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字的文言文用法

1. '于'字的古文用法

◎ 于 yú

〈动〉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2) 往;去 [go]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

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书·大诰》

(3) 取 [take]

昼尔于茅,宵尔索陶。——《诗·豳风·七月》

(4) 如;好像 [look]

《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易·系辞下》

(5) 又如:于何(如何)

词性变化

◎ 于

於 yú

〈介〉

(1) 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中)” [in, at, etc.]

捐金于野。——《后汉书·列女传》

(2) 又

成于机杼。

射于家圃。——宋· 欧阳修《归田录》

(3) 又

葫芦置于地。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于:介词,到。)—— 清· 姚鼐《登泰山记》

(4) 又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于以(在何处);于兹(在此);于时(在此)

(5) 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 [for, etc.]

告之于帝。——《列子·汤问》

何有于我。——《论语》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唐· 韩愈《师说》

言于李愬。——《资治通鉴·唐纪》

语于富者。——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6) 又如:他做的事于人民有益

(7) 表示动作、行为的所从,意义相当于“从”或“自”、“由” [from]。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8) 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相当于“被” [by]

不拘于时。——唐· 韩愈《师说》

苦于多疾。——宋· 苏轼《教战守》

伤于缚者。——清· 方苞《狱中杂记》

择于自然。——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9) 又如:我限于水平,未能对这篇文章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10) 引进比较对象,意思相当于“比” [than]

甚于妇人。——《战国策·赵策》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同于真。——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11) 又

同于幻。

近于自然。——蔡元培《图画》

(12) 又如: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13) 表示把动作、行为加给对方,相当于“给” [to, etc.]。如:荣誉归于教练

(14) 表示相对的位置 [in]。如:垂直于肋板的脊柱

(15) 姓

◎ 于 yú

(1) 词缀。嵌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不必译出

以至于寸。——《后汉书·列女传》

越于诸侯。——《国语·晋语》

(2) 又

以免于难。

可以免于难。

(3) “於”

(4) 另见 yū

2. 请问文言文中于字的用法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参考资料:

3. 于字的用法(文言文)

赵襄主学御【原文】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

襄王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

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韩非子·喻老》【“于”字用法整理】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介词,表示对象,向。2、马体安于车介词,表示处所,在。

3、人心调于马介词,表示对象,跟,与,和。4、先则恐逮于臣介词,表被动,被。

5、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介词,表示处所,在。[注]原创自作。

4. “于”字在古文中的用法

⑴对,对于。例:①贫者语于富者曰。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③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

⑵在。例:①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②乃设九宾礼于庭。③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⑶与,跟,同。例:①幻者而同于真邪?真者而同于幻邪?②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③燕王欲结于君。④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⑷到。例:①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②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⑸从,自。例:①子墨子闻之,起于鲁。②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⑹在。。方面。例: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⑺比。例: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②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③青,取之于蓝,而青而蓝。(本义项是指后一个“于”。)

⑻被。例:①君幸于赵王。②受制于人。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⑼受。例:不拘于时,学于余。(本义项指前一个“于”。)

⑽向。例:①不拘于时,学于余。(本义项指后一个“于”。)②事急矣,请求救于孙将军。

(11)给。例: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

「于是」

⑴在这时。例: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⑵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⑶在这件事上。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⑷在这种情况下。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

⑸对此。例:于是余有叹焉。

⑹从此。例: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于路」沿路。例:京中安不得身,又亏林冲赍盘缠,于路投奔人。不想日却在这里撞见。

「于是乎」于是。例:余感焉,以杜君言泛讯之,众言同,于是乎书。

5. 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以”字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以”字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以”字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以”字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以”字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以”字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一)“以”字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以”字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以”字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以”字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以”字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6. 【而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意思】

“而”在古汉语(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较复杂的,它有两个读音ér和néng;它在有的句子里可以是实词,在另一个句子里又可以是虚词;作实词可以是名词,可以是动词,可以是代词;作虚词时可以是连词,可以是助词.它的意思和用法大概有十几个. 下面我把首选的古汉语工具书——《辞源》上的解释作依据,补充一些中学课本文言文课文中的句子作例句.一并打给你. 而 一、ér 一颊毛,象毛之形.凡鳞毛之下垂者也称而.例如:《周礼·考工记·梓人》:“凡攫杀援噬之类,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 二代词.通“尔”汝,表示第二人称.可译为“你(的)”、“你们(的)”.例如:《项脊轩志》:“某所,而母立于兹.” 三连词.⒈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例如:《两小儿辩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⒉表示承接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例如:《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 ⒊表示递进关系,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近一层,可译为“而且”、“并且”等.例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⒋表示修饰关系,前项修饰后项,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⒌表示转折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却”、“但是”、“可是”等.例如:《狼》:“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⒍表示假设关系,常连接分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⒎ 因而、所以.例如:《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⒏ 如果.例如:《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四助词,跟“上”、“下”、“来”、“往”等方位词连用,表示时间或范围等,可译为“以”.例如:《图画》:“古中国之画,自肖像而外,多以意构.” ⒈相当于“之”.例如:《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⒉表语气.略近于“兮”.例如:《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五 通“如”、如同、好像.例如:《诗经·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带而厉.彼君子女,卷发如虿.” 二、néng ㄋㄥ 六通“能”. ⒈能够.例如:《墨子·非命下》:“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 ⒉能力.例如:《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参考文献:《辞源》《中学文言文索引词典》 回答:2007-10-18 16:22修改:2007-10-18 21:50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共0条评论。

其他回答 共2条回答评论 ┆ 举报 红红[智者]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 “舍生而取义”中的“而”表并列.从语法角度看,“而”连接前后两个动宾结构“舍生”“取义”,无轻重之分,更无递进,转折关系.“舍生而取义”解释为舍弃生命选择道义. 下面是“而”用法总结! 而 (1) 第二人称代词,(2) 一般作定语 某所,而母立于兹. ( 2 ) 副词,译为“就,才”. 然则何时而乐耶? (3)连词 并列关系,一般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 递进关系,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承接关系,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吾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转折关系,译为“但是”或“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假设关系,译为“如果”或“假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因果关系,译为“因而”.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及夫游之乐也. ⑧表比喻,译为“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本文共用25个“而”字,表示前后词句并列、承接、修饰、转折等关系,想一想下列语句中“而”字的用法,体会它们各自语气的轻重,探究“而”轻重音朗读的规律. (1)、太守与客来饮于此……而年又最高(递进、重读) (2)、若夫……岩穴暝 (承接、轻读) (3)、朝而往,暮而归 (修饰、轻读) (4)、溪深而鱼肥 (并列、轻读) (5)、禽鸟……而不知人之乐 (转折、重读) 小结:凡是表转折或递进意味,都需重读,凡连接词与词,有调节作用的则应轻读.学生齐读,体会“也”和“而”的读法.。

7. 古文中"而"有哪些用法

古文中“而”字的用法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做做主语,译为“你”.例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8. 古文中“于”字的用法

介词 “于”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起来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充当状语或补语。

于1.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生、出现或进行。

A.“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在”,或仍作“于”。

例:身直为闺合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西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明《巡抚登莱右佥都御史袁可立晋秩兵部右侍郎夫妇诰》:“庆既,覃于流虹恩,宜颁于秉钺。” B.“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前,作状语。

可译为“在”。例:韩遂等起凉州,复为中郎将,西拒遂。

于望垣硖北,为羌、胡数万人所围,粮食乏绝(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吕布传》)。明 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关使者袁环中(袁可立子)来晤,即于舟次报谢。”

⑵引进行为动作的起始处所或来源。“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从”“由”“自”等。例: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信陵君窃符救赵》)。

⑶引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处所。“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至”“到”等。例: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信陵君窃符救赵》)。

于的书法2.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时发生或出现。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既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前作状语,也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后作补语。可译为“在”。

例: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报任安书》)。⑵表示动作行为延续或终止的时间。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到……时”“至”,或仍作“于”。

例: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报任安书》)。3.引进动作行为的内容。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以”“把”等。

例:今予其敷心腹贤肠,历告尔百姓于朕志(《尚书·盘庚下》)。4.引进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之后,作补语。不必译出。

例: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报任安书》)。5.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向谁而发。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向”。

例: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6.引进交付、传递的接受者。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给”,或仍作“于”。

例:景公有爱女,请嫁于晏子(《晏子春秋·内篇·杂下》)7.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表示人、事物与行为动作之间的对待关系。⑴“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对”“对于”。例: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报任安书》) ⑵“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

可译为“对”“对于”。例:沣州人张居士,于禅学有所得,临终之岁,禅坐静室,约其徒满百日乃开(《续夷坚志·张居士》)8.引进与甲方动作行为有关的乙方,表示动作行为是甲、乙双方共同完成或进行的,并表示在动作行为过程中甲方起主导作用,是主动者。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跟”“同”“与”等。

例:六年春,齐伐宋,以其不同盟于齐(西汉·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9.引进用来比较或比拟的对象。

一般用以说明异同。“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跟”“与”等。例: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信陵君窃符救赵》)。

10.引进比较的对象,表示程度的比较。“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形容词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比”。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

11.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被”。例: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12.引进动作行为受益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为谁而发。“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前或之后,作状语或补语。

可译为“为”。例:群臣不尽力于鲁君者,非不能事君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按:群臣不为鲁君尽力。连词 连接词或词组,表示并列关系。

《尚书》中用得较多。可译为“和”“与”等。

例:告汝德之说于罚之行(《尚书·康诰》)。按:告诉你施与恩德的说法和施行惩罚的道理。

助词1.用于句中,标志宾语前置。例:四国于蕃,四方于宣(《诗经·大雅·崧高》)。

按:蕃,捍御;宣,教化。捍御四国,教化四方。

2.用于句中,位于动词之前,主语之后,有时在表时间的词语或状语之后。使语句和谐,并有加强咏叹意味的作用。

例: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3.用于句首,有时并列用于动词前。

例:于疆于理,至于南海(《诗经·大雅·崧高》)。语气词 用于句末,表示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等。例:昭王曰:然则先生圣于。



  • 浜庡湪鏂囪█鏂涓鐨勭敤娉
    绛旓細浜庡湪鏂囪█鏂囦腑鐨勭敤娉曞涓嬶細1銆佷粙璇嶏細鍦锛屽鈥滅敓浜庡寳浜濓紱鍒帮紝濡傗滆崳瑾夊綊浜庤佸笀鈥濓紱瀵癸紝濡傗滃嫟浜庡涔犫濓紱鍚戯紝濡傗滃嚭浜庤嚜鎰库濓紱缁欙紝濡傗滈棶閬撲簬鐩测濓紱鑷紝浠庯紝濡傗滃彇涔嬩簬姘戔濓紱琛ㄦ瘮杈冿紝濡傗滈噸浜庢嘲灞扁濓紱琛ㄨ鍔紝濡傗滈檺浜庢按骞斥濄2銆佸悗缂锛氬湪褰㈠璇嶅悗锛屽鈥滅枏浜庨槻鑼冣濓紱鍦ㄥ姩璇嶅悗锛屽鈥滃睘浜庢湭鏉...
  • 鏂囪█鏂鐨勨樹簬鈥欏瓧鏈夊摢浜涚炕璇
    绛旓細鈥滀簬鈥濇墍鍦ㄧ殑浠嬪缁撴瀯鐢ㄤ簬鍔ㄨ瘝鎴栬皳璇箣鍚庯紝浣滆ˉ璇
  • 鏂囪█鏂涓浜庣殑鐢ㄦ硶鏈夊摢浜?
    绛旓細鏂囪█璇嶄簬浣滀负鍚嶈瘝鐨勭敤娉 锛1)閽熷攪锛屽嵆閽熷彛涓よ涔嬮棿銆傦紙2)鑽夊悕銆傦紙3)鍙ら煶w奴锛屽锛傞噰涓夌鍏簬灞遍棿锛傦紙銆婃杈灺蜂節姝屄峰北楝笺嬶級銆傦紙4)濮撱傚鏄庝唬鏈変簬璋︺傦紙锛備簬锛備笉鍚屼簬锛傛柤锛傚锛夈傛枃瑷璇嶄簬浣滀负鍔ㄨ瘝鐨勭敤娉 锛1)(璞″舰銆傜敳楠ㄦ枃瀛楀舰锛岃〃绀烘皵鍑哄彈闃昏屼粛瓒婅繃銆傛湰涔夛細瓒呰繃锛夛紙2)鍘汇佸線锛氫簣鎯熶互灏...
  • 鍙ゆ枃涓滀簬鈥瀛楃殑鐢ㄦ硶
    绛旓細2銆佸湪锛屼粠 渚嬶細鑻熷叏鎬у懡浜庝贡涓栵紝涓嶆眰闂昏揪浜庤渚傘婂嚭甯堣〃銆3銆涓庯紝璺燂紝鍚銆 渚嬶細韬暱鍏昂锛屾瘡鑷瘮浜庣浠层佷箰姣呫傘婇殕涓銆4銆佸埌 渚嬶細鎸囬氳鲍鍗楋紝杈句簬姹夐槾銆傜畷鐣氳繍浜庢袱娴蜂箣灏俱傘婃剼鍏Щ灞便5銆鏀惧湪褰㈠璇嶄箣鍚庯紝琛ㄧず姣旇緝锛屼竴鑸彲璇戜负鈥滄瘮鈥濓紝鏈夋椂鍙瘧涓衡滆儨杩団濄6.琚 渚嬶細鐢熶害鎴戞墍娆诧紝鎵...
  • 鏂囪█鏂涓 浜 鐨勭敤娉,瑕佹湁涓鐨勪緥鍙
    绛旓細鏂囪█鏂囦腑 浜 鐨勭敤娉曪細寰;鍘銆傚;濂藉儚銆傚張濡:浜庝綍(濡備綍)銆堜粙銆夊寮曡繘鍔ㄤ綔銆佽涓虹殑鏃堕棿銆佸鎵,鎰忎箟鐩稿綋浜庘滃湪鈥濄佲滃埌鈥濇垨鈥滃湪鈥︽柟闈(涓娿佷腑)鈥濄傚張锛屽鎴愪簬鏈烘澕銆浠嬭瘝,鍒般備簬浠(鍦ㄤ綍澶);浜庡吂(鍦ㄦ);浜庢椂(鍦ㄦ)寮曡繘鍔ㄤ綔銆佽涓虹殑瀵硅薄,鐩稿綋浜庘滃悜鈥濄佲滃鈥濄佲滃浜庘濆張濡:浠栧仛鐨勪簨浜...
  • 鈥滀簬鈥濆湪鏂囪█鏂涓湁浠涔堟剰鎬?
    绛旓細3锛庢斁鍦ㄥ姩璇嶄箣鍚庯紝寮曡繘琛屼负鐨勪富鍔ㄨ咃紝鍙瘧涓衡滆鈥濓紝鏈夋椂鍔ㄨ瘝鍓嶈繕鏈夆滆鈥濃滃彈鈥濈瓑瀛楀拰瀹冪浉搴斻備緥濡傦細鎴栬劚韬互閫冿紝涓嶈兘瀹逛簬杩滆繎鈥︹︼紙銆婁簲浜哄纰戣銆嬶級鑷h瘹鎭愯娆轰簬鐜嬭岃礋璧碘︹︼紙銆婂粔棰囪敽鐩稿鍒椾紶銆嬶級鍚句笉鑳戒妇鍏ㄥ惔涔嬪湴鈥︹﹀彈鍒朵簬浜衡︹︼紙銆婅丹澹佷箣鎴樸嬶級4锛庡闊宠櫄璇嶁滀簬鏄濓紝鐢ㄦ硶涓庣幇浠...
  • 鈥滀簬鈥濆瓧鍦鏂囪█鏂涓湁鍑犵鎰忔?
    绛旓細鈼 浜 y煤 銆堝姩銆(1) (璞″舰銆傜敳楠ㄦ枃瀛楀舰,琛ㄧず姘斿嚭鍙楅樆鑰屼粛瓒婅繃銆傛湰涔:瓒呰繃)(2) 寰;鍘 [go]涔嬪瓙浜庡綊,瀹滃叾瀹ゅ銆傗斺斻婅瘲路鍛ㄥ崡路妗冨き銆嬨傛瘺浼:鈥滀簬,寰涔熴傗濅簣鎯熶互灏斿憾閭︿簬浼愭,閫嬫挱鑷c傗斺斻婁功路澶ц銆(3) 鍙 [take]鏄煎皵浜庤寘,瀹靛皵绱㈤櫠銆傗斺斻婅瘲路璞抽路涓冩湀銆(4) 濡;濂藉儚...
  • 浜庡瓧鐨勭敤娉(鏂囪█鏂)
    绛旓細姝ゅ悰涔嬫墍浠ュ悗涔熴傗濃斺斻婇煩闈炲瓙路鍠昏併嬨愨滀簬鈥濆瓧鐢ㄦ硶鏁寸悊銆1銆佽档瑗勪富瀛﹀尽浜庣帇瀛愭湡 浠嬭瘝锛岃〃绀哄璞★紝鍚戙2銆侀┈浣撳畨浜庤溅 浠嬭瘝锛岃〃绀哄鎵锛屽湪銆3銆佷汉蹇冭皟浜庨┈ 浠嬭瘝锛岃〃绀哄璞★紝璺燂紝涓庯紝鍜屻4銆佸厛鍒欐亹閫簬鑷 浠嬭瘝锛岃〃琚姩锛岃銆5銆佽屽厛鍚庡績鐨嗗湪浜庤嚕 浠嬭瘝锛岃〃绀哄鎵锛屽湪銆俒娉╙鍘熷垱鑷綔銆
  • 鍒濅腑鏂囪█鏂涓甫鈥滀簬鈥瀛楃殑鎵鏈夊彞瀛
    绛旓細锛堜簩锛夎〃绀哄姩浣滅殑瀵硅薄 璇戜綔鈥滃悜鈥濃滃鈥濃滃悓鈥濃滅粰鈥濃滃埌鈥濈瓑.渚嬶細 鈶犳搷铔囦箣绁為椈涔,鎯у叾涓嶅凡涔,鍛婁箣浜庡笣锛堛婃剼鍏Щ灞便嬶級鈶¤传鑰呰浜庡瘜鑰呮洶锛堛婁负瀛︺嬶級鈶㈡瘡涓庤嚕璁烘浜,鏈皾涓嶅徆鎭棝鎭ㄤ簬妗撱佺伒涔燂紙銆婂嚭甯堣〃銆嬶級鈶f晠澶╁皢闄嶅ぇ浠讳簬鏄汉涔燂紙銆娿堝瓱瀛愩変簩绔犮嬶級鈶ゅ喌浠佷汉搴勫+涔嬮仐椋庝綑鎬,琚簬...
  • 浜庡湪鏂囪█鏂
    绛旓細2. 浜 鍦ㄥ彜鏂囦腑鐨勬剰鎬 璇存枃瑙e瓧 銆婅鏂囪В瀛椼嬶細鈥滀簬锛屾柤涔熴傝薄姘斾箣鑸掋傗濇湰涔変负鍙硅瘝锛岄煶x奴銆傗滀簬鈥濈殑鍏朵粬铏氳瘝涔夋槸鍏跺亣鍊熺敤娉曪紝浠婇煶璇粂煤銆傚彲鐢ㄤ綔浠嬭瘝銆佽繛璇嶃佸姪璇嶅拰璇皵璇嶃備粙璇嶁滀簬鈥濇棭鍦ㄧ敳楠ㄦ枃涓氨宸插ぇ閲忓嚭鐜帮紝瑗垮懆浠ュ悗锛岄殢鐫浠嬭瘝鈥滄柤鈥濈殑鍑虹幇锛屸滀簬鈥濈殑涓浜涚敤娉曢愭笎琚滄柤鈥濇墍浠f浛锛...
  • 扩展阅读:于字用法的归纳 ... 于文言文常见用法 ... 于字文言文 ... 于的文言文用法和例句 ... 于的三种用法 文言文 ... 于的用法及文言文举例 ... 于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 于的替代字 ... 于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归纳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