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基本常识

1.【有关诗歌的知识和故事】
(一)诗歌的起源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尔吉、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二)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三)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 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1.比拟.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2.夸张.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 *** ,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诗:“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高射炮.”读后却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 3.借代.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 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
2.古诗词基础知识有什么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3.诗歌的知识
一、什么叫诗歌 “诗”一词,本是四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中的《诗经》的简称。

《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原本是配乐来唱的,所以也称“诗歌”,后演变成脱离音乐的一种文学体裁。 1、对诗歌的定义: 〈1〉《辞海》:是最早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

它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感情,丰富的想象,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2〉现代汉语词典: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感情 2、对诗歌定义的诠释(依《现代汉语词典》说) (1)有节奏、韵律的语言。

旧体诗在节奏、韵律方面有严格要求。尤其是唐代的近体诗和宋代的词,在字数、平仄、对仗、用典、韵脚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①节奏(或称节拍):指声音的轻重缓急与抑扬顿挫,主要表现在语气的间歇停顿上。 △王维《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歌可以没有严格的韵律,但必须有鲜明的节奏。

郭沫若说:“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 ②韵律:指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

《辞海》:指诗歌中的声韵和节律。 △平仄:汉语古音有平、上、去、入四声(现入声字已在普通话中消失)。

按现代汉语的四声(除轻生)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字在京剧念白中还有:街。 平仄声的特点:平声:平缓悠长;仄声:短促急收。

利用文字的平仄,可以使诗歌具有很强的韵律感。唱歌时的拖腔都要落平声上才能延长, 例: 歌词 “十五的月亮” 中的 “亮”, 落在liang声上。

△押韵:指诗歌中某些句子末韵母相同或相近,使音调和谐优美。一般偶句押,首句可押可不押。

新诗有几句押一次韵或不押韵的。例王之涣的诗: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凉洲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反映生活 ①反映劳动生活:△古歌谣:断竹,续竹。

飞土,逐肉。 △《诗经·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产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②反映社会 石壕吏 新婚别 △杜甫的《三史》 潼关吏 《三别》 垂老别 新安吏 无家别 △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兵东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诗经·硕鼠》 ③反映边塞生活 △王昌龄《从军行》: (一)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白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翰《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哭,古人征战几人回。

④反映爱情生活:△《关雎》△《孔雀东南飞》△李季《王贵与李香香》 ⑤反映山水田园: △陶渊明《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中句: “采局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王维《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依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 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贺敬之《桂林山水歌》 (3)抒发感情: 别林斯基:“感情是诗情天性的最主要的动力因素;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歌。”

诗歌抒发感情是多方面的:喜、怒、哀、乐、惊、恐、思。例: ①喜: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塞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②怒:岳飞《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眼望、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③哀:△李清照《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谈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李瑛《一月的哀思》: 敬爱的周总理,我不能去医院瞻仰你,只好攥一张冰冷的报纸,静静地,伫立在长安街的暮色里。任一月的风,撩起我的头发,任昏黄的路灯照着冰冷的泪滴…… ④闺怨妇思: △李清照《点降唇·闺思》: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李清照《一剪梅·别愁》: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4.诗歌的基本知识
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注释]1.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2. 缘:因为。

3. 此山:指的是庐山。[简析]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枫桥夜泊》赏析 文 / 火野隼枫桥夜泊 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评诗便要了解作者生平。知道了作者一生际遇才会了解他的诗的内涵。

张继,唐朝人,不第书生,生平所著不丰,惟有此诗流传深广,所谓“一言动天下”大概就是这样,这首诗作于作者科场失利返乡途中,因此诗中自然而然流露出凄凉悲苦的情绪。毕竟古时金榜题名才是正途。

作者的心情可以理解,只是不知道该替他惋惜还是庆幸,倘若他科场高中,中华诗坛就少佳作一篇了。言归正传。

这首诗的题目就很精练。“枫”是季节;“桥”是地点;“夜”是时间;“泊”是时间。

四个字,该介绍的都介绍了,“吝啬”到了极点。然后首句直接进行景物描写。

“月落乌啼”,有声有色有情。在古诗词中,凡用“月”“乌”者不外乎“凄愁悲苦”四字,太阴西坠,乌鹊哀鸣,张继的哀怨之气与郁闷之气贯注其中,不解人意的霜气偏偏充盈天地,为这浓秋之夜和张继心中洒下丝丝凉意。

视觉、听觉、触觉三管齐下,恰如其分地现出了他的心境。同样的景色在不同心境的人心中有不同的感觉。

同样是秋夜对月独处孤舟,李白苏轼二人定是要“举杯邀明月”、“把酒问青天”了。但换了失意的人,不过是“独步漫长宵,风过花零,遥望月空鸣”而已。

因此,作者在第二句中用一个“愁”字点出全诗主旨,一切描述都是为了突出这个“愁”字。寒水微波粼粼,江中渔火点点,再加上秋风的低吟,一片片枯败枫叶划过张继心头落在水面,恰恰勾起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对前途的迷茫,他的心中仅剩下一种感情--愁。

秋风送寒,独卧小舟,辗转反侧无法入睡,这“对愁眠”甚至有几分“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孤苦伶仃了。一个落第书生形象跃然纸上。

恰在此时,“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偏也巧,诗境与寺名浑然一体,寒山秋夜孤舟,我到时怕是会闷死。

寒山寺每年正月初一凌晨鸣钟一百零八响,因为佛法认为人生愁苦有一百零八种之多,故而鸣钟解忧。一百零八钟响,一百零八忧解,开始新的一年。

这诚然是美好的祝愿,可惜张继秋季到此无缘聆听,他听到的是寒山寺每夜常例的“警世钟”,但这也让张继联想起了“钟声解忧”的传说。钟声一下下撞击他的耳膜,撞击他的心房,撞击他心中的苦闷,他多么希望这忧这愁真能随钟声而去。

作者用这样两句作尾,应该是激励自己重燃生活的希望,使始终压抑郁结的诗境有了个还算昂扬的结尾。读罢此诗,感触良多却尽在诗外。

一个读书人真的只有“功名”二子是最重要的?自隋到清,考出了多少进士,其中英才罕有。闻名于读书人本职工作--写作上的人偏多为无缘仕途的人,如张继,如蒲松龄,这难道就是鱼与熊掌不可皆得?立功名而闻于世的方法绝不只科场高中一途,古是,今亦是。

别董大高 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1.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2.曛:昏暗。3.君:指的是董大。

[简析]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

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

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5.诗歌的基本知识
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注释]1.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2. 缘:因为。

3. 此山:指的是庐山。[简析]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枫桥夜泊》赏析 文 / 火野隼枫桥夜泊 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评诗便要了解作者生平。知道了作者一生际遇才会了解他的诗的内涵。

张继,唐朝人,不第书生,生平所著不丰,惟有此诗流传深广,所谓“一言动天下”大概就是这样,这首诗作于作者科场失利返乡途中,因此诗中自然而然流露出凄凉悲苦的情绪。毕竟古时金榜题名才是正途。

作者的心情可以理解,只是不知道该替他惋惜还是庆幸,倘若他科场高中,中华诗坛就少佳作一篇了。言归正传。

这首诗的题目就很精练。“枫”是季节;“桥”是地点;“夜”是时间;“泊”是时间。

四个字,该介绍的都介绍了,“吝啬”到了极点。然后首句直接进行景物描写。

“月落乌啼”,有声有色有情。在古诗词中,凡用“月”“乌”者不外乎“凄愁悲苦”四字,太阴西坠,乌鹊哀鸣,张继的哀怨之气与郁闷之气贯注其中,不解人意的霜气偏偏充盈天地,为这浓秋之夜和张继心中洒下丝丝凉意。

视觉、听觉、触觉三管齐下,恰如其分地现出了他的心境。同样的景色在不同心境的人心中有不同的感觉。

同样是秋夜对月独处孤舟,李白苏轼二人定是要“举杯邀明月”、“把酒问青天”了。但换了失意的人,不过是“独步漫长宵,风过花零,遥望月空鸣”而已。

因此,作者在第二句中用一个“愁”字点出全诗主旨,一切描述都是为了突出这个“愁”字。寒水微波粼粼,江中渔火点点,再加上秋风的低吟,一片片枯败枫叶划过张继心头落在水面,恰恰勾起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对前途的迷茫,他的心中仅剩下一种感情--愁。

秋风送寒,独卧小舟,辗转反侧无法入睡,这“对愁眠”甚至有几分“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孤苦伶仃了。一个落第书生形象跃然纸上。

恰在此时,“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偏也巧,诗境与寺名浑然一体,寒山秋夜孤舟,我到时怕是会闷死。

寒山寺每年正月初一凌晨鸣钟一百零八响,因为佛法认为人生愁苦有一百零八种之多,故而鸣钟解忧。一百零八钟响,一百零八忧解,开始新的一年。

这诚然是美好的祝愿,可惜张继秋季到此无缘聆听,他听到的是寒山寺每夜常例的“警世钟”,但这也让张继联想起了“钟声解忧”的传说。钟声一下下撞击他的耳膜,撞击他的心房,撞击他心中的苦闷,他多么希望这忧这愁真能随钟声而去。

作者用这样两句作尾,应该是激励自己重燃生活的希望,使始终压抑郁结的诗境有了个还算昂扬的结尾。读罢此诗,感触良多却尽在诗外。

一个读书人真的只有“功名”二子是最重要的?自隋到清,考出了多少进士,其中英才罕有。闻名于读书人本职工作--写作上的人偏多为无缘仕途的人,如张继,如蒲松龄,这难道就是鱼与熊掌不可皆得?立功名而闻于世的方法绝不只科场高中一途,古是,今亦是。

别董大高 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1.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2.曛:昏暗。3.君:指的是董大。

[简析]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

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

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

  • 璇楁瓕鍩烘湰甯歌瘑
    绛旓細1.銆愭湁鍏璇楁瓕鐨鐭ヨ瘑鍜屾晠浜嬨 (涓)璇楁瓕鐨勮捣婧 璇楁槸鏈鍙よ佷篃鏄渶鍏锋湁鏂囧鐗硅川鐨勬枃瀛︽牱寮.鏉ユ簮浜庡彜浠d汉浠殑鍔冲姩鍙峰瓙鍜屾皯姝,鍘熸槸璇椾笌姝岀殑鎬荤О.寮濮嬭瘲鍜屾瓕涓嶅垎,璇楀拰闊充箰銆佽垶韫堢粨鍚堝湪涓璧,缁熺О涓鸿瘲姝.涓浗璇楁瓕鏈夋偁涔呯殑鍘嗗彶鍜屼赴瀵岀殑閬椾骇,濡,銆婅瘲缁忋嬨婃杈炪嬪拰銆婃眽涔愬簻銆嬩互鍙婃棤鏁拌瘲浜虹殑浣滃搧.瑗挎鐨勮瘲姝,鐢卞彜甯岃厞鐨...
  • 鏂拌瘲甯歌瘑
    绛旓細璇楁瓕鐨勫嚑涓鍩烘湰鐗圭偣:绗竴,楂樺害闆嗕腑銆佹鎷湴鍙嶆槧鐢熸椿;绗簩,鎶掓儏瑷蹇,楗卞惈涓板瘜鐨勬濇兂鎰熸儏;绗笁,涓板瘜鐨勬兂璞°佽仈鎯冲拰骞绘兂;绗洓,璇█鍏锋湁闊充箰缇庛 (涓)璇楁瓕鐨勮〃鐜版墜娉 璇楁瓕鐨勮〃鐜版墜娉曞緢澶,鎴戝浗鏈鏃╂祦琛岃岃嚦浠婁粛甯镐娇鐢ㄧ殑浼犵粺琛ㄧ幇鎵嬫硶鏈夆滆祴銆佹瘮銆佸叴鈥濄 璧:鏄洿鎺ラ檲杩颁簨鐗╃殑琛ㄧ幇鎵嬫硶銆 姣:鏄敤姣斿柣鐨勬柟娉曟弿缁樹簨鐗...
  • 璇楁瓕鏂囧甯歌瘑鏄粈涔
    绛旓細涓浗鍙や唬璇楁瓕鏂囧甯歌瘑 涓銆璇楁瓕甯歌瘑 (涓)鍙よ瘲鐨勫垎绫 鍙ゅ吀璇楁瓕鏈夊彜浣撹瘲(鍙堝悕鍙よ瘲銆佸彜椋)銆佽繎浣撹瘲(鍙堝悕浠婁綋璇椼佹牸寰嬭瘲)銆佽瘝(鍙堝悕璇椾綑銆侀暱鐭彞銆佹洸璇嶃佹洸瀛愯瘝)銆佹洸绛夊嚑绉嶄笉鍚屽舰寮忋 鍙や綋璇楀氨鏄彜浠g殑鑷敱璇,褰㈠紡鑷敱,绡囧箙涓嶉檺,姣忓彞瀛楁暟涓嶅畾(鎸囨潅瑷),涓嶈瀵逛粭,鎶奸煹鑷敱绛夈傚畠鏈夊洓瑷鍙よ瘲(鏈鏃╁嚭鐜颁簬銆婅瘲缁...
  • 璇楄瘝鏂囧寲甯歌瘑
    绛旓細1. 璇楄瘝甯歌瘑145椤 璇楄瘝甯歌瘑145椤 1.鐭ヨ瘑澶ч泦缁145椤 鐧芥矙娓 銆愬攼銆戞潨鐢 鐣忛旈殢闀挎睙锛屾浮鍙d笅缁濆哺.宸睜涓婅垷妤紝鏉崇獣鍏ヤ簯姹.澶╁瘨鑽掗噹澶栵紝鏃ユ毊涓祦鍗.鎴戦┈鍚戝寳鍢讹紝灞辩尶楗浉鍞.姘存竻鐭崇ぇ绀э紝娌欑櫧婊╂极婕.杩ョ劧娲楁剚杈涳紝澶氱梾涓鐤忔暎.楂樺鎶靛稊宕燂紝娲稕瓒婂噷涔.涓撮鐙洖棣栵紝鎻借緮澶嶄笁鍙.鐧婚珮 銆愬攼銆戞潨鐢 ...
  • 鍙よ瘲璇嶆牸寰鍩烘湰鐭ヨ瘑
    绛旓細绗竴锛屾牸寰嬭瘲璇嶇殑鍩烘湰鐭ヨ瘑 1銆佷簲澶ц绱狅細鈥滀簲瀹氣濃斺旇瘲鏈夊畾鍙ワ紝鍙ユ湁瀹氬瓧锛屽瓧鏈夊畾澹帮紝闊垫湁瀹氫綅锛屽緥鏈夊畾瀵广2銆佸钩浠勶細骞充粍锛屾槸涓浗璇楄瘝涓敤瀛楃殑澹拌皟銆傚钩鎸囧钩鐩达紝浠勬寚鏇叉姌銆傚湪鏅氳瘽閲岋紝闃村钩銆侀槼骞充负骞冲0锛涗笂澹般佸幓澹颁负浠勫0銆傗斺斻愪腑鍗庢柊闊点戝湪涓彜姹夎閲岋紝鏈夊洓绉嶅0璋冿紝绉颁负骞炽佷笂銆佸幓銆佸叆銆
  • 璇楁瓕鏈夊摢浜甯歌瘑?
    绛旓細璇楁瓕鐨勭壒鐐硅瘲姝岀殑鐗圭偣涓昏鏈変互涓嬪嚑鏂归潰:涓銆佹姃鎯呮с傝繖鏄瘲姝屽拰绉戝銆佹斂娌汇佸摬瀛︿互鍙婂叾浠栨枃瀛︿綋瑁佹渶澶х殑鍖哄埆,鍥犱负璇楁瓕杈冨叾浠栨枃浣撶殑鎰熸儏鏇村己鐑,婵鎯呮洿绐佸嚭銆傝繖涓鐗圭偣,鍦ㄦ姃鎯呰瘲涓挨涓烘槑鏄,鍙や汉璁测滆瘲瑷蹇椻濄佲滆瘲缂樻儏鈥濆氨鏄繖涓亾鐞嗐備簩銆佸舰璞℃с傝瘲姝岀殑褰㈣薄闈炲父椴滄槑,瀹冨彲浠ヤ娇璇昏呬骇鐢熷绉嶈仈鎯炽傚鏉庣櫧鐨勨滅櫧鍙戜笁鍗...
  • 璇楁瓕鐭ヨ瘑鍐呭鏈夊摢浜?
    绛旓細璇楁瓕鐭ヨ瘑 锛堜竴锛夎瘲姝岀殑璧锋簮 璇楁槸鏈鍙よ佷篃鏄渶鍏锋湁鏂囧鐗硅川鐨勬枃瀛︽牱寮忋傛潵婧愪簬鍙や唬浜轰滑鐨勫姵鍔ㄥ彿瀛愬拰姘戞瓕锛屽師鏄瘲涓庢瓕鐨勬荤О銆傚紑濮嬭瘲鍜屾瓕涓嶅垎锛岃瘲鍜岄煶涔愩佽垶韫堢粨鍚堝湪涓璧凤紝缁熺О涓鸿瘲姝屻備腑鍥借瘲姝屾湁鎮犱箙鐨勫巻鍙插拰涓板瘜鐨勯仐浜э紝濡傦紝銆婅瘲缁忋嬨婃杈炪嬪拰銆婃眽涔愬簻銆嬩互鍙婃棤鏁拌瘲浜虹殑浣滃搧銆傝タ娆х殑璇楁瓕锛岀敱鍙ゅ笇鑵婄殑...
  • 鍏充簬璇楁瓕鐨鐭ヨ瘑
    绛旓細璇楁瓕娆h祻瑕佸叿澶囧涓嬬殑鐭ヨ瘑: 1.濡備綍鍝佽瘲銆備汉浠父鎶婃璧忚瘲姝屽彨鈥滃搧璇椻濄傛墍璋撯滃搧鈥,绗竴鏄缁嗗績鍦拌鐪熷湴鎬濊冨拰鍥炲懗;绗簩鏄鍑濈瀹氭儏,鍦ㄤ竴涓畨闈欑殑鐜鍜屾瘮杈冪ǔ瀹氱殑鎯呯华涓嬭繘琛屾璧忔椿鍔;绗笁鏄灞曞紑鎯宠薄銆佽仈鎯崇殑缈呰唨,浠庤嚜韬殑鏂囧寲鐭ヨ瘑鍜岀粡楠屼腑瀵绘壘涓庤瘲姝屾剰蹇电浉瀵瑰簲鐨勫舰璞℃劅鍙;绗洓鏄敤蹇呰鐨勯噸澶嶆潵鍔犳繁瀵硅瘲鎯...
  • 鏈夊叧璇楁瓕鐨鐭ヨ瘑
    绛旓細璇楁瓕鐨勫垎绫绘湁澶氱鏂规硶,鏍规嵁涓嶅悓鐨勫師鍒欏拰鏍囧噯鍙互鍒掑垎涓轰笉鍚岀殑绉嶇被銆鍩烘湰鐨勬湁浠ヤ笅鍑犵: 1.鍙欎簨璇楀拰鎶掓儏璇椼傝繖鏄寜鐓т綔鍝佸唴瀹圭殑琛ㄨ揪鏂瑰紡鍒掑垎鐨勩 (1)鍙欎簨璇:璇椾腑鏈夋瘮杈冨畬鏁寸殑鏁呬簨鎯呰妭鍜屼汉鐗╁舰璞,閫氬父浠ヨ瘲浜烘弧鎬婵鎯呯殑姝屽敱鏂瑰紡鏉ヨ〃鐜般傚彶璇椼佹晠浜嬭瘲銆佽瘲浣撳皬璇寸瓑閮藉睘浜庤繖涓绫汇傚彶璇楀鍙ゅ笇鑵婅嵎椹殑銆婁紛閲屼簹鐗广嬪拰銆婂ゥ...
  • 瑙h鍙よ瘲璇甯歌瘑
    绛旓細3.璇楁瓕鐨鐭ヨ瘑 璇楁瓕姒傚康璧锋簮 璇楁瓕鏄竴绉嶄富鎯呯殑鏂囧浣撹,瀹冧互鎶掓儏鐨勬柟寮,楂樺害鍑濈粌,闆嗕腑鍦板弽鏄犵ぞ浼氱敓娲,鐢ㄤ赴瀵岀殑鎯宠薄銆佸瘜鏈夎妭濂忔劅銆侀煹寰嬬編鐨勮瑷鍜屽垎琛屾帓鍒楃殑褰㈠紡鏉ユ姃鍙戞濇兂鎯呮劅銆 璇楁瓕鏄湁鑺傚銆佹湁闊靛緥骞跺瘜鏈夋劅 *** 褰╃殑涓绉嶈瑷鑹烘湳褰㈠紡,涔熸槸涓栫晫涓婃渶鍙よ併佹渶鍩烘湰鐨勬枃瀛﹀舰寮忋傝瘲姝岃捣婧愪簬涓婂彜鐨勭ぞ浼氱敓娲,鍥犲姵鍔ㄧ敓...
  • 扩展阅读:初学者写诗入门 ... 诗歌文体知识 ... 自己编一首小短诗 ... 诗歌的知识大全 ... 诗歌的知识 ... 诗词格律基本知识 ... 写诗的基础知识 ... 自己编写诗歌短篇 ... 与诗歌有关的知识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