ厛蹇,瀛﹁屼笉鐭ュ皻蹇,娆插ぉ涓嬫不闅嗚屼織缇,浣曠敱寰楀搲? 缈昏瘧
    绛旓細鏁欏嵈涓嶇煡瑕佸厛绔嬩笅蹇楀悜锛屽鍗翠笉鐭ラ亾瑕佷娇蹇楄楂樺皻锛岃繖鏍疯繕鎯宠澶╀笅澶钩鍏寸洓锛屼範淇楃編鍖栵紝鍙堟庝箞鑳藉鍛紵灏氬織:鐜嬪瓙鍨棶鏇帮細鈥滃+浣曚簨锛熲 瀛熷瓙鏇帮細鈥滃皻蹇椼備織缇:鏈辩喒"澶鏄紝鏄互鏁欐槑浜庝笂锛屼織缇庝簬涓嬶紝鍏堢帇涔嬮亾寰椾互澶嶆槑浜庝笘锛岃屽叾閬楅浣欓煹鍙堝皢鏈変互鍙婁簬鏂规潵"...
  • 扩展阅读:大学章句序原文及注解 ... 大学章句序原文及翻译 ... 《大学》全文及注解 ... 《大学》全文及解释 ... 朱熹《大学章句》 ... 《大学》原文全部 ... 《大学》完整版 ... 大学章句集注详解 ... 《大学》知止而后定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